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817-201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50817-201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0987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50817-2013+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高残留和广谱杀虫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中允许使用的农药 品种及其安全标准使用,农药残留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 国家严禁使用的毒性大、残留期长的各类药剂应严格监管。

教育。 6.4.2 易受冻害的树种,当年冬季造林时应采取覆土、盖草等防 寒措施。

DB15T 353.7-2020 建筑消防设施检验规程 第7部分:气体灭火系统.pdf附录 A农田防护林工程专项调查表表A农田防护林工程专项调查表编号:日期:年月日调查者:位置:县(市、区)乡(镇)村小班地貌类型:小地形:海拔(m):坡度:坡向:坡位:地类:母岩母质:土壤类型:石砾含量(%):地表侵蚀情况:地下水位(m):发紧新侵植根生物层次碳酸厚度生颜质结湿pH密生人分布活动过渡盐反(cm)层色地构度值度体体情况情况情况应次5101520253040506070809021: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现代化程度;农作物 市积产量):

续表A样地号:样段(行)号:样段(行)长(m):树种:年龄:平均胸径(cm):平均高(m):株行距(m):平均冠幅(m):平均枝下高(m):灌木种类:灌木高度(m):.4cm6cm~10cm12cm~20cm22cm~34cm36cm以上合计蓄积蓄积蓄积蓄积蓄积株数株数株数株数株数株数(m3)(m3)(m3)(m3)(m3)每木检尺记录树种:树种:径阶材积生长量材积生长量株数合计株数合计(cm)(m3)(m3)(m3)(m3)46810121416182022:合计23

主要农田防护林类型区的农田林风

附录E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 整地规格及应用条件

附录E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

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整地规格及应月

续表E整地类型整地规格整地要求应用条件沿等高线挖沟整地,外侧坡面斜度宜可用于有水土流失、沟上口宽宜0.5m~45°,内侧宜30°,沟坡度稍大的岗丘陵坡水1.0m,底宽宜0.3m,深间距宜 2.0m ~耕地;分布于岗丘陵和平宜0.4m~0.6m,长宜2.5m,有,顶宽台地的栗钙土类和褐沟4m~6m宜0.2m,风害严重色土类造林地可采用地区水平沟宜与主该整地方式带状风向垂直整地沿每条栽植方向可用于盐碱地、低洼底宽宜0.5m~做,垒沟可以排积水地或水湿地;分布0.7m,面宽宜水,垄间距宜依造林在低洼易涝地区的潜高0.3m~0.5m,高的株行距而定;风害育草甸土类和盐渍土宜0.2m~0.3m严重地区高垄宜与类造林地可采用该整主风向垂直地方式可用于流动沙地、半正方形或圆形,穴边长或直径宜固定沙地(丘),岗丘陵面宜与地面平;原土小穴0.3m~0.4m,松土坡地和作业条件(机留于坑内,外沿踏实深度宜0.3m具、劳力、时间)不具备不做地方的小苗造林穴状整地边长或直径杨树、可用于流动沙地、半泡桐、干果类果树等正方形或圆形,穴固定沙地(丘),岗丘陵宜1.0m,松土深度面宜与地面平;挖出坡地和作业条件(机大穴宜0.8m;鲜果类果心土作宽0.2m,高具、劳力、时间)不具备树等宜1.5m,松土0.1m的掩,表土回填的地方大苗造林和栽深度宜1.0m植各种干鲜果树:33:

附录 F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造林

附录F 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造林 树(品)种适宜密度

表F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造林树(品)种适宜密度(株/hm²)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 《容器育苗技术》LY/T1000 《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1557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

《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GB/T50817一2013,经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2012年12月25日以第1582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规范历经大纲编制、大纲审查,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 几个阶段。编制组对全国主要农田防护林区进行了调查研究,认 真总结了我国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外 先进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广泛征求了设计、科研、管理等单位的意 见,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历次审查会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 修改和完善,最后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审定,编制完成。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规范》 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 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 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 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1 总 则 (47) 2 术 语 (48) 3 综合调查 (49) 3. 1 一般规定 (49) 3. 2 专项调查 (49) 3. 3 小班区划调查·· (50.) 3. 4 栽植材料调查 (50) 总平面图设计 (51) 4.1 一般规定 (51) 4. 2 总平面图设计 (51 ) 营造林工程设计 (5 2) 5. 1 一般规定 (52) 5. 2 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 (52) 5. 31 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56) 6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 (57) 6.1 一般规定 (57) 6. 2 森林防火 (5 7) 6.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57)

