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重庆市中心城区高品质生活居住区行动指引(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22年).pdf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重庆
本指引主编单位、参编单位、编写组成员、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参编单位:易居企业集团·克而瑞 重庆大学 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 编写组成员:岳顺郭唐勇董勇陈拥军刘贵文汤雁冰周长安 王伟曾德珩赵辉曾娟刘建伟陆俊吴宏锐 罗鹏秦敏王小玉吕佳熹魏春霖刘筝王荷萍 张恒刘捷曾美玲马小蝶黄典綦非唐绍伟 杨兆奇肖洪何兵曹胜 审查专家:武涌赖裕强林文棋朱举东陈航毅李正春王林涛 陈灯龙
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包含居住社区、居住小区。
城市中住宅建筑相对集中布局的地区,包含居住社区、居住小区。
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自治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苏J9501施工说明,是社会 治理的基本单元。 范围:居民委员会管辖区,以居民委员会的地域和管辖范围作为一个社区。 规模:人口规模为0.5一2万人左右,居民到达社区内各项服务设施步行距离5一10 分钟左右。
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规划意义上指居住街坊。多个居住小区和配套服务设施集聚 形成一个居住社区。 范围:单个《规划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设用地红线范围内,以住宅为主并配有相 应配套服务设施的区域。 规模:人口规模为1一3千人,0.3一1千套住宅
图1.1.1 居住区空间结构示意图
2.1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的“高”来源于政治、经济、 社会、生态全方位的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质”来源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 、热点、痛点问题的高质量突破。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
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 文化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居住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空间载体,积极 推进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建设,不断探索建设的路径、方法和标准体系,创新并总结具有重 庆特色的新模式和标杆,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和城市服务提出的全新要求、践行高 品质生活的有力抓手,将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1山水交融之城,品质宜居之地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努力打造: 1绿色生态的宜居生活; 2 舒适便利的健康生活; 3 2 稳定安全的和谐生活; 4 高效畅通的便捷生活; 5 丰富多彩的特色生活; 6整洁规范的有序生活; > 多元共享的友好生活; 8 创新活力的智慧生活
2.2.1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建设遵循《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一2035年)》(渝府发 (2022]9号)要求,以城市体检为基础,参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建办科(2021)55 号)、《重庆市绿色社区、完整居住社区评价细则》(渝建人居(2021)15号)等相关规范标 准,并结合重庆市庆实际情况
在符合国家及本地相关规范及技术标准要求下,为营造宜居、健康、和谐、便捷、特色 序、友好、智慧的生活环境,对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应当本着以下发
原则: 1改善提升 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完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和公 共服务,逐步改善城市面貌,从生态、生活、人文三个方面全面提升人居环境。 2公平包容 高品质生活居住区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保证基本公共服务现代化、均等化的 前提下,以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加强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关怀,建设人人享有的 美好生活,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现代生活场景。 3特色创新 融合创新发展理念,结合重庆山水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底蕴、多元融合等城市特征,充 分考虑市民对重庆城市文化和发展轨迹的情感记忆,立足生态资源和地域特色,积极推进 智慧化建设,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高品质生活”
2.3.1本行动指引适用于重庆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社区建设,对于已建成的居住社区, 可依情况调整实施标准。 2.3.2本行动指引适用于重庆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小区建设,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参照本 行动指引,可依情况调整实施标准。 2.3.3本行动指引未涉及的内容,应当按照国家、重庆市现行的相关规范、标准执行,
3.0.1党建引领,多方共治
3.0.2坚持“三化”发展理念
坚持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城市绿色化转型,推进城市智能 展,彰显城市人文化温度,实现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感受城市温度、人人 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期望
3.0.3落实“八个方面”提升行动
围绕“山水交融之城,品质宜居之地”的高品质生活目标愿景,从生态宜居、健康舒适 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创新活力八个方面切实推动高品 活居住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水平
4.1.2小区建设指引
过乔木和花架等遮阴手段提升居民室外活动热舒适感受;新建居住小区应在规划设计中 进行风环境模拟分析,积极采用建筑底层架空方式增加场地通风效果和为居民提供遮荫 活动场地
4.2.1社区建设指引
1学有所教的全龄教育 为居民营造积极向上、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社区教育氛围。做好“家庭教育”“学校 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分享会,增强家庭教育的品质。 学校教育:加强幼儿园、小初学校教育建设,托儿所、幼儿园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300米。 社会教育:开展公民素养、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 休闲等系列教育活动
