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51-2019广东省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KK.pdf

DBJT15-151-2019广东省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KK.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32610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151-2019广东省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KK.pdf

SRC梁破坏形态划分见表F.3.1。

Pss为SRC剪力墙一端暗柱的型钢配钢

SRC梁破坏形态划分及

8万吨年粗苯加氢精制装置地下管道施工方案表F.3.1SRC梁破坏形态划分

弯曲破坏的SRC梁弹塑性位移角限值见表F.3.2.1,剪切破坏的SRC梁弹塑性位移角限 值见表F.3.2.2。

表F.3.2.1弯曲破坏SRC梁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表F.3.2.2剪切破坏SRC梁弹塑性位移角限值

偏心受压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中混凝土取抗压强度平均值,钢筋、 式中: M. 型钢取屈服强度平均值; 偏心受压构件抗剪承载力,计算中混凝土取抗压强度平均值,钢筋 型钢取屈服强度平均值; 弯矩为零点到计算截面的距离

E.4.3SRC受压构件轴压力系数

E.4.5面积配箍率Psv

仅考虑墙肢截面钢筋混凝土部分承受的剪力标准值; 剪力墙一端所配型钢的截面面积,当两端所配型钢截面面积不同时, 取较小一端的面积。

nAsv1 Psv=hs

E.4.6体积配筛率P

E4.7型钢全截面配钢率Pss

Pss= bh Ass 式中:

Pss= bh Ass 式中:

F.4.8型钢腹板配钢率Pssw Assw Pssw= bh

E.4.8型钢腹板配钢率Pssw

Assw Psw=hh

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一沿构件长度方向的箍筋间距

型钢腹板面积,对于工字型型钢,Assw=twhw;对于十字型型钢, Assw=twhw,其中tw为等效腹板厚度,tw=tw+0.5Z(Aaw/hw), 即将腹板两侧的侧腹板总面积2Aaw折算计入腹板厚度,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用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用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在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围绕国内外有关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研究和应用,展开了 广泛的调查分析;针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和试验研究;提出的抗震性能 设计方法在典型结构中得到验证、在国内外多项超限工程中得到应用。规程广泛征求了省内 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教学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正确理解和执行 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但是,本条 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理解、把握规程规定时参考。

抗震性能目标及抗震性能水准. .106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108 4.2地震影响系数 .108 4.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 1099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110 5.1 般规定, 110 5.2 设计方法. .110 结构计算方法 6.1 一般规定, .113 6.2弹塑性静力分析. ..114 6.3弹塑性动力分析... .114 变形指标限值 .115 7.1 一般规定, .115 7.2 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115 7.3 构件变形限值 .116 7.4结构变形限值 1209

抗震性能目标及抗震性能水准. 106 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108 4.2地震影响系数 .108 4.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 1099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110 5.1 般规定, 110 5.2 设计方法. .110 结构计算方法 6.1 一般规定, . 113 6.2弹塑性静力分析.. ..114 6.3弹塑性动力分析... .114 变形指标限值 .115 7.1 般规定. .115 7.2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115 7.3 构件变形限值 .116 7.4结构变形限值 1209

3抗震性能目标及抗震性能水准

3.0.1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的基本要求包括小震及风作用下结构和构件承载力、刚度和配 筋构造等,是对结构抗震安全的最低要求,必须遵守。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能够实现对小震、 中震、天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需求定量设计,从而预测在设防烈度地震和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损坏程度,更加全面把握结构的抗震性能。 3.0.2国家及地方规范、规程对常规建筑给出了抗震设计方法。同时,常规建筑也可采用结 构抗震性能设计,以便进一步了解结构在中、大震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及损坏程度等。对于 特别重要的、不规则的以及对震后的使用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抗震性能设计方法提供了一个 论证其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 3.0.3小震及风作用下结构承载力和刚度是规范对结构安全的最低要求,必须满足。规范规 定的结构设计控制性参数,如扭转位移比、楼层刚度比、楼层承载力比、轴压比等,是规范 在未对中、大震作用下结构承载力和变形定量控制的基础上,对中、大震作用下结构安全的 定性控制。由于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述控制性参数对某些结构可能过于严格或偏 于不安全,抗震性能设计可对中、大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进行定量设计,确保 结构抗震安全性。 3.0.4抗震性能目标是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宏观要求,分A、B、C、D四个等级,与地震作 用水准(小、中、大震)和抗震性能水准(1、2、3、4、5)相匹配。 3.0.5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抗震性能目标,设防类别较高的建筑可选较高的抗震性能目 标,设防烈度较高的建筑可选较低的抗震性能目标。甲类建筑或业主要求地震时和地震后使 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可设为A级,乙类建筑或业主要求地震后使用功能必须在短期内恢 复的建筑可设为B级,内类建筑或延性较好的乙类建筑可设为C级,延性较好的内类建筑 或丁类建筑可设为D级。 延性好的结构可适当降低抗震性能目标。性能目标D是抗震设计的最低要求。不同设 防烈度、不同场地土类别上的两栋相同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低性能水准应该是相同 的。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延性能够相互补充,抗震性能目标A(承载力要求高,延性需求低 与抗震性能目标D(承载力要求低,延性要求高)均可满足抗震安全的要求。 6度设防的建筑,由于地震作用较小,对于复杂的结构或超限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目标

