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613-2013 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规程12.2水资源保护监测
2.2.1水功能区监测应按SI2I9和S1.395的规定布设监测断 面,确定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根据需要可在水质 监测的同时进行水量监测,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和行 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12.2.2入河排污11监测应实行水量和水质同步监测。应对人河 排污口进行分类,按SI219的规定制定不同类型排污1I的监控 方案:明确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 12.2.3水生态监测方案应结合规划范同的水生态特点和实际情 ,提出包括水环境状况、生态水量及适宜生态水位、水生生境 及标志性水生生物、河湖连通性及形态等内容的监测或监控方 案监测及监控方法、频次等应满足水生态状况评价要求。
12.2.4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应根据水源地实际和保护区划
况,提出包括监测断面、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等内容 的监测方案。 12.2.5地下水监测应按SL.219和HJ/T164的规定,根据规 划区域地下水功能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地下水监测方案。主要内容 应包括监测点、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等。监测项目应 能全面反映规划区域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状况
AQ 3010-2022 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pdf12.3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
13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14.0.1应按SL359等有关标准,根据规划方案进行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应说明编制依据、方法及采用的价格水平年等。 14.0.2规划项目投资应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投资。 14.0.3应提出分期投资方案及资金筹措方案,方案的内容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根据规划实施意见估算近期投资,国算远期投资。 2提出水资源保护总投资及各单项工程投资的来源与筹措 方案
15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15.0.1规划实施意见应结合规划区域水资源保护现状和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统筹考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与保障措施等方案 提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及实施安排意见。 15.0.2规划实施意见应包括近期拟安排的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 的顺序表,明确项目进度及管理要求,并对远期项目安排提出概 性意见。 15.0.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应包括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监督 考核、协作机制和公众参与等。 15.0.4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宜以宏观分析为主,采用定量和定性 相结合的方法,评估水资源保护规划实施对规划区水质、水量, 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效果;分析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促进作用和对不合理开发的约束作用;总体分析对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效益或效果
附录A水资源保护规划 报告编制提纲
7面源及内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7.1面源控制与治理 7.2内源控制与治理 8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8.1生态需水保障 8.2水源涵养 8.3重要生境保护与修复 9地下水资源保护 9.1地下水功能区划 9.2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10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0.1地表水水源地保护 10.2地下水水源地保护 11水资源保护监测 11.1水资源保护监测方案 11.2水资源保扩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12综合管理 12.1法规和制度建设 12.3监控和应急能力建设 12.4科学研究与技术推产 12.5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13投资估算 13.1编制原则和依据 13.2投资估算编制 14近期规划实施意见 15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附表、附图 31
B.0.1控制断面水质日标。全国及流城控制断面应主要选取省 区)界缓冲区控制断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求拟 定重要水功能区控制断面。控制断面水质目标应根据断面所在水 功能区的水质管理日标确定,选择高锰酸盐指数(C(D)和氮氮 作为水质指标,对于重要湖泊及水库断面增加总磷,总氮指标。 B.0.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可采用规划范围内全部水功能区 中水质达到其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功能区个数(河长、面积)的比 例表示用以宏观反映区域河湖水质满足水资源保护要求的总体 状况。在指定评价期,水功能区的个数(河长、面积)达标率 ()可按下式让算:
