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洞身开挖技术交底

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洞身开挖技术交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
资源大小:694.27K
标准类别:技术交底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洞身开挖技术交底

D2K32+670~D2K32+630洞身开挖

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工区负责施工的正洞里程为:D3K31+535~D2K33+380,共1845米,其中III级围岩370米,IV级围岩820米,V级围岩655米;正洞沿线路前进方向(小里程至大里程)设10.8‰的下坡。

本交底适用于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工区正洞D2K32+670~D2K32+630段(共40米)V级复合衬砌洞身开挖施工。

长岭岗1号隧道横洞工区主洞D2K32+670~D2K32+630段洞身开挖采用台阶法施工工艺开挖施工,D2K32+670断面轨面高程为1710.723m,大里程方向(小里程至大里程方向)为下坡,坡率10.8‰。先开挖上台阶,台阶高度6.5米,每循环不得超过1米(1榀钢架),开挖后及时施作喷锚网支护。再开挖下台阶,台阶高度3.30米,每循环不得超过2米(2榀钢架),开挖后及时施作喷锚网支护。仰拱一次开挖长度不超过3米。台阶高度及长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调整;各步台阶开挖长度一般不易大于20m,条件变化时缩短或延长台阶长度。施工开挖下台阶时,根据开挖揭示的围岩及地下水发育情况,下台阶施工分成左右两侧,一侧超前另一侧保证拱脚处平台不小于1.5m。开挖时应设有预留变形量13cm。

DB63/ 959-2011标准下载交底人:复核人:接收人:

D2K32+670~D2K32+630洞身开挖

工艺流程见光面爆破工艺流程图。

周边眼要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布置,保证开挖断面符合要求。辅助炮眼交错均匀布置在周边眼与掏槽眼之间,力求爆破出的石块块度适合装碴的需要。钻眼前,用红铅油准确地绘出开挖断面的中线和轮廓线,标出炮眼位置,其误差不得超过5cm。

交底人:复核人:接收人:

D2K32+670~D2K32+630洞身开挖

按炮眼布置正确钻孔,掏槽眼和周边眼的钻孔精度要高,开眼误差控制在3cm和5cm以内。

司钻工要熟悉炮眼布置,要能熟练地操纵凿岩机械,特别是钻周边眼,一定要由有较丰富经验的老钻工司钻,以确保周边眼准确的外插角,尽可能使两茬炮交界处台阶小于15cm。同时,要根据眼口的位置、岩石的凹凸程度调整炮眼深度,以保证炮眼底在同一平面上。周边眼与辅助眼的眼底在同一垂直面上,掏槽眼要加深10cm。炮眼的深度和角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掏槽眼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间距误差不得大于5cm;辅助眼眼口排拒、行距误差均不得大于10cm;周边眼眼口位置误差不得大于5cm,眼底不得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15cm。

装药前,必须用由钢筋弯制的炮钩和小直径高压风管输入高压风将炮眼内石屑刮出和吹净。

装药需分片分组自上而下进行装药,雷管要“对号入座”。所有炮眼均以炮泥堵塞,堵塞长度不小于20cm。采用预裂爆破时,要从药包顶端堵塞,不得只堵塞眼口。

交底人:复核人:接收人:

D2K32+670~D2K32+630洞身开挖

发现瞎炮,要首先查明原因。如果是孔外的导爆管损坏引起的瞎炮,则切去损坏部分重新连接导爆管即可,但此时的接头要尽量靠近炮眼。如因孔内导爆管损坏或其本身存在问题造成瞎炮,则要按下列条款进行处理。

a.要由原装药人当场处理;处理瞎炮时,不得撤除警戒;遇特殊情况,经施工负责人准许后,可在下次放炮或休息时处理;瞎炮位置要设明显标志,其周围5m内禁止人员通行。

d.不得在残眼中继续打眼。

e.可在距瞎炮不小于0.6m处打一平行炮眼进行诱爆。

爆破后的围岩面要圆顺平整,无欠挖,超挖量不大于10cm。周边炮眼痕迹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炮眼残留率硬岩达80%以上、中硬岩达60%以上。爆破后,围岩面上无粉碎岩石和明显的裂缝,也不要有浮石(岩性不好时要无大浮石)。炮眼利用率80%~90%。

⑾分析效果小型预制构件试验块施工方案,调整炮眼间距和药量

每次爆破后都要与爆破设计进行对照比较,及时修正爆破参数,提高爆破效果,改善技术经济指标。爆破效果要符合下列要求:a.超欠挖符合规定要求;b.开挖轮廓圆顺,开挖面平整;c.爆破进尺达到设计要求,爆出的石块块度满足装碴要求;d.炮眼痕迹保存率[(残留有痕迹的炮眼数/周边眼数)×100%],硬岩≥80%,中硬岩≥60%,并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e.两次爆破的衔接台阶尺寸不

交底人:复核人:接收人:

D2K32+670~D2K32+630洞身开挖

如爆破后石碴过小,说明辅助眼布置偏密或用药量偏大;如果石碴过大不便运碴,说明炮眼布置偏疏或药量偏小等情况均要调整爆破参数。

安全文明施工方案(参考)交底人:复核人:接收人: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