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压燃气输配系统工程高压深基坑施工方案结合本基坑实际情况确定主要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9.2.1监测项目表
钢结构防火及防腐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周围隔3~6m设一个监测点
基坑开挖期间1次/D,回筑过程中1次
/2D,后期1次/周直到工程结束。
圆孔间距5m左右,测点布置0.5m
临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倾斜在建筑物竖向设置三点,沉降在柱或墙角处设点
备注:表格中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仅限于正常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监测频率应加大,直至跟踪监测。
监测点位数量及监测仪器数量见下表:
表9.2.2监测数量一览表
±1mm;K值=2.5v/g
临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9.2.3监测项目容许值设定
监测项目容许值的设定见下表:
表9.2.3监测项目容许值设定表
临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1、护壁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1)支护体系水平位移的产生原因及其不利的影响
支护体系的水平位移主要包括围护结构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和支撑系统的水平位移。
围护结构向基坑内的水平位移主要由挖土引起的变形。围护结构过大的水平位移会影响到基坑内主体结构的施工空间及周围环境安全。
护壁体系的水平位移主要是由于平面布置得不对称性和基坑挖土顺序的不同所引起的。
(2)支护体系水平位移监测的目的
①及时了解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量,必要时调整基坑开挖顺序和速度,确保基坑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②验算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反算地层的水土压力。
③作为测斜观测计算的起始依据。
水平位移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变形监测点3种。位移监测点按照3米左右的间距布设在围护结构上端,共布置6个位移监测点。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均为变形监测的控制点,基准点一般距离施工场地较远,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用于检查和恢复工作基点的可靠性;工作基点则布设在基坑周围较稳定的地方,直接在工作基点上架设仪器对水平变形监测点进行观测。
(4)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和初始值的观测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目标的位移监测,可将控制点同观测点按一级布设。
监测埋设的监测点稳定后,应在基坑开挖前进行初始值观测,初始值一般应独立观测2次,2次观测时间间隔尽可能的短,2次观测值较差满足有关限差值要求后,取2次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水平位移监测则以初始值为观测值比较基准。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应视基坑开挖情况及时开始实施。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主要使用全站仪及配套棱镜(基座均带有光学对中器)等进行观测。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和工程要求灵活应用。常用的测量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控制网法。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拟采用控制网法,下面对此种方法进行介绍。
该方法适用于要求测出基坑整体绝对位移量的情况。控制网的建立可根据施工现场通视条件、工程精度要求,采用边角交会、附合导线法等。各种控制网均应考虑图形强度,长短边不宜悬殊。
(6)水平位移监测主要技术要求
对于一个实际工程,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各类建(构)筑物的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或参考类似工程进行确定,该项目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等级确定为二级。其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9.2.4。
测量采用二等水平位移标准测量,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
表9.2.4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主要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
