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3_T 1000-2020.pdf

云南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3_T 1000-2020.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227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云南省公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3_T 1000-2020.pdf

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 水泥与减水剂相互容纳并形成宏观均匀材料的能力。具体来说,使用相同减水剂或水泥时,由于水 泥或减水剂的质量而引起水泥浆体流动性、经时损失的变化程度以及获得相同的流动性减水剂用量的变 化程度。

4. 1. 1一般规定

1.1.1水泥宜选用品质稳定、标准稠度用水量低,强度等级为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 ,不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以及强度等级为52.5级或5 水泥。

DB53/T1000—20204.1.1.2水泥的品种和强度等级应通过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选定,其特性应满足工程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等的技术要求。4.1.2水泥的技术要求4.1.2.1除应符合GB175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水泥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游离氧化钙含量(%)≤1. 5GB/T 176熟料中的CsA含量(%)≤8.0GB/T 176氯离子含量(%)0.03JC/T 4204.1.3.1对于需要预防混凝土碱集料凝土原材料中含有碱活性集料时,应选用含碱量不大于0.6%的低碱水泥。4.4. 2矿物掺合料4.2.1矿物掺合料应选用品质稳定且来料均勺的粉煤粒化高炉渣粉、粒化电炉磷渣粉、天然火山灰质材料和硅灰等。4.2.2用于公路工程高性能混粒化高14电炉磷渣粉、天然火山灰质材料和硅灰的性能除应分别符合GEGB/993和GB/T18736的要求外,尚应分别符合表2~表6的规F类项目技术要习试验方法细度(45μm方孔筛筛余JGJ1-2014标准下载,%)≤30.0需水量比(%)GB/T 1596含水量(%)(干排强度活性指数(%)≥70.0密度(g/cm)GB/T 208烧失量(%)三氧化硫含量(%)≥3.0游离氧化钙含量(%)GB/T 176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三氧化二≥70.0铁的总质量分数(%)表3粒化高炉矿渣粉技术要求项目试验方法C50以下混凝土C50及以上混凝土密度(g/cm²)≥2. 8GB/T 208比表面积(m/kg)≥300≥400GB/T 8074活性指数(%)7d≥55≥70GB/T 180464

DB53/T10002020

表5天然火山灰质材料

DB53/T10002020

4.4.1.1细集料宜选用级配良好、质地均匀坚固、吸水率低、空隙小、细度模数为2.6~3.2的申粗河 砂,或机制砂与河砂混掺的混合砂。 4.4.1.2细集料不应使用山砂。 4.4.1.3细集料中不应混有草根、树叶、塑料、煤块、炉渣等杂物。 4.4.1.4砂按细度模数可分为:粗砂(细度模数3.7~3.1);中砂(细度模数3.0~2.3);细砂(细 度模数2.2~1.6)

4. 4. 2 技术指标

4.4.2.1细集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

1细集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4.5.2.1粗集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的规定

DB53/T10002020

表10粗集料技术指标

4.5.2.2岩石的抗压强度除应满足表10的要求外,其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 4.5.2.3寒冷地区且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的混凝土,或处于干燥环境但有抗疲劳、耐磨、抗冲击要 4.5.2.4粗集料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1的规定。

DB53/T1000—2020表11粗集料级配范围累计筛余(按质量计,%)公称粒级级配方孔筛筛孔边长尺寸(mm)(mm)2.364. 759. 5016. 019.026.531.537.553. 063.075. 090.095~80~5~100~15100100095~85~30~5~160~101001006095~90~40~连续5~20级配1001008095~90~30~5~2510010095~90~5~31.50~5100100地方标准95~5~4010095~10~2010095~16~31.5100单粒20~4010级配75~15~31.5~630~1001007570~30~40~800~10100604.5.2.5根据混凝土集料最大粒径要粗骨米采用连续级配或连续多级配,不宜单独采用单级配或间断级配,可采用单级配集料组合成满要求级配续级配。4.5.2.6粗集料最大粒径宜按混凝土结构情况及施工方法选取,但最大粒径不应超过结构最小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最大粒径不应超过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不应超过75.0mm。混凝土实心板的粗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应超过37.5mm。泵送混凝土的粗集料最大粒径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碎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3,卵石不宜超过输送管径的1/2.5。4.5.2.7粗集料的进场检验批应符合4.4.2.7的规定,检验内容应包括外观、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碎值指标等。4.6拌合用水4.6.1一般规定10

DB53/T10002020

4.6.1.1混凝主拌合和养护用水应符合JGJ63的规定。 4.6.1.2混凝土用水不应有漂浮明显的油脂和泡沫,及有明显的颜色和异味。 4.6.1.3对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结构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用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500mg/L; 对使用钢丝或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用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350mg/L。

