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450-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 10450-2020 铁路路基支挡结构检测规程.pdf(E. 3. 35]
(E. 3. 37)
(E. 3. 37)
3:采用斜率法的PSD值价为辅助异常点判据时,PSD值应 按式(E.3.38)计算。:根据PSD值在某深度处的突变TD/T 1046-2016 土地整治权属调整规范,结合波幅 变化情况,进行异常点判定。
PSD判据、混凝土声速低限值以及桩身可疑点加密测试(包括斜测 或扇形扫测)后确定的缺陷范围,按表E.3.4的特征进行综合 判定。
表 E. 3. 4 桩身完整性判定
E。4.1:声波透射法的检测成果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
E。4.1:声波透射法的检测成果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 号曲线。
E。4.2声波透射法的检测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受检桩每个检测部面声速一一深度曲线、波幅一深度曲线: 并将相应判据临界值所对应的标志线绘制于同一个坐标系。 2:.当采用主频值或PSD值进行辅助分析判断时,绘制主 频二深度曲线PSD曲线。 3:·桩身完整性类别、缺陷位置、范围和程度,
F.1:1:检测仪器应具有信号采集、滤波、放大、显示、储存和信号 处理分析功能,并应符合现行《基桩动测仪》JG/T518的规定 F.1.2根据桩型及检测目的,宜选择不同大小、不同质量的力 锤、力棒、手锤和不同材质的激振头,以获得所需的激振频率和 能量:
F.1.3瞬态激振设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
力锤应装有力传感器,稳态激振设备应包括激振力可调、扫 围为 10 Hz~2. 000 Hz 的电磁式稳态激振器
F.2.1桩受检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桩身强度应达到混凝土设计值的70% 2 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与桩身等同,应基本与设计 相符。 3:桩顶应凿至新鲜混凝土面,并用打磨机将传感器安装点和 激振点磨平,平面与桩轴线基本垂直
传感器安装部位应清理十净,不得有浮动砂主颗粒存在; 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黄油或其他耦合剂黏结时,应具有 足够的黏结强度,传感器底面黏结剂越薄越好。 2:激振点位置应选择在桩中心,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宜为距 桩中心2/3边长或半径处。 3:激振点与测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应避开钢筋宠的主筋影响 距离桩的主筋不宜小于50mm。 4: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采用力棒激振时:应自由下 落,不得连击。 5激振锤和激振参数宜通过现场对比试验选定。检测宜采 用重锤宽脉冲激振,也可采用不同的锤垫来调整激振脉冲宽度:小 直径短桩的检测可采用轻锤窄脉冲激振。 6:稳态激振应在每一个设定频率下获得稳定响应信号,并应 根据桩径、桩长及桩周土约束情况调整激振力大小
F.2.3: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桩长)c(桩身波速) 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幅频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 2000Hz 2: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T桩长,设定桩身截面 积应为施工截面积。
3: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4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 辨率合理选择。
F.2.4信号采集和筛选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且检测波形 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当信号干扰较大时,可采用信号增强技术或多次信号叠加 方式,提高信噪比: 3: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信号致性较差时,应分析原因 排除人为和检测仪器等于扰因素,增加检测点数量,重新检测: 4: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 量程。 5对存在缺陷的桩应改变检测条件重复检测,相互验证
F.2.4信号采集和筛选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3.1:桩身完整性分析宜以时域分析为主,频域分析为辅,并 地质资料、施工资料和波形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F.3.2:桩身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桩长已知、桩底反射信号明确时:在地质条件、设计桩 型、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中,选取不少于5根I类桩的桩身波速 按式(F.3. 2一1)计算其平均值
n 2 000L C △T c =2L· △
(F. 3. 21)
(F. 3. 22)
(F. 3. 23)
2.000 △t: 2