①测区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工作基点多少视监测情况而定。
②对埋设后的监测标志点(桩),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受到毁坏。
③使用仪器进行观测时,要尽量减少仪器的对中误差、照准误差和调焦误差的影响。
④使用仪器进行观测时,仪器不能受阳光照射,仪器的整平气泡置中不得超过1格。
⑤监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有利时刻进行。
基坑开挖必然会影响基坑四周土体的稳定性,因此,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监测,随时掌握基坑四周地层沉降变形情况,以便根据其变形特点,采取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测点布设基坑外,在松软地基上在基坑周围隔5~8m设一个监测点,可钻(或挖)40cm深的孔,竖直放入φ12的膨胀螺丝,螺丝与孔壁之间可填充水泥砂浆,螺丝圆头端露出地面1cm。在混凝土或建筑物基础等比较坚硬的结构面上,可打入水泥钉或直接在其上划十字,再用红油漆以标识,沉降测点图见附图3: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基点是作为观测沉降点沉降量的基准,因此,要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来测定基点的高程,并经常检查其高程有无变动。测量时应与国家二等水准点进行往返测,其误差≤1.0mm(其中n为测站数)。检查周期不得大于30天。在沉降观测时,对各测点与后视基点的视距应有控制,测点和后视视差距不应大于2米。在对各测点沉降点的观测后必须再后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差不得超过0.1毫米,否则应重测。
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单程双测站量测,所测高差较差应≤0.7mm(其中n为测站数)。观测应坚持四固原则。即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以确保观测数据的质量。
a.测站位置处架设仪器、整平。
b.测量基点尺面读数(hj1)。
c.按预定方向依次测量测站内各沉降点的尺面读数,最后返回原基点。
d.进行测站检核,检测合格后方可迁站。
记录要保持正确性和原始性,不得誊抄或涂改。记录员听到读数后应边复诵边记录,以资校核。记错时,应以单线整齐地划去,在其上方更正,不得用橡皮擦拭。对每个观测点的观测,记录员应当场记录,校核无误,且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方可通知观测员迁站。
沉降点的沉降值△Ht等于沉降点与基点间高差△h在时刻t时的改变值。
沉降点的累计下沉值为累计时间内该沉降点沉降值之代数和。
(6)周期水准观测应符合的要求
①应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和日出前约半小时、太阳中天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时以及标尺分划线的呈像跳动而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晴天观测时,应用测伞为仪器遮蔽阳光。
②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水准器和i角进行检查。当发现观测成果出现异常情况并认为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查与校正。
3、临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监测
(1)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和埋设
沉降监测所布设的监测点分为基准点和变形监测点两种类型。
①基准点要求稳定可靠,远离变形区;变形监测点应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②点位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③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④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点,可采用墙上或基础标志。
⑤不同类型的变形监测点(建筑物、构筑物、立柱沉降变形监测点等)分别进行统一编号。
(3)沉降基准点的布设
沉降监测范围至少要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沉降监测基准点,以便组成监测水准控制网,沉降监测基准点布设在2倍基坑深度以外稳定可靠的地方,以保证监测精度。可以利用城市永久水准点或施工水准控制点作为沉降监测基准点。
(4)沉降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的位置以能够准确全面反映既有建筑物沉降特征和便于分析为原则,同时要求布设的监测点能够突出反映结构控制部位的变形情况。
①房屋的变形监测点应布置在墙角、柱身(特别是代表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差异沉降的柱身)、外形突出部位和高低相差较多部位的两侧,变形监测点间距,要尽可能反映房屋的不均匀沉降。
②基坑支撑立柱沉降变形监测点布置在立柱桩所在的位置上。
