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36640-2018 固体继电器8.3.1耐久性试验中,固体继电器应无电气或结构损坏。耐久性试验后,固体继电器应符合表A.1的 领定冲击耐受电压要求。 8.3.2除另有规定外,耐久性试验的条件应与8.2中规定的过负载试验条件相同 8.3.3固体继电器导通和断开具有表5中规定的相应电流和功率因数cos的试验电路。试验的循环 次数和一次试验循环的时间符合表5的规定。导通电路的试验电压应为额定工作电压U。的 100%~110%。 8.3.4如果负载采用钨丝灯,则应由数量尽可能少的500W灯泡或符合制造厂与使用方协议的较大灯 泡组成;当不能组成所要求的负载时,可以使用一只或两只小于500W的灯。
对于可逆电动机,试验循环的时间为正向0.5s,反向0.5s,断开1s。如果固体继电器的工作不准许这样的循 环时间,则应采用与这样的工作循环尽可能接近的时间。 如果采用组合负载,或如果采用由换向器控制的足够数量的灯泡组而每一组灯泡在逐次换向之间能至少冷却 59s,则工作循环可控制到快于每分钟1次循环。 负载由工业用变压器组成。 负载由工业用电容器组成。
对于可逆电动机,试验循环的时间为正向0.5s,反向0.5s,断开1s。如果固体继电器的工作不准许这样的 环时间,则应采用与这样的工作循环尽可能接近的时间。 如果采用组合负载,或如果采用由换向器控制的足够数量的灯泡组而每一组灯泡在逐次换向之间能至少冷 59s,则工作循环可控制到快于每分钟1次循环。 负载由工业用变压器组成。 负裁中工业用电容器组成
.6可以采用组合负载代替钨丝灯负载,但组合负载应与相应试验电路中的钨丝灯负载等同,且
GB/T 51330-2019 传统建筑工程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40—2018/IEC62314.20
浪涌电流至少是正常电流的10倍。 8.3.7代替钨丝灯的组合负载可以由多只无感电阻器组成,但对无感电阻器的连接和控制应使其一部 分电阻在被试固体继电器的导通过程中是并联的。组合负载也可以由一只无感电阻器组成,或由与一 只电容器并联的多只电阻器组成,
浪涌电流至少是正常电流的10倍。
待定。本试验仅适用于有要求时
电压降应符合制造厂规范的规定。应采用合适
本标准中规定的试验为鉴定试验,见表6 注:本标准中规定的试验可适用于常规试验和抽样试验(按适用的)
/T366402018/IEC6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3.2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附录
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附录
A.2.2额定冲击耐受电压
与电源系统直接相连的固体继 压按表A.1的规定。该表中以所选择的线至 中性点(相)电压为依据,对不同的过电压类别给出了额定冲击耐受电压值。如果适用,线至中性点电压 也应是由表A.1中表示的电源系统额定电压导出 注:特殊情况下,与使用固体继电器的设备相关的IEC标准条款也适用
电源相连的固体继电器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波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承载着表面蒲电流的液体膜破裂时; 外加的电压足以击穿膜破裂时所形成的小间隙时; 电流大于一个极限值时,该极限值电流是为局部热分解膜底下的绝缘材料而提供足够的电能所必需的。 损伤随电流流过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A.2.4.1.2对A.2.4.1.1规定的绝缘材料分类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在不同的污染物和电压下,绝缘材料 的状况是极其复杂的。在这些不同的条件下,很多材料会呈现出上述两种或甚至所有三种特性。找出 A.2.4.1.3中各材料组别的明确关系是不切实际的。但具有相比较更高性能并按相比电痕化指数(CTI) 具有大致相同的相对排序的绝缘材料已通过经验和试验找到。因此,本附录中采用CTI值对绝缘材料 进行分组。 A.2.4.1.3 本附录中,按CTI值将材料分为四组。这些数值按IEC60112:2003采用溶液A进行测定, 组别如下: 材料组I: 600≤CTI; b) 材料组IⅡI: 400≤CTI<600; c) 材料组血a: 175≤CTI<400; d) 材料组Ⅲb: 100≤CTI<175。 耐电痕化指数(PTI)用于检验材料的电痕化特性。以IEC60112:2003采用溶液A的方法所检测 出的PTI值为依据,若该值不小于对某一组规定的较小的值,则此种材料就划归入这四个组中的该组。 A.2.4.1.4按IEC60112:2003的规定,对相比电痕化指数(CTI)的测试用于对在测试条件下的各种绝 缘材料的性能进行比较。它对在测试条件下的绝缘材料有电痕化趋势的绝缘材料既给出了定性的比 较,也给出了定量的比较 A.2.4.1.5对于不会电痕化的玻璃、陶瓷或其他无机绝缘材料,作为绝缘配合,爬电距离不一定要大于 其相应的电气间隙。对于非均匀电场条件,A.2给出的最小电气间隙是合适的
A.3要求及确定尺寸的规则
A.3.1电气间隙的确定
非电气旧原已 于或大于表A2中的最小值 :表中的数值与IEC