大多数结构抗震性能目标为C(性能水准1、3、4)和D(性能水准1、4、5),在抗震 生能目标C、D之间可定义一个抗震性能目标D+,对应性能水准1、3、5,是将抗震性能 目标C的大震性能水准降为5或是将抗震性能目标D的中震性能水准升为3。工程师可根 居结构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进行选用。 3.0.7罕遇地震作用下抗震性能水准,主要是对结构构件的变形能力需求,与抗震等级(构 造措施)所对应的结构构件延性相匹配,较高的抗震性能水准对应较低抗震等级的延性构造 需求。通常可通过提高构件配箍率来增加对受压混凝土的约束,从而提高结构延性。 3.0.8宏观描述抗震性能水准所对应的结构、构件损坏程度。根据对结构抗震安全的影响程 度,结构构件可分为关键构件、普通竖向构件、重要水平构件和耗能构件,具体应根据工程

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

Tp = 3.5s, 取 Tp=5Tg不符合统计规律

4.3.1同一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地震动参数不应部分采用规范参数、部分采用安评参数。 4.3.2时程分析所采用的地震波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重要依据。目前科学技术 不可能准确预测本场地将发生的强震地震波,不同地震波对结构产生不同的反应,且相差很 大。研究发现,场地地质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和结构反应影响最大,所以,应优先选用本场 地或附近场地记录的地震波,其次,也可选用与本场地地质条件相似的场地记录的地震波。 通过对世界各国23万多条强震记录的分析,发现其中49000多条具有明确的场地类别 言息,并对其进行分类统计。附录C给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场地类别和不同结构基本周期的 地震波库,各条地震波对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本规程规定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基本 致,可在进行小震弹性和大震弹塑性分析时选用。 4.3.3规范反应谱是规范对地震作用大小取值的规定,是结构抗震安全度的表达,故所选地 震波的反应谱在数值上应与本规程反应谱尽量接近

5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板一柱一剪力墙、框架一核心筒、筒中筒以及巨型框架一核心筒结构体系。当证明一个新的 结构体系能够满足承载力、刚度、变形能力等所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时,说明该新结构体系 满足抗震安全要求。 5.1.3结构不规则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3.4.1条进行划分。 5.1.4、5.1.5结构工程师必须对结构原型的安全性负责,但结构计算结果是在许多假设的条 件下针对计算模型得到的,结构原型的受力与计算模型的结果可能有较大差异。结构工程师 应选择合适的计算软件并根据计算软件的力学原理,合理地将结构原型简化为符合计算软件 力学原理的计算模型,并根据力学概念将模型计算结果合理转化为结构计算所需要的内力、 变形等,用于结构原型设计。 震害显示,结构顶部的装饰构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在强震中破坏严重,应作为结构的 部分进行整体计算和加强构造。 5.1.6通常在结构整体模型上同时施加结构自重来计算自重产生的内力,但真实的结构自重 是分层施加的,对于超高层结构、大态挑结构、大跨度转换结构等,上述两个模型计算结果 相差较大,结构抗震计算应考虑施工过程对上述结构内力产生的影响。 5.1.78度设防以及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部分竖向构件会出现大偏心受压或受拉,应加 强配筋,保证其中震不屈服。竖向构件受拉使其刚度退化,所受地震剪力减小,楼层剪力将 向刚度大的竖向构件转移。 5.1.8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工程设计经验,设定强震作用下结构破坏机制,明确弹塑性耗能 构件,增强耗能构件延性,提高脆性构件承载力,确保结构“大震不倒”。 对于框架结构,可将框架梁设为弹塑性耗能构件,首层柱允许进入塑性。加强首层柱抗 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控制首层柱弹塑性变形大小;对于以剪力墙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 结构,可将连梁和部分框架梁设为弹塑性耗能构件,充许结构底部1~2层剪力墙压弯变形进 入塑性。加强结构底部1~2层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控制其弹塑性变形大小;对 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可采用能力设计的思想,制定“转换层以下强,转换层以上弱”的 设计原则,将连梁设为耗能构件,充许转换层以上1~2层剪力墙进入塑性,加强转换层以上 1~2层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控制其弹塑性变形大小。通过结构构造确保弹塑性 构件具有可控的变形能力,同时满足“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 5.1.9对于延性破坏构件,可采用变形控制其损坏程度,对于脆性破坏构件,应采用承载力 控制其受力状态。允许部分延性构件超出性能目标所规定的变形限值,但对结构安全影响很 大的竖向构件和重要水平构件 变形指标限值6。

