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 92-201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4.3.1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
4.3.2本条综合了国内外近
GB51427-2021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系统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pdf4. 3.3、4.3. 4
端锚固系统的构造要求,采用挤压锚具作为固定端时,挤压锚与 承压板之间应采用顶丝、压力挤入等方式连接牢固。在图中区分
了张拉前的组装状态和拆除模板并完成张拉之后的状态,从而进 步明确了组装工艺与张拉施工工艺过程。 为保证锚具的防腐蚀性能,圆套筒锚具一般应采用凹进混凝 土表面布置;当圆套筒锚具张拉端面布置于混凝土结构后浇带或 室内一类环境条件时,也可采用凸出混凝土表面做法。 固定端的做法为一次组装成型,在组装合格后,应绑扎定位 并浇在混凝士中
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定并 参考国际结构混凝土协会发布的《fib混凝土结构模式规范 2010》的有关规定确定
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规
5.1.1对一般民用建筑,本条所规定的跨高比是根据国内已有 工程的经验,并参考了国外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的设计 规定,用表格形式表示以便于设计人员使用。对于工业建筑或使 用荷载较大的建筑,表中所列跨高比值应按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5.1.2国内外工程设计经验表明,当平衡荷载取全部永久荷载 再加一半使用荷载时,受弯构件在使用荷载的一半作用下基本不 受弯,也基本没有挠度。当全部使用荷载移去时,可按使用荷载 的一半向上作用进行设计;当全部使用荷载作用于结构时,则按 使用荷载的一半向下作用进行设计。当使用荷载是持续性的,例 如仓库、货栈等,上述取平衡荷载的原则是合理的。 对一般结构,由于规范规定的设计使用荷载值会比实际值高 而留有一定的裕度,所以平衡荷载除了取全部永久荷载外,只需 平衡设计使用荷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当采用混合配筋时,在 满足裂缝控制等级要求下,平衡荷载也可略降,如仅平衡结构自 重,以配置附加的普通钢筋来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这将有利于 发挥构件的延性性能。
5.1.3板的平均预压应力是指完成全部预应力损失后的总有效
施加预应力仅为了满足构件的充许挠度,或抵消环境温度及 混凝土收缩作用时,可不受平均预压应力最小值的限制;当混凝 土强度等级较高或采取专门措施时,最大平均预压应力限值可适 当提高,
会产生支座反力,并由该反力产生弯矩。通常将预加力
弯矩N,epn称为主弯矩Mi,由主弯矩对连续梁引起的支座反力 称为次反力,由次反力对梁引起的弯矩称为次弯矩M2。在预应 力超静定梁中,由预加力对任一截面引起的总弯矩M将为主弯 矩M与次弯矩M2之和,即M一M十M2。 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表明,对塑性 内力重分布能力较差的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在抗裂验算及 承载力计算时均应包括次弯矩。次剪力可根据结构构件各截面次 弯矩分布按力学分析方法计算。此外,在后张法梁、板构件中, 当预加力引起的结构变形受到柱、墙等侧向构件约束时,在梁 板中将产生与预加力反向的次轴力。为求次轴力也需要应用力学 分析方法。预应力次弯矩、次剪力参与组合时,对于预应力作用 分项系数取值按本规程第3.1.3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计算次内力时,N。和epn的计算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公式,并将a15和15取为零。 5.1.12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抗弯能力的因素较多,如 无粘结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的大小、无粘结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 的配筋率、受弯构件的跨高比、荷载种类、无粘结预应力筋与管 壁之间的摩擦力、束的形状和材料性能等。因此,受弯破坏状态 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必须通过试验来求得。国内相关单 位自1978年以来做过5批无粘结预应力梁(板)试验,预应力 钢材为Φ5碳素钢丝,得出无粘结预应力筋于梁破坏瞬间的极限 应力,主要与配筋率、有效预应力、普通钢筋设计强度、混凝土 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跨高比以及荷载形式有关。 本次修订结合近些年来国内的研究成果,表达式仍以综合配 筋指标为主要参数,考虑了跨高比变化影响。公式是经与本 规程原公式及美、英等国规范的相关公式比较后而提出的,为反 映在连续多跨梁板中应用的情况,增加了考虑连续跨影响的设计 应力折减系数。在设计框架梁时,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形布置宜与 弯矩包络图相接近,以防在框架梁顶部反弯点附近出现裂缝。
互相滑动的特点,可将无粘结筋对混凝土的预压力作为截面上的 纵向压力,其与弯矩一起作用于截面上,这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 土受弯构件就可等同于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计算其裂缝宽 度。为求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受拉区纵向钢筋等效应力 のsk,本条根据无粘结预应力筋与周围混凝土存在相互滑移而无 变形协调的特点,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A。折算为虚拟 的有粘结预应力筋截面面积%Ap,此处,o为无粘结预应力筋 换算为虚拟有粘结钢筋的换算系数。这样,可采用与有粘结部分 预应力混凝土梁相类似的方法进行裂缝宽度计算。 根据国内多家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该折减系数%可取 为0.3。 