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J08-81-2021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J08-81-2021 现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标准.pdf5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或在构架外围抹25mm厚的 1:3水泥砂浆保护层,也可采用其他具有防腐蚀和防火性能的饰 面材料加以保护。 (Ⅲ)钢筋混凝土套加固 17.3.7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新增混凝土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C20级,且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 2柱套的纵向钢筋遇到楼板时,应凿洞穿过并上下连接,其 根部应伸入基础并满足锚固要求,其顶部应在屋面板处封顶锚 固;梁套的纵向钢筋应与柱可靠连接。 3加固后梁、柱按整体截面进行抗震验算,新增的混凝土和 17.3.8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梁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深时,应将新增纵向钢筋设在梁底 面和梁上部[见图17.3.8a)并应在纵向钢筋外围设置箍筋;采用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校时,应在柱周禽设置纵向钢筋[见图17.3.8 (b)],并应在纵向钢筋外围设置封闭箍筋,纵筋应采用锚筋与原框 架柱有可靠拉结。 1
图17.3.8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梁、柱示例
2钢筋混凝土套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宜高于原构件一个等级。 2)纵向钢筋宜采用HRB400、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 可采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3)A类钢筋混凝土结构,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 宜大于200mm,B、C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符合其抗震 等级的相关要求;靠近梁柱节点处应加密;柱套的箍筋应 3加固后的梁柱可作为整体构件进行抗震验算,其现有承 载力,可按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J 08一9规定的方法确定。其中,新增钢筋、混凝的强度折减系数 不宜大于0.8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能原框架柱高一个等级 时,可直接按原强度等级计算而不再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 数。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JBT 10161-2019 直流干式阀用电磁铁.pdf,梁样箍筋、轴压比等的体系影响系 数可取1.0。
可采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3)A类钢筋混凝土结构,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 宜大于200mm,B、C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符合其抗震 等级的相关要求;靠近梁柱节点处应加密;柱套的箍筋应 3加固后的梁柱可作为整体构件进行抗震验算其现有承 载力,可按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J 08一9规定的方法确定。其中,新增钢筋、混凝的强度折减系数 不宜大于0.85;当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能原架柱高一个等级 时,可直接按原强度等级计算而不再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 数。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样箍筋、轴压比等的体系影响系 数可取1.0。 17.3.9 钢筋混凝土套的施应符合不列要求: 1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 2原有的梁粒表面应凿毛清理浮渣,缺陷应修补。 3楼板凿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 4 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清洗并保持湿润,浇筑后应加强 养护 (IV)粘贴钢板加固 17.3.10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混凝土表面的受 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IPa。粘贴钢板应采用粘结强度高且耐久 的胶黏剂;钢板可采用Q235或Q355钢,厚度宜为2mm~5mm。 2钢板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钢板在 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铺固长度,受拉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
1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 2原有的梁柱表面应凿毛清理浮渣,缺陷应修补。 3楼板凿润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 4 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清洗并保持湿润,浇筑后应加强 (IV)粘贴钢板加固 Y17.3.10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混凝土表面的受 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IPa。粘贴钢板应采用粘结强度高且耐久 的胶黏剂;钢板可采用Q235或Q355钢,厚度宜为2mm5mm。 2钢板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钢板在 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度,受拉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
