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69-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69-2020 城市轨道交通基坑内支撑支护技术标准.pdf通常需要有不小于4m的净高。 竖向斜撑体系通常做法是将挡土结构所受到的水平力通过斜 撑传到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地基上。挡土结构位移受到坑内土坡变 形、斜撑弹性压缩循、斜撑角度及斜撑基础变形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因此限制采用斜支撑的基坑深度不得太大。 地铁车站基坑施工时,在主体部分施工完成后,再施工附属 部分,考虑附属与主体结构连接和防水工程施工,往往需要凿除 主体基坑的围护桩,出现附属部分支撑结构无处可顶的情况,此 时可采取斜支撑,以主体结构作为斜支撑基础
支撑构件主要作用在于支撑基坑侧壁,仅承受支撑自重及零 星施工荷载,如施工期间支撑作为施工人员的通道或结构施工时 作为混凝土输送管道的支架等可能发生的零星荷载。浙江、上 海、深圳等地给出零星施工荷载按4kPa考虑,北京地区给出施 工荷载0.5kN/m考虑,建议施工荷载按0.5kN/m考虑。当必须利 用支撑构件兼作施工平台或栈桥时,应考虑挖机、土方车、混凝 土泵车、材料堆场等荷载和机械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动荷载,需要 进行专门的设计,以满足施工平台或栈桥结构的强度和变形要 求。未经专门设计,支撑上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和运行施工机 械。
III内支撑结构构件设计
III内支撑结构构件设计
5.5.11立柱的作用是保证水平支撑的竖向稳定,加强支撑体系 的空间刚度和承受水平支撑传来的竖向荷载,要求具有较好的自 身刚度和较小的垂直位移,常采用角钢拼接格构式立柱,插入钻 孔灌注立柱桩中共同承受竖向荷载。 单向布置的平面支撑体系,支撑竖向和水平平面内的稳定由 立柱来保证。根据经验,维持支撑平面内稳定所需的支座约束力 约为其轴向力的1/50,因此立柱的验算需考虑由横向力产生的附 加力矩同时还需要考虑土方开挖时作用在立柱上的不平衡单向士 压力引起的弯矩。应当注意立柱间应设计连系梁、剪刀撑等构件 保证立柱间形成稳定的整体;当只有单根立柱时JGJ/T 453-2019 金属面夹芯板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立柱的设计参 数(如受压长度等)应注意与立柱实际受力状态相符,采取连系 针件等手段保证立柱的稳定。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的规定,硬质岩石: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或等于 30MPa,如花岗岩、片麻岩等。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立柱除承受竖向荷载外,也可能受到士 方不均匀开挖或机械碰撞等水平力的作用,立柱与立柱桩之间必 须具有可靠的整体性连接,因此立柱插入灌注立柱桩的长度应通 过计算确定,同时满足构造要求。立柱插入立柱桩的长度可参照 《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
代中: 1 插入立柱桩的长度(mm): K 安全系数取2.0~2.5; f 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
A 钢立柱的截面面积(mm²); L 钢立柱断面的周长(mm); 粘结设计强度,如无经验数据可近似取混凝士 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N/mm²)
A 钢立柱的截面面积(mm); L 钢立柱断面的周长(mm); 0 粘结设计强度,如无经验数据可近似取混凝土 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N/mm?)
