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框构涵施工方案本标段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绵绵,冬季干冷,雨雪较少,晴日较多。
根据国家标准《中国震动参数区划图》,本标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
机械设备配置及临时工程安排
4.1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中国气象科技大厦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面40000平方米)HZS75砼拌和站一套;
本段框架涵施工用电为工业变压器用电。
水泥,粗,细骨料、钢筋均为外购。原材经试验合格,并报请监理同意使用后,进入场地。
计划工期为198天,开工日期2007年4月15日,计划竣工日期2007年10月30日。
六、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基底处理由路基专业负责设计,设计图详见路基专业。
(二)、施工方法及工艺。
一)框架涵施工方法及工艺
(1)框架涵基坑开挖,换填二八灰土或水泥土垫层;
(2)C20混凝土垫层施工;
(3)垫层顶沥青砂胶、BAC防水层施工。
(4)施工框架涵底板至边墙下梗肋顶部及端、翼墙基础,同时进行沉降缝施工;
(5)施工框架涵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同时进行边墙及顶板沉降缝施工;
(6)框架涵涵身主体完成后,进行端、翼墙施工;
(7)施工出入口铺砌及防水混凝土路面,同时进行框架涵两侧基坑C15混凝土回填;
(9)涵背过渡段填筑;
(1)框架涵开工前,现场测设框架涵位置,核对图纸所示涵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以及与既有线路的连接,如有不符,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基坑开挖前,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确定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2)挖好地面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浸入基坑。加强地表及基坑排水,基坑开挖后及时施工。
(3)框架涵主体箱身使用拼装式钢模板。
(4)涵身混凝土施工,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捣固,施工完成后,设专人养护。
(5)框架涵缺口过渡段填筑需在涵身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从涵背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施工。过渡段施工根据试验段结果,确定压路机的类型、碾压遍数、振动方式、填料虚铺厚度等施工参数。当涵顶填筑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过大型机械。
换填二八灰土或水泥土垫层:框架涵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至距设计标高0.15m时,人工整平基底,开挖时边坡坡度按1:0.5放坡(详见框构涵基坑开挖示意图)。基坑完成经检查地基承载力≥0.2Mpa后,将换填料运至基坑内,人工摊铺整平,每层换填料虚铺厚度控制在20cm以内,用压路机压实,在填筑过程中,每层压实完毕后,对个别不平整处人工找平。换填垫层压实度要求达到95%。
基底换填垫层处理合格后,于基础换填层表面恢复框架涵中线,立模、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施工完毕进行垫层顶沥青砂胶、BAC防水层施工。垫层顶防水层检测合格后,进行框架涵涵身立模、绑扎、焊接钢筋及沉降缝施工。模板使用组合钢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模板间接缝严密,防止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涂刷脱模剂。(详见模板及支护检算)
浇筑涵身混凝土分两阶段施工,先浇筑底板至边墙下梗肋顶部(各边墙施工缝不在同一平面上),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后,满堂搭设钢管支架,进行涵身内模拼装,然后进行涵身及顶板钢筋绑扎、焊接,接长钢筋时,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并需进行纵向打磨加工,同时涵身配筋要求1米宽范围内同一截面上(两焊接接头相距30d或50cm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d为钢筋直径)焊接接头不超过1根,施工时严加控制。钢筋绑扎、焊接完成后,进行涵身外模拼装,浇筑边墙及顶板混凝土,边墙与底板混凝土接茬处必须凿毛,清洗干净。边墙及顶板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
混凝土由搅拌站统一供应。罐车运输,运至现场吊车吊运浇筑,插入式捣固棒捣固,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收浆后12h内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和洒水养护。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时,拆除底模。
