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300-2022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DB32/T 4300-2022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2/T 4300-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8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361760
下载资源

DB32/T 4300-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2/T 4300-2022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pdf

ICS91.060.99 CCS P30/39

江苏省 地 國方标 准

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

DB34/T 3486-2019 畜禽粪污覆膜氧化塘处理技术规程本规程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昆山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上海 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中煤长江基础建设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蒋刚、龚红卫、王琰、史春乐、洪鑫、管超、宗宸锋、王振宇、邵东、王昊、英旭、 徐新丽、张忠宇、周游、**远、吴倩、赵媛、王兵、*福清、孙长建。

本规程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城镇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昆山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上海 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中煤长江基础建设有限公司、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隧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蒋刚、龚红卫、王琰、史春乐、洪鑫、管超、宗宸锋、王振宇、邵东、王昊、英旭 徐新丽、张忠宇、周游、**远、吴倩、赵媛、王兵、*福清、孙长建。

桩基理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内容。 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采用桩 埋管地源热泵换热系统的建筑工程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T13663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50366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TGJ/T438桩基地热能利用技术标准 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T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T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CJJ101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T317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材及管件 CJ/T31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材及管件 OGJ132/TJ89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OG/TJ08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 DGJ32/TJ1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管换热器Pilefoundationburiedheatexchangepipe 桩内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换热器,根据管路安装型式不同,常见的有垂直U型桩基埋管换热器 管换热器和螺旋型桩基埋管换热器等

通过在建筑桩基础申理设换热器装置(即桩基理管),进行浅层低温地热能交换,起到基础承载和换热的 双重功能的桩基础,也称为能源桩

4.1.1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之前,应对工程场地状况以及拟建场地浅层地热能的应用条件展开调 查和评估。

1)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地表平整度。 2)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 分布及其理深。 3)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电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 4)附近类似工程地质条件场地的桩基工程试桩资料和单桩承载力设计参数。 4.1.3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条件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1)当地气候特征与能源供应条件、能源价格及当地政策。 2)拟采用的浅层地热能类型、品质及其可利用热量与利用方案。 3)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卫生与安全评估。 4)建筑可利用浅层地热能对需求的保证率及补充能源类型。 5)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寿命周期维护成本、节能量与节省的运行费用及增加投资回收周期。 4.1.4在岩溶、断层破碎带等特殊地质条件地区,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论证桩基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技 术可行性。

4.2.1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设计前, 应进行工程场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热物性勘察。 4.2.2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岩土勘察应同时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和《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94中相关规定。 423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经工程热物性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地下水水位及季节性变化、地下水渗流速度与方向等; 2)地基土受温度影响的工程性质:变温条件下的固结特性及强度等; 3)岩土热物性试验和热响应测试。 4.2.4桩基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热物性勘察勘探孔应深入端平面以下不小于5m,且数量应符合下列规

1)桩基埋管区面积小于等于2500m2时,勘探孔数量不少于1个; 2)桩基埋管区面积大于2500m2、小于等于10000m2时,勘探孔数量不少于2个; 3)桩基埋管区面积大于10000m2时,每增加10000m2增加1个勘探孔。

4.2.5热物性勘探孔数为1

形态和场地状况合理布置

4)测温允许误差为+0.2C。

.2.7桩基理管地源热泵系统换热能力的评估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DGJ32/TJ89中的规定,可根 居式(4.2.7)评估桩基埋管系统换热性能:

式中:Q—桩基埋管换热器最大瞬时换热量(kW) 换热桩数量; h—埋管桩基的有效桩长(m)

Q=qnh/1000

n—换热桩数量; h—埋管桩基的有效桩长(m) .2.8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 2)勘察工作概况; 3)拟建工程场区场地条件; 4)拟建工程场区地质条件; 5)岩土热物性特征与参数; 6)结论与建议,

