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991.6-2015 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 第6部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DB61/ T 991. 62015
护岸工程适用于小型河道易受波浪、水流冲刷,岸边塌陷的河段
5. 2. 2 工程类型
护岸工程主要有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以及其他形式护岸DB15T 353.3-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3部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喷雾灭火系统、细水雾灭火系统.pdf,应因地制宜选用。
5.2.3.1坡式护岸可分为上部护坡和下部护脚。 5.2.3.2上部护坡的结构形式应根据河岸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活动情况,采用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 预制块、橡胶混凝土板、模装混凝土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2.3.3下部护脚部分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岸坡地形地质情况,水流条件和材料来源,采用抛石、石笼 柴枕、柴排、土工织物枕、软体排、模装混凝土排、混合形式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当河水流速小 于5m/s时,可采用抛石护脚、柴枕护脚、柴排护脚等形式。抛石护脚的块石粒径一般为30cm~40cm, 抛石边坡应小于块石体在水中的临界休止角,一般宜缓于1:1.4~1:1.5;抛石厚度一般为40cm~ 100cm。在流速大于5m/s、岸坡较陡的岸段,多采用石笼护脚。石笼一般由铅丝或钢筋制作成网格笼状 物,内装块石、砾石或卵石。
5.2.4.1项式护岸有了坝、顺坝、磨盘坝等形式,坝式护岸应避免对河道沿岸造成不良影响。 5.2.4.2顺坝分为均质土坝、砌石坝两类。顺坝轴线方向应与河道主槽水流方向近似平行,或有微小 交角。
5.2.5.1对河道狭窄、临水侧易受水流冲刷、保护对象重要、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河岸,宜采用墙式护 岸。 5.2.5.2墙式护岸的结构形式可采用直立式、陡坡式、折线式等。墙体结构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 混凝土、浆砌石、石笼等,断面尺寸及墙基嵌入河岸坡脚的深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河岸整体稳定计算 分析确定。在水流冲刷严重的河岸应采取护基措施。 5.2.5.3墙式护岸在墙后与岸坡之间宜回填砂砾石。墙体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处应设置反滤层。在 水流冲刷严重的河岸,墙后回填体的顶面应采取防冲措施。 5.2.5.4墙式护岸沿长度方向应设置变形缝,钢筋混凝土结构护岸分缝间距可为15m~20m,混凝土、 浆砌石护岸分缝间距可为10m~15m,在地基条件改变处应增设变形缝,墙基压缩变形量较大时应适当 减小分缝间距。 5.2.5.5墙式护岸墙基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等形式,结构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其断面结构 尺寸应根据结构应力分析计算确定,
5. 2. 6 其他护岸形式
