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接触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1、腕臂、吊弦等测量前,应积极联系线路部门,以确保轨面红线及曲线超高值的准确性。
2、腕臂、吊弦等的测量、计算、预配、调整工作应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的人员负责。
3、腕臂、吊弦等的计算均应采用接触网计算软件进行JGJ 13-2014 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进行工厂化集中预制,预配完毕应进行复核,确保预配正确,以减少返工量和调整量。
4、对所有零部件,均应按照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对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紧固件有力矩要求时必须按力矩要求使用力矩扳手紧固,用于配合紧固的扳手应为专用扳手。
接触网螺栓紧固力矩一览表
硬横梁连接螺栓、拼接螺栓4.8级
硬横梁连接螺栓、拼接螺栓4.8级
硬横梁连接螺栓、拼接螺栓4.8级
硬横梁连接螺栓、拼接螺栓8.8级
硬横梁连接螺栓、拼接螺栓8.8级
硬横梁吊柱连接螺栓4.6级
硬横梁吊柱连接螺栓4.6级
5、接触悬挂为简单链型悬挂,承力索在接触线的上方,接触线悬挂高度:导线高度一般为6350mm,结构高度一般为1400mm,跨线站房内导线高度为6250mm,结构高度为750mm。
1、熟悉施工平面图及相关设计文件;
2、确认设计图标定的起测点、复核点的坐标位置准确无误;
3、杆位避开道口及交通密集地点,车站杆位避开站舍中心及影响站容的地方;
4、杆位布置满足信号机显示距离的要求;
用丁字尺和钢卷尺测量基坑位置、确定限界和坑口尺寸。软横跨基础中线用经纬仪测量且垂直线路中心,同一组软横跨的基础面标高应相等,误差不超过50mm。
基坑开挖包括接触网混凝土支柱坑、钢柱基础坑和拉线坑的开挖。基坑开挖前根据砼支柱、基础或锚板的外部形状、尺寸进行基坑坑形设计,并按其施工。
水泥标号应根据设计要求配制混凝土的等级,按试验结果使用。
2、施工过程严格执行《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
3、施工工艺流程(上图)
竖立钢柱前,确认基础螺栓位置是否正确;竖立混凝土支柱前,确认坑位坑深是否正确。竖立混凝土锚柱前,按设计要求在支柱基坑底部安装底板或底盘,其中心位置与支柱中心一致。
支柱安装前应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砼支柱外表面应光洁平直,不应有麻面和粘皮,但局部麻面和粘皮面积不大于25cm2,并未露主筋的允许修补;钢柱的角钢不应有弯曲、扭转现象。
考虑对线路的保护,既有线施工应尽量避免用钢轨作为受力点的传统整正方式,采用新研制的三向可调式整杆器进行砼支柱整正作业。
先调整钢柱的倾斜度,用薄厚不同的钢垫片,垫在钢柱主角钢下面;待钢柱的倾斜度符合技术要求后,对角循环紧固基础螺栓的螺帽。每块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mm×100mm;每个钢柱主角钢下钢垫片数不得大于3片;
1、当支柱限界小于等于3100mm时上下底座间距为1700mm,当支柱限界大于等于3200mm时上下底座间距为1800mm;当导高为6000mm时,腕臂上底座距轨面连线中心距离一般为7390mm,下底座距轨面连线安装高度为5690mm(限界小于等于3.1米时)和5590mm(限界大于等于3.2米时);当导高为6450时,腕臂上底座距轨面连线中心距离一般为7840mm,下底座距轨面连线安装高度为6140mm(限界小于等于3.1米时)和6040mm(限界大于等于3.2米时),特殊情况按设计特别说明进行安装。底座安装高度允许偏差±20mm。
2、腕臂上底座均采用直螺栓外包式安装,钢柱上下底座安装采用背接角钢直螺栓固定。绝缘关节转换柱底座槽钢两腕臂底座固定间距为1600mm,非绝缘关节为1200mm。
3、腕臂棒式绝缘子均采用双重绝缘方式。
4、腕臂底座均紧贴支柱或吊柱水平安装,锚段关节转换柱非支腕臂应安装在拉线侧。
