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36-037-2017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DBJ/T36-037-2017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5535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36-037-2017 江西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6.3.1应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进行勘察,包括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水系以及 雨水资源等。应对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利用和改造方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依据。

6.4.1建筑布局不仅会产生二次风,还会严重地阻碍风的流动,在某些区域形成 无风区域或涡旋区,这对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建筑布局采用行列式、自由式或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地“高低落差”,有 利于自然风进入到小区深处,建筑前后形成压差,促进建筑自然通风。应采用 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设计,具体要求参照附C.1。 6.4.2根据不同类别的居住区,要求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规戈 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使之符合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 相关规定。 总平面规划中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的合理布局,注意不把噪声敏 感性高的居住建筑安排在临近交通干道的位置,同时确保不会受到固定噪声源 的干扰。通过对建筑朝向、位置及开口的合理布置,降低所受外部环境噪声影 向。 临街的居住和办公建筑的室内声环境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 规范》GB/T50118中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道 路声屏障、低噪声路面、绿化降噪、限制重载车通行等隔离和降噪措施,减少 环境噪声干扰。对于可能产生噪声干扰的固定的设备噪声源采取隔声和消声措 施,降低其环境噪声。 当拟建噪声敏感建筑不能避开临近交通干线,或不能远离固定的设备噪声 源时,应采取措施来降低噪声干扰。 声屏障是指在声源与接收者之间插入的一个设施,使声波的传播有一个显 著的附加衰减,从而减弱了接收者所在一定区域内的噪声影响。 声屏障主要用于高速公路、高架桥道路、城市轻轨地铁以及铁路等交通市 政设施中的降噪处理,也可应用于工矿企业和大型冷却设备等噪声源的降噪处 理。采用声屏障时应保证建筑出于声屏障有效屏蔽范围内。 6.4.3地面铺装材料的反射率对建筑用地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有显著影响,从 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同时地面反射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热环境。 屋顶材料的反射率同样对建设用地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产生显著影响, 从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另外,低层建筑的屋面反射还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 热环境。因此,需要根据建筑的密度、高度和布局情况,选择地面辅装材料和 屋面材料,以保证良好的局部微气候。

绿化遮阳是有效的改善室外气候的热环境的措施,植物的搭配选择应避免对建 筑室内和室外活动区的自然通风和视野产生不利影响。 水景的设置可有效降低场地热岛。水景在场地中的位置与当地典型风向有 关,避免将水景放在夏季风向的下风区和冬季风向的上风区。水景设计和植物 种类选择应有机搭配。 6.4.4场地交通设计应处理好区域交通与内部交通网络之间的关系,场地附近应 有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用地应设置便捷的自行车停车设施;交通规 划设计应该遵循环保原则。 道路系统应分等级规划,避免越级连接,保证等级最高的道路与区域交通 网络联系便捷。 建设用地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中心区域或其他主要交通换 乘站直接联系。场地出入口到邻近公交站点的距离控制在合理范围(500m)内

7.1.2建筑朝向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DB34/T 2119-2014 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检查评价导则,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范围。江西省大部 分地区最佳朝向在南偏东15°南偏西15°范围内

7.2.1绿色建筑应通过精心设计,避免过多的大厅、走廊等交通辅助空间,避免 因设计不当形成一些死角、锐角等很难使用或使用效率低的空间。过于高大的 大厅、过高的建筑层高、过大的房间面积等做法,会增加建筑能耗、浪费土地 和空间资源,也应尽量避免。 7.2.2建筑设计时宜充分考虑将来可能发生的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额 变化,如居住建筑中家庭人口的变化,住户的需求的变化。为适应预期的功能 变化,设计时应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如办公、商场、学校、医院等建筑层 高宜不小于3.6m,住宅建筑层高宜为2.8m;还可以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墙等 轻质隔墙使室内空间分隔更容易变化。 7.2.3各功能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充分利用直射或漫射的阳光, 发挥其采光、供暖和杀菌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舒适性, 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在从视觉上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 良好的视野有助于使用者心情愉悦,宜适当加大拥有良好景观视野朝向的开窗 面积以获得景观资源,但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声环境质量下 降采取补偿措施。 7.2.4城市中建筑间距一般较小,有时会受条件限制,使用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出 现视线干扰,宜采用磨砂玻璃、镀膜玻璃、光百叶帘等措施减少视线干扰。 7.2.5将热环境需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集中布置,有利于统筹布置设备管线,减 少空间之间的能耗损耗,减少管道材料的使用。 7.2.6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一般包括住宅、宿舍、办公室、旅馆客 房、医院病房、学校教室等,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或场 所一般包括水泵房、空调机房、发电机房、变配电房等设备机房和厨房、停车 库。

7.2.7设备机房布置在负荷中心有利于减少管线敷设量及管路耗损。设备和管道 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应在机房和管道并的设计时就加以充分考虑,留好检修门 检修通道、空容空间、更换通道等,以免使用时空间不足,或造成拆除墙体、 空间浪费等现象。 7.2.8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的使用,在健身 的同时节约电梯能耗。 7.2.9自行车停车位的数量应满足当地规划要求及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7.2.10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从建筑入口步行到公交车站、地铁站、出租车停靠点 的流线,使人能便捷、安全的到达公交站点,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 7.2.11建筑的坡屋顶空间可以用作储藏空间,还可以夏季遮挡阳光直射并引导 通风降温,冬季作为温室加强屋顶保温。 7.2.12公共建筑大空间、走道处往往设有大量的设备管线,如通风管线、电力 桥架等。采取管线综合设计,对各管线进行有效合理的安排组织,能够避免管 线之间的碰撞带来的现场修改,节省管线布置不必要的损耗,有效的控制建筑 内部净高并能缩短工期。 7.2.13地下空间宜充分利用,可作为车库、机房、公共设施、商业、储藏等空 间;人防空间应尽量做好平战结合设计,人员经常使用的地下空间如超市、餐 馆等应有完善的无障碍措施。为地下空间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会使地下 空间更加舒适、健康,并节约通风和照明能耗,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