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 ④老年活动室。 5便民多样的商业服务 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贴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打造更丰富的业态、更齐全 的功能、更周到的商业服务。同时注重设置体验与互动业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 定制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社区应配置为日常生活提供必需品的商店,包括但不限于菜场、生活超市、零售商店 生鲜商店等,为社区内居民提供购物、餐饮、修理、理发、洗衣、家政等服务。建议配置1处 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综合体。 6提升宜居的居住品质 注重安全、文化、人性化、智慧、绿色,加强步行网络、街道绿地、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 的微改造。 7绿色低碳的生活 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提高建筑电气化占比。 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开发建设浅层地热、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系 统,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 建筑电气化:提高终端住宅电气化占比,开发建设以电力消耗为主清洁低碳能源 系统。
4.2.2小区建设指引
4.3.1社区建设指引
1完备可靠的安全设施 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微型消防站。 应急避难: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就近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建设快速可达、应急 设施完备、安全可靠的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社区内应急避难场所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例 不宜小于1.5m²/人。 微型消防站: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建设志愿消防组织,以救早、灭小和“3分钟到场 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划定最小灭火单元,依托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和体系,发挥治
4.3.2小区建设指引
域居民住宅小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设,在新建、在建住宅小区的出人口、楼栋外围、 主要通道口、广场、会馆等处,全面推行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在外围墙、围栏全面建立周界 报警系统;在楼道单元口与住户之间,监控室与小区出入口,建立对讲可视系统。每个连 续单元至少设置一处救护安全通道,保障救护车可到达所有单元门口。同时,做好各项安 全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应制定严格的安全设施巡查制度,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 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 5居民安全自治 提升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小区宣讲、发放彩 页、上门讲解等,向小区居民普及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开展健康卫生教育活动, 提升居民的卫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积极开展常态化演练,进一步加强居民“识 灾”“防灾”“避灾”的能力,增强在实际事故中的心理应急和随机应变能力。通过建立“住 户一楼长一社区组织”的自治管理体制,积极开展邻里交流活动,提升邻里互助意识和居 民参与感、归属感
4.4.1社区建设指引
1提升公共交通可达性 培育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轨道十慢行”出行模式,优化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慢行设施建 设,着重打造轨道车站700米核心影响范围内的步行空间。有条件的,在3公里范围内打 造骑行系统。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2布局舒适的步行网络 对街道环境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打造高品质慢行街道。基于行人优先的原则商住办项目PC安装专项施工工艺介绍.ppt,步行系 统与车行系统尽量不交叉,保证行人相对安全与车行系统的高效和快捷。完善步行系统 附属设施,清理违法占道,加强管理养护,提高道路通达性,确保通行安全。有条件的地 区.合理布局共享单车.优化通勤效率
附属设施,清理违法占道,加强管理养护,提高道路通达性,确保通行安全。有条件的地 区,合理布局共享单车,优化通勤效率。 4.4.2小区建设指引 1对外出行便利 改善小区交通环境,居住小区和城市交通规划应协调,为居民提供完整的交通体系, 方便居民出行便利,实现居民快捷方便、低碳节能的交通出行场景。居住小区应通过完善 周边路网、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出入口设置、合理布局停车设施等措施改善出行 条件。在小区多个方位开设人行出入口,满足居民出入小区多向选择,出人库应尽量靠近 公共交通站点,提高步行体验,提高通勤效率。设置专用自行车道,鼓励绿色低碳出行。 选择适宜区域设置网约车、外卖车临时停车区,减缓小区周边外部交通的占道停车、乱停 乱放等问题。 2内部通行畅通
4.4.2小区建设指引
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应做到内部与外部交通衔接顺畅,做到设置布局合理,功能 划分明确,实现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实现绿色节能、居住便利、环境舒适、有利于邻里 相处的生活场景。通过改善慢行交通环境、人车分流、智慧门禁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居住小 区内部交通环境。小区内部交通宜人车分离,并保证至少有1条完整的人行归家路线,避 免与车行道路交叉,小区内部宜设置健身慢行道,小区宜设置多种解锁方式的门禁系统 兼顾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3停车便捷高效 居住小区应按照规划要求配建小区停车设施,满足区域内停车要求,确保居住小区交 通的畅通,提高小区停车场所的安全性、便捷性。停车管理应适应新业态、新交通方式等 对停车配建的新需求,综合考虑整个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确保停车设施能够发挥最大功 能。小区停车位配建数量、空间尺寸、室内空气质量应满足要求,按要求配建新能源充电 设施。
洞顶边坡危石处理工程技术交底书4.5.1社区建设指弓
1风貌协调的社区界面 注重统筹利用各类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自然山水 环境地域,保留历史街区的原真性,突出本地特色,反映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坚持保护 与开发并重,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留住老街风貌,激发老街活力,结合 社区特色,增设主题街区、公园,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对具有历史价值的 民居、公馆、大院、街道等进行综合价值评估,予以分类保护,在房屋建筑结构安全基础下, 不得随意拆除。 在满足建筑规范的情况下与地域环境相协调,围绕历史地区整体秩序重构,新旧建筑 和谐共融,使建筑形态与功能协调。注重新建建筑的“新建限制”“设计协调”。 新建限制:新建住宅建筑应注重传承当地的建筑文脉和地域特色,考虑尺度比例、屋 顶形式、山墙特征、立面肌理、色彩搭配等要素的协调,控制自身的建(构)筑物的高度、体 量、色彩等,以提高景观品质。 设计协调:对沿城市主要界面的住宅建筑面宽、形式、风格进行控制,加强街巷界面在 高度、材料、色彩、细部等方面的总体协调与局部变化,以强化城市山水特征、传统文脉、历 史风貌,形成全域和谐的风貌格局。 2舒适和谐的感官引导 结合艺术审美,营造区域环境的空间感与深度感,充分利用和展示当地的建造美学。 注重区域环境的“视觉延伸”“感官开阔”“空间和谐”。 视觉延伸:结合山地特有的堡坎进行立体绿化,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视觉感。绿化和美 化沿主要骨干路段风景林,形成居民能接触到绿、享受到荫、观赏到景的舒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