5、固定角钢平面向上,使用双垫片(其中一个为弹簧垫片)、双螺母,双垫片应分开设置。
6、承力索支承线夹中心与组成腕臂三角形的套管双耳中心距离均按250mm预配,腕臂外露均为300mm。棒式绝缘子有排水孔时,其排水孔朝下安装。正线上的腕臂不应进行现场调整。
7、腕臂预配时,各部件应处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定位环的豁口朝向受力的反方向安装;腕臂不得弯曲,水平腕臂棒式绝缘子必须使用原厂配戴销钉,不得随意更换其他型号和自购销钉。
8、腕臂预配与安装时,各水平穿向螺栓方向应一致,上行线向北京方向穿,下行线向包头方向穿。底座固定螺栓由主角钢穿向副角钢。
9、腕臂安装后,应保证承力索位于接触线的正上方,允许误差为±20mm,承力索悬挂点的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为±30mm,且安装后腕臂不得低头。
10、上、下行支柱横线路方向在同一断面时,一般不允许两支柱同时采用反定位。困难地段,上、下行同一断面同时设置为反定位时,两定位管之间距离大于2m。
11、腕臂预配后应将腕臂棒式绝缘子用塑料布或草袋包扎,以免运输或安装时损坏。
12、各螺栓销、开口销应安装牢固,开口销掰开角度大于60度。
13、定位管支撑安装时,角钢平面统一在上,支撑角钢平面朝向应统一,上行线支撑角钢平面在北京方向,下行线在包头方向。本站除曲外腕臂有腕臂斜撑以外其余腕臂均没腕臂斜撑。
1、当采用坠砣时,混凝土坠砣单重为25kg,偏差为±2%。单个坠砣重量必须用油漆标明于每个坠砣的两侧,白底黑字(字体、大小相同)。
2、有坠砣的补偿应根据安装曲线表设置a、b值,补偿装置的两补偿滑轮间距a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平均温度时≥1800mm,同时应保证承力索与接触线的绝缘子在同一垂面,施工偏差±50mm。
3、补偿的张力应符合设计要求,新型补偿器应严格安装安装说明进行安装,切勿盲目安装。
4、坠砣块应完整,表面光洁、平整,排列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度。
6、UT型耐张线夹、楔形线夹凸面朝向田野侧,楔形线夹螺栓由上向下穿,拉线基础处U形挂环的螺栓销由线路侧穿向田野侧,U形挂环的螺栓销的螺纹部分应涂沥青以防盗。UT线夹螺纹必须外露20mm以上但不得超过螺纹长度的一半,以外露30mm为宜。网锚双UT型线夹螺纹受力后外露应一致。各开口销应齐全并安装正确,线夹螺纹部分及绑扎线应涂油防腐。
7、有坠砣的补偿绳末端按拉线回头标准绑扎并对绑扎线(1.6不锈钢线)涂油防腐。有余量时应圈成直径150mm的圆并绞结于补偿绳上,补偿绳穿圆心。
8、下锚角钢安装应水平牢固,高度按安装图实行,具体施工依据施工表进行。
三、承力索、接触线架设
1、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前根据锚段长度、中锚长度,随盘说明书、合格证,确认线材型号、长度及质量,并按编制的架线程序架设。
2、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前起下锚人员应对锚柱及拉线状态进行检查,确保两拉线受力均匀、保证受力后锚柱中心直立。
3、正线及重要线的接触线应位于侧线及次要线的下方。
4、架线作业宜采用恒张力架线。当架线作业采用小张力放线时,放线车在行驶中,运行速度不得大于5km/h,线盘制动应控制在1.5—3.0KN,每处悬挂点应通过放线滑轮将承力索固定,直线上滑轮一正、一反悬挂,曲线外侧用闭口滑轮,防止承力索弹出侵入邻线。接触线应用“S”钩及滑轮固定在拉出值附近,每跨内固定接触线高度的“S”钩不得少与3根。“S”采用¢12钢筋制作,两端弯钩部分套胶皮管。
5、架线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线材有无损伤、破损等,并及时处理。
悬挂调整前应进行导线的超拉工作,以克服新线蠕变伸长(初伸长)对接触悬挂的影响。对导线的超拉方式,原则上采用不加大张力的自然拉伸方式。
(1)雨棚范围内采用防窜不防断型中心锚结,腕臂柱采用两跨式防断中心锚结;特殊位置按照施工平面图施工。
(2)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后应保证中锚绳弛度小于该跨承力索弛度;接触线中锚安装应保证中锚处的接触线高度应比相邻吊弦点高20—50mm。
