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283-2013 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DLT1283-2013 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53.7K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13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1283-2013 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探测站、中心站和用户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规划、设计,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中心站和 用户系统的工程建设和使用,新建、改建、扩建探测站的施工安装,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检 验

DL/T12832013

DGJ 08-93-2002《民用建筑电线电缆防火设计规程》DL/T12832013

主放电maindischarge 雷电下行先导的一分支与地面较突出部分发出的向上迎而先导相遇,产生强烈的放电过程,称为 雷电的主放电。 3.6 后续放电subsequentdischarge 也称回击,指主放电到达云端后,云中的残余电荷沿主放电通道泄放。 3.7 雷电探测站lightningdetectionstation 在本标准中也简称探测站,是雷电地闪信号的采集、识别、处理、时钟标定及发送单元,主要由 雷电探测器(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授时模块、电磁波采集电路以及恒温晶振等)、电源通信接口箱及 附件组成

效年可用率 equivalent annual usagefactor

指年度内可用等效时间的百分比,通常以%表示,见式(1)。

指年度内可用等效时间的百分比,通常以%表示,见式(1)。

EAF—等效年可用率,%; EOH一等效停运小时,指在统计周期内各次等效停运持续时间之和,h。

通常以%表小,见式(1)。 ×100%

标准。 4.3探测站与中心站的通信宜采用电力数据通信网或点对点光纤专线通信方式。条件不具备时,也可 以采用互联网、卫星通信等通信方式。为了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宜采用多种方式实现多通道通信。雷 电定位监测系统与其他系统跨区通信时应满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 定》的规定。 4.4本标准仅作为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建设依据,其他相关系统建设在执行相应标准前提下,可参照 本标准执行。 4.5电力系统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的建设,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颁发的 相关标准的规定。

5.2.1站址应具备有效的通信接入条件和可靠电源。 5.2.2站址应避开周围较高建筑物或其他遮挡物,遮挡物与探测站的距离宜大于两者高度差的30倍。 5.2.3站址应避开电磁干扰源,干扰强度不得大于100μV/m。 5.2.4站址应满足探测站的使用条件(见本标准6.2.1条),并便于日常运行维扩。

1有效定位区域内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技术指标如下。 a)系统半均探测效率应不小于80%

DL/T12832013

DL/T 1283 2013

b)平均定位误差应小于1km。 c)系统等效年可用率应大于99%。

5.3.2雷电探测站基本性能指标如下。

a) 方向角测量精度≤1°。 b)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10000h。 c) 数据传输速率≥1200bit/s。 d) 功耗≤30W。 时间同步系统秒脉冲精度典型值≤50ns。 f) 本体晶振精度土0.1ppm。 g) 探测带宽1kHz~350kHz。 h) 同步时钟精度应优于0.1μs。 5.3.3数字式雷电探测站扩展性能指标如下。 a) 时间标定精度≤0.1μs。 b) 数据传输速率≥9600bit/s。 C) 地闪信号特征数据和地闪信号波形数据的存储容量≥100000条。 d) 地闪信号波形记录长度≥300μs。 e)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15000h

6.1雷电定位监测系统总体要求

6.1.1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组成。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主要由雷电探测站、中心站以及用户系统三大部分 组成,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雷电定位监测系统结构图

a)全自动、大面积、实时监测雷电活动,获取地闪的定位数据。 b) 在线监视电力系统雷电活动情况,显示雷电活动轨迹,对雷电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 C) 实时查找因雷击造成电力系统跳闸或设备损坏的雷击坐标,以确定雷击故障点的准确位置, 协助分析电力系统故障原因和事故性质。 d) 建立雷电数据库,积累地闪密度、雷电流强度等雷电基础参数,分析落雷分布情况,为制定 防雷标准、验证防雷效果提供参考。

