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堤防工程施工工艺堤 防 工 程 (一)防护堤施工工艺标准
在混凝土护面的下面,应铺设厚度为0.15~0.20m的砾石或碎石垫层。若筑堤土料为非粘性土,则在砾石及碎石垫层下还应铺设厚度为0.12~0.15m的砂垫层。 (8)钢筋混凝土护坡。钢筋混凝土护坡可做成钢筋混凝土板护坡,也可以用钢筋混凝土做成宽度为1.0~1.5m,高度为0.3m,厚度为0.15~0.20m的正方形梁格,在梁格中填石块,在石块层的下面铺设厚度为0.15~0.20m的砾石或碎石垫层。通常钢筋混凝土格的轴线与防护堤的轴线布置成450,在钢筋混凝土格梁内,沿梁高的上下面设置直径为6mm的两层钢筋。 五、堤坝及其地基的渗流破坏 堤坝及其地基在渗流的作用下,土中的细小颗粒常常会随着渗透水流被带出坝体及其地基,使得土的孔隙变大。由于土的孔隙增大,土中较大的颗粒也能够被渗透水流带走,按照这种情况逐渐发展,堤坝坝体或其地基内就逐渐形成一个管状的渗流通道,称为管涌现象。随着管涌的继续发展,坝体或其地基内就会形成空洞,以致造成坝体或其地基的塌陷或坍滑。 在有些情况下,位于坝体及其地基的渗透水流出逸处,在渗透压力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会产生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流土。 无论是发生管涌现象还是流土现象,最终都会导致堤坝的破坏和失事,所以在堤坝的设 计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一)管涌和流土的判别 管涌和流土的发生不仅与渗透水流的情况(渗透压力、渗透坡降等)有关,而且也与堤坝坝体及其地基的土的颗粒级配有关,所以对管涌和流土的判别,应从土的颗粒组成和渗流坡降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细颗粒的含量 根据一些人的研究认为,管涌和流土的发生与土中细颗粒土料充填粗颗粒土料孔隙的程度有关,细料充填粗料孔隙的程度愈充分、愈密实,则土的渗透性就愈小,因而产生管涌的可能性就愈小,而产生流土的可能性就愈大;反之,若细料充填粗料孔隙的程度愈不充分,则土的渗透性就愈大,此时产生管涌的可能性就愈大,而产生流土的可能性就愈小。 2.渗透破坏的临界坡降 (1)管涌临界坡降 当渗流的方向为自下而上时,根据土颗粒在渗流作用下的平衡条件,可得非粘性土中产生管涌的临界坡。 (2)流土临界坡降 防护堤背水坡坡脚处,在渗透压力作用下地基土产生流土的临界坡。 (二)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 由于产生管涌和流土的条件主要是渗流坡降和土的颗粒组成,故防止渗透破坏的措施为: (1)在堤坝内设置防渗体(如粘土斜墙、心墙),在地基内设置防渗墙、截水墙,以降低渗流坡降。 (2)在可能发生管涌的地段设置反滤排水,在可能发生流土的地段设置反滤盖重。 (三)反滤层设计 1.反滤层的要求 反滤层应满足下列要求: (1)被保护的土粒不得随渗水穿越反滤层; (2)允许随渗水被带走的细小颗粒(一般指粒径d<0.Imm的颗粒),应能自由通过反滤层,而不致被截留在反滤层内,造成反滤层堵塞; (3)在相邻的两层反滤层之间,颗粒较小一层中的土颗粒不得穿越颗粒较大一层的孔隙; (4)反滤层中各层的颗粒在层内不得产生相互移动; (5)反滤层应始终保持良好的透水性、稳定性和耐久性。 (6)反滤层的层数 反滤层一般为2—3层,如被保护土为粘性土,反滤层可采用两层;如被保护土为非粘性土,则反滤层可采用三层。 (7)反滤层的层厚 反滤层的最小层厚应满足要求。 2.反滤盖重的厚度 · 为了防止出现流土现象,在渗流出逸处应铺设反滤盖重(图5—10),所谓反滤盖重,既其构造符合反滤层要求的盖重。