4.2.8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4.3桩基埋管热响应测试

4.3.1桩基埋管换热计算采用的热物性参数及换热性能指标,宜通过埋理管桩基的现场热响应试验确定。 4.3.2当地源热泵系统(含桩基与主壤理管)应用建筑面积小于5000m时,桩基理管热响应测试桩不应少于1 个;应用建筑面积大于等于5000m²时,桩基埋管热响应测试桩不应少于2个,测试桩的位置应考虑场地土层 分布的不均匀性。 4.3.3供暖和供冷两用的地源热泵桩基埋管工程,应进行取热和排热两种条件下的热响应测试。 4.3.4单桩埋管热响应测试方法及要求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规定。 4.3.5埋管基单桩的换热量可利用给定进口温度和流量条件下的热响应测试获得,并应记录出口水温随时 间的变化。单位延米埋管桩基换热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一 一单位延米埋管桩基换热量(W/m)

mC(tour tin) 1=

mw 一循环工质质量流量(kg/s): tim——循环工质进口温度(K) tour——循环工质出口温度(K) h一一埋管桩基的有效桩长(m)。

5.1.1桩基埋管及管件应符合设计要求,均应明确标明其所用材料、公称外径、壁厚或管材并确保表面应无 损伤与划痕,且应有生产厂家合格证和第三方质量检验报告。 5.1.2桩基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桩基埋管管材及管件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用聚乙烯管材及管件》CJ/T317相关规定。管材宜采用PE8C 或PE100的聚乙烯管,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 2)管材的公称压力及使用温度应满足工程要求,且管材的公称压力不小于1.0MPa。桩基理管外径及壁厚 可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规定选用。 3)桩基理管管材及管路设计使用寿命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使用年限,且不应少于50年。 4)桩基埋管管路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换热管路最小弯曲半径

5.1.3管材运输前应包装并加保护帽,保护帽应在换热管和系统连接时去除。 5.1.4换热管在运送、搬运及存储过程中应采用装卸设备,小心轻放,采用柔韧性好的皮带、吊带和吊绳进 行装卸,换热管不得被挤压、重摔、拖拽等。 5.1.5换热管应储存在现场的干燥通风地段,不得在阳光下暴晒,摆放应有序,管路存放应有隔离措施,且 不应与地面直接接触和被污染。 5.1.6桩基埋管内介质应以水为首选,也可选用符合下列要求的其它介质: 1)安全,腐蚀性弱,与埋管管材无化学反应,泄露不会污染环境; 2)较低的冰点:

3)良好的传热特性,较低的摩擦阻力; 4)易于购买、运输和储藏。 5.1.7在有可能冻结的地区,传热介质应添加防冻剂,添加防冻剂后的传热介质的冰点宜比设计最低运行水 温低3°C~5°C:防冻液的选取应符合《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的规定,桩基理管换热系统的 金属部件应与防冻液兼容。 5.1.8现场灌注桩混凝土设计宜使用高导热的材料。混凝土骨料除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规定外,其导热系数应大于1.5W/(m·k)。 5.1.9预制管桩、钢管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堆放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中的规定执行。 5.1.10金属水平集管宜采用成品保温管材。桩基埋管换热系统采用的金属管道内壁应有防锈蚀特性

6.1.1地源热泵桩基埋管技术一般适宜于钻孔灌注桩、预制混凝土空心桩、钢制空心桩等桩型。预制混凝土 空心桩、钢制空心桩端部应选择闭口型桩尖封闭。 5.1.2埋管桩基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中的规定

式中:△。 桩身附加温度应力(升温受压为正,降温受拉为负)(MPa); △T——桩身温度变化(℃C); α——桩身混凝土热膨胀系数,取温度为20℃时的值; 桩身混凝土弹性模量(MPa)