间塞硬木模,以便在桩身发生沉降或隆起时可释放过大的次应 力,同时还能保证抱箍和支托的约束作用
5.6.1地下水控制方法包括:截水、降水、集水明排、回灌等, 根据具体工程的特点,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截水或 降水十回灌,截水十降水等。一般情况,降水或截水都要结合集 水明排。地下水回灌不作为独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但可作为 种补充措施与其他方法一同使用。 降水减小孔隙水压力,增加土体有效应力,在有些地质条件 下降水造成土体沉降,会引起降水影响范围内建(构)筑物、市 政设施沉降、开裂而影响其正常使用甚至破坏。另外降水使得基 坑降水范围与周围含水层存在水头差,处理不当,易发生管涌、 流砂等破坏,因此,地下水控制方案应考虑以上问题。 地下水控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对地下水资源、区域环境 的保护要求,不得造成水质恶化。 5.6.2集水明排的作用是:1)收集外排坑底、坑壁渗出的地下 水;2)收集外排降雨形成的基坑内、外地表水;3)收集外排降 水井抽出的地下水。 明沟的集水井常用尺寸和做法:矩形截面的净尺寸 500mm×500mm左右,圆形截面内径500mm左右;深度一般不 小于800mm。集水井采用砖砌并用水泥砂浆抹面。 盲沟的集水井常用尺寸和做法:集水井采用钢筋笼外填碎石 滤料,集水井内径700mm左右,钢筋笼直径400mm左右,井
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2m。 导水管常用直径不小于50mm、长度不小于300mmPVC 管,埋入土中的部分外包双层尼龙网。 坑底明排常用的抽水设备有: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 坑底明排一旦出现周边流砂、管涌或坑底翻砂现象时,单采 用集水明排方案已不适宜,应首先采取防护措施,改变原地下水 控制方案。
坑底明排常用的抽水设备有:离心泵、潜水泵和污水泵等。 坑底明排一旦出现周边流砂、管涌或坑底翻砂现象时,单采 用集水明排方案已不适宜,应首先采取防护措施,改变原地下水 控制方案。 5.6.3基坑涌水量及单井出水量计算可参照现行河北省《建筑基 坑工程技术规程》DB13(J)133的要求。 降水需考虑群井效应,随看地下水位的下降和井群的相互干 扰,基坑总涌水量可能会逐渐减少,各单井的出水量也随着滤水 管进水部分长度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当各单并出水能力满足不了 总水量的要求时,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将不再降低。因此需 要核算降水方案的有效性,如基坑内地下水位降低程度不能满足 工程施工要求,需要重新确定单井出水量。通过调整井位置、间 距、数量以及单井出水量来满足降深要求。 5.6.4隔水惟幕为也称止水惟幕或截水惟幕,其目的是隔离、阻 断或减少地下水从围护体侧壁或底部进入开挖施工作业面,减 缓、降低隔水惟幕两侧水力联系,把对惟幕外环境影响降到最 低。 隔水惟幕分类较多。1、按布置方式分类:1)悬挂式竖向隔 水雌幕指底端未穿透含水层的隔水幕:2)落底式竖向隔水惟 幕指底端穿透含水层并进入下部不透水层一定深度的隔水惟幕; 3)当水头较高,水量较大,可采用竖向隔水惟幕与水平向隔水 幕相结合的方法。2、按结构型式分类:1)独立式隔水惟幕是
坑工程技术规程》DB13(J)133的要求。 降水需考虑群井效应,随看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并群的相互干 扰,基坑总涌水量可能会逐渐减少,各单井的出水量也随着滤水 管进水部分长度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当各单井出水能力满足不了 总涌水量的要求时,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将不再降低。因此需 要核算降水方案的有效性,如基坑内地下水位降低程度不能满足 工程施工要求,需要重新确定单并出水量。通过调整井位置、间 距、数量以及单井出水量来满足降深要求。 5.6.4隔水惟幕为也称止水惟幕或截水惟幕,其目的是隔离、阻 断或减少地下水从围护体侧壁或底部进入开挖施工作业面,减 缓、降低隔水雌幕两侧水力联系,把对雌幕外环境影响降到最
5.6.4隔水惟幕为也称止水惟幕或截水幕,其且的是隔离
断或减少地下水从围护体侧壁或底部进入开挖施工作业面,减 缓、降低隔水惟幕两侧水力联系,把对惟幕外环境影响降到最 低。 隔水雌幕分类较多。1、按布置方式分类:1)悬挂式竖向隔 水惟幕指底端未穿透含水层的隔水惟幕;2)落底式竖向隔水惟 幕指底端穿透含水层并进入下部不透水层一定深度的隔水惟幕; 3)当水头较高,水量较大,可采用竖向隔水惟幕与水平向隔水 幕相结合的方法。2、按结构型式分类:1)独立式隔水幕是
指在非连续性支护桩外独立设置的惟幕体;2)嵌入式隔水惟幕 是指利用旋喷、搅拌桩、素混凝土桩等嵌入不连续挡土结构中 间共同形成惟幕体;3)自抗渗支护结构指挡土结构本身就具备 抗渗性能。 隔水雌幕的施工方法种类繁多,选择时既要考虑隔水效果 义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还要考虑与基坑支护合理组合。 隔水惟幕进入坑底的深度,是为了满足地下水绕过惟幕底部 的渗透稳定性要求。隔水层是相对的,相对所隔含水层而言其渗 透系数较小。在有水头差时,隔水层内也会有水的渗流,也应满 足渗流和渗透稳定性要求。
5.6.5本条给出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公式为采用分层总和注
公式。应注意:1)公式中增加的有效应力等于减小的孔隙水压 力,土体总应力不变:2)附加应力从初始地下水位向下沿深度 逐渐增加;3)计算附加应力时需考虑计算点与降水井相对距 离,因为与降水并距离的远近影响该点水位变化,进而影响孔隙 水压力、有效应力变化值。4)与建筑物地基变形计算时不同 本计算公式无经验系数。 自前,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方法尚不成熟,只能在今后 积累大量工程实测数据及进行充分研究后,再加以改进充实。现 阶段,宜根据地区基坑降水工程的经验,结合计算与工程类比综 合确定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量和分析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5.6.6基坑工程回灌属于工程性回灌,主要以防止地下水位
