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924-2016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DLT924-2016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LT924-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0885
下载资源

DLT924-2016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924-2016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SIS可与上一级发电企业生产实时监管系统、ERP系统、电网侧节能调度系 统、远程技术服务网络系统、机组仿真系统等进行数据通信,为其提供可靠的实时/历史数据。

5.9应用功能集成原则

5.9.1SIS的基本应用功能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应用,生产过程信息采集、处理和监视,机组级性能计算 和分析,厂级性能计算和分析,机组经济性指标分析,优化运行曲线和设备操作指导,设备状态监测(不 包括诊断),机组在线性能试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非直调的电厂,负荷优化分配功能应属于SIS的 基本应用功能。其他应用功能应根据技术成熟性和经济合理性等具体情况选择配置。 5.9.2SIS的基本应用功能宜与系统同期投入运行,对不能同期投运的其他可选功能宜分步实施。 593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SIS分两步完成,即第一步先完成基本平台和少量基本应用功能,第二步

基本应用功能。其他应用功能应根据技术成熟性 单性等具体情玩选择配真 5.9.2SIS的基本应用功能宜与系统同期投入运行TB/10415-2018_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对不能同期投运的其他可选功能宜分步实施。 5.9.3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SIS分两步完成,即第一步先完成基本平台和少量基本应用功能,第二步

DL/T 9242016

再完成其他基本应用功能的项目,在完成第一步后应尽快完成第二步任务。 9.4由于机组控制系统配置的原因,SIS得不到完成某些应用功能所需要的必要数据时,可暂不 与该数据相关的功能。

6实时/历史数据库系统

6.1.1实时/历史数据库服务器应配置高性能、高可用性、升级便捷和维护方便的数据库服务器。 6.1.2实时/历史数据库平台应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分布式系统设计,其配置应满足SIS和企业信息 综合应用的要求。 6.1.3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可支持多服务器结构或者网络服务器结构。 6.1.4SIS可采用容错数据库服务器或亢余配置的数据库服务器系统。采用穴余配置的数据库服务器系 统应能采用群集或热备用工作方式进行故障自动切换。 6.1.5数据库服务器应配置可热插/拔的穴余硬盘驱动器、可热插/拔的穴余电源及可热插/拔的穴余 风扇。 6.1.6数据库标签总量应能根据企业规模配置,系统可组态的标签量应不小于实际输入标签量的1.5倍, 并可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扩展。 6.1.7实时/历史数据库数据在线存储时间应满足机组大修期的要求,且不应低于6年。 6.1.8实时/历史数据库应支持浮点型、整型、布尔型与字符串型四种基本数据类型

6.2.1实时/历史数据库应以企业生产过程数据为集成对象,采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时数据、手工 输入数据、手持设备数据,并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 6.2.2采用有损压缩的实时/历史数据库,其压缩数据的标准偏差宜不大于0.3%。从安全或经济角度出 发,需精确计量的参数或保证二次计算结果精确度的参数,无论是实时数据还是历史数据均不宜进行数 据压缩或者减少压缩标准偏差,以保证计算结果对生产过程实施指导的有效性

6.3.1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支持实时/历史数据库数据文件的备份、恢复功能,归档文件的创建、复制、 删除、备份等管理功能,以及二次计算结果数据的存储功能。 6.3.2实时/历史数据库平台应能提供对已有历史数据进行移植及扩容的可行方案。 6.3.3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提供经济存储或者优化存储的手段,提供数据压缩方法,以及用户对压缩能 力进行选择的途径。应在保证数据精度的基础上具有高效的数据压缩能力。

6.4.1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能提供计算引擎或者计算接口,支持数据的二次计算能力。 6.4.2实时/历史数据库平台应能对不能自动采集的数据提供手动输入,但不可对自动采集的数据进行 修改。 6.4.3实时/历史数据库平台应支持数据的回取,并应具有高效的数据检索速度。 6.4.4数据标签应能定义火力发电厂所有数据类型、反映过程数据的全部属性,能单独或者批量进行标 签组态;系统应能提供数据标签在线维护功能,包括创建、更新、删除、查询数据标签点。标签点的定 义应支持中文描述。