(二)重力坝施工工艺标准
一、重力坝的类型 重力坝是一种依靠本身重力来维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坝型,通常可根据坝体的结构、筑坝的材料和泄水条件来进行分类。 1.按坝体结构 重力坝按其坝体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实体重力坝和宽缝重力坝两类。
1—钢筋混凝土塞;2口沥青油毡;3口止水片;4一沥青井;5一加热电极;6—预制块;7-排水井;8-坝体 (二)坝体排水 为了排除坝体渗水,减小渗水对坝体的有害影响,在重力坝坝体内靠近上游坝面的地方应设置排水管,将坝体渗水由排水管排人廊道,再由廊道排出坝外。 (三)坝体廊道系统 为了进行灌浆、排水、观测、检查和交通的需要,重力坝坝体内应设置廊道,这些廊道互相连通,形成廊道系统。 重力坝坝体内的廊道可分为基础灌浆廊道和坝体排水检查廊道两类。 基础灌浆廊道位于坝基面以上靠近上游坝面处,主要用于坝基防渗帷幕的灌浆和坝基排水。基础廊道距上游坝面的距离一般为0.05~0.13倍的上游水头,且不小于4—5m。基础廊道的宽度一般为2.5—3.0m,高度为3.5~4.5m。 排水检查廊道主要用于坝体排水、检查和观测,其宽度一般为1.5~2.5m,高度为2.2一3.5m,距上游坝面的距离应不小于0.05—0.07倍水头,且不小于3.0m。 重力坝坝体内的廊道通常沿坝高每隔15—20m设置一层,各层廊道在两岸处应设置出口,而且相互间用竖直井(电梯井)连通。 (四)坝基防渗与排水 1.坝基防渗帷幕 为了防止坝基渗透,通常通过基础廊道在坝基内钻孔和灌浆,形成防渗帷幕。 防渗帷幕应伸人坝基内相对不透水层3~5m,不同坝高情况下相对不透水层的单位吸水量值应符合要求。 . 通常帷幕的深度约为坝高的0.3—0.7倍。 防渗帷幕灌浆孔的排数,对于高坝可采用两排,中低坝可采用一排,排距和孔距应根据坝高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决定,通常孔距为1.5~4.0m。灌浆压力,在帷幕表层段一般不小于1.0—1.5倍坝前静水头,孔底段应不小于2~3倍坝前静水头。, 2.坝基排水 为了降低坝基的渗透压力,在坝基防渗帷幕的下游侧,应设置坝基排水孔幕。坝基排水孔幕一般设置一排主排水孔,对于高坝还可设置2~3排辅助排水孔,中坝可设置1~2排辅助排水孔。主排水孔与防渗帷幕灌浆孔的距离不宜小于2m,孔距一般为2~3m,主排水孔深度通常为防渗帷幕深度的0.4~0.6倍,对于高中坝不应小于lorn。辅助排水孔的孔距一般为3—5m,孔深一般为6~12m。 排水孔的孔径不宜小于1l0mm。
(三) 土石坝施工工艺标准
