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666-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666-2020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技术规程.pdf4.4.7设置换热站的目的是避免输
同时解决系统承压的问题。本条文规定了换热站内换热器的温差 是为了避免盲目放大换热器换热面积,增加投资成本。
5.1.1系统设计应紧密结合用户需求进行,例如用户空调末端 用水温度是否存在多种需求、末端是否存在超高层建筑、用户对 令热水的使用时间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系统设计方案和实现方 式,所以应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综合能效。 5.1.2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为了经济、可靠运行,需进行优化设 计与计算。 1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中,冷水(热泵)机组、冷热电联供 等主机设备选型应采用名义工况性能系数较高的产品,并应同时 考虑部分负荷工况下的能效,使主机始终处于较高性能工作区。 2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提供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的运行策略,提供各典型工况下的运行模式;设计应对系统调试 与调适提出要求,同时提供相应的控制参数和运行策略。 3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因供能范围较大,且供冷时温差较小, 输配能耗较高,因此作出此规定,目的是在现有技术下,尽可能 降低输配能耗。 4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容量配置不合理,将直接导致系统 初投资增加、运行能效降低、经济性差,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完 成系统容量配置计算。传统设计中复合式能源系统容量配置一般 根据工程经验,计算方法较为简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为了有 效提高复合式能源系统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需在设计之初,进行 容量配置的优化计算。 对于复合式能源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铁路新建货运站专用线工程施工监理(第一批)招标文件,宜根据项目需求,以 系统能效、初投资、运行费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碳排放量等为
5.1.3本条规定是保证设备在实际运行时的工作压力不超过其
额定工作压力,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必须要求。 由于建筑高度等原因,导致冷热系统的工作压力可能超过设 备及管路附件的额定工作压力时,采取的防超压措施包括下列内 容:当主机进水侧承受的压力大于所选主机蒸发器的承压能力 时,可将水泵安装在主机蒸发器的出水口侧,降低主机的工作压 力;选择承压更高的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空调系统竖向分区。空 调系统的竖向分区也可采用分别设置高、低区冷热源,高区采用 换热器间接连接的闭式循环水系统,超压部分另设置自带冷热源 的风冷设备等。 当冷却塔高度有可能使冷凝器、水泵及管路部件的工作压力 超过其承压能力时,应采取的防超压措施包括:降低冷却塔的设
备位置,选择承压更高的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等。当仅冷却塔积水 盘或集水箱高度大于主机进水口侧承受的压力大于所选主机冷凝 器的承压能力时,可将水泵安装在主机的出水口侧,减少主机的 工作压力。当冷却塔安装位置较低时,冷却水泵宜设置的主机冷 疑器的进口侧,以防止高差不足水泵负压进水。 5.1.4大气臭氧层消耗和全球气候变暖是与空调制冷行业相关 的两项重大环保问题。单独强调制冷剂的消耗臭氧层潜能值 (ODP)或全球变暖潜能值(GWP)都是不全面与科学的。现 行国家标准《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GB/T7778定义 了制冷剂的环境指标
5.2.1对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设计提出要求
1设计采用区域供冷供热方式时,应进行各建筑和区域的 逐时冷负荷分析计算。主机的总装机容量应按照整个区域的最大 逐时冷热负荷需求,并考虑各建筑或区域的同时使用系数后确 定。这一点与建筑内确定主机装机容量的理由是相同的,作出此 规定的目的是防止装机容量过大。 2由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涉及的区域较大,一次建设全部 完成和投入运行的情况不多。因此,在能源站房设计中,需要考 虑分期建设问题。通常是一些固定部分,如机房土建、管网等需 要一次建设到位,但主机、水泵等设备可以采用位置预留的 方式。 3区域能源站设备容量大,数量多,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 难以实现满足用户空调要求的同时,运行又节能的自标。因此, 这里强调了广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及能源管理优化系统的要求 4居住建筑冷负荷小,使用时间短,单独接入区域供冷导 致系统的经济性差,一般宜采用分散式系统,居民可以根据不同 的生活习惯灵活使用和调节