(5)沉降变形监测点标志和埋设
对于钢筋混凝土或砌体建(构)筑物沉降测点为直径12mm的膨胀螺丝,膨胀螺丝杆与墙面成60度,以保证每次测量测点与测尺在同一位置接触,用冲击钻在埋设的位置钻孔,将膨胀螺丝插入洞内,然后用水泥砂浆填实即可。
(6)沉降变形监测技术要求
沉降(垂直位移监测)观测选用进口精密水准仪配合铟钢尺测量,仪器标称精度±0.4mm/km。在观测前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定,在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
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精度和主要观测方法见下表《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精度和主要观测方法》。
垂直位移监测点的精度和主要观测方法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作业
(7)沉降变形监测作业
沉降观测遵循先控制后加密的原则,在观测前要检查维护监测控制网的可靠性。沉降监测严格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作业,在作业过程中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并长期固定司镜人员。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要求为:
往测奇数站上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上为:前后后前
返测奇数站上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上为:后前前后。偶数站收镜。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标尺必须互换位置。
累积沉降=上次累积沉降+本次沉降
当日沉降量绝对值大于1mm(包括1mm)时,则认为沉降监测点发生了变形或存在变形趋势;当累计沉降量绝对值大于2mm(包括2mm)时,则认为沉降监测点发生了沉降变形。
倾角i=arcsin△h/l
屋顶倾斜位移△s=m×sin(i)
②沉降基准网的维护作业:对沉降基准网进行定期校核,防止基准网本身发生变形,以保证沉降监测成果的正确性。
①初始值的观测一般取2~3次的数据的中值,每次初始值观测的时间要尽可能的短。
②在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同时加密监测频率,防止突发事故,直至采取有效措施。
③地面建筑物监测标志埋设时,应避开雨水管。
④现场有条件时,应将置镜位置标注出来,以方便监测,同时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第十章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雨季施工时应注意防雷防电击,注意材料的堆放和水泥的防雨防潮及场地排水通畅,由于基槽开挖较深,雨季施工时应采取防塌房措施等。冬季采取防滑及相关措施。
10.1.1.在进入雨季前,各机组应组织一次检查,及时做好防雨、防洪准备。检查重点包括仓库、休息室,暂设棚是否牢固,是否有水泡,下沉倒塌的危险,有隐患的应采取加固措施。
10.1.2.雨季应避免在有可能被水淹,洪水冲击的山谷、河道、雨水汇流区域施工,如不能在雨季到来之前完工,应采取防护、稳管措施之后撤离该区域,等雨季过后再组织施工。
10.1.3.注意收集当地气象资料,特别是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合理安排施工。
10.1.4.增强防范意识,准备必要的防雨、防洪材料,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10.1.5.所有用电设备都要有接地保护,用电设备的操作者,要穿戴绝缘胶鞋和手套,防止触电。
10.2.设备、材料管理措施
10.2.1.施工现场露天存放的设备都要有防雨措施,并尽可能减少露天存放。
10.2.2.对电动工具等用电设备要有防雨防潮措施,不能露天存放。
10.2.3.现场设备应避免存放在低洼、河道、山谷中,如施工需要,可随用随机撤离。
10.2.4.进入现场的材料应良好的存贮条件,防止雨淋和受潮。
10.2.5.水泥等材料应在仓库内保管,室内要通风、干燥。
10.2.6.预备好抽水设备,防止管沟内积水浸泡太久。
10.3.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10.3.1.雨季施工应注意施工安全,避免危险的作业面上作业。
10.3.2.尽可能避免雨天装卸、运输施工材料,如工程需要,应有防护措施,注意装卸、运输安全。
10.3.3.拌制砼、砂浆用的水泥要求每立方米砼中水泥用量不少于砼中配合比中规定的数量,水灰比小于0.6,同时控制砼的坍落度.砂浆要保证强度及和易性。
10.3.4.拌制砼、砂浆用的砂石骨料必须清洁。
10.3.5.雨季施工期间,及时与气象部门保持联系,随时掌握天气预报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第十一章基坑开挖与顶管应急预案
根据以上原则,施工中跟踪和抓住事故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监测系统建立和报警值——变形、沉降、受力等方面监测;根据计算、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监控标准,一旦监测结果超出预警值就报警。
(2)现场肉眼观察、巡视——地表、坡顶裂缝,建筑物有无裂缝或沉陷,渗漏、涌流等。