7.3.1随着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的增多,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 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 中,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因此 设计人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 对各类功能的建筑进行室内环境的隔声降噪计算。 建筑空间的围护结构一般包括内墙、外墙、楼(地)面、顶板(屋面板) 门窗,这些都是噪声的传入途径,传入整个空间的总噪声级与这些围护结构的 隔声性能、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设计应综 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部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50118中的要求。 7.3.2噪声源空间如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管并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如住宅居 住空间、宿舍、办公室、旅馆客房、医院病房等。 7.3.3如空调机房的门不应直接开向办公等使用空间,并应采用隔声门。 7.3.5人员密集场所的噪声多来自使用者,噪声源来自房间内部,针对这种情况 降噪措施应以吸声为主,选用合适的吸声构造,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 的要求。 7.3.6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对外窗、外门等提出整体隔 声性能要求,对外墙的材料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 品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台板、广告牌等设施来阻隔交通噪声。 7.3.7民用建筑的楼板大多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楼板,具有较好的隔绝空气声性 能。据测定,120mm厚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为48dB~50dB 但其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却在80dB以上,所以在工程设计中应着重解决楼板 童击声隔声问题。 以前多采用弹性面层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地毯活木地 板,经测定可达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 在楼板下设隔声吊顶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为减弱楼板向室内传递空气 声,吊顶要离开楼板一定的距离,对层高不大的房间净高影响较大。目前各种 各样的浮筑隔声楼板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其做法是在混凝土楼板上铺设隔声 减振垫层,在垫层之上做40mm厚细石混凝土,然后根据设计要求铺装各种面 。经测定这种构造的楼板可达到隔绝撞击声小于或等于65dB的标准。 铺设隔声减振垫层时要防止混凝土水泥浆渗入垫层下,四周与墙交界处要 用隔声垫将上层的细石混凝土与混凝土楼板隔开,否则会影响隔声效果。目前 市场上各种隔声减振垫层的种类也比较繁多,可根据不同工程要求进行选择。 7.4建筑光环境 7.4.1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使建筑单体和场地内主要公共活动区在冬季争取较 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自然通风。应利用计算机日照 模拟分析。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日照标

7.4.1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使建筑单体和场地内主要公共活动区在冬季争取较 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自然通风。应利用计算机日照 模拟分析。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条件,确定满足建筑物日照标 准的建筑布局、形体与高度等,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

7.4.2天然光环境是人们长期习惯和喜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各种光源的视觉试 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的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能力优于人工光,从而有利 于人们工作、生活、保护视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筑自然采光的意义不仅在 于照明节能,而且为室内提供舒适、健康的光环境。 7.4.3为了改善地上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除可以在建筑设计手法上采取反光 板、棱镜玻璃窗等简单措施,还可以采用导光管、光纤等先进的自然采光技术 将室外的自然光引入室内的进深处,改善室内照明质量和自然光利用效果。 在条文中的地下空间指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中人员使用房间和地下车库等空 间。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充足的自然光还有利于改 善地下空间的卫生环境。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自然采光可以增加室内外的 自然信息交流,减少人们的压抑心理等,同时,自然采光也可以作为自间地下 空间应急照明的可靠光源。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方法很多,可以是简单的天窗、 采光通道等,也可以是棱镜玻璃窗、导光管等技术成熟、容易维护的措施。 7.4.4为了改善地上空间的自然采光效果,除可以在建筑设计手法上采取反光 板、棱镜玻璃窗等简单措施,还可以采用导光管、光纤等先进的自然采光技术 将室外的自然光引入室内的进深处,改善室内照明质量和自然光利用效果。 7.5建筑风环境 7.5.1自然通风是在风压或热压推动下的空气流动。自然通风是实现节能和改善 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提高室内热舒适度的重要途径。在建筑设计和构造 设计中,建筑空间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 通风,可采取诱导气流、促进自然通风的主动措施,如导风墙、拨风并等以促 进室内自然通风的效率。采用数字模拟技术定量分析风压和热压作用在不同区 域的通风效果,综合比较不同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自然通风系 统设计方案。可以参照附录C.2要求。 7.5.3建筑自然通风能够在过渡季节有效的降低空调时间段,保证室内舒适度, 还能够在夏季的室外条件运行情况下通风降低空调负荷,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措施。通过调查发现,江西地区在春、秋季和冬、夏季的某些时段普 遍有开窗加强房间通风的习惯,而外窗的可开启面积过小会严重影响建筑室内 的自然通风效果。

7.5.4适当增大通风开口面积之比可以使居住空间获得更好的通风效果。通风换 气是降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有利于引入室外新鲜空 气,排出室内混浊气体,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人体健康要求,为满足人体 正常生理需求,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独立新风装置)时,要求新风量达到每 人每小时30m。

7.6.2可拆解的目的是建筑在再装修时,原装修的材料、部品和设施便于再利用 和回收。 7.6.3装修设计时,在维护结构上开洞、开槽、加设构件时,应确保满足对维护 结构隔声规范的要求。 7.6.5装修设计时,在维护结构上开洞、开槽、加设构件时,应确保满足对维护 结构隔热规范的要求。 7.6.6在室内景观照明的设计中,应根据室内照明效果,选用高效照明光源和高 性价比的灯具,慎用大面积泛光照明,合理使用内透光照明和轮廓照明等较为 高效的照明设计手法,并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光控、时控和程控等智能控制系 统。

7.7.2本条文鼓励使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提高就地取材制成的建材产品所占 比例建材本地化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重要手 段之一。建筑专业使用本地材料的建材一般包括墙体材料、屋面材料、幕墙材 料、装修材料等。 7.7.3模数协调是标准化的基础,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建筑的标准化应 满足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同设计单位、生产厂家、建设单位应能在统一平台 上共同完成建筑的工业化建造。不依照模数设计,尺度种类过多,就难以进行 工业化的生产,对应的模数协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住宅、旅馆、学校等建筑的相当数量的房间平面、功能、装修相同或相近 对于这些类型的建筑宜遵循模数设计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的内 容不仅包括平面空间,还应对建筑构件、建筑部品等进行标准化、系列化设计