DL/T 9242016

数据等。 6.4.7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能支持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用户只能在相应的授权范围内管理或使用 数据库。 6.4.8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具有运行管理功能、审计功能和日志功能。 6.4.9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具有阻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严格措施,以及防止由于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造 成的破坏数据库系统的容错能力。

6.4.8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具有运行管理功能、审计功能和日志功能。

数库服务器下百应具其有造1 9·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具有阻止计算机病毒入侵的严格措施,以及防止由于操作失误等人为因 破坏数据库系统的容错能力。

6.5.1应支持授权用户配置数据标签点,对标签点数据值的读、写应符合本标准6.4.2的规定。 6.5.2·应确保实时/历史数据库中数据值的时间戳与现场物理值的时间戳相差不超过预定义的最大时间 间隔;计算点的时间戳在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分布数据源的数据时间戳的一致性。 6.5.3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支持标准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C/S)结构和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B/s)结构。 6.5.4数据库服务器平台应提供规范的ODBC/JDBC/OLEDB等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接口、基于组件对象 模型技术、基于API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developmentkit,SDK)所具有的函数调用接口等脚本 编程语言,以支持应用功能软件的开发。 6.5.5数据库系统应具备一系列具有组件技术的、易学易用的基本客户端软件,主要包括绘图功能软件、 数据库生成软件、动态显示和数据更新软件、棒图和趋势图生成和显示软件、报表开发软件以及多数据 库数据浏览软件等。

7.1.1SIS网络规划与发电厂规划容量应相适应,网络架构和配置应满足本标准4.6和4.7的要求。网 络架构宜采用局域网标准IEEE802.X和网络/网际通信协议标准TCP/IP。数据库服务器、核心交换机、 应用软件功能站或应用软件服务器构成网络主干,宜以路由交换机制与系统内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 交换。 7.1.2网络主干的通信速率应不小于1000Mbit/s,功能站的通信速率应不小于100Mbit/s,接口设备的 通信速率应不小于100Mbit/s,接口设备与生产过程控制网络接口的通信速率应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网 络的通信速率相匹配。 7.1.3网络主干通信负荷率应不大于30%,功能站的CPU平均负荷率应不大于40%。 7.1.4网络主干的信息传输介质以及核心交换机宜采用穴余配置,余配置的设备应具有故障在线自动 切换功能;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应满足本标准6.1.4的要求。 7.1.5应遵循多种开放协议,采用C/S或B/S开放性体系架构,使用标准的数据访问和接口规范,具有 良好的可扩展性。 7.1.6.应提供远程服务接口和远程访问系统的能力。 7.1.7系统的实时时间应与全厂标准时钟同步。

7.1.1SIS网络规划与发电厂规划容量应相适应,网络架构和配置应满足本标准4.6和4.7的要求。网 络架构宜采用局域网标准IEEE802.X和网络/网际通信协议标准TCP/IP。数据库服务器、核心交换机、 应用软件功能站或应用软件服务器构成网络主干,宜以路由交换机制与系统内其他计算机进行数据 交换。 7.1.2网络主干的通信速率应不小于1000Mbit/s,功能站的通信速率应不小于100Mbit/s,接口设备的

7.1.7系统的实时时间应与全厂标准时钟同

7.2.1核心交换机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及可扩充性,端口数裕量不低于系统要求的30%、背板带宽不低 于32Gbit/s,应选配热插/拔的穴余电源及热插/拔的穴余风扇。 7.2.2非核心交换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配。