Z一水功能区的总个数(总河长、总面积) 开发利用区各类水功能区个数,长度或面积宜与其他水功能 级区个数、长度或面积一并计算。 B.0.3生态基流,常用的生态基流计算方法如表B.0.3所示。 我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差别较大,在基础数据满足的情况下,应 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生态基流,进行对比分析,选择符合流域实际 的方法和计算结果。 B.0.4缴感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感生态需水应针对不同生态敏感区及其敏感期分别进 行计算。生态敏感区应主要包括以下四类:①具有重要保护意义
应根据规划不同水平年来水来沙状况和水工程运用不同阶段,确 定可接受的冲淤比。 7同时存在两种以上敏感生态需水的区域,应在分别计算 控制断面各类敏感生态需水过程的基础上,取各类敏感生态需水 过程的外包线作为该区域实际控制的敏感生态需水过程
B.0.5纵向连通性。可从水坝等障碍物的数量及类型、鱼类等 生物物种迁徒顺利程度,能量及营养物质的传递表达,以反映河
V纵向连通性可按下式计算:I W=N/L (B.0.5) 式中W一河流纵向连通性指数,1/km; N河流的断点或节点等障碍物数量(如闸、坝等) 已有过鱼设施的闸坝不在统计范围之列: L一河流的长度,km。 B.0.6地下水开采率。可采用区域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地下 水可开采量(充许开采量)的比值表示,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C一年均地下水开采率; Q实一地下水开发利用时期内年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万 36
1.0.科学端制水资源保护规划是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促进 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国开展了 众多以水质保护为主要内容的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 工作,对保护水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和新形势的要求,水资源保护的内涵已由水质保护拓展为维 护水域水量、水质、水生态的功能要求与资源属性,防止水源枯 竭、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恶化:为适应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 呕待规范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的工作内容、深度要求、技术方 法,统一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明确相关技术要求。 1.0.2本标准主要针对我国大江大河、重要湖泊(水库)等流 域或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中小河流及 其他湖泊(水库)的水资源保护规划,在遵守本标准基本原则和 基本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并适当简化。 江河、湖泊(水库)的尺度及重要性确定参照我国水行政主管部 门有关规定及相关规划。 1.0.3水资源保护规划依据的主要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 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 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永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保护规划要以保障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根本,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水生态系统的承受能 力,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 (2)水质、水量和水生态并重:水资源保护规划要充分考忠 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质和水量的需求,坚持水质安
全、水量保障和水生态安全统一,发挥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支撑作用和对生态环境改善的保障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水资源保护规划要统筹考惠地表 水和地下水保护、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协调上下游、左右岸 城市和乡村、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等各个方面的关系,突出 保护重点,优先考虑关系到流域和重要水域水体的保护与修复。 1.0.4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主体功能区 规划、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流域综合规划、相关部门的发展 规划和专业规划(如水污染防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与水资 源保护规划密切相关,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目标制定、总体布局等 要和上述规划接和协调。 1.0.5水资源保护规划选择的基准年要接近现状年,规划水平 年一般与国民经济计划及国家长远规划的年份一致,以增强规划 的协调性,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规划水平年一般分为近期和远期 两个水平年,近期水平年一般为5~10年,远期水平年一般为 10~20年。 1.0.6全面、可靠的基础资料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运 用是保证规划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提高水资源保护规划 编制水平和成果质量的前提和根本,规划编制工作要不断创新工 作思路,深人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收集基础资料,为规划编制工 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1.1本条明确了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主 要包括: (1)自然环境资料: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生物、 土壤、矿产、水土流失等 (2)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工业、农业、林业、 渔业航运、乡镇企业等社会经济指标及景观、文物、人群健 康等。 (3)水资源资料:包括水资源类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存 储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供需状况、水动力条件、重要水利水 电厂程及其运行方式、取水、城镇饮用水水源地等。 (4)水生态资料,包括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 生境、性等,河道地形、河(湖)岸植被、重要湿地、生态功 能区划、与水有关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 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越冬场等。 (5)水功能区及水污染状况资料:包括水功能区划、污染 源、废污水污染物成分及含量、人河排污口、支流口、地表水水 质及地下水水质状况、河流底质状况、流域或区域污水处理及中 水用现状、水污染事故等。 (6)相关规划资料:包括规划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流 域综合规划、水资源综谷规划、国王整治规划、:饮用水水源地安 全保障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理设规划茶, (7)水资源保护监肾管理,包括有美法规、制度、管理能方 建设等:水资源保护监控体系和水资源保护监测主要包括站网布 设、监测项和锁率、监测能力现状:以及监控体系和监测规划 的实施情况等
3.1.2~3.1.4基本资料是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的基础,其质量 对规划成果的可靠程度影响很大,为使规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 上,专门对资料的收集渠道、时效性以及合理性分析做了要求, 特别是在资料的合理性和一致性方面、一定要认真对待,有疑问 的要进行求证,为保证规划成果质量奠定基础。 3.2现状评价
3.2.2本条主要是对水质现状评价的规定,不问水体依据的标 也不相同,选择的项目也有不同,评价时要予注意。 2营养状态评价方法。湖泊和水库要进行营养状态评价 平价项日包括总磷、总氮、叶绿素、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共 项,其中叶绿素a为必评项目, 评价方法:采用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I 395),查评价标准表将参数浓度值转换为评分值、测值处于表 列值两者中间者可采用相邻点内插:几个评价项目评分值取平均 值:用求得的平均值再查表得到营养状态等级。 3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方法。水功能区达标评价参照水功能 区管理自标(水质目标或营养状态自标)进行,水质类别(或营 养状态)符合或优于该目标的为达标,劣于该目标的为不达标。 评价方法:用水功能区的水质类别进行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即水功能区水质好于或达到该区的水质类别为达标,劣于水质类 别为不达标。分汛期、非汛期和全年对水功能水质达标分析和评 价。永功能区水质代表值分下述情况加以确定:具有一个代表断 面的水功能区,以该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作为该水功能区的水质 评价代表值;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断面的水功能区,采用各 代表断面水质评价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水功能区水质评价代 表值;缓冲区有多个水质监测代表断面时,采用该区省界控制断 面监测数据作为水质评价代表值:饮用水源区采用水质最差的断 面监测数据作为该功能区的水质评价代表值:对于左右岸功能区 不同,面有全断面监测资料时,分别以左、右测点监测结果代表
不同功能区,并进行统计。
3.2.3本条规定了人河污染负荷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1)人河污染源。一般江河湖库的主要包括人河排污口和面 亏染源,对于通航航段和大型水库流动污染源宜予以考虑。鉴于 流动污染源的污染负荷相对较小,通过航运管理部门的相关调查 数据进行估算。 (2)入河污染负荷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及等标污染负荷 比的原理是将不同污染物和污染源进行等标化处理,以各类污染 物达到排放标准时所需介质量的多少衡量污染程度的大小。 ①等标污染负荷(P)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一第个人河污染源废水中第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 荷,m/a C第个人河污染源废水中第i种污染物排放的平均 浓度,mg/l; C第个人河污染源皮水中第i种污染物排放标准浓 度,mg/L; 若第个人河污染源共有种污染物参与评价,则该污染源 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一第i个人河污染源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a: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若评价区共有m个人河污染源中含有第种污染物,则该污 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为:
式中P第种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a: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若评价区共有m个人河污染源,江种污染物:则评价区污染 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一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a; 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②等标污染负荷比(K,)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一一第个人河污染源中第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 荷比; P 第广个入河污染源废水中第1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 荷,m/a: P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a
评价区污染物的总等标污染负荷,m
式中K 评价区第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 P. 第个人河污染源水中第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 ·m/a:
P评价区河染物的总等标河染负荷m。 (3)污染源负荷评价标准:等标污染负荷评价标准一般采用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川类水标准进行评价、地方标准严于
GB8978的则执行地方标准:污染物评价参数一股选择化学需氧 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总磷、总氮等。 (4)面污染源调查评价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进行流域或区域水土流失调查,利用数学模型估算面源污 染物的输出总量和动态变化; ②根据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降雨径流等资料,估算流域或区 域的总降雨径流量和平均径流污染物浓度,计算总污染负荷量; ③根据汛期、非汛期河流控制断面污染物通量及点源负荷调 查,估算面源污染负荷总量。 3.2.4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分为一般污染项目、非 般污染项目、营养化状况三类指标分别进行评价:对人体健康 危害明显和存在长期危害,而现有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有 毒类,归纳为非一股污染项目,其指数评价采用单因子法,对最 差的项目赋全权。除非一般污染项日外,其余指数归纳为河流型 水源地和地下水水源地的一般污染物·其指数评价采用等权重综 合评价,采用最差5项进行算术平均让算评价指数:对湖库型水 源地补充进行富营养化指数评价
3.2.5本条规定了生念需水满足程度评价的方法。鉴于生态需
3.2.6水生态状况评价的基翻资料相对不足:评价时可重点考 :生态需水满足状况主要分析态基流及感生态需水满足程 度等内容:水环境主要分析水质状况: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及 湖库富营养化程度等指标表达:河湖生境形态维护主要分析横向 连通性、纵向连通性、重要泥地保留率以及水库下泄水温等内 容:水生生物状况主要分析水生生物仔活状况、鱼类”三场”及 河游通道状况等内容:水域景观主要分析景观维护程度等。 3.2.8本条是对水资源保护监测的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 从监测站网布设实验室能力建设、实验室质量控制考核、监测 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考核、监测仪器设备维护监测质量管理监
督检查、水质自动监测站质量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评价。 3.2.9本条包括水资源保护管理能力评价和管理制度体系评价。 管理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组 成的现状及评价、资金保障的现状评价、监控中心体系建设的现 状评价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现状评价等:管理制度体系评价 的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考 核评估体系建设、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应急预测预报体系及工作 机制建设、经费保障体系建设等
本节规定了水功能区复核的范围、对象及内容:水质管理目 标的复核要与水质现状相协调。 4.2水功能区调整与划分
(1)规划范围内新增或调整自然保护区和城市集中供水水源 地等所涉及的水域划为保护区。 (2)对省际行政区边界水域:当规划水平年水质不能满足水 质管理目标要求时,调整缓冲区长度: (3)以现状为基础,考虑发展的需求,规划范围内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水域可调整为开发利用区。开发利用区内的二 级区划分要考虑区内各水质目标的衔接。 (4)根据保护区、缓冲区和开发利用区的调整,相应地调整 保留区的范围。 根据管理权限,水功能区调整需科学论证按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水法》和水利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水资源2003) 233号)等相关要求,报原批复部门审查、批复
5.1.1本条是对水资源保护规划目标和任务的总要求。水资源 保护目标要与国家的有关环境政策法规和流域总的水功能区管理 日标相适应,要依据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保护的 要求,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 以已有相关规划为基础,坚持水质、水量、水生态统一规划,统 筹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与修复、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等方 面的关系,充分考虑目标的可达性和可行性,合理确定水资源保 护规划目标:统筹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提出规划方案总体 设计和各类保护措施总体布局,建立水资源保护工程和非工程措 施体系,并提出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 5.1.2本条规定厂流域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的月标。总体日标 主要是要明确不同水平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及地下水水质的 改善程度,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程 度,河湖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水量满足程度·重要生态保护 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护释度,受损的地表水 和地下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程度,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 控制程度等。 水资源保护总体规划目标的拟定考虑以下个方而: (1)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2)近期与远期的保护和治理日标,以近期为重点:其体 明确近期标:尽可能量化。保护治理任务应有轻重缓急重要 的、迫切的任务优先考您; 3)结合水功能区现状:分别拟定水功能区水质、水款、水 生态保护标
6水域纳污能力与污染物
6.1水域纳污能力计算与核定
6.1.1本条对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考核定做了原则规定。对于 水文条件和边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的水功能区,需要重新核定其 水城纳污能力。 6.1.3水域纳污能力的计算方法和技术要求在GB/T25173中 有具体规定,可遵照执行。但对北方河流,特别是季节性或者冰 封河流(湖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水文条件计算水域 纳污能力,并要对计算成果按照水功能区管理的要求进行合理性 分析