5.2.6.1护岸形式可采用桩式护岸维护陡岸的稳定、保护坡脚不受强烈水流的淘刷、促淤保堤。桩式 护岸的材料可采用木桩、钢桩、预制钢筋混凝土桩等。 5.2.6.2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河流在水浅流缓处,可采用码槎坝。槎坝可采用木、竹、 钢、钢筋混凝土杆件做码槎支架,可选用块石或土、砂、石等作为填筑料,构成透水或不透水的坝体 5.2.6.3有条件的河岸应采取植树、植草等生物防护措施,可设置防浪林台、防浪林带、草皮护坡等
6. 1. 1适用范围
DB61/T991.62015
沟头防护适用于黄土塬梁沟与渭北黄土台塬区,沟头上游有坡面天然集流槽,暴雨坡面径流 入沟头,引起沟头剧烈前进的地方。
6. 1. 2 一般规定
1.2.1沟头防护工程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与谷坊、淤地坝等其他沟整治理工程互相配合设置。 1.2.2当沟边有多处径流分散进入沟道时,应在修建沟头防护的同时,围绕沟边修建封沟。 1.2.3当沟头以上集水面积大于10hm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以减少地 汇集沟头
6.1.3沟头防护类型
沟头防护工程分为蓄水型与排水型两类。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不大,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 益水型:反之,应采用排水型。
6. 1. 4防御标准
方护的防御标准应采用1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
6.1.5.1蓄水型沟头防护来水量应按公式(1)
式中: 围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L 围长度,单位为米(m); H 围内蓄水深,单位为米(m); B 回水长度,单位为米(m); 地面比降,单位为百分比(%)
式中: V 围蓄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L 围长度,单位为米(m); H 围内蓄水深,单位为米(m); B 回水长度,单位为米(m); 地面比降,单位为百分比(%) 6.1.5.3当来水量W大于蓄水量V时,应在围上游修建蓄水池;若地形条件允许,也可在第一道围 上游加修第二道乃至第三道围。各沟间距可用公式(3)计算:
i一一地面比降,单位为百分比(%) 6.1.5.3当来水量W大于蓄水量V时,应在围上游修建蓄水池;若地形条件允许,也可在第一道围 上游加修第二道乃至第三道围。各沟间距可用公式(3)计算:
DB61/ T 991. 62015
式中: 围间距,单位为米(m); H 高,单位为米(m); 1 地面最大坡度,单位为百分比(%)。 1.5.4排水型沟头防护设计流量应按公式(4)计算: Q=0.278KiF (4) 式中: Q一一设计暴雨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R 径流系数: 10年一遇1h最大降雨强度,单位为毫米每小时(mm/h); F 沟头以上集水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
6.1.6沟头防护结构
6.1.6.1蓄水型沟头防护
6.1.6.1.1沟头陡崖深度在10m以内时,应在沟头以上3m~5m围绕沟头修筑土,拦蓄坡面来水,制 止径流进入沟道。沟头陡崖深度大于10m时,围位置应距沟头5m以上。 6.1.6.1.2当沟头以上汇水面积较大,来水量大于蓄水量时,应在围上游距沟头10m以上处,修建 蓄水池(涝池),其容量为设计来水量与沟头防护工程拦蓄量之差。 6.1.6.1.3当围埋为土质梯形断面时,高应根据来水量确定且一般取1.0m,顶宽取0.5m,内外坡比 为1:1。
6.1.6.2排水型沟头防护
6.1.6.2.1当沟头陡崖(或陡坡)高差小于2.5m时,应修浆砌块石跌水,下设消能设施。 6.1.6.2.2当沟头为垂直陡崖且高差大于2.5m时,应采用混凝土板做成槽状,悬置于沟头陡坎上,使 坡面径流通过水槽排泄下沟。沟底应修消能设施,
6. 2. 1适用条件
谷坊工程适用于黄土丘陵沟、黄土塬梁沟壑、渭北黄土台塬、秦巴山地区,沟底比降在5%~10% 以上、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