混凝主用水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拌合用水技术指标

1.7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4. 7原材料储存与管理

4.7.1.1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供方应按规定批次向需方提供质量证明文件。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型 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等,外加剂产品尚应提供使用说明书。 4.7.1.2混凝土原材料进场时,应进行检验,检验样品应随机抽取。 4.7.1.3不同混凝土原材料应有固定的堆放地点和明确的标识,应标明材料名称、品种、生产厂家、 生产日期和进场日期。 4.7.1.4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应采用散料仓分别存储标识并上锁。 4.7.1.5混凝土原材料堆放场地应硬化并设置遮阳、防雨设施。 4.7.1.6袋装粉料在运输和存放期间应用专用库房存放,不应露天堆放,且应注意防潮

4. 7. 2 水泥要求

水泥的堆放、存储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和生产厂家分别标识和储存;应防止水泥受潮及污染,不应采用结块 的水泥; D 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应进行复检,合格者方可使用; 水泥进场应测量温度,且水泥用于生 温度不宜高于60℃C

4. 7.3集料的要求

集料的堆放、存储应符合下列要求: a)集料堆放时应有分界设施及标识; b)集料的堆放场地应备有清洗、排水设施; c)集料应按配合比要求分级进行采购、运输、堆放、计量

DB53/T10002020

13矿物掺合料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直分率最大限

5.3水胶比及胶凝材料用量

表14混凝土水胶比及胶凝材料用量范围

5.4混凝土中氢离子含量

5.4.1混凝土拌合物中由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总质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10%(钢筋混凝 土)和0.06%(预应力混凝土) 5.4.2混凝土拌合物中水溶性氯离子含量测试方法应符合JTJ270的规定。

5.5.1一般桥涵用混凝土拌合物单方混凝土总碱含量不宜大于3.0kg/m,对特大桥、大桥和重要桥 梁用混凝土拌合物单方混凝土总碱含量不宜大于1.8kg/m。 5.5.2当混凝土结构处于受严重侵蚀的环境时,不应使用有碱活性的集料。

DB53/T10002020

5.5.3对于矿物掺合料碱含量,粉煤灰的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6,矿渣粉的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 粒化电炉磷渣粉碱含量可取实测值的1/2。天然火山灰质材料使用前应根据GB/T50082并采用实际混 凝土材料和配合比进行碱集料反应试验验证后方可使用

5. 6 混凝土抗裂性能

当由于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或由于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配 计时,应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进行试验,宜选择开裂面积较小的配合比作为设计配合比, 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方法应按照GB/T50082的规定执行。 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等级划分应按照GB/T50146的规定执行。

6.1.3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的抗渗混凝土,应进行含气量试验,含气量宜控制在3.0%~5.0%。 6.1.4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2的规定。试配时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高0.2 MPa

6.1.3掺用引气剂或引气型外加剂的抗渗混凝土,应进行含气量试验,含气量宜控制在3.0%~5.0%。 6.1.4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2的规定。试配时要求的抗渗水压值应比设计值高0.2 MPa.

DB53/T100020206.2.1原材料6.2.1.1水泥宜选用质量稳定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C3A含量较低、C2S含量相对较高的水泥;当混凝土有抗渗指标要求时,所用水泥的C3A含量不宜大于8%。6.2.1.2水泥宜采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的3d和7d水化热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200规定;当采用通用硅酸盐水泥时,胶凝材料的3d和7d水化热分别不宜大于250kJ/kg和280kJ/kg;当选用52.5强度等级水泥时,7d水化热宜小于300kJ/kg,水化热试验方法应按GB/T12959执行。6.2.1.3水泥入机温度不应大于60℃。6.2.1.4粗集料宜为连续级配,最大公称粒径不宜小于31.5mm。6.2.1.5细集料宜采用中砂。6.2.1.6宜掺用矿物掺合料和缓凝型减水剂。6.2.2配合比6.2.2.1在保证设计强度、耐久性等要求和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应按合理使用原材料,减少水泥以及胶凝材料用量,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原则进行。6.2.2.2在保证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宜提高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的粗集料含量;砂率宜为38%~45%;在确定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时,应根据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温控施工方案的要求,提出混凝土制备时粗细集料和拌合用水及入模温度控制的技术措施。6.2.2.3大体积混凝主的配合比试配和调整,宜控制混凝土绝热温升不大于50℃。6.2.2.4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施工对混凝土凝结时间的要求。6.2.2.5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质量评定时,可按60d龄期的抗压强度控制。当采用60d龄期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依据时,应采用边长为150mm的标准尺寸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6.3抗冻混凝土6.3.1原材料6.3.1.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6.3.1.2粗集料宜选用连续级配,其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7.5mm,含泥量不应大于1%。6.3.1.3细集料含泥量不应大于2.0%。!6.3.1.4集料的坚固性5次循环试验质量损失应不大于3%,并不应含有泥块。6.3.1.5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应掺用含有氯盐的防冻剂;在预应力混凝土中不应掺用含息服务平有亚硝酸盐或碳酸盐的防冻剂。6.3.2配合比6.3.2.1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应符合表16的规定。表16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设计抗冻等级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F50<0. 50300F10032015