17.3.10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混凝土表面的受 拉粘结强度不应低于1.5MPa。粘贴钢板应采用粘结强度高且耐久 的胶黏剂;钢板可采用Q235或Q355钢,厚度宜为2mm~5mm。 2钢板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轴向应力作用。钢板在 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度,受拉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
200倍,且不应小于600mm:受压时不应小于钢板厚度的150倍 且不应小于500mm。 3粘贴钢板与原构件尚宜采用专用金属胀栓连接。 4粘贴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胶黏剂的材料性能、加 固的构造和承载力验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 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对构件承载力的新增X 部分,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宜采用1.0,且对A、B类钢筋混凝 土结构,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抗震承载力,应按本标准抗 震鉴定的有关规定采用。 5被加固构件长期使用的环境和防火要求,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粘贴钢板加固时,应卸除或大部介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 荷载,其施工应符合专门的规定。 (V)粘贴纤缝希加厨 17.3.11采用粘贴纤维布遇梁柱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构件的混凝强度等级东应低于C15,且混凝土表面的 正拉粘结强度不应1.5M 2碳纤维的受力方式应设计成仅承受拉应力作用。当提高 梁的受弯承载力时,碳纤维布应设在梁顶面或底面受拉区;当提 高梁的剪承载力时,碳纤维布应采用U形箍加纵向压条或封闭 箍的方式;当提高柱受剪承载力时,碳纤维布宜沿环向螺旋粘贴 共封闭,当矩形截面采用封闭环箍时,至少缠绕3圈且搭接长度 应超过200mm。粘贴纤维布在需要加固的范围以外的锚固长 度,受拉时不应小于600mm。 3纤维布和胶黏剂的材料性能、加固的构造和承载力验算,可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有关规定执 行。其中,对构件承载力的新增部分,其加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宜 采用1.0,且对A、B类钢筋混凝土结构,原构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和
G08一9对钢结构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 4支撑可采用钢箍套与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连接,并 应采取措施将支撑的地震内力可靠地传递到基础。 5新增钢支撑可采用两端铰接的计算简图,且只承担地震 作用。 6钢支撑应采取防腐、防火措施。 X 相关要求。 (训)混凝土缺陷修补 17.3.17混凝土构件局部损伤和裂缝等缺陷的修补应符合下列 要求: 1修补所采用的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宜比原构件的混 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且不应低于0;修补前,损伤处松散的混 凝土和杂物应剔除,钢筋应除锈,并采取措施使新、旧混凝土可靠 结合。 2压力灌浆的奖液成浆料的灌性和固化性应满足设计、 施工要求;灌浆前应对裂缝进刹处理,并埋设灌浆嘴;灌浆时,可 根据裂缝的范伟和大小选用单孔灌浆或分区群孔灌浆,并应采取 措施使浆液饱满密实。 (X)填充墙加固 1.3.18砌体墙与框架连接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墙与柱的连接可增设拉筋加强「见图17.3.18(a);拉筋直 径可采用6mm,其长度不应小于600mm,沿柱高的间距不宜大 于600mm,8度时或墙高大于4m时,墙半高的拉筋应贯通墙 体;拉筋的一端应采用化学植筋锚入柱内,或与锚入柱内的锚栓 焊接;拉筋的另一端弯折后锚入墙体的灰缝内,并用1:3水泥砂 浆将墙面抹平。
DGJ08一9对钢结构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 4支撑可采用钢箍套与原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可靠连接,并 应采取措施将支撑的地震内力可靠地传递到基础。 5新增钢支撑可采用两端铰接的计算简图,且只承担地震 作用。 6钢支撑应采取防腐、防火措施。 17.3.16采用消能支撑加固框架结构时,应符合本标准第20章 相关要求。
2墙与梁的连接,可按本条第1款的方法增设拉筋加强墙 与梁的连接;亦可采用墙顶增设钢夹套加强墙与梁的连接见图 17.3.18(b);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在中部宜增设上下拉结的措 施。钢夹套的角钢不应小于L63×6,螺栓不宜少于2M12,沿梁 轴线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1.0m。 3加固后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墙体连接的局部影响系 数可取1.0。 4拉筋的锚孔和螺栓孔应采用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钢夹 套的钢材表面应涂刷防锈漆
