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844-2021 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重量,不得重复计算。
利废建材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计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工程概预算材料清单、各类材 料用量比例计算书、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部位及使用量一览表;评 价查阅工程决算材料清单、相关产品检测报告、各类材料用量比例 计算书山东省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表(2020) ,利废建材中废弃物掺量说明及证明材料,必要时现场核查
7.2.20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8.1.1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历史文化价值及人文信息,不仅仅是通过建筑物所承载的,其 所在的空间环境、机械设备、景观绿化等也是重要的载体。对于此 类改造,应遵循国家和北京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设计方案通 过专家论证后,才能进行工程设计及施工。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厂史、厂志、档案、场地现状 地形图、图纸、影像等资料,相关设计文件以及其他证明文件;评 价查阅竣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并现场核实。
工业建筑往往空间高大,具有建筑空间的再利用价值;工业风 貌特征也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造设计中,应对既 有工业建筑及其环境进行合理保留与适应性再利用。改扩建部分的 建筑风貌,与既有工业建筑的风貌应既可以协调,也可以对比,形 成和谐整体的环境特征,通过创新设计赋予既有工业建筑新的价值。 但是,不能过渡改造,增加大量无功能纯装饰性构件,造成成本增 加和建筑材料的浪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厂史、厂志、档案、场地现状 地形图、图纸、影像等资料,以及其他与历史文化遗存相关的证明 文件,相关设计文件等;评价查阅土建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并 现场核实。
本条为场地内植被绿化的控制性要求。本条规定要根据当地城 乡规划部门对于建筑改造后场地内绿化指标的控制要求来合理布置 绿化。一般改造建筑的场地空间比较受限,大面积的草坪种植不现
实也不经济。因此,合理搭配乔未、灌未和草坪,以乔未为主,能 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 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突出地方特色。 因此,在苗未的选择上,要保证绿植无毒无害,保证绿化环境安全 和健康。合理的植物物种选择和搭配会对绿地植被的生长起到促进 作用。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足乔、灌、草自然生长的需要,一 般来说,满足植物生长需求的覆土深度为:乔木大于1.2m,深根系 乔木大于1.5m,灌木大于0.5m,草坪大于0.3m。种植区域的覆土深 度应满足申报项目所在地园林主管部门对覆土深度的要求。鼓励各 类改造的工业建筑充分利用其屋面和露台进行屋顶绿化,利用其墙 面进行垂直绿化,技能增加绿化面积,又可以改善屋面和外墙的保 温隔热效果,还可以有效滞留雨水。 本条的评价方法: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苗木表、屋顶绿 化、覆土绿化和/或垂直绿化的区域及面积、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 排水设计);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苗木采购清单,必要时现场核查。
8.1.4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为场地内土壤无毒化的控制性要求。工业场地内和建筑物 内(主要指原车间),特别是钢铁治炼、有色金属加工、橡胶制品、 皮革加工、造纸等行业的生产场地和车间,在产品制造加工过程中, 将会排放出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或 不及时,将对场地内土壤产生较大的毒性污染,并成为后续改造开 发的不利因素。 既有工业建筑进行民用化改造时,为保证使用者的健康安全, 对原有场地和车间内部土壤首先要进行污染物安全性检测,由独立 的专业机构针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无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 生有机物等实地取样检测并提交报告,各项检测指标应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8.2.1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第1款,原生产工艺流程上重要的建筑物,如原料库房、原料加 工车间、主要生产车间、生产配套车间、成品库房、火车站等。 第2款,原生产工艺流程上重要的构筑物、机械设备,如料仓、 专送皮带廊架、重要生产设备、天车、龙门吊等。 第3款,原生产工艺流程上的铁路、火车、货箱、车辆、运输管 道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工艺流线图、场地现状地 形图、老图纸、照片等资料,查阅土建施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评 介查阅土建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并现场核实,
8.2.2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第1款,保留延续原有场地特有的空间特征,如道路走向、建筑 体量、场地空间等。 第2款,保留利用了现有的草坪树木、景观构筑物、水景等。 第3款,利用场地特有的工业资源,进行接管设计,如工业构筑 物、凉水塔、机械设备、皮带廊道等。 第4款,包括以下内容:
8.2.3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第1款,工业风貌突出的建筑,应充分展现其工业特征,不对其 外观做过多装饰性设计,改造内容主要为提升建筑的热工性能,如 门窗尽可能按照原样式定制节能门窗,或采取在老门窗内侧设置节 能门窗,门窗分缝形式可适当简化,但仍需与原门窗相协调,保温 形式采用内保温。 第2款,建构筑物内部具有工业特色的结构、材质、空间等,得 到全部或部分的保留、利用与展示。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现状地形图、老图纸、照 片等资料,查阅土建施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评价查阅土建竣工图 及其他证明文件,并现场核实。
8.2.4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改造过程及改造后运营中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包括 既有植被、水体、山体、地表行泄洪通道、滞蓄洪坑塘洼地等。在 改造过程中需要改造场地内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等时,应在 工程结束后及时采取生态复原措施,减少对原场地环境的改变和破 坏。场地内外生态系统保持衔接,形成连贯的生态系统更有利于整 个区域的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2款,表层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 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对于场地内未受污 染的净地表层土进行保护和回收利用是土壤资源保护、维持生物多 样性的重要方法。如果确因实际情况表层土难以回收利用,也可采 取其他能够实现的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主要指基于场地资源与生 态诊断对场地内环境改造提升进行科学设计,在改造建设的同时采 取符合场地实际的技术措施,并提供足够证据表明该技术措施可有 效实现生态恢复或生态补偿,满足以上要求的可作为此款参与评审。 例如,场地内改造设计了多样化的生态体系,如湿地系统、乔灌草 复合绿化体系、结合多层空间的立体绿化系统等,为本土动物提供 生物通道和栖息场所。采用生态驳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本地生 物生存活动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水质自然净化功能保障水 体水质。对于本条未列出的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只要申请单 立能够提供足够的相关证明文件即可认为满足得分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原地形图、相关设计文件 (改造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景观设计总平面图等)、环评报告或 环境评估备案表等;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生态补偿方案(植被保 护方案及记录、水面保留方案等)、施工记录、影像材料,必要时现 场核查。