DB53/T1000—2020不低于F1503506.3.2.2掺用引气剂的混凝土含气量应符合表17的规定表17有抗冻性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控制范围集料最大粒径(mm)含气量范围(%)9. 55.0~8.019. 0 4. 0~7. 031. 53.5~6.537. 53.0~6.06.4高强混凝土6.4.1原材料管部6.4.1.1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6.4.1.2掺合料:宜复合掺用粒化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硅物掺合料。6.4.1.3粗集料:宜采用连续级于25.0m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0%,含泥量不应大于0.5%,泥块含6.4.1.4细集料:细度模数宜泥量不6.4.2配合比6.4.2.1高强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以下规定:a)水胶比、胶凝材料用表并b)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应通过试验确料掺量宜为25%~40%;硅灰掺量不宜大于10%;c)水泥用量不宜大于50料总量g/m3。胶凝材料用量和砂强度等级胶比量(kg/m)砂率(%)≥C60,

DB53/T10002020

5.5.1.1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混凝土申采用碱活性集料时,宜选用含碱量不 大于0.6%的低碱水泥。 6.5.1.2细集料宜采用洁净的中砂,粗集料应采用连续级配或多级配(单级配组合成连续级配)的碎 石,集料其他要求应符合本规程4.4和4.5节的规定。 6.5.1.3混凝土掺合料使用前应进行混凝土试验验证,不应对预应力混凝土产生有害影响。 6.5.1.4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6.5.2.1预应力结构或构件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增加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试验,宜选择开裂面 积较小的配合比作为设计配合比。 6.5.2.2预应力结构或构件用混凝土试生产前,应验证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设计要求的工作性能、力 学性能和耐久性后方可使用。

7.1.1混凝土生产施工之前,应制订完整的技术方案,并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7.1.2重要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前,应根据该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和施工季节、环境条件等进行混凝土试 浇筑,以便对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的适应性进行检验。 7.1.3大体积混凝土、冬期和夏期混凝土施工应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 7.1.4当水泥比表面积超过350m/kg时,施工时宜采取防止混凝土温度收缩开裂的措施。 7.1.5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和浇筑成型过程中严禁加水。 7.1.6应根据设计要求、工程性质以及施工管理要求,在混凝土拌合站建立与公路施工要求相适应的 试验室。试验室应配满足相应技术规范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测试及耐久性指标检测的主要仪 器。同时应配置外加剂密度及适应性测定相关设备、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水泥及混凝土温度检测/监 测设备等有关的仪器设备。

7.1.8在满足泵送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泵送混凝土的落度应尽量小。 7.1.9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当因故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的 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宜超过表19的规定,当超出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并应留施工缝,同 时应记录。实际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水泥品种、水胶比和外加剂类型等条件通过试 验确定,

表19混凝土的运输、浇筑时间及间歇的全部允许时间(min)