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鼓励使用利用工业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建筑均 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鼓厉 使用生活废弃物经处理后制成的建筑材料。 7.7.11在设计过程中,宜最大限度利用建设用地内拆除的或其他渠道收集得到 的既有建筑的材料,以及建筑施工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废弃物等,延长其使用 期,达到节约原材料、减少废物的目的,同时也降低由于更新所需材料的生产 及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设计中需考虑的可再利用旧建筑材料包括木地板、木板 材、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金属、灯饰灯具、砌块、砖石、保温材料、玻 璃、石膏板、沥青等。 7.7.12可快速再生的天然材料指持续的更新速度快于传统的开采速度(从裁种 到收获周期不到10年)。可快速更新的天然材料主要包括速生树木、竹、藤、 作物茎秸等在有限时间阶段内收获以后还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目前主要的产 品有:各种轻质墙板、保温板、装饰板、门窗等。快速再生天然材料及其制品 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并且不会明显的损害生物多样性,不 会影响水土流失和空气质量,是一种可持续的建材,它有着其他材料无可比拟 的优势。但是木材的利用需要以森林的良性循环为支撑,采用木结构时,应利 用速生丰产林生产的高强复合工程用木材,在技术经济充许的条件下,利用从 森林资源已形成良性循环的国家进口的木材也是可以的 7.7.13功能性建材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利于环境保护或有益于人体健康功能的 建筑材料。它们通常包括抗菌材料、空气净化材料、保健功能材料等。在建筑 围护结构中加入储能构件,可以改善室内舒适性和降低能耗。具有自洁功能的 建筑材料应用较多的有表面自洁玻璃、表面自洁陶瓷洁具、表面自洁型涂料等 它们的使用可提高表面抗污能力,减少清洁建材表面污染带来的浪费,达到节 能和环保的目的。具有改善室内生态环境和报建功能的建筑材料如除醛涂料等 功能材料,

8.1.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根据建筑的重 要性对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作了相应规定。这个规定是最低标准,结构设计不 能低于此标准,但业主可以要求提高结构设计使用年限,此时结构构件的抗力 及耐久性设计应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结构生命周期越长,单位时间内对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越小,绿 色性能越好。我国建筑的平均使用寿命与国外相比普遍偏短,所以无论新建还 是改建、扩建建筑,均应提倡适当延长结构生命周期;另外,考虑到工程建设 及拆除过程的能耗较大,仅对江西地区永久性建筑进行绿色建筑评价并考虑到 改扩建结构的使用年限,所以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25年。 8.1.3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形体,采用受力合理、抗震性能良好的 结构体系,能够以较少的材料、较小的环境影响代价满足建筑要求,应从因地 制宜、节约材料、施工方便安全且环保等方面进行论证。

8.2.1结构应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方案,满足抗震概念设计。建筑形体应 优先选择规则、简单的造型,避免因此导致结构超限,提高结构复杂程度,进 而增加工程材料用量

优先选择规则、简单的造型,避免因此导致结构超限,提高结构复杂程度,进 而增加工程材料用量。 8.2.2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地区,绿色建筑结构设计首先应设定正确合理的抗 震性能目标,在此基础上从结构体系、结构材料、结构构件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从而达到安全合理、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 下,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及因建 筑形体不规则造成的超限结构;(2)应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小的结构 体系;(3)在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应合理采用钢结构、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 及组合构件。 8.2.3建筑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基基础三者协同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合理、 优化构件布置及截面尺寸、降低材料用量的有效手段。

考虑建筑功能、柱网大小、荷载大小等因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不同结构材料 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特性,分别对墙、柱、楼盖体系、梁、板等结构构件的 形式进行节材定性(必要时进行定量)比选论证,并最终选用材料用量少、施 工对环境影响小的结构构件形式。 鼓励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工厂化方 式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如预制柱、叠合梁、叠合板、预制阳台、预制楼梯、 预制隔墙板、制外墙板等),既能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司时为将来建筑拆除后构、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8.2.5对于改建、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建筑进行可靠性和抗震性能评估鉴定,应 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结构构件,避免对结构构件大拆大改。 8.3改建、扩建建筑结构设计 社护建工店专建路讲奇告造金胜

8.3.2对改扩建工程,应对原有建筑进行可靠性和抗震性能评估鉴定,应尽可能 保留原建筑结构构件,避免对结构构件大拆大改。 已有建筑物“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场址范围内已有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与构筑物的等效面积的总和 式中,已有建筑物“利用面积”等于场址范围内被利用的已有建筑物建筑 面积与被利用的构筑物等效面积之和。其中,“构筑物等效面积”应按造价相 等的原则,依据当地现行的概算定额拆算获得,即:

新建的普通多层砖混结构建筑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

8.4工业化住宅结构设计

8.4.1工业化任宅设计应充分发挥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标准化、模数化、构件产品 化并与绿色技术集成化应用,是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 工业化住宅最主要的特征是最大限度体现工业化的优势和适应工业化生产 及建造的生产方式。应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 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部品及部件工厂化、从而全面推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 展。 本条旨在鼓励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工 厂化方式生产的建筑构配件(如预制柱、叠合梁、叠合板、预制阳台、预制楼 梯、预制隔墙板、预制外墙板等),既能减少材料浪费,文能减少施工对环境 的影响,同时为将来建筑拆除后构件配件的替换和再利用创造条件。 目前仅考察柱、梁、楼面板、屋面板、阳台、楼梯、隔墙板、外墙板的工厂 化生产程度。为了鼓励采用钢、木、钢木组合结构,本条将钢、木、钢木组合 构件视作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构件。“预制装配率”的计算公式为:

9.1.1方案设计阶段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的要求是作为控制项提出的。在进行绿 色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 侯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 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是绿色建筑 给排水设计的必要环节,是设计者确定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过程 水资源规划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 政设施情况等。 2项目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店 会展建筑等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 4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 5采用的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 6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 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定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的利用方法 规模、处理工艺流程等。 7景观水体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可以采用地表水 和非传统水源;取用建筑场地外的地表水时,应事先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 许可并制定相对应的生态保护措施;采用雨水和建筑再生水作为水源时,水景 规模应根据设计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或再生水量确定。 9.1.2合理、完善、安全的给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给排水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50555、《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等。 2给水水压应稳定、可靠。市政给水系统应保证以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向所 有用户不间断地供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要求的用水,非传 统水源供水系统也应向服务范围内的田户想供符合《城市污水重生利田城市杂