7.3.1数据库载体宜采用数据库服务器共享磁盘允余阵列,也可在网络中建立独立网络共享存储系统。 对于规模比较小的系统,不宜使用独立网络共享存储系统。 7.3.2数据库载体宜使用独立磁盘余阵列(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s,RAID)存储技术为 RAIDO或RAID5的解决方案

7.4数据采集接口设备

7.4.1数据采集接口应能在接口数量和接口通信规约支持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连接,主要接口宜包括 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controlsystem,FCS)、辅助车间监控系统、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 continuousemissionmonitoringsystem,CEMS)、电气控制系统、RTU等主要监控系统,接口宜支持OPC、 MODBUS、UDP、IEC104等主流通信规约。 7.4.2数据采集接口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连接应采用分布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于DCS,应使用 分布式的数据采集接口;对于规模比较小的辅助车间监控系统信息以及需要进入SIS的其他分散的信 息,宜先集中,再与SIS数据采集接口连接。 7.4.3数据接口设备宜通过穴余网卡与交换机连接,当其中一个数据通道故障时,不影响数据接口设备 与数据库服务器的通信。 7.4.4数据接口设备的数据缓存存储器应至少存储一周的生产过程信息。数据接口设备应支持网络唤醒 功能,在网络通信恢复正常时,自动将 居送至数据库服务器。

7.5.1需要层次比较深的分析功能以及需要展现细节和详细功能的功能站和客户机,宜使用C/S结构; 作为信息发布和一般性展现、浏览性质的客户机宜使用B/S结构。 7.5.2应根据功能站和客户机不同职能设置不同的操作、访问系统的权限。客户机应具有面向生产过程 的基本监视、查询功能,不应具有系统的管理功能。 7.5.3配置功能站服务器可采用虚拟服务器技术实现

7.6.1SIS可配置网络打印机和集控室、值长室客户机打印机各一台,用于完成报表输出及画面和趋势 曲线复制功能。 7.6.2单元机组值班人员用客户机、值长室客户机的操作台和显示器宜与机组运行控制操作台和显示器 相一致。 7.6.3SIS应配置系统和数据备份设备。备份设备可选用磁盘阵列。

7.7机柜、接线和布置

7.1SIS网络主干设备和功能站宜安装于单独的房间。当安装在单元控制室的电子间或电厂的信 机房时,应设置防止非SIS维护人员擅自进入操作的安全措施。 7.2集成电子装置的机柜安装在室内或无酸碱腐蚀的室外环境时,其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GB42

IP54等级的要求;柜门应有导电门封垫条,以提高抗射频干扰能力;机柜布置应考虑散热空间及空气过 滤装置,在机柜内宜安装温度检测开关,当温度过高时应能自动报警。 7.7.3SIS机柜内配置的端子排、电缆夹、电缆走线槽以及接线槽均需采用抗燃材料制造的产品,设备 之间互联的通信电缆、信号电缆、双绞线(包括两端的接触件)等防火要求应符合GB50229的相关规 定,同时应根据电缆敷设场地情况,考虑选用耐火、阻燃、防啮的电缆,对电缆桥架应采取必要的防紫 外线措施。

7.8.1,SIS网络主干设备和功能站以及单元机组值班人员和值长室客户机应由两路供电电源供电,其中 一路为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edpowersupply,UPS),两路电源应具备自动无扰切换功能。 7.8.2SIS供电电源至少应有25%的裕度。当系统不能向UPS提供交流电源的情况下,UPS至少还能 保证向SIS供电15min。 7.8.3SIS网络主干设备和各功能站的环境条件应与DCS或计算机机房的环境条件相同。