5在超高层建筑的空调系统里,考虑到管路系统的焊接、 密封、成本及可靠性等问题,其空调水系统的划分应控制在 2.5MPa以内。超高层空调水系统分区减少,则泵组及板换设置 数量少,运行管理简单,运行能耗低,供冷效率高。通过对国内 超高层项目的调研和对比,一般认为在严格的选材和规范施工的 基础上,高承压的水系统方案是更为经济合理的。 6通常情况下建议超高层建筑最多换热次数不超过2次 在此情况下,若一次管网管道承压为1.6MPa,可将水系统分为 高低区,低区直供或者换热后供至120m以下;另外高区管线可 直接供至超高层建筑120m左右的设备层,经换热后,可供至 240m,因此本条文做出了240m的规定。若超高层建筑的高度 超过240m,从水系统分区讲,需要把一次管网的压力提高,或 者需要进行二次以上的换热,不论采用哪种方式,从系统的经济 性及安全角度考虑,不建议这样设置,因此,在此情况下,可以 单独设置冷源,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区。 5.2.2为了规范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作出了相关规定。 1由于建筑使用过程中冷热负荷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地 源热泵系统不宜单独作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冷热源,设计时应 考虑其他调峰冷热源,运行过程中通过调节地源热泵系统和辅助 冷热源,实现地下岩土的冷热平衡,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常年稳定 高效运行。 2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时,往往受场地限制,宜优先 采用竖直理管形式;根据地质结构、施工难度、布孔空间大小、 管材成本、岩土综合热物性、理管承压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地理 管钻孔深度及形式(单U/双U)。 3地理管布孔区域应优先选择室外绿地、景观或广场等区 域;室外布孔空间不足时,可与结构、地基等专业共同设计利用 建筑底部空间建筑桩其等进行埋管
1由于建筑使用过程中冷热负荷无法准确预测,因此,地 源热泵系统不宜单独作为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冷热源,设计时应 考虑其他调峰冷热源,运行过程中通过调节地源热泵系统和辅助 冷热源,实现地下岩土的冷热平衡,保证地源热泵系统常年稳定 高效运行。 2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时,往往受场地限制,宜优先 采用竖直理管形式;根据地质结构、施工难度、布孔空间大小、 管材成本、岩土综合热物性、理管承压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地理 管钻孔深度及形式(单U/双U)。 3地理管布孔区域应优先选择室外绿地、景观或广场等区 域;室外布孔空间不足时,可与结构、地基等专业共同设计利用 建筑底部空间、建筑桩基等进行埋管。 4地理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节能性,以冷却循环
水量为200m3/h的地埋管换热系统为例,换热温差为5℃,设定 允许的循环水泵扬程最大为40m(最不利循环管路总长约 3000m),则对应的换热量为1164kW,需要的水泵功率约为 30kW,换热量与水泵功率之比为38.8,取整设为40。 5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工况应优于冷却塔或热源塔工 况,才能体现地理管地源热泵的节能性,因此要求夏季地理管换 热器最高出水温度宜低于33℃;同时,冬季地理管进水温度: 即热泵蒸发器出水温度较低时,影响系统经济性并在不添加防冻 剂的情况下有结冰的危险,因此作出了冬季地埋管换热器最低进 口温度宜高于4℃的规定。 6后期运行过程中,通过地温监测孔可实时监测地下岩土 温度的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运行策略,调节地源热泵与辅助冷 热源比例,实现地下岩士冷热平衡。此外,在部分负荷情况下, 根据地理管换热器各分区岩土温度情况,可自由实现各个地理管 分区的开启或关闭,实现分片供能,并可对各个片区岩土冷热平 衡进行调节。 7地理管换热器属于一次性工程、隐蔽工程,后期基本无 法检修维护,宜分组进行地理管换热器连接,各组内地理埋管换热 器同程连接,实现组内地埋管换热器的水力平衡。各组设置关断 功能装置,若组内管线出现漏水、损坏等问题,将整组关闭,不 会对其他分组产生影响。各组连接的钻孔数应根据理管深度、理 管规模、场地空间等确定,宜5个~10个。各个地埋管换热器 分组设置流量调节功能装置,后期进行系统调试,实现各个分 组间的水力平衡,水力不平衡度要小于15%。 5.2.3采用地表水作为冷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应具有较高的节 能性与安全性
统的安全性,同时应严格控制好换热器的成本,选择较高的对数 换热温差,降低换热面积,减少投资,使系统的经济性良好。
5.2.5为了保证冷热电联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应遵循如下
原则: 1当冷热电联供发电效率为35%,燃气价格与电价之比为 4.0时,燃气成本与发电收益才基本持平。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运 行小时数和运行负荷率直接影响了系统的经济性,为了尽可能保 证发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冷热电联供系统的余热应承担基础负 荷,一般系统发电量不宜超过能源站最大用电量的40%。 2冷热电联供发电上网成本要远低于市政电网售电价格 冷热电联供发电自用时可大幅降低运行电费。具备上网政策条件 且上网电价较高的项目,宜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通过售电提高项 自经济收益,适当扩大系统设备容量。在复合式能源系统中,冷 热电联供系统应承担基础冷热负荷,运行时应优先开启。 3冷热电联供系统发电自用时,应根据实际用电需求,合 理设计系统装机容量和运行策略。 5燃气轮机发电规模一般较大,但是设备启动等耗时较长 不易于灵活控制,内燃机发电规模略小,较燃气轮机更为灵活。 6冷热电联供余热回收时,若系统有供冷供热需求,宜选 用烟气热水型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单独供热时宜直接换热或 采用余热锅炉回收,排放烟气宜进一步进行冷凝热回收,提高能 源综合利用效率
