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案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680.96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案

q2:0.30×1.50=0.450kN/m;

(3)施工荷载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

DB62/T 2994-2019标准下载q3:(2.00+2.00)×1.00=4.00kN/m;

(4)施工线荷载总和:

q1+q2+q3=65.65kN/m>20kN/m

2.3.3、KZL17梁荷载计算

(1)新浇混凝土及钢筋荷载设计值:

q1:(24.00+1.50)×1.30×1.60=53.04kN/m;

(2)模板结构自重荷载设计值:

q2:0.30×1.30=0.390kN/m;

(3)施工荷载与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设计值:

q3:(2.00+2.00)×1.00=4.00kN/m;

(4)施工线荷载总和:

q1+q2+q3=57.43kN/m>20kN/m

由此可判断本方案属于危险性较大的高大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1)跨架;(2)火灾;(3)物体打击;(4)高空坠落;(5)机械伤害;(6)触电

①支撑体系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前技术负责人和安全员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②混凝土浇筑施工时,确保模板支架施工过程中均衡受载,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式;

③实际施工荷载不超过设计荷载,对出现的超过最大荷载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钢筋等材料或杂物堆放在支架上方;

④砼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解决。

①严禁在施工现场吸烟和乱丢烟头;

②每天收工时及时清理好锯末和木屑,不在现场留下任何火灾隐患。

3.2.3物体打击监控

在施工时不随意往下抛物,材料上下利用塔吊运输。

3.3.4高空坠落监控

①高处临空作业时,上岗操作人员佩戴安全带;

②操作人员不穿硬底鞋以防打滑;

3.2.5机械伤害监控

①严格按照机械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②施工机械严格进行定期保养,防止机械带病作业。

①施工现场用电严格按照“一箱一漏,一机一闸”的要求进行布线,严禁出现乱拉乱接和一闸多用的现象;

②经常检查施工电缆,接头有线裸露或有破损的地方及时重新包扎密实。

4.1一般规定:本模板支架体系采用胶合板大板模板钢管支架体系。

4.1.1、本方案实施完成前保留以下两层模板支架体系,以便符合本层模板方案实施荷载的传递。

4.1.2、架体抱柱连接:先浇筑墙、柱混凝土,待砼强度达75%以上后抱柱。

4.1.3、工程模板:采用1830×915×18胶合板。

立杆、水平杆、剪刀撑、托梁:采用48×3.0规格钢管;梁立杆沿梁跨度方向间距为500㎜;板立杆纵、横向间距均为1000mm,可以保证梁、板的支撑体系搭设的整体稳定性。

4.1.4、模板背楞:采用45×95规格杉木方木条,强度等级:抗弯强度fm≥15N/mm2,顺纹抗拉强度ft≥9N/mm2,顺纹抗剪强度fv≥1.6N/mm2,弹性模量E=1.0*10000N/mm2,截面抵抗距W=67690mm3,截面惯性距I=321520mm4。

4.1.5、模板龙骨:次龙骨采用45×95规格杉木方条,主龙骨采用Ф48×3.0钢管。Ф48×3.0钢管:截面积A=424mm2,弹性模量E=2.06*100000N/mm2,截面

抵抗距W=4490mm3。

4.1.6、直角回转扣件:取8.0KN/扣。

4.1.7、穿梁螺杆:Φ12全丝高强螺杆。

4.2.1、模板支撑架平面布置。附图1

(1)楼板模板:板底部方木条间距为300mm,钢管支撑间距为1000mm,钢管支撑平面布置为1000㎜*1000㎜。钢管规格采用48×3.0。

(2)KZL18梁模板:梁侧模板竖向采用方木条背楞,间距225,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1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700㎜位置布置第二道,距梁底1300㎜位置布置第三道,沿梁长方向45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下图示),

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6排,间距50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立杆及对拉螺杆布置下图示)

(3)KZL17梁模板:梁侧模板竖向采用方木条背楞,间距200㎜,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1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550㎜位置布置第二道,距梁底1000㎜位置布置第三道,距梁底1450位置布置第四道,沿梁长方向60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2点图示),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5排,间距50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立杆及对拉螺杆布置如下图示)

1300*1600梁支撑剖面图1300*1600梁支撑平面图

(4)KZL19、20及800*1600梁模板:梁侧模板坚向采用方木作为次龙骨背楞,间距200㎜,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1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550㎜位置布置第二道,距梁底1000㎜位置布置第三道,距梁底1450位置布置第四道,沿梁长方向60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2点图示),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4排,间距55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根据间距布置参考KZL18及KZL17设置)