7.9接地、过电压(防雷)保护及抗干扰

7.9.1SIS安装在发电厂主厂房时,其接地系统应直接接到电厂电气接地网上,其接地电阻应小于0.52. SIS与MIS一起安装在信息中心时,也可与MIS使用同一个单独的接地网,其接地极与电厂电气接地网 之间应保持10m以上距离,且接地电阻不应超过22。 7.9.2SIS网络主干设备、电源以及重要电源电缆线等应考虑过电压(防雷)保护措施,可在相关设备 安装电涌保护器(surgeprotectivedevice,SPD),以防止过电压对SIS产生危害。 7.9.3SIS各设备的逻辑接地、屏蔽接地和保护接地应符合设备说明书的要求,不要求浮空的设备应有 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应牢固可靠,不允许串联接地。 7.9.4通信线缆等的布置要采用抗干扰、抗辐射等技术措施。系统应能在其工作的发电厂电子噪声、射 频干扰及振动都很大的现场环境中运行而不降低性能。

8.1.1SIS配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符合本标准9.4.1和9.4.2的要求。 8.1.2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应具有支持群集服务、支持硬件或软件失败引起的失败恢复、支持网络负 载平衡的功能。 8.1.3数据库服务器应能够支持Windows、Unix或Linux等主流的操作系统。

8.2数据采集接口软件

8.3.1备份软件应具备直观、操作简单的用户界面,应与操作系统100%的兼容,并支持数据库和群集 应用方式。 8.3.2在选用磁盘阵列作为备份的系统中,备份方案应能提供定时自动备份功能和日志记录功能。在自 动备份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能自动报警。

8.4应用软件开发和生存期环境

8.4.1应用软件开发应符合GB/T8566、GB/T9385、GB/T9386的要求。明确开发各阶段的任务、实施 步骤,测试验收标准,完成标志及其文档交付,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成为可以控制和管理的过程。 8.4.2应用软件的质量应符合GB/T14394、GB/T25000.1的要求。应用软件应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 其可靠性、时间经济性、资源经济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应满足用户要求。 8.4.3应用软件的开发应做到模块化、标准化,在系统软件升级时,应用软件应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应 用软件应有严格的版本管理机制,安装应做到规范化。 8.4.4软件开发支持环境和软件生存期支持环境的环境资源应能够支持软件开发和系统生存期内软件 的需求。 8.4.5数据库平台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应符合本标准6.5.3和6.5.4的要求,

1.1SIS应根据《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和GB/T17859确定安全等级并采取相应的完备 策略,以保证SIS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安全。 1.2SIS安全涉及的范围应包括恶意代码、非法攻击以及误操作。 1.3SIS安全应从技术上、管理上综合考虑。

9.2SIS安全网络结构

9.2.1SIS的网络架构、与外部网络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连接应满足本标准4.5~4.7的要求,按照网 络不同安全级别保护各网络的安全。 9.2.2当SIS与MIS共用同一网络时,应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与SIS之间安装硬件网络单向传输装置 (单向物理隔离装置)。该装置使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发送到SIS网络的数据在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要 求的速率的前提下正常通过,而阻断从SIS网络发送到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任何数据。当SIS网络独立 于MIS网络时,宜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与SIS之间安装硬件防火墙隔离,在SIS网络与MIS网络之间 安装硬件网络单向传输装置(单向物理隔离装置)。 9.2.3当MIS网络不与互联网连接时,宜采用SIS与MIS共用同一网络,可在SIS网络与MIS网络之 间安装硬件防火墙隔离;当MIS网络与互联网连接时,宜采用SIS网络独立于MIS网络,可在SIS网 络与MIS网络之间安装网络单向传输装置(单向物理隔离装置)隔离。 9.2.4SIS网络结构应通过国家计算机安全部门测试,应能有效阻止外网病毒和非法入侵对SIS及生产 过程控制系统的破坏。 9.2.5应有效设置由操作系统提供的安全机制的各种参数;有效利用由TCP/IP通信协议、路由 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提供的过滤和屏蔽功能,限制对系统的访问;对数据采集接口机的网络 访问应进行定制,防止可能的攻击;SIS的数据发布、展现及查询应具有管理员和用户的授权权 限设置。