5.2.6低位热源的水温高于
冷(温)水机组进行提升的方式;低位热源的水温高于65℃且 氏于80℃的项目,宜采用板式换热器换热后直接利用的方式; 低位热源的水温35℃以下的项目宜采用热泵系统进行提升的 方式。
5.2.7不同能源系统形式,受出水温度的影响不同,例如,燃
气锅炉的效率受出水温度的影响不天;而热泵机组受出水温度的 影响较大,如出水温度为45℃还是5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 况下,机组COP相差10%左右。所以热泵系统和燃气锅炉(市
政热力)联合供能时,尽可能由热泵系统承担基础负荷,热泵出 水温度控制在机组高效范围,不足温度可由燃气锅炉(市政热 力)进行提升。同样,系统若进行质调节,宜采用优先降低热泵 出水温度的控制方式。
5.3.1机房设备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50016、《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以及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2012第8.10.2条和第8.10.4条的规定。能源站机房应设有给 水、排水设施,排水系统能力应充分考虑专业过滤器反洗或单台 设备容水量的泄水能力。有蓄热功能的水池的站房应按热水设计 温度选择排水系统管道及附件材料。制冷剂系统的事故通风排风 口宜设置在机房下部。能源站机房应根据其所在位置、建筑功能 要求和需求,采取必要的建筑隔声、隔振措施。医院医技楼、特 殊实验楼等对振动有较高设计要求时,尚需进行抗震专项设计。 为能源站供电的变配电室宜设于能源站邻室。应用燃气时的能源 站,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城镇燃 气设计规范》GB5002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 规定。
上考虑附加系数,而区域供冷供热项自的用户用冷用热负荷已考 慧一定的同时使用率,增加机组选型规模将导致项目初投资提 高,且容易造成系统运行经济性降低、设计不合理等现象。系统 共冷供热能力的保障应通过合理确定系统方案、优化运行策略等 方式实现
5.3.3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一般建设周期长,初期投入时,接
的用户较少,此时负荷也较低,为了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 出现,应设置调节性能好的螺杆式机组或变频离心式机组,以适
月部分负荷和夜间小负荷的变化。
初期部分负荷和夜间小负荷的变
5.3.4热泵机组在较低负荷率工况下运行时,能效将大幅
如按照冷热负荷较大者进行设备选型,将导致设备选型过大,机 组长期处于较低负荷工况,运行经济性差。优先考虑当地常月 的、价格低廉的、便利的辅助冷热源,
5.3.5由于区域供冷的管网距离长,水泵扬程高,因此加大供 回水温差,可以减少水流量,减少水泵的能耗。由于受到不同类 型机组冷水供回水温差限制,不同供冷方式宜采用不同的冷水 回水温差。
5.3.5由于区域供冷的管网距离长,水泵扬程高,因此加大供
经研究表明:在空调末端不变的情况下,冷水采用5C 13℃和7℃/12℃的供回水温度,末端设备对空气的处理能力基 本上相同。由于区域供冷系统中宜采用用户间接连接的接入方 式,当一次水采用8℃温差时,供水温度要求在3℃~4℃,这样 可以使得二次水的温度达到6℃~7℃,通常情况下能够满足用 卢的水温要求。采用电动压缩式热泵机组、吸收式冷(温)水机 组作为热源时,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和温差应按设备要求及用户 需求等确定,设计工况下,供水温度不宜小于45℃,温差不应 小于7℃;采用其他热源时,供水温度不宜小于60℃,温差不应 小王15℃
5.3.6本规程所涉及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中,供冷占有非常重
5.3.7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
5.3.8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是指设计工况下,
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及冷却塔净输入 能量之比;对多台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组成的冷水系 统,应将实际参与运行的所有设备的名义制冷量和耗电功率综合 统计计算,当机组类型不同时,其限值应按冷量加权的方式 确定。 需要指出的是:本条文适合于采用冷却塔冷却,风冷或蒸发 令却的冷源系统,不适用于通过换热器换热得到的冷却水的冷源 系统。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或地埋管中循环水作为冷却水时,为 避免水质或水压等各种因素对系统的影响而采用了板式换热器 进行系统隔断,这时会增加循环水泵,整个冷源的综合制冷性能 系数也不同,因此,不适用于本条规定
水质比经冷却塔冷却后的水质差,与机组标准工况所规定的水质存 在区别,而结垢对机组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需进行修正,并设置 在线清洗装置。一般来说,常规机组的污垢系数为:蒸发器侧取 0.018(m²:℃/kW),冷凝器侧取0.044(m²:℃/kW)。对于以地表 水为低位热源的系统,经水质处理,并设置在线清洗装置后,冬季 蒸发器侧、夏季冷凝器侧污垢系统可以取0.086(m²·℃/kW)。
3.10蓄能系统设计时,宜满足如
1蓄能系统设计前,应分析建筑物负荷需求、系统运行时 间,并调查当地电力供应条件和分时电价情况。蓄能系统设计需 要根据负荷需求、电价情况和其他经济技术指标,确定系统采用 全负荷蓄能还是部分负荷蓄能模式,并分析确定系统的蓄能装置