9.1.2合理、完善、安全的给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用水水质》GB/T18920要求的用水,供水应充分利用市政管网水压,二次加压 系统应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给水系统分区应合理,应合理采取减压限流的节 水措施。 3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生活饮用水供水 造成二次污染。各类不同水质要求的给水管线应有明显的管道标识。有直饮水 供应时,直饮水应采用独立的循环管网供水,并设置水量、水压、水质、设备 故障等安全报警装置。 4应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等设施。建筑场地内不应存在未达 标排放或超标排放的污废水。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考虑污废水的回收再利 用,自行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污水收集和处理应达到100%,且应 以大型集中式为主。 5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道、阀门和设备的漏水、渗水或结露。 6给排水设备及管道应采用可靠的隔振措施,采取措施降低排水噪声。 7应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入渗、排放或利用 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9.1.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废热回收及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源以达到 节能减排的目的。当采用太阳能热水时,应综合考虑场地环境、用水量及水电 配备条件等情况,合理配置其辅助加热系统使其确实达到节能效果;根据建筑 物的使用需求及集热器与储水箱的相对安装位置等因素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 运行方式,并符合《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 1871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中和《公共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等有关热水系统设计的规定 9.1.4景观用水是指景观中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池水、流水、跌水、喷水和涌水 等用水,应结合城市水环境规划、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在雨水或 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充足的条件下,提出合理的项目水景面积规划比例,避免 美化环境却大量浪费宝贵的水资源。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景观水体所需补充 的水量和非传统水源可提供的水量确定,非传统水源水量不足时应缩小水景规 模,在雨季和旱季雨水差异较大时,可以通过水位或水面面积的变化来调节补 水量的富余和不足,也可以设计旱溪或干塘等来适应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

.2.1为节约币政水用量,应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低质低用,高质高用。采用 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其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标准,当处理后的非传统水 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同一处理系统按最高水质标 准处理后统一供水,或根据各种用途水质要求分别处理分质供水。 9.2.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定额是指采用节水型生活 用水器具后的平均日用水定额,是考虑了建筑内所有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器具 并充分发挥节水效果的设计定额。在进行水系统规划设计时,应以该节水用水 定额计算平均日用水量。 .2.3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水池、水箱 溢益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包括: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管材和管 牛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允许工作压力,管件与管道宜配套提供。 2应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高性能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 3室外理埋地管道应选择适宜的管道敷设及基础处理方式,合理设计管道理深 4合理设计供水系统,应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 5应设置水池、水箱溢流报警装置,并在溢流发生前将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 闭。 6设计阶段应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分级计量水表安装 率达100%,下级水表的设置应覆盖上一级水表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 支路。 9.2.4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在《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民用建筑节水 设计标准》GB50555等规范中都已明确提出。当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和(或) 水量不足,应采用节能的供水措施。采用管网叠压供水时应取得建设项目所在 也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叠压供水设计应满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相关规定,

9.2.1为节约市政水用量,应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低质低用,高质高用。采用 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其使用性质采用不同的水质标准,当处理后的非传统水 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同一处理系统按最高水质标 准处理后统一供水,或根据各种用途水质要求分别处理分质供水。 9.2.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定额是指采用节水型生活 用水器具后的平均日用水定额,是考虑了建筑内所有卫生器具均采用节水器具 并充分发挥节水效果的设计定额。在进行水系统规划设计时,应以该节水用水 定额计算平均日用水量。

为减少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应从给水系统的设计、合 理水泵扬程设置、合理进行压力分区、采取减压措施等多方面采取对策。另外

3.65n/g H3/4

式中Q一流量(m3/s)(双吸泵计算流量时取Q/2); H一扬程(m)(多级泵计算取单级扬程); n一转速(r/min); ns一比转数,无量钢。 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 查图、表,计算泵规定点效率值、泵能效限定值和节能评价值。 工程项目中所应用的给水泵的泵节能评价值应由给水泵供应商提供,并不

能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的限定 值。

IS型单级单吸给水泵节能评价值

9.2.8用水量小,用水点分散的建筑如:一般单元式住宅建筑、办公楼、小型 食店等。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的建筑,如:酒店式公寓、旅馆、 公共浴室、集体宿舍、医院、疗养院、体育馆、大型饭店等。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要求,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热水表 后不循环的供水支管长度不宜大于8m。设有3个以上卫生间的公寓、住宅、另 墅共用水加热设备的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因为支管较长,一般应设回水配件自 然循环或设小型循环泵机械循环。 设有集中供应生活热水系统的建筑,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干管、 立管应设循环管道。热水供应系统有三种循环方式:干管循环(仅干管设对应 的回水管)、立管循环(立管、干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和干管、立管、支管 循环(干管、立管、支管均设对应的回水管)。同一座建筑的热水供应系统: 选用不同的循环方式,其无效冷水的出流量是不同的,应合理布置热水立管位 置,减少支管长度,保证在短时间内出水温度达到要求。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不 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0.02MPa。在用水点处宜设带调节压 力差功能的混合器、混合阀。 9.3节水设备和器具 9.3.1节水型器具指产品设计合理、制造精良、可以减少无效耗水量(如不发生 跑、冒、滴、漏现象)、与传统的卫生器具相比有明显节水效果的器具。绿色 建筑项目的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及《节 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要求。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的评定,应按照

9.3.1节水型器具指产品设计合理、制造精良、可以减少无效耗水量(如不发生 跑、冒、滴、漏现象)、与传统的卫生器具相比有明显节水效果的器具。绿色 建筑项目的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及《节 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要求。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的评定,应按照 《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1、《坐便器水效限定值及水