8.2.5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主要对场地内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价。 改造前,对场地内的生物资源进行本底调查,是生物多样
护和评价的基础,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并贯穿于设计和施工的全过程。 对于植物物种的保护和增加,可通过保护既有植物物种,同时 引入更多的本地未本植物来实现。营造出的本地植物圈小环境,不 仅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突出地区特点的自然生态景观,有 效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还可以为本地动物物种提供适宜的栖息地。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高的效果判定,可通过分别调查改造 前后场地内生物物种总数量并进行对比。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生物多样性普查文件、生物多 样性保护方案文件、相关设计文件、本地植物占比计算书;评价时 除了查阅以上文件,针对第3款还应查阅改造后生物多样性统计文件 和现场照片,必要时现场核查。
8.2.6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主要对场地内绿地率和开放程度进行评价。 绿地率指建设项目(含改造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 总和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包括建设项目用地中各 类用作绿化的用地。合理设置绿地可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调节小 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为保障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 高服务质量,每个城市对城市中不同地段或不同性质的公共设施建 设项目,都指定有相应绿地管理控制要求。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制定 的对应指标不会因为改造带来的难度而降低标准。 本条除了鼓励工业建筑民用化改造时要优化扩建建筑的布局, 以便保障更多的绿化用地,营造更多的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 公共空间:同时鼓励这些绿地或广场设置休憩、娱乐等设施并定时 社会公众开放,为周边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改造设计条件、相 关设计文件、绿地率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工图、绿地率计算书, 必要时现场核查,
8.2.7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主要对场地内海绵设施进行评价。 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 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 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 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 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控制径流 污染、保护水环境。 第1款利用场地内的水塘、湿地、低洼地等作为雨水调蓄设施 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旱溪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 水,可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目标。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地 包括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 第2、3款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生径流的重要源头: 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宜合理引导其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 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截污措施。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凹式 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 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 的。洗衣废水若排入绿地,将危害植物的生长,物业应定期检查并 杜绝阳台洗衣废水接入雨水管的情况发生。 第4款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硬 质铺装地面”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 筑占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透水铺装”指既能满足路用及铺 地强度和耐久性要求,文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 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系统,包括采用透水铺装方式 或使用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材料。 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 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 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
面,但覆土深度不得小于600mm。评价时以场地硬质铺装地面中透 水铺装所占的面积比例为依据。申报材料中应提供场地铺装图,要 求明确透水铺装地面位置、面积、铺装材料和透水铺装做法大样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竖向 设计图、景观设计图、室外给排水总平面图等)、计算书;评价查阅 相关竣工图、计算书,必要时现场核查。
8.2.8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总平面竖向 图、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水景详图等),水量平衡计算书;评价查 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景观水体补水用水计量运行记录,景观水 体水质检测报告等,必要时现场核查。
8.2.9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主要对场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评价。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 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 量的比例。 外排总量控制包括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调节和收集回用 等,应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最 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既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 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最 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经济 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也不宜 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计要求)。 本条设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超过85%。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70%或85%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 为设计控制雨量,参见表3。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计学方法 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差异。 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最近30年的统计数据,特 殊情况除外