6.2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调查及分析
6.2.1污染物入河量是指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 般包括点源、面源和流动污染源,这里所说的污染物入河量主 要是指点源,但在污染源分析中对上述主种污染源作全面分析估 GB/T25173提出了三种计算污染物入河量的方法:实测法 对通过对入河排污口的监测:确定污染物的入河量:调查统计法 主要是通过对1业和城镇废污水排放量的调查统计,分析确定污 染物人河量:估算法则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第一第 二,第产业的调食,综合分析确定污染物人河量,种方法各 有特点·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7.2.1人河排污口的布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饮用水 水源地保护、水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首先要考敏感区保护原 则,使排污口的设置不会对饮用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产生不良影 响。其次,水域纳污能力是排污口合理布局的关键因素,合理利 用水域纳污能力,既可实现对水质、水生生态敏感区域的有效保 护,又可充分利用河流稀释与自净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域范围,禁止设置人河排污口,以保 证区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各流域及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水功能区划、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控制等有关要 求,禁止设置人河排污口水域包括但不限于: (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 (2)跨流域调水水源地及其输水干线 (3)区域供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通道。 n.co (4)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域。 (5)其他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
7.3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7.3在排污口普查基础上:按水功能区保护具标和水资源保 护规划要求编制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减少现有入河排污口设置对 水功能区和水生态的影响,拟整治排污口的筛选可采取现场查 勘、水环境监测、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 拟、统计学和比选、优选法: 7.3.2在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入河量控 制方案,综合考虑河道管理、岸线规划等要求,研究提出包括污
水处理后回用、入污水管网集中处理、截污导流或调整排放、关 闭或者搬迁排污企业等人河排污口综合整治方案。 位于禁止设置人河排污口水域范围内的排污口和排污规模及 对水质影响较大的人河排污口纳入综合整治范围。 整治措施主要有: (1)优先考虑污水经处理后回用。 重点考虑厂外污水回用部分:如人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包括污 水回用,必须制定明确的回用方案。对于城区以外的人河排污 口,回用方案包括农田灌溉、绿化用水等,但农田灌溉、绿化等 回用水不回流人原水域。 (2)污水截流后入管网集中处理。 对于城区内禁止设置人河排污口的水域,入河排污门整治重 点考虑污水集中人管网。城区指城市建成区和各类开发区,这些 地区人口和工业集中,各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大部分城市已建 或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因此,城区河道的入河排污口整治 要与城市的污水截流系统相协调,要按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规 模和规划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制定城区河道人河排污口集中入 管网的方案,凡是排污管网到达的地区,废污水均截入污水管 网:对于排污管网尚未到达的地区,按照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年 限、安排废污水截人污水管网方案。 (3)按水功能区要求采取截污导流或调整排放: 对于已有截污导流规划的城市,人河排污口整治措施包括截 污导流、满足水功能区要求的排放方案等。城市污水处理广尾水 排放口设置也须按照水功能区的要求子以聚治截污导流一股采 取将入河排污口延伸至下游水功能区,或延伸至下游与其他人河 排污口归并等形式。此外,载污导流要与河道整治、防洪工程、 景观工程以及水生态工程相结合: 对于无法实施集中人管网或截污导流的入河排污口,如果具 备合适的条件,可以考虑调整排放。合适的条件是指禁止设置入 河排污口水域的相邻地区具备接纳污水的条件,比如有相邻的河
流、沟渠等水域,而且调整排放受纳水域排污不会对禁止设置入 阿排污口水域产生直接的影响,调整排放的水域必须符合水功能 区管理的要求, 对于远离城市的禁止设置入河排污口水域,由于不具备污水 人管网的条件整治方案重点考废污水处理后回用、调整(改 道),截污导流等措施。 (4)关闭或搬迁排污企业。 对于上述整治途径均无法实施,而且排污量大,对水功能区 水质达标具有显著影响的排湾企业,将关闭或搬迁企业作为整治 的最后手段
8面源及内源污染控制与治理
9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9. 2 生态需水保障
9. 2. 3 控制断面一般为河流、 湖库比较重要的水文断面。一个