引起周边环境问题为自的。本条给出了常用回灌方式、方法。 回灌水源水质不得低于含水层的水质,不得造成地下水恶
地面回灌的方法常用的有地面入渗法和井灌法,地面入渗法 包括渗坑入渗法和渗渠入渗法;井灌法包括管井回灌法和大口 径井回灌法等。 大口并回灌一般采用自然状态下的重力回灌。当重力回灌无 法满足回灌要求时,可进行加压回灌,并应考虑回灌系统是否满 足受压要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参数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6.1.1内支撑施工是明挖基坑专项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保 基坑安全施工的重要控制措施。因此在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 案、安全方案及应急预案,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专家论证。 6.1.2为保证施工安全,在基坑土方开挖至设计位置时应及时安 装支撑,无其是在饱和的软弱地层中,必要时尚可采取拉槽先设 水平支撑后再开挖土方的措施。支撑安装后,在施加预压力的过 程中,应注意观察墙体变形、墙后土体及上层支撑的状态,根据 状态及时做适当调整,
6.1.3、6.1.4
工工况和周边的动静荷载都有明确的要求,施工单位应严格执 。如因特殊条件制约,局部荷载超过设计允许值或设计工况变 更时,必须提前通知设计人,根据实际条件进核算。
6.1.5内支撑体系中钢构件往往循环使用,为了增加其使用寿 命,提高耐久性,从而保证内支撑施工安全和质量,应对其进行 防腐处理。
施工规范》GB5075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等的规定。
6.2.1、6.2.2本条是为保证支护结构所用材料的质量,针对材料 准备工作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6.2.3支撑材料一般用量较大,施工场地狭窄,考虑材料成本及 少占用施工场地,支撑材料一般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先后进场。对 支撑、腰梁和立柱等构件还应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产品质 量。防止因运输问题造成构件关键节点扭曲、损坏,影响支护结 构整体安全。
6.3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
6.3.2与钢筋混凝土冠梁和腰梁接触的挡土结构,在冠梁和腰梁 施工前,必须进行凿毛清理,以保证冠梁和腰梁与挡土结构的紧 密衔接、连接牢靠,确保基坑内支撑形成稳定受力体系。 冠梁中预理的钢板应平整、顺直,能与内支撑构件接触紧 密,方便下步施工,减小内置撑构件的安装偏心距。 6.3.3为保证土方开挖施工安全,应做多组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 试块,预测钢筋混凝土支撑混凝土标准强度,从而确定下层土方 安全开挖的具体时间。
6.3.4为保证现浇结构的整体性,在施工冠梁、内支撑
5.3.4为保证现浇结构的整体性,在施工冠梁、内支撑、腰梁时 应整体浇筑,需留设施工缝时,一般留设在跨度的1/3处。
应整体浇筑,需留设施工缝时,一般留设在跨度的1/3处。
6.4.1本条规定土方开挖时,挡土结构强度所要达到的
6.4.5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冬、雨季、大风、雾霾天气 等特殊条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裸露土方覆盖防尘网, 安装防尘降尘措施
6.4.7为便于机械开挖方,多采用中拉槽开挖方式,但中拉槽 与设计工况不完全相符。中拉槽规模过小,虽与设计工况最接 近,但可能机械无法作业,或机械效率得不到发挥;中拉槽规模 过大,则可能成为事实上的“超挖”。因此,中拉槽正式开挖之前 必须先进行试验性施工,中拉槽试挖之前应按设计要求编制试挖 方案,并在试挖过程中严格执行试挖方案,严格进行监测,试挖 结果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按试挖结果适当调整方案,进行正式开 挖。
6.4.7为便于机械开挖土方,多采用中拉槽开挖方式,但中
6.5内支撑体系施工和拆除
6.5.1地铁车站基坑平面尺寸较大,为吊运和施工方便
0.5.1 沃 分安 钢胺朵 般采取单节拼装方式安装。因此钢腰梁施工前,应根据基坑尺 寸确定单节钢腰梁的施工顺序和布置,对钢腰梁进行统一编号可 提高工效和施工质量。 地铁基坑一般采取分段施工,基坑开挖一段长度后,为实现 随开挖及时支护,应及时进行钢腰梁的安装,因此在同一层位不
采用连续安装,而采用分段安装腰梁。安装节点性能可能低于腰 梁材料的性能,为保证支撑体系安全,腰梁的安装接头应避免出 现于两根支撑的跨中或支撑处。 钢腰梁固定安装可以采用三角形支架或牛腿支撑,三角支架 应根据设计要求与挡土结构连接,间距、尺寸按设计要求制作, 三角支架应比钢腰梁宽度大50mm100mm。钢腰梁还应采用吊 筋与挡土结构进行连接加固,可以有效保证钢腰梁稳定性、防止 滑落。吊筋连接点间距宜控制在2m~3m,且每段钢腰梁不小于 两点,直径不小于16mm。 支撑与钢腰梁斜交时,对腰梁产生平行于长度方的分力, 可能使钢腰梁滑移,因此应按设计在钢腰梁上设置抗剪,防止 腰梁的滑移,本条对抗剪的嵌固深度做了规定。 在安装钢支撑之前,应保证挡土结构与钢腰梁密贴。当钢腰 梁与挡土结构存在间隙时,必须采用C30以上细石混凝土填实 或M20砂浆抹平。确保钢腰梁与挡土结构之间的间隙垫实,再 安装钢支撑,施加预压力,禁止在钢腰梁与挡土结构之间未垫实 的情况下施加预压力。 为防止在施工过程中钢支撑发生脱落,应在钢腰梁上安装钢 支撑托盘,本条对钢支撑与钢支撑座的搭接长度做了规定。