9.3网络防病毒和防非法入侵策略

9.3.1网络应设置独立的防病毒服务器或者防病毒服务功能,并安装经过国家计算机安全部门认证的防 病毒软件。 9.3.2系统管理人员应定期用人工的方式升级防病毒软件及病毒定义码,定期对系统中的计算机设备进 行全面病毒扫描和杀毒,系统所用的介质应使用最新防病毒软件进行扫描杀毒。在SIS与MIS共用一个 网络时,可通过内部专用网络或互联网自动更新病毒代码。 9.3.3,每月至少应对SIS网络上的计算机设备进行一次全面的病毒扫描。 9.3.4SIS网络应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测试与修补,系统漏洞测试与修补宜聘请专业网络安全机构协 助完成。

9.4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安全可靠性

9.4.1SIS网络应使用稳定、可靠、有正式授权的操作系统。 9.4.2SIS网络应使用稳定、可靠、有正式授权的数据库系统。 9.4.3 SIS应用软件应经过严格的测试,应在保证机组安全的前提下设计、组态、开发系统功能。 9.4.4SIS应用软件应对人工输入内容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非正常输入情况下的死 机和程序失控现象。

9.5.1SIS机房和系统管理功能站应建立严格的专业管理制度,应由专门的SIS管理员负责,管理人员 应接受网络安全、硬件更换、软件使用方法的全面培训。加强人员的出入和操作的管理和记录,重要操 作应有监护人,并详细记录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 9.5.2SIS服务器、功能站及客户机应设置授权登录机制,并能自动记录登录信息及操作过程。 9.5.3SIS数据备份的介质应专用,其数据需要导出到光盘上时,应使用新的空白光盘。存储SIS数据 的光盘不得兼作他用,以防止染毒。

10.1应按照GB/T8567的规定编制相应的文档,以保证文档资料的完备、正确、简明和规范。 10.2文档资料主要应包括:招标文件、合同文件、系统设计图和系统设计文件、安装施工图、电源配 置图、机柜布置图、接线图以及现场安装修改通知单,各种会议纪要及其他相关文件,各阶段验收项目 情单和验收纪要以及验收测试报告,软硬件设备资料(包括随机资料),系统最终组态说明书及相关的图 纸资料,系统操作手册或操作说明书、系统维护说明书、培训资料等。

11.1.1SIS验收应以设备订货合同、技术协议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为依据。验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出厂验收;第二阶段为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第三阶段为竣工验收。 11.1.2验收工作应以用户为主,有关各方面参加,组成验收小组共同完成验收工作。必要时,第三阶 段的验收工作,应由用户的上级部门组织成立的验收小组负责完成,有关各方面参加,验收小组下设测 试小组专门对系统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应如实向验收小组提交测试报告。 11.1.3在现场安装调试阶段,用户应保证SIS的安装条件和调试时间。如果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结果不 符合要求,应限期完善,否则不能转入试运行阶段。

11.1.4具有一定操作风险的试验项目,例如,穴余卡件的热插拔试验,可由用户和供应商按照具体情 况商讨决定是否进行、何时进行,以及如何进行测试,以尽量减少其对生产的影响。 11.1.5前一阶段验收通过后,对于在下一阶段验收前无故障运行的项目,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是否 作为免于重复进行验收测试的项目。 11.1.6SIS验收时,包括如电气、电缆、防火安全等方面的验收,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 国家行政部门发布的相关规定。 11.1.7各阶段的验收应由相关的验收小组提出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应交用户存档。验收报告应指出测 试验收中存在的缺陷或问题,以便用户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处理和完善。 11.1.8如果在测试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应查明原因,提出分析报告,重新进行测试。如果在重新测 试中这类问题再次出现,则不能通过验收,应改进后再行组织测试和验收。 11.1.9测试所需的计量仪器仪表,应至少比被测试装置的精度高一级。 11.1.10SIS硬、软件验收测试记录表参见附录A,附录A中没有列出的项目,验收小组可依据本标 准,自行设计验收测试记录表,并且给出相应的评价。 11.1.11SIS验收时,不进行属于破坏性的各种试验。

