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岭隧道不良地质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摩天岭隧道不良地质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zip解压后doc
资源大小:184.32K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摩天岭隧道不良地质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5.6.4.5临时停工地段不宜停风,停风时应切断电源,设置栅栏与警告牌,人员不得进入。

5.6.5瓦斯隧道照明与电气信号

5.6.5.1照明用电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低瓦斯隧道不应大于220V,高瓦斯隧道和瓦斯突出隧道不应大于llOV;

隧道施工方案范本B、输电线路不得使用裸线和绝缘不良的导线;

C、严重瓦斯隧道和煤与瓦斯突出隧道照明电器应使用防爆型,开关应设在进风道或洞口。

5.6.5.2瓦斯隧道内的电气信号,除信号集中闭塞外,应能同时发声和发光。

5.6.6瓦斯隧道的防火工作

5.6.6.1瓦斯隧道施工必须制定防火措施。

5.6.6.2洞内严禁产生高温和发生火花的作业。洞内不得进行电焊、气焊、喷灯焊等作业;确需用焊时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措施。

5.6.6.3在有自然倾向的煤层中施工时,必须事先制订专项的安全措施,预防煤层自燃。洞内严禁使用可燃性材料搭设临时操作间和休息室,暖风道、压入式通风的风洞必须用不燃性材料砌筑,并应至少装设两道防火门。

5.6.6.4洞内发生火灾时,应根据火灾的性质、灾区通风和瓦斯状况,立即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

5.6.6.5当洞内火灾不能直接扑灭时,必须封闭火区,直到经过取样分析,确认火区已经熄灭后方可启封。启封火区应逐段恢复通风。当测出风流中含一氧化碳或有其他复燃征兆时,必须立即停止向火区送风,并重新封闭火区。启封火区和火区初期恢复通风的工作必须由专业的救护队负责进行,火区内风流所经过的巷道内的人员必须全部撤出。启封火区完毕后3d内,每班由救护队检查通风工作,并测定水温、气温和空气成分,确认火区完全熄灭,通风等情况良好,方可恢复施工。

5.6.7揭煤防突预防措施

5.6.7.1参加揭煤施工人员必须佩戴自救器。

5.6.7.2有瓦斯突出的煤层揭煤,爆破时所有人员必须撤到洞外。

5.6.7.3应加强通风管理,开挖面应有足够新鲜空气。

5.6.7.4揭煤前应清除洞口和通风机房周围50米范围内一切火源。

5.6.8瓦斯隧道的救护工作

5.6.8.1瓦斯隧道应备有急救和抢救设备,并指定专人保管,经常保持其良好状态,急救和抢救设备不得挪作他用。

5.6.8.1高瓦斯和瓦斯突出工区应配备救护队,在事故发生时非救护队成员不得进洞抢救。

5.6.8.2救护队必须在统一指挥下开展抢救工作,严禁个人单独行动。

5.6.8.3事故处理救护基地,应设在安全区附近新鲜风流中的安全地带。

5.7富水地段安全施工方案

富水地段施工前,应充分运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地下水位置、水量、附存条件、流向等,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地下水处理时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并不得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当隧道埋深在20m以内进,可采用地表注浆,当埋深大于20m时,则应考虑帷幕注浆和开挖后径向注浆的办法堵水。当地下水量较大,且为承压水时,应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应进行加强。

帷幕注浆具有堵水效率高、耐时久、兼有加固地层的作用。在防水要求高或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施工中,已经成为隧道围岩防水问题的必要手段。

采用管棚钻机或地质钻机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钻孔,钻孔方向控制在钻孔前要按照设计及钻机所在位置,计算出各钻孔在工作面上的坐标,用经纬仪放出注浆孔的准确位置,开孔前在钻机的尾部中点安装点光源(激光灯),经钻机前端中点与掌子面钻孔位置于同一轴线上,固定钻机,保证钻杆中心线与设计注浆孔中心线相吻合,在钻孔过程中也要及时检查校正钻杆方向。

5.7.1.2孔口管安装方法

安设孔口管前,先在钢管上缠绕麻丝,用钻机强力推入孔中并用膨胀螺栓加固,以免测量水压或注浆时孔口钢管冲出孔外,影响注浆和危及人身安全。

单液水泥浆属颗粒性材料,胶凝时间相对较长,主要适用于注浆量大、裂隙宽度大于0.15mm的围岩注浆。单液水泥浆配制先在搅拌机内放入定量清水进行搅拌,同时加入速凝剂,等全部溶解后放入水泥,继续搅拌3分钟即可。