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类 似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计算方法,将无粘结预应 力纤维筋的截面面积A按弹性模量换算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 Ap,再折算为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Ap,m%为无粘结 预应力筋换算为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换算系数。 5.1.15~5.1.17对不出现裂缝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短 期刚度和长期刚度的计算,以及预应力反拱值计算,均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对使用阶段出现裂缝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在有 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短期刚度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采用无粘结 预应力筋等效面积折减系数%,适当调整β值,即可将原公式 用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短期刚度计算。根据国内多家单 位的科研成果,该折减系数m%可取为0.3,则β=(0.3Ap十 As)/(bh)。 对于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梁,在计算纵向受拉钢筋配 筋率时,将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的截面面积A按弹性模量折算 为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Ap,再将其折算为有粘结预应 力钢筋的截面面积Ap,%为无粘结预应力筋换算为有粘结预 应力筋的换算系数
5.1.18除了对张拉阶段构件中的锚头局压区进行局部受压承载 力计算外,考虑到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混凝土中是可以滑动的,故 制定本条以避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锚 头局压区过早破坏的现象。 对局部承压加强钢筋,提出当垫板采用普通钢板开穿筋孔的 制作方式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规定执行,采用有关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确定应配 置的间接钢筋;而当采用整体铸造的垫板时,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十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局部受压公式不再适用,需通 过专门的试验确认其传力性能,该试验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应 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所述试验方 法进行。 本次修订对施工阶段的纵向压力值,仍取为1.2oconAp未变 但补充考虑在正常使用状态下预应力束的应力达到条件屈服的可 能,当进一步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取大于1.0的分项系数, 本规程取用fptkA,作为验算局部荷载代表值,并应取上述两个荷 载代表值中的较大值进行计算,以确保锚头局部受压区的安全。 5.1.19当相预应力筋(束)的锚下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不 存在重叠时,为非密布预应力筋(束);当相邻预应力筋(束) 的锚下局部受压的计算底面积存在重叠时,为密布预应力筋 (束)。对用于增强非密布预应力筋(束)锚下局压承载力的间接 钢筋,既可采用螺旋钢筋,也可采用钢筋网片;对用于增强密布 预应力筋(束)锚下局压承载力的间接钢筋,宜采用钢筋网片。 在梁板内常存在跨内张拉的情况,此时,预应力筋锚固影响 区应考虑锚具承压板前后两个区域,局压影响区应包括锚具承压 板下(1.0~1.5)倍的构件截面高度以及承压板前1.0倍的构件 截面高度。且在整个局压影响区均应设置间接钢筋
为普通钢筋,可以避免该类构件在极限状态下发生双折线形的脆 生破坏现象,并改善开裂状态下构件的裂缝性能和延性性能,
粘结预应力筋,通常是受最小平均预压应力要求控制:对成
无粘结预应力筋,通常控制最大的预应力筋间距。
5.3.1~5.3.3无粘结预应力板柱体系是一种板柱框架,可采用 等代框架法进行分析。但是,等代框架与普通框架有所不同。在 通常的梁柱框架中,梁与柱在节点刚接的条件下转角是一致的, 但在板柱框架中,只有板与柱直接相交处或柱帽处,板与柱的转 角才是一致的,柱轴线与其他部位的边梁和板的转角事实上是不 同的。为了将边梁的转角变形反映到柱子的变形中去,应对柱子 的抗弯转动刚度进行修正和适当降低,其等效柱的刚度计算列在 本规程附录C中。 为了简化计算,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矩形柱网(长边尺寸和 短边尺寸之比2时)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和密肋板按 等代框架法进行内力计算。等代框架梁的有效宽度均取板的全 宽,即取板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或l。 在板柱体系的板面上,作用的面荷载9将由短跨11方向的柱 上板带和长跨12方向的柱上板带共同承受。但是,长向柱上板 带所承受的荷载又会传给区格板短向的柱上板带,这样,由长跨 l2传来的荷载加上直接由短跨l柱上板带承受的荷载,其总和为 作用在板区格上的全部荷载;长跨12方向亦然。故对于柱支承 的双向平板、密肋板以及对于板和截面高度相对较小、较柔性的 梁组成的柱支承结构,计算中每个方向都应取全部作用荷载 在侧向力作用下,应用等代框架法进行内力计算时,由于板 柱结构的变形是通过柱子的弯曲变形带动楼板弯曲并将侧向水平 荷载传给楼板的,且与柱子具有相同弯曲转角的楼板范围,仅局 限于与柱子直接相连接的部分,其余板宽的弯曲转角将逐渐减 小,即水平板带的有效刚度要比取板全宽计算所得的刚度小。国 内外试验表明,其有效宽度约为板跨度的0.25~0.5倍。本规程 第5.3.3条取上限值,即两向等距且无平托板时,等代框架梁的 计算宽度只计算到柱轴线两侧各1/4跨度。
当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时,在板柱体系的柱周边常存在 集中现象,不适宜设计应用。为使计算结果可在设计中直 用,应选用板柱连接经处理的楼板分析有限元计算软件,
5.3.4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中的双向平板,所