表A.2最小电气间隙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A.3.2爬电距离的确定
对于表A.3中未给出的数值,应选取其接近的较大的数值。 电路与可触及表面之间的爬电距离应按具有不同额定电压的各电气连接电路中最高额定电压的 定。 各电路之间的爬电距离应按相互绝缘的各电路中最高额定电压的规定
A.3.2.2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
表A3固体继电器的最小爬电距离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此电压为: 对于功能绝缘,为工作电压; 对于由低压电源直接激励的电路的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为额定电压或额定绝缘电压; 对于不直接由低压电源激励的固体继电器电路的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为电路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有效值 电压,该电压是当固体继电器以额定电压供电并处于在固体继电器额定值内最严酷的组合条件下时可能 会出现。 b 材料组别I、II、IⅢa和Ⅲb。 材料组别Ⅲb不推荐应用于污染等级3中630V以上的条件下。 注:材料组别见A.2.4.1.3。
A.3.3固体绝缘材料要求
对于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固体绝缘体应经受住A.2.2中规定的冲击耐受电压。对于加强绝缘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选择冲击耐受电压值顺序中更高一个等级的数值。 另外,固体绝缘体应经受住: U.十1200V、持续时间达5s的短期暂时过电压; U.十250V、持续时间长于5s的长期暂时过电压。 U。,对于具有接地中性线的电源系统,为线至中性点(相)的有效值电压。 加强绝缘应能承受2倍的基本绝缘所规定的暂时过电压值。 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不可以单独进行试验和测量,应采用对加强绝缘规定的试验电压。 既不是由于机械作用,也不是由于导线的断裂、松动或拆除,保护性间隙的绝缘可能会被损害到这 样的程度,即绝缘已不能满足基本绝缘的要求。 对于2型保护的应用正在考虑中
下列试验适用于与绝缘配合相关的鉴定试验
下列试验适用于与绝缘配合相关的鉴定试验
A.4.1.1核查电气间隙的试验
通过对电气间隙的测量进行核查(见A.4.2) 本试验应按A.4.1.2.2的规定进行。不应出现闪络或击穿。本试验可以结合在A.4.1.2.4中给定的 试验顺序中进行
A.4.1.2固体绝缘的电气试验
A.4.1.2.1预处理
应按表A.4的规定经受预处理,以便其达到稳定白
A.4.1.2.2冲击电压试验
采用符合表A.1规定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波形1,波形2/50us)进行试验。每一极性方向冲
GB/T36640—2018/IEC623142006
5次,相邻次数的冲击之间至少间隔1S。 允许采用峰值等于冲击试验电压的交流电压介质耐电压试验代替标准冲击电压试验。进行此试验 的时间应至少为交流试验电压频率的3个周期。但应注意,这可能使固体继电器承受到更高的应力。 试验过程中不应出现固体绝缘体的破裂或击穿
A.4.1.2.3交流工频电压试验
交流试验电压应在不大于5s的时间均匀地从0V升高到短期暂时过电压,并保持该电压值5S。 也可以直接施加此电压来代替逐渐升高试验电压。 试验过程中,固体绝缘体不应被击穿。 不准许采用直流电压的绝缘试验作为替代试验。 除另有规定外,不大于3mA的电流不认为是击穿
A.4. 1.2.4试验顺序
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试验: a)预处理; b) 冲击电压试验或采用交流电压的介质耐电压试验; c)交流工频电压试验
A.4.2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障测量
示例1~示例11中规定的宽度X适用于所有几何形状类似的场合,该宽度与污染等级的关系 如下: 污染等级1:X≥0.25mm; 污染等级2:X≥1.0mm; 污染等级3:X≥1.5mm。 如果相关的电气间隙小于3mm,宽度X的最小值可以减小至该电气间隙的1/3。 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方法在下列示例1示例11中给出。这些示例中,对间隙和凹槽与绝 缘类型之间不作为区分。 作下列假设: 假设任一凹槽均桥接一绝缘带,绝缘带桥接的长度等于规定的宽度X并位于最不利的位置 (见示例3); 若跨接凹槽的距离不小于规定的宽度X,则沿凹槽的轮廊线测量爬电距离(见示例2); 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假设在相互处于不同位置的零部件之间测量,则应在这些零部件处于 其最不利的位置时进行测量。 示例1~示例11如下:
