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558-2011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SL 558-2011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水利标准
资源ID:21011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558-2011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范(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

表 4. 6.3 (续)

4.6.4周期数宜根据长确定,田较长时,周期数可选大些, 反之可选小些。眭长在160m以上时,以3个周期或4个周期数 为宜;160m以下时,以2个周期或3个周期数为宜。 4.6.5循环率宜为1/2或1/3。 4.6.6放水总时间应按公式(4.6.6)确定:

4.6.6放水总时间应按公式(4.6.6)确定

中T。一波涌哇灌放水总时间,min; Tc常规连续哇灌供水总时间,min,在波涌灌灌水前 通过对同田块的一个哇田进行常规连续哇灌确定; R一一波涌睦灌相对常规连续哇灌的节水率,%DB1310/T 258-2021 智能多通道电磁式明渠流量测量系统技术规范.pdf,通过灌 水试验确定。 6.7采用定时段一变流程法灌水,波涌灌周期供水时间应按 式(4.6.7)确定:

中ton 周期供水时间,min; N 波涌哇灌周期数。

.6.9周期停水时间应按公式(4.6.9)确定:

4.6.9周期停水时间应按公式(4.6.9)确定

式中toff一一波涌灌周期停水时间,min。 .6.10一个睦田所需的灌水总时间应按公式(4.6.10)确定:

灌完一哇所需的总时间,

(4. 6. 10)

4.7.1灌水沟的间距(沟距)应与灌水沟的湿润范围相适应, 并满足农作物耕作栽培和机耕要求。轻质土壤的间距宜为50~ 60cm;中质土壤宜为60~70cm;重质土壤宜为70~80cm, 4.7.2沟长应根据沟底坡度、土壤人渗能力、人沟流量、土地 平整程度以及农机作业效率等因素确定。沟长宜为70~250m。 4.7.3波涌沟灌人沟流量应根据水源、灌水季节、灌水次数、 由面状况和土壤抗冲刷能力等因素确定。波涌沟灌人沟流量的选 取宜符合表 4.7.3的规定。

表4.7.3 波涌沟灌技术要素组合

4.7.4波涌沟灌的灌水周期数、周期供水时间、循环率的确定 应按4.6.4条、4.6.7条、4.6.5条的规定执行。 4.7.5波涌沟灌的放水总时简、周期时间、周期停水时间及一 个沟所需灌水总时间的确定应按4.6.6条、4.6.8条、4.6.9条 和4.6.10条的规定执行。

4.8.1覆膜灌适用于透水性中等以上土壤的旱作物,田块尾端 宜封闭。 4.8. 2 睦宽应按当地作物行距、覆膜宽度及农机具作业宽度的

100f(kwk+) qb = 6 Bb πd? LNk k= 4S Wr= Lb,N.

4.8.6覆膜灌改水成数不宜小于0.7

Tb mL = 60gh

4.9.1覆膜沟灌沟形状与规格同沟灌,沟长不宜大于300m。

100Kf.u qt= 6 rd L:N w= S

式中qf 覆膜沟灌入膜流量,L/s; W 开孔面积,m?; K——旁侧人渗影响系数,取值1.46~3.86,黏性土取大 值,砂性土取小值; f。土壤稳定人渗率,m/min; N—…灌水沟内渗流的膜孔排数,包含放苗孔和专用灌 水孔; L:覆膜沟长度,m。 4.9.4覆膜沟灌放水时间可按公式(4.9.4)计算

式中T 覆膜沟灌放水时间,min; m 毛灌水定额,mm。

4.9.5覆膜沟灌改水成数不宜小于0.8

Tr= mLf 60gr

5.1.1各生育期适宜的地面灌溉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应根据当 地作物、土壤质地、土壤情、气象、农艺措施以及群众灌水经 验综合确定。

5.1:2作物灌水定额除依据当地灌既试验资科外,还应根据沟 硅规格、田面地形、土壤入渗能力、流量等条件下地面灌溉最小 灌水定额约束选取。

1.3实际灌溉制度应在设计灌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当季来水 况、作物种植结构等进行调整

情况、作物种植结构等进行调整

5.2.1年度、李度用水计划应根据当年种植作物灌溉制度、水 源状况、天气情况等条件,并参考历年灌水经验加以编制。 5.2.2用水计划编制的内容应包括灌水面积、灌水定额、供水 时间、轮灌组划分、轮灌/续灌时间、轮灌顺序、各轮灌组用 水量。

5.2.3用水计划应具体到田块、用水户

5.3.1宜逐步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载体的农民用水组织对 由间用水进行管理,确保用水计划的正确实施。 5.3.2每次灌溉应根据土壤摘情并参考用水计划进行灌溉。 5.3.3用水组织应规范灌溉用水秩序,避免昼灌夜排或叠灌夜 停现象;应加强田间灌溉过程管理,按计划供水,避免超灌或欠 灌现象。在供水量变化较大时,应及时调整用水计划。

5.3.1宜逐步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载体的农民用水组

5.3.1宜逐步建立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载体的农民用水组织对 日间用水进行管理,确保用水计划的正确实施。