5.3.11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因建设周期长,一般采用主机和水泵
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有关规定;对于源 侧为地表水的系统,应进行旋流除砂、杀菌、灭藻、过滤、防腐 等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直接进入主机的要求,并且为了 延长主机寿命,提高效率,应设置在线清洗装置。若经处理后的 水质仍不满足直接进入主机时,需设置换热器。 5.3.13高压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机组一般为10kV电机, 当工业或电厂有6kV供电系统时,也可直接利用6kV。区域供 冷供热项目需要大型或特天型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因其电动机 额定输人功率较大,故运行电流较大,导致电缆或母排因截面较 天不利于其接头安装。采用高压电机,可以减小运行电流以及电 缆和母排的铜损、铁损。由于减少低压变压器的装机容量,因此 也减少了低压变压器的损耗和投资。但是高压冷水机组或热泵机 组价格较高,高压电缆和母排的安全等级较高也会使相应投资的 增加,并且对高压供电设备的管理要求也会相应提高,用户需要 与供当地电部门协商这部分电源的管理。 5.3.14当单台水泵电机额定输人功率大于280kW时,因其电 机额定输入功率较大,故运行电流较大,导致电缆或母排因截面 较大不利于其接头安装。采用高压电机,可以减小运行电流以及 电缆和母排的铜损、铁损。由于减少低压变压器的装机容量,因 此也减少了低压变压器的损耗和投资
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有关规定:对于源 侧为地表水的系统,应进行旋流除砂、杀菌、灭藻、过滤、防腐 等处理,使得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直接进人主机的要求,并且为了 延长主机寿命,提高效率,应设置在线清洗装置。若经处理后的 水质仍不满足直接进人主机时,需设置换热器
5.3.13高压电动压缩式冷水(热泵)机组一般为10k
当工业或电厂有6kV供电系统时,也可直接利用6kV。区域供 冷供热项目需要大型或特大型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因其电动机 额定输入功率较天,敌运行电流较大,导致电缆或母排因截面较 大不利于其接头安装。采用高压电机,可以减小运行电流以及电 缆和母排的铜损、铁损。由于减少低压变压器的装机容量,因此 也减少了低压变压器的损耗和投资。但是高压冷水机组或热泵机 组价格较高,高压电缆和母排的安全等级较高也会使相应投资的 增加,并且对高压供电设备的管理要求也会相应提高,用户需要 与供当地电部门协商这部分电源的管理
机额定输入功率较大,故运行电流较大,导致电缆或母排因截面 较大不利于其接头安装。采用高压电机,可以减小运行电流以及 电缆和母排的铜损、铁损。由于减少低压变压器的装机容量,因 此也减少了低压变压器的损耗和投资
轮传动装置,人工开启时间很长,劳动强度大,这就需要采用申 动驱动装置。较小阀门是否采用电动装置,可根据情况由设计人 员自定。
5.4输配管网及换热站
5.4.1管网设计中水力计算的流量与管段上的用户类型及使用 持性相关,确定计算流量时,要确定此管段的同时使用系数,其 取值同本规程第3.0.3条。例如某一支路的用户为教学楼和学生
宿舍,另一支路主要为办公建筑,其使用特性差异较大,因此在 计算流量时应确定各支路的同时使用系数及流量,再逐步确定支 管和主干管的流量,主干管的流量应与能源站的流量进行配合。 5.4.2由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大,水泵的装机容量大,因此确 定合理的管道流速并保证各环路之间的水力平衡,是区域供冷供 热能否做到节能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应进行 管网的水力工况分析及水力平衡计算,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 管网的计算比摩阻。当各环路的水力不平衡率超过15%时,应 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另外,管网内的水流速超过3m/s 后,会对管道和附件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最 大流速出现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因此建议管网设计的最大水流速 不宜超过2.9m/s。对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各管网管径,需要综 合考虑流速和比摩阻来确定。 通常一级管网主干线宜按经济比摩阻确定管径,一般情况下 按下列数值选用: (1) ≥L≤500m 60Pa/m~100Pa/m; (2)500m<=L<1000m 50Pa/m~80Pa/m; (3)L>1000m 30Pa/m~60Pa/m。 注:ZL为主干线供回水管总长度,供冷半径不宜大于1500m。 对于支干线、支线应按允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一般来说,支 干线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宜小于200Pa/m;支线比摩阻 不应大于400Pa/m,宜小于250Pa/m。 不同管径管道的建议流速如表3所示。
宿舍,另一支路主要为办公建筑,其使用特性差异较大,因此在 计算流量时应确定各支路的同时使用系数及流量,再逐步确定支 管和主于管的流量,主于管的流量应与能源站的流量进行配合
5.4.2由于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大,水泵的装机容量大,因
注:ZL为主干线供回水管总长度,供冷半径不宜大于1500m。 对于支干线、支线应按充许压力降确定管径,一般来说,支 干线比摩阻不应大于300Pa/m,宜小于200Pa/m;支线比摩阻 不应大于400Pa/m,宜小于250Pa/m。 不同管径管道的建议流速如表3所示,
5.4.3本条是为了让循环水泵在合理的工作范围内提
