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路基沉降监测施工方案本监控量测方案,适用于XX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第九标段高边坡监控以及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基、挡墙监控量测作业。
第四章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内容
高边坡的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包括:地面位移监测、锚索内力监测、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等[天津]小高层住宅楼工程冬季施工方案.doc,具体见表3: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工作内容表。
表3量测项目、量测仪器及工作内容表
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
监控预应力锚索防护质量
坡体的变形情况和破坏趋势
第五章监控量测组织机构与管理
1、测量班承担项目的量测任务。
2、现场量测人员负责埋点、量测、数据处理和仪器保养维修工作,并及时将量测信息反馈工程技术部。
3、量测工作按量测计划实施,并与现场施工紧密配合,不得中断工作。
4、测点须牢固,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5、监控量测资料及时整理归档。
第一节软弱地基、高填方路基、高挡墙监测
对于软土地基,采用预压的方法,使地表下一定深度土体进行排水下沉固结,增加土体密实度,地基承载能力。因此地表加载后的沉降和位移观测能保证软基路堤的工程质量,确保完工后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的观测分析,掌握控制工程地基沉降量、指导工程施工。
对于高填方路段,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和变形,控制堆载速率,确保路基填筑的顺利完成和控制不均匀沉降,对填筑施工进行全过程现场监测。监测项目的布设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不但为高路堤预压施工顺利完成提供大量的、有效的指导数据,而且为路堤的稳定和变形的分析提供科学的依据,保证高路堤施工质量。
二、沉降板和位移边桩的制作及埋设
地面沉降是随填筑过程不断加载而增加的,为了确保某处的沉降自始至终都能观测到,采用接长观测点方法,即在60cm×60cm钢板上焊接钢管,使钢管能不断接长,管顶始终都露出地面,便于各沉降量的测量。但由于钢管与周围砂接触而产生摩擦力,影响沉降板的下沉,因此,在钢管外圈设置一较大的钢管作为保护层,使堆载的土与观测钢管隔离,确保观测点能准确反应沉降板的沉降。沉降板由直径25.4mm的钢管和600×600×9mm的钢板组成。底部钢管焊接在钢板中心处,接管用管箍连接,两端由螺纹结头和空心管紧铰连接,为了保护观测管,外套长500mm长直径为76.2mm的钢管,外管顶部用护管帽盖住。为了控制和掌握填土加载过程中对路堤边坡下土体的稳定和变化,设钢筋砼位移桩。沉降板埋设在路基地面或砂垫层上,位移桩打入地表深度不小于1.2m,以确保自身的稳定性,桩顶需高出地面的高度不小于10cm并在桩顶打进1寸水铁钉,作为以后的观测的标志及保证量测精度。路堤沉降板可预制或现场制作,位移桩采用预制砼小方桩,埋设时要求沉降板与路基填料紧密接触,沉降板周围的填料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路堤底面沉降板宜按填土的高度分段接长,接长前后都需要测量其高程。路堤顶面沉降板应在路堤填筑完毕后即进行安装。注意做好标志,防止施工时沉降板遭到破坏。
观测断面沉降板和位移桩布置见附表:施工监测一览表。
四、水准点埋设及精度要求
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基中心线外50米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砼水准基石,路堤升至一定高度时,为了减少沉降观测由路面水准传递到路面的高差影响,可将水准点传设到附近原固定的结构物上。传点精度要求使用二等水准往返测量,高差闭合符合规范要求。
六、施工中观测控制标准
路堤在填筑过程中,如沿路堤中心线地面沉降速率≧1.0cm/天,或水平位移速率≧0.5cm/天,标志位不稳定状态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填土),当停止加载后每天仍需进行观测,当连续三次沉降量或位移量在控制范围之内时,才能继续加载填筑施工。当填筑至上路床顶面时,采用双标准控制,即要求推算的工后沉降量小于设计容许值,同时连续两个月的观测沉降量每月不超过7~8mm,确定为沉降稳定,此时方可卸载并开始路面填筑。
七、观测成果及成果整理要求
1、观测做到四个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后视尺读数、固定测点及转点;
2、观测时必须携带尺垫,严禁用砖石或不用尺垫作为转点;
3、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填写沉降、位移观测记录;
5、已安装的沉降板和位移桩,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以免变形和破坏。
6、安装沉降、位移监测器具,必须通过监理工程师同意并符合设计要求。
每次观测后,整理结果。按日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监理工程师。观测实施中服从监理工程师指导和检查现场监测工作。
第二节挡墙上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挡墙上的水平位移、沉降观测点用直径20mm的钢筋做成,顶部刻十字交叉的3mm宽,5mm深的凹槽。安放钢筋时避开沉降缝,同时确保钢筋的牢固和稳定,做好可能遭到施工和人为损坏的防护措施。位移、沉降监测频率:施工期间每三天一次,或者根据位移变化情况减少或加密测试。施工后视变化规律确定测试频率,时间间隔一般为20天,在雨季需加密观测次数,注意位移变化趋势。每次测量时必须记录当天的气温和前五天内的最大降雨情况,可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气候特征记录气温和推算降雨量,有条件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降雨资料。施工中还必须记录填方加载高度。设计观测期为施工至运营期的前两年。水平位移采用大地测量法,观测误差不大于3mm,垂直位移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对每次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分析,并形成监测报告,上报业主、设计和监理单位,报告中对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应作出分析和判断意见,并对施工和维护提出建议。