(5)600*1600梁模板:梁侧模板坚向采用方木作为次龙骨背楞,间距200㎜,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1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550㎜位置布置第二道,距梁底1000㎜位置布置第三道,距梁底1450位置布置第四道,沿梁长方向60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2点图示),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3排,间距60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根据间距布置参考KZL18及KZL17设置)

(6)800*1000梁模板:梁侧模板坚向采用方木作为次龙骨背楞,间距200㎜,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2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650㎜位置布置第二道,沿梁长方向60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2点图示),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3排,间距70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根据间距布置参考KZL18及KZL17设置)

(7)600*1000梁模板:梁侧模板坚向采用方木作为次龙骨背楞,间距200㎜,主龙骨采用钢管,合并两根使用;Φ12高强对拉螺杆梁高度方向离梁底100㎜布置第一道,距梁底700㎜位置布置第二道,沿梁长方向600㎜设置一道;梁底木方垂直于梁布置(见2点图示),木方间距200㎜,并用铁线绑牢;梁底支撑立杆:梁底共设置3排,间距650㎜,沿梁长方向500mm;扫地杆距楼面200㎜处设置,以上每1400㎜设置一道双向水平杆,钢管规格采用48×3.0。(根据间距布置参考KZL18及KZL17设置)

(8)本转换层其余梁模板支设侧面按常规做法,梁底木方间距不大于300㎜,立杆间距为1000*1000,扫地杆距地200,往上每1400设置一道,钢管采用48*3.0厚钢管。

(1)技术性能符合相关质量验收标准。

(2)外观质量检查标准:通过观察检验,任意部位不得有腐蚀、霉斑、鼓泡,板边不缺损、起毛。

①长度检测方法:用钢卷尺在距板边20mm处,长短边分别测3点、1点,取8点平均值;各测点与平均值差为偏差。

②宽度检测方法:用钢卷尺在距板边100mm处,分别测量每张板长、宽各2点,取平均值。

③角线差检测方法:用钢卷尺测量两对角线差。

④翘曲度检测方法:用钢直尺量对角线长度,并用楔形塞尺量钢直尺与板面间最大弦高,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为翘曲度。

(1)立杆:立杆直接支承在下层钢筋混凝土楼面上,每根立杆底部设置10号槽钢支架搭设高度为5220mm,立杆不设接头。且如果此层立杆与未拆模层立杆不对中,侧采用如下图示加粗线加顶进行加固:

(2)纵、横向水平杆:沿高度方向设置4道纵、横向水平杆(含扫地杆),下道扫地杆距底200mm,步距为1400mm,从板底往下200处设置扫顶杆,设置在立杆内侧,长度设计3跨以上,接长采用搭接,两根相邻横向水平杆的接头在不同的步或跨内错开搭接,并且在不同步或不同跨内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大于500mm设置,各接头中心至最近点的距离小于步距的1/3。

(3)剪刀撑的设置要求:

①沿支架体系周边,全高全长全立面设置竖直剪刀撑,且在梁两侧设置坚向剪刀撑,沿梁长方向满设。

②支架体系内部,沿纵、横向每隔3600mm全高全长设置竖直剪刀撑。

③沿扫地杆、封顶杆、次顶杆全平面,纵、横向设置水平剪刀撑。

④剪刀撑按倾角45度搭设,水平和竖直剪刀撑的接长均采用搭接接长,搭接长度为1000mm,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剪刀撑斜杆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150mm。

(1)模板制作时电锯切割用小直径合金锯片,保证模板切割质量。

(2)模板切割时,事先计算好切割模数,防止材料浪费,对于拼接的小块板采用零星小块材料拼接。

(3)梁、柱模板制作统一按施工图设计柱号、梁号分类编号制作,模板下料前先计算好模数,弹好墨线再进行切割制作。

(4)制作好的梁柱模板按顺序编号,堆放整齐,以防变形。

(5)配制柱、梁底、梁侧、方木背楞时按规定的间距制作,防止过大,模板刚度不够产生侧位变形和整体不稳定。

4.5设计计算(附后)

(1)技术准备:本模板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前,由项目部技术人员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①材料准备:根据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要求,编制材料需要量计划,确定材料堆放场地及组织运输。

施工员3人:主要负责模板及支架搭设、拆除的技术指导;

安全员1人:主要负责模板及支架的安全管理工作;