式中r一一桩身缺陷至传感器安装点的距离(m); △t.一一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ms); ci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无法确定时用c…值替代 △f二一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F.3.4: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号衰减特 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施T情况,按表F.3.4进行 综合分析判定
△f"二—一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表 F.3. 4 桩身完整性判断
同场地、地质条件相近、状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租端部分身阻抗 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柱 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F.3.5:桩底时域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
时的嵌岩桩,应采取其他方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1: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2·桩身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的混凝士灌注桩。 3桩长的推算值与实际桩长明显不符,且缺乏相关资料解释 和验证。 4:某场地多数桩底反射不明显,无法对桩身完整性和桩长 做出判定。
F.4.1 低应变检测成果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 F.4.2: 低应变法的检测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实测信号曲线。 2::桩身应力波速及检测时桩身混凝土龄期
3:桩身完整性描述,缺陷的位置及桩身完整性类别。 4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桩身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大的 范围及倍数、低通滤波频率或幅频信号曲线分析的频率范围、桩底 或桩身缺陷对应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G. 1.: 1 : 冲击弹性波法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模/数转换器的位数不得低于16位。 2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2us,且应可调。 3:振源应能量小、频率高、短脉冲、频带宽、信号稳定、余振 短、可控。 4..接收传感器频带宽度宜为0.1kHz~25kHz。
G.1.1 冲击弹性波法的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模/数转换器的位数不得低于16位 2 最小采样间隔不应大于2us且应可调。 3:振源应能量小、频率高、短脉冲、频带宽、信号稳定、余振 短、可控。 4..接收传感器频带宽度宜为0.1kHz~25kHz
G. 2. 1 待检锚杆应将锚杆杆头打磨平整,消除锚索端头油污,擦 拭干净。
拭干净。 G.2.2宜采用磁性耦合连接装置,将传感器吸附到锚杆端头或 侧面。 G. 2. 3 检测流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G.2.2宜采用磁性耦合连接装置,将传感器吸附到锚杆端头或 侧面。
.2.3检测流程应符合下列要
1:设置采样间隔、通频带、记录长度等仪器观测参数 2激发装置在锚杆顶部激发应力波 3:接收从杆头出发、沿着锚杆传播到末端或缺陷位置并反射 回顶部的弹性波。 4:存储、回放记录,确认记录的有效性。 5:记录相关仪器、工作布置、现场参数和其他信息。
位、锚杆挡土墙最上二层锚杆及已检测不合格率较高部位均应加 密检测。 2宜在地质条件相同、施工工艺相近的T区制作一定数量的 试验锚杆,进行试验性的检测
G.2. 5现场检测T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G.2. 5现场检测T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采样率、模拟滤波频率及采样长度等仪器参 数:采样长度应为弹性波在锚杆中往返一次实际所需时间的2倍 ~4倍。 2:锚杆外露长度不宜超过0.3m,杆头宜平整,无浮浆,如锚 头已封闭,或锚头在墙体内;宜将检测锚杆分离出来。 3:现场检测宜采用端发端收或端发侧收。 4:击振方向应在锚杆的中轴线上,在记录时间较长时,须避 免2次激振。 5每一锚杆应重复测试3次,3次信号应基本一致
G.3.1:数据文件记录应包括:文件名、序号、T程名称、 位、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波速、当前通道、采样间隔、采样点 迟时间、触发方式、触发水平及波形等内容。
G.3.1数据文件记录应包括:文件名、序号、T程名称、检测单 位、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波速、当前通道、采样间隔、采样点数、延 迟时间、触发方式、触发水平及波形等内容。 G.3.2:数据预处理应包括:对现场采集存储记录的处理准备、整 编、剔除无效记录、真振幅恢复、对同测点多个记录进行初步对比并
G.3.2数据预处理应包括:对现场采集存储记录的处
G.3.3冲击弹性波法数据处理流
G.3.5检测数据分析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长度或砂浆密实度不满足要求的锚杆均属不合格。 2:宜对比分析实测锚杆和试验锚杆的波形、频率等特征,判 断锚杆的锚固质量: 3:应对比分析端发端收或端发侧收的波形,避免将地层 结构的反射信号与锚杆底端或不密实砂浆段的反射信号相 混淆。