18.1一般规定 18.1.1本章适用于中、小型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其构架类型 和房屋的层数,应符合本标准第11.1.1条的规定。 18.1.2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应以提高木构架的抗震能力为原 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减轻屋盖重力,如固木构架、加强和增 设支撑、加强木构件间的连接、加强围拟墙写木构件间的连接、增 砌砖抗震墙、消除原来不合理的构造等猎施, 18.1.3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但应采取切 实可行的抗震加固方法和抗震措施。 X 18.1.4木结构房屋,特别是对于老旧的木骨架房屋,梁、柱、屋 架、檀条等局部或个别部位有腐朽腐蚀、蛀蚀与变形开裂时,应 18.2加固方法 2. 屋架、梁、柱、檀条等木构件的加固可采用下列方法: ?1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可采用钢拉杆加固。 2开裂、腐朽、腐蚀和蛀蚀的屋架、梁、柱等木构件,可采用 非抗震要求的加固方法。 3木梁端部严重腐朽时,可将腐朽的部分切除,改用槽钢接 长,代替原来的入墙部分。 4屋架端部严重腐朽时,应将腐材切除后更换为新材。如 无法除腐粘的本材时,切除材后,用型钢煤成钢节占或采
182.1屋架、梁、柱、檀条等木构件的加固可采用下列方法: 2开裂、腐朽、腐蚀和蛀蚀的屋架、梁、柱等木构件,可采用 非抗震要求的加固方法。 3木梁端部严重腐朽时,可将腐朽的部分切除,改用槽钢接 长,代替原来的人墙部分。 4屋架端部严重腐朽时,应将腐材切除后更换为新材。如 无法根除腐朽的木材时,可切除腐材后,用型钢焊成钢节点或采
18.2.5砖墙与木构件的连接可采用下列方法加固:
19.1.1本节适用于普通类型的独立砖烟窗和钢筋混凝土烟窗: 其高度应符合本标准第12.1节的有关规定,管烟窗经抗震鉴定 不符合本标准第12.1节各项规定时,应按造和抗震承载力的不 符合程度进行抗震加固。 19.1.2砖烟窗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时,可采用钢筋砂浆面层或 扁钢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图不待合抗震鉴定要求时,可采用现 浇或喷射钢筋混凝土套加圈 X 19.1.3烟加固时高度不超过>m的砖烟及高度不超过 100m的钢筋混凝烟卤,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19.1.4地震时脊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烟窗应及时拆除。 (Ⅱ)砖烟窗加固设计及施工 F 采用钢筋砂浆面层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泥砂浆的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 面层厚度可为40mm~60mm,顶部应设钢筋混凝土 圈梁。 3 面层的竖向和环向钢筋,对于A类烟窗,应按表19.1.5 选用。 4竖向钢筋的端部应设弯钩,下端应锚固在基础或深入地 面500mm下的圈梁内,上端应锚固在顶部的圈梁内。
(Ⅲ)钢筋混凝土烟窗加固设计及施工 19.1.7买 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窗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原烟窗一个等级,且不应低 于C20。 X 2钢筋混凝土套的厚度,当浇注施工时不应小于120mm, 当喷射施工时,不应小于80mm。 3对于A类烟窗,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其下端应 锚人基础内;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 200 mm。对于B类烟窗,其竖向钢筋直径应增2mm。 4钢筋混凝土套的施工应符合本标准第17.3.9条的有关 规定。
(血)钢筋混凝土烟窗加固设计及施工 19.1.7 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钢筋混凝土烟窗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原烟窗一个等级,且不应低 于C20。 X 2钢筋混凝土套的厚度,当浇注施工时不应小于120mm, 当喷射施工时,不应小于80mm。 首 3对于A类烟窗,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其下端应 锚人基础内;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 200 mm。对于B类烟,其竖向钢筋直径应增加2mm。 4钢筋混凝土套的施工应符合本标维第17.3.9条的有关 规定。
19.2.1本节适用子砖和钢筋混凝土的筒壁式和支架式独立水 塔,其容积和高度应符合本标准第12.2节的有关规定。 19.2.2,水塔不符合抗震鉴定要求时,可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糕或钢筋砂浆面层加固。 2砖支柱水塔,对于A类水塔,高度不超过12m的可采用 钢筋砂浆面层加固。 3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可采用钢构架套或钢筋混凝土套 加固。 4倒锥壳水塔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内、外套简加简,套筒应与 基础锚固,并应与原简壁紧密连成一体。
5水塔基础倾斜,应纠偏复位;对整体式基础尚应加大其面 积,对单独基础尚应改为条形基础或增设连系梁加强其整体性。 19.2.3按本节规定加固水塔时,对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简加固的 倒锥壳水塔及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或钢套加固的砖简壁水塔应进 行抗震验算。 19.2.4地震时有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水塔应及时 拆除。 19.2.5采用扁钢套加固水塔筒壁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扁钢的厚度不应小于6mm。 2竖向扁钢不应少于8根,并应紧贴筒壁,下端应与基础锚 固;环向扁钢间距不应大于1.5m,并应竖向扁钢焊牢。 3扁钢套应采取防腐措施。 19.2.6采用外加钢筋混凝士圈梁和柱加固水塔筒壁时,应符合 下列要求: 1外加柱不应少扫根,截面本应小于300mm×300mm, 并应与基础锚固;外加圈梁可浴简壁高度每隔4m~5m设置一 道,截面不应小300mmX400mm。 2外加离梁和柱的主筋不应少于418,箍筋不应小于10, 间距不虚天于200mm,梁柱节点附近的箍筋应加密。 152采用钢筋砂浆面层加固水塔的砖筒壁或砖支柱时,应符 名列要求: 1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面层的厚度可采用 40mm~60mm。 2加固砖筒壁时,竖向和环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 间距不应大于250mm。 3加固砖柱的面层应四周设置,其竖向钢筋每边不应少于 3車1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5水塔基础倾斜,应纠偏复位;对整体式基础尚应加大其面 积,对单独基础尚应改为条形基础或增设连系梁加强其整体性。 19.2.3按本节规定加固水塔时,对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简加固的 倒锥壳水塔及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或钢套加固的砖简壁水塔应进 行抗震验算。