总则 (47) 术 语 (48) 综合调查 (49) 3. 1 一般规定 (49) 3. 2 专项调查 (49) 3. 3 小班区划调查 (50.) 3. 4 栽植材料调查 (50) 总平面图设计 (51) 4.1 一般规定 (51) 4. 2 总平面图设计 (51) 营造林工程设计 (52) 5. 1 一般规定 (52) 5. 2 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 (52) 5. 3 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56) 森林保护工程设计 (57) 6. 1 一般规定 (57) 6. 2 森林防火 (57) 6.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57)

1.0.1本规范的编写,主要是为了适应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的需 要,提高工程设计水平,保证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 1.0.3~1.0.5这三条是对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所提出的共性 要求。

2.0.4农田林网是农田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林网的防 护效果主要决定于林带的结构和配置。 2.0.6农林间作是农田防护林的一种特殊结构类型,它不但可以 起到应有的防护效益,而且能获得较高的林产品产量。我国农林 间作的主要模式,如农桐、农枣、农柿在华北中原一带已有数百年 以至千年以上的历史。本规范所指农林间作只包括农林(果)间 作,不包括林牧间作、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菌间作等;在时间结 构方面是长期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长期共处,不包括以抚育为 目的的短期间作型。 2.0.12林带结构是对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影响最大的因子。林

2.0.12林带结构是对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影响最大的因子。林 带结构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林网的防护功能及其效益的持 续性。

3.1.3农田防护林区划是针对适宜发展农田防护林区域所进行 的,山区等不适宜发展农田防护林的地区不需要纳人农田防护林 区划范围,因此农田防护林区划不宜采用其他林业区划系统。将 全国划分为7个农田防护林区是曹新孙先生首先提出的,梁宝君 等人在华北北部农田防护林区所包括范围上与曹新孙先生意见不 一致,李育材等人则将全国粮食主产区农田防护林划分为东北区 华北区、西北区和南方区,因此本规范将华北北部和华北中部2个 农田防护林区合并为华北农田防护林区,并将东北西部内蒙古东 部农田防护林区改称为东北农田防护林区。

3.2.2一个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重要原因,往往是恶劣的气候 条件促成的,为了使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应查明主要灾害性气象因 子的种类、性质、危害程度和规律,同时也要对一般气候条件做必 要的了解。这些资料是划分农田防护林类型区和进行林带设计的 基本依据。

3.2.5立地类型调查是评价立地质量和选择造林树种的主要

3.2.5立地类型调查是评价立地质量和选择造林树种的主要 依据。

3. 3 小班区划调查

3.3.1、3.3.2小班是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统计和经营管理 的基本单位。小班区划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农田防护林工程设 计。小班区划调查应按照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 调查主要技术规定》,结合工程区情况进行。小班划分标准是在各 地调研基础上提出来的。

3.4.1植苗造林是农田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方法,因此裁植材料调 查主要是对苗木进行调查。通过对工程区苗圃地的调查,摸清苗 木的数量和质量,测算种苗余缺状况,设计种子和苗木组织、供应 方案,落实工程建设需要的种子、苗木来源、规格、等级和数量。

本条明确了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的作 总平面图设计是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 程项目布局的统筹安排和优化组合

4.1.1本条明确了农田防护林工程建设总平面图设计方案的依

4.2.3农田林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的统筹布设,是农田防护林 总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针对不同性质的灾害性因子,选择不同 的林带结构和配置,结合河流、水渠、道路先布设出水系林网和道 路林网后,再布设农田林网林带,完成“三网合一”的统筹布设,实 现渠、路、林、田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统一、高效的农田防护 林建设体系。 工程区域内的管护用房、苗圃、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 室等工程项目选址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水资 源、土地资源、气象资源等自然资源和占地面积、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等自然条件;二是经济技术因素,包括拟选地的协作条件、基础 设施、技术水平等;三是运输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4.2.4现场实地勘察是保证工程设计质量和方案比选的重要环 节,应重视外业勘察工作,按照总平面设计方案认真组织现场实地 勘察工作。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室等涉及房屋建筑物的 工程项目的工程测量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节,应重视外业勘察工作,按照总平面设计方案认真组织现场实地 勘察工作。病虫害预测预报站、检疫检验室等涉及房屋建筑物的 工程项目的工程测量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勘查执行现 行国家标准《岩士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 的规定。

5.1.2营造林工程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营造林工程建设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的 要求。 2农田防护林工程应营造混交林,是因为混交林比纯林有诸 多的优点:能充分地利用营养空间,更好地改善立地条件,使作物 具有较高的产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可发挥较高的生态效 益和社会效益

5.2新建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

5.2.1农田防护林类型区是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主要组成部 分。不同地区,限制树木生长的因子不同,灾害因子、地形、地貌各 不相同,划分类型区的依据也不同