负弯矩区普通钢筋的配置。美国进行过1:3的九区格后张 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只要在柱宽及两侧各 离柱边(1.5~2)倍的板厚范围内,配置占柱上板带横截面面积 0.15%的普通钢筋,就能很好地控制和分散裂缝,并使柱带区域 内的弯曲和剪切强度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这些钢筋应集中 通过柱子和靠近柱子布置。钢筋的间距应不超过300mm,而且 每一方向应不少于4根钢筋。对通常的跨度,这些钢筋的总长度 应等于跨度的1/3。我国进行的1:2无粘结部分预应力平板的 试验也证实在上述面积范围内配置的钢筋是适当的, 正弯矩区普通钢筋的配置。在正弯矩区,双向板在使用荷载 下按照抗裂验算边缘混凝土法向拉应力确定普通筋配置数量的规 定,是参照美国ACI规范对双向板柱结构关于有粘结普通钢筋 最小截面面积的规定,并结合国内多年来对该板按二级裂缝控制 和配置有粘结普通钢筋的工程经验作出的规定。针对温度、收缩 应力所需配置的普通钢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楼盖的边缘和拐角处,通过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梁,并考虑 柱头剪切作用,将该梁的箍筋加密配置,可提高边柱和角柱节点 的受冲切承载力。 按本条规定计算的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 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强制性规定。 5.3.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应全部由柱上板带钢筋承担,不 再进行分配。
5.3.6、5.3.7对板柱体系楼板留洞要求及板内无粘结
绕过洞口的布置要求,系根据国内外的工程经验作出的规定。沿 洞口周边设置边梁或加强带,是为了补足被孔洞削弱的板或肋的 承载力和截面刚度,
5.3.8在后张平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布置方式,可采取戈
分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来设置;也可取一向集中布置,另一向均 匀布置。美国华盛顿的水门公寓建筑是世界上按第二种配筋方式 建造的第一座建筑。从此以后,在美国的后张平板的设计中,主 要采用在柱上呈带状集中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方式。美国曾对 两种布筋方式做过对比模型试验。国内也作了九柱四板模型试 验,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一向集中布置,另一向均匀布置。试验 结果表明,该布筋方式在使用阶段结构性能良好,极限承载力满 足设计要求。此外,施工简便,可避免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编网工 序,在施工质量上,易于保证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垂度,并对板上 开洞提供方便。 无粘结预应力筋还可以在两个方向均集中穿过柱子截面布 置。此种布筋方式沿柱轴线形成暗梁支承内平板,对在板中开洞 处理非常方便,并有利于提高板柱节点的受冲切承载能力。若在 使用中板的跨度很大,可将钢筋混凝土内平板做成下凹形状,以 减小板厚。此外,工程设计中也有采用不同方法在平板中制孔或 填充轻质材料,以减轻平板混凝土自重的结构方案。设计人员可 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设计经验,确定采用何种方案,并积累设计 经验。 5.3.9公式(5.3.9)是为了防止在极限状态下楼板塑性变形充
分发育时从柱上脱落,要求两个方向贯通柱截面的后张预应力筋 及板底普通钢筋受拉承载力之和不小于该层柱承担的楼板重力荷 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对于边柱和角柱,贯通钢筋 在柱截面对边弯折锚固时,在计算中应只取其截面面积的一半
5.3.10为改善基础底板的受力,提高其抗裂性能和受
力,消除因收缩、徐变和温度产生的裂缝,减小板厚,降低用钢 量,国内外在一些多层与高层建筑中,采用了预应力技术。一些
文献指出,在软土地基、高压缩土地基或膨胀土地基上,采用预 应力基础,可以降低地基压力使之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减少 不均匀沉降,并避免上部结构产生的次应力。 预应力混凝土基础的设计,一般也采用荷载平衡法,遵守部 分预应力的设计概念。由于基础设计比上部结构复杂,平衡荷载 的大小受上部荷载分布、地基情况以及设计意图制约,难以统 规定。因此,本条文规定预应力筋的数量根据实际受力情况确 定,具尚应配置适量的普通钢筋,其数量应符合控制基础板温 度、收缩裂缝的构造要求。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工程,在筱 板基础与地基界面间设置滑动层,用以减小摩擦,也有利于减少 混凝土收缩裂缝。 5.3.11~5.3.14在无粘结预应力双向平板的节点设计中,板柱 节点受冲切承载力计算问题是很重要的,在工程中可采取配置箍 筋或弯起钢筋、抗剪锚栓、工字钢、槽钢等抗冲切加强措施。本 规程在制定冲切承载力计算条款时,对一些问题,如无粘结预应 力筋在抵抗冲切荷载时的有利影响,板柱节点配置箍筋或弯起钢 筋时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等,是按下述考虑的: 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已 补充了预应力混凝土板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在计算中,对于预 应力的有利影响主要取预应力钢筋合力N,这一主要因素,而忽 略曲线预应力配筋垂直分量所产生向上分力的有利影响。根据预 应力混凝土板试验资料的分析,参考国内外有关规范,上述国家 凝土截面上的平均有效预压应力。对配置或不配置箍筋和弯起钢 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的受冲切承载力计算,以及如将板柱节 点附近板的厚度局部增大或加柱帽,以提高板的受冲切承载力, 对板减薄处混凝土截面或对配置抗冲切的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冲切 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进行受冲切承载力验算的要求,本规程采 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规定。 无粘结预应力筋穿过板柱节点的数量应有限制。试验表明,
当轴心受压柱中无粘结预应力筋削弱的截面面积不超过30%时, 对柱的承载力影响不大;对偏心受压柱,当被无粘结预应力筋削 弱的截面面积不超过20%时,对柱的承载力也不会造成影响。