B、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的配制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CS浆)具有胶凝时间可控(可准确控制在几秒至几十分钟范围内)、结石率高、结石强度高、堵水效果好等优点。主要适用于封堵较大的涌水、突泥及岩溶流塑粒土的劈裂固结。CS浆中水泥浆越浓,水泥浆与水玻璃液比值越大,凝胶时间越短,可加入缓凝剂及速凝剂来调整凝胶时间。双液浆的配制,水泥浆的配制同上,水玻璃浆的配制要先在搅拌桶内加一定量的清水,再放入一定量的浓水玻璃,搅拌均匀即可。两种浆液通过注浆机在混合器处混合后进入地层。

5.7.1.4注浆准备工作

对于在工作面显露并和注浆孔连通的裂隙,应用喷射混凝土予以封闭。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以25~30cm为宜,并有一定的宽度,以免浆液从裂隙泄漏。开始注浆前,应首先根据预计的注浆量,并对注浆系统进行压水检查,最后检查止浆塞的磨损程度,若发现止浆塞不能有效密封止浆,应立即更换。

5.7.1.5注浆塞安装

在一般水压的钻孔中,栓塞采用人力或通过说明书帮助能够送入孔中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机械膨胀栓塞。当静水头很高时,普通的止水栓塞难以送入孔中,必需选用小直径高膨胀压式栓塞。

5.7.1.6压水实验

注浆系统检测查合格后,立即转入压水试验。观测静止水位,每分钟应观测一次,当连续三次变化小于1cm/min时,则最后一次水位为静止水位。

注浆方式采用分段前进式注浆,先钻孔后注浆,钻一段注一段,直至设计深度。对于成孔困难地层,施工应准备夯管锤;为防止未注浆段地下水涌向作业面及注浆时跑浆,注浆起始于掌子面应以喷射混凝土做成止浆墙,厚不小于20cm,每个注浆段终止处均应保证有不小3m厚的止水盘。

注浆段完成注浆,经检查孔检测合格后,进入下一段注浆段,如此往复,直至全部注完。

5.7.1.8注浆压力的控制

开泵前旋转压力调节旋钮将油压调在要求的油压刻度上,随注浆阻力的增大,泵压随之升高,当达到调定值时,会自动停机,防止因超压注浆产生危险。

5.7.1.9注浆泵流量的控制

注浆泵流量大小通过注浆泵的排量调节控制钮和排量记录仪方便地加以控制。

5.7.1.10凝胶时间的控制

通过操作注浆泵上的两个按钮,调节注浆泵的两个出浆口的流量,变化水泥浆与水玻璃浆的注入比例来控制。在注浆过程中,为保证胶凝时间的准确,须经常测试,每变换一次浓度或配比时,需要取样实配,测定凝胶时间;同时在泄浆口接浆测定双液浆定双液浆的实注凝胶时间,避免异常情况发生。

5.7.1.11注浆结束标准及结束注浆

注浆结束标准根据注浆压力和注浆量来控制。一般采用定压注浆。注浆结束时,应先打开泄浆管阀门,再关闭进浆管阀门并用清水将注浆管冲洗干净后方可停机。

5.7.2.1帷幕注浆试验,可在超前的平导中进行帷幕注浆试验,对帷幕注浆的工艺、设备、结束标准、注浆止水效果等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指导正洞的帷幕预注浆工作。

5.7.2.2根据超前钻孔探测,随时测量涌水量及水压,化验水质,核实地质情况,如与设计不符,及时向设计、监理工程师提出,并向地理信息反蚀,以便迅速变更设计、施工方案。

5.7.2.3注浆钻孔的方向、深度都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孔口管的埋设要牢固、密实。

5.7.2.4注浆发生堵管时,先打开孔口泄交浆阀,再关闭孔口进浆阀,然后停机,查找原因、迅速进行处理。施工过程中要作好施工日志及各种检查测量记录。

5.7.3隧道开挖后处理措施

完成了以上预注浆后,采用分部法开挖,进尺宜短不宜长,支护紧跟。对于局部的小股流水先采用埋管法引排,再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根据情况对初期支护进行加强。精心施作防水层,适当加密环向盲沟间距,以增强其排水能力。二次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8,做好施工缝、变形缝的防水措施。