.4本茶定为让循场 的工作范围闪提高水泵性 能。若冬夏季空调水系统流量及系统阻力相差很大,两管制系统 如冬夏季合用循环水泵,若按系统的供冷运行工况选择循环水 泵,供热时系统和水泵工况不吻合,往往水泵不在高效区运行, 且系统为小温差大流量运行,浪费电能;即使冬季改变系统的压 力设定值,水泵变速运行,水泵冬季在设计负荷下也可能长期低 速运行,降低效率,因此不充许合用。若冬夏季分别计算的水泵 功率相差27%以内时,冬李通过改变系统的压力设定值,水泵 变速,仍可在高效区运行,从减少投资和机房占用面积的角度出 发,因此本条文作出了相差27%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当空 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系统的流量和管网阻力特性及水泵工作特性相 差不天而采用冬夏季共用水泵的方案时,应对冬夏季两个工况情 况下的水泵轴功率要求分别进行校核计算,并按照轴功率要求较 大者配置水泵电机,以防止水泵电机过载
能。若冬夏季空调水系统流量及系统阻力相差很大,两管制系统 如冬夏季合用循环水泵,若按系统的供冷运行工况选择循环水 泵,供热时系统和水泵工况不吻合,往往水泵不在高效区运行, 且系统为小温差大流量运行,浪费电能;即使冬李改变系统的压 力设定值,水泵变速运行,水泵冬季在设计负荷下也可能长期低 速运行,降低效率,因此不允许合用。若冬夏季分别计算的水泵 功率相差27%以内时,冬李通过改变系统的压力设定值,水泵 变速,仍可在高效区运行,从减少投资和机房占用面积的角度出 发,因此本条文作出了相差27%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当空 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系统的流量和管网阻力特性及水泵工作特性相 差不天而采用冬夏季共用水泵的方案时,应对冬夏季两个工况情 况下的水泵轴功率要求分别进行校核计算,并按照轴功率要求较 大者配置水泵电机,以防止水泵电机过载。 5.4.4一般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供冷用换热器换热面积远大于 供热用换热器,合并设置不容易匹配。对换热站内换热器的温差 作出规定,是为了避免盲目放大换热器换热面积,增加投资成 本。对于空调热水板式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应该根据不同的 热源形式,采取适宜的温差。 5.4.5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输配管网单位绝热层外表面积的最大 允许热、冷损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 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 (1)计算管道总散热损失时,由支座、补偿器和其他附件产 生的附加热损失可按。 (2)表4给出的热损失附加系数计算。当附件保温较好,管 径较大时,取较小值;当附件保温较差、管径较小时,取较 大值。
5.4.4一般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供冷用换热器换热面积
供热用换热器,合并设置不容易匹配。对换热站内换热器的温差 作出规定,是为了避免盲目放大换热器换热面积,增加投资成 本。对于空调热水板式换热器的对数平均温差,应该根据不同的 热源形式,采取适宜的温差
5.4.5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输配管网单位绝热层外表面积的最大
充许热、冷损失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 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 (1)计算管道总散热损失时,由支座、补偿器和其他附件产 生的附加热损失可按。 (2)表4给出的热损失附加系数计算。当附件保温较好,管 径较大时,取较小值;当附件保温较差、管径较小时,取较 大值。 (3)直理敷设时,宜采用聚氨酯保温材料;地下综合管廊敷 设时,应根据介质温度选择柔性泡沫橡塑、离心玻璃棉或聚氨酯
保温材料。成品保温管及管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高密度聚乙 稀外护管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理保温管及管件》GB/T 29047和《城镇供热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外护层聚氨酯泡沫塑料 预制直埋保温管及管件》GB/T38097的有关规定。 (4)管道及设备的保温和保冷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GB/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和《工业 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的有关规定
表4管道散热损失附加系数
值得注意的是,管网冷损失除包括管道散热损失外,还应包 括水泵电机的电耗转化为热能而导致循环水温升的那部分冷损 失。区域供冷供热共用管网时,应按供冷和供热工况分别校核管 网冷热损失,使之均满足本条要求。 5.4.6一般换热器不需要定流量运行,因此推荐在换热器二次 水侧的二次循环泵采用变速调节的节能措施。当系统负荷侧各环 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如果分区分环路按阻力大小设置和选择二次 泵,理论上比设置一组二次泵更节能,因此建议按区域分别设 置。当二次水系统需要分别管理时,为了维护和管理方便,也需 要按区域分别设置。 5.4.8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供能面积较大,管网枝状布置有利于 节省管材;当有不充许供冷供热间断的特殊需求,例如严寒或寒 令地区的供热、数据中心的全年供冷等,可设置针对具体场所的 环状或复式布置。另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干管较长且分支多, 分段设置检修的阀门井有利于故障的排除。供冷管道在条件允许