6.5.2、6.5.3钢支撑的材料选取、加工、制作、安装应根据设计 要求进行。其空间位置不仅影响自身受力大小,还影响整个支撑 体系内力分布。如果支撑位置偏差量较大,可能造成相邻构件受
力增大与设计不符的现象,从而出现事故,因此本条对安装定位 做了要求。 为保证支撑有良好的整体性,故安装之前要求先试拼。安装 时宜使用龙门吊,也可同时使用吊车配合龙门吊施工。为监测基 坑状态及周边环境,轴力监测是必测项目,因此在支撑安装时, 监测元件应一同安装。 为保证施工安全,在基坑土方挖至设计位置后应及时安装钢 支撑,尤其是在饱和的软弱地层中。 钢支撑安装后,在施加预压力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挡土结 构变形、腰梁及平行、上层支撑的状态,同时为保证挡土结构受 力均匀,本条规定施加预压力时应逐级加压。 钢支撑分段之间的连接一般分为法兰连接和焊接两种。同时 为了减小安装产生的偏心,本条对这两种连接方式及安装偏心提 出了具体要求。当采用焊接连接时,为确保焊接质量,对焊接人 员、材料等要求必须满足《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的要 求。
6.5.4施加预压力应根据工程实际选用合适的加压设备
道的加压设备,使用肌 必须进行检测标定,液压泵必须带有压力表,以控制液压泵的压 力和加压的速率。 施加预压力后,因钢构件发生弹性变形等,在每一次预压 力施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预压力损失,为了减小预压力损失, 应分阶段逐级施加锁定。在预压力达到设计值时,需要检查各个
连接点有无松动,变形是否超出充许值。 随看时间延长、昼夜温差过大、支护结构变形等因素,支撑 预加力出现损失情况,需要附加预加力,本条给出附加预加力的 相关规定以满足设计对钢支撑预加压力的要求。
6.5.5~6.5.8支撑构件奶碍地下主体结构施工,随看工程的进 行,需要逐层拆除支撑构件,并根据设计工况进行换撑。换撑 般利用地下主体结构楼板、墙体,必要时应使用倒撑。 利用地下结构作为换撑结构时,如果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没 有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容易造成混凝土结构构件开裂,影 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甚至造成基坑跨塌事故。为保证结构的 安全和使用功能,提出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要求,一般以其同条 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强度不应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的70%为控制 条件。 主体结构中板施工时一般采用落地满堂支撑脚手架体系,施 工倒撑后再施做落地满堂支撑脚手架增加了施工难度并延长了施 工周期,因此,施工中常常采用落地满堂支撑脚手架代替倒撑 落地满堂支撑脚手架其本身受力方向为竖直方向,代替倒撑作用 需承受水平力,必须考虑支架体系自身强度和刚度是否满足要 求,以及由于构件连接的施工误差导致体系失稳的可能,因此 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6.5.9立柱是内支撑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受力状态比较复 杂,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和规范要求施工。立柱材 料应按设计要求制作,考虑运输、吊装等因素影响,立柱宜分段 制作运输,现场拼装,并应及时按设计要求安装剪刀撑和连系梁 等,以保证立柱间、立柱与支撑间形成稳定的整体。 当立柱采用角钢拼接格构柱时,宜先安放立柱,再浇筑立柱 桩混凝土,立柱的垂直度及中心位置易于控制,且立柱中部也可 以放入混凝土导管进行混凝土浇筑。 立柱桩桩孔直径应大于立柱截面尺寸,若立柱周围与土体之 间存在空隙,为保证立柱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立柱桩施工完 毕后应在立柱周边空隙采用砂石均匀回填密实
5.5.9立柱是内支撑体系中重要的受力构件,受力状态比较复
6.5.10拆除支撑使得支护结构内力重新分布,为了减小拆除支
6.5.10拆除支撑使得支护结构内力重新分布,为了减小拆除支 撑掌对支护结构内力分布影响,设计时应根据地层情况、基坑深 度、周边环境因素确定除利用已完成的结构换撑外,是否还需要 另外架设钢支撑。拆除支撑是内支撑结构设计重点,施工单位应 严格按照设计工况进行施工,拆除上部支撑必先换撑或施工倒 撑。 拆除时机或者工况把握不好,盲目施工,极易造成事故。为 确保拆撑安全,内支撑拆除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实行严格的审 批制度。
由于各种原因,施工过程中腰梁上可能残存剩余施工材料、 施工工具及填充材料,在腰梁拆除时可能出现砸伤事故,因此规 定拆除腰梁前,应清理腰梁上残存材料。 钢筋混凝土支撑拆除较钢支撑复杂,常用的拆除方法有人工 拆除、机械拆除、爆破拆除等,对规模较大拆除工程通常以静力 爆破为主,因此要求编制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并按相关程序论 证和报批。 支撑构件拆除后,支撑构件的减少可能造成支护结构局部变 形过大,或相邻支撑杆件受力加大,危及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 全,因此,拆撑过程中必须加强基坑的监测和现场巡视,发现问 题及时处理。
7.1.1现场监测是地铁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的重 要内容。地铁施工不可避免对周边土体产生影响导致土体变形 而土体变形可能造成既有建(构)筑物和管线设施破坏。同时地 铁施工场地位于城市繁华地段时,一旦基坑发生破坏将造成极大 破坏,施工中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判断基坑存在的风险问题 因此监控量测工作是城市地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7.1.2基坑工程施工期间的各种变化具有时效性和突发性,巡视 检查是预防基坑工程事故非常简便、经济又有效的方法,是仪器 监测很好的补充。