5.8挤压性围岩安全施工方案

在软弱、破碎等围岩地段开挖隧道,受高地应力的影响,造成隧道挤压产生大变形时,即可判定为挤压性围岩隧道。

挤压破碎性围岩隧道施工应遵循“以抗为主,以让为辅”的思想。根据高地应力区地下工程结构受力的特点,采用快速施工,及时支护,受力合理的支护结构类型及参数,做好施工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

5.8.2优化结构断面

新奥法施工的基本理念是强调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共同作用能力,挤压破碎围岩隧道断面形式以近似圆形断面为宜,综合考虑隧道断面利用率,一般选择多心圆断面。

5.8.3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5.8.3.1开挖断面

挤压性围岩隧道开挖应根据断面大小采用微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和交叉中隔壁法等分部开挖法。分部开挖适合于挤压破碎非常严重的围岩隧道,易于控制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挤压程度增加时,需要加强钢拱架支护,并及时封闭。

5.8.3.2初期支护

支护体系应采取“及时支护、限制变形、及时封闭成环”的原则。

A、对于挤压破碎非常严重的围岩,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支撑等联合支护型式,尽可能迅速闭合开挖断面,使围岩早期受到约束。喷射混凝土在开挖后应立即施工,以防止围岩松弛和风化。

B、加强现场监控量测,在分析隧道的位移特性基础上,设置充分变形余量。

C、当隧道净空位移量大而仍未停止发展时,需要对该地点采取增设锚杆的处理方法。要求锚杆具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做到锚固长度大于松驰区域。锚杆一般采用螺纹锚杆。

D、钢支撑可采用可缩式钢架,喷射砼宜采用逐层加喷作业,并沿用隧道纵向预留间隙。以适应变形大的要求。

E、支护的总压缩量应与预留变形量一致。

F、当喷射砼发生龟裂破坏,而造成剥落时,可设置金属网或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补强的办法。

G、当喷混凝土层沿钢支撑发生龟裂,或观察到钢支撑变形和压屈时,在已施工区段,采用加喷混凝土和增打岩石锚杆等办法作相应处理。在未施工区段,采用提高钢支撑的规格或缩短支护间隔的办法而作相应处理。

5.8.3.3当仰拱围岩出现挤压破碎时,轻微时可用增打岩石锚杆处理,显著时就必须要再开挖、设置钢筋混凝土、修正仰拱形状等支撑。

5.8.3.4二次衬砌应采用仰拱超前、墙拱一次成型的方法灌注。在稳定性很差或地应力可分几次施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待变形趋于稳定后施作,并对二次衬砌采取下列加强措施:

A、增加二次衬砌厚度。

B、采用钢纤维混凝土衬砌。

C、采用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

5.8.3.5辅助施工技术

在施工遇到地层自稳能力差,围岩挤压破碎严重,为了抑制超前位移,力求掌子面和拱顶的稳定。可采用超前管棚、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并结合注浆锚杆、全断面注浆加固开挖面等措施处理。

5.7隧道大变形安全施工方案

5.7.1加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长、中短距离预报,实事证明,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有利于查明前方围岩特征、地下水及不良地质情况,对解决隧道大变形,是主要的手段。

本隧道主要针对可能产生大变形的地段,采用长中短距离预报相结合方法,主要为以下措施:

主要采用TSP203、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及高分辨直流电法。

5.7.1.2超前地质钻探:

超前地质钻探是利用水平钻机在隧道掌子面进行水平地质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地质超前预报方式。它可直接提示隧道开挖面前方几十米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完整程度、构造、地下水、岩溶洞穴填充物及其性质、岩体完整程度等资料,还可通过岩芯试验获得岩石强度等定量指标。

5.7.2加强隧道围岩量测

隧道围岩量测可以及时发现隧道大变形,进而采取工程措施,限制围岩位移,使变形得到控制。

5.7.3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变形

控制隧道变形的技术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开挖方法、支护加固措施。

5.7.3.1开挖方法:采用分部开挖、人工开挖或弱爆破,减小对围岩扰动,利用分部开挖增加临时支撑分散应力,控制变形。主要采取的开挖方法为大拱脚(临时竖撑)台阶法、三台阶七步法、CD、CRD及双侧壁导坑法,根据不同变形情况可采取相应分部开挖方法。