经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注:表3中的统计数据年限为1977~2006年。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雨 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模型 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控制雨量、场地 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需要的总规模,再 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达到设计 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即判定得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竖向、下 垫面设计、雨水设施等的设计文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 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评价 查阅相关峻工图(场地竖向、下垫面设计、雨水设施等的设计文件)、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雨水综合利 用方案或专项设计文件,必要时现场核查。
8.2.10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表4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dB(A))
本条评价时,仅考虑室外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考虑建筑所处的 声环境功能分区,项目应尽可能地采取措施来实现环境噪声控制。 本条可通过植物防护方式或者其他类型的声屏障对室外场地的超标
噪声进行降噪处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针对改造项目所出的环评报 (含有噪声检测及预测评价或独立的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 目关设计文件、声环境优化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声环境 测报告,必要时现场核查。
2.11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主要对场地热岛强度降低措施进行评价。 热岛现象主要出现在夏季,不仅会使人们高温中暑的概率增大 同司时还容易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并增加建筑的空调能耗,给人们 的生活工作和室内外的其他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室外机动车道等硬 质地面采取遮阴措施或使用高反射率的表面材料,可有效降低地表 温度,而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动场地通过乔木和其他措施 遮阴,不仅可降低地表温度提高热舒适度,同时还可增加活动的趣 味感和视觉舒适感。 室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和非机动车停 车场:不包括机动车道和机动车停车场,本款仅对建筑阴影区的户 外活动场地提出要求,建筑阴影区为夏至日8:00~16:00时段在4h日照 等时线内的区域。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 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日照分析报告、 计算书;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日照分析报告、计算书、地面材料
8.2.12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
本条主要对场地室外风环境进行评价。 本条人行区是指区域范围内功能或主要功能可供行人通行和停 留的场所。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小于5m/s是不影 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而过渡季和夏季的通风不畅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旋涡区
将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手段对不同季节典型风向、风速可 对建筑外风环境进行模拟,其中来流风速、风向为对应季节内出现 频率最高的风向和平均风速。室外风环境模拟使用的气象参数中的 风向风速可按照地方有关标准要求、现行行业标准、现行国家标准 中的相关资料取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风环境模拟分 析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冬季典型气 候条件下人行区距地1.5m处的风速检测结果,必要时现场核查。
8.2.13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9.1.1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和运行的各环节和阶段,都有 可能在技术、产品选用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性能提高和创新。为鼓励 性能提高和创新,在各环节和阶段采用先进、适用、经济的技术、 产品和管理方式。与“控制项”和“评分项”相对应,本标准中将 此类评价项目称为“加分项”。 在加分项内容中,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性能提高,如节水器 具全部达到一级;有的在属性分类上属于创新,如采用隔震和消能 减震技术、公转铁运输、绿色建材、绿色电力等,鼓励在技术、管 理、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某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既有工业 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绿色性 能的贡献,本标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某些 加分项是对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和相应 评分项均可得分。
9.1.2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桌得分值或不得分。考虑到与既 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总得分要求的平衡,以及加分项对建筑 能的贡献,本标准对加分项附加得分作了不大于100分的限制 加分项是对前面章节中评分项的提高,符合条件时,加分项 评分项均可得分。
9.2.1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
9.2.1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第1款,应具有完整的历史展示、主要工艺流线的展示、重要的 物品陈列、专业的讲解员,宜采用现代的声光电展示方式。 第2款,利用现有特色工业建构筑物、设施设备、景观空间等, 开展工业特色文化旅游。 第3款,市民可在开放区域,不受限制的利用项目商业、广场、 配套服务等公共资源。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场地历史文化研究、厂史厂志、
现状地形图、老图纸、照片、工业旅游报告等资料,查阅土建施工 图及其他证明文件:评价查阅土建竣工图及其他证明文件,并现场 核实。
9.2.2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国 内外的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从而消除或有效减轻结构和非结 构的地震损坏,提高既有工业建筑及其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 性,增加震后既有工业建筑继续使用的功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等;评价查阅相 关竣工图,必要时现场核香查
9.2.3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9.2.4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9.2.5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本条要求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通过购买绿色电力实现一定量的 新能源应用,激励建筑内的用户,宣传使用绿色能源、促进节能环 保,可以冬奥建筑为示范实施。在张北地区建成的世界上首个输送 大规模光伏、风电、蓄能等多能源四端柔性直流电网,每年可向北 京地区输送约225亿KW·h的清洁能源。2019年下半年,国家游泳中 心、首都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等4家2008年奥运遗 产场馆和新建的延庆赛区高山滑雪中心、雪车雪撬中心、张家口赛 区“三场一村”成为首批使用绿色电力的场馆。上述这些场馆和冬 奥组委办公区的绿色电力交易电量共计0.5亿KW·h,在多行业产生积 极带动作用,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社会效益显著。 本条评价的是绿色电力占总供电量的比例。总供电量中,不含 自建新能源发电量和自备发电机发电量。建筑能源管理方应获得所 需绿色电力的消费凭证。统计购入的绿证数量时查询中国绿色电力