5.3.2每次灌溉应根据土壤情并参考用水计划进行灌

5.3.4每个灌溉季节结束后,应对灌溉用水计划执行情况

总结,相关灌水时间、灌水量等资料应及时归档。

5.4.1田间灌溉量水应落实到田块。可按灌水时间计水量;也 可采用测流设备对人地水量进行计量;也可根据经验估测人地 流量,

5.4.2人地水量的计量应客观真实,应与农户达成一致。

6.0.1灌水质量可根据灌水均匀度、田间水利用率和灌溉水储 存率进行综合评价。 6.0.2灌水质量评价宜采用田间试验或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相 结合的方法。

1灌水均匀度宜以均匀系数CU表示,均匀系数可按公式 (6.0.3)进行计算:

表6.0.4灌水均匀度要求

6.0.5田间水利用率应为实际灌人田间的有效水量与末级固定 渠道(农渠)放出水量之间的比值,可按公式(6.0.5)计算。

Anong Zreg

式中Z。一灌后储存在计划湿润层的平均灌水深度,mm; E一灌溉水储存率,%。 5.0.8作物不同生长期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应取不同值。 5.0.9充分灌溉时灌溉水储存率应等于1;非充分灌溉时灌溉 水储存率不应低于80%,若低于80%应论证其对作物产量的 影响,

式中Z。一灌后储存在计划湿润层的平均灌水深度,mm; E一灌溉水储存率,%。 6.0.8作物不同生长期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应取不同值

7地面灌溉工程效益分析

.0.1已建成的地面灌溉工程运行1年后可进行效益分析 .0.2地面灌溉工程效益法分析应重视调查研究,采用的基本 资料应准确,

1效益应包括工程修建后所增加的产品产值以及省水、省 地和省工等所增加的收益。 2增产值应按已发生年份的实际增产值计算。农业技术措 施基本相同时,主产品与副产品的增产值等于有、无地面灌溉工 程相比所增加的产值,可按公式(7.0.3)计算:

或用于其他行业所获得的效益计算。 6省地效益应按节省土地面积所增加的产品效益扣除农业 成本计算。 7省工效益应按实施地面灌后与实施地面灌前的用工量差 值乘以当地劳动工日值计算,

附录A田面高程标准偏差的确定

A.0.4田面测点高程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精度应不低于 水准测量精度。

A.0.5测点的布置应依据田块规格来定。沿眭田长度方向

块长度不天于100m时,测点间距不应大于5m;田块长度大 100m时,测点间距不应大于10m。在哇田宽度方向,常劫 灌、波涌睦灌宜沿哇田两边和中线布设;水平眭田灌、格田泽 点间距不应大于5m,测线不应少于3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地面灌溉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 5582011

感则 29 灌水技术管理. 30 用水管理· 34 灌水质量评价 35

1.0.1本标准针对地面灌溉进行规定,对于地面灌溉的基本定 义参见《农村水利技术术语》(SL56一2005)。本标准中地面灌 溉主要包括哇灌、沟灌、格田灌和改进地面灌溉;主要特点是灌 溉水流在田面流动的同时

4.1.2本章主要针对灌、沟灌、格田灌和改进地面灌溉(水 平哇田灌溉、波涌畔灌、波涌沟灌、覆膜畔灌和覆膜沟灌)等8 种地面灌水方式的技术管理进行规定

4.2.1常规连续哇灌是指在具有定坡度的畔田士壤表面 供水的一种灌方式。

4.2.2哇田的最大、最小坡度应能满足不发生土埋

种,睦田越长或土壤入渗能力越低,改水成数一般越小。由于王 入渗性能、糙率、坡度等因素具有变异性,流量等技术要素也 具有定的控制误差,所以根据设计的改水成数控制灌水有时也 会出现尾部漏灌或由于哇尾积水过深而冲的现象,在灌溉 实践中应引起重视。

4.3.1常规连续沟灌是指在其有一定坡度的垄沟土壤表面连续

4.3.2GB50288一99中灌水沟要系规定了坡度小于2%0、2% ~5%、大于5%等3种情况;《美国国家灌溉工程手册》认为, 沟灌最适宜于10%以下的坡度;在我国灌溉实践中,20%的坡 度也被充许(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中心 旱作物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灌溉管理手册》推荐沟灌坡度适宜值为3%~8%。综合参考以 上几点,本条的沟底坡度适宜值定为1%~8%。 4.3.3本条规定中的表4.3.3,引用了GB50288一99表8.2.2。 4.3.4灌水沟允许的最大流速值引用于《SurfaceIrrig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并将变量单位进行了转换

4.3.3本条规定中的表4.3.3,引用了GB50288一99表8.2.2。

4.4.1格田的纵横向坡度若超过0.05%,意味着最大边 100m的格田首尾高差超过5cm,将有可能出现灌后部分田面 水层的现象。

4.4.1格由的纵横向坡度若超过0.05%,意味着最大边长

100m的格田首尾高差超过5cm,将有可能出现灌后部分田面无 水层的现象。 4.4.2据调查,平原水稻区格田面积一般为2~5亩,长度多在 60~120m范围内,宽度多在20~30m范围内;盐碱地冲洗灌溉 时,土壤含水率不高入渗能力较强,格田规格应比平原水稻区 的小。