脱模剂不宜使用机油、柴油类脱模剂。 浇筑混凝土期间,应随时检查支架、模板、钢筋、预应力管道和预埋件等的稳固情况,并应及 凝土施工记录。

DB53/T1000—20207.1.12在混凝土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在混凝土终凝前对浇筑面进行抹面处理。7.1.13新浇筑混凝土的强度达到2.5MPa之前,不应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及脚手架等荷载。7.1.14在交通拥堵和气候炎热等情况下,应采取特殊措施防止混凝土落度损失过大。7.1.15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且不应高于35℃。7.1.16新浇筑的混凝土入模温度与邻近的已硬化混凝土或岩土、钢筋、模板介质间的温差不应大于15℃。7.1.17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槽)或振动溜管(槽)、减速装置等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7.1.18混凝土生产和施工单位应根据结构、构件或制品情况、环境条件、原材料情况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等,提出施工养护方案或生产养护度,并应严格执行。7.1.19混凝土施工选择的养护方法应足施工美案或产养护制度的要求,可采用浇水、覆盖保湿、喷涂养护剂、冬期蓄热养护等方7.1.20应对有代表性的重要结构芯部温表面温度以及环境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混凝土温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应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7.2计量7.2.1混凝土原材料应采用电L计量同混凝土配合比的各种原材料,并应具有逐盘记录和储存计量的功其精度10171的规定。7.2.2计量设备应具有法定计量部有效检书验。混凝土生产单位每月应至少自检一次计量设备;每一工7.2.3原材料的计量允许偏差围查1次。搅拌站配料允许偏差(%)材料类别制场或集中搅拌站拌制水泥、干燥状态的掺合±1粗、细集料±2水、外加剂±17.2.4开盘前应严格测定粗细集料的含水含水率确定施工配合比。7.2.5粗细集料的含水率每班应抽测2次,雨天或粗细集料含水率波动较大时应随时抽测,并按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施工配合比,7.3搅拌7.3.1混凝土搅拌应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机应符合GB/T10171的规定。7.3.2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胶比,不应通过加水方式调整配合比。7.3.3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不应有离析和泌水现象。7.3.4对在施工现场集中拌制的混凝土,应检测其拌合物的均匀性。检测时,应在搅拌机的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3/4之间部位取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a)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0.8%;18

DB53/T10002020

b)单位体积混凝土申粗集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应不天于5%; )混凝土稠度两次测值的差值不应大于表21规定的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的绝对值

表21混凝土拌合物稠度允许偏差

7.3.5预拌混凝主搅半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的情况,混凝土在搅拌机中的搅拌时间应满足设备说明书的要 求,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可按GB/T50164的规定执行; b) 在制备掺用引气剂、膨胀剂和粉状外加剂的混凝土时,应适当延长搅拌时间。 7.3.6 原材料温度控制要求如下: 冬期施工搅拌混凝土时,宜采用加热水的方法提高拌合物温度,也可同时采用加热集料的方法 提高拌合物温度,拌合用水最高加热温度不应超过60℃,集料的最高加热温度不应超过40 ℃;当集料不加热时,拌合用水可加热到60℃以上,但不应将水泥和热水直接混合搅拌,而 应先投入集料和热水进行搅拌,然后再投入水泥等胶凝材料共同搅拌; b 炎热季节施工时,应采取遮阳措施避免集料受到阳光曝晒,同时宜适当采用喷淋措施对集料进 行降温;搅拌混凝土时可采用掺加冰屑的方法降低拌合物温度。 7.3.7 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按下列要求检测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性能: a)混凝土拌合物的落度及其损失,宜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或每 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当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拌机出料器 至浇筑入模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落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 b) 必要时,尚应对工作性能、含气量等混凝土拌合物的其他指标进行检测。 C 混凝土拌合物的落度经时损失不应影响混凝土的正常施工。泵送混凝土拌合物的落度经时 损失不宜大于30mm/h; d)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应满足施工要求和混凝土性能要求

7.4.1搅拌运输车应符合GB/T26408的规定;对于寒冷或炎热气候条件下施工时,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的搅拌罐宜有保温或隔热措施。 7.4.2搅拌运输车在装料前应将搅拌罐内积水排尽,装料后不应向搅拌罐内的混凝土拌合物中加水。 7.4.3运输混凝土时,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均匀且不产生分层、离析。 7.4.4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落度小于设计要求时,应进行第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严禁加水,在 试验验证基础上,可掺加适量减水剂快挡搅拌;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应使用。 7.4.5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入搅拌运输机至卸料时的运输时间不宜大于90min,如需延长运送时间,则 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技术措施,并应通过试验验证。 7.4.6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时,除应符合JGJ/T10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加强组织和调度,确保连续均匀供料,连