重要水域内可选取若干个控制断面,选取原则为: (1)主要河流的重要控制断面: (2)重要大中型水利枢纽的控制断面; (3)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及湿地等敏感水域控制断面。 为便于监控,所选择的控制断面尽可能与水文测站相一致。 控制断面的生态基流计算可参照附录B及SL/Z479的有关 规定在确定生态基流时,遵循以下原则: ()各种水利规划及程设计必须满足河流生态基流要求。 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生态基流,对比分析各计算结果,选择 符合流域实际的方法和结果。 (2)对于我国南方河流,生态基流采用不小于90%保证率 最枯月平均流量和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两者之间的大值, 也可采用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20%~30%或以上。对北方地 区河流,生态基流分非汛期和汛期两个水期分别确定,一般情况 下,非汛期应不低于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0%:汛期可按多 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0%~30%计算。 9.2.4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的河流、湖泊 或河口,已列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的重要敏感区 水域,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国家级或省级自然 保护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涉水的重要敏感区水域。 敏感时期重点考虑重要植物的水分临界期,珍稀特有鱼类的繁殖 期,以及水一盐平衡、水一沙平衡的控制期等。 9.2.5制定闸坝优化调度方案时,说明涉及水库及水库群、涵 闸名称及基本情况:明确主要生态需水对象,生态需水量及需水 56
过程要求;统筹协调发电、防洪、输沙和供水,提出兼顾生态需 水保障要求的闸坝调度运用原则、方式、流量监控及保障措施。 制定生态补水方案时,说明生态补水对象的生态需水特征, 在分析补水水源可供水量基础上,综合确定生态补水量及补水过 程;说明补水时机,提出补水水源、补水工程方案及监督管理等 措施。
9.3.1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选择及保护具体要求可参见生态 公益林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等有关水土保持技术 规范。 9.3.3综合治理措施是指:封育措施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 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 路、等高植物禽),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 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 地坝、溪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针对污染严重的水源涵养区 还需来取污染控制等治理措施。 9.4重要生境保护与修复 9.4.2限制开发河段主要指现状开发已达到水资源及水环境承 载能力的河段及存在重要生态保护目标、不宜开发的河段,按照 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提出限制或禁止开发的要求。 对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重 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域, 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划为禁止开发 区域。 9.4.3河流连通性包括纵向连通性、横向连通性和垂向透水性: 纵向连通性是指河流生态元素在纵向空间的连通程度,反映水利 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纵向连通的干扰状况。河流纵向连通是其能 量及营养物质的传递、鱼类等生物物种迁徒的基本条件,一般需 57
9.3.1.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选择及保护具体要求可参见生态 公益林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等有关水土保持技术 规范。 9.3.3综合治理措施是指:封育措施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 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 路、等高植物禽),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 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漆 地坝、溪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针对污染严重的水源涵养区 还需采取污染控制等治理措施
9.3.1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选择及保护具体要求可参见生态 公益林规划设计通则》(GB/T18337.2)等有关水土保持技术 规范。 9.3.3综合治理措施是指:封育措施针对坡面水土流失,采取 坡改梯、配套坡面工程(蓄水池窖、沉沙池、排灌沟渠、田间道 路、等高植物禽),配合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林、 经济林果、种草):针对沟道水土流失,采取谷坊、拦沙坝、淤 地坝、溪沟整治和塘堰整治等措施;针对污染严重的水源涵养区 还需采取污染控制等治理措施
从流域层面进行把握,河流纵向连通状况可从通过以下儿个方面 来反映:水坝等障碍物的数量及类型,鱼类等生物物种迁徒顺利 程度,以及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传递。 横向连通性指河流生态要素在横向空间的连通程度,反映水 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横向连通的干扰状况。河湖之间的水系连 通、洪泛区周期性的洪水过程是水生态系统的水量、沉积物、有 机物质、营养物质和生物体的交换:循环的重要环节,保持河流 的横向连通对水生态系统循环意义重大。 垂向透水性用以表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通程度·反映河流 基底受人为干扰的程度河流、湖泊基底是底栖生物生长繁殖、 营养物质交换等生物过程实现的重要场所,维持河流、湖泊基底 的自然属性、保持其良好的透水性对水生态系统保护意义重大。
10.2地下水功能区划
10.2.1本条规定了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地下水能区 划是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下水主导功能,划分不 同类型地下水功能区按照地下水功能区开发与保护等要求、制 定其开发利用箱保护自标及标准:为地下水合理开发、保护、治 理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和地 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地下水功能区划分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的界线为基础,然后再对相应的功能分区以地级行政区的界线进 行分割,作为地下水功能区的基本单元。 10.2.2本条规定了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基本体系。地下水一级功 能区主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与保护的关系,体现 国家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地下水二级 功能区主要协调地区之间、用水部门之间和不同地下水功能之间 的关系,在地下水一级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资源的
