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174-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L 174-2014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替代SL 174-96,附条文说明)1普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按照SL352的要求计算确定;黏 土混凝土和塑性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宜采用离差系数法计算确定。 其计算方法按附录A执行。固化灰浆及自凝灰浆的配制强度经 过试验确定。 2无论何种类型的防渗墙用混凝土,均宜考虑泥浆下浇筑 条件对实际强度的不利影响。 7.0.2混凝土墙体材料的入孔落度应为180~220mm,扩散 度应为340~400mm,势落度保持150mm以上的时间应不小于 1h;初凝时间应不小于6h,终凝时间不宜大于24h;混凝土的 密度不宜小于2100kg/m3。当采用钻凿法施工接头孔时,一期槽 段混凝土早期强度不宜过高。 7.0.3配制混凝土的骨料,可使用天然卵石、砾石、人工碎石 和天然砂、人工砂,其品质要求应符合SL632的相关规定。骨 料最大粒径应不大于40mm,且不应大于钢筋净间距的1/4。 7.0.4普通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少于350kg/m²,水胶比 不宜大于0.60,砂率不宜小于40% 7.0.5黏土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不宜低于350kg/m²,水胶比 不宜大于0.65,黏土掺量不宜大于水泥和黏土总量的25%,砂 率不宜小于36%。 7.0.6塑性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总量不宜少于240kg/m²,其中水 泥用量不宜少于80kg/m²,膨润土用量不宜少于40kg/m²,水泥 与膨润土的合计用量不宜少于160kg/m²,砂率不宜小于45%。 在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宜减少用水量。塑性混凝土宜采用 绒购
1普通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按照SL352的要求计算确定;黏 土混凝土和塑性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宜采用离差系数法计算确定 其计算方法按附录A执行。固化灰浆及自凝灰浆的配制强度经 过试验确定。 2无论何种类型的防渗墙用混凝土,均宜考虑泥浆下浇筑 条件对实际强度的不利影响。
7.0.3配制混凝土的骨料线路综合检修施工方案.doc,可使用天然卵石、砾石、
7.0.6塑性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总量不宜少干240kg/m3,其中水
泥用量不宜少于80kg/m3,膨润土用量不宜少于40kg/m,水泥 与膨润土的合计用量不宜少于160kg/m3,砂率不宜小于45%。 在满足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宜减少用水量。塑性混凝土宜采用 一级配骨料。
7.0.7墙体采用固化灰浆,应遵守下列规定:
1配制固化灰浆的泥浆,漏斗黏度宜为38~58s(马氏漏 斗黏度),密度应根据固化灰浆的配合比控制。 2固化灰浆单位体积的水泥用量不宜少于200kg/m3,水玻 璃用量宜为35kg/m²左右,砂的用量不宜少于200kg/m²。 3新拌混合浆液失去流动性的时间不宜小于5h,固化时间 不宜大于24h。 4原位搅拌法施工时固化灰浆的密度宜为1.3~1.5g/cm, 置换法施工时固化灰浆的密度不宜小于1.7g/cm3。 7.0.8当采用自凝灰浆作墙体材料时,其配合比应遵守下列 规定: 1自凝灰浆单位体积水泥用量不应小于100kg/m²,不宜大 于300kg/m3;膨润土的用量宜为40~60kg/m²。 2在拌制自凝灰浆时,可加入缓凝剂,其品种和加量通过 试验确定。 3可用粉煤灰、磨细的高炉矿渣替代部分水泥,以调节自 凝灰浆的性能。
浆下混凝土防渗墙成墙施
8.1.1 混凝土浇筑前,应拟定浇筑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绘制槽孔纵面图。 2 计划浇筑方量、供应强度、浇筑高程。 3 导管等浇筑机具及埋设件的布置与组合。 4 浇筑方法、开浇顺序、主要技术措施。 5 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品种及用量。 8.1.2 混凝土的实际拌和及运输能力,应不小于平均计划浇筑 强度的1.5倍,并大于最大计划浇筑强度。 8.1.3运至槽口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混凝土的浇 筑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中断时间不宜超过40min。 8.1.4泥浆下浇筑混凝土应采用直升导管法,导管内径不应小 于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6倍。 