综合接地分别在框架涵涵身两侧边墙中心、出入口设置1道φ16竖向接地钢筋,在顶板对应位置设置1道φ16纵向接地钢筋,边墙与顶板处沿涵身通长各设置1道φ16横向接地钢筋。接地钢筋均要求距混凝土表面不小于10cm,接地钢筋可采用涵身内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各接地钢筋间要求焊接牢固,在涵身施工时同步进行。涵洞出入口的接地端子就近与路基综合贯通地线连接。
1)为避免涵洞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按照设计图纸规定,沉降缝采用双层式防水层和定型密封材料,沉降缝缝宽为2~3cm。沉降缝采用外涂沥青的φ28传力杆将相邻涵身连接,顶板、底板传力杆间距25cm,边墙传力杆间距30cm。沿沉降缝处涵身内设置一道封闭橡胶止水带,沉降缝空隙使用沥青木板填塞。防水层以下接缝处外侧以聚氯乙烯胶泥填塞,深度为5cm。
2)沉降逢施工与框构涵底板、墙身及顶板施工同步进行,在砼浇筑前布设完成。传力杆与钢筋支架绑扎牢固,自由端聚氯乙烯管事先与传力杆套好,空隙内用木屑填充密实,管端处采用塑料胶带封口。沉降缝沥青木板按橡胶止水带位置分两节,下部为一整体,上部传力杆位置预留φ28孔洞,施工时上部沥青木板直接穿套传力杆。斜交涵洞,沉降缝应与涵洞中心线垂直。
施作方法:安装沉降缝下部沥青木板,沿沉降缝下部沥青木板顶,环向每0.5m设二根φ6mm短钢筋夹住止水带,以保证止水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位置的正确。短钢筋位置上、下沥青木板处预留φ6mm的凹槽。安装上部沉降缝沥青木板,上、下沥青木板夹住止水带。沥青木板端面应整齐、方正,上下不得交错。
②按断面环向长度截取止水带,使每个施工缝用一整条止水带,尽量不采取搭接,接头采用热焊,不得叠接,接缝牢固、平整,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③止水带对称安装,伸入模内和外露部分宽度必须相等。
④浇注混凝土时,注意在止水带附近振捣密实,但不得碰止水带,防止止水带走位。
(5)涵洞防水层的制作
涵洞的防水层均采用沥青砂胶、BAC防水层,BAC防水层施工方法:C20混凝土垫层或涵身主体施工完毕后,铺设一层5cm厚沥青砂胶,再施工BAC防水卷材,并在涵身外侧设置20cm厚通长不透水土壤保护层。框架涵内侧墙身涂刷硅基有机硅抗渗剂。
沥青砂胶施工顺序:拌制、摊铺(灌注)、夯实
中砂与石屑拌合均匀后,在铁板上翻炒加热至100~150度,然后倒入熬制好的热沥青,搅拌均匀。沥青砂胶摊铺前,基层表面应无浮渣、浮土、油污,并清洁干净。沥青砂胶人工摊铺均匀,表面不平整处人工添补找平,使用小型夯机夯实。墙身部分沥青砂胶施工时,支护模板,灌注沥青砂胶,小型振捣棒震捣密实。
①材料:防水层所用的沥青宜采用石油沥青,其软化点不得低于50度,针入度不得低于30﹙1/10mm),延伸度不得低于30cm。也可采用几种标号沥青试验配制。普通石油沥青﹙高蜡沥青)不得使用。
②熬制石油沥青应符合的要求。熬制沥青应使用带盖的容器,盛装沥青不宜超过其容积的2/3;熬制中应不断搅拌至全部为液态为止,当沥青表面停止气泡,温度达到175~190度时既可停止升温待用。
③防水层应在气温不低于5度时铺设。风力等级4级以上时,不宜进行防水层施工。
涵背土壤保护层采用水泥土。施工时随过渡段施工分层填筑,使用小型夯机夯实。
3)硅基有机硅抗渗剂施工
①涂刷硅基有机硅抗渗剂前,基层表面应无浮渣、浮浆、油污,并清刷干净。涂刷时,基层应平整、清洁、干燥。
②施工前根据设计图要求的涂刷厚度计算每平方米用量及每道涂刷的用量。
③涂刷时使用半硬圆滚刷,立面由上而下,先转角及特殊部位,再涂大面。涂刷应均匀一致,来回用力涂抹,确保凹凸处满涂,并厚薄均匀。
④每遍涂刷时应交替改变涂层的涂刷方向,同层的先后搭压宽度为30~50cm。
防水层施工完毕后,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6)基坑C15砼回填施工
框构涵主体施工完成后,基础底至底板顶高度基坑回填C15砼。回填基坑为底宽1.0m,坡度1:0.5的倒梯形。混凝土由搅拌站统一供应。罐车运输,运至现场溜槽浇筑,插入式捣固棒捣固,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收浆后12h内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和洒水养护
1)涵身两侧过渡段填筑,在涵身混凝土及基坑回填C15砼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施工,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进行涵背回填。
2)涵背过渡段回填时采用级配碎石水平分层对称均匀填筑,过渡段施工根据试验段结果,确定压路机的类型、碾压遍数、振动方式、填料虚铺厚度等施工参数。
3)涵顶填筑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过机械。
出入口铺砌、锥体及检查梯为M10砂浆浆砌片石。施工时均采用人工挂线,挤浆砌筑施工。出入口施工完毕,及时对出入口地貌进行疏通改沟,使道路、排水通畅。
框构涵施工工艺见“框构涵施工工艺框图”附表。
二)旅客地道施工方法及工艺
(1)旅客地道基坑开挖,换填级配碎石垫层;
(2)C20混凝土垫层施工;
(3)垫层顶BAC防水层施工。
(4)施工旅客地道底板至边墙下梗肋顶部,同时进行沉降缝施工;