分。不同地区,限制树木生长的因子不同,灾害因子、地形、地貌各 不相同,划分类型区的依据也不同。 5.2.2立地类型是进行树种选择的基础,是制订营造林措施的关 键。农田防护林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土壤条件和水分条 件。由于反映土壤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因子繁多且交互作用,影响 着林木的生长或生存。在众多因子中,必有处于主导地位而影响 极大的因子,因此各地在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时应采取定性或定量 分析的方法来确定主导因子,并据此划分立地类型。

5.2.2立地类型是进行树种选择的基础,是制订营造林

5.2.3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树种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

成本低廉、便于管理。除此之外,农田防护林工程造林树种远拌述 应考虑农田防护林的特殊性: 1选择主根深、树冠窄的树种,可以减少用地;为了尽快地发 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益,应选择速生干直的树种。 2选择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可以使农田防护林结构稳定,易 于长时间的发挥较高的防护效益。 3为了切断病虫害传播途径,防止病虫害交叉感染造成危 害,农田防护林不能使用与农作物有共同病虫害或是其中间寄生 的树种。选择与农作物协调共生关系好的树种,是为了使二者相 互促进,既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林木的生长。 4为了发挥农田防护林多种效益,满足对其多种功能的需 求,使工程建设易于推进,树种选择应兼顾防护、用材、经济、美化 和观赏等方面的要求。 5.2.4本条选定的农田防护林工程主要造林树(品)种,是在综合 全国六大农田防护林区造林树(品)种的基础上,参照现行国家标 准《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附录A和附录E 确定的,

全国六大农田防护林区造林树(品)种的基础上,参照现行国 隹《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附录A和阳 确定的。

5.2.5本条的建设类型包括骨干林带、农田林网、农林间作

片林和护村林,其他与农田防护林相关的建设类型如果园防 种植园防护林、饲养场防护林和渔业防护林等不属于本规 的范围,

5.2.8本条对林带结构选择提出了要习

1紧密结构林带能够大幅度降低风速,减少风的动力危害开利 于防霜、抗寒等技术措施的实施,能使果园和种植园免遭大风危害造 成落花、落果而减产,或使水网区免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农作物减产。 2疏透结构林带附近动力风速很小,随着远离林带风速逐渐 增大,因而防护距离较远,防护效果好。我国各地平原农区,普遍 宜采用这种林带结构。 3通风结构林带有效防护距离比前两种结构要远。在一般

风害区、风速不大的壤土耕地、风速不大的灌溉区或没有台风的水 网区都宜采用这种结构。

林网,因此特别强调主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向,才能提高有效防护距 离。当主风向与主林带垂线偏角超过30°时,有效防护距离降低, 林带与主风向所成交角不应小于60°。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 淮海国家攻关项目报告中,对于林带走向提出:对于有显著主害风 和盛行风地区,林网采取主林带为长边的长方形网格,并与主害风 方向垂直,风偏角变化不应超过45°;无主害风地区,林网网格可 采取正方形方位可不子老齿

间距过大,不能使林带间的农田得到全面的庇护;间距过小,又会 过多地占用农田

中,设计林带宽度时要考虑尽量少占用土地和维持最适宜透风性 所需要的最少行数。对于地少人多、土地垦殖率较高的地区,本着 少占耕地的原则,利用地形地物,与路网、水网结合设计,从林带的 综合经济效益考虑,林带宽度可窄些,以减少占地比率。对于地多 人少、土地垦殖率较低的地区,林带宽度可宽些,以增加林木绿 化率。

2.13林带胁地问题是影响树种选择和林带设计的重要日

林带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表现是林带树木使靠 近林缘两侧的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这种现象通常称为肋 地。林带胁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林带树木根系向两侧农田延伸 夺取了一部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二是林带树冠 遮阴,影响了林带附近作物的光照时间和受光鼻

可以东西走向为好。但小气候观测和农作物产量调查结果表明: 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农桐间作地风速相差6%左右,其他气象 因子如温度、湿度、蒸发量则无明显差异,而其光照条件则有很大 差异。东西走向的泡桐行树冠投影日变化较小,遮阴区集中,遮阴 时间每日达11小时,为南北走向的2倍;透光率为32.8%,比南 北走向低3.6%。由此影响到作物的产量也有很大差异。对小麦 和宝来的产量测定结果表明,东西走向的泡桐树冠下和其行间的 作物产量有极端显著的差异;南北走向的泡桐树冠下和其行间的 作物产量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农桐间作中的泡桐行走向不 定都要严格按照垂直于主害风方的原则确定,可以根据当地 的实际情况而定。在风沙危害较轻、主要害风方向不明显的地区: 宜南北走向;在一些风口、干热风严重的地区,泡桐行向宜垂直于 主害风方向。华北地区其他间作模式行带走向的确定与农桐间作 相类似。 行带间距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子,其大小应根据当地 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来确定。不同行带宽度的防护效果差异 不大,生产中宜单行裁植。