(3)承力索中锚绳安装于承力索支承线夹的支柱侧线槽内,承力索中锚辅助绳型号与承力索型号一致。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为JTMH70铜镁合金绞线。
(4)接触线中锚所在范围内不安装吊弦,接触线中锚线夹直线段应端正,曲线段应与导线倾斜度一致。
(5)承力索中心锚结在腕臂两边200mm处各安装两个中心锚结线夹,单边的两个线夹间距为100mm。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距吊弦导线线夹100mm。导线中心锚结辅助绳在承力索上的线夹处应留头100mm。
(1)全站采用可调式整体吊弦,正线工作支上的吊弦原则上是不得通过现场调整来确定吊弦长度。
(2)吊弦安装应按实际跨距及吊弦分布表中距离分布。吊弦线夹螺栓统一穿向田野侧。
(3)吊弦安装应采用一次到位电算工法,经计算确定长度后预制安装。
(4)平均温度时,吊弦顺线路方向应垂直安装,温度变化时,根据温度变化曲线,确定吊弦在不同温度的偏移。
(5)吊弦安装时必须注意承力索吊弦线夹垫片的齿口朝外,不允许朝向整体吊弦的铜线以免压伤铜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统一向田野侧穿。各类垫片不得缺少,铜线应顺直不得扭劲。
(6)吊弦载流环方向:载流环尾巴应竖直安装,切记本站载流环没有朝向,竖直安装即可。
(7)吊弦安装调整完成,应将铜线末端放入“S”型夹片并用电工钳捏紧并保证本线顺直。
(8)需降低结构高度安装时,最短吊弦不应小于500mm;如确需小于500mm时应经设计确认。
(9)按紧固力矩要求紧固。
(1)应根据中心锚结处的线面情况,从中心锚结处向下锚方向分别确认每个悬挂点的线面后,安装定位器。
(2)本站正线区段和所有站线均采用限位定位器。道岔定位除外,具体施工依据施工进行。
(3)定位管应处于水平位置,抬头、低头按设计图纸选用。反定位管端部的外露长度为300mm。
(4)定位器中定位环(限位定位环)在定位管上的调节余量应≥100mm.定位器安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的受力面正确(有环夹板位于受力侧)。
(5)正定位定位夹角一般为300mm—330mm,反定位夹角一般为350mm—400mm(夹角即导线至定位管中心的距离)
(6)平均温度时,定位器应垂直线路,温度变化时的偏移同吊弦偏移。
(7)安装长支持器、锚支卡子的定位管外露长度为100—150mm。
(8)软定位器的活尾端位于腕臂侧,在软定位器上做死固定,其定位环安装于定位器端部50mm处,定位环缺口朝下。软定位器的坡度相对于轨面连线不小于1/10。
(1)接触线高度按设计给定高度进行计算和安装整体吊弦,高度偏差±20mm。
(2)低净空桥降低结构高度或从6350mm(或6250mm)接触线高度过渡到5750mm时应按导线坡度不大于2‰进行调整。
A、承力索非支应比工作支高出300mm,施工偏差为±20mm。并保证非支承力索不磨工作支腕臂。
B、两接触线在水平面上处于平行位置,两线间距为200mm,施工偏差为±20mm。
C、转换柱处非工作支接触线应比工作支抬高300mm,施工偏差为±20mm,中心柱处两接触线等高,两线的承力索、接触线分别在同一垂面上。
A、转换柱处承力索非支应比工作支高500mm,施工偏差为+30mm,中心柱处应保证高支承力索对水平支腕臂的任何部位的绝缘距离≥500mm。
B、两接触线在转换柱处非支应比工作支抬高500mm,施工偏差为±30mm,中心柱处,两接触线等高。
C、两线平行间距为450mm,各承、导线分别在同一垂面内,施工允许偏差±30mm。
D、绝缘关节调整时,应保证中心柱处的两支线及其连接零件的绝缘距离,中心柱处的腕臂、定位不可装反。非支抬高应均匀进行。
E、下锚、绝缘等均采用终端锚固线夹。
(1)道岔始触区内不允许安装任何零件,始触区范围见安装图。
(2)在平均温度时线岔中心安装于两线交叉点位置的下支接触线上,线岔安装后应能保证接触线在线岔内随温度变化自由移动而不互磨。
8、承力索绝缘套管的安装
对跨线建筑物(如公路立交、铁路立交、天桥、隧道、明洞等)下的接触网悬挂承力索及供电线在跨线建筑物出口处应安装绝缘套管。一般条件下为出口向内不小于1000mm,向外不小于3000mm(对于跨线铁路上承桥等上部非封闭式跨线建筑物下的承力索及供电线应贯通安装绝缘套管)。
