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创新园项目基坑支护及土方工程施工方案.docx

高科技创新园项目基坑支护及土方工程施工方案.docx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文件类型:docx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施工组织设计
资源属性:
下载资源

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高科技创新园项目基坑支护及土方工程施工方案.docx

3、冠梁钢筋加工允许偏差

4、冠梁钢筋安装成型允许偏差

5、冠梁模板制作及安装允许偏差

JGJT357-201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pdf6、土钉墙支护质量检验标准

8.2 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8.3 确定质量控制点

8.4 质量保证措施

第九章 安全管理计划

9.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分解目标

9.2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9.3 职业健康安全重大危险源

9.4 职业健康安全资源配置计划

9.5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9.6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第十章 环境管理计划

10.1 环境管理目标

10.2 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10.3 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10.4 环境保护资源配置计划

10.5 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一章 绿色施工管理计划

11.1 绿色施工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11.2 绿色施工实施措施

11.3 绿色施工评价

检查:每周一次。由项目经理或生产经理组织,项目各部门负责人、分包单位现场负责人参加,可以交叉检查、评分,并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1、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绿色施工内容,并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施工方案,各项绿色施工内容应严格按照方案执行,严禁自私变更方案,否则进行罚款处理。

2、各项绿色施工设备、设施由责任单位、责任人统一管理,对破坏设备、设施者加倍赔偿。

3、绿色施工评价严格按照每月一次进行。

4、绿色施工设备、材料台账的情况。

5、四节一环保实施情况记录情况。

6、四节台账记录情况以及分析记录。

7、各分包(含劳务分包)水电记录情况。

8、各分包合同中是否对水电消耗量提出约定,是否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合同条款。

第十二章 成品保护管理计划

12.1 成品保护管理组织和职责分工

12.2 成品保护计划及保证措施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总结分析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部位、环节或分部分项工程危险状况包括坍塌、翻车、触电、食物中毒等重大危险源,为此,特制定本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3.1 危险源辨识

根据本基坑工程实际情况,本项目重大危险源见下表所示。

副组长:项目总工迟靖宜

组员:安全总监、质量总监及各部门成员

现场抢救组:安全部全体人员为现场抢救组成员;组长迟靖宜

医疗救护组:医疗室全体人员为医疗救护组成员;组长王鹏翼

后勤保障组:后勤部全体人员为后勤保障组成员;组长邱致奇

保安组:全体保安员为组员;组长王世召

应急组织的分工及人数应根据事故现场需要灵活调配。

2)现场抢救组职责:采取紧急措施,尽一切可能抢救伤员及被困人员,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3)医疗救治组职责:对抢救出的伤员,视情况采取急救处置措施,尽快送医院抢救。

4)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交通车辆的调配,紧急救援物资的征集及人员的餐饮供应。

5)保安组职责:负责施工现场的治安保卫,支援其他抢救组的工作,保护现场。

6)舆情控制组:舆情控制组为本项目对外唯一发言机构,负责本项目重伤及以上人身伤害事故发生后,政府机构、社会媒体来访时的接待,事故原因、救治情况发布。

医疗器材:担架、药箱等;

抢救工具:一般工地常备工具即基本满足使用;

照明器材:手电筒、应急灯36V以下安全线路、灯具;

交通工具:由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对外联系;

灭火器材:灭火器日常按要求就位,紧急情况下集中使用;

其它抢险设备物资:由相关负责人负责对外联系。

要求: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物资必须事先编制需用计划,及时采购,妥善保管,加强检查,及时维修,确保险情出现时能够及时有效投入使用。

13.3 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小组成员在项目安全教育时必须附带接受紧急救援培训。

培训内容:伤员急救常识、灭火器材使用常识、各类重大事故抢险常识等。务必使应急小组成员在发生重大事故时能较熟练地履行抢救职责。

13.5 事故报告

工地发生安全事故后,项目部除立即组织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保护事故现场,做好善后工作外,还应按下列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13.6 土方工程坍塌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13.6.1 预防措施

施工前,应当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单独编制土方工程施工专项的施工方案。对于深基坑施工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审查。

技术人员应编制安全技术交底单(书),组织相关施工管理人员、作业班组及人员进行学习和交底,履行签字手续。

机械挖土时不得损毁支护设施,机械作业范围不得有其他作业活动。

坑(沟)边堆物、行走车辆应与坑(沟)边保护1m以上安全距离,堆物高度一般不宜超过1.5m。

沿坑边四周应设置防护栏,搭设供人员上下的梯道,夜晚应设红灯示警。

沿坑边应设截排水沟,采用井点降水法时应注意地面沉降情况。

13.6.2 应急措施

被抢救出来的伤员,要由现场医疗室医生或急救组急救中心救护人员进行抢救,用担架把伤员抬到救护车上,对伤势严重的人员要立即进行吸氧和输液,到医院后组织医务人员全力救治伤员。