效等级》GB25502、《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7、《 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 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执行。 本条文高节水效率等级的节水器具指水嘴、坐便器、淋浴器用水效率等级 不低于2级,便器用水效率等级不低于3级。 9.3.2付费单元:一个或多个用水点(或用户)集中付费,称为一个付费单元 如一栋建筑中包含多家单位,则需按单位缴纳水费,则每个单位为一个付费单 元。 管理单元:一个或多个用水点(或用户)归属于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和缴费 称为一个管理单元。 本条对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计量装置设置进行了规定,其目的是满足分类 收费和阶梯水价的计量需求,监督水量漏失,有利于统计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以评价非传统水源利用效果。 按使用性质设水表是供水管理部门的要求。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将水表适当 分区集中设置或设置远传水表;当建筑项目内设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时,宜将 所有水表计量数据统一输入该系统,以达到漏探查监控的目的。 9.3.3在规划时,应根据喷灌区域的浇洒管理形式、地形地貌、气象条件(风、 温度和降雨量)、水源条件、绿地面积大小、土壤渗透率、植物类型和水压等 因素,选择不同类型的灌溉系统,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形式组合使用。 喷灌适用于植物集中连片的场所,微灌适用于植物小块或零碎的场所。对于采 用再生水作为绿化水源的系统,为了避免喷灌过程中产生细小水雾分散至周围 空气中造成有害微生物传播,应避免采用易产生水雾的喷灌方式。 推荐选用灌溉形式: 1水源为再生水的绿地,宜采用以微灌为主的方式。 2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以微灌为主的方式, 3土壤易板结的绿地,不宜采用地下式微灌的浇洒方式。 4乔灌木宜采用以滴管、微灌等为主的浇洒方式。 5花卉宜采用滴管、微灌等为主的浇洒方式。 为了使选用的设备和管道规模不至于过大,常常采用分区轮灌,按同时工

作的分区数选择设备,配置管道。还可配套根据土壤湿度、日照、降雨量、蒸 发和蒸腾量等实时控制参数确定浇灌时间的自动控制系统,使浇灌水量得到更 高效的利用,获得显著的节水效果。 喷灌、微喷灌、滴管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应由下列各部分组成:绿化供水 管道、喷头或滴箭等末未端配水设备、水过滤器、增压供水系统(压力不足时) 和控制系统等。 垂直绿化(仅种植爬山虎等藤本植物的垂直绿化除外)由于其自身结构特 点,基本无法进行人工手动浇灌,而且由于其植物根系附着的土壤层厚度有限 不能滞留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水分,所以,垂直绿化基本都需要配置自动 浇灌系统。

9.4.1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根据可利用的原水水质,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 合适的处理工艺,当采用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时,雨水水质应以实测资料为准 屋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的水质,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如下经验值: CODcr70~100mg/L;SS20~40mg/L;色度10~40度。 应进行源水量和用水量的水量平衡分析,编制水量平衡表,并应考虑季节 变化等各种影响源水量和用水量的因素。 当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浇洒绿化、景观补水、洗车时宜采用变频调速供水 方式。 9.4.2在规划设计阶段,要结合住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规划设计好雨水(包括地 面雨水、建筑屋面雨水)径流的控制利用途径,减少雨水污染几率,避免雨水 污染地表水体,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增加雨水渗透量,减少不透水地面,采取有 效的雨水入渗措施,可以达到减小雨水径流总量的目的。 绿色雨水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管截 留、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设计人员 应根据建筑的规划方案,进行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途径规划,采用经济合理、 可操作性强的确定雨水集蓄及利用方案。 可利用项目内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低洼地作为雨水调蓄设施,或 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水,能调蓄雨水的景

表9.4.3雨水处理后CODcr和SS指标

或安装供专人使用的带锁龙头。

10.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阳、自然通风等被 动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要。建筑物室内供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 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动措施综合考 惠。 10.1.2采用计算机能耗模拟技术能优化建筑节能设计,便于在设计过程中的 价段对设计进行节能评估。利用建筑物能耗分析和动态负荷模拟等计算机软件: 可估算建筑物整个使用期能耗费用,提供建筑能耗计算及优化设计、建筑设计 方案及能耗评估分析,使得设计可以从传统的单点设计拓展到全工况设计。当 建筑有高于现行节能标准的要求时,宜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分析建筑物能耗, 改进和完善空调系统设计。 10.1.3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包括冷热源形式的确定,都不应脱离工程所在地 的能源资源条件,同时应对整个建筑物的用能效率进行整体分析,而不只是片 面强调某一个机电系统的效率。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优先选用可再生能 源。 10.1.4强调空调系统设备容量的选择应以计算为依据。全年大多时间,空调系 统并非在100%空调设计负荷下工作。部分负荷工作时,设备容量、系统的运行 效率同100%负荷下工作的空调设备和系统有很大差别。确定空调冷热源设备和 空调系统形式时,要求充分考虑和兼顾部分负荷时空调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 应力求全年综合效率最高。 10.1.5暖通空调各系统可根据室外气候环境,室内条件等因数的变化进行调节 控制,并且在部分负荷运行时仍能保持较高效率,是节能运行的基本要求。设 计文件提供各环节的运行控制策略,是保证工程按照设计思想来取得最优节能 效果的必要措施之一。 10.1.6空调各子系统相互耦合而非孤立,子系统最优,并非空调系统最优,某 个子系统能效高可能会降低其他子系统的能效。所以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关键 是空调系统各子系统的合理匹配与优化。使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最高。因此,评

价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劣,应以空调系统综合能效比(CEER)来衡量。

10.2暖通空调冷热源

10.3.1建筑物空调冷冻水的供水温度如果高于7℃,对空调设备末端的选型不 利,同时也不利于夏季除湿。供回水温差小于5℃,将增大水流量,冷冻水管径 曾大,消耗更多的水泵输送能耗,于节材和节能都不利。由于空调冷热水系统 管道夏季输送冷水,冬季输送热水,管径多依据冷水流量确定,所以本条没有 规定空调冷热水系统的热水供回水温差。但当采用四管制空调水系统时,热水