60~120m范围内,宽度多在20~30m范围内;盐碱地冲洗灌溉 时,土壤含水率不高入渗能力较强,格田规格应比平原水稻区 的小。

慢且不均匀,可沿格田纵横向分别开设2~3条浅沟作为导灌沟

以提高水流的推进扩散速度

4.5.3水平睦田灌最主要的特点是田面水平,所以对于土地平 整要求较高,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田面平整 精度(田面相对高程标准偏差)为2cm是灌水质量随田面平整 度变化的一个突变点,故本标准中要求水平睡田灌田面平整精 度不低于2cm;在哇田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哇田规格也可比常 规哇灌大,很适合规模化生产。为了使水流迅速覆盖整个田 面,尽量保证田面各点受水时间相同,所以田块也不宜过长 一般宽长比值较大。但在渠道最大流量不太大的情况下,睦田 过宽会导致单宽流量太小,从而不能满足水流迅速覆盖整个田 面的要求,因此哇田宽度需视渠道供流能力而定。水平田灌 溉系统的特点决定了水流覆盖整个田面后,灌溉供水会持续一 段时间,因此整个田面水深较大,为了保证灌溉时哇田不跑水 故对要求较高。 4.5.6为了保证水流快速覆盖整个田块,故水平眭田灌溉要求 入流量比常规睦灌大,因此睦田人流口要求配备防冲刷的设施。 4.5.7水平哇田灌设计供水时间的计算公式参照《SurfaceIrri gation:TheoryandPractice》。结合国内常用变量单位的习惯用

人流量比常规哇灌大,因此睦田人流口要求配备防冲刷的设施。 4.5.7水平哇田灌设计供水时间的计算公式参照《SurfaceIrri gation:TheoryandPractice》。结合国内常用变量单位的习惯用 法,对公式系数进行了修正

4.6.6放水总时间的确定应根据波涌灌灌水经验,在相同灌水 条件下,先按常规连续哇灌灌水结果确定常规连续灌的供水时 间T。,然后确定波涌眭灌放水总时间。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黏壤土灌区的节水率R可按下列方法 计算: (1)对灌一水的情况,节水率可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 R = 3. 5 ± 0. 082L (60m< L < 240m) (1)

R= 3. 5+0. 082L (60m< L< 240m)

(2)对灌二水和灌三水的情况,节水率可根据公式(2)进 行计算:

R=1.4+0.065L (60m≤L≤240m) 式中 L一畔田长度GB/T 13747.10-2022 锆及锆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10部分:钨含量的测定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m。

5.1.2地面灌溉过程是水流在沟睦内扩散,覆盖整个沟田面, 直到灌水量满足本次灌水定额要求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应用地 面灌溉技术时,实际灌溉水量必须首先满足水流覆盖整个沟睡田 面的要求,然后才是满足本次灌水定额的要求。大量田间灌溉评 价结果表明:在地面灌溉条件下,满足水流覆盖整个沟眭田面要 求的灌溉水量可能大于单纯依据作物腾发量ET、土壤情等条 件确定的灌水定额,而满足水流覆盖整个沟哇田面要求的灌溉水 量与给定的沟哇规格、田面微地形、土壤入渗性能、流量等条件 有关。对于某一次灌溉过程而言,满足水流覆盖整个沟哇田面要 求的灌溉水量实际上成为完成该次灌溉过程必需的最小灌水定 额。因此,在制定地面灌溉条件下的灌水定额时,应根据当地灌 溉条件,通过田间灌溉试验或采用地面灌溉数值模拟模型得到相 应的最小灌水定额,再结合作物腾发量ET、土壤情等条件进 行综合分析后加以确定。

6.0.1灌水质量通常指灌溉水在田间的分布均匀度和灌溉水的 有效利用程度,最理想的灌水质量是用最少的水最均匀的分布在 整个哇面,并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6.0.2灌水质量评价按下列步骤进行:

灌水质量评价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选取典型试验田块。 (2)进行田间灌溉试验。观测内容包括灌前与灌后1d (24h)土壤含水量、人哇流量、灌水时间、土壤入渗参数、水 流推进时间(纵横向)、水流消退时间、田面微地形。 (3)整理观测数据: ①灌后根区土壤平均灌水深度,可根据灌前与灌后土壤含水 量得到。 ②田面各点人渗深度,第一种是根据土壤人渗参数和水流推 进消退时间,采用人渗方程进行估算;第二种是根据灌溉模拟模 型模拟得到。 ③平均灌水深度可根据人哇流量和灌水时间得到。 ④作物灌溉需水量可根据当地作物灌溉制度确定。 6.0.3评价灌水均匀度的指标不是唯一的,本标准中推荐采用 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进行评价。通过试验观测计算均匀度指标 时Q/GDW 13001-2014 高海拔外绝缘配置技术规范,测点的合理确定很重要,各测点的灌水深度可通过测量灌前 1d和灌后1d的土壤含水量来确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