DB53/T1000—2020b)混凝土泵的输运能力应与混凝土供应能力相适应,泵送的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如停泵时间超过15min,应每隔4min~5min开泵一次,正转和反转两个冲程,同时开动料斗搅拌器,防止料斗中混凝土离析。如停泵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宜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c)混凝土泵的型号可根据混凝土数量、最大泵送距离、最大输出量等可参照铁建设[2010]241号中附录A的方法计算确定;d)配置输送管时,应缩短管线长度,少用弯头。输送管应顺直,转弯处应圆缓,接头应严密不漏气;泵送混凝土时,输送管路起始水平管段长度不应小于15m。除出口处外,输送管路的其他部位均不应采用软管。输送管路应用支架、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应与模板和钢筋接触;e)向低处泵送混凝土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或堵塞输送管;f)泵送混凝土前,应先用同水胶比的水泥砂浆或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但粗集料减少50%通过管道。当用活塞泵泵送混凝泵的收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防止吸入空气;g)向下泵送混凝土时,管路与垂h)混凝土泵的位置宜靠近浇筑当泵送下料口固定时,固定的间距不宜大于3m。不应用插入式捣器赶也不应用看入式振捣器将下料口处堆积的混凝土推向远处:i)搅拌好的混凝土应在1初凝时间在初凝前浇筑完毕;j)不同配合比或不同强度k)润滑泵管的砂浆不应液7.5浇筑7.5.1应根据待浇筑结构物的量等筑工艺方案,工艺方案应对施工缝设置、浇筑顺序、浇筑工7.5.2应对支架、模板、钢筋行板水及钢筋上的污物应清理干净,表面干燥的地基土、垫层、木应堵塞严密且不漏浆。7.5.3应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和7.5.4混凝土应按一定的厚度层浇筑且应在下层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7.5.5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的前后浇筑离应持在1.5m以上。7.5. 6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展升高并保持水平分层。7.5.7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厚度不宜超22 的表22振揭方式浇筑层厚度(mm)采用插入式振动器300采用附着式振动器300无筋或配筋稀疏时250采用表面振动器配筋较密时150预应力T梁马蹄变截面部位的浇筑厚度宜参照本条执行7.5.8振捣7.5.8.1混凝土振捣宜采用机械振捣。20

DB53/T10002020

7.5.8.2混凝土可采用振揭棒揭实,插人间距不应天于振揭棒振动作用半径的一倍,连续多层浇筑时, 振捣棒应插入下层混凝土拌合物约50mm振捣, 7.5.8.3当浇筑厚度不大于200mm的表面积较大的平面结构或构件时,宜采用表面振动成型。 7.5.8.4宽度较小的梁宜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并辅以附壁式振捣,振捣时间宜控制在20S~30S 内,直至混凝土拌合物表面出现泛浆,基本无气泡逸出为止。 7.5.8.5振捣过程中应检查模板稳定性和接缝密合性。

7.5.9施工缝的留设

7.5.9.1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且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并便于施工的部 立,施工缝宜设置成水平面或垂直面。 7.5.9.2施工缝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松弱层应予以凿除。对处理层混凝土的强度,当采用水冲洗凿毛 时,应达到0.5MPa;人工凿毛时,应达到2.5MPa;采用风动机凿毛时,应达到10MPa。 7.5.9.3经凿毛处理后的混凝土面,应采用洁净水冲洗干净。 7.5.9.4重要部位及有抗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宜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 钢筋。 7.5.9.5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其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施工缝为斜面时宜浇筑或 凿成台阶状。

7.5.10特殊气候条件下混凝土浇筑

7.5.10.1炎热天气下浇筑混凝土应采取措施避免模板和新浇筑的混凝土直接受阳光曝晒,宜选择傍晚 或夜间浇筑混凝土。宜对金属模板进行浇水降温,但不应留有积水。 7.5.10.2当由于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或由于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有害裂缝的结构,混凝土 入模温度不宜高于30℃。 7.5.10.3混凝土入模前模板和钢筋的温度以及附近的局部气温不宜超过40℃。 7.5.10.4在相对湿度较低、风速较大的环境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取适当挡风措施,并应避免浇筑较 大暴露面积的构件。 7.5.10.5冬期施工时,应对输送管采取保温措施。炎热季节施工时,应将输送管遮盖、酒水、垫高或 涂成白色。

7.5.11墩台、涵洞混凝土的浇筑

7.5.11.1基底为非黏性土或干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底处理。 7.5.11.2基面为岩石时,应加以润湿,并铺一层厚20mm~30mm的水泥砂浆,然后应在水泥砂浆凝 结前浇筑第一层混凝土。 7.5.11.3对一般墩台及基础混凝土,应在整个平截面范围内水平分层进行浇筑

7.5.11.1基底为非黏性土或干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底处理。

7.5.12梁式结构混凝土的浇筑

7.5.12.1梁体混凝土应采用快速、稳定、连续、可靠的浇筑方式在全梁范围内水平分层连续浇筑成型。 当梁的平面面积较大时,也可采用斜向分段,水平分层的方式连续浇筑。 7.5.12.2浇筑先张构件时,应避免振捣器碰撞预应力筋;浇筑后张结构时,应避免振捣器碰撞预应力 筋的管道、预埋件等。应经常检查模板、管道、锚固端垫板及支座预埋件等,以保证其位置及尺寸符合 设计要求。