当轴心受压柱中无粘结预应力筋削弱的截面面积不超过30%时, 对柱的承载力影响不大;对偏心受压柱,当被无粘结预应力筋削 弱的截面面积不超过20%时,对柱的承载力也不会造成影响。 5.3.15本次修订还补充了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面邻近孔洞 或自由边时临界截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参考国内研究成果及 《英国混凝土结构规范》BS8110作出的规定。 5.3.18~5.3.20由于普通箍筋竖肢的上下端均呈圆弧,当竖肢 受力较大接近屈服时会产生滑动,故箍筋在薄板中使用存在着锚 固问题,其抗冲切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加拿大规范CSA A23.3规定,仅当板厚(包括托板厚度)不小于300mm时,才 允许使用箍筋。美国ACI318规范对厚度小于250mm采用箍筋 的板,要求箍筋是封闭的,并在箍筋转角处配置较粗的纵向钢 舫,以利固定箍筋竖肢。 锚栓是一种新型的抗冲切钢筋,加拿大对配置锚栓混凝土板 的抗冲切性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研究。国内单位对配 置锚栓的混凝土板柱节点进行了试验与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锚 栓在节点中有很好的锚固性能,可以使锚杆截面上的应力达到屈 服强度,并有效地限制了剪切斜裂缝的扩展,能有效地改善板的 延性,且施工也较方便。本条是在国内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作出 规定的。 国外的钢筋混凝土板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节点试验表 明,板与柱子之间,由于侧向荷载或楼面荷载不利组合引起的不 平衡弯矩,一部分是通过弯曲来传递的,另一部分则通过剪切来 传递。这些科研成果的结论和计算方法,已被美国混凝土规范 ACI318、新西兰标准NZS3101等国家的设计规范所采用,其 对侧向荷载在板支座处所产生弯矩的组合和配筋要求,板柱节点 处临界截面剪应力计算以及不平衡弯矩在板与柱子之间传递的计 算等均作出了规定。在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中,对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计算原则上采用了上述计 算方法,并作出改进
5.3.15本次修订还补充了局部荷载或集中反力作用
美国混凝土规范ACI318剪应力表达式概念较明确,但考虑 到我国规范前后表达式的统一,故改为按总剪力计算的表达式: 以达到前后一致和便于对照计算的自的。由于板柱节点冲切计算 在国内是一项尚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希望设计单位在 使用中提出意见。 5.3.21~5.3.24型钢剪力架的设计方法参考了美国的型钢剪力 架试验,以及美国混凝土规范ACI318有关条款规定,是按下述 考虑的: 1本规程图5.3.24中,板的受冲切计算截面应垂直于板的平 面,并应通过自柱边朝剪力架每个伸臂端部距离为3(a一6./2)/4 处,且冲切破坏截面的位置应使其周长um.de为最小,但离开柱 子的距离不应小于0.5h。。试验研究表明,随冲跨比增加试件的 受冲切承载力有下降的趋势。为了在抗冲切计算中适当考虑冲跨 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故本规程对配置抗冲切型钢剪力架的冲 切破坏锥体以外的截面,在计算其冲切承载力时,取较低的混凝 土强度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Fi,eg < 0. 6 ftrum,deho
Fi.eq 0.6ftrho
板柱节点配置型钢剪力架时,可以考虑剪力承担柱上板带的 部分弯矩。参考美国混凝土规范ACI318,有下列计算公式:
5.4.1、5.4.2无粘结预应力体外束由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外 套管、防腐材料及锚固体系组成,可分为单根无粘结预应力钢绞 线体系和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体外束多层防腐蚀体系,可根据结 构设计的要求选用。无粘结预应力体外束多层防腐蚀体系,是将 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平行穿入高密度聚乙烯管或镀锌钢管孔道 内,张拉之前先完成灌浆工艺,由水泥浆体将单根无粘结筋定位
的实践经验编写的。 前国际预应力协会(FIP)标准钢绞线弯曲抗拉试验(多根 预应力筋允许弯曲半径计算)规定:如果预应力筋的弯曲曲率半 径Rtend满足如下经验公式条件,则其抗拉强度的降低值小 于5%。
Rtend > ad,N
式中:a 系数,对于光滑孔道管α20;对于波纹管孔道 a=40; Φn一一钢绞线公称直径(mm或m); N一同一束预应力筋的钢绞线总根数: n一传递径向分力的钢绞线根数(即转向导管内与管璧 直接接触的钢绞线根数),如N=20时,n一3。 此公式是基于预应力弯曲孔道导管内多根预应力筋整体张 拉,且相互挤压接触的条件下给出的,对体外预应力束转向块最 小曲率半径计算,Rtend应增大1.5~2倍。 5.4.3因为体外预应力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在原理上基本相同, 敌对配置预应力体外束的混凝土结构,一般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本规程条款进行结构设计。 体外束除应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矩形、T形及箱形梁的设 计,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体外束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承 载力的有效方法,也可用于改善结构的使用性能,或两者兼顾 之。所以,体外束也适用于既有结构的维修和翻新改造,并允许 求发种击