值得注意的是,管网冷损失除包括管道散热损失外,还应包 括水泵电机的电耗转化为热能而导致循环水温升的那部分冷损 失。区域供冷供热共用管网时,应按供冷和供热工况分别校核管 网冷热损失,使之均满足本条要求。 5.4.6一般换热器不需要定流量运行,因此推荐在换热器二次 水侧的二次循环泵采用变速调节的节能措施。当系统负荷侧各环 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如果分区分环路按阻力大小设置和选择二次
值得注意的是,管网冷损失除包括管道散热损失外,还 活水泵电机的电耗转化为热能而导致循环水温升的那部分 失。区域供冷供热共用管网时,应按供冷和供热工况分别校 网冷热损失,使之均满足本条要求
水侧的二次循环泵采用变速调节的节能措施。当系统负荷侧各环 路阻力相差较大时,如果分区分环路按阻力大小设置和选择二次 泵,理论上比设置一组二次泵更节能,因此建议按区域分别设 置。当二次水系统需要分别管理时,为了维护和管理方便,也需 要按区域分别设置。
5.4.8区域供冷供热系统供能面积较大,管网枝状布置有利于
节省管材;当有不充许供冷供热间断的特殊需求,例如严寒或寒 令地区的供热、数据中心的全年供冷等,可设置针对具体场所的 环状或复式布置。另外,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干管较长且分支多 分段设置检修的阀门井有利于故障的排除。供冷管道在条件允许
时,宜设置坡度有利于泄水。
5.4.9输配管网管道补偿满足下列
1利用管道自然弯曲形状(或设计成L形或Z形管道)所 具有的柔性,补偿其管道自身的热胀和端点的位移称之为自然补 偿。地下综合管廊敷设时,应充分利用管道的转角管段进行自然 补偿。 2本规程适用于介质温度不大于95℃,工作压力不大于 2.5MPa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在此温度范围内,直埋 敷设时,宜采用无补偿敷设方式。目前无补偿直埋敷设的设计方 法已很成熟,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理热水管道技术规程》 CJJ/T81对管道计算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设计师应进行详细的分 析,尽量减少补偿器和固定墩数量,提高管网运行的可靠性。 3区域供冷管道直理敷设时,应采用无补偿敷设,阀门法 兰两端设置可伸缩或变形的管件,以防止阀门与管道连接处由于 冷缩产生的变形,DN350以上的阀门应作支架。 5.4.10区域供冷供热共用管网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 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中闭式管网的要求设置补水装置。补 水定压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在 焦中冷热源处
3区域供冷管道直埋敷设时,应采用无补偿敷设,阀门法 兰两端设置可伸缩或变形的管件,以防止阀门与管道连接处由于 冷缩产生的变形,DN350以上的阀门应作支架。 5.4.10区域供冷供热共用管网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 热管网设计规范》CJ34中闭式管网的要求设置补水装置。补 水定压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在 集中冷热源处。 5.4.11供热热源为市政热网或锅炉房时,水质遵循国家现行标 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和《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的有关规定,供热热源为热泵机组时,水质遵循现行国 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规定,供冷时水质 尊循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有关 规定。 41半相值 平能发
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中闭式管网的要求设置补水装置。 水定压点应设在便于管理并有利于管网压力稳定的位置,宜设 集中冷热源处
5.4.11供热热源为市政热网或锅炉房时,水质遵循国家现行
准《工业锅炉水质》GB/T1576和《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34的有关规定,供热热源为热泵机组时,水质遵循现行国 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规定,供冷时水质 遵循现行国家标准《采暖空调系统水质》GB/T29044的有关 规定。
5.4.12为了提倡用户的行为节能,本条文规定了冷热计量的
求。换热器、水泵的配置除应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有关规定
6.1.1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规模大,控制复杂,节能要求高,应 建立集中监控系统。集中监控系统管理具有统一监控与管理功能 的中央主机及功能性强的管理软件,可以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 提高管理水平;对于规模大、设备多、距离远的系统比常规控制 更容易实现工况转换和调节;能耗分析功能更有利于合理利用能 量实现系统的节能运行;系统之间的连锁保护控制更便于实现 有利于防止事故,保证设备和系统运行可靠安全
天优 有利于防止事故,保证设备和系统运行可靠安全 6.1.2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较为复杂,其检测和监控一般包含了常 规暖通系统和设备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6.1.3为使动力设备安全运行及便于维修,在动力设备附近的 动力柜上设置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及远程/就地转换开关,并能监 视其状态。为保障检修人员安全,在开关状态为就地控制时,要 求不能进行设备的远程启停控制。 6.1.5同北方地区的供热计量一样,供冷供热计量是一项重要 的建筑节能措施,也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用户收费的依据。在系