5.7.3.2预加固措施:对富水地带及软弱围岩可采取超前注浆或帷幕注浆加固前方围岩,增加围岩间结合力,可以增加围岩的抗剪强度及整体性,有效控制隧道围岩变形。

5.7.3.3超前排水:对富水地段应排堵结合,可先超前钻孔引出部分地下水,再进行加固注浆。

5.7.3.4预留足够围岩变形量:根据围岩量测结果及时分析,对前方开挖断面进行适当加大,预留足够的变形量,可以防止隧道围岩变形造成初期支护侵限。

5.7.3.5加强支护:加强支护措施有利于控制和限制围岩变形,主要有:超前大管棚(小导管注浆相结合)、加强钢支撑(加强型号及减小间距)、增加锚杆等强支护措施,限制围岩变形。

5.7.3.6加强锁脚及临时仰拱(支撑):临时仰拱及锁脚锚杆(锚管)有利于控制拱脚下沉造成隧道进一步变形,必要时增设临时竖撑。

5.7.3.7及时施作仰拱及二衬。

5.8隧道坍塌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洞室穿过破碎带时容易引起坍塌、冒落、施工时应引起重视。

断层段严格按“早预报、先治水、前支护、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原则组织施工。

5.8.2超前地质预报

采用开挖面地质素描和超前钻探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对围岩的破碎和富水程度进行预测和验证。及时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以调整施工方案和施工方法。

5.8.3.1根据超前地质预报所揭示地质断层及地下水的水量情况按设计采取超前预注浆、局部注浆、开挖后径向注浆和超前小导管注浆等注浆方式、确定注浆的范围。注浆结束后、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是否进行补注浆、是否可以开挖。根据现有资料针对不同断层采取不同的开挖方法、在开挖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断层及破碎带施工主要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台阶法开挖施工。

5.7.3.2初期支护

采用喷、锚、网、喷支护紧跟、钢架支护。喷射砼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加强监控量测工作,根据位移量测结果,评价支护的可靠性和围岩的稳定状态,及时调整支护参数,确保施工安全。钢架紧跟开挖施作,及时封闭成环,对双侧壁导坑法、台阶法施工地段,辅助钢架支护在衬砌前逐段拆除。辅助支护施工措施根据实际进行设计变更以及现场施工安全需要进行施作。

5.83.3仰拱超前,衬砌适度紧跟仰拱超前施工,衬砌适度紧跟,形成封闭结构,提高衬砌结构的承载力,施工缝、沉降缝作特殊处理,一方面为了防水,另一方面可减弱地层活动性对衬砌结构的危害。

5.9隧道洞口失稳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洞口施工将会对滑坡土体扰动导致洞口山体失稳,从而发生洞口失稳的安全隐患。洞口开挖安全注意事项:

5.9.1洞口边仰坡开挖前,先在明洞边仰坡开挖线外布置观测点,严密观测洞顶围岩变化。观测点应布置在仰坡顶5~10m范围,间距每5m一个。还应根据岩层走向、厚度、顶部位置具体设置,应保证能观测到顺层岩体的位置变化。根据观测数据,分析洞顶围岩变化,当洞顶沉降出现突变,产生较大的横向、竖向位移时,应实地观察洞顶地表有无出现裂缝,并加强观测。如果观测数据有继续加大,裂缝宽度变大或者数量增多,则洞口可能出现失稳,需要停止进洞进行处理。

5.9.2洞口段正洞施工:

5.9.2.1进洞开挖,遵循“短进尺、弱爆破、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每循环进尺以一榀拱架间距为宜,尽量采用预裂爆破。

5.9.2.2观察记录工作面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作地质素描。观察开挖面附近初期支护状况,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和初期支护的可靠性。由分部地质组进行,其他技术人员协助。

5.9.2.3地表量测:在Ⅴ级围岩且埋深小于40m的地段沿隧道轴向每隔5~10m布设。同时在横向依据实际情况,选定主断面,沿主断面布设测点,以了解地表沉降的横向影响范围。

5.9.2.4洞内量测: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对隧道进行拱顶下沉及围岩收敛量测,发现围岩变化异常立即采取加固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副组长:王国友罗启陆李凯