7.1.3监测单位在编制基坑工程监测方案时,为了能够客观
7.1.5由于基坑工程监测工作涉及到观测点及元器件的
沪等系列问题,以及施工现场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施工单位应对
监测工作予以协助,有利于监测单位更好的开展工作, 7.1.6基坑周边建筑物监测作为监测工作中重要一项,应在基坑 开挖前,对基坑周边环境进行调查、留影,标识已有裂缝等。
监测工作予以协助, 有利于监测单位更好的开展工作,
7.2.1、7.2.2基坑工程是一个涉及支护结构、土方开挖、地下水 空制、周边环境等在内的系统工程。为了反映基坑工程的整体情 兄,监测项目的选取应结合实际工程情况,针对工程特点,能反 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映支护结构的安全状态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7.2.3、7.2.4仪器监测项目分为应测、宜测和可测项目,应测项 自是指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支护结构、周边环境和周围岩土体 的稳定以及施工安全应进行日常监测的项目;宜测项目、可测项 目是指为了设计、施工和研究的特殊需要在局部地段或部位开展 的监测项目。 在监测项目上,设计单位最了解各种工况下支护体系的受 力、变形情况,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能够把握住关键点,所 以规定仪器监测的项目由设计单位提出。巡视检查是仪器监测的 重要补充,给出了对施工工况、支护结构以及周边环境进行查 的主要对象及内容。实际现场巡查工作中应包括但不仅限于此内 容,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加。同时监测基准点、监测点 监测元器件的稳定或完好状况,对监测工作影响巨大,因此,这 也是现场巡查的内容之一
7.2.3、7.2.4 仪器监测项目分为应测、宜测和可测项目
7.3监测点布置和监测精度
7.3.1基坑工程的挡土结构、边坡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 操作简便,且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整个基坑的安全状态,其监测 点应当沿基坑周边布置。监测点布置应能控制基坑的变形,基坑 中各边中间、阳角、深度变化、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 重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等部位是基坑支护结构的关键部位,在 基坑开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形,对这些部位的监测能够 较好的反应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在类似部位应布有监测点控 制。 7.3.2挡土结构水平位移变形是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稳定状态的最 直接反映,对判断挡土构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测斜管理设难度 较大,其监测点的布设可比挡土结构顶的监测间距适当加大,但 应保证在基坑关键部位有监测点,且最好与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 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间的对 比分析。 7.3.3挡土构件内力按本标准不作为应测的内容,但在特别重要 的工程以及为了更好的掌握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有条件的工程 应进行监测,监测点应布置在设计内力较大的部位。 支撑轴力随着工程进行不断变化,在同一竖向监测断面内的 每道支撑均应进行轴力监测,特别是基坑距底部1/3深度处轴力 最大,应加强监测。对于混凝土支撑采用应变计进行轴力监测 时,应在支撑同一断面上对称布置2个~4个应变计,以真实反 映支撑轴力的变化。 根据监测经验,深基坑支撑轴力观测数值的偏差往往较大
7.3.1基坑工程的挡土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 操作简便,且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整个基坑的安全状态,其监测 点应当沿基坑周边布置。监测点布置应能控制基坑的变形,基坑 中各边中间、阳角、深度变化、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 重要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等部位是基坑支护结构的关键部位,在 基坑开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形,对这些部位的监测能够 较好的反应基坑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在类似部位应布有监测点控 制。
7.3.1基坑工程的挡土结构、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
7.3.2挡土结构水平位移变形是基坑支护结构体系稳定状态的
直接反映,对判断挡土构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测斜管理设难度 较大,其监测点的布设可比挡土结构的监测间距适当加大,但 应保证在基坑关键部位有监测点,且最好与挡土结构顶部水平位 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以便于监测数据间的对 比分析。