式中 Cm 计算波速的平均值(m/s); 纵波在锚杆内最先2次反射信号时差的平均值 (s)。
(s)。 幅域杆体长度应按式(G.3.62)计算
L=Cm/(24f)
(G. 3. 62)
(G. 3. 62)
式中::△f一幅频曲线上杆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Hz)。 G.3.7::现场锚杆试验应选取不少于3根锚杆进行计算波速的 标定,锚杆需按设计要求施作且与施工现场同类型、同规格及同 材质,计算波速平均值按式(G.3.71)~式(G.3:73)计算。
(G. 3. 72)
(G. 3. 73)
式中 Cma 试验锚杆的计算波速平均值;
Cml Cm / /Cm≤5%
试验锚杆杆体长度(m); 试验锚杆数量,般n≥3; 反射时间(s)。 At
杆锚固密实度可根据波形判读法进行定性分析,波形 G.3.8的要求时可评定为合格
表G.3.8锚固密实度定性判定标
注:L锚杆检测长度:C,计算波速。
G.4.1冲击弹性波法的检测成果应包含下列内容
冲击弹性波法的检测成果应包含下列内容: 检测锚杆的分布位置平面图。 检测典型波形曲线。 锚杆长度和砂浆密实度的评价分析图表。 锚杆检测及评价结果可按表G.4.1的形式表示
表 G. 4. 1 锚杆无损检测统计表
H.1:1: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最小分度宜为0.1um,传播路径在 100mm以上时,传播时间的测量误差不应超过1% H.1:2::对路径短的测量,宜采用频率较高的换能器(50kHz~ 100kHz);对路径较长的测量,宜采用50kHz以下的换能器。 H.1.3耦合介质可用黄油、浓机油等。
H.1:1:非金属超声检测仪最小分度宜为0.1um,传播路径在
1:将发、收换能器平置于裂缝附近有代表性的、质量均匀的 混凝土表面,两换能器内边缘距离为d。 2:根据不同的d值(如5cm、10cm、15cm、20cm、25cm 30cm等,必要时再适当增加)分别测读出相应的传播时间t。。以 距离d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将数据点绘在坐标图上。 3根据图形计算出线的斜率(采用百线回归计算法确定) 即为超声波在该处混凝土中的传播速度。按公式dto,计算 发、收换能器在不同t.值下相应的超声波传播距离d。
H.2.2绕缝传播时间的检测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垂直裂缝:将发、收换能器平置于混凝土表面上裂缝的各 侧,并以裂缝为轴相对称,两换能器中心的连线应垂直手裂缝走 向。沿同一直线,改变换能器边缘距离d。在不同的d值(如5cm、 10cm、15cm、20cm、25cm、30cm等),分别读出相应的绕裂缝传 播时间。
2:斜裂缝:将发、收换能器平置于混凝土表面裂缝对称位置, 测出传播时间t,然后固定某一换能器,将另一换能器向远离裂缝 方向移动一二定距离,测出另一传播时间t2。:以上为二组测量数据, 攻变不同的测量间距可得到不同的儿组数据。 3:裂缝倾斜方向判断方法。将一只换能器靠近裂缝,另只 换能器位置保持不变,测量传播时间。将靠近裂缝的换能器尚外 销许移动,若传播时间减小,则裂缝向换能器移动方向倾斜:若传 播时间增加,则进行反向测试,验证裂缝倾斜方向: H.2.3不同测距 d'对应的裂缝深度可按式(H. 2. 3)进行计算
H.3.1:裂缝深度的裂缝绝对极差、裂缝相对极差和最值平均值 应按式(H. 3. 1一1)~式(H. 3. 1一3)进行计算
(H. 3. 11)
△i=hmax hmin h
H.3.2::裂缝深度的极差满足表H.3.2的要求时,裂缝深 式(H. 3. 2)计算。
表 H. 3. 2裂缝深度的极差范围限
H.3.3裂缝深度的极差范围不符合本规程表H.3.2的要求时, 应剔除检测数据中偏离h。的较大值重新计算。 H.3.4:剩余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不满足时应补充测点
H.3.3裂缝深度的极差范围不符合本规程表H.3.2的要求时,
超声波法的检测成果应包含以下内容: 测线、测点布置平面图。 挡土墙几何尺寸及纵面图。 检测结果及评价。
J.0.1锚杆(索)多循环张拉试验的加荷、持荷和卸
.0.1)的初始荷载宜为试验荷载的0.1倍,各级持荷时间宜为 10min。
T/GRM 038-2022 分布式光纤井筒泄露检测数据解释流程规范.pdf图J.0.1锚杆(索)多循环张拉试验加荷、持荷和卸荷模式
L. 0. 2最大试验荷载作用
移增量应小于.1.0mm,不能满足时,则增加持荷时间至60min: 锚杆(索)累计位移增量应小于2.0mm。卸荷至试验荷载的0.1 倍并测出锚头位移,
1.0.3:锚杆(索)试验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视为破坏,
1: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索)从 体中拔出。
2::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充许值。 3:土层锚杆(索)试验中后一级荷载产生的锚头位移增量,超 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1.0.4锚杆(索)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取破坏荷载前一级的荷载 直;在最大试验荷载作用下未达到本规程附录第J.0.3条规定的 被环标准时,锚杆(索)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荷载值为标准值。
JTS/T 119-2018 远海区域水运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规定J.0.5:锚杆(索)试验完成后应绘制锚杆荷载一位移(Qs)曲 线图。
1.0.5:锚杆(索)试验完成后应绘制锚杆荷载一位移(
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对手要求产 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个,以便 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