5.4.3因为体外预应力与体内无粘结预应力在原理上基本相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本规程条款进行结构设计。 体外束除应用于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矩形、T形及箱形梁的设 计,在既有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体外束是提高混凝土结构构件承 载力的有效方法,也可用于改善结构的使用性能,或两者兼顾 之。所以,体外束也适用于既有结构的维修和翻新改造,并充许 布置成各种束形。 体外预应力筋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增量是体外预应 力混凝土梁的抗弯强度以及强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预 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试验表明:在混凝土开裂之前,体外预应力 筋的应力增量很小;在混凝土开裂后,预应力筋应力增加较快; 直至破坏阶段,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很少能达到预应力筋极 限强度。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与有效预应力、预应力筋和有 粘结非预应力筋的配筋率、梁的高跨比、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特
性、荷载形式、预应力筋摩擦力等因素有关。由于体外预应力与 无粘结预应力在应力增量问题上的相似性,已有无粘结预应力结 构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针对无粘结筋的应力增量,各国提出了 不同的计算公式,其中美国ACI318规范早期版本和德国DIN 1045规范对应力增量直接规定一确定值,是偏于安全的做法 编制组同时搜集公开发表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极限承载力 实验结果共117个,样本包括了国内外不同研究机构完成的实 验,涵盖了简支或连续梁,不同配筋率,不同跨高比,有无转向 块,节段或整体施工,体内/体外混合配筋等多种情况,实验梁 破坏形式主要为受弯破坏环或弯剪破坏。经统计分析,当假设样本 服从正态分布时,应力增量超越100MPa的概率略大于95%。 因此本规范中采用的应力增量为100MPa。
5.4.7体外束永久的防腐保护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所提供
的防腐措施应当适用于体外束所处的环境条件。本规程吸收国内 外的工程经验,采用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集团束,外套高密 度聚乙烯管或镀锌钢管,并在管内采用水泥灌浆或防腐油脂保护 的工艺,十分适用于室内正常环境的工程。根据国际结构混凝士 协会f的工程经验,这种具有双层套管保护的体外束在三类室 外侵蚀性环境下,亦可提供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此外,如果 设置体外束不仅为了改善结构使用功能时,所采取的防腐措施尚 应满足防火要求,
5.5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的曲率半径不宜小于5m
5.5.2、5.5.301、Qi2的计算方法与预应力钢绞线相同,但由 于纤维筋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与混凝土间的摩擦系数均与预应 力钢绞线不同,因此需要重新确定内缩值α、摩擦系数μ和。 这些系数均应首先根据实测数据确定,如无实测数据,也可按照 本规程第5.5.2条和第5.5.3条所给数值确定。本规程所给内缩 值α根据国内部分试验所得,摩擦系数μ的取值参考本规程无粘 结预应力钢绞线的取值,摩擦系数k的取值参考日本JSCE于 1997年出版的《使用连续纤维补强材料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施工指南》中建议的值,
5.5.4碳纤维筋的松弛率较小,芳纶纤维筋的松弛率则较大,
且不同型号、不同编织方法的纤维筋具有不同的松弛性能。表 5.5.4的取值为参考现行国家标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 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中建议的值。设计时碳纤维筋和芳纶 纤维筋的松弛损失率宜优先采用实测值,如无实测值,可取为表 5.5.4中的数值,并要求选用的纤维筋产品力学性能指标出厂报 告中松弛率指标低王这一松弛率限值
研究还在进行。对于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相关研究 不充分。在借鉴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c15的计算方法 为基础上,考虑纤维筋的弹性模量与预应力钢筋有很大不同这
5.5.6为了防止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梁发生脆断的破坏
形式,应在这种梁的受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普通钢筋,无粘 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梁普通钢筋的配筋率是参考无粘结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梁作出规定的
5.5.7为计算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
载力,编制组共收集到国内相关单位数十根梁的试验结果,发现 无粘结纤维筋与无粘结钢绞线受力相似,纤维筋的极限应力增量 也随综合配筋指标增大而近似呈线性减小。本次修订考虑到
纤维筋梁的正截面承载力性能的试验数据相对较少,还顾及无粘 结纤维筋与无粘结钢绞线的增量公式应相协调,故重点放在无粘 结纤维筋的弹性模量比钢绞线小的特点上,采取将钢绞线无粘结 筋应力增量计算公式按两者弹性模量进行折减的方法,从而得出 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受弯承载力应力增量计算公式。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受弯承载力根据非预应力钢筋屈 服,混凝土压碎,预应力纤维筋的应力达抗拉强度设计值afpu的 破坏模式进行计算。 5.5.10徐变断裂是指纤维筋在低于其抗拉强度的拉力长期作用 下发生断裂的现象,这是纤维筋材料特有的问题。为了保证纤维 筋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不发生断裂,其长期承受的应力不能大于 其一个限值
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受弯承载力应力增量计算公式。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受弯承载力根据非预应力钢筋屈 服,混凝土压碎,预应力纤维筋的应力达抗拉强度设计值afpu的 破坏模式进行计算。 5.5.10徐变断裂是指纤维筋在低于其抗拉强度的拉力长期作用 下发生断裂的现象,这是纤维筋材料特有的问题。为了保证纤维 筋在结构设计基准期内不发生断裂,其长期承受的应力不能大于 某一个限值。 预应力纤维筋长期承受的应力取为其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作用下的应力,即预应力纤维筋有效预应力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 合作用下的预应力纤维筋应力增量之和。