杜绝事故的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出现事故苗头应采取对策及应急措施,阻止事故的发展扩大。根据事故苗头出现的原因,应区别对待。
1、应急情况快速反应机制
项目部成立“基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临时指挥部”,对内负责指挥项目部成员在明挖基坑事故发生后采取紧急措施,对外受地方政府的统一指挥。
总指挥:全面组织挖基坑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及日常应急准备工
组员:分别担任现场应急救援队队长,并指挥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的工作。
项目部成立1支应急救援队
1、负责确定明挖基坑事故工程应急救援方案,从技术方面控制事故的扩展和蔓延。
2、负责应急救援方案的实施;负责组织实施医疗救护;负责事故报告和事故现场保护工作;负责向社会请求援助工作;负责疏散周围群众。
3、负责应急救援所需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负责应急救援所需车辆的供应;负责现场警戒工作;负责现场救援生活供应等后勤工作。
4、进行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①应急材料现场常备,定期检查补充。
其中包括:编制袋300个、中砂10m3、水泥5T、(与水泥浆比例为0.6:1)双快水泥1T、铁锨10把、编制蓬布100m2、大锤5个、木楔若干、棉纱若干,
②应急设备现场常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及时补充。
其中包括:污水泵2台、电力电缆100M、10KW发电机1台、10T吊车1台、氧焊设备1套、电焊机1台、双液注浆机1台、汽车2辆等。(要求:电源、电线、开关、插座、水源、运输设备等相应配齐,其它配置按常规及设备自身需要。材料准备齐备并集中堆放,经常检查,如发现不足,立即补充,确保材料供应及时;设备及相关管路、电路等应定期检查,确保设备运转正常。
2、应急情况快速反应的工作程序
(2)各应急预案在生产间隙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3、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及预防、应急措施
(1)围护结构接缝涌水漏砂、管涌
应急措施:停止开挖,采用“支、补、堵”结合使用的措施,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
(2)钢筋砼护壁围护结构失稳发生较大向内凸变形
①根据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如果一旦变形过大出现险情,停止坑内一切作业,及时疏散人员,启动应急预案。
②卸载:减少基坑顶外侧的堆载。
③如果基坑开挖至基底,可对垫层内配钢筋。
应急措施:基坑土回弹变形过,危及围护结构安全时,可采取一下方法。
②坑底加压重:如堆砂石袋或其它压重材料,对基底进行压浆加固。
①由于围护结构间渗漏管涌、围护结构变形、基底隆起、地下水的变化等原因引起的沉降对基坑本体的措施同前。
②施工中随时监测周围建(构)筑物的稳定情况,一旦周围建筑结构裂缝宽度、主体倾斜度超警戒值时,要立即停止开挖,加强基坑的支撑,对建筑物进行临时加固、地基双液注浆加固、停止降水、回灌等措施。对变形超过警戒值的建筑物加密监测频率,根据监测结果和建筑物变形情况进行顶撑加固。
③地下管线采取跟踪注浆加固措施。
④路面采取注浆加固地基的措施。地面跟踪注浆施工,由注浆施工队伍(该队伍应为专业队伍,注浆设备齐全,且能随叫随到)负责实施,提前做好人员的部署安排。项目部设专人负责组织安排,如需进行地面跟踪注浆,立即组织实施,同时项目部监测组应积极配合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监控量测。
①防汛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切实落实防汛岗位责任制,一定要做到责任到位、指挥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把防汛工作搞好。
——设置气象联络站,每天与市气象局联系,及时获得有关信息,进行科学预测,为防汛工作提供依据。
——在基坑四周边上设20cm高、10cm宽的排水沟某道路景观工程施工方案.doc,以防雨水流入。
——适时维修、加固施工现场排水系统,保证排水设施性能良好、排水畅通。
——储备相应的防汛应急物资和设备,确保抢险时使用。
——当有汛情时,各防汛小组迅速赶到防汛责任区,查看现场,清理施工便道,对龙门吊、配电房、料库、活动房、宿舍等设施加强防风、防雨措施。
——及时调整或调动装载机、挖掘机、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随时准备投入防洪抢险工作中。
11.3事故发生后常用的补救方法
深基坑工程事故发生后,先采取应急措施某市自来水六厂施工组织设计,使工程事故的发展得到控制或使事故状态趋于平衡稳定。补救方案在深入现场调查和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经多方共同探查后针对性地提出。必须要求根冶,不留隐患。
对渗流部位采取快凝压力注浆法等办法加以阻止。
当出现周围地面及建筑物下沉或倾斜时,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固或拆除既有构筑物,确保安全;另一方面根据事故发生原因采取注浆加固等措施,以稳定地面土体和周围建筑物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