10.3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节规定了地下水保护措施的分类: (1)水资源量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出超采区压采的具体措 施,制定节约用水和替代水源(如污水处理回用、中水利用、 海威水利用、雨洪水利用、岩溶水利用以及跨流域调水)等 措施 (2)水质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出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地下 水补给带等“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污染预防措施,以及控制 点源污染、减轻面源污染的有关建议。 (3)地下水超采治理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对地下水超采和污
染引发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区域,提出污染预防控制措施(如 对于供水水源区可实行限制排放、禁止排放,居民搬迁等措 施)和地下水补源、人工蓄灌、地下水压采等治理修复的工程 措施
11.2地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1.2.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可参见《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 11.2.2隔离防护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边界设立隔离防护设 施,防正人类及链备十扰活动,播截污染物直接进入水源保护 区。隔离防护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隔离和生物隔离。物理隔离是在 保护区边界采用隔栏或隔网对水源保护区进行机械围护:生物隔 离工程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树木种类设置防 护林。 污架综合整治主要指对点源和面源污染开展治理,点源治理 领明确保护区内需清拆和关闭的非法建筑、企业、入河排污口、 危险和有害有毒污染源、集约式备禽养殖污染源等:面源污染治 理包括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生物系统拦截净化及耕作管理等 措施。 生态修复是针对重要的大中型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提出主要人 库支流、库尾建设生态滚水堰、前置库、库岸生态防护、水库 边及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水库内生态修复及清淤工程等措施、
11.3地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11.3.1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可参见HJ/T338。 11.3.2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控制除采取类似地表水水源地点源和 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措施外GB/T50115-2019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还要对地下水水源地附近渗坑、渗井 等提出治理措施。
12.2水资源保护监测
12.2.3本条对水生态监测作了原则规定。水生态蓝测是薄弱环 节,近年来才引起重视,SL219对水生态监测作了技术方面的 规定,在规划中需要结合规划水域的实际情况,根据水生态特 证,按照水生态的管理要求合理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站点、 监测对象、监测频次以及监测结果分析等内容,为建立河湖健康 评估体系,保护水生态系统积累基础资料。 生态水量和生态水位是水生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充分考虑监 则时机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最小下泄流 量的监测、监控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对有梯级开发的河流,需 要提出不同水期的、水量水位同步监测的水生态系统监测方案: 对于湖泊,需要提出不同水期的生态水位监测案,如有可能, 在监测方案中还应包括流入、流出湖泊的水质、水量同步监测 内容
12.3V水资源保护信息管理及决策支
2.3.水资源保基础信思库一股包括空间信息库、监测数据 库、资料及知识库等,具备多途径查询、统计分析、更新等功 能。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基础信息库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软件模 拟、预测,为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13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15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状况·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能力建设与水 资源保护的适应性等:水生态保护主要分析水文过程和水量变化 是否满足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的生态需求,以及重要水生生境(产 卵场、栖息地、越冬场、润游通道等)、重要凝地生境的保护效 果:经济社会等方面,主要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经济社会的 作用JTS 110-6-2013 水运支持系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编制规定,水资源保护的投人占GDP的比例,限制排污总量实施对 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影响,面源污染控制对促进生态农业的发 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