边坡变形检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处治效果监测和动态长期监测。施工安全监测队边坡体进行实时监控,以了解由于工程扰动等因素为边坡体的影响,及时指导工程实施。施工安全监测的数据采集必须及时,以使监测信息能及时地反映边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供有关方面做出决断。边坡处治效果监测是检验边坡处治设计和施工效果、判断边坡处治后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了解边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实施的工程进行监测,例如监测预应力锚索应力值的变化,以直接了解工程实施的效果,通常结合施工安全监测及长期监测进行。边坡处治效果监测时间一般至工程通车后两年。边坡动态长期监测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对边坡坡体进行动态跟踪,了解边坡体稳定性变化特征。
本次高边坡监测本着经济、适用原则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线变形监测点及仪器的布设选在计算安全系数较低、设计过程中判断有可能出现异常的高边坡路段。
深层岩土体的水平位移监测;
锚杆、锚索的内力监测。
每处高边坡都含有前两项监测内容,第三、四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使用。
监测断面通常选在地质条件差、变形大、可能破坏的部位、边坡高的断面。各边坡变形监测点布设详见《高边坡监测设计图》。变形监测点处埋设或者浇筑观测墩,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可用同一观测墩。观测墩应布置在稳定的土体上,避免在松动的表层上建立,并注意与排水沟协调。边坡施工之前建立可靠的高程和水平位移控制网,基准点应充分考虑到施工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遭到破坏。全线高边坡监测设计以表面变形监测点为主,测斜管、锚索测力计有针对性的选用在部分边坡上。边坡开挖前对所有测试项目至少测试两遍,作为初值。注意对地表水平位移监测时需要同时测量测斜管孔口的水平位移。测斜管的布设应避开附近的锚杆、锚索、排水孔等防护设施。
表面变形监测水平位移采用大地测量法,观测误差不大于3mm,垂直位移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选用的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满足精度要求。
每次测量时必须记录当天的气温和前五天内的最大降雨情况,可根据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气候特征记录气温和推算降雨量,有条件可从当地气象部门收集降雨资料。施工中还必须记录测量挖方的阶段或开挖深度、支护情况。
测斜管、锚索测力计满足设计及工程要求。
位移、沉降测试:施工期间每六天一次,下一级边坡开挖前应保证测试一次,或者根据位移变化情况减少或加密测试。施工后视变化规律确定测试频率,监测时间间隔一般为20天,在雨季应加密测试次数,注意位移变化趋势。
锚索内力测试:锚索安装前应进行连续测试,直至预应力趋于平稳,之后测试频率同位移监测频率。
第四节人工巡视和裂缝观测
人工巡视检查是观测人员或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等各方人员和观测人员一起边坡现场查看。参加巡视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巡视检查分日常检查、年度巡查,施工期间经常进行,一般2~3周一次,雨期适当加密。特殊情况下(如遇地震、暴雨等),及时组织巡视检查。
巡视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坡顶、坡面、坡脚裂缝、变形
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塌陷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断层有无错动发生,坡脚地表有无隆起鼓胀,有无剪出口,局部楔体有无滑动现象。对边坡稳定有直接影响的地质结构面以及组合后所构成的楔形体在检查的过程中用摄影和图表方式记录坡面裂缝的产状,并结合相应的位置的地质情况判断裂缝的成因,对其进行分类。另一方面对裂缝进行编号,并在缝上布置测点,定期测定相应的缝宽,以了解裂缝的发展情况。巡视结果立即进行分析,有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并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检查边坡各层边坡因爆破开挖后岩体卸荷松动及变形状况
边坡坡面检查并记录因爆破开挖后岩体卸荷松动所产生的裂缝,根据裂缝的产状及深度视其是否受其他裂隙切割来判断岩体是否属于危岩,以便及时采用工程处理措施。
进行该项工作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边坡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分布状态,根据裂隙水渗出的位置调整喷锚工程中排水管的位置,以利边坡排水,有利于边坡的稳定。查看是否有新的地下水露头,原有渗水量水质是否有变化。排水沟截水沟是否通畅、排水孔是否正常。
在巡视检查中实现对各仪器监测点、测孔等完好性检查,以保证各监测设施的安全可靠。
提交巡视检查记录和报告
每次巡视检查作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检查时间、参加检查的人员、检查的目的和内容、检查中发现的情况。记录方式采用文字、照片、摄像、素描等。
第五节量测数据的分析和整理