6.1.2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较为复杂,其检测和监控一般包合
规暖通系统和设备涉及的大部分内容,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
6.1.3为使动力设备安全运行及便于维修,在动力设备附近白
动力柜上设置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及远程/就地转换开关,并能出 现其状态。为保障检修人员安全,在开关状态为就地控制时,要 求不能进行设备的远程启停控制
6.1.5同北方地区的供热计量一样,供冷供热计量是一项重要
的建筑节能措施,也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用户收费的依据。在系 统的每一级设置能量计量装置有利于运行管理,用户也能及时了 解和分析用能情况,自觉采取节能措施。目前在我国出租型公共 建筑中,集中空调费用一般按照用户承租建筑面积的大小,用面 积分摊方法收取,这种收费方法易造成能源浪费,还会引起用户 和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为了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良性发展,积极 吸引用户加入,必须按冷、热计量来收费,真正体现区域供冷供 热技术的优势。冷热计量装置精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热能表检
定规程》JJG225的有关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规定,用于冷热量结算点的计量表应该实行首检和周期性强制检 定,不设置于冷热量结算点的计量表应按照产品标准,具备合格 证书和型式检验证书
6.1.6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基本操作功能包括监视功
能、显示功能、操作功能、控制功能、数据管理辅助功能、安全 保障管理功能等。它是由监控系统的软件包实现的,各厂家的软 件包功能类似。实际工程中,由于没有按照要求做,致使所安装 的集中监控系统管理不善。为实现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各级站房与 所在建筑其他弱电子系统数据共享,要求各弱电子系统间(消防 子系统、安防子系统等)有统一的通信平台,宜预留与统一通信 平台相连接的接口。
6.1.7本条为集中监控系统与主要设备(制冷机组、锅炉等)
6.1.7本条为集中监控系统与主要设备(制冷机组、锅炉等) 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要求。主要设备控制器通信接口的设立,可使 集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其运行参数以及系统能量 管理更加合理
6.2能源站与一级管网
6.2.2规定了能源站与一级管网监测、记录和控制的内
1冷热源温度、压力参数是管网运行温度、压力工况的基 础数据。流量、热量不仅是重要的运行参数,还是管网与冷热源
间热能贸易结算的依据,应尽可能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2上述参数不仅要在仪表盘上显示,而且应连续记录以备 核查、分析使用,数据连续记录的最小时间间隔应为10s。 3区域能源系统在满足空调负荷需求的条件下,应优先选 择效率高、经济性好的冷热源设备运行。应根据负荷变化实行合 理的群控措施,使每台冷热源设备均在合理的负荷率下运行,避 免冷热源设备低负荷低效率运行。调整各冷热源设备间的输配介 质流量。使其流量与负载相匹配
最不利环路及其所需压差均会变化,动态监测最不利环路及变压 差控制方式运行有利于更好地节能。随着动态水力平衡技术和电 动阀门状态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变压差控制技术在区域供冷供 热系统的应用将趋成熟。循环水泵入口和出口的超压保护装置
压力、温度和流量应采用记录仪表连续记录瞬时值,其他参数应 定时记录数据。连续记录的最小时间间隔应为10s。 5.3.2水泵转速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系统压差测点宜设 在最不利环路干管靠近未端处;负荷侧多级泵变速宜根据用户侧 压差变化控制,压差测点宜设在用户侧支管靠近末端处
阀调节一次水流量,进而根据一次水压差变化控制一次水泵变频 运行。供热时,二次水供水温度再设定功能起到了气候补偿器的 作用,有利于节能。二次水循环泵的控制同本标准第6.3.2条负 荷侧各级水泵调节原理。当多台换热器和二次水循环泵一对一设 置并采用共用集管连接和运行时,每台换热器宜设置与水泵开闭 连锁的电动阀。
7.1.3完整的调适资料至少
:噪声测量应使用I型或I型以上的精度级
方案。调适方案一般包含调适参与方及职责、目标、调适流程、 调适内容、范围、时间、调适人员、时间计划及相关条件配合事 宜等。 符合性检查包括设备安装位置、型号、铭牌参数等的符合 性,管路走向、管道材质、管径规格等符合性,阀门、传感器、 执行器等附件规格符合性;缺陷检查包括功能、维护检修、性能 等方面的检查。施工缺陷检查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现场检查迅速发 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在工程调适过程中,常见 的缺陷主要包括施工缺陷和功能缺陷两类。施工缺陷如阀门漏 装、减震措施不到位等;功能缺陷如管道安装位置不当、设备及 主要部件未留检修空间、传感器安装位置不当等。 7.2.3开展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编制启动运转程序和对应的 记录表格。单机试运转的程序应参考厂家给出的程序,并满足安 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检查的需求。 施工缺陷和现场条件不具备,经常是单机试运转无法实施的 原因。因此,在单机试运转前,应对前置条件进行反复确认,以 确保单机试运转工作达到预期效果。设备单机试运转前,应检查 确认下列条件: (1)设备相关系统管路、部件安装完毕,安装质量符合规范 要求; (2)设备管路、部件已完成清洁和打压试验,且试验结果符 合规范要求; (3)设备相关电气系统设备的安全性和供电稳定性符合单机 试运转要求。 单机试运转应形成完整的试运转记录或报告,包括时间、 地点、调试条件检查结果、调试过程、问题的处理、调试结 果等。 7.2.4设备性能调适可参考各设备的产品标准或产品性能试验