AC = nα·AT.E

GB/T 39645-2020 技术制图 几何公差符号的比例和尺寸.pdf6.3桩基埋管换热系统设计

6.3.1桩基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建筑物全年动态负荷分析,并对土壤热平衡进行分析计算,优化设计与 云行模式,实现地下岩土热平衡,最小计算周期宜为1年;计算周期内,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宜与总吸热 量不平衡率不宜大于10%。当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与总吸热量不平衡率大于10%时,宜增设辅助热源或冷 却塔。 6.3.2桩基埋管换热系统的规格与数量应根据建筑桩基布置与数量、换热器承担的建筑冷热负荷、场地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热物性及热泵机组性能等参数确定。也可按《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 附录B的方法进行计算 6.3.3当桩内埋管折算换热量不能满足建筑物冷热负荷时,宜采用土壤钻孔埋管补充。土壤钻孔埋管应满足 《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DGJ32/TJ89的规定,且土壤孔与埋管桩基的间距宜不小于4.5m。 6.3.4理管桩基的间距应充分考虑换热需要。采用螺旋型理管的桩间距不宜小于5.5m,采用垂直U型理管的 庄间距不宜小于4.5m。 6.3.5桩基埋管换热器应根据换热效率等因素确定埋管型式。埋管桩基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时,宜采用垂 直U型埋管型式;埋管桩基为灌注桩时,宜采用螺旋型埋管型式;螺旋型埋管施工确有难度时,宜采用垂直U 型理管型式。采用垂直U型理管型式时,宜优先采用双U型理管型式。 6.3.6桩基埋管换热器管内流体应保持紊流流态,根据桩基换热能力和系统运行能耗综合考虑管内流速控制 6.3.7水平环路集管距地面不宜小于1.5m,且应在冻土层以下0.6m。水平环路集管敷设坡度不应小于0.2%, 以满足桩基埋管换热器排气与强化换热要求。桩埋管环路两端应分别与供、回水环路集管相连接,且宜同程 布置。每对供、回水环路集管连接的桩埋管环路数宜相等。供、回水环路集管间距不应小于0.6m。 6.3.8桩基理入承台时,换热管路的设计长度应计入承台的高度尺寸。 6.3.9桩基埋管外的管路设计布置以及循环水泵、热泵机组选型设计等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 DGJ32/TJ89的规定,

7.1.1桩基理管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应符合《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及《地源热泵系统技术规程》 DGJ32/TJ89中有关规定。 7.1.2桩基埋管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应包含桩内埋管的专项施工组织内容。 7.1.3当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C时,不宜进行桩基埋管换热器的施工。 7.1.4换热管路安装前应对换热管外观、标签和证书进行检查。 7.1.5换热器管路安装前、换热管路与环路集管装配完成后、埋管换热系统全部安装完成后,都应对管道进 行带压冲洗,冲洗压力不小于1.0MPa,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埋管桩基浇筑达到7d龄期后,或预制空心桩、钢管桩内理管插入完成后,应进行第一次管道冲洗; 2)桩基埋管与环路水平埋管连接完成,在与分、集水器连接之前,应进行第二次管道冲洗; 3)环路水平管道与分、集水器连接完成后,地源热泵换热系统应进行第三次管道冲洗。 7.1.6桩内理管换热器连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1)换热器连接应采用热熔或电熔连接。聚乙烯管道连接应符合《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 101的有关规定。 2)桩基埋管换热器的U型弯管接头,宜选用定型的U型弯头成品件或利用成品弯头热熔对焊制作,不宜 采用直管道煨制弯头。 3)桩基埋管换热器U型埋管的组对长度应满足与环路集管连接的要求,组对好的U型埋管的两开口端部 应及时密封。 4)换热管除连接弯头外,竖直换热管应采用整根管材。若采用分段连接,应用直接头连接,并对连接后 的换热管进行水压试验,检验连接效果,有损坏时应及时替换。

7.2预制空心桩、钢管桩基埋管施工

,之1整具U理管应位在任混规土顶制 后立即安装。U型管内宜注水带压下管,并应沿深度按不大 于2.0m间距安装定位支架以保证U型管两支管处于分开状态 7.2.2换热管下管完成后应机械灌浆封井,灌浆回填料应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回填料宜采用膨润土和细砂(或 水泥)的混合浆或专用灌浆材料,导热系数不宜低于钻孔外岩土体的导热系数

隧道框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7.3混凝士灌注桩基埋管施工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