附表5.2.5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设计参数

5.2.6构件承载力极限值Ru是构件实际最大承载力平均值,类似于试验中得到的构件承载 力最大值。 5.2.7按最小截面要求设计的构件最小截面是防止构件发生剪切脆性破坏的最低要求。 VGE、VEk可按弹塑性计算结果取值,也可按等效弹性方法计算结果取值(一般是偏于安全 的

6.1.1结构精细计算和抗震构造的目的在于:

6.1.1结构精细计算和抗震构造的目的在于:

1定义弹性与非弹性行为,有目的地引导结构的破坏机制,避免不合理的破坏形态, 2结构和构件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能够正常使用。 3结构和构件在偶遇地震作用下能够正常使用或经简单修复后恢复正常使用。 4结构和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塌。 ①按抗震性能设计的结构,非线性构件以及构件非线性行为应明确,其他构件设计应强 于非线性构件。②塑性铰位置应明确,易于通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中预期塑性铰位置所需要 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③建筑物必须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和适当的非线性分析,证 明其在罕遇地震下的倒塌概率足够低至合理的程度。非结构构件和设备系统应固定或者支撑 在建筑结构上,保证其在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 6.1.2①结构弹塑性分析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关键技术,通常分为三个层次 材料层次,构件层次和结构层次。 材料层次的结构弹塑性分析以材料应力、应变为基础,通过应力判断材料强度是否满足 要求,通过应变判断材料变形是否满足要求,目前在部分超限工程中有应用。钢筋混凝主结 构与钢结构不同,是非均匀材料,且存在混凝土开裂、内力重分布等特性,仅通过材料应力、 应变判断构件的损坏程度和结构是否倒塌有一定难度。 结构层次的弹塑性分析以结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为基础,通过结构层间位移角判断 结构的损坏程度和是否倒塌。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角的本构关系可通过极限理论或基于材料 应力应变的有限元计算得到。极限理论的方法精度很低,有限元法的精度受材料本构影响很 大,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且很难通过试验验证。承受相同层间位移角的不同竖向构件,破 环程度可能相差很大,无法得到真实的构件损坏程度。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是建立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试验基础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是通过构件承载力设计保证结构安全的,构件的弹塑性性能可通过构件试验进行验证,结 构工程师熟悉上述知识,因此基于构件层次的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更易于工程应用。 构件层次的结构弹塑性分析以构件内力和构件变形为基础,通过构件内力判断构件承载 力是否满足要求,通过构件变形判断构件的损坏程度,是本规程推荐的分析方法。 ②虽然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存在较大的离散性,但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经过多年 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并不断改进和修正,结果显示其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③结构弹塑性计算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判断,应在正确理解计算参数 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规范相关要求合理选取。结构弹塑性计算应采用经 过试验验证的、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本构模型和计算软件。 6.1.3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或构件质量、刚度突变以 及扭转引起的动力放大效应。 6.1.4本条规定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可能由于地面扭转运动、结构 实际的刚度和质量分布相对于计算假定值的偏差,以及在弹塑性反应过程中各抗侧力结构刚 度退化程度不同等原因引起的扭转反应增大,特别是目前对地震运动扭转分量的强震实测记

及扭转引起的动力放大效应

6.1.4本条规定主要出于以下考虑:结构地震动力反应过程中可能由于地面扭转运动、结构

6.2.3判断高阶振型的影响是否显著的方法如下

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叠 层楼层的层剪力记为 Vmi; 的振型数,分析所得第 2仅考虑第一振型进行反应谱分析,分析所得第 层楼层的层剪力记光 若存在某楼层剪力 Vmi与 Vsi的比值超过1.3,表示高阶振型对结构反应的