组员:翁建新谢华北邹道亮马认利郭平鞠秀德

葛春雷孙志森郭永毅曾志圣熊健毛智勇

综合协调组:组长:李凯副组长:曾志圣

安全保卫组:组长:翁建新副组长:毛智勇

后勤保障组:组长:邹道亮副组长:熊健

应急救援组:组长:罗启陆副组长:谢华北

医疗救护组:组长:葛春雷副组长:鞠秀德

事故调查组:组长:孙志森副组长:马认利

善后处理组:组长:王国友副组长:郭平

(二)应急小组和专业处置组的职责

1、应急小组职责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及善后处理的组织指挥工作。总指挥是处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负组织、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综合协调组:由综合部负责,承担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通知指挥部成员立即赶赴现场;协调各专业处置组的抢险救援工作;按照事故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事故情况以及事故抢险救援的进展情况;落实上级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指示和批示。

安全保卫组:由安全部负责,组织保安人员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和道路等进行警戒,控制,必要时组织人员有序疏散。

应急救援组:由物设部负责,组织协调现场紧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医疗救护组:组织有关医疗人员对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尽速联系医疗单位予以帮助。

后勤保障组:紧急组织协调调配交通车辆及相关物资。

事故调查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取证,配合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善后处理组:与总指挥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会同有关部门处理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

为保证现场突发事故时能有足够的物资救援,工点在平时就必须备足抢险物资,根据隧道的风险情况,需配置如下应急设备和抢险物资:

主要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表

250JQC140*2

MEYCOPotenza

6.3.2突泥涌水应急和响应预案

突泥涌水是指地下工程(如隧道)施工中遇到暗河、溶洞、承压水等不良地质情况发生较大(以上)规模的涌水、涌泥事故,一般以水、淤泥、泥砂为载体迅速突出,是隧道施工特别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一般地质条件下不易发生,但由于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极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在地下水、岩溶水发育的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当遇到有突泥、涌水先兆或无法保证安全特别危险时,现场负责人(如现场领工员、工班长、值班安全员等),应立即组织人员及施工机械撤离至安全位置,停止施工等待处理。

在地下水发育,围岩软弱、破碎的隧道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超前地质探测预报措施,提前预知前方围岩地质情况,根据所测地质情况预测判断是否具有突泥、涌水可能,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若超前探测有突泥、涌水可能,现场应采取果断施工技术措施,同时上报监理部、设计院,设计相应的支护或处理措施,防止突泥涌水的发生。

当发生突泥涌水时,现场领工员、工班长、值班安全员,应立即组织人员火速撤离施工现场,并确保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当发生人员伤亡时,应根据现场突泥涌水实际情况,在确保抢险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方案,减少人员伤亡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抢险救灾,处理突泥涌水,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应急处理措施:

6.3.1.4当发生人员伤亡时,按紧急抢险方案及时进行救援工作。在确保救援工作人员无生命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工作,若自身无救援能力时,及时上报县人民政府或相关部门进行救援,同时做好相关配合救援工作。

6.3.1.5当抢救出伤员时,根据伤员人数、受伤程度,由医务人员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后,按照“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6.3.1.6现场采取安全警戒线或隔离措施,防止其他人员进入危险区域,避免灾害损失的扩大。

6.3.1.7根据灾害损失情况,按照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及条文的相关规定,及时上报上级机关或相关部门,等待下一步的调查处理。

6.3.2隧道岩爆事故应急和响应预案

隧道岩爆是指岩体中聚积的变形能在地下工程开挖中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容易引起岩石岩片爆落、弹射伤人及设备等事故,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一般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引起施工人员的伤亡,给施工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施工中应引起分部及分队高度重视。当隧道埋深达800米或有轻微岩爆发生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防止隧道岩爆带来的严重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任何隧道岩爆事故;当发生隧道岩爆时,应尽量保证避免人员伤亡;若发生人员伤亡时,应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控制隧道岩爆带来的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程度,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弥补岩爆损失,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6.3.2.1当发现岩爆时,发现人应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在危险区域的人员立即撤离,同时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接近或进入危险区域。

6.3.2.2工作人员撤离至安全位置后,及时清点现场施工人员数量,查看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6.3.2.4当发生人员伤亡时,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工作,救援时必须2人以上进行防护,在确保救援人员无生命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工作;若岩爆继续无法救援时,则在安全位置守候待命,以便及时进行抢救,抢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抢救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岩爆损害进一步扩大。

6.3.2.5抢救出伤员时,根据伤员人数、受伤程度,由医务人员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采取“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6.3.2.6现场采取与岩爆程度及范围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控制岩爆的进一步发展。在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环境下,积极进行岩爆处理,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6.3.2.7根据伤亡程度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岩爆损害情况,等待上级指令或进一步调查、处理。