其他配合人员10人:主要负责协助塔吊机操作人员进行模板、钢管、扣件的运输和材料试验等工作。

①安装工艺流程:复核梁底标高→校正轴线位置→搭设梁模支架→检查预组拼底、侧模尺寸,对角线平直度拼缝等→底模拼装就位固定→侧模拼装就位并与底模连接→检查梁模接口平直→模板检查。

③梁底模安装完毕,接着进行梁侧模安装,梁侧模板背楞采用方木条做次龙骨,中间按构造体系设计要求设置Ф12高强对拉螺杆,用双钢管2Ф4.8*3.0和蝴蝶扣进行紧固;所有梁底部均用板条锁住,上部与平台板用铁钉连牢。

④所有梁模安装均带线安装,框架梁间的关系均通线安装,保持通梁位置准确。

①梁模板安装完毕即进行板模安装,根据计算模板规格与每块板的关系模数进行安装,尽量减少模板切割量。

①支架搭设前,先在地面上弹出立杆纵横方向位置线:板范围立杆搭设间距为1000*1000㎜,梁立杆沿梁跨方向间距为500㎜,梁底部中间立杆平均间距布置。

②在立柱底距地面200㎜高处,沿纵横水平方向按纵下横上的程序设扫地杆。

③梁、板底托梁、斜杆与每根竖向钢管连接,梁、板模底板立杆均采用双扣件连接。

④纵、横向水平杆、剪刀撑均采用搭接接长。

⑤扣件处边离杆端≥100mm。

(1)支撑体系拆除时间须混凝土拆模砼试块强度合格后,经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拆除。

(2)拆除顺序为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除承重模板。拆除梁底模时,先从跨中开始,分别拆向两端。拆模时不要用力过猛,拆下来的木料要及时运走、整理,分类堆放整齐。

(3)拆除时要设置警戒区和警戒标志,安排专人负责警戒。

(4)模板支架的拆除要从一端向另一端、自上而下逐步进行。

(5)扫地杆、水平加固杆和剪刀撑等,必须在支架体系拆卸到相关的位置时方可拆除。

(6)工人站在临时的脚手板上进行拆卸作业,并按规定使用安全防护、劳动保护用品。

(7)拆除过程中,严禁使用榔头等硬物击打,撬挖,拆下的配件要放入袋内。

①钢管、扣件进场时附带质量合格证进行检查。检查材料是否与方案相符,并根据现行规范要求的外观进行验收,后抽样送检合格后使用。

②检查支架搭设操作人员的证件是否与实际施工人员相符,搭设技术方案参数是否与现场相符。

(2)模板支架体系安装质量检查与验收

①模板安装完成后,检查梁或板的起拱高度是否符合规范的要求。质量验收是否符合规范的“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

②支架体系的检查和验收依据《建筑施工模板及作业平台钢管支架构造安全技术规范》(DB45/T—2009)(广西标准)中的表A.5和表A.6的规定、标准验收。

7.1、组织机构保障:

支模在整个施工过程均在项目部的严格管理下进行,为施工管理和明确责任,成立下面管理机构:

组织有关人员熟悉图纸、掌握施工图的内容、要求和特点:对图纸存在的问题,会同设计、建设、监理共同协商解决。

为保证模板安全,在施工过程中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模板支架进行监控,通过施工前的技术及安全交底、现场安装模板时的控制、安装完成的检查、浇注砼时的监测等途径进行监测,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模板安装前项目部组织施工组长、班长及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一次安全技术交底、让其对此模板安装有个系统认识,提高安装质量及安全意识。

(2)在安装模板时,班组长要对工人做好技术交底,把难点、易发生危险等情况对工人交待清楚;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施工人员到现场指导,发现不按规范和施工方案施工的立即进行纠正。

(3)模板安装完成后,项目部及时组织监理、业主会同相关人员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将组织模板班组进行整改,整改完后再进行复查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4)在浇筑砼时,项目部安排2至3人轮流值班,对模板支架系统进行监测,发现有位移、不稳等情况立即停止浇注砼,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加固后才能继续施工。支撑搭设、拆除和混凝土浇筑过程,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支模底下,并由现场安全员全过程现场监护。

(1)所有作业人员严格戴好安全帽、衣着简便,严禁穿拖鞋进入施工现场。

(3)安全专职人员,预先检查楼面临时铺设的桥架、防护是否稳定牢固,桥架上有无突出的铁钉、油渍等安全隐患,防止施工作业人员滑倒情况发生。

(4)模板支架在使用期间,严禁拆除扫地杆、水平加固杆、剪刀撑。

(5)模板体系严禁悬挂起重设备。

(6)不将混凝土输送管等固定在支模架上。

(7)夜间施工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8)模板支架施工期间,禁止无关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9)严禁在大雨和雷电天气时施工。