(a)均质土坝;(b)心墙坝;(c)斜墙坝;(d)、(e)多种土质坝;(f)、(g)土石混合坝 二、土石坝的基本剖面及尺寸 土石坝的基本剖面是一个梯形,上下游坝面做成斜坡形,根据坝高的不同,可以是一级斜坡,也可以是多级斜坡(台阶形)。 (一)坝顶高程 土石坝的坝顶应高出水库水面以上,并考虑到风浪的影响,通常坝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 的超高d可按下式估算: d=e+hB+A 式中 d——坝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的超高(m); 当土石坝的坝顶设置防浪墙时,按上述方法确定的d值,是指防浪墙墙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的超高,此时在正常(设计)情况下坝顶最少应高出水库静水位以上0.5m,在非常(校核)情况下坝顶也不得低于水库静水位。 按上述方法确定的坝顶高程,是指坝体建好后,沉降已经稳定时的坝顶高程,因此设计的坝顶高程应该在上述高程上再加上估算的坝体沉降值。 土石坝的沉降量通常采用经验公式来估算,根据国内外约100座土石坝的近200个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土石坝运用期的最终沉降计算公式如下: (二)坝顶宽度 土石坝坝顶的宽度决定于坝的构造、交通要求、施工条件和水库在汛期的防汛抢险的需要,如果坝顶为交通道路,则坝顶宽度应满足公路路面宽度的要求。 (三)坝坡 土石坝的上、下游坝坡通常设计成直线形或折线形,前者用于高度较低的土石坝,后者用于高度较大的土石坝。 坝坡坡率的大小与坝高、土料的性质和边坡的工作条件有关。根据坝坡稳定性的要求,对于较高的土石坝,或者是土料的抗剪强度较低的土石坝,坝坡的坡率应大一些;而对于高,庹较低,或土料的抗剪强度较高的坝,坝坡坡率则可略小一些。处于水下的坝坡,其坡率应稍大;而位于水上的坝坡,则其坡率可略小。 对于较高的土石坝,其上、下游坝坡可以从坝顶到坝底分为几段,各段采用不同的坡率值。通常沿坝坡每隔8—15m分为一段,各段的坡率值从坝顶到坝底逐段增大,形成折线形,但是考虑到施工和检修方便,同时也考虑到坝坡排水(雨水)和稳定性的需要,在坝坡上不同坡率的交接点处,设置宽度为1.5—3.0m的平台,称为马道,也称为戗台或戗道。 在拟定土石坝的上下游边坡时,通常是根据坝体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坝的高度,以及,坝坡的工作条件等因素,参考已建成的,坝高、坝型和土料性质基本相近的土石坝,初步拟定边坡的坡率值,然后再通过稳定分析对坝坡作适当修改。
(四) 堤坝防护施工工艺标准
1.用护坡和护底形式的护岸工程来保护堤坝 护坡和护底是用能抵抗水流冲刷的材料覆盖在受到冲刷的堤坝上,防止水流对堤坝的直接冲刷。护坡和护底的种类很多,通常在堤坝的水上部分可采用干砌块石或浆砌块石,在河岸的水下部分则采用抛石、沉排、沉柳石枕或石笼等进行保护。 沉排又名柴排,用上下两层梢枕作成网格,其间填以捆扎成方形或矩形的梢料(多采用桔料或苇料),上面再压石块的排状物,其厚度根据需要而定,约为0.45~1.0m,长度一般为40~50m,宽度约为8~30m。图7—6所示为沉排护岸。
柳石枕是在梢料内裹以石块,捆扎成直径为0.8~1.0m的柱状物体,长度可根据需要 而定,是一种常用的护岸和护底的基本构件。 石笼是用梢料、木条、竹条或铅丝编成的笼子,内填以石块做成的护坡和护底材料,石笼常做成矩形和圆柱形两种,如图7—7所示。