6.3.3隧道坍塌故应急预案

隧道坍塌是指隧道施工中遇软弱或破碎围岩发生突变时引起的较大及以上规模的土石塌方事故,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一般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时还会引起施工人员的伤亡,给施工单位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施工中应引起分部及分队高度重视。当遇软弱破碎围岩或地质条件发生突变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防止隧道坍塌带来的严重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任何隧道坍塌事故;当发生隧道坍塌时,应尽量保证避免人员伤亡;若发生人员伤亡时,应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控制隧道坍塌带来的损失,减少人员伤亡程度,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弥补坍塌损失,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6.3.3.1当发现坍塌时,发现人应及时发出警告信号,在危险区域的人员立即撤离,同时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接近或进入危险区域。

6.3.3.2工作人员撤离至安全位置后,及时清点现场施工人员数量,查看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6.3.3.4当发生人员伤亡时,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工作,救援时必须2人以上进行防护,在确保救援人员无生命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抢救工作;若坍塌继续无法救援时,则在安全位置守候待命,以便及时进行抢救,抢救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抢救人员的生命安全,防止坍塌损害进一步扩大。

6.3.3.5当抢救出伤员时,根据伤员人数、受伤程度,由医务人员在现场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采取“先重后轻”的原则及时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6.3.3.6若坍塌特别严重,自身救援能力有限时,应立即上报地方政府或相关救助部门,请求紧急救援,同时做好相关配合救援工作。

6.3.3.7现场采取与坍塌程度及范围相对应的施工技术措施,控制坍塌的进一步发展。在确保施工人员安全的环境下,积极进行坍塌处理,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6.3.3.8根据伤亡程度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坍塌损害情况,等待上级指令或进一步调查、处理。

6.3.4瓦斯爆炸应急预案

瓦斯与空气混合,在高温下急剧氧化,并产生冲击波的现象,就形成了瓦斯爆炸。一旦发生瓦斯爆炸将会产生相当严重后果,不但造成经济损失,更会造成多人伤亡的灾难性事故。

6.3.4.1当听到或看到瓦斯爆炸时,应面背爆炸地点迅速卧倒,如眼前有水,应俯卧或侧卧于水中,并用湿毛巾捂住鼻口。距离爆炸中心较近的作业人员,在采取上述自救措施后,迅速撤离现场,防止二次爆炸的发生。

6.3.4.3所有生存人员在事故发生后,应统一、镇定地撤离危险区。遇有一氧化碳中毒者,应及时将其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安全地区。如有心跳、呼吸停止,立即在安全处进行人工心肺复苏,不要延误抢救时机。

6.3.5洞口失稳应急预案

上覆粘土层较厚,下层强风化岩层间粘聚力较小。一旦遇降雨在洞口开挖过程中极易形成顺层滑坡,将会对隧道结构造成破坏,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6.3.5.1通过监控量测,一旦发现滑坡土体失稳,立即停止掌子面及滑坡土体范围内所有作业,减少施工扰动。

6.3.5.2对滑坡土体范围内拉上警示标识,严禁人员、机械进入范围。

6.3.5.3立即报告监理、设计及建设单位,制定具体施工措施,通过减载、增设抗滑桩或钢管桩等措施,对不稳定土体进行加固,确保隧道结构安全。

南州大洼山道路施工组织设计5.3.6地表失水事故应急预案

地表失水是指隧道开挖形成较大的集水廊道,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产生影响,在影响半径范围内出现地下水水位降低、地表部分井、泉干枯及地表岩溶塌陷等现象,进而影响隧道地表村民的生产及生活用水的事故,是隧道施工中较为常见和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一般情况下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给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在施工中应引起工区及分队高度重视。当隧道开挖过程中出现股状出水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以防止地表失水带来的严重损失,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不发生任何地表失水事故;当发生地表失水时,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控制地表失水带来的损失,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的损害程度,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弥补地表失水损失,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生产。

6.3.6.1当发现地表失水时,发现人应及时向隧道施工负责人汇报。

6.3.6.2对现场失水范围进行踏勘、调查。

6.3.6.3调整隧道施工方案,对隧道洞内渗水采取以堵为主GB50295-2016 水泥工厂设计规范,防止地表失水情况进一步加大。

6.3.6.4若地表失水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协调解决。

6.3.6.5根据地表失水程度及时向上级机关汇报地表失水损害情况,等待上级指令或进一步调查、处理。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