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上海地铁车站施工组织设计γ(kN/m3)=18.9
C(kPa)=22.32
0.6~2.8(0.8~2.4)
可~软塑,局部为粘土,土质尚均匀,含少量铁锰质,中~高压缩性。本层沉积正常,分布较连续DB15/ 509.4-2012 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医疗机构.pdf,仅在126孔处缺失。
γ(kN/m3)=17.8
C(kPa)=10.76
流塑,含有机质,土质不均匀,夹少量薄层砂,高压缩性。本层沉积正常,分布较连续。
γ(kN/m3)=17.2
C(kPa)=11.26
流塑,土质较均匀,局部含云母和薄层砂,属高压缩性土层。本层沉积正常,分布较连续。
γ(kN/m3)=18.1
C(kPa)=11.52
软塑,夹少量片层砂,局部为粉土。含较多有机质,含白色结核、烂木及腐植质,高压缩性、高灵敏度土,厚层状连续分布。
γ(kN/m3)=18.6
C(kPa)=3.18
中密,湿,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局部夹少量粘片。分布较连续。
γ(kN/m3)=18.4
C(kPa)=11.33
(13.9~23.0)
软塑,含少量白色结核、烂木及腐植质,夹薄层砂。高压缩性土,分布连续。
γ(kN/m3)=19.2
C(kPa)=2.87
中密,稍湿,含云母,夹薄层粘性土。层厚分布不均匀。
γ(kN/m3)=19.9
C(kPa)=31.56
硬塑,含铁猛质,土质硬,中压缩性,局部为灰黑色粉质粘土。
γ(kN/m3)=19.9
C(kPa)=43.60
硬塑,含铁猛质,土质硬,中压缩性。
γ(kN/m3)=18.7
C(kPa)=3.00
γ(kN/m3)=19.9
C(kPa)=29.00
硬塑,含铁猛质,土质硬,中压缩性。
γ(kN/m3)=19.8
C(kPa)=3.33
γ(kN/m3)=19.4
C(kPa)=2.14
稍湿、密实,含云母,部分孔中下部为粉细纱。
注:*层底标高和土层厚度两项中括号内的数据为地铁车站的数据,未加括号的数据为区间的数据。
(1)工程规模大,交通系统多,施工管理协调难度大。R1线R1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是上海南站交通枢纽的轨道交通部分。R1线、轻轨L1线、明珠线三条轨道交通线在此交汇换乘,并与铁路上海南站之间换乘。轻轨L1线与地铁R1线、明珠线立体交叉,R1线上海南站与铁路上海南站局部重叠,施工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多,工作量大。
(2)施工技术难题多。R1线上海南站与L1线南站、铁路南站交汇在一起,基坑开挖面积大,基坑开挖与支撑较复杂;R1线施工过渡线路转接,尤其是漕南隧道区间整体道床线路转接难于地面碎石道床,国内尚不多见;L1线南端区间下穿铁路轨道和M3线漕河泾站地下站厅,施工技术难度不小。
(3)工期紧,从2002年7月28日开工至2004年11月1日工程投入运营,包括施工准备再内总工期只有27个月,工期十分紧张。
(4)施工条件受限。本工程属改建工程,施工期间不能影响R1线、明珠线和铁路的正常运营,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施工场所周边现有交通的影响。
本改建工程是一项大型的市政工程,规模大、涉及领域多、综合性强、工程结构交叉多、工期紧迫,给施工带来较多的困难,增大了技术难度。主要的施工难点有:
(1)R1和L1南站施工。该站是R1线和L1线的交汇车站,同时R1站与铁路南站有部分重叠,基坑开挖面积大、支撑多、主体结构复杂。对施工方案、施工顺序安排、围护结构施工、基坑开挖和支撑的方法与工艺、基底的加固、结构和防水施工,以及施工监测有严格的要求,如何合理安排、科学施工,确保工期、工程质量和安全,是本工程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
(2)R1线的两次过渡转接。第一次是既有线路向临时线路转接,第二次是临时线路向改建后的永久线路转接。由于要维持R1线的正常运营,每次转接时间只有6~7小时,转接前必须充分做好新旧线路及相配套的系统设备准备工作,涉及到土建、线路、行车、轨道、供电、接触网、通信、信号、FAS/BAS、售检票等专业,工程实施环节多,尤其是漕南区间隧道内转接段承轨台施工作业空间狭小,施工难度很大。