隧道、明洞、路堑、大跨度拱肋混凝土的浇筑

DB53/T100020207.5.13.1浇筑前,应清除势塌和松散的土右方及支撑材料。当势塌地段的支撑不易清除时,位于浇筑断面以外的支撑经检查并做记录后,可留于塌体内,但浇筑断面以内不应留有支撑。7.5.13.2浇筑隧道拱圈等长筒型拱混凝主时,应视具体情况按其长度方向分节浇筑,且分节界面应与拱的纵向轴线垂直。7.5.13.3当连续浇筑拱肋或拱圈时,应自两拱脚向拱顶对称浇筑。当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拱肋或拱圈的跨度在16Ⅲ及以内时,应一次连续浇筑。7.5.13.4当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拱肋跨度大于16m时,应沿拱的跨度方向分段浇筑,各分段的界面应与拱肋中心线垂直。7.5.13.5两邻接浇筑段之间应预留间隔槽,其位置应设在拱架节点外,并应避开拱肋间的横撑、隔板以及梁上的杆件。拱肋的分段段数、分段位置、浇筑顺序以及间隔槽的宽度,均应符合设计要求。7.5.13.6预留间隔槽中的混凝土,应待各段混凝土浇完,且两邻段混凝土至少硬化7d后,方可由拱脚向拱顶依次对称浇筑。浇筑时,应尽采用落度较小的混凝王。7.5.13.7封顶时,应待两侧其他间隔且筑混凝土温度接近拱的设计浇筑温度时,方可浇筑拱顶间隔槽中的混凝土。应对封顶记录。7.5.13.8当浇筑大跨度钢筋混凝供肋时装的纵向钢筋不立由于拱架沉陷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变形现象。钢筋接头应符合设计要习旦不应使用沿拱肋全长的通长钢筋。7.5.13.9当浇筑大跨度拱肋或圈混凝士时,可在征得设计部门同同意后,采用分层浇筑法浇筑。地方标7.6养护7.6.1自然养护时,应在混凝h内混凝湿养护。暴露面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平整后再次盖不应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混凝土自养护期混温度控制。7.6.2蒸汽养护时,混凝土C~6)h且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升温:混凝土周围蒸汽的升、/h疑土芯部温度不宜超过60℃,最大不应超过65℃,恒温养护已合比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通过试验确定。蒸汽养护的预制染服温7.6.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予以覆并酒水保湿护。对干硬性混凝土、高强混凝面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应及扣强初始保湿养护,宜在浇筑完成后立即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盖和洒小护,覆盖时不应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使模板保持湿润。7.6.4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时,混凝全部覆盖严养护期内应持续保持膜内有凝结水;当采用混凝土养护剂进行养护时,养护剂的有效保水率才于90%,7d和28d抗压强度比均不应小于95%。养护剂有效保水率和抗压强度比的试驶7.6.5养护用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不宜大于20℃。7.6.6在曝晒、气温骤降等情况下,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剧烈变化。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面、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应超过20℃。7.6.7混凝土拆模后可能与流动水接触时,养护时间应至少延长至14d,且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7.6.8混凝土养护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对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采用持续浇水和覆盖的潮湿养护时间不应少于7d;b)对于竖向混凝土结构,养护时间宜适当延长。22

DB53/T10002020

7.6.9对于大体积混凝主和炎热李节施工混凝主,应控制混凝土人模温度,养护过程应进行芯部温度、 表层温度和环境温度监测,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控制混凝土芯部和表面 的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和环境的温差不宜大于20℃。 7.6.10对于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养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日均温度低于5℃时,不应采用浇水自然养护方法,宜采用喷涂养护剂的方法进行保湿,并 采取必要的保温措施进行养护; b) 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不应低于5MPa; C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50%时,方可撤除养护措施。 7.6.11新浇筑的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在7d 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前,不受水的冲刷侵袭;当环境水具有侵蚀作用时,应保证混凝主在 0d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袭。混凝主处于冻融循环作用的环境时,宜在 洁冰期到来4周前完成浇筑施工,且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0%前不应受冻,否则应采取 技术措施,防止发生冻害。

7.6.9对于天体积混凝土和炎热 应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养护过程应进行芯部温度 表层温度和环境温度监测,根据混 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控制混凝土芯部和表面 的温差不宜超过25℃,表面和

a)非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芯洞或预留孔洞的内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能够保证构件和孔洞表面不发生塌陷和裂缝时,方可拆 除; 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表23的规定后,方可拆除,

表23拆除底模时所需混凝土强度

以前不应拆模 7.7.3结构或构件芯部混凝土与表面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面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大于20℃(预 应力箱梁和截面较为复杂的结构温差大于15℃)时不应拆模。大风或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当环 境温度低于0℃时,应待表层混凝土冷却至5℃以下方可拆模;在炎热和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 拆模,边拆边覆盖的拆模工艺, 7.7.4拆除模板时,不应影响或中断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7.7.5拆模后的混凝土结构应在混凝土达到100%的设计强度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