示例1~示例11中规定的宽度X适用于所有几何形状类似的场合,该宽度与污染等级的关系 如下: 污染等级1:X≥0.25mm; 污染等级2:X≥1.0mm; 污染等级3:X≥1.5mm。 如果相关的电气间隙小于3mm,宽度X的最小值可以减小至该电气间隙的1/3。 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方法在下列示例1示例11中给出。这些示例中,对间隙和凹槽与绝 缘类型之间不作为区分。 作下列假设: 假设任一凹槽均桥接一绝缘带,绝缘带桥接的长度等于规定的宽度X并位于最不利的位置 (见示例3); 若跨接凹槽的距离不小于规定的宽度X,则沿凹槽的轮廊线测量爬电距离(见示例2); 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假设在相互处于不同位置的零部件之间测量,则应在这些零部件处于 其最不利的位置时进行测量。 示例1~示例11如下: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个宽度小于“X”mm、深度任意的平行面或下降面 规则:按图所示直接跨越过凹槽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示例2: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个宽度不小于“X”mm、深度任意的平行面凹槽。 规则:电气间隙为“可视直线”距离;爬电距离路径为沿凹槽的轮廓线。 示例3: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个宽度大于“X”mm的V形凹槽。 规则:电气间隙为“可视直线”距离;爬电距离路径为沿凹槽的轮线,但凹槽的底部由 的连接带“短路”。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个宽度大于X”mm的V形凹槽。 规则:电气间隙为“可视直线”距离;爬电距离路径为沿凹槽的轮廓线,但凹槽的底部由一“X”mm 的连接带短路”。 示例4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条未接合的接缝,该接缝的每一侧均有一个张开宽度小于“X”mm的 凹槽。 规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路径是所示的“可视直线”距离, 示例6: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条未接合的接缝,该接缝的每一侧均有一个张开宽度不小于“X”mm的 凹槽。 规则:电气间隙是“可视直线”距离,爬电距离路径为沿凹槽的轮廓线。 示例7:
条件:考虑的路径中有一条未接合的接缝,该接缝的一侧有一个张开宽度小于“X”mm的凹槽,另 侧有一个张开宽度不小于“X”mm的凹槽。 规则电气间随和爬电距离路径按图所示
条件:通过未接合接缝的爬电距离小于越过阻挡层的爬电距离 规则:电气间隙是越过阻挡层顶部在空气中最短距离的路径 示例9:
螺栓头部与凹座孔壁之间的间隙设计得足够大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图示“沿距离等于X”的螺栓头部处向凹座孔壁处方向测量爬电距离 示例11:
说明 一浮动零件; 电气间隙的距离为d;与d2之和; 爬电距离也是d,与d,之和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图B.1灼热丝和热电偶的位置
图B.1灼热丝和热电偶的位置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灼热丝试验装置(示例
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本附录以快速连接(QC)端头的基本安全标准IEC61210:1993作依据,编制了快速连接端头的要 求和试验。
在8.1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端头的温度不应超过IEC61210:1993的附录A中对各种材米 量高值.并且最大温升不应超过45K
插片的材料和镀涂层应与IEC61210:1993的附录A中给出的最高温度相适应
GB/T 30966.1-2022 风力发电机组 风力发电场监控系统通信 第1部分:原则与模型.pdf捕片应能经受任在相应的插套 标准的要求会产生有害影响
插片应具有足够的间距,应能在相应无绝缘的插
快速连接端头承载的最 推存值如下 a)2.8mm:6A; p 4.8mm:16A; 6.3mm:25A; d)9.5 mm:32 A
配置扁形快速连接插片的固体继电器应配有长度为1m,相应横截面积符合表C.1规定的导
GB/T36640—2018/IEC623142006
武验用插套的材料应是温度达120℃的镀锡黄铜
插片的机械稳定性应采用IEC61210:1993中9.2规定的机械过载力试验进行检验。 插片足够间距要求的符合性采用下列方法进行检验,即在最严酷的方向对每一插片施加一相应的 插套(见IEC61210:1993的表11)DB32/T 4033-2021 广播电视节目共享平台建设规范.pdf,插套施加至插片时,任一插片或与其邻接的零件不应出现拉长、缩 短或变形,爬电距离或电气间隙不应减小至小于其规定值
表C.1以端头承载的阻性电流为依据的导线横截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