(1)电连接应现场测量、计算、室内预制,用作业车或车梯安装。成品电连接应完好,无松散、断股、锈蚀等现象。
(2)电连接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预留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位移长度。在任何情况下,均应满足带电距离要求。
(3)电连接线与线夹接触良好,并涂电力复合脂,电连接线夹牢固端正,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处导高应与最近整体吊弦处导高相等。
(4)锚段关节及线岔处两支接触悬挂间的电连接线应绕3圈、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处应绕2圈Φ50的较松弛的弹簧圈,安装后电连接线应垂直于接触线。
(5)电连接线与承力索并沟连接后,两端应进行绑扎。绑扎采用承力索单股进行绑扎,绑扎位置分别在线夹两端100mm处向两侧绑扎,绑扎长度不少于50mm,绑线紧密而不重叠。
(6)股道电连接应安装在距悬挂点5.5米处,锚段关节处电连接安装在距悬挂点10米处,线岔处的电连接安装在岔尖反侧距悬挂点约10米处(电连接线夹不得安装在受电弓始触区内),其在两接触线悬挂间的横跨长度应实测确定。
(8)锚段关节采用2根电连接,两根电连接间距500mm。其余电连接为单根。
(1)开关底座及托架应呈水平状态。传动杆应顺直不得偏斜,与操作机构、传动轴间的配合应紧密无松动。手动操作机构应转动灵活。
(2)开关触头接触良好,无回弹现象,开闸角度90°,允许偏差+1°,合闸后刀闸中心线相吻合。有接地刀闸的开关,主刀闸与接地刀闸的机械连接应正确牢固。
(3)开关分闸时应保证开口朝向田野侧,有接地刀闸开关应保证接地刀闸在无电区。
(1)分段绝缘器安装时应按安装图要求分段至悬挂点的距离进行安装。平均温度时承力索绝缘中心位置应与接触线分段中心在同一垂面。
(2)安装分段跨两端悬挂点处承、导线应在同一垂面内,从而保证分段绝缘器两导流板底面与轨面平行。
(3)分段绝缘器安装后应使导流板与主绝缘件的连接处平滑不打弓,应保证原锚段的张力及坠砣对地高度。
(1)成排钢柱或硬横梁通过架空地线集中接地,独立支柱通过接地极接地,接地极接地电阻值符合设计要求。
(2)接地极设置:设备支柱、架空地线下锚支柱、独立支柱、人员行走较多处的支柱、距带电体5m内的桥栏、防护栅网等金属构件均需设置接地极。接地极及连接圆钢均需镀锌。
(3)接地连接线夹与接地线间不得涂防腐漆。
(1)架空地线肩架安装应呈水平状态。肩架高度按照图示高度安装。跨越、柱顶、横梁上方等特殊地段按图施工。
(2)架空地线跨越非电化股道时,架空地线应保证对该股道的高度≥7.5m,跨越电化股道时(最高气温时)应保证对接触网带电部位2.0m的距离。
(1)肩架安装应呈水平状态,可有微量抬头,高度施工偏差±50mm。
2020年浙江建筑施工企业分析报告.pdf(2)信号机处回流线应保证对信号机有1.0m的安全距离。
(3)跳线制作:跳线应顺直。弹簧圈、弧型、回头应平滑过渡,不得出现死弯及散股。
(4)腕臂处由跳线肩架至回流线间制作自然弧型,腕臂跳线至跳线肩架间在中心位置制作3圈弹簧圈,圈内径Ф60mm;同杆多腕臂、补偿下锚等有相对位移时在中心位置制作3圈弹簧圈,圈内径Ф60mm;中锚、下锚跳线应垂直回流线。跳线肩架跳线连至回流线上的连接线夹位置为:回流线悬挂点外1000mm处,两端间隔100mm处绑扎50mm,使用单股本线绑扎,跳线端头外露50mm,尾部朝向支柱反侧。
1、任何情况下均严禁踩踏和敲打接触线工作支部分。
2、其他未言事项,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要求施工,或今后再作补充交底。
3、施工应严格按照《接触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执行广州市建筑工地车辆冲洗设施设计图 集(穗建质[2019]834号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19年4月24日).pdf,确保行车、人身及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