管道的管径依据热水流量确定,所以规定四管制时的空调热水温度和温差。 10.3.2开式空调水系统已经较少使用,原因是其水质保证困难、增加系统排气 的困难、增加循环水泵电耗。保证水系统的水质和管路系统的清洁可以提高换 热效率、减少流动阻力、避免细菌和病毒滋生,故提出对水质处理的要求。 10.3.3本条提到的水力平衡,是指设计工况的平衡情况。空调水系统设计时 首先应通过系统布置和选定管径减少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通过管径选择计 算达不到15%的平衡要求时,可通过设置平衡装置达到空调水管道的水力平衡 10.4空调通风系统 10.4.1空调系统中处理新风所需的冷热负荷占建筑物总冷热负荷的比例很大, 为有效地减少新风冷热负荷,在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回收空调 排风中的热量和冷量,用来预热和预冷新风,可以产生显著的节能效益。 10.4.2当室外空气值低于室内空气恰值时,有可能利用新风消除内热湿负 荷。在过渡季和冬季,当部分房间有供冷需求时,空调通风系统的设计应优先 考虑为实现利用室外新风消除室内热湿负荷创造必要条件,包括新风口的大小 风机的大小、排风量的变化能够适应新风量的改变从而维持房间的空气平衡。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新风量的变化在满足人员卫生标准的前提下,也应根据室外 气候和室内负荷适当改变新风送风量,实现在过渡季节或冬季利用室外新风消 除室内热湿负荷,同时由于提高了新风量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 10.4.3不同的通风系统,利用同一套通风管道,通过阀门的切换、设备的切换 风口的启闭等措施实现不同的功能,既可以节省通风系统的管道材料,又可以 节省风管所占据的室内空间,是满足绿色建筑节材、节地要求的有效措施。 10.4.4游泳池的室内空气湿度控制需要依赖全空气系统,地板供暖仅可用于冬 季供暖的一部分并增加冬季地面舒适性。冬季除湿的游泳池如果不采用热回收 组,除湿的制冷耗电和加热新风的能耗都非常巨大。由于冬季游泳池室内温 度较高,所以新风能耗巨大;如果再加上对除湿冷空气的再热,则使得游泳池 的冬季能耗数倍于其他功能的建筑。采用除湿热回收机组,可将湿空气的冷 热和电机能耗用于加热空气或池水。

10.5.1建筑物暖通空调能耗的计量和统计是反映建筑物实际能耗和判别是否节 能的客观手段,也是检验节能设计合理、适用与否的标准;通过对各类能耗的 计量、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发掘节能的潜力,同时也是节能改造和引导 人们行为节能的手段。 10.5.2如果建筑的冷热源中心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则不能随时根据室外气候 的变化、室内的使用要求进行必要和有效的调节,势必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本条的出发点在于,提倡在设计上提供必要的调控手段,为采用不同的运行模 式提供手段。 10.5.3对于排除房间余热为主的通风系统,根据房间温度控制通风设备运行台 数或转速,可避免在气候凉爽或房间发热量不大的情况下通风设备满负荷运行 的状况发生,既可节约电能,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

11.2.4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计算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13462。配电变压器经济运行计算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配电变压器能效 技术经济评价导则》DL/T985。 11.2.5容量较大的用电设备一般是指单台AC380V供电的250KW及以上的用电 设备,功率因数较低一般指功率因数低于0.8,离配电所较远一般指距离在150m 左右。 11.2.6谐波在电网中的危害很大,目前没有一个权威的计算方法,其根据设备选 用不同而异,按照国家对注入电网谐波量的控制要求,设计应做好测量并应预 留运行后治理的可能。

11.3.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办公建筑、商店建筑、 旅馆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 的照明功率密度的限值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现行值和目标值、照明设计时,照 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该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11.3.2作为绿色建筑,照明质量是电气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到人员的工作生活 的舒适度,这里要求照度值、统一眩光值等主要指标不得低于《建筑照明设计 标准》的规定值。本条在《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GB/T50378中是“控制项 的要求。

11.3.1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对办公建筑、商店建筑、 旅馆建筑、医疗建筑、教育建筑、博览建筑、会展建筑、交通建筑、金融建筑 的照明功率密度的限值进行了规定,提供了现行值和目标值、照明设计时,照 明功率密度限值应符合该标准规定的现行值。 11.3.2作为绿色建筑,照明质量是电气的一项重要指标,,关系到人员的工作生活 的舒适度,这里要求照度值、统一眩光值等主要指标不得低于《建筑照明设计 标准》的规定值。本条在《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准》GB/T50378中是“控制项 的要求。 11.3.3夜景照明是建筑景观的一大亮点,也是节能的重点。 11.3.4光源的选择原则。 1一般而言,同类型、同系列单灯功率大的光源光效比功率小的光源要高, 前提是应满足照度均匀度要求。以三基色T8细管径为例,长度(36W)比同系 列的短管(18W)荧光灯光效高出20~30%。与其他高强气体放电灯相比,荧 光高压汞灯光效较低,寿命也不长,显色指数也不高,故不宜采用。自镇流荧 光高压汞灯光效更低,故不应采用。 2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 ≤16A)》GB17625.1对照明设备(C类设备)谐波限值的规定,对功率大于25W 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规定较严,不会增加太大能耗;而对≤25W的放电灯规定的 谐波限值很宽(3次谐波可达86%),将使中性线电流大大增加,超过相线电流

达2.5倍以上,不利于节能和节材。所以≤25W的放电灯选用的镇流器宜满足下 列条件之一:(1)谐波限值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 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17625.1规定的功率大于25W照明设备的谐 波限值;(2)3次谐波电流不大于基波电流的33%。 3室外景观照明不应采用高强投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灯等高亮度、高能 耗灯具,应优先采用高效、长寿、安全、稳定的光源,如高频无极灯、冷阴极 荧光灯、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灯等。 11.3.5集中开、关控制有许多种类,如建筑设备监控(BA)系统的开关控制、接 触器控制、智能照明开、关控制系统等,公共场所照明集中开、关控制有利于 安全管理。适宜的场所宜采用就地感应控制包括红外、雷达、声波等探测器的 自动控制装置,可自动开关实现节能控制,通常推荐采用。但医院的病房大楼 中小学校及其学生宿舍、幼儿园(未成年便用场所)、老年公寓、酒店等场所 因病人、小孩、老年人等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人,在灯光阴暗转换期间极易发 生踏空等安全事故;酒店走道照明出于安全监控考虑需保证一定的照度,因此 上述场所不宜采用就地感应控制。 人员聚集大厅主要指报告厅、观众厅、宴会厅、航空客运站、商场营业厅等 外来人员较多的场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包括开、关型或调光型控制,两者都 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但舒适度、价格不同。 当建筑考虑设置电动遮阳设施时,照度宜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调节。 建筑红线范围内的建筑物设置景观照明时,应采取集中控制方式,并设置平 时、一般节日、重大节日等多种模式。

11.4.1民用建筑中存在很多单相设备,如照明、办公设备等,选择D,yn11结线 组别的配电变压器可缓解三相负荷不平衡问题。 比外,作为绿色建筑,油浸或干式变压器的选择应更加节能环保,因此本条提 出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的 节能评价值的要求。在项目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非晶合金铁芯型低损耗 变压器,以减少更多的变压器空载损耗。

