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下载简介
内容预览随机截取了部分,仅供参考,下载文档齐全完整
023.恒大13#住宅楼基坑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31P).doc为确保施工期间围护结构和坑壁的稳定性,以及周围地面建筑物、道路的安全及正常运营,施工期间必须加强监控量测,做到信息化施工。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编制监测方案,方案应经评审后认定后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受力情况、周围地表位移等进行监测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一是可以及时了解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实际状态,对比分析设计条件与现场实际的差异,以便及时修正设计;二是有利于正确估计开挖过程中围护体系的稳定性,掌握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为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提供保证;三是可以通过接受反馈信息,科学合理安排下一步的施工工序,使施工更加安全,工程质量更好。
根据本工程的情况,监测内容主要有:
CJT509-2016 拦污用栅条式格珊(1)坡顶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
(3)周边管线巡视检查及位移监测
1)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
2)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3)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
4)基坑周围地面堆截是否有超载情况
5)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1)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1)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2)沉降观测: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
附合闭合差≤±0.3 mm(n为测站点)。
3)坡顶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
(2)监测数据处理及反馈
每次量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对每一个量测断面内每一种量测项目,均进行以下资料整理:
1)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图。
2)位移(应力)值随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
3)位移速度、位移(应力)加速度随时间以及随开挖面变化图。
每次量测后均应对量测面内的每个量测点(线)分别回归分析,求出各自精度最高的回归方程,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预测,推算出最终位移(应力)和掌握位移(应力)变化规律,并由此判断基坑的稳定性。
利用已经得到的量测信息进行反分析计算,提供支护结构和周围建筑物的状态,预测未来动态,以便提前采取工程措施,验证设计参数和施工方法。
监测技术成果应包括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总结报告。技术成果提供的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
本工程的测量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并绘出各测量对象的变化曲线,然后按要求提交有关单位。由于基坑监控中采用的仪器很多是传感式的,其零飘移或温度补偿等均在计算机中设置,由计算机处理。其工作流程如下:
监测小组与驻地监理、设计、甲方及相关各方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积极进行资料的交流和信息的反馈,优化设计,调整方案,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1)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建筑物的四角设置沉降观测点。
坡顶位移观测点沿周边设置于喷锚面层顶面,预留一段钢筋作为测点,以便测量结果的比较分析和测点的统一保护。
(2)建(构)筑物的竖向位移监测点: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 处布置竖向位移监测点,且每边不少于3 个监测点;
(3)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管线年份、类型、材料、尺寸及现状等情况,确定监测点设置;
2)监测点宜布置在管线的节点、转角点和变形曲率较大的部位,监测点平面间距宜为15~25m,并宜延伸至基坑以外20m;
3)压力管线宜设置直接监测点。直接监测点应设置在管线上,也可以利用阀门开关、抽气孔以及检查井等管线设备作为监测点;
4)在无法埋设直接监测点的部位,可利用埋设套管法设置监测点,也可采用模拟式测点将监测点设置在靠近管线埋深部位的土体中;
(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后,每1d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
(2)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底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建设方、监理、施工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1)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
2)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
3)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
4)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
5)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
(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6 、基坑变形监测报警值
若基坑开挖过程中,实际地层状况与设计条件差别较大,设计人员应进行验算,必要时应进行设计变更。
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发现有异常情况,如出现滑坡迹象(如裂隙、滑动等)时,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暂停施工。必要时所有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点。
通知设计人员提出处理措施。
根据滑动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滑坡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并做好记录。
注意观察坡顶是否出现的裂缝,发现有裂缝应及时进行修补,防止地表水大量从裂缝下渗而进一步危及基坑安全。
当坡顶位移、沉降较大且发生速度较快时,可在及时用挖土机覆土回填、在坡脚堆填砂包,先保持基坑边坡稳定,然后再采取设置土钉等处理措施。
该分项工程质量目标:合格
本工程列入公司的重点工程,工程质量监控由公司质量部直接管理。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现场经理、质检员负责下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配齐质量管理人员,在业主、监理、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指下,形成一个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3 、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2)建立施组、方案、交底三级预控制度
掌握各种施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保证,为此,在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都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对该工程所执行的规范、标准进行学习,并总结出相关的规范要点,重点学习,熟练掌握。来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
1)施工组织设计:是设计项目工程的施工总体部署、总工期、劳动力安排、现场布置、主要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的选定。
2)施工方案: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重要方案,深入细化;讲明细部做法、重点、难点及相应措施及各种指标、详图等。所有施工方案实施前均报业主和监理审批。
3)技术交底:是将方案具体落实到操作者,使操作者明白正确做法、工序、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 使操作者熟练掌握操作要点,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与控制施工质量。
(3) 建立会诊、追根、奖惩制度
1)会诊制度:对每个分项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都要组织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共同会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绝不放过,做好预控工作。
2)追根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追根刨源,一直追查到最终的责任者,不追查到责任者决不放过。
3)奖惩制度:工程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关键在于各级人员是否尽职尽责,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标准、规范、图纸要求;三项制度能促进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对追查到的责任者要按规定进行奖惩,干得好的有奖,对质量问题有责任的要按规定处罚,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促使全体人员克尽职守,努力工作。
4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为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规范和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组织施工,必须认真按本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规定组织施工,同时必须实施如下质量保证措施:
(1)该项工程为确保安全施工, 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组织施工。
(2)认真贯彻质量管理责任制,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责任到人,各尽其责。
(3)测量定位必须准确无误,应认真对大样进行复核。
(4)开挖的全过程都要实行专责质量跟踪管理,逐道工序都要把住质量关,前道工序质量达不到质量要求,后道工序不准施工。质量的跟踪管理要坚持实行质量自检、互检和检验的管理办法。
第十章 安全生产与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施工现场安全工作达标率100%,优良率90%以上。
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2%以内,重伤死亡事故频率为零。
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各专业分部一起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落实责任制,并将各种管理制度上墙公示。
(1)安全施工管理体系
根据施工管理程序绘制出现场安全施工管理保证体系图。见下图:
②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及施工全过程的情况,制定本工程项目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或提出要求,并监督其实施;
③在组织工程项目业务承包、聘用业务人员时,必须本着安全工作只能加强的原则,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安全工作的管理体制和人员,并明确各业务承包人的安全责任和考核指标,支持、指导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
④健全和完善用工管理手续,录用外施队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申报,严格用工管理制度,适时组织上岗教育,要对外施队的健康与安全负责,加强劳动保护工作;
⑤组织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技术措施DG/TJ08-2313-2020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技术标准.pdf,组织并监督工程项目施工中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和设备、设施验收制度的实施;
⑦发生事故,要做好现场保护与抢救工作,并及时上报;组织配合事故调查,认真落实制定的防范措施,吸取事故教训;
①对工程项目生产经营中的安全生产负技术责任;
②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结合工程项目特点,主持工程项目的安全交底;
③参加或组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审查施工方案时,要制定并审查安全技术措施,保证其可行性与针对性,并随时检查、监督、落实;
④主持制定技术措施计划和季节性施工方案的同时DB37T 4440.1-2021 城市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体系规范 信号系统 第1部分:系统需求.pdf,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监督执行。及时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