18337.3附录D和《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附录A及附录 B,并考虑到农田防护林适当密植的特点确定的。 5.2.265.2.28未成林抚育措施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造林技 术规程》GB/T15776而制订的,其中灌溉、补植是保证幼林成活 率的重要措施;松土除草对幼林的保存及生长有明显作用,松土除 草次数及年限主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间作农作物或牧草 可以起到改良土壤、防止杂草竞争、减少病虫危害的作用,同时也 可以减少幼林抚育投资,降低造林成本。 5.2.29林带抚育采伐只能在增强其防护作用或不降低其防护作

个参考因子,更重要的是考虑维护林带的最佳结构,间伐后日 度不宜低于0.4,郁闭度不宜低于0.6。林带树木所处的位量 带节结构影响极为重要,间伐对象的确定主要依据树木对林书 的贡献和林木分化状态。

的贡献和林木分化状态。 5.2.30修枝是对林带中保留树木个体结构调控的一种有效行 为,主要自的是维持林带的适宜蔬透度,改善林带结构,提高本材 质量。林带的适宜疏透度依靠林带树本的枝叶来保持。·修枝不当 或修枝过度会使疏透度过度增大,降低防护效果。 5.2.31随着林带树米的逐渐衰老、死亡,林带的结构也逐渐疏 松,防护效益也逐渐降低。要保证林带防护效益的持续性,尽早恢 复间断或降低的防护效益,使下一代防护林尽早形成,就必须建立 新的林带,代替自然衰老的林带。更新的主要技术就是更新时间 的确定以及更新方式的选择。 在一个地区,进行林带更新时,为了避免次将所有林带全部 戈除以致对该地区的防护作用影响太大,需要对这些林带的更新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更新方式的选择应以尽量保持现存防护林 带的防护效能为准,使其多种效益永续利用

5.2.30修枝是对林带中保留树木个体结构调控的一

为,主要自的是维持林带的适宜蔬透度,改善林带结构,提高 质量。林带的适宜疏透度依靠林带树木的枝叶来保持。·修术 或修枝过度会使疏透度过度增大,降低防护效果。

5.3低效农田防护林改造工程设计

5.3.1凹槽形林带是混交型林带两侧树木生长旺盛而中间行树 木受到压抑,而使林带呈现凹槽形。空心林带是凹槽形林带的一 种特例,即中间行树木基本没有生长起来。屋脊形林带是采用主 乔、亚乔和灌木搭配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林带

6.1.1、6.1.2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森林保护工程在农田防 护林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田防护林工程设计也 要高度重视森林保护工程设计。由于农田防护林所处位置的特殊 性GB/T 3323.2-2019 焊缝无损检测 射线检测 第2部分:使用数字化探测器的X和伽玛射线技术,因此在森林保护工程设计中要把握全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 等多方面因素。

6.2.1~6.2.5农田防护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促进 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为活动的增 多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因烧荒、焚烧秸秆等人为用火烧毁林 木、林带的情况日益严重,给整个农田防护林建设及当地的经济发 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农田防护林的火灾具有起火点多、面广,一次 损失并不大,易扑救或不救自灭,难以引起重视等特点。农田防护 林火灾的发生多为夏秋焚烧秸秆、秋冬烧荒等人为行为引起的。 其中以夏秋焚烧秸秆引起的林木火灾最为普遍。 要把农田防护林防火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严格落实防火责任 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把关、级级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 面。加强农田防护林防火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 是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单等形式,拓展宣 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做到森林防火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 要严禁焚烧秸秆,鼓励秸秆还田。

6.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3.1、6.3.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认真贯彻“预防

、6.3.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

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工作方针。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 预防上来,坚持预防为主,实现由重防治向重预防的战略转移,把 预防工作摆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首要地位。外来有害生物 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被引人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系统、物 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物种。外来有害生物威胁本地的生 物多样性,引起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破环生态系统功能。随着市场 经济的发展,国际、省际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调运的种子、苗木、 木材、木质包装、花卉等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逐年增多,扩大了危险 性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机会,一些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 传播种类和途径越来越多,传播范围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 快。检疫是控制有害生物人为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行政手 段、技术措施对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控制人为传播途径 严格实行林业植物检疫制度,严禁把带有林业有害生物的苗木用 于造林,从源头上防范林业有害生物,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穿于 营造林的全过程,

6.3.3无公害防治是以森林培育技术措施为基础JGJ/T 453-2019 金属面夹芯板应用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以生物控制为

定 价:14.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