19.2.4地震时有倒塌伤人危险且无加固价值的水塔应及时
4加固的竖向钢筋应与基础锚固。 19.2.8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砖筒壁水塔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混凝土套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与基础 锚固。 2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3加固砖简壁时,套的竖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间距X 不应大于250mm;环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 250 mm。 (Ⅲ)钢筋混凝土支架水塔的加固设计及施 19.2.9 采用钢筋混凝土套加固钢筋混凝土支架时,应符合下列 要求: 茶 1 钢筋混凝土套的厚度不宜心120mm,并应与基础 锚固。 2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手原支架一个等级,且 不应低于C20。 3水塔的混凝土效架加固时其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童14, 箍筋直径不应小天/mm,间距应大于200mm。 19.2.10采用角钢套加固钢筋混凝土水塔支架的设计及施工,宜 符合本标准第17章的有关规定,并应喷或抹水泥砂浆保护层。
20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方法
20.1一般规定 20.1.1基础隔震加固技术是通过在既有结构的下方上部结构 与基础之间)增设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 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水平自振周期,减小结构 的水平地震作用,间接达到抗震加固的目的当受建筑外貌或使 用功能等制约,不宜按常规方式对结进行直接抗震加固时,宜 优先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对结构进待抗震加固。 20.1.2消能减震加固技术是通进在既有缘构的某些部位(层间、 节点、连接缝等)附加消能部件或增加消能子结构,增加结构振动 阻尼及刚度,消耗输人体结构的思震能量,转移、减轻结构受到 的地震作用和减小绪构的变形必到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目的。 消能部件消能器与连接组成的一个组合消能构件。 20.1.3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设计应根据既有建筑的抗震设 防类别/坑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 优化如固方案,与采用其他抗震加固方法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 ,缘济上的综合对比分析,以确定其设计方案。采用了基础隔震和 Y消能减震技术加固的既有建筑,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设防目标宜 高于采用传统加固技术的建筑。 20.1.4消能减震加固设计不应考虑消能部件承受重力荷载 20.1.5 消能部件应具有足够的平面外刚度,防止出现平面外 失稳。 20.1.6 隔震、消能减震加固结构遭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后,应
对隔震支座、消能器进行检查和维护。 20.1.7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设计、计算流程应按 图20.1.7进行,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加固效果的评价宜以设防烈 度地震作用下的分析结果为判据
图20.1.7隔震、消能减震加固设计流程
20.2基础隔震加固设计要点
20.2.1建筑结构采用基础隔震方案提高抗震性能时应符合下列 各项要求: 1基础隔震加固建筑的高宽比宜小于3,且不应大于现行国家 相关标准对非隔震结构的具体规定,其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 2隔震层装置的水平变形弹性刚度应保证隔震建筑在罕遇地
震作用下的基本周期远离建筑场地水平地运动设计反应谱的特征 周期,并保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的等效黏滞阻尼比足够大。 3隔震层下部结构竖向变形刚性应保证重力作用下的支座不 出现拉力,隔震层上盘应满足水平面内无限刚性要求。隔震层装置 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上部结构风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和舒适度要求。 4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 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5新增隔震层结构构造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对隔震结构的 相关要求。 20.2.2隔震支座、防撞装置、消能器等产品质量设计与验收应符 求。常用的基础隔震支座有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 高阻尼橡胶支座、弹性滑板支座和摩擦摆支座等。应优先采用两 种以上的隔震支座设计成组合隔体系,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综 合优化支座的布置。 20.2.3采用基础隔震加固的建筑物的隔震层在大震时的最大位 移应控制在各种管线的度形能力相邻建筑物之间允许变形的 范围内,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适当布置阻尼器的方法控制隔震层 的位移。 20.2.4隔震支座上方应设置贯通的连梁体系,连梁的设计应考 虑强度和刚度要求,还应考虑施工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地基不均匀 沉降等不利因素,连梁的设计内力应不小于结构计算模型分析得 到的全部荷载组合内力的2倍。 20.2.5采用基础隔震加固建筑的减震效果评估应符合现行国家 和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规范相关要求