8.1.5一个槽孔使用两套以上导管浇筑时,导管中心距不宜大 于4.0m。当采用一级配混凝土时,导管中心距可适当加大,但 不应大于5.0m。导管中心至槽孔端部或接头管壁面的距离宜为 1.0~1.5m。当槽孔底部的高差大于250mm时,导管应布置在 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从最低处开始浇筑。 8.1.6导管应连接可靠,管节接头宜采用快速连接方式,并进 行封闭试验。应在每套导管的顶部和底节导管以上部位设置数节 长度为0.3~1.0m的短管。开浇前,导管底口距槽底应控制在 150~250mm范围内。 8.1.7开浇前,导管内应放入可浮起的隔离塞球或其他适宜的 隔离物。开浇时宜先注入少量的水泥砂浆,随即注人足够的混凝 土,挤出塞球并埋住导管底端。 8.1.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8.1.1 混凝土浇筑前,应拟定浇筑方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绘制槽孔纵剖面图。 2 计划浇筑方量、供应强度、浇筑高程。 3 导管等浇筑机具及埋设件的布置与组合。 4 浇筑方法、开浇顺序、主要技术措施。 5 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品种及用量。 8.1.2 混凝土的实际拌和及运输能力,应不小于平均计划浇筑 强度的1.5倍,并大于最大计划浇筑强度。 8.1.3运至槽口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混凝土的浇 筑应连续进行,若因故中断,中断时间不宜超过40min。 8.1.4泥浆下浇筑混凝土应采用直升导管法,导管内径不应小 于混凝士骨料最大粒径6倍
8.1.5一个槽孔使用两套以上导管浇筑时,导管中心距不宜大 于4.0m。当采用一级配混凝土时,导管中心距可适当加大,但 不应大于5.0m。导管中心至槽孔端部或接头管壁面的距离宜为 1.0~1.5m。当槽孔底部的高差大于250mm时,导管应布置在 其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从最低处开始浇筑。 8.1.6导管应连接可靠,管节接头宜采用快速连接方式,并进 行封闭试验。应在每套导管的顶部和底节导管以上部位设置数节 长度为0.3~~1.0m的短管。开浇前,导管底口距槽底应控制在 150~250mm范围内。 8.1.7开浇前,导管内应放入可浮起的隔离塞球或其他适宜的 隔离物。开浇时宜先注人少量的水泥砂浆,随即注人足够的混凝 土,挤出塞球并埋住导管底端。
8.1.5一个槽孔使用两套以上导管浇筑时,导管中心
8.1.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遵守下列规定:
1导管理人混凝土的最小深度不宜小于2m,最大深度也 不宜大于6m,在混凝土面上升较快时,可适当加大,但不宜超 过8m;当混凝土顶面接近孔口或设计墙顶高程时,为便于混凝 土流动,导管理深可适当减小,但不宜小于1m。 2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小于2m/h。 3混凝土面应均匀上升,各处高差应控制在500mm以内; 相邻导管底部高差不宜超过3.0m。 4至少每隔30min测量1次槽孔内混凝土面深度,每隔2h 测量1次导管内的混凝土面深度,并在现场填绘混凝土浇筑指 示图。 5 槽孔口应设置盖板,避免混凝土由导管外撒落槽孔内。 8.1.9 混凝土终浇高程应高于设计规定的墙顶高程0.5m。 8.1.10 防渗墙墙体应均匀完整,不应有混浆、夹泥、断墙、孔 洞竺
8.2.1固化材料加入槽孔前,应将槽孔内的泥浆搅拌均匀。水 泥宜与砂搅拌成水泥砂浆加人,水泥砂浆的密度不宜小于 1. 7g/cm3。
8.2.3当采用气拌方法时,空压机的风压应不小于最大浆柱压 力的1.5倍。每根风管均应下到槽孔底部,风管底部应安装水平 出风花管。加料应在2h内结束,中途不应停风,加料结束后应 继续气拌至少30min。 8.2.4槽孔内混合浆液固化后,应用厚度不小于0.3m的湿土
8.2.3当采用气拌方法时,空压机的风压应不小于最
力的1.5倍。每根风管均应下到槽孔底部,风管底部应安装 出风花管。加料应在2h内结束,中途不应停风,加料结束 迷续气拌至少30min,
.2.4槽孔内混合浆液固化后,应用厚度不小于0.3m的 爱盖墙顶。
自凝灰浆的拌制应采用“两步法”:第一步先将膨润士和 成泥浆,溶胀12h后待用;第二步在泥浆中加人水泥、缓凝
剂、掺合料等制成目凝灰浆原浆,供挖槽使用,随制随用,不应 存放。膨润土浆及自凝灰浆原浆均宜用高速搅拌机拌制。 8.3.2应采用泥浆非循环法建造自凝灰浆防渗墙,槽孔施工设 备宜选用抓斗、反铲等挖槽机械。 8.3.3自凝灰浆防渗墙成槽施工可采用连续成槽法或间断成槽
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成槽施工应在该部位槽内灰浆初 完成。
8.3.5槽内浆体凝固后,应用厚度不小于0.3m的湿土 墙顶。