械设备等等,因此作为绿色建筑,本条提出了低压交流电动机的能效应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中心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8613节育 评价值得要求。 11.4.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第4.5.1条规定:改 善启动特性,降低启动电流,减少对电气系统的影响,减少变压器装机容量。 11.4.4自动扶梯一般普遍存在低载或空载运行的状况,采用节能控制,可实现 有乘客时自动平稳进入正常快速状态、无乘客时自动进入慢速或停止状态,以 节约能源。设计应对此提出要求 11.5计量与智能化 11.5.3本条根据相关设计规范的分项用电计量要求,对系统的配电设计提出相 关要求。针对目前有些设计仅仅装设计量表具而配电回路混淆不清,计量采集 的数据不能达到分项采集以便按不用负荷用能分析数据的要求,在进线处应做 到建筑物总的用电分项计量,简化能耗监测系统的设置,方便对建筑物总用电 的分项计量数据采集(上传省、市级数据中心)。 通常设计中照明、动力已经将回路分开配电,空调及特殊动力配电有分开 没计的,也有分别并入照明、动力回路配电的。本条规定基于以下两点:一是 甲类公共建筑空调主机负荷大,由进线第一级分开配电是合理的;至于集中空 周室内机,总的用电负荷也不小,进线第一级分开回路配电还是可行的;《国 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 则》规定:“若空调系统未端用电不可单独计量,空调系统未端用电应计算在照 明和插座子项中,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风机盘 管和分体式空调器等”。二是特殊动力一般用电量大(如厨房动力),或者负荷相 对比较重要(如电信机房动力等),从动力系统分开采用独立回路向特殊动力负福 供电也是合理的。按照本条规定分开相关负荷的供电,低压配电系统更加概念 青晰,也能减少不同负荷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能减少空调及特殊动力的配电级 数,增加设备供电的可靠性。 设置本条的目的,主要是尽量使配电系统按分项计量一级子项的不同负荷分 开,使配电系统更清晰,并简化能耗监测系统。电量的四个分项(一级子项)的详 细内容可参阅《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楼宇分项能耗

数据采集技术导则》相关条文。这里对四个必分项提出规定要求,四个必分项 下级是否设置细分的一二级子项,应该根据工程规模、投资管理要求等进行选 项设置。

11.5.4本条强调的是能耗监测系统应将空调专业的冷热量能耗以及油、气相关 能耗的接入,建立建筑完整的能耗系统,保证能耗监测的全面性。空调系统的 冷热量计量并不等同于空调系统常规能源消耗的节省。空调系统的常规能源消 耗通常包括空调设备运行的电耗、燃气/燃煤/燃油消耗、市政热力消耗。冷热量 的计量多为满足物业管理和收费需要,只有做到真实、合理地计量和统计能耗 才能心中有数,不断改善、提高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维护水平。燃气能耗可按 用途不同分为4个分项,其设置宜符合表11.5.4规定:

表11.5.4 燃气能耗分项

11.5.5该系统一般由电气专业完成,但对跨专业的用水计量往往漏项,本条对此 予以强调。市政给水可按用途不同区分9个分项,其设置宜符合表11.5.5规定:

予以强调。市政给水可按用途不同区分9个分项,其设置宜符合表11.5.5规

表11.5.5市政给水分项

11.5.6可再生能源分享设置宜符合表11.5.6规定:

表11.5.6可再生能源系统分项

11.5.10室内空气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建筑是否“舒适、健康”的重要评价标准。 通过安装室内空气污染物探测器,运营方可以有效地监测室内二氧化碳、一氧 化碳及其他常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从而及时调整新风或排风供应量,寻找“节 能”与“舒适"的平衡点。 本条文中提到的“人员聚集的公共空间或人员密度较大的主要功能房间”是 指人均使用面积低于2.5m/人,或该区域在短时间内人员密度有明显变化的常 用区域,常见于开放式办公室、会议室、教室、培训室、餐厅、剧场等。为保 护人体健康,预防和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在上述区域设置二氧化碳浓度探测器 和显示装置,当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时实时报警,通常二氧化碳浓度探测器的实 时报警触发点建议在1000ppm及以下。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室内检测器品牌很多,测量精度、安装方式均有不同, 设计人员可根据项目需要选择产品。探测器的运行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对于自然通风的房间,探测器可独立工作,仅在浓度超标时发出警报,提 醒室内人员及时开窗通风。 2对于机械通风或中央空调的房间,可采用探测器自动控制通风、空调设备 的运行工况或运行台数的变化,有利于在保持场所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节约资 源;当联锁有困难时,也可将探测器连入BA系统,用于提醒运营管理人员注 意

12.1.1景观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要尊重场地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设计之初要通盘考虑各景观环境要素, 不应片面强调某类景观如绿化景观、场所景观等。 要与场地内建筑与道路的布置,建筑的风格相协调。 12.1.2景观环境设计要遵循国家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大原则,充分结合场 地内现有自然条件,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并加以利用,做到环境和 节约的双重目的。 12.1.3景观环境要素按照功能和形式可分类为:绿化、水景、场地、照明等 在设计这些景观环境时需充分考虑和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包括风环境、声 宝应业玩一新拉宏层居县流普玩拉拍普玩

12.1.3景观环境要素按照功能和形式可分类为:绿化、水景、场地、

在设计这些景观环境时需充分考虑和其关联的各种环境质量DB41/T 1848-2019标准下载,包括风环境、声 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空气质量、视觉环境和膜觉环境。

12.2.1场地内现状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平整场地前,应调查场地内植 物现状,并做好保护措施,与新配植的植物形成新的植物景观。 12.2.2种植设计中选择植物时,应避免引入外来有害物种,应选择本地植物。 本地植物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种植本地植物有利于确保植物的存活,降 低养护费用。本地植物指数概念及数值要求参考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在标准中,本地植物指数是指场地内全部植物种类中本地植物种类所占比例 本地植物包括:①在本地自然生长的野生植物种及衍生品种;②归化种(非本地 原生,但已逸生)及其衍生品种;③卵化种(非本地原生,但在本地正常生长: 并且完成其生活史的植物种类)及其衍生品种。 选择植物时应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避免选择有异味、多飘絮、易引起 花粉过敏等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植物。 12.2.3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江西地区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植物景观等特 点,在进行种植设计时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配置不同植物。同时,采用包含乔 木、灌木、草坪地被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提高绿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乔木 在调节城市温湿度、隔声降噪、碳汇等方面的效益远远高于草坪,且养护成本