(1)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组织机构:

总指挥长:杨树明13878132488

副总指挥长:陈学英13878821566

(2)项目部应急救援小组:

副组长:董广越(项目技术负责人)18777992271

(3)应急救援职能小组分别为:

①现场救援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项目部小组成员为成员;

②现场人员疏散组组长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担任,作业班组抽调人员组成;

③技术处理组组长由项目技术科负责人担任,技术人员为成员;

④后勤供应组组长由项目行政部负责人担任,行政人员为成员;

⑤善后工作组组长由项目行政部负责人担任,行政人员为成员;

⑥事故调查组组长由项目工程部、安全部负责人担任,工程、安全人员为成员。

(4)应急救援组织及人员的职责

1)应急救援总指挥的职责

①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

②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③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行动;

④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

⑤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应急反应组织;

⑥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⑦应急评估、确定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⑧通报外部机构,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⑨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

2)应急救援副总指挥的职责

②向组长提出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应急反应对策和建议;

③保持与现场救援组组长的直接联络;

④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做好与消防、医疗、交通管制、抢险救灾等各公共救援部门的联系;

⑤定期检查各常设应急反应组织和部门的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⑥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条件,努力与周边有条件的单位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建立共同应急救援网络和制定应急救援协议。

④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

4)现场人员疏散组的职责

①对场区内外进行有效的隔离工作和维护现场应急救援通道畅通的工作;

②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

③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安全地带。

应急预案启动后,根据事故现场的特点,及时向应急总指挥提供科学的工程技术方案和技术支持,有效地指导应急反应行动中的工程技术工作。

①协助制订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的储备计划,按已制订的计划检查、监督、落实应急反应物资的储备情况,收集和建立并归档;

②定期检查、监督、落实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管理人员的到位和变更情况及时调整应急反应物资资源的更新;

③定期收集和整理项目施工现场的应急反应物资资源信息、建立档案并归档,为应急反应行动的启动,做好物资源数据储备;

④应急预案启动后迅速调配抢险物资器材至事故发生点,并及时输送到抢险人员手中。

①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安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

②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关系;

③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

④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②对现场的有关实物资料进行取样封存;

③调查了解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④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教育、总结。

②由应急总指挥根据事故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评估预测达到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条件时决定启动救援预案,发布应急反应预案令,如事故重大,公司内部自救难以控制和处理,需要社会救援的,同时立即向相关的公共救援部门报警。

①公司各应急救援职能小组接到救援命令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事故现场,按职能分工及时开展救援、抢险和事故现场保护工作,或配合公共救援部门参与救援、抢险和事故现场保护工作。

②落物打击、高空坠落、塌架等事故的应急自救:造成的伤害主要有出血、骨折、昏迷不醒、呼吸中断、心脏跳动停止等,事故现场人员要立即进行自救,方法主要有包扎伤口止血、临时固定骨折位置、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等。

①对事故现场经过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所有现场人员均得到清点;不存在其它影响应急救援预案终止的因素;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公共救援;应急总指挥认为事故的发展状态必须终止的,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令。

②妥善处理事故的善后工作。

(4)预案终止后工作恢复

①应急救援预案终止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事故现场和物证,并尽快组织恢复正常生产。

②对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认真科学地作出总结,呈报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的内容是:事故发生及抢险救援经过;事故原因;事故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预防事故采取的措施;应急预案效果及评估情况;应吸取的经验教训以及责任主体的处理情况等。

城乡路道路、雨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应急准备和响应通用要求

·当紧急事故威胁到人身安全时,必须首先确保人身安全,所在单位负责人应组织人员迅速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再采取应急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防止伴随的重大环境事故;

·紧急事故发生时应按紧急事故处理流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处理;

·对紧急情况和紧急事故发生后,应保护好现场,在事故处理结束后应按《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程序》处理废弃物资,防止进一步对环境的污染;

·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项目经理应在24小时内填写环境紧急事故处理报告,环保紧急事故处理报告报公司;

·紧急情况发生后,责任部门应按《质量、环境改进程序》确定紧急情况发生的原因,评审确保紧急情况不再发生措施的需求,制定、实施、验证纠正措施;

·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项目经理应召集有关人员按《质量、环境改进程序》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评审事故不再发生措施的需求,制定、实施纠正和纠正措施。

GB/T 39969-2021 建筑用通风百叶窗通风及防雨性能检测方法.pdf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小组职责分解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