6. 2. 2 一般规定
6.2.2.1谷坊工程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与沟头防护、淤地坝等沟整治理工程互相配合设置。 6.2.2.2谷坊应修建在谷口狭窄、工程量小、上游宽阔平坦、岸坡或沟底基岩外露、无孔洞或破碎地 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取用建筑材料比较方便的地方。 6.2.2.3应在沟底下切剧烈沟段系统布设谷坊群。谷坊群应根据沟底纵断面图,从下到上拟定每座谷 坊位置,下一座谷坊的顶部大致与上一座谷坊基部等高
6. 2. 3谷坊类型
谷坊分主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三类。主质沟道宜修建土谷坊;石料来源充足以及沟道水流冲 土石山区宜修建石谷坊:在有常流水的较小支毛沟上部土质沟床上,可选择植物谷坊。
6. 2. 5 谷坊间距
谷坊间距应根据谷坊高度、沟道比降确定,
6. 2. 6谷坊设计
6. 2. 6. 1土谷坊
DB61/T991.62015
2.6.1.1土谷坊断面各尺寸应为:高度2m~5m,宽1.5m~2.0m,迎水坡比1:1.21:1.8 坡比1:1.0~1:1.5,详见表3。其中,坝顶作为交通道路时,应按交通要求确定坝顶宽度;在 迅速淤满的地方,迎水坡比可与背水坡比一致。
表3土谷坊坝体断面尺寸
2.6.1.2土谷坊的溢洪口应设在土坝一侧的坚实土层或岩基上,上下两座谷坊的溢洪口宜交错 洪口断面应按10年一遇洪峰流量采用公式4计算确定。当集水面积为10hm以下时,应取水深( 宽 1. 0m, 侧坡 1 : 1. 2 。
6. 2. 6. 2 石谷坊
3.2.6.2.1干砌石谷坊:坝高2m~4m,顶宽1.0m~1.3m,迎水坡比1:0.2,背水坡比1:0.8,坝顶 过水深0.5m~1.0m,不蓄水,坝后2a~3a淤满。 6.2.6.2.2浆砌石谷坊:坝高3m~5m,顶宽为坝高的0.5倍~0.6倍,迎水坡比1:0.1,背水坡比1 0.5~1:1。对较高的谷坊,应做坝体稳定分析。 6.2.6.2.3浆砌石谷坊的溢洪口一般设在坝顶,设计洪峰流量应按公式(5)计算:
式中: Q 设计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M 流量系数(一般采用1.55); b 溢洪口宽度,单位为米(m); 溢洪口水深,单位为米(m)。
式中: Q 设计洪峰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M 流量系数(一般采用1.55); b 溢洪口宽度,单位为米(m); 溢洪口水深,单位为米(m)。
6. 2. 6. 3植物谷坊
DB61/ T 991. 62015
6.2.6.3.1在沟已定谷坊位置,垂直水流方向挖沟密植柳杆(或杨杆),沟深0.5m~1.0m。 6.2.6.3.2柳杆(或杨杆)应选用直径5cm10cm、杆长1m~2m的活柳(杨)树干,每处谷坊应栽植 5排以上,排距应为1.0m,排内柳(杨)桩距应为0.3m~0.5m。 6.2.6.3.3柳(杨)杆插入土中深度应为0.5m~1.0m,露出地面高度应为0.3m~0.5m。 6.2.6.3.4在多排密植型谷坊修筑后,应将每排柳桩用柳条编织成篱芭,在排与排之间用块石或卵石 填入。
6. 2. 6. 4闻山沟
6.2.6.4.1秦巴山区的闸山沟工程布局、设计、施工方法应与石谷坊相同。 6.2.6.4.2闸山沟只宜修建在流域面积2.0km以下的沟道内。闸山沟之间应形成台地。 6.2.6.4.3闸山沟坝高2.0m以下时应修成直形坝;当坝高超过2.0m时,应垂直水流方向成弧形砌筑 号背向上游,内外坡比取1:0.2。 6.2.6.4.4闸山沟应在阴坡开挖排洪渠,其断面应按20年一遇的洪水频率标准设计。 6.2.6.4.5坝修成后,如要当年种植,应采取人工填沟平地,先将施工中剩余的石块填在沟底,再从 沟道两侧山坡取土填在上面,厚度应为50cm左右, 6.2.6.4.6沟台地内应分台修引水口。小洪水时,打开引水口使洪水进入沟台地;大洪水时,堵住引 水口使洪水经排洪渠排走。
淤地坝适用于黄土丘陵沟繁与黄土境梁沟区。