7.3.3挡土构件内力按本标准不作为应测的内容,但在特别
支撑轴力随着工程进行不断变化,在同一竖向监测断面内的 每道支撑均应进行轴力监测,特别是基坑距底部1/3深度处轴力 最大,应加强监测。对于混凝土支撑采用应变计进行轴力监测 时,应在支撑同一断面上对称布置2个~4个应变计,以真实反 映支撑轴力的变化。 根据监测经验,深基坑支撑轴力观测数值的偏差往往较大
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1)测点布设的合理性,表面附着式传感器 的布设位置应避开应力集中的位置,并对称布设以消除附加弯矩 的影响;2)长期室外高、低温恶劣环境带来的传感器温度漂移 的影响。
7.3.4立柱在结构自重、支撑支座反力、土压力等荷载作用
产生沉降、水平位移,基底回弹的作用下会产生隆起。立柱隆 起、立柱间及立柱与挡土结构间的不均匀沉降对支撑产生的附加 弯矩将造成节点破环,甚至造成整个支撑体系失稳、基坑倾覆 在实际工程中出现过立柱隆起超出20cm、甚至破坏的案例。立 注的竖向位移监测应根据基底地质条件确定具体的监测数量, 般不应少于立柱总根数的5%。在承压水作用下,立柱竖向位 移变化复杂,可能出现持续隆起,应适当增加立柱监测根数。 7.3.5~7.3.7挡土结构侧向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按本标准不作为 应测的内容且监测点的理设难度较大,但在特别重要的工程应根 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 对有地下水的基坑工程,当采用深井降水时,应进行坑内、 外地下水位的观测,当采用坑内降水时,水位观测孔通常布设在 基坑中部和四角;采用坑外降水时,水位观测孔通常布设在降水 区域中央、长短边中点、周边四角,降水区域长短边中点、周边 四角的观测孔一般距挡土结构1.5m~2m,降水的速率、深度应 满足设计要求。
7.3.8当基坑开挖深度及面积较大、基坑底部遇到有一定膨
的土层或坑边有较大荷载的高大建筑时,基坑的开挖卸载容易造 成基底隆起。自前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的理设和观测较为压 难,一般在预计隆起(回弹)量较大的部位布设监测点。
7.3.9~7.3.11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的监测,应能反映基坑对 建筑物及管线的影响特征,对发生位移和变形的关键部位如高低 悬殊或新旧建(构)筑物莲接处、建(构)筑物变形缝、不同基 础形式和不同基础理深部位、地下管线节点和转角点等部位等, 以及抗变形能力较弱的部位,如建(构)筑物已出现过大变形或 裂缝、地下管线沉降过大或材质老化较为严重等部位,应布有监 测点进行控制。有条件的工程要搜集原有的观测资料,以便更好 地掌握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周边环境对象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数量通常要考虑下列几入 条件:1)周边环境对象的风险等级大小;2)周边环境所处的 工程影响区;3)周边环境对象自身的材质、结构形式;4)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5)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现场 监测的可实施性。 7.3.12本条对各监测项目的精度要求进行统一规定,不再各节 分述。监测精度是指监测系统给出的指示值和被测量的真值的接 近程度,是受工程监测环境、监测人员和监测仪器精度等因素影 响的综合精度。本条所确定的监测精度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 轨道交通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及《建筑变形 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确定
7.4.1基坑类别、周边环境、不同施工阶段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 是确定监测频率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基坑开挖过程中监测频率
总体要求是基坑设计深度越大、开挖越深、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条件越复杂,监测频率越高。监测对象的监测数据变化较快时, 则应提高监测频率。 监测初始数据采集应在基坑施作支护结构和施工降水前进 行,支护结构及降水施工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和地表产生影 响,应进行监测工作,监测频率应根据预测和实际的沉降变形情 况确定。 地下主体结构施作过程中拆除内支撑时,支护结构受力将发 生变化,会给支护结构的稳定带来风险,可根据基坑实际深度和 监测对象的变形情况适当加强监测。
7.4.2本款所描述的情况有可能预示或导致基坑工程出现安全事
7.4.3、7.4.4
测预警能够使相关单位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应措 施,预防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确保周边环境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应包括不同预警等级的警情报送对象、时间、方式和流程等。考 虑到设计单位对基坑工程从设计计算过程、地质情况及基坑工程 薄弱环节等方面比较了解,监测报警值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并目 监测设计纳入到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监测项 目报警值是重要内容之一,是控制工程自身结构和周边环境安全 的重要标准。 工程监测预警等级的划分要与工程建设城市的工程特点、施 工经验等相适应,具体的预警等级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监 则报警值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确定监测报警值时需综合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有的工程达到报警值,也没出现问题,有的 工程未到报警值却出现了问题。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总结 北京地区经验基础上提出监测预警体系具体要求见表1