当核实所有人员获救后,将受伤人员的位置进行拍照或录像,禁止无关人员进行事故现场,等待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处理。

对在土方坍塌和建筑物坍塌死亡的人员,由企业及市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亡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抚,对伤残人员予以安置和对财产予以理赔等善后处理工作。

13.7 支护结构位移应急抢险及加固措施

若插入坑底部分支护桩向内变形,支护桩下段位移较大,造成桩背土体沉陷,主要应设法控制支护支护桩嵌入部分的位移,着重加固坑底部位,具体措施有:

1、回填好土、砂石或砂袋等,回填反压土高度至能保证基坑变形完全稳定为止。

2、对坑底进行加固,如采用注浆、高压喷射注浆等提高被动区抗力。

3、坡顶卸载:坡顶一定范围内的土体挖除,减少坡顶荷载。

4、对基坑挖土合理分段,每段土方挖到底后及时浇注垫层。

13.8 流砂、管涌应急抢险及加固措施

1、如果流砂是在上部桩间的缝隙中出现的,可在桩间嵌补防水细石混凝土。施工中应先在出现流砂的部位插入引流管,而后将该段墙幅间土清除,再将两面墙幅对应面凿毛,然后在外面支模,浇筑防水细石混凝土。

2、管涌十分严重时可在支护桩前打设一排钢板桩,在钢板桩和支护桩间进行注浆,钢板桩底应与支护墙底标高相同,钢板桩的打设宽度应比管涌范围宽3~5m。

13.9 支护结构渗水应急措施

1、对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可采用坑底设排水沟的方法。

2、对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流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

1)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先在支护结构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支护结构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引出。

2)将管边支护结构的薄弱处用防水砼或砂浆修补封堵。

3)待修补封堵的砼或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时,按上述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如果引流的水为清水,周边环境较简单或出水量不大,则不作修补也可,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排出即可。

13.10 支护结构漏水应急措施

1)如果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结构背开挖至漏水位置下0.5~1.0m,在支护结构背后用密实砼进行封堵。

2)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则可在支护结构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注浆封堵。注浆浆液中应掺入适量水玻璃,使其能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采用压密注浆时,为防止施工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压力使支护结构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在施工前应对坑内局部反压回填土,待注浆达到止水效果后再重新开挖。

3)土方开挖施工过程中特别注意西侧南北两段阳角处新老混凝土结构相接处的止水效果,如若出现漏水或渗水情况,则参照上述支护结构渗水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13.11 基坑周边地面出现裂缝

1、基坑周边出现裂缝原因一般是由于基坑开挖后,周边土体发生位移或沉降而导致的裂缝。

2、应急措施:迅速用水泥浆灌缝,同时用薄膜等防雨物质将裂缝修补处覆盖,避免雨水流入。

13.12 翻车事故应急预案

1)启动前应将离合器分离或将变速杆放在空档位置。确认机械周围无人和障碍物时,方可作业。

2)行驶中人员不得上下机械和传递物件;禁止在陡坡上转弯、倒车和停车;下坡不准空档滑行。

3)停车以及在坡道上熄火时,必须将车刹住,刀片、铲斗落地。

4)钢丝绳禁止打结使用,如有扭曲、变形、断丝、锈蚀等应及时更换。

1)操作中,进铲不应过深,提斗不应过猛。一次挖土高度一般不能高于4米。

2)向汽车上卸土应待车子停稳后进行,禁止铲斗从汽车驾驶室上越过。

3)铲斗回转半径内遇有推土机工作时,应停止作业。

4)行驶时,臂杆应与履带平行,要制动往回转机构,铲斗离地1米左右。上下坡时,坡度不应超过20度。

5)装运挖掘机时,严禁在跳板上转向和无故停车。上车后应刹住各制动器,放好臂杆和铲斗。

6)连接电动挖掘机电源电缆时,必须取出开关箱上的保险丝。

1)操纵手柄应平顺。臂杆下降时卫校综合楼学生公寓、教学楼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中途不得突然停顿。

2)行驶时,须将铲斗和斗柄的油缸活塞杆完全伸出,使铲斗、斗柄和动臂靠紧。

1)在新填的土堤上作业时,铲斗离坡边不得小于1米。

2)行驶时华北地区某学生公寓施工组织设计,驾驶室外不得载人。

3)拖式铲运机上下坡不得超过25度,横坡不得超过6度。

4)多台拖式铲运机同时作业时,前后距离不得小于10米。多台自行式铲运机两机间距不得小于20米。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