6.3.2.1淤地坝按坝高、库容、淤地面积三项指标,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凡符合三 任何一项,即可确定其类别,详见表4。
表4淤地坝分类指标表
6.3.2.2大型淤地坝修在集水面积3km~5km主沟的中下游或较大支沟下游,一般由坝体与放水建筑 物“两大件”组成。 6.3.2.3中型淤地坝修在1km~3km的较大支沟下游或主沟上、中游,多数由坝体与溢洪道或坝体与 放水建筑物“两大件”组成。 6.3.2.4小型淤地坝修在1km以下的小支沟或较大支沟的中、上游,一般由坝体与溢洪道或坝体与放 水建筑物组成。
DB61/T991.62015
5.3.2.5应以小流域为单元,从主沟到支沟,从上游到下游,根据不同地形和比降,结合防洪灌溉、 拦泥淤地、排水防碱和生产利用,全面布设大、中、小型淤地坝,并在适当位置布设小水库和治沟骨干 工程,以最大发挥综合效益。 6.3.2.6已成淤地坝布设不合理时,应根据洪水、泥沙、地表常流水等情况,对现有淤地坝进行调整、 改造,新修或加固配套增加库容,保证坝系安全运行。 6.3.2.7在沟道梯级建坝时,下坝淤积末端与上坝下游坝脚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该两者距离小型坝 应取20m~50m,中型坝应取50m~100m,大型坝应取100m~200m。 6.3.2.8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工程不包括淤地坝工程兴建,一般只根据需要进行维修加固。 6.3.2.9在陕北沟道整治项目中,可修建少量的小型淤地坝。小型淤地坝的设计洪水重现期应为10 年(P=10%)~20年(P=5%),校核洪水重现期应为30年(P=3.33%)。
6.3.3.1应根据不同淤地坝坝型设计洪水标准确定坝高及土坝断面。 6.3.3.2沿背水坡上延,在上游淤土面上顺坡斜贴一层新坝体。对原坝高大于10m的淤地坝,加高时 立在原坝体上预留1.0m~1.5m宽马道,以便行路和排水。淤土部分的基础处理,应挖深0.3m,素土回 填后夯实。 6.3.3.3若原坝址受地形、淹没等条件限制而不宜加高时,应在上游淤土面上另建新坝。
6.3.4土坝坝身加固
6.3.4.1干裂缝处理:应将裂缝口土料翻松,重新夯压密实,对较大裂缝夯实处理后,应在表面铺盖 20cm沙土保护层, 6.3.4.2沉陷缝处理:对于宽大于2m,深3m5m的表面裂缝,沿裂缝开挖成梯形断面槽,槽底宽0.5m 以上,边坡1:1,开挖深度应超过裂缝深度0.5m1.0m,槽长挖至裂缝两端1.0m。沟槽挖好后回填, 干容重应达到原设计标准。 6.3.4.3对裂缝较深、数量较多或开挖回填有困难的坝体,应采用灌浆处理。灌浆钻孔沿坝轴线成直 线或沿坝轴线两侧呈梅花形布设,深度应超过裂缝深1.0m~2.0m。制作泥浆土料中粒径小于0.005mm 颗粒含量应在20%~30%范围内。土料制作泥浆时,应将土料中石子、杂草等杂物清除干净,浆液稠度 的水土质量比应控制在1:1.5。 6.3.4.4对坝体宽度不够的,应将下游坝坡削成阶梯形,按坝体设计宽度要求,用原筑坝土料相同的 土料进行加宽熬坡
3.4.3对裂缝较深、数量较多或开挖回填有困难的坝体,应采用灌浆处理。灌浆钻孔沿坝轴线 或沿坝轴线两侧呈梅花形布设,深度应超过裂缝深1.0m~2.0m。制作泥浆土料中粒径小于0.00 粒含量应在20%~30%范围内。土料制作泥浆时,应将土料中石子、杂草等杂物清除干净,浆液 水土质量比应控制在1:1.5。 3.4.4对坝体宽度不够的,应将下游坝坡削成阶梯形,按坝体设计宽度要求,用原筑坝土料相 料进行加宽帮坡。
3.4.4对坝体宽度不够的,应将下游坝坡削成阶梯形,按坝体设计宽度要求,用原筑坝土料科 料进行加宽帮坡,
6.3.5坝体滑坡处理
铺土夯实,干容重应达到原设计标准。 6.3.5.2对坝下压有泉眼或坝体与岸边结合部引起的滑坡,应铺设斜式反滤体,将泉水(渗水)导出 坝体后再填土补坡,干容重应达到原设计标准。反滤体物料级配应按SL189的规定执行。反滤层的顶 端,应高出最高洪水位时浸润线的可能逸出点以上0.3m。
6.3.6坝基渗漏处理
对因坝基表层未处理好引起的渗漏,应在迎水坡脚挖一个深1.0m~2.0m、宽2.0m左右的截 粘土夯实。 对因透水层较深引起的坝基渗漏,应从土坝迎水坡起,沿坝底加做粘土覆盖,分层夯实。覆 为蓄水深度的1/10,长度应达到最大蓄水深度的3倍以上。