5.6无粘结预应力超长结构
5.6.1预应力技术是解决超长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十收缩与温度 作用影响的最常采用的技术之一,由于混凝土收缩与温度作用对 结构的影响比较复杂,在工程中还应配套采取优化混凝土配合 比、设置后浇带、加强保水养护和减小结构最大温降等措施,地 下室外墙可设置V形或U形槽。 无粘结预应力超长结构在投入使用后其环境温度相对比较稳 定,为减小施工阶段环境温度剧烈变化的不利影响,主体结构施 工后应及时封闭外围护结构。 后浇带的设置位置应综合考虑减少竖向构件的侧向约束影 响,尽量将强约束构件布置在每个结构段的中心附近。 无粘结预应力超长结构的混凝土配合比宜控制水泥用量并采 用低收缩混凝土,必要时可利用60d或90d强度进行配合比 设计。
经验表明,无粘结预应力超长结构的保温保湿养护对控制开 裂非常重要,一般保湿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
5.6.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经验将其等效为温度作用 全国各城市基本气温值可参见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 范》GB50009-2012。由于混凝土是弹塑性材料,收缩和季节 性温差等因素导致的结构内力会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作用而得到部 分的释放,在结构分析中可以采用折减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方法, 也可以直接对计算温差进行折减。经验表明考虑徐变的折减系数 可取0.35~0.45。 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时,应考虑后浇带留设对混凝土早期收缩 的释放效果。但是,当梁板普通钢筋在后浇带位置未进行断开处 理而配筋率又较大时,应考虑连通钢筋对两侧楼盖的约束作用。 5.6.3在楼(屋)盖平面内,预应力效应宜连续,以避免局部 施加预应力引起非预应力段的开裂。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结构 特点,结合后浇带的布置、工期安排等因素合理施加预应力。当 结构平面上布置了温度后浇带,预应力筋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张 拉,在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强度后,张拉不跨过后浇带的 预应力筋,对临时断开的各结构段楼盖施加预应力;各结构段间 可采用预应力短筋搭接、连接器等方式连接,在后浇带封闭且混 凝土强度达到张拉强度后,张拉跨过后浇带的预应力筋。预应力 筋在后浇带处的常用连接构造如图1所示。分段施加预应力有利 于提高楼屋盖平面内的有效压力,有利于减少结构端部竖向构件 的侧移。 施加预应力引起的压力从锚具扩散至楼盖全截面,锚具前混 凝土受压,引起锚具后混凝土受拉,应采取配置构造钢筋等措施 防止锚具后部混凝土受拉开裂
5.6.4规定后浇带间距不宜大于60m,是基于以下两
(C)单侧锚固单侧预应力筋搭接示意
图1预应力筋在后浇带处的连接构造示意 1一后浇带:2一锚具式连接器
盖在张拉预应力筋产生弹性压缩时受到的侧向约束较大,同时对 结构段的边柱(墙)不利。 5.6.6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和施加预应力会导致楼盖长度发 生变化,进而导致竖向构件产生层间侧移和附加弯矩。在实际工 程中曾经发生过边柱由于层间侧移过大而开裂的情况,在设计中 应予以重视。
6.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制作、包装及运输
、1.1无粘结预应力筋外包层的制作,在发展过程中有缠绕水 性胶带、外套聚乙烯套管、热封塑料包裹层及挤塑成型工艺等 市法。本规程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系指采用先进的挤塑成型工 ,由专业化工厂制作而成的
6.2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放和混凝土浇筑
6.2.1试验表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外包层出现局部轻微破损, 经过修补后,其张拉伸长值与完好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 相同。故对外包层局部轻微破损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充许修补后 使用。
6.2.4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在支座、跨中及反弯点等
点的竖向位置由设计图纸确定,在施工铺放时的竖向位置允许偏 差是根据现行国家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的规定作出的。 在板中铺放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处理好其与各种管线的位置 关系,确保所设计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束形,是施工现场常遇到的 可题。各种管线一般要避免沿无粘结预应力筋关键位置处的垂直 方向同标高铺设,采取与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方向呈平行或调整 标高的方法铺设。 如果在铺放多根成束无粘结预应力筋时,出现各根之间相互 扭绞的现象,必将影响预应力张拉效果。工程经验表明,可采用 逐根铺放,最后合并成束的方法。
对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扁梁及筒仓结构,在施工中可 采用平行带状布束,每束由3~5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这样 可以减少定位支撑钢筋用量,简化施工工艺,也不影响结构的整 体预应力效果
6.2.5配置一定数量的支撑钢筋,是为了使无粘结预应力筋满 足设计轮廓线要求。本条是在国内无粘结预应力工程实践的基础 上制定的。
装工艺,并参考国外的应用经验而制定的。施工中应按环境类别 和设计图纸要求,重视采用可靠和完善的锚具体系及配套施工工