6.3弹塑性动力分析

7.1.1变形指标限值是评估结构或构件性能状态的重要指标。从结构安全的角度来看,结构 在强震作用下整体倒塌或局部倒塌引起生命和财产损失是绝对不充许出现的;从结构设计的 角度来看,强震作用下可将结构竖向构件和水平转换构件的变形控制在丧失竖向承载力之前 的最大允许变形极限状态以内,确保结构不会因丧失竖向承载力而整体或局部倒塌。 通过变形判定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和是否倒塌通常包括三个层次:①结构层次,采用层 间位移角;②构件层次,采用构件弹塑性位移角;③材料层次,采用材料应变。 我国现行规范以及世界各国规范均采用层间位移角判断结构是否倒塌,这是一个宏观且 粗糙的控制指标,无法真实反映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例如框架结构,研究发现,当层间位 移角相同、梁柱截面和配筋相同,仅柱轴压比不同时,各竖向构件损坏程度相差很大,楼层 抗剪承载力也相差很大,此时,个别轴压比很天的构件可能会丧失竖向承载力,引起局部倒 塌;同时,层间位移角还包括由于楼层整体转动引起的无害位移角,不产生内力。各国规范 对于大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控制相差很大,我国规范是1/100~1/50,美国规范是1/33~1/25。 材料应变是判断结构局部损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应力集中、混凝 土开裂和应力重分布等特性,仅仅通过有限元得出的节点应变无法判断构件的破坏形态以及 结构、构件承载力的真实变化,更无法直观判断结构是否倒塌。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以及世界各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规范均采用构件设计方法,且构 件承载力和构件变形的关系均通过大量试验验证,为产大工程师所熟悉,是判断构件损坏程 以及承载力变化非常可靠的标准。 7.1.2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结构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抗震性能水准来表达,延性构件性能 水准通过构件变形指标限值来表达,故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可通过构件变形指标限值来评估 7.1.3构件破坏形态划分为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构件破坏始于受拉纵筋的屈服 可划为弯曲破坏;构件破坏始于受拉纵筋屈服的同时,出现剪切裂缝,可划为弯剪破坏;构 件破坏始于剪切裂缝的出现,受拉纵筋未屈服,可划为剪切破坏。 7.1.4通过试验可得到钢筋混凝土延性破坏构件滞回性能:对于钢筋混凝土脆性破坏构件 目前的试验条件很难得到准确的滞回性能,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同一学者的研究成果离 散性都很大。 目前在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时,通常对延性破环的构件采用弹塑性本构,对脆性破环的 构件采用弹性本构或简化的弹塑性本构。根据计算结果复核、调整结构设计,实现计算假设 与计算结果相一致

7.2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7.2.1大部分研究依据剪跨比来判断梁的破坏形态,一般认为入≤2时发生剪切破坏; 根梁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在考虑剪跨比的基础上

根梁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在考虑剪跨

进一步考虑弯剪比的影响,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9个梁试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 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梁破坏形态判定标准。 7.2.2本研究通过对469根已有的柱试验数据和376根柱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 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对影响柱破坏形态的许多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出采用剪 跨比和弯剪比作为柱破坏形态的判断参数。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11个柱试件,通 过试验结果验证、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柱破坏形态判定标准。 7.2.3本研究通过对322片已有的剪力墙试验数据和656片剪力墙基于实体单元的非线性有 限元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对影响剪力墙破坏形态的许多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提出采用剪跨比和弯剪比作为剪力墙破坏形态的判断参数。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设计了 20个一字型剪力墙试件、12个T型剪力墙试件、12个L型剪力墙试件和20个工字型剪 墙试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修正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表中更加细致的剪力墙破坏形态判 定标准。

7.3.1~7.3.3用构件弹性或弹塑性位移角°代表构件变形指标,详见式(1)和图7.3.1、图7.3.2。 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延性破坏)的构件可采用变形限值控制其损坏程度,剪切破坏的构件 (脆性破坏)应以承载力作为控制条件,不宜采用变形能力控制。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有关规范关于结构构件性能状态划分标准的相关规定,将构 牛划分为6个性能状态,分别是无损坏、轻微损坏、轻度损坏、中度损坏、比较严重损坏、 严重损坏,超过严重损坏状态则认为构件失效。对于各性能状态的构件变形指标限值,可采 用以下两种方法给出。 1骨架曲线定义方法(方法1) 根据构件试验得到的骨架曲线,采用R.Park方法确定的等效屈服位移角作为无损坏状 态的变形指标限值1;承载力下降20%对应的位移角作为比较严重损坏状态的变形指 力时的位移角,对于低轴压比试件和梁试件,采用水平承载力下降50%的位移角作为其变 3、4, 则根据无损坏状态及比较严重损坏状态的变形指标限值,采用等分形式得到,如式(2)~式(4) 所示。