6.3.6.1对因坝基表层未处理好引起的渗漏,应在迎水坡脚挖一个深1.0m~2.0m、宽2.0m左右的截 水槽,用粘土夯实。
DB61/ T 991. 62015
6.3.6.3应在将坝后淤泥清除干净后铺0.3m~0.5m的粗沙层,沙层外埋排水管,其上铺0.2m~0.3m 碎石垫层,再铺一层沙防淤。
6. 3. 7 坝身渗漏处理
对于因筑坝土料透水性强或施工质量引起的渗漏,应采用斜墙法处理,防渗墙顶宽应为0.2m~0.3m, 底宽应不小于最大蓄水深度的1/10
6.3.8坝端渗漏处理
6.3.8.1对于因坝体与坝端结合不好引起的渗漏,应沿坝端与山坡结合处开挖沟槽至渗漏处,用粘土 夯实。 6.3.8.2若山坡洞穴与坝内水相通,应将其堵塞;若洞穴与坝内水不通,应采用排水沟或排水管,将 水导出坝体外。 6.3.8.3对于因山坡裂缝引起的渗漏,应用石灰沙浆或水泥沙浆灌注,待沙浆凝固后用粘土夯实
6.3.9.1若溢洪道过水断面偏小,则应按一定防洪标准泄洪流量要求重新砌筑。 6.3.9.2若淤地坝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则应对溢洪道底部进行加高。加高幅度小于5m的,加高后可在 原溢洪道进口处设置跌水和消力池;若加高幅度大于5m,加高后可采取多级跌水或在岸边另做陡坡段 和消力池。 6.3.9.3若土质溢洪道堵塞或冲毁应及时清理,并结合加高坝体封填原溢洪道,另选土质坚硬的土层 或石层新建
6.3.10放水建筑物加固
6.3.10.1涵洞(管)因土石结合不好发生渗漏时,应在土石结合处用粘土回填夯实,并在其进口处做 截水环。 6.3.10.2 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陷产生裂缝时,应在空库时挖开翻修。 6.3.10.3 淤地坝加高后,原卧管或竖井因地形、基础条件限制而无法加高的,可在就近岸坡或淤土上 另行设置。
6.3.11坝地排涝除碱
6. 3. 11. 1 拾高坝地
袭水石坝,拦蓄部分洪水落淤,以使坝地地面高于原溢洪道坎顶。当达到坝地排水深度时,应将滚水石 坝拆除,然后人工开渠排水,排洪渠底高程应低于坝地地面2.5m~3.0m。 6.3.11.1.2已成坝地出现潮碱返盐时,可采取引洪漫淤办法,每次漫淤厚度宜为0.3m~0.4m,2年漫 淤一次。引洪漫淤的坝地应建立排水系统,做到引洪漫淤与排水结合。 6.3.11.1.3在有盐碱露头的坝地上,可采用劈崖垫土、引水拉沙压碱办法除碱。垫土厚度宜为0.5m 以上,引水拉沙厚度宜为1.0m左右。
6.3.11.2截流防渗
DB61/T991.62015
6.3.11.2.2坝地末端修有水库或有较多地下泉眼、上游地下水向下游移动的,应在坝地末端开挖梯形 集水槽,使地下水集中于槽内排出。集水槽边坡比应为1:1.5~1:2.0,长度应视集流范围确定, 般宽度为5m、深度为2m。集水槽底和下游边坡,应采用浆砌石衬砌、粘土夯实或草皮防护。 3.3.11.2.3坝地上游两岸地下水位高或有压力水涌出、渗流较大、坝地处于潮湿状态而无法进行农作 时,应在坝地末端修筑粘土心墙或浆砌片石堤防,通过泄水涵洞排出,并防止外界水渗入田内。坝内面 积过大的,还应在坝地中间挖一条连接两端排水沟的渗沟,沟底应低于坝地地面1.0m以上。
6. 3. 11. 3开挖沟
坝地尾部有盐碱地分布的应开挖沟温排水,沟温应与排水渠和泄水涵洞相连。排水渠应深2.0m以上 沟应深1.5m左右。沟数量应根据盐碱面积确定
6.3. 11.4暗管排水
在有常流水或有泉眼的沟道里打坝, 管道应为方形或拱形,宽1.0m,高1.5m左右,从地面到管顶最深不得超过3m
6.3.11.5挖泉修并
坝地地面低于排洪渠或与溢洪道底相平时应在坝地内挖井,把泉水或积水集于井内,经抽水灌溉可
7. 1. 1 适用条件
截水沟分蓄水型、排水型两种。
7. 1. 3防御标准
截水沟防御暴雨标准应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确
7.1.4截水沟断面设计
截水沟断面设计应根据设计频率暴雨坡面最大径流量,按公式(6)进行计算:
Q 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 排水沟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C 谢才系数; R 水力半径,单位为米(m); 排水沟沟底比降。