表1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预警分级标准
统计石家庄市已完成的地铁1号线、3号线部分明挖车站监 测数据进行分析,选取桩顶竖向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水平 位移、地表沉降实际监测数据的最大值与设计控制值比值见表 2、表3。
表2累计值及变形速率占控制值的百分比平均值(%)
表3累计值及变形速率占控制值的百分比最大值(%)
综上所述,建议监测预警等级和对应的报警值参照北京地区 经验确定。
综上所述,建议监测预警等级和对应的报警值参照北京地区 经验确定。
实际监测值是否与计算预测值、工程类比经验等一致,也 是判断监测报警值是否准确的重要依据。在实际工作中应提高监 测水平,扎扎实实做好监测数据搜集、统计、分析工作,积累更 多经验,以更准确地确定报警值。 7.4.5~7.4.7工程设计应针对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两类监测对象 分别确定相应的监测项自控制值,同时应考虑两类监测对象间的 相互影响。支护结构监测项目控制值的制定,首先应保证施工过 程中的支护结构的稳定及施工安全,同时还要保证周边环境处于 正常使用的安全状态。这就要求在制定支护结构控制值时要充分 考虑支护结构的设计特点、周围岩士体的特征及周边环境条件。 对于重要的建(构)筑物、桥梁、管线、既有轨道交通等环 境对象监测控制值的确定,主要是在保证其止常使用状态和安全 的前提下,分析研究其还能承受的变形量。这往往需要收集环境 对象原有的相关工程资料,并通过现场现状调查与检测,进行评 估后确定,最终还应符合相关单位的管理要求。 周围岩土体是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工程支护结构和周边 环境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周围地表沉降等岩土体变形可间 接反映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对象的变形、变化,其相关监测数据 能为判定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提供辅助依据,其控制 值的确定应根据工程结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安全风险等级确 定。 7.4.8本条列出的都是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坑与周边环境 出现的危险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可能严重威肋基坑及周边环 境被保护对象的安全,必须立即发出报警,通知相关单位采取措 施。保证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出现的危险情况。出现这些情况时,可能严重威胁基坑及周 境被保护对象的安全,必须立即发出报警,通知相关单位采 施。保证工程自身和周边环境的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8.1.1~8.1.5内支撑支护结构整体性强,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本节规定内支撑结构体系所用材料各项性能合格且满足设计要 求,要求施工过程标准、可查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
8.2.1~8.2.4内支撑支护体系结构检测验收除满足设计要求、本
标准规定外尚应满足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 内支撑结构检验项目中,一般项目、主控项目的划分及检验 标准参照《建筑地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及北京 市相关地方规范,并结合构件对内支撑支护体系安全影响程度确 定。 8.2.5~8.2.11规定了检测项目的抽检规定,进行检验时,根据 不同项且参加方不同,重要项且需甲方、设计单位参加。现行各
8.2.5~8.2.11规定了检测项目的抽检规定,进行检验
个同项目参加方不同,重要项目需甲方、设计单位参加。现行各 现范对灌注桩混凝土留置试件的要求不一致,本规定是针对支护 结构桩具体情况,结合有关规范制订。
8.3.2主控项目是对检验批的基本质量起决定性影响的关键项 且,需要特别控制,因此要求主控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本标准及相
且,需要特别控制,因此要求主控项目必须全部符合本
关规范的规定,意味着主控项目不充许有不符合要求的检验结 果。 一般项目是较关键项目,相对于主控项目可以允许在抽查的 数量里有20%的不合格率。对采用计数检验的一般项目,要求 其合格率为80%及以上,且在允许存在的20%以下的不合格点 中不得有严重缺陷。严重缺陷是指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耐久 性能或安装要求、使用功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9.1.1~9.1.3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本身所具有的地层条件 及施工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在其建设的整个过程 中,各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引发大的事故将造成大量的 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基至引起严重的环境影响与社会影响。