【c)小剪跨比构件(弹性状态)

(d)小剪跨比构件(弹塑性状态)

图7.3.1构件位移角示意图

图7.3.2构件性能状态及位移角限值示意图

2试验现象定义方法(方法2) 根据试验过程中记录到的如混凝土开裂、纵筋屈服、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等特征现象及相 应位移角,得到各构件性能状态的试验破坏现象及变形值。由于弯曲和弯剪破坏试件破坏过 理的试验现象相似,故可采用相同的试验现象定义同一个性能状态。各性能状态基于试验现 象的定义方法,见附表7.3.1

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状态

附表7.3.2不同损坏程度的材料应变限值

钢材应变限值比钢筋应变限值低是因为钢材有可能存在较天的残余变形,而且钢梁和钢 主的翼缘容易受压屈曲。 &su(ultimatestrain)为钢筋的极限拉应变(通常处于0.10~0.15 之间),约束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为:

(5) (6) (7)

箍筋屈服强度; 一约束箍筋极限拉应变; 一无约束混凝土强度; 一约束混凝土强度提高系数; 有效约束系数,对矩形截面取值0.75; 一一配箍特征值; &cu通常可达到无约束混凝土的4到16倍,对于常见的配箍率,一般取值在 0.012~0.050之间。美国工程院院士Priestley教授的《DisplacementBasedSeismicDesign》 书给出了附表7.3.3的应变限值建议。 上述的混凝土应变计算式为近似计算,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上述公式基于轴心受压的核心混凝土区,若对于压弯构件,上述公式得到的值偏小, 偏于保守。对于压弯构件,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一般为此公式预测值的1.3~1.6倍。 2没有考虑相邻区域构件的约束。例如,基础会对柱底塑性铰区产生较大的约束。类 似地,梁柱节点区对梁柱端部塑性铰区的约束作用

附表7.3.3三水准应变限值

ASCE期刊]《JOURNALOFSTRUCTURALENGINEERING》的"DeformationLimit forCircularReinforcedConcreteBridgeColumns”一文中给出了两水准的应变限值木门安装施工方案,见

7.3.4,其中Damagecontrol的混凝土应变0.018取值应与配箍有关,表中以体积配箍率1%, 箍筋屈服强度450Mpa,箍筋极限拉应变0.1,约束混凝土强度45Mpa计算得到: cm= 0.004 + 1.4 * 0.01 * 450 * 0.1/45 = 0.018

附表7.3.4两水准应变限值

ASCE期十 JncertaintyAnaiysis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Confined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s"和“Probability Drift Limits andPerformanceEvaluationofReinforcedConcreteColumns"的研究表明,钢筋的极限拉应变 Esu与钢材类型有关,钢材极限拉应变的平均值可取0.09(变异系数为9%)。当钢筋应 0.6 × 0.09 = 0.054, 钢筋可避免 变小于60%的钢筋极限拉应变(平均值取0.09)时: 压屈和低周疲劳破坏,并将此时的钢筋应变0.054定义为Damagecontrol状态。 我国《钢筋混凝土用钢》对普通热轧钢筋的屈服强度Rel、抗拉强度 Rm、断后 伸长率 A、最大力总伸长率Ag等力学性能特征值作了相关的规定,并据此规定作为 交货检验的最小保证值。附表7.3.5中的最大力总伸长率 Ag1(即峰值拉应变)、断后伸 长率 A的值是偏保守的。可见若取0.10为钢筋的极限拉应变,钢筋尚未发生拉断失效

3.5钢筋的力学性能特征值

注:直径28mm40mm各牌号钢筋的断后伸长率A可降低1%;直径大于40mm各牌号钢筋的断后

附表7.3.6TDY2007三水准应变限值

文献PerformanceLimitsforReinforcedConcreteColumnsUnderSevereDisplacement Cycles"通过一批典型受弯破坏的柱试验比较了美国ASCE41/SEI41、欧洲Eurocode8和土 耳其TDY2007规范,在yiledlimitsate(Minimumdamage)状态,三本规范限值类似,然 而在significantdamage和ultimatecapacity阶段,三者相差较大。Eurocode8的significant damage和ultimatecapacity比ASCE41/SEI41的lifesafety和collapseprevention分别大27% 和39%。土耳其TDY2007的Safetylimit和Collapselimit状态比ASCE41/SEI41对应的状 态大17%和22%。通过与试验进行对比发现,轴压比较低时SL/T 769-2020标准下载,ASCE41/SEI41是过于保守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