近年来,在现浇无粘结预应力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已较普遍 地采用钢绞线制作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其相应的锚固系统包括夹 片锚具和挤压锚具。曲线配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曲线段的起 始点至锚固点,有一段不小于300mm的直线段的要求,主要考 虑当张拉锚固端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曲率过大时,会造成局部摩 擦对张拉的有效性和伸长值起不利影响。一般工程实践中,直线 段的取值为300mm600mm,此值大时有利。 在实际工程中,整个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铺放过程,都要配备 专职人员,负责监督检查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形是否符合设计要 求,张拉端和固定端安装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对不符合要求之 处,应及时进行调整。 为设计单位提供了夹片锚具系统的锚固性能及构件端面上的 构造要求。在结构构件中,当采用多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呈集团束 或多根平行带状布筋及单根锚固工艺时,在构件张拉端可采用多 根无粘结预应力筋共用的整体承压板,根据情况可采用整束或单 根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工艺
6.2.8承压板后面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无粘结预应
力筋的张拉效果。工程实践表明,在个别工程中,当混凝土成型 并经正常养护后,在该处发生过裂缝或空鼓现象,只有在无粘
预应力筋张拉之前进行修补后,才允许进行张拉操作。
6.3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释放与封锚
6.3.1~6.3.6这几条主要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有关条款制定的, 在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如发生断丝,应立即停止张 拉,查明原因,以防止在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中发生连续断丝及 相邻预应力筋出现断丝
希望的准确的预应力值。张拉阶段出现预应力筋的断裂,可能意 味着其材料、加工制作、安装及张拉等一系列环节中出现了问 题。同时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影响极大, 敌施加预应力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避免。后张法预应力 结构构件中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不应超过本条的规定。
.3.8张拉时混凝土强度,指同条件养护下150mm混凝土立 体试件的抗压强度。
6.3.9试验研究表明,无粘结预应楼板中预应力筋的张拉顺
序,对结构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对梁式结构、预制构件及其他 特种结构,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张拉工艺顺序对结构受力是有影 响的。
代替无粘结预应力筋两端同时张拉上艺时,需观测另一端锚具夹 片有无移动,经论证无误,可以达到基本相同的预应力效果后, 才可以使用
这是总结国内建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张拉
6.3.12这是总结国内建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引
片锚具锚固时,目前有液压顶压、弹簧顶压以及限位三种 形式,产生的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各不相同。其值在事先测定 后,并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其中一种。 必须指出,操作人员不得站在张拉设备的后面或建筑物边缘
与张拉设备之间,因为在张拉过程中,有可能来不及躲避偶然 生的事故而造成伤亡。
6.3.13梁内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时经常按照集团束配置,
于端部锚具排列,可采用整体钢垫板和群锚的构造。但由于混凝 土浇筑后无粘结预应力筋位置无法移动,可能导致预应力筋的位 置与锚具中心不重合,张拉后夹片无法夹持钢绞线或产生滑丝 故有必要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定位提出要求。张拉时要求整束同 步张拉是为了避免钢绞线之间相互挤压导致后张拉的预应力筋达 不到设计要求的有效应力。在各种预应力体系中,通常按预应力 筋(束)的规格配以相应的锚具和张拉千斤顶,以实现整束张 拉,有些情况(直线形预应力筋,各根钢材平行排放且不会互相 叠压)下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可能更方便。但逐根张拉时会出 现“分批张拉预应力损失”,在确定张拉力时一定要将此损失计 算在内,
6.3.14外露长度未切断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释放时,可采月
与锚固体系配套的卸锚器对预应力筋应力释放;既有结构中无粘 结预应力筋应力释放时应采用专用的卡具。应力释放施工时要做 好完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施工时预应力筋或夹片式锚具弹出 伤人,造成安全事故。 6.3.15电火花将损伤钢丝、钢绞线和锚具,为此规定不得采用 电弧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
6.3.15电火花将损伤钢丝、钢绞线和锚具,为此规定不得采月 电弧切断无粘结预应力筋
6.4.1无粘结预应力体外束多层防腐蚀体系由多根平行的无粘 结预应力筋组成,外套高密度聚乙烯管或镀锌钢管,管内采用水 泥灌浆或防腐油脂保护为双层套管防腐蚀的无粘结预应力体外 束。其可以在工厂预制按成品束提供使用,也可以在施工现场进 行穿束和灌浆制作成束。具有下述优点:第二层保护套不但能起 防腐保护的作用,同时可抵御来自外界的损伤;采用多根平行的 无粘结预应力筋组成集团束,可以提供大吨位预应力束,便于采
用简单有效的转向块;抗疲劳荷载性能强;可以在一类室内正常 环境,二类及三类易受腐蚀环境下使用;使用中除了可更换整根 束,还可以更换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 在一类室内正常环境下,国内也有采用体外无粘结预应力筋 并在其塑料护套外浇筑混凝土保护层,或将多根平行裸钢绞线外 套高密度聚乙烯管或镀锌钢管,采用在管道内灌水泥浆或防腐化 合物加以保护的。若采用镀锌钢绞线或环氧涂层钢绞线则可使用 于二类、三类环境类别,环氧涂层钢绞线防腐效果更好些