9.2.6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对建筑内各类水质实施在线监测,能够帮助物业管理部门随时 掌握水质指标状况,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 用水卫生安全。根据相应水质标准规范要求,可选择对浊度、余氯、 pH值、电导率(TDS)等指标进行监测,管道直饮水可不监测浊度、 余氯,对终端直饮水设备没有在线监测的要求。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应有报警记录功能,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 运行数据,且能随时供用户查询。水质监测的关键性位置和代表性 测点包括:水源、水处理设施出水及最不利用水点。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含水质监测点 位说明、设置示意图等);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含水质监测点位说 明、设置示意图等)、监测与发布系统设计说明,投入使用的项目尚 应查阅水质监测管理制度(含水质监测记录),必要时现场核查。
.2.7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是 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是集成 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人员和工 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实现数据共享并协同 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应用。在建筑工程 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极大地提升既有 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改造各阶段、各专 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
免由于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 效率市某大道三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并显著降低成本。因此,BIM中至少应包含规划、建筑、结构、 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等6大专业相关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 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中明确了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 等阶段应用BIM的工作重点内容。其中,规划设计阶段主要包括:① 投资策划与规划;②设计模型建立;③分析与优化;④设计成果审 核。施工阶段主要包括:①BIM施工模型建立:②细化设计:③专业 协调;④成本管理与控制;5施工过程管理;③质量安全监控;? 地下工程风险管控;③交付工模型。运营维护阶段主要包括:① 运营维护模型建立;②运营维护管理;③设备设施运行监控;④应 急管理。评价时,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BIM分别至少应涉及 2项重点内容应用,施工阶段BIM至少应涉及3项重点内容应用,方可 得分。 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信息资 源共享问题,因此当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基于同一BIM 模型开展,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BIM技术应用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工图、BIM技术应用报告。
9.2.8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价
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既有工业建 筑民用化绿色改造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节能、节水、节材等资源 节约目标,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建筑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 献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一 定量的案例实践。在计算分析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 措施降低碳排放,做到有的放失。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后, 将作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载体,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术措施同 步开展。
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包括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工况 下的碳排放量。预评价和投入使用前的评价,主要分析建筑的固有 碳排放量;对于投入运行一年的建筑,主要分析在标准运行工况下 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 告(含减排措施);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含减 排措施),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标准运行工况下的碳排放量计算 分析报告(含减排措施)。
9.2.9本条适用于评价。
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项目施工周期内严格进行过程管理,在保 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 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材、节水、节能、节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 染,实现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施工工程。为规范绿色施工, 北京市发布实施了地方标准《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T513。在该 标准中要求对采取合理措施规范施工现场管理,制定资源节约和环 境保护措施,并对作业环境和职业健康进行严格控制,并对绿色施 工效果进行打分,改造工程每月的施工得分率均应达到85%及以上, 可判定符合本条的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 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 明材料。
9.2.10本条适用于预评价和评
本条主要是对前文未提及的其他技术和管理创新予以鼓励。目 的是鼓励和引导既有工业建筑民用化绿色改造中采用不在本标准所 列的绿色性能评价指标范围内移动营业厅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图文.doc,但可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健康和宜居性、智能化系统建设、 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实现良好性能提升的创新技术和措施,以此提 高绿色建筑技术水平。
当某项目采取了创新的技术措施,并提供了足够证据表明该技 术措施可有效提高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 持续发展或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时,可参与评审。项目的创新点应 较大地超过相应指标的要求,或达到合理指标但具备显著降低成本 或提高工效等优点。本条未列出所有的创新项内容,只要申请方能 够提供足够相关证明,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即可认为满足要求。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 及相关证明材料;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分析论证报告及相关证 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