DB53/T1000—20208.1.1混凝土的质量宜分为施工前、施工过程和施工后三个阶段进行检验。8.1.2施工前检验的项目应全部合格方可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的检验项目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调整,待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施工后的检验应与施工前、施工过程的检验共同作为混凝土质量评定和验收的依据。8.1.3混凝土施工前的检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a)施工设备和场地;混凝土的原材料和各种组成材料的质量:c)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裂性能等,对有耐久性要求混凝土,应包括耐久性能;d)基础、钢筋、预埋件等隐蔽工程及支架、模板;e)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和养护方式及设施,安全设施。8.1.4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检验项目应包括内容:a)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外观及配料半制,不少于2次,必要时应随时抽检试验;b)混凝土的和易性、落度及班应检验不少于2次;c)砂、石材料的含水率,每il大变化时应随时检测;当含水率变化较大并将使配料偏差超过应及时调整:d)钢筋、预应力管道、模支架等的安装位置和稳固性;e)混凝土的浇筑质量;f)外加剂使用效果。8.1.5混凝土拆模且养护结束a)养护情况;b)混凝土强度,拆模时c)混凝土外露面质量;结构的外形尺寸、位d)8.1.6公路桥涵工程设计文件质量进行检验。8.1.7耐久性质量应根据不同中K昆凝土的拌合物及实体结构分别进行相应的检验。质量检验的结规定司时应符合本示准的相关规定。8.1.8当质量检验评定结果不合门的咨询机构就其耐久性质量进行评价,并应按其评价结论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塑8.2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和评定8.2.1对混凝土应制取试件检验其在标准护条件下28龄期的抗压强度。8.2.2不同强度等级及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应别制取试件,试件应在浇筑地点同一盘混凝土或同车运送的混凝土中随机制取。8.2.3混凝土试件制取组数应符合下列规定:a)浇筑一般体积的结构物(如基础、墩台等)时,每一单元结构物应制取不少于2组;b)连续浇筑大体积结构物时,每200m3或每一工作班应制取不少于2组;每片梁(板),长16m以下的应制取1组,16m~30m应制取2组,31m~50m应制取3组,50m以上者应不少于5组:d)就地浇筑混凝土的小桥涵,每一座或每一工作班应制取不少于2组:当原材料和配合比相同,并由同一拌合站拌制时,可几座合并制取不少于2组;e)浇筑重要的结构物时,应制取不少于10组:24

DB53/T10002020

)应根据施工需要,制取与结构物同条件养护的试件,作为判断结构混凝主在拆模、出池、吊装、 预施应力、承受荷载等阶段强度的依据。 3.2.4除另有规定外,混凝土应以标准养护条件下28d龄期试件的抗压强度进行评定,其合格条件 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以强度等级相同,龄期相同以及生产工艺条件和配合比相同的混凝土组成同一验收批,同 验收批的混凝土强度应以同批内所有各组标准尺寸试件的强度测定值(当为非标准尺寸试件时 应进行强度换算)为代表值: b) 当连续生产的混凝土,生产条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一致,且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的 强度变异性保持稳定时,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可按照GB/T50107相关规定执行。 C 大桥等重要工程及中小桥、涵洞工程的试件大于或等于10组时,应以数理统计方法按JTG/T F50第六章6.16.6要求进行评定 d 当混凝土强度按试件强度进行评定达不到合格条件时,可采用无损检测法或钻取试样推定结构 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和浇筑质量

8.3混凝士耐久性检验

8.3.1混凝土宜进行抗渗、抗冻和电通量等耐久性指标的检验;对引气混凝土,尚应抽检其含气量。 抗渗、抗冻检验的试验方法应符合JTGE30的规定,电通量的检验应符合JTG/TF50的规定,混凝土的 电通量应不大于1000C。检验结果应满足设计和经批准的施工配合比要求。 3.3.2实体结构在拆模且养护结束后,应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保护层混凝土的密实性、渗透 生等进行检验。必要时,可从实体结构的混凝主中取芯制作试件,测定混凝主的含气量和气泡间距系数、 抗冻等级、氯离子扩散系数等指标。 8.3.3宜采用专用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仪对结构或构件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无损检测;当对保护层厚 度检测结果有怀疑时,可采用局部破损的方法进行复核,复核结束后应及时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 3.3.4保护层混凝主的密实性宜采用标准预理件的拨出试验或回弹仪试验,通过测定表层混凝主的强 度并间接估计其质量。测定宜在达到28d龄期时进行,测得的强度平均值应不低于预先规定的数值。