20.3消能减震加固设计要点
20.3.1采用消能减震加固技术的楼(屋)盖宜满足平面内无限风
性要求。当楼(屋)盖平面内无限刚性要求不满足时,应考虑楼 (屋)盖平面内的弹性变形,并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力学分析模 型。抗震计算分析模型应同时包括主体结构与消能部件。 20.3.2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抗震加固建筑的消能子框架构造应充 分考虑既有建筑的结构的体系、构造措施等选择合适可靠的 形式。 X 20.3.3采用消能减震技术抗震加固建筑的减震效果评估应符合 现行国家和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规范相关要求。 20.3.4消能减震加固宜根据既有结构抗震能力、构造措施、材料 强度现状,选择合适的单种消能器或多种消能器。常用种类的消 能器有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金属剪切或弯曲型消能器、屈 曲约束支撑以及摩擦型消能器等。 20.3.5单幢建筑中同种消能器规格不直超过3个,且宜选用标 准类产品。消能器的变形能力应接遇地震下减震结构的弹塑 性分析结果确定,同时满足罕遇地震下结构间变形限值要求。 20.3.6消能减震设计时,根据多退或设防地震下的预期减震 要求及罕遇地震下的预期结构位秘控制要求,设置适当的消能部 件。消能部件可由滑能器及斜撑、墙体、梁等支撑构件组成,支撑 构件应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 20.3.7消能器的力学模型参数应根据设计要求,按消能器类型 设计施工图应明确标注出消能器性能参数,设计分析所 用消能器力学模型参数应与施工图中注明的力学参数基本一致, 消能器力学参数应按结构动力特性和受力特点保证地震作用下 能充分发挥耗能特性原则选取。 2摩擦型消能器、铅消能器可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 3金属消能器、消能型屈曲约束支撑宜采用双线性等强硬 化模型。 4黏滞消能器可采用麦克斯韦(Maxwell)模型。
5黏弹性消能器可采用开尔文(Kelvin)模型。 20.3.8消能减震加固设计应合理配置消能部件,消能部件沿着 房屋高度方向的布置宜逐层缓变,在水平方向的布置宜尽量使结 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相近,并应避免既有建筑附加消能 部件后产生新的明显的薄弱楼层和扭转效应。 20.3.9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中的消能器布置应遵照下列 原则: 1消能部件的布置宜使结构在两个水平主轴方向的动力特 性相近。 2消能部件的竖向布置宜使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均匀。 3消能部件宜布置在层间相对位移或相对速度较大的楼 层,同时可采用合理形式增加消能器两端的相对变形或相对速 度,提高消能器的减震效率。 4消能部件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出现明显的薄弱构件或薄 弱层。 20.3.10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结构中消能部件的布置宜使消能减 1采用位移相关型消能时,各楼层的消能部件有效刚度 与主体结构层间刚度比宜接近,各楼层的消能部件水平剪力与主 体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的乘积之比的比值宜接近 忍采用黏滞消能器时,各楼层的消能部件的最大水平阻尼 体结构的水平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的乘积之比值宜 接进。 3采用黏弹性消能器时,各层消能部件的水平刚度与结构 的水平层间刚度比值、消能部件零位移时的水平阻尼力与结构的 水平层间剪力乘以该层水平层间位移之积之比值宜接近 4消能减震结构布置消能部件的楼层中,消能器的最大阻 尼力在水平方向上分量之和不宜大于该层主体结构层间屈服剪 力的60%
20.3.11消能减震加固设计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能减震加固结构总刚度应为结构刚度和消能部件有效 刚度贡献的总和,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自振周期应根据消能减震 结构的总刚度确定。 2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总阻尼比应为结构阻尼比和消能部 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的总和: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机 罕遇地震下的总阻尼比应分别计算。速度相关型消能器和由延 性和疲劳性能好的软钢制作的金属屈服型消能器,多遇地震下构 件强度验算的附加有效阻尼比可取设防地震下的附加有效阻尼 比计算值,金属屈服类消能器附加刚度则取相应最大位移时的等 效刚度。 3消能减震结构宜优先采用时程分新法,建立含有消能器 连接支撑的空间有限元模型,输人时程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 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I9的相关要求。 4当主体结构进人弹塑岱状态,应根婚主体结构体系特征, 选择合适弹塑性模型,从构层面分板加固结构的损伤状态,评 估加固效果。 5应重点验算消能子结构强度,可按设防地震下不屈服原 则验算。 6消能减震结构各种状态下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按现行上海 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J08一9要求取值,
20.4.1当采用基础隔震方法加固结构时,隔震层上部主体结构 的抗震构造要求可比新建隔震结构适当降低,其降低程度应参照 隔震效果分析得到的减震系数确定,最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2度 以内,但应采取适当措施提高上部结构的整体性。 20.4.2当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主体结构