11.2.1出厂验收范围应包括网络架构、硬件设备、系统软件、数据库平台、系统安全、应用软件功 能等。 11.2.2应按本标准9.3.1、9.4.1和9.4.2的要求检查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防病毒和防非法入侵软 件授权证书和认证报告,以及由资质部门提供的安全隔离装置测试报告。 11.2.3检查SIS网络的所有设备和整体系统的配置和组态,应符合合同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11.2.4硬件设备验收主要应包括外观、结构、尺寸、型号、规格、配置、供电电源等项目,以及余 配置卡件的热插拔试验。其中制造厂说明书指出的功能、性能指标和质量保证,是测试验收是否合格的 判定标准之一,制造厂签发的质量证明、检验记录和测试报告是交货时质量证明文件的组成部分。 11.2.5应对网络架构、软硬件系统进行容错能力、重置能力、穴余配置的设备故障切换以及重启服务 进行综合测试试验。 11.2.6应按照本标准第9章的要求对SIS网络整体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测试,初步评估系统的安全 性能。 11.2.7对数据库和应用软件进行初步检查测试。按工程要求用仿真数据组成模拟系统,装入应用软件, 进行检查与测试。测试结果要求基本功能正确,测试结果数据应具有合理性。 11.2.8对验收中发现的设备问题和技术问题,由用户和系统供应商协商解决,并形成文件,作为下 阶段验收的依据。验收合格并经双方签署出厂验收报告后,设备及系统方可出厂

11.3现场安装调试验收

11.3.1设备的包装、保管、运输、开箱等应符合合同和供应商的有关规定,应核对设备到货清单、设 备型号、规格、数量及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观察有无破损、变形和锈蚀等情况, 对检查情况应做出全面准确的记录。 11.3.2设备的安装运行环境应符合本标准7.8.3的要求;接地系统和设备接地应符合本标准7.9.1和 7.9.3的规定,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标志应正确无误、齐全、清晰。 11.3.3SIS供电电源应符合本标准7.8.1和7.8.2的要求,设备的供电电源、熔断器、开关容量应符合 设备说明书的要求。 11.3.4应进行两路电源自动切换试验,记录切换所需要的时间和SIS工作情况。 11.3.5分别进行主干网络通信、核心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的故障模拟试验,穴余系统应

设备说明书的要求。 11.3.4应进行两路电源自动切换试验,记录切换所需要的时间和SIS工作情况。 11.3.5分别进行主干网络通信、核心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和磁盘阵列的故障模拟试验,穴余系统应

扰自动切换,数据库的数据应能保证其完整性, 6:在模拟通信故障的情况下,进行数据采集接口机缓存存储功能及其智能故障恢复机制的检 保证数据库服务器数据的完整性。 7数据采集完好率应大于99.9%

11.3.7数据采集完好率应大于99.9%。

数据采集完好率采用式(1)计算:

11.4.1工程峻工验收测试应具备的基本条

11.4.1工程峻工验收测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a)SIS已完成出厂验收和现场安装调试验收,验收测试结果满足本标准11.1~11.3的规定,验收 测试报告齐全、数据准确、有相应各方权威的签署。 b 供需双方在合同中规定的基本功能已达到要求的情况下,SIS已随信息化对象连续稳定运行60d 以上。 11.4.2工程竣工验收时,应首先检查出厂验收和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的测试报告,并进行确认。可根据