方法标准。单机试运转的完成是设备性能调适的前置条件
自控功能验证包括:执行器、传感器准确性验证,功能验证 和逻辑验证。执行器、传感器准确性验证应满足设计或业主要 求。监测参数、安全保护、启停控制和单机设备自动控制的功能 验证结果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等有关标准的要求。暖通空调监控系统的功能检测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内容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2)冷热源的监测参数应全部检测;空调、新风机组的监测 参数应按总数的20%抽检,且不应少于5台,不足5台时应全 部检测;各种类型传感器、执行器应按10%抽检,且不应少于5 只,不足5只时应全部检测; (3)抽检结果全部符合设计要求的应判定为合格。 区域供冷供热系统控制逻辑验证宜包括下列内容: (1)各设备启停连锁控制功能和报警功能验证 (2)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验证; (3)冷冻水、冷却水温度控制回路验证; (4)冷水(热泵)机组和冷冻水泵联合运行控制功能验证; (5)冷却塔台数、加减载控制功能验证: (6)冰蓄冷系统不同模式切换功能验证。 水系统的控制逻辑验证宜包括下列内容: (1)一级泵系统中,水泵台数及变频调节功能、旁通调节阀 控制功能; (2)二级泵及多级泵系统中,负荷侧各级水泵变流量控制 功能。 上述系统自控功能验证是验证楼控系统与暖通空调系统联动 的功能;而系统综合性能调适是基于自控系统开展的供冷供热系 统整体性能、参数调适,包括系统参数控制准确性、稳定性、冷 热源系统性能、变负荷工况调节等,验证系统在各个工况下的实 际综合性能能否满足要求
7.2.7季节性验证至少包括制冷季和供暖季GB 51157-2016 物流建筑设计规范(完整、清晰无水印),根据系统的特
7.2.7季节性验证至少包括制冷李和供暖季,根据系统的特性 和用户功能需求可增加过渡季,每个工况宜至少连续验证5d, 以确保季节性验证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季节性验证宜基于楼宇自控系统的监测和记录功能开展,对 过程中发现的楼宇自控系统的问题进行整改,真正实现楼控系统 的预期功能,避免大量出现的楼控系统“只监不控”的弊端。另 外,季节性验证宜对项目的实际能耗情况进行核查,核查系统总 能耗、分项能耗的总量、变化趋势、所占比例等是否合理,并在 此基础上对运行模式进行优化。
7.2.8对照系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技术文件,保证技术文件的 真实性和准确性。下列文件为必备文件档案,并作为节能运行管 理、责任分析、管理评定的重要依据: (1)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的设备明细表; (2)主要材料、设备的技术资料、出厂合格证及进场检 (试)验报告; (3)仪器仪表的出厂合格证明、使用说明书和校正记录; (4)图纸会审记录、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竣工图(含更新改造 和维修改造); (5)隐蔽部位或内容检查验收记录和必要的图像资料; (6)设备、系统的安装及检验记录; (7)管道压力试验记录; (8)设备单机试运转记录; (9)系统联合试运转与调适记录; (10)系统调适报告。 以上资料应转化成电子版数字化方式存储,便于管理和 查阅。 70区城供冷供执系属于“源侧”各主端建属王“用白
则”,两者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供冷供热系统。在设计、建造 运维等各阶段,两者的工作是相互独立的。两者之间的接口一
为换热站,多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冷热量的交换,因此系统联合 调适时只需确保换热站两端的工况分别满足两方设计要求即可, 在系统联合运行调适的过程中,两者的联系相对独立。但由于设 计偏差、工程质量等难以完全消除的问题,造成末端建筑的实际 负荷与设计值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一定偏差。因此,在全系统开始联 调前,建议应首先完成各用户侧建筑的系统的调适,以确认各用 户侧建筑的实际负荷需求。当该工作无法提前完成时,系统联合 调适仍应以设计工况为目标进行调适,并确保一定程度的调控 范围。
到与末端用户的匹配,一般不会一次性建设完成所有区域供冷供 热系统,此时,应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指定有针对性的全系统调 适方案。调适方案中不仅应明确系统调适的总体目标,还应明确 各个阶段的调适目标,其中,重点在第一阶段中不仅应确保第 阶段投运的使用要求,还应验证关系到整个系统运行的设备性 能、输配能力、调控能力等。
7.3.1楼宇自控系统是区域供冷供热系统实现可持续优化运 的重要基础。不仅应重视该系统的建设DB12T 3023-2019 公路养护作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还应重视系统的维护 7.3.2基于实际数据的分析是实现可持续优化运行的重要基码
7.3.2基于实际数据的分析是实现可持续优化运行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