20.4.2当消能减震加固结构的抗震性能明显提高时钢筋加工安装施工方案,主件
的抗震构造要求可适当降低,其降低程度可根据消能减震加固结 构地震影响系数与未加固原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之比确定,但最 大降低程度应控制在1度以内;而与消能器连接的主体结构构件 (消能子结构)应满足设防地震下不屈服的要求,且相对于其他构 件宜提高一个抗震等级进行构造措施核查。 20.4.3采用基础隔震加固时,隔震支座与结构构件的连接应考 虑可更换性,宜采用高强螺栓连接,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中有关章节要求,并按客遇地震 下的内力设计。 20.4.4消能减震加固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消能器类型选择合 理的连接方式。消能器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一般可采用支撑型、墙 型、柱型和腋撑型等。 20.4.5消能减震加固的消能器与结格构件的连接采用连接板 (或连接构件)时,可选用铰接或刚接而连接板(或连接构件)与 结构构件间的连接可采用高强螺拴连接、焊接或化学锚栓连接来 实现。高强螺栓、焊接或化学锚栓的议算、构造要求应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准》GB50017和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 结构后锚固技术规鑫》GJ145有关章节要求,并按罕遇地震下 的内力设计。 20.4.6连接节点板在消能器进行工作时应保持弹性并且不能发 生失稳现象。 204.消能减震加固选定的消能器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消 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97的相关规定对消能器支撑、节点板或连 接板构件(包括连接高强螺栓或焊缝)、化学锚栓、预埋锚栓等进 行强度和稳定性校核。校核内力值应为消能器在设计位移或设 计速度下对应阻尼力的1.2倍。 20.4.8速度型消能器可采用单斜型钢支撑或人字型钢支撑与主
1)人字型屈曲约束支撑上节点通过U型钢套或穿越楼板的 箱型钢套采用化学锚栓与上梁连接,而屈曲约束支撑与 U型钢套间采用焊接连接;U型钢套与混凝土梁结合面 可采用结构胶灌注。 2)人字型屈曲约束支撑下节点可采用铰与原结构梁柱节
20.5.1基础隔震或消能减震加固工程项目的施工,应结合待加 固原主体结构的材料、体系、隔震支座、消能部件及施工涤件,对 其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确定施工技术方案。 20.5.2基础隔震、消能减震加固时,隔震支座、消能部件的进场 进行。 20.5.3基础隔震、消能减震加固时,隔震支座、消能部件安装接 头节点的焊接、螺栓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 准《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SF81及《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 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82的有关规定。 20.5.4隔震支座、消能器的性能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和上 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相应要求 20.5.5基础隔展加固时,隔震层的切断应有严密的施工方案,切 断过程应进行建筑物变形实时监控,且对称、均匀、缓慢地切断上 部结构基础之间的原有连接。应按新建建筑的要求对建筑物 进行沉降观测,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 ,20.3.6消能部件应根据消能器的类型、使用期间的具体情况、消 能器设计使用年限和设计文件要求等进行定期检查。金属消能器、 消能型屈曲约束支撑和摩擦消能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不进行定 期检查;黏滞消能器和黏弹性消能器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一般10年 或二次装修时应进行目测检查,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时应进行抽样 检验。消能部件在遭遇地震、强风、火灾等灾害后应进行抽样检验。 20.5.7消能部件抽样检验时,应在结构中抽取在役的典型消能
器,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原位测试或实验室测试JGJ/T 238-2011 混凝土基层喷浆处理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测试内容应能反 映消能器在使用期间可能发生的性能参数变化,并应能推定可否 达到预定的使用年限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会信息公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同采用“不官”; 4)表示有选择,在绽条件前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位按其他有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 符合……·的规或“应按执行”。 上海市住房
2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25《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 26《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 27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 28《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 29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 30 《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 《建筑抗震设计标准》DGJ08一9 32 《地基基础设计标准》DGI08一11 信息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