DL/T92420116

情况进行抽查测试,对于不完善的项目,应进行测试和检查。

的验收测试,以及整个系统的综合验收评估,验收测试内容包括: a)通信负荷率和数据库服务器负荷率验收测试; b)数据库功能验收测试; c)应用软件功能验收测试; d)系统安全性验收测试; e)系统可用性验收测试。 11.4.4通信负荷率和数据库服务器负荷率验收测试。SIS供应商应提供通信负荷率和数据库服务器负 荷率的测试手段,负荷率应满足本标准7.1.3的指标。 11.4.5数据库功能验收测试。按照本标准第6章的要求检查数据库各项功能和指标;抽样测试实时数 据和解压缩数据精度,计算标准偏差;评估数据库总体性能。 11.4.6应用软件功能验收测试。应按照本标准11.3.15的要求对应用软件功能进行测试,对各应用功能 给出正确、全面的评价,对应用软件功能提出综合测评报告。 11.4.7系统安全性验收测试。应按照本标准第9章的要求全面进行系统安全性的检查验收,特别是应 对系统的网络隔离措施、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接口通信方式进行检查,其次对操作系统、通信协议、 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提供的安全机制设置及过滤和屏蔽功能设置、用户授权和角色定义等各个安全 环节进行检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能。 11.4.8系统可用性的验收测试。 11.4.8.1系统可用性的验收测试可采用系统可用率考核方法和/或可靠性评估方法。系统可用率考核和 可靠性评估时间为1440h(60d)。开始考核计算的时间可以由供需双方商定。系统可用率验收测试范围 只限于SIS本身,但应包括与机组级和车间级控制系统间的数据接口设备,以及与MIS或DCS间的安 全隔离设备。 11.4.8.2系统在连续运行考核期间,应建立运行日志,运行日志是工程竣工验收测试的重要依据(运 行日志记录表参见附录B)。对于系统内发生的故障,应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恢复时间。特别是重大故 障,应详细描述故障情况、处理故障的方法。故障及其错误数据要以打印记录为依据。 11.4.8.3系统可用率考核要求如下: a)系统可用率应达到本标准4.10规定的指标。系统可用率可按式(2)、式(3)计算:

一系统可用率; T 实际试验测试时间,是整个连续考核统计时间扣除由于非本系统因素造成的空等时间; f 一故障时间,指系统中任一考核装置或子系统在实际试验时间内引发故障而停用的时间经加权 后的总和; ki一—第i个装置或子系统的故障加权系数,加权系数取值见附录C; 在一一第i个装置或子系统的故障停用时间。 b)可用率考核期间,SIS的各种备件应齐全,备件应存放在试验现场,出现故障应及时处理。故障 时间是指故障设备或子系统的停用时间和故障的正常处理时间,去除因无备品造成的等待时间 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等待处理故障时间,如发生备件短缺,应在48h内提供所缺备件,如超过48h,

48h后的等待备件时间将累积到故障时间中去。 c)在可用率考核时,若累积到故障停用时间已使可用率超过本标准4.10规定的要求,可用率考核 期应延长到2880h(包括第一次考核期),并应在延长后的考核期内满足规定要求,若仍达不到 要求,则认为系统可用率考核没有通过。 d) 在可用率考核期间,由于SIS原因干扰了机组或辅助车间监控系统,则也认为可用率考核没有 通过。

11.4.8.4可靠性评估要求如下

DL/T924—2016附录A(资料性附录)硬、软件验收测试记录表A.1计算机类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1。表A.1计算机类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依据单项验收测试结果评定外观检查CPU处理器类型CPU主频字长内存容量缓存容量硬盘驱动器容量图形卡指标显示器分辨率显示器尺寸光盘驱动器键盘鼠标和鼠标垫扩展插槽卡配置的操作系统电源、信号线随机资料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注:计算机类包括系统中使用的所有计算机,含接口机。17

A.2服务器类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2。

表A.2服务器类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

DL/T 924—2016A.3数据库载体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3。表A.3数据库载体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基本部件存储结构支持主机接口磁盘存储技术RAIDRAID卡缓存存储容量驱动器接口控制器穴余各控制器主机端口持续I/O速率风扇余电源穴余电源热插拔试验交换机穴余交换机光纤端口数光纤端口速率数据传输距离支持的操作系统电源、信号线随机资料验收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19