Q 设计坡面最大径流量,单位为立方米每秒(m/s): G) 排水沟断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C 谢才系数; R 水力半径, 单位为米(m); i 排水沟沟底比降
DB61/ T 991. 62015
DB61/ T 991. 62015
DB61/ T 991. 62015
7. 1. 4. 1 方向与间距
7.1. 4. 2 布置方式
水沟应与等高线取1%2%比降,其排水一端应与坡面排水沟相连,并在连接处做沉沙防冲设方 型排水沟沟底应水平,并在沟内每隔5m~10m修一个高0.2m~0.3m的土档,防止串流冲刷。
7. 1. 4. 3断面结构
截水沟一般采用半挖半填梯形断面,沟底宽0.3m0.5m,沟深0.4m~0.6m,内坡比1:1, 1.5。
7. 1. 4. 4 其他要求
4.4.1截水沟沟底应保持一定坡度。当设计流量为0.03m/s~0.10m/s时,截水沟沟底坡度应 00~1/300;当设计流量为0.1m/s~0.3m/s时,截水沟沟底坡度应取1/1500~1/800。 4.4.2设计暴雨频率下的坡面径流量与土壤侵蚀量应根据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小区径流观测资料 当地水文手册确定。
7. 2. 1 适用条件
为防止山洪冲毁梯田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应在坡面适当位置设置排洪沟,用以排除截水沟不能容 纳的地表径流。
7. 2. 2 布置方式
7.2.2.1排洪沟一般设在坡面截水沟的两端或较低一端,其终端连接蓄水池或天然排水道 7.2.2.2梯田两端的排洪沟,应与水窖、蓄水池、沉沙池靠近,并和田间道路相靠平行
7. 2. 3跌水位置
在梯田区应分段设置跌水,排洪沟以每台梯田田面为一水平段,以每台田坎高为跌水,跌水采用浆 彻石衬砌。
GTCC-001-2018 铁路贯通地线-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排洪沟防御标准应采用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
排洪沟断面尺寸应按设计洪峰流量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确定。断面形式取决于地质条件,一般 层薄,岩层厚,为便于施工,多采用矩形断面,底宽为0.3m~1.7m,侧墙高0.4m~1.7m,超高为0.1 和侧墙采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结构,厚度为0.15m~0.3m
DB61/T991.62015
再排入蓄水池中。 7.3.1.2沉沙池分田边沉沙池、骨干沉沙池、连珠式沉沙池三种类型。田边沉沙池主要布设在每块耕 也排水口处;骨干沉沙池布设在洪水进蓄水池前的排灌沟渠内,与排灌沟渠同时修建;连珠式沉沙池布 设在下山排水沟渠跌水处。
7. 3. 2断面结构
沉沙池宜选矩形结构,宽1m~2m,长2m~4m,深1.5m~2.0m,宽度应为排洪沟宽度的2倍,长 池体宽度的2倍。其进水口和出水口应用块石或混凝土衬砌
7.4.1.1蓄水池一般布置在坡面洪水汇流低洼处或坡脚,也可布设在排灌沟渠旁,并与排洪沟(或排 水型截水沟)的终端相连接,形成网络。 7.4.1.2蓄水池的选址,应考虑地形地质、蓄水量、工程量、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7. 4. 2 设计要求
7.4.2.1蓄水池容积应根据集水区面积,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经计算后确定,一般取20m 200m。 7.4.2.2蓄水池形式有圆形、方形及矩形等,一般多采用圆形。 7.4.2.3蓄水池池壁衬砌厚度不应小于0.3m,池的深度应为5m,直径应为10m左右。 7.4.2.4蓄水池进水口和溢洪道,一般宽度为0.4m~0.6m,深度为0.3m~0.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