(3)L1轻轨车站南端区间隧道施工。该段需下穿铁路南站站台和股道,以及横穿明珠线漕河泾车站地下站厅层。施工期间,铁路南站如不能封闭股道,则必须对开挖范围内的轨道采取加强措施,防止轨道下沉变位;横穿漕河泾站施工,则因该地下站厅层净空高度只有m,钻孔旋喷机作业高度受限,施工有一定难度。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总工期和各工程项目要求以及项目之间前后衔接关系,本工程建设分三个施工阶段7个施工区段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
该阶段以维护结构施工开始、车站及相应区间结构主体完成为标志,施工现场平面布置见图3.1.1。
3.1.1第一施工阶段的项目内容
(1)R1和L1线车站(1区和2区);
(2)R1线南锦区间明挖段(4区);
(3)R1线漕南盾构区间(7区);
(4)R1线漕南明挖区间(6区);
3.1.2第一阶段临时工程
3.1.2.1临时供水:从上海市沪南自来水公司沪闵路上的管网就近接口,采用Dg100(4”)总水管引入施工现场。场内采用Dg50(2”)主管,沿施工道路背基坑侧铺设,并每隔20~30m设一个Dg25(1”)带宝塔接头的阀门及适当通径的支管通往施工和生活设施。
3.1.2.2施工排水:沿施工便道背基坑侧修筑明沟,每隔30m左右设一口集水沉淀井,施工污水经明沟集流沉淀达标后,排入地区的排水系统。
3.1.2.4施工设施和生活用房
1、用于地下连续墙的临时设施
2、用于结构施工的临时设施
b、钢筋间和钢筋加工场
c、木工间和木模加工场
包括半埋式泥浆池、集装式泥浆箱、泥浆材料仓库等用来临时收集成槽作业挖出的湿土,待沥干泥浆后再外运
1、SMW桩型钢加工厂
4、钢筋间和钢筋加工场
5、木工间和木模加工场
1、SMW桩型钢加工厂
4、钢筋间和钢筋加工场
5、木工间和木模加工场
第一施工阶段的生活用房,设置在业主提供的用地范围内,并与施工区隔离,以确保生产安全。
施工设施和生活设施用房见图3.1.1平面布置图。
3.1.2.5临时施工便道和交通组织
(1)对于车站(1区和2区)施工:北部施工车辆主要利用北侧通往车辆段的东西走向的道路进出,在驶向沪闵路;南部施工车辆利用车站南侧拆迁后的铁路南站停车场驶向老沪闵路。
交通组织:既有R1线车站与铁路车站之间换乘的人流,经柳州路西侧新辟的临时道路步行往返两车站。为减少人流步行距离,计划在牌楼别墅C区西侧增辟一条人行通道,经临时交通梁桥跨越1区基坑进入铁路南站。
(2)对于漕南区间的6区、7区施工:主要利用北侧的沪闵路进出车辆。
(3)对于南锦4区的明挖段施工:利用北侧通往车辆段的东西走向的道路和沪闵路进出车辆。
3.1.2.6临时施工护栏
按业主指定的施工用地边界,砌筑全封闭一砖厚的砖砌围墙,高度2.2m。为防止施工污水、泥浆溢出工地,围墙内侧自地面以上50cm范围内用水泥沙浆抹面。
3.2第二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
该阶段以临时线路施工开始,以南锦区间5区及L1线北端预留区间主体结构完成为标志。施工现场布置,见图3.2。
3.2.1第二施工阶段的项目内容
(1)临时正线和临时出入段线路基及线路铺设;
(2)R1线南锦区间明挖及敞开段(5区);
农业综合开发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三标段施工组织设计.docx3.2.2第二施工阶段临时工程
3.3第三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
该阶段以R1新线道床施工开始,以铺轨完成实现临时线路向新建线路转接为标志。施工现场布置,见图3.3。
3.3.1第三施工阶段的项目内容
(1)R1新线道床施工;
(3)R1临时线路向R1新建线路转接;
GB/T 23809.2-2020 应急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2部分:建筑物外3.2.2第三施工阶段现场设施
该阶段主要为隧道内道床施工和永久线路铺轨。轨料堆放、钢轨焊接及长轨堆放场,均放在永久正线起点(K0+115)至正线洞口(K0+335)之间的用地范围内。车辆运输沿5区北侧经临时出入段线平交道口,转入东南向通往车辆段的道路驶向沪闵路。施工用电、用水,则利用前面施工阶段已设置的系统。整体道床从东向西施工,线路轨道从西向东铺设。车站以东漕南区间的道床用料,从车站出入口进入;车站以西,从正线洞口进料。该段施工的生活设施用房,置于临时出入段线平交道口以北的施工场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