DL/T 924—2016A.4交换机类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4。表A.4交换机类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验收测试结果评定外观检查背板带宽千兆端口数单模千兆口连接电缆块十/百兆端口十/百兆端口连接电缆背板带宽千兆端口数多模千兆口连接电缆块十/百兆端口十/百兆端口连接电缆支持交换层次九余电源台数电源热插拔及试验电源、信号线随机资料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20

DL/T 924—2016A.5打印机类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5。表A.5打印机类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打印机类型打印存储器容量单色/彩色打印试验电源、信号线随机资料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A.6数据备份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6。A.6数据备份设备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备份设备类型单位存储器容量存储试验电源、信号线随机资料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21

DL/T924—2016A.7机柜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7。表A.7机柜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尺寸外壳防护等级非燃烧材料使用情况散热空间合理性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A.8环境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8表A.8环境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抗干扰能力指标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环境条件温度变化率振动振幅含尘量接地方式接地电阻接地逻辑接地屏蔽接地保护接地过电压(防雷)保护装置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22

DL/T924—2016A.9主干光纤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9。表A.9主干光纤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主干光纤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类型总长度网络连接线防火标准随机资料相关检查和试验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A.10网络分支连接电缆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10。表A.10网络分支连接电缆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用途序号产品编号生产厂家检查测试项目性能指标验收方式单项结果评定外观检查类型总长度网络连接线防火标准随机资料相关检查和试验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23

DL/T924—2016A.11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11。表A.11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序号名称软件名供应商产品编号评定1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2.数据库系统软件3数据库客户端系统软件4数据库开发工具5防病毒软件6防非法入侵软件7防火墙系统软件8网络管理软件9维护功能站操作系统及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功能站或应用软件服务器操10作系统11数据采集接口软件以及接口驱动程序12数据备份系统软件13141516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A.12网络架构和系统指标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12。表A.12网络架构和系统指标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序号名述评定.1系统可用率2系统可靠性3与外部网络隔离方式4单向物理隔离装置配置情况5监控方式6标签总容量和实际标签量7.历史数据存储时间8标签编码方式9采集数据完好率24

DL/T924—2016表A.12(续)工程名称序号名称描述评定42 系统重置能力43系统容错能力44系统抗干扰能力45环境46接地47供电电源48过电压保护(防雷)措施49 5051525354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A.13应用软件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A.13.表A.13应用软件检查测试记录表工程名称序号应用软件名称子功能项检查与测试结果描述评定1数据库应用功能2生产过程信息采集、处理和监视3机组级性能计算和分析4厂及性能计算和分析5机组经济性指标分析6运行优化曲线和设备操作指导7机组级运行调度8厂级运行调度9设备状态监测10机组在线性能试验功能11优化运行控制12机组故障诊断13 金属状态监测监督和机组寿命管理14汽论发电机组振动监测数据管理26

DL/T924—2016表A.13(续)工程名称序号应用软件名称子功能项检查与测试结果描述评定15 报表及拓展功能16其他功能17坏质量数据的处理方法18工程计量单位检查19实时数据精度检查测试20压缩数据精度检查和测试21应用层面上的解压缩时间22 文档资料2324 25验收测试结果总评定验收测试时间验收方签名供货方签名27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运行日志记录表 对于系统内发生的故障,应详细描述和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故障修复时间、处理故障的方法,运 行日志记录表见表B1、故障及其错误数据要以打印记录为依据,

CJJ T 273 - 2019橡胶沥青路面技术标准表B.1运行日志记录表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可用率考核故障时间加权系数

SIS可用率考核故障时间加权系数见表C.1。

DL/T 9242016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可用率考核故障时间加权系数

表C.1SIS可用率考核故障时间加权系数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