一、量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量测数据采集完成,及时整理分析,绘制各种曲线图。数据呈收敛趋势时,及时回归分析,推测地面的最终位移值及稳定时间,评价高边坡的安全性、施工方法和工程措施有效性。
1、地面变形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2、裂缝观测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3、减载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4、边坡滑移监测及裂缝监测回归分析
和双曲u=ti/(a+bti)三种回归函数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取其中相关系数r最趋近于1的那个函数,推测高边坡变形的最终位移量和最终稳定时间。回归分析图见图6:对数回归分析图、图7:指数回归分析图、图8:双曲线回归分析图。
图11双曲线回归分析图
在对前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后,采用其中最实用的一种函数作为高边坡监测的回归分析函数。
1、允许位移速率0.1~0.2mm/d,临界位移速度10~20mm/d。
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
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
4、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坡体位移速率v持续下降时(du2/d2t<0),坡体趋于稳定状态;
当坡体位移速率v无收敛趋势时(du2/d2t=0),坡体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坡体位移速率v出现增涨时(du2/d2t>0),坡体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开挖,必要时减载处理,加强支护;
三、监控量测工作及信息反馈流程
1、边坡变形观测流程:
见图9:高边坡变形观测流程图
图9高边坡变形观测流程图
见图10:高边坡裂缝观测流程图
图10高边坡裂缝观测流程图
3、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
见图11:高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
图11高边坡监测与施工动态控制图
4、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见图12:高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图12高边坡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
第七章监控量测的注意事项
高边坡监测工作注意事项如下:
1、监测人员做到四个固定,即固定的观测操作人员,使用固定的测量仪器,固定的测站基点,固定的游标卡尺量测。并尽量做到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外界条件下进行观测,以减少误差,提高观测精度。
2、每次观测前对全站仪进行系统的检测,不符合精度的仪器不得使用,以便减少仪器造成的误差。
3、坡面位移基点埋设在通视良好的位置上,覆盖的浮土应采用人工夯实处理,连续观测2~3次,所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直至判断可作为观测初始值为止,随即开始正式测量。
4、经常进行监测基点的闭合差复测,消除由于人为或其他因素对观测基点造成的破坏而造成的误差。
5、保持监测原始数据完整性,当天测量数据当天及时整理。
6、在整个监测期间重视对高边坡监测基点、监测点以及裂缝观测点的维护工作,并确保不得在监测期间遭到破坏。
由于标段内高边坡高度均超过30m且坡度较陡,监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监测工作中必须注意安全T/CECS541-2018 聚苯乙烯泡沫(EPS)复合装饰线应用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注意以下几点:
1、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增强所有参与该项工作施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观念,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认真执行专项安全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操作,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别人”,提高监测人员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严格执行逐级安全交底责任制度,施工前由项目部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备案待查,设立专职安全员对监测施作班组人员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安全员对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做好安全日志的记录工作。
3、凡进入监测区域内的监测人员,必须有效佩戴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
4、在对高边坡进行监测工作时必须有效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绳,防滑鞋等,埋设监测点时应在工作区域内设置安全网或者安全栅栏等安全隔离设施,避免高空坠落伤害。
5、保持与气象部门的联系,严禁在五级以上大风或暴雨等恶劣天气情况从事监测作业。
6、在埋设监测点时应时刻注意与现场施工人员和第三方监测人员交叉作业的安全,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防止在监测施作中对其他人员造成伤害。
7、在监测区域内设立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牌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安庆长江大桥施工组织设计,提醒路人及监测人员时刻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