相对较低。因此,在绿地设计中,应以乔木为主,减少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 的种植面积。 12.2.4屋顶绿化设计前,应充分了解建筑的允许荷载及防水、排水等要求,绿 化设计不得影响建筑结构安全及屋面排水。屋面绿化应以绿地为主,最大程度 的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减少屋顶硬质地面面积,降低屋顶产生的热岛效应。 种植设计时宜根据屋面的形式及小气候环境,合理配置植物。 12.2.5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其他构筑物表面攀扶、固定 贴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绿化。 传统的垂直绿化方式主要为:在墙根种植攀援植物,使其爬满整个墙体, 宜外墙绿化比较常见,造价较低。目前,国内外利用模块化的绿色植物箱贴附 在墙面上,形成植物幕墙,也有利用植物来“砌墙”的,此类属于新工艺,造价 较高。无论何种方式都有利于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美化环境。因此 建议有条件的地段采取合理的垂直绿化方式。 12.2.6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的一种,与普通绿地相比,下凹式绿地 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积雨水,增加雨水下渗时间,有利于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 和降低雨水污染程度。从广义上讲,下凹式绿地包括浅草沟、下凹树池、花池 等绿地空间,下凹式绿地在设计时,其竖向可低于周围路面5cm~10cm,同时需 要各专业紧密配合,如园林专业需要对绿地内竖向进行合理设计,地形起伏有 利于汇集雨水,选择适宜的植物;水专业需要配合计算雨水流量、进行排水设 施的布设等。 12.2.7植物屏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绿化种植设计时结合噪声源的位置,合理设计植物隔声屏障。植物隔声 屏障的降噪效果取决于树木高度、载植密度和种植面积的宽度,以及树丛的枝 叶层是否延伸到地面等因素。因此,建议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木及灌木形 成一定的屏障,起到隔声降噪的作用。 12.2.8建筑外立面反射阳光产生的眩光污染范围较广,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宜 分析场地周边情况,特别是分析人流密集活动场地周边,对于可能遭受眩光污 染的区域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适当的遮挡。活动场地周边载植落叶阔叶乔木,夏

12.2.7植物屏障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具有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

在进行绿化种植设计时结合噪声源的位置,合理设计植物隔声屏障。植物隔声 屏障的降噪效果取决于树木高度、载植密度和种植面积的宽度,以及树丛的枝 什层是否延伸到地面等因素。因此,建议在噪声源附近种植高大乔术及灌形 成一定的屏障,起到隔声降噪的作用。 12.2.8建筑外立面反射阳光产生的眩光污染范围较广,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宜 分析场地周边情况,特别是分析人流密集活动场地周边,对于可能遭受眩光污 染的区域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适当的遮挡。活动场地周边载植落叶阔叶乔木,夏 季遮阳,冬季能为场地带来足够的且照。乔木的种植应考虑白天行人的光舒道

度以及夜间的透光度。 12.2.9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较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绿地、降低建 筑立面、室外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改善局部风环境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在种植设计时,通过种植高大乔木为场地提供遮阳,可降低硬质地面吸收 的太阳辐射。有条件时,宜在各类硬质场地周边、内部种植乔木为硬质场地遍 荫,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广场遮荫率是指硬质广场地面上树冠与构筑物 向地面的投射面积占硬质地面面积的比例。居住区内各类广场宜设计为林荫厂 场,考虑到广场需提供一定的开活动空间,建议广场遮荫率宜不小于40%, 公共建筑周边广场遮荫率宜不小于20%。地面停车位遮荫率是指室外停车位上 树冠与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射面积占室外停车位占地总面积的比例,建议遮荫率 不小于30%。遮荫率的计算,包括乔木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和构筑物向地面的 投影面积,其中乔木树冠的大小可按照种植设计冠幅计算或者采用冠幅4m的圆 计算,构筑物向地面的投影面积应按照其垂直投影面积计算。步行道和自行车 道采用林荫率,林荫率与广场的遮荫率不同,林荫率是指被林荫覆盖的道路长 度占总长的比例。 通过设计垂直绿化为建筑立面遮阳,降低建筑立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12.3.1场地内的自然水体如湖面、河流、湿地等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不 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场地内部生态环境,且对维持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有一定 的作用。因此,应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保留场地内水体。 通常硬质的池底、驳岸等,不利于雨水的入渗、易影响生态环境。生态化 设计主要指通过采用非硬质驳岸、池底、种植水生植物等手段,增加水体净化 能力,维持水体的生态功能及美观效果。 12.3.2水景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场地条件及周边情况进行设计,并做好场地内水 量平衡,最好能结合雨水收集、利用、调蓄设施进行设计。可将水景水池作为 雨水收集调蓄水池《高速铁路桥梁插板式金属声屏障安装图》通环(2016)8323,利用水体水位高差变化调蓄雨水。 12.3.3《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第4.1.5条规定景观用水水资源不 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并水”,因此,如果用地内无法提供雨水或再生水,将 不允许设计人工水景。

12.3.4充分考虑水景在丰水期与枯水期差异化较大的问题。对于人工水景,需 要做详尽细致的设计,解决好枯水期或冬季景观效果。 12.3.5人工水景通常是一个基本封闭的系统,应采取过滤、循环、净化、充氧 等技术措施,保证水体的清洁及美观效果。同时应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12.4.1根据照明场所不同,景观照明可分为场地照明、绿化照明、水景照明、 景观小品照明、建筑立面照明等。本条提出了景观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提 出了要遵守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相关要求。 安全,主要强调景观照明设计的范围,要求其包括场地内所有区域的人员 安全的最低照明。 适度,从节约能源角度出发,以避免景观照明的过度设计。景观照明设计 时,应通过分析不同场地的照明目的进行分类设计,在满足安全、功能和美化 的前提下,灯具布置要适度分布,以减少用电量,从而达到节能目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