因 此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控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保 护环境、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采取经济、可行、主动的处置 措施来减少或降低风险,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将对周边的环境影 响与社会影响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的水平。 在设计阶段对工程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 措施,有利于降低施工期间的安全风险事故。设计阶段的风险控 制工作应寻求技术和经济的平衡。根据风险源的重要性和风险等 级的大小选择处置方案,能规避的应规避,能远离的应远离,达 到消除、降低风险的自的。对于不能规避和远离的风险源,也要 视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预估风险后果严重的应严控DB35/T 1853-2019 垃圾焚烧发电锅炉内部检验规范,可 采取风险转移等处理措施;对预估风险后果不严重的,可通过加 强施工期间的监控等手段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取得较为经济的效 果。
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的相关规定。 9.2.2勘察设计阶段可通过工程勘察资料和设计计算获得大量的
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的相关规定。 9.2.2勘察设计阶段可通过工程勘察资料和设计计算获得大量的 工程数据资料,结合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风险管理资料,考 患本阶段实施内容和不同风险等级分别开展风险管理,同时为后 续工作提供风险管理依据。
9.3风险控制和处理措施
9.3.1风险控制方案编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其他工程 建设各方共同参与,采取经济、可行、主动的处置措施来减少或 降低风险,将各类风险降低到预期的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处置有四种基本对策: 1风险消除。不让工程建设风险发生或将工程建设风险发 生的概率降低到最小。 2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或修改技术方案等降低工程建 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或)损失。 3风险转移。依法将工程建设风险的全部或部分转让或转 移给第三方(专业单位),或通过保险等合法方式使第三方承担 工程建设风险。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的前提是所接受的工程建设风险可 能导致的损失比风险消除、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所需的成本低。 采取风险自留对策时应制定可行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采取必要 的安全防护措施。 可选择一种或多种对策实施风险控制。
9.3.2初步设计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开展
计风险分析与评估,为后续工作做铺垫。 施工图设计阶段需核准初步设计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 险级别开展相应的设计风险分析与评估。 对重大环境影响风险(1级和1级)应展工程建设风险专 项设计,编制重大环境影响风险专项设计文件。文件的内容主要 包括:风险分析评价、工程环境监测控制标准、工程技术措施、 环境影响保护设计措施和专项监控量测设计方案等,并满足施工 图设计文件的深度要求。针对级及以下的环境影响风险,施工 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风险分析评价和专项措施等专项内容,原则 上可不再进行专项设计。同时,应在施工设计文件中提出工程自 身风险的各项控制措施和要求。 环境控制指标主要用于对风险工程进行监测,由于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条件干变方化,因此很难给出环境控制的准确指标: 目前工程上基本采用工程类比加数值分析的方法预估此指标。施 工期间采用信息化设计方法,不断研究现场反馈的监测数据及其 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控制指标是十分重要的。施工附加影响分 析可采用数值模拟、反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预测分析地下结 构施工对工程环境所造成的附加荷载和附加变形影响,评价环境 风险的安全性,判断施工方法、加固措施等能否满足工程环境所 充许的剩余承载能力和变形的要求,为环境风险工程施工图设 计、环境监控量测控制指标的制定、环境安全保护的施工提供充 分依据。
9.3.3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施工前的风险管理工作,
对项自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后,根据项自施工组织方案以及周边的 环境条件,参考勘察与设计阶段编制的风险记录文件DB11/T 916-2012 废胎橡胶沥青路用技术要求.pdf,对辨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