9.0.1接头管(板)法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9.0.1接头管(板)法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1接头管能承受最大的混凝土压力和起拔力。接头管表面 应平滑,管体连接方式应可靠、易操作。 2选用有足够起拔能力的吊车或拔管机。 3使用液压拔管机起拔接头管时,应验算地基及导墙的承 载能力,防止槽口塌。 4当接头管难以下设到预定深度时,接头管以下部分可采 取钻凿法连接。 5接头管起拔的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6接头管拔出的过程中应及时向接头孔内充填泥浆。 7起拔接头管过程中,应做好混凝土浇筑和起拔记录。 9.0.2采用钻凿法施工接头孔时,应在已浇混凝土终凝后方可 开始钻凿接头孔。 9.0.3采用铣削法施工接头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根据槽孔深度和成槽孔斜率要求,确定铣削一期墙段混 凝士(或灰浆)的长度。 2接缝的位置应准确标记在导墙上。 3建造槽孔时,经常测量接缝处端孔的孔斜率,并控制 孔斜。 9.0.4采用其他连接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平接法应严格控制接缝处端孔的孔斜率和接头洗刷质量。 2止水带法和止水片法在接头防渗要求较高的防渗墙内使 用。下设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立遵寸下列规足: 1钢筋笼的外形尺寸根据槽段长度、深度、接头型式及具 备的起重能力等因素确定。 2钢筋笼在主体工程墙体中的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75mm。 3垂直钢筋净间距宜大于混凝土粗骨料直径的4倍。 10.1.2钢筋笼分节长度应根据孔深、起吊高度、重量、在槽口 总对接时间等条件综合考虑选定。 10.1.3 应采取措施防止钢筋笼在存放和吊运过程中产生扭曲 变形。 10.1.4 钢筋笼较长时,应选择合适的起吊点和起吊方法。 10.1.5 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主筋间距士10mm。 2 箍筋和加强筋间距士20mm。 3 钢筋笼长度土50mm。 4 钢筋笼的弯曲度不大于1%。 10.1.64 钢筋笼入槽定位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高±50mm。 垂直墙轴线方向士20mm。 3沿轴线方向士50mm。
10.2预理埋管或预留孔
10.2.1 防渗墙墙体内可以预理管或采用拨管法预留孔洞。 10.2.2预埋管和拔管管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管模的结构 应有利于减少起拔阻力,管接头应牢固。 10.2.3预埋管或预留孔孔位宜布置在相邻混凝士导管间的中心
10.2.4预理管底部和上端宜采用角钢固定牢固,中部可用钢筋 定位架定位QX/T 397-2017标准下载,定位架间距6~12m。 10.2.5应保护好预埋管和预留孔,防止异物坠入
定位架定位,定位架间距6~12m。
10.3.1防渗墙内可理设应力应变计、无应力计、钢筋计、土压 力计、墙体变形测斜导管等仪器。 10.3.2仪器埋设断面宜布置在相邻混凝土导管间的中心位 置上。 10.3.3仪器埋设前,应完成仪器的力学率定、温度率定、绝缘 气密性率定,并进行电缆绝缘的气密性检查和芯线电阻检查,电 缆硫化接头强度和绝缘情况检查。
10.3.5仪器理设完毕,应妥善保护仪器电
11.0.1薄防渗墙的成槽可根据地质条件选用薄型抓斗成槽、冲 击钻成槽、射水法成槽和锯槽机成槽等方法,槽孔的孔斜率不应 大于4%。
11.0.2薄型抓斗成槽应符合下列要求: 1薄型抓斗成槽可适用于黏土、粉土、砂和砾石地层。 2开槽宽度不小于300mm,开槽深度不宜大于40m。 3槽孔施工应分主孔和副孔,主孔和副孔长度均应小于抓 斗的有效抓取长度。 4采用两期槽段施工,墙段连接宜采用接头管(板)法。 11.0.3冲击钻成槽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冲击钻成槽可适用于各种第四纪地层和基岩地层。 2 槽宽不宜小于400mm,开槽深度不宜大于40m。 3采用两期槽段施工,墙段连接宜采用接头管法或钻凿法。 11.0.4射水法成槽应遵守下列规定: 1射水法成槽适用于黏土、粉土、砂及含有少量粒径不大 于100mm的卵砾石地层。 2开槽宽度宜为200~300mm,开槽深度不宜大于30m。 3采用两期槽段施工,槽段连接采用平接法。槽孔划分时 二期槽孔的长度应大于成型器长度20~40mm。 4二期槽孔成槽时,成形器应增加侧向喷嘴,侧向喷嘴之 上应安装钢丝刷。 11.0.5锯槽机成槽应遵守下列规定: 1锯槽机成槽适用于粉土、砂土。 2开槽宽度宜在200~400mm之间,开槽深度不宜大 于20m。 3在混凝土浇筑前,槽孔间应采取安全可靠的隔离措施。
11.0.2薄型抓斗成槽应符合下列要求:
11.0.6漏失地层应采取预防措施,发现泥浆漏失,应立即堵漏 或补浆。 11.0.7成槽后,应对槽孔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应经检查合格, 方可进行清孔。
11.0.6漏失地层应采取预防措施,发现泥浆漏失,应立即堵漏 或补浆。 11.0.7成槽后路基挡土墙施工方案,应对槽孔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应经检查合格, 方可进行清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