DB53/T1000—2020附录A(资料性附录)混凝土减水剂密度、与水泥相容性快速测定方法A.1试验材料、仪器A.1.1试验材料本方法所使用的材料为实际工程所用的水泥、减水剂、细集料和水,对各种材料的要求如下:a)测试前水泥、减水剂、细集料和水应是前放置在A.2要求的环境中直至恒温;b)细集料性能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续级配以及有害物质含量要求;c)减水剂密度测试时应保证其:管部如有淀应滤去。A.1.2仪器仪器要求如下:a)波美比重计,量程1.01支,精为0.001g/cm3;地方标准b)精密密度计,量程分另100g/cm3~1.200g/cm3、1.200g/cm3~1.300g/cm3g/cm3~1.500g/cm3各1支,精度为0.001g/cm3c)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d)水泥净浆搅拌机,其水泥浆拉729的要求;e)净浆流动度试模,为DBAnm的截顶圆锥体。试模由耐腐蚀的、有足够硬度的制f)玻璃板,边长为400每个试模应配备一个边长或直径约100mm、厚度4mrg)刮刀;h)直尺,量程300mm,分i)天平,量程100g,分度值值1g;j)烧杯,容量400mL;k)量筒,容量250mL,分度值息服务平台1)抹刀。A. 2环境条件A. 2.1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土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A.2.2水泥试样、拌合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A. 3减水剂密度快速测定方法A.3.1测试原理先以波美比重计测出溶液的密度,再参考波美比重计所测的数据,以精密密度计准确测出试样的密26

A. 3. 2 实验步骤

DB53/T10002020

A.3.2.1将已恒温的减水剂倒入500 mL玻璃量筒内,以波美比重计插入溶液中测出该溶液的密度。 A.3.2.2参考波美比重计所测溶液的数据,选择这一刻度范围的精密密度计插入溶液中,精确读出溶 液凹液面与精密密度计相齐的刻

取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的密度值,若有一次测试结果与平均值的差值超过平均值的15% 则重新进行测试试验。

DB/T 76-2018标准下载水泥净浆流动度和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测试方

A. 4. 1测试目的

实际工程中,可采用施 固定水泥净浆用水量,测定不同扣 剂在固定掺量情况下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可以用不同批次减水剂对应的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来 水剂供应方与使用方的合同约定要求。同时可测试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

A.4.2.1将玻璃板放置于水平面上,用湿布将玻璃板、圆模润湿(但玻璃板和试模表面不应有明水), 将圆模放在玻璃中央,用湿布覆盖。 A.4.2.2称取145g水(减水剂中的水计入该用水量,即净浆中总用水量为145g),按推荐掺量称取 减水剂,并将减水剂完全溶于试验用水后,倒入搅拌锅中。 A.4.2.3称取水泥500g,倒入搅拌锅内,按照GB/T1346中7.2节的方法拌制水泥浆。 A.4.2.4将搅拌好的水泥净浆,快速注入试模中,并用刮刀刮平(玻璃板上尽量不要滴洒水泥净浆)。 A.4.2.5立即将圆模按垂直方向提起约100mm并固定位置,直到大部分附着在试模内壁上的水泥浆滴 落完毕。 A.4.2.6从试模提起开始计时,水泥浆在玻璃板上流涧30秒后,用直尺量取水泥浆流涧部分相互垂直 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次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F0。重复上述试验步骤,取两次试验 的平均值作为掺减水剂水泥净浆的初始流动度F0。若两次试验的结果其中之一与平均值的差大于平均值 的15%,则该次试验作废,应重新进行试验。不 A.4.2.7初始流动度测完后,应快速将玻璃板上的浆体用刮刀全部回收到搅拌锅内,并先后用保鲜膜 和湿布盖好搅拌锅口以防止水分蒸发。将搅拌锅静置60min或120min。然后将搅拌锅放在搅拌机按JC/ T729的搅拌程序重新搅拌后,按重新测试60min和120min的流动度(分别记为为Fm(60min)和Fm(120 min))。

湿布盖好搅拌口以防止水分蒸发。将搅拌锅静置60mi或120min。然后将搅拌锅放在搅拌机 729的搅拌程序重新搅拌后,按重新测试60min和120min的流动度(分别记为为Fm(60min)和Fr min))。

A.4.3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

比较掺减水剂水泥净浆的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F与水泥净浆60min(120min)流动度F的天小。编 果满足表A.1的要求时,判定减水剂与水泥的适应性良好。

DB53/T1000—2020表A.1减水剂质量控制指标试验项目符号技术要求水泥净浆初始流动度/mmFo≥25060min流动度F<(60 sin≥240120min流动度Fe(120 nin≥230部地方标准地息服务平台28

DB4403/T 101-2020标准下载DB53/T10002020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