6.4.26.4.12体外束的制作要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规 定,是根据工程经验总结,并借鉴欧洲规范有关无粘结和体外预 应力束应用的规定编写的。 6.5无粘结预应力板开洞与拆除 6.5.1、6.5.2既有无粘结预应力板在开洞前应仔细了解其结构 现状,通过鉴定与分析确认结构的安全性,同时结合洞口的布 置,通过计算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加固以及需要加固时所应采取的 加固措施。需要加固时,加固工作应在开洞前完成
4.2~6.4.12体外束的制作要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规 ,是根据工程经验总结,并借鉴欧洲规范有关无粘结和体外预 力束应用的规定编写的。
无粘结预应力板开洞与拆除
5.1、6.5.2既有无粘结预应力板在开洞前应仔细了解其结构 状,通过鉴定与分析确认结构的安全性,同时结合洞口的布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加固以及需要加固时所应采取的 固措施。需要加固时,加固工作应在开洞前完成。
时,应采用专用的开口锚具和开口式干斤顶对预应力筋进行临时 锚固。不经应力释放,直接切断预应力筋时,可能会造成预应力 筋端部锚具弹出,造成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 6.5.5由于楼板中的预应力筋是连续的,应事先了解预应力筋 的分布,对周边构件做好支护,防止因切断预应力筋造成周边构 件的破坏。预应力楼板拆除时,不宜采用高压水驱动的设备,主 要考虑以下方面:安全问题,防止直接打断预应力筋;损害预应 力筋的保护套管,泥浆和混凝土渣进入保护套管,给替换预应力 筋造成困难,并影响耐久性
6.6.1、6.6.2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要求进行。无粘结预 应力混凝土工程一般作为整个工程的分项工程,因此在工程施工 过程中,可在这部分工程竣工后通过检查验收。 无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 无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验收过程中,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的 确定、检查数量和检查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执行。 分项工程的验收应在所含检验批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 量验收记录检查。验收时,应检查第6.6.2条中所规定的文件和 记录是否符合要求。对于外观应根据需要进行抽查。 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纤维筋的无粘结预应力分项工程的验收流 程和验收项目和配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无粘结预应力分项工 程无显著区别,在满足本规程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验收时可参照 执行。
设计经验表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数量,常由结构构件的裂 缝控制标准所决定,在附录A中,是按正截面裂缝控制验算要 求进行估算的;并按均布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计算的弯 矩设计值JTG 3820-2018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019-05-01开始实施),取所需有效预加力的较大值进行估算。此外,为了大 致估计预应力对连续结构支座和跨中截面的有利和不利作用,对 负弯矩截面和正弯矩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分别取系数0.9 和1.2。 名义拉应力方法用于估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 缝宽度,是参考国内外规范、科研成果及工程经验作出的规定 本次修订适当调整了混凝土名义拉应力限值。用于无粘结预应力 混凝土时,首先应满足本规程第5.2.1条普通钢筋最小截面面积 的要求。
附录B: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由锚具变形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锚具 变形和钢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au,是假设k十uo<0.3, 摩擦损失按直线近似公式得出的。由于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摩擦系 数小,经过核算故将允许的圆心角放大为90°。此外,对无粘结 预应力筋在端部为直线、初始长度等于l。而后由两条圆弧形曲 线组成时及折线筋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中,未计初始直线段 Z。中摩擦损失的影响
附录C等效柱的刚度计算及
在板柱框架中,柱子两侧抗扭构件(横向梁或板带)的边界 可延伸至柱子两侧区格的中心线,其在水平板带与柱子间起传递 弯矩的作用,但不如梁柱框架的柱子对梁的约束强,为反映该影 响,采用等效柱的计算方法,是参考ACI318规范有关条文作出 的规定。 上述板柱等代框架早先是为采用弯矩分配法设计的。为利用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标准框架分析程序,根据国内外经验,在板柱 等代框架中,板梁的杆件长度s.b一般取等于柱中线之间的距离, 在柱中线至柱边或柱帽边之间的截面惯性矩,宜取等于板梁在柱 边或柱帽边处的截面惯性矩(若有平托板按T形截面计)除以 (1一C2/12)2,此处,C2和12分别为垂直于等代框架方向的柱宽 度和跨度。柱子的杆件长度1。取等于层高,截面取实际截面, 节点范围内(柱帽底至板顶)截面惯性矩可视为无穷大。
附录D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
本表是在国内常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的基础上,经 适当补充修改后制定的
本表是在国内常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的基础上GTCC-084-2018 电气化铁路27.5kV单相交流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纟 适当补充修改后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