(5)施工旅客地道边墙及顶板混凝土,同时进行边墙及顶板沉降缝施工;
(6)旅客地道涵身主体完成后,进行出入口施工;
(7)进行旅客地道两侧基坑C15混凝土回填;
(9)涵背过渡段填筑;
(1)旅客地道开工前,现场测设旅客地道位置,核对图纸所示地道位置、方向、长度、出入口高程以及与既有线路的连接,如有不符,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解决。基坑开挖前,测定基坑中心线、方向和高程;按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情况,确定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开挖范围和防、排水措施。
(2)挖好地面截、排水沟,防止地表水浸入基坑。加强地表及基坑排水,基坑开挖后及时施工。
(3)旅客地道主体箱身使用拼装式钢模板。
(4)地道墙身混凝土施工,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捣固,施工完成后,设专人养护。
(5)旅客地道缺口过渡段填筑需在涵身结构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从涵背两侧同时对称、水平、分层施工。过渡段施工根据试验段结果,确定压路机的类型、碾压遍数、振动方式、填料虚铺厚度等施工参数。当涵顶填筑厚度大于1m后,方可通过大型机械。
换填级配碎石垫层:旅客地道基坑采用挖掘机开挖,开挖至距设计标高0.15m时,人工整平基底,开挖时边坡坡度按1:0.5放坡(详见旅客地道基坑开挖示意图)。基坑完成经检查地基承载力≥0.2Mpa后,将换填料级配碎石运至基坑内,人工摊铺整平,每层换填料虚铺厚度控制在20cm以内,用压路机压实,在填筑过程中,每层压实完毕后,对个别不平整处人工找平。级配碎石垫层压实度要求K30〉130Mpa/m,孔隙率n〈28%,承载力》0.2Mpa。
某坝长江大桥工程主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2)旅客地道施工工艺
级配碎石垫层检测合格后,于级配碎石垫层表面恢复地道中线,立模、浇筑混凝土垫层,垫层施工完毕进行垫层顶BAC防水层施工。垫层顶防水层检测合格后,进行地道涵身立模、绑扎、焊接钢筋及沉降缝施工。模板使用组合钢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重力、侧压力及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各项荷载。模板间接缝严密,防止漏浆。模板与混凝土相接触的表面涂刷脱模剂。(详见模板及支护检算)
浇筑涵身混凝土分两阶段施工,先浇筑底板至边墙下梗肋顶部(各边墙施工缝不在同一平面上),当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后,满堂搭设钢管支架,进行涵身内模拼装,然后进行涵身及顶板钢筋绑扎、焊接,接长钢筋时,接头采用闪光对焊,并需进行纵向打磨加工,同时涵身配筋要求1米宽范围内同一截面上(两焊接接头相距30d或50cm以内均视为同一截面,d为钢筋直径)焊接接头不超过1根,施工时严加控制。钢筋绑扎、焊接完成后,进行涵身外模拼装,浇筑边墙及顶板混凝土,边墙与底板混凝土接茬处必须凿毛,清洗干净。边墙及顶板混凝土一次浇筑完成。
混凝土由搅拌站统一供应。罐车运输,运至现场吊车吊运浇筑,插入式捣固棒捣固,振捣密实。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收浆后12h内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和洒水养护。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时,拆除底模。
综合接地分别在框架涵涵身两侧边墙中心、出入口设置1道φ16竖向接地钢筋,在顶板对应位置设置1道φ16纵向接地钢筋,边墙与顶板处沿涵身通长各设置1道φ16横向接地钢筋。接地钢筋均要求距混凝土表面不小于10cm,接地钢筋可采用涵身内非预应力结构钢筋。各接地钢筋间要求焊接牢固,在涵身施工时同步进行。旅客地道出入口的接地端子就近与路基综合贯通地线连接。
1)为避免涵洞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按照设计图纸规定,沉降缝采用双层式防水层和定型密封材料,沉降缝缝宽为2~3cm。沉降缝采用外涂沥青的φ28传力杆将相邻涵身连接,顶板、底板传力杆间距25cm,边墙传力杆间距30cm。沿沉降缝处涵身内设置一道封闭橡胶止水带,沉降缝空隙使用沥青木板填塞。防水层以下接缝处外侧以聚氯乙烯胶泥填塞,深度为5cm。
2)沉降逢施工与旅客地道底板、墙身及顶板施工同步进行,在砼浇筑前布设完成。传力杆与钢筋支架绑扎牢固,自由端聚氯乙烯管事先与传力杆套好,空隙内用木屑填充密实,管端处采用塑料胶带封口。沉降缝沥青木板按橡胶止水带位置分两节,下部为一整体虹远保洁公司广中街道清道作业技术标总体说明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上部传力杆位置预留φ28孔洞,施工时上部沥青木板直接穿套传力杆。
施作方法:安装沉降缝下部沥青木板,沿沉降缝下部沥青木板顶,环向每0.5m设二根φ6mm短钢筋夹住止水带,以保证止水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位置的正确。短钢筋位置上、下沥青木板处预留φ6mm的凹槽。安装上部沉降缝沥青木板,上、下沥青木板夹住止水带。沥青木板端面应整齐、方正,上下不得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