2.用护岸建筑物来保护堤坝 用高于洪水位的下挑丁坝来保护堤坝,在水流湍急,冲刷严重的地方,通常采用不透水的永久性丁坝;在水流较缓,冲刷不十分严重的地方,则常采用透水丁坝。丁坝的长度视需要而定,如果仅仅为了保护堤坝TOP未来超高支模施工方案,不需要将水流挑开时,丁坝可短一些,否则丁坝则需要略长一些。在保护堤坝不受冲刷的情况下,往往需要连续使用若干个丁坝,丁坝与丁坝之间的距离一般约为坝身长度的1.5倍。 3.用植柳、沉树等方法保护堤坝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减缓流速,使泥沙淤积的办法来保护岸滩,防止冲刷,这在多沙河流上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但在水流较急的地方,则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护岸措施。 4.用其他方法来保护堤坝 (1)在受冲刷的堤坝的对岸河漫滩上或边滩上开拓新的引河,或者是疏浚原有叉道,将主流引走,以防止冲刷。 (2)用导流屏或挖泥船将逼近受冲堤坝的江心滩或边滩挖除一部分,以减小水流的弯曲程度,并且增大水流的过水断面,以减轻水流的冲刷程度。导流屏是一组飘浮在水上或沉没在水底的一种导流建筑物,如图7—8所示,其作用是在水中引起人工环流,利用水流本身的力量来控制泥沙运动的方向和河床冲淤的变化。一组飘浮在水上的导流屏,其作用是使河道内的表面清水流向河中央,而河底含沙较多的浑水流向两侧,起到疏浚河槽的作用。一组沉没在水中的导流屏,其作用是使河底挟沙较多的浑水流向河道中央,而河道表面的清水则流向两侧,以使桥墩前形成淤积,避免冲刷,以保护桥墩的安全。 护岸建筑物在布置上的一般原则如下: (1)护岸工程应按河道整治线布置,布置的长度应大于受冲刷或要保护的堤坝长度。 (2)在弯曲河道的凹岸,一般都应用护坡建筑物加以保护。 (3)护岸建筑物的布置应根据不同水位时水流冲刷的情况区别对待,对于冲刷严重的河段,应采用坚固耐冲的护岸建筑物。 (4)在河道宽阔,水流横向摆动大,水势变化剧烈的游荡性河段上,应将丁坝和护坡护底结合使用,而以较长的丁坝为主起挑流作用,较短的丁坝为辅,护坡和护底则建在丁坝与丁坝之间,以免坝的根部受到冲刷。在河道狭窄,水流横向摆动不大的河段上或堤的布置线路凸出的游荡性河段上,则应以短丁坝为主,护坡护底建筑物为辅;而在水流变化不剧烈的河段上,则以护坡护底为主,以短丁坝为辅,甚至仅采用护坡和护底。 丁坝是一种坝形的建筑物,它的一端与堤坝相连接,另一端则伸向河槽,其方向可以与水流正交或斜交,在平面上与堤坝形成丁字形,故称为丁坝。丁坝由坝头、坝身和坝根三部分所组成。 丁坝的种类很多,按刁—坝坝轴与水流方向交角的不同,丁坝可分为上挑丁坝、垂直丁坝和下挑丁坝三种,按丁坝坝身形式的不同,丁坝可分为一般挑水坝、人字 坝、月牙坝、雁翅坝、磨盘坝等几种。按丁坝坝身透水的情况,丁坝又可分为不透水丁坝和透水丁坝两种。 常用的不透水丁坝有以下几种: ’ (1)土丁坝。坝身用土料做成,外部用石块、柳石枕等耐冲材料围护,有时也植活柳进行围护。为了防止丁坝底部被淘刷,常用沉排、柳石枕、抛石等护底。 (2)抛石丁坝。坝身用抛石砌成,在比较松软的河床上则先用沉排作底,然后再抛石做成坝身。 (3)柳石丁坝。用柳石枕、沉排或一层柳枝一层石块叠砌而成的丁坝。 常用的透水丁坝有下列几种: (1)木桩编篱丁坝。在河床上打人木桩,在木桩上用柳枝编篱做成。为了防止冲刷,在丁坝根部用抛石护根,在丁坝坝头迎水和背水面则用柳石枕保护,防止水流冲击,如图7—11所示。
(2)沉柳丁坝。用石块或淤泥包绑缚在树根上,沉入水中而构成的丁坝。 (3)活柳丁坝。用种植活柳树做成的丁坝,或用活柳树做成的沉柳丁坝。 (4)杩槎丁坝。杩槎是用三根或四根直径为0.1—0.2m的木棍搭接成支架,下部加上横撑后绑扎而成,如图7—12所示。将杩槎排放在河床中成丁坝形式,并在横撑上压上石块,以保持杩槎的稳定。杩槎的高度随水深而定,一般为4~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