6.2.1使用条件如下。

6.2.2基本功能如下。

6.3.1中心站硬件配置要求如下。

a)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中心站硬件设备应满足GB/T9813的规定。 b)宜采用功能分散模式,独立配置前置处理服务器、定位计算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 务器。 c)系统前置处理服务器、定位计算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关键硬件宜亢余配 置。 3.2中心站软件配置要求如下。 a)雷电定位监测系统软件应满足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并符合国际工业标准。

6.3.2中心站软件配置要求如下

a)雷电定位监测系统软件应满足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并符合国际工业标准。 b)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宜采用跨平台设计,其中各类服务器宜采用UNIX、LINUX等安全操作系 统。 C) 数据库宜采用跨平台数据库,系统应具备完善的雷电数据库和观测目标数据库(包括线路、 变电站等)。 d)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应用软件包括:前置处理软件、定位计算软件、雷电信息应

DL/T12832013

用软件。前置处理软件至少具有探测站数据采集、与其他中心站前置处理软件联网两大功 能;定位计算软件至少具有实时数据计算、历史数据重算两大功能;雷电信息应用软件至少 具有雷电监测、雷击查询、统计分析三大功能。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可具备的高级应用软件包括:数据同步软件、雷电活动告警软件、雷击故 障自动诊断软件、雷电参数统计专家分析软件等

6.4.1用户系统结构可采用三种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方式、客户端/服务器方式、专线式。

6.4.1用户系统结构可采用兰种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方式、客户端/服务器方式、专线式 6.4.2用户系统操作界面应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 6.4.3用户系统应支持数据和报表的导入/导出功能。 6.4.4用户系统应支持多用户的同时在线访问。 6.4.5远方用户系统与中心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电力数据通信网,当采用其他通信方式时应满足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规定

5远方用户系统与中心站之间的数据通 用电力数据通信网,当采用其他通信方式时应 申力监管委员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扩规定》的规定。

6.5雷电定位监测系统外部接口

7.1.1雷电探测站安装环境要求女

a)雷电探测器应选择安装在四周开阔、电磁干扰小的户外地点,可选建筑物楼顶。安装基座类 型宜为钢固定支架或水泥基础,无法在建筑物屋顶安装的,可采用铁塔基础进行安装。安放 探测器的基座水平度应在1.5°以内,并可靠接地。 b 电源通信接口箱内设供电模块、通信接口和防雷模块,其安装位置宜选择在通信机房。 C 探测站的供电电源宜采用可靠的电源。探测站的供电要求具有独立性,不应与其他用电设备 共用熔断器、空气开关等,以免因其他用电设备故障影响探测站的稳定运行。 d 雷电探测器、电源通信接I.I箱的安装应满足GB50057和GB50343要求。 7.1.2雷电定位监测系统中心站设备应安装在机房内,采用组屏安装方式。其运行环境应满足GB 50174和GB/T2887要求。

7.2.1雷电探测器应固定在水泥基座或其他可固定支撑的支架上,并采取防雷保护措施可靠接地,接 地电阻应小于102

7.2.3电源电缆和通信电缆应从户外雷电探测器基座位置铺设到室内电源通信接口箱安装位置,并应 优先选择电缆竖井敷设。当需要明敷缆线时,宜穿PVC管或镀锌铁管。 7.2.4雷电探测器与电源通信接口箱之间应以电缆连接,电缆包括电源电缆和通信电继,电源电缆应

采用铠装屏蔽电缆,通信电缆应采用铠装屏蔽双绞电缆。 7.2.5电缆应满足户外使用条件,缆线连接部分应进行防水处理。

8.1.1探测站基本检测要求如下

DL /T 1283 2013

a)探测站能按要求输出各项运行状态数据,并能根据命令要求反馈对应信息,且各项指示灯工 作正常。 b)探测站能自动进入定点授时状态,定点后高稳晶振漂移中心频率不得超过土64Hz。 c)探测站能实时、准确地识别地闪信号,并能正常输出原始数据。 d)雷电探测站能在规定波特率条件下正常数据通信。 e)探测站时间同步偏差不大王03mS

3.1.2老化试验条件和要求如卜

试验温度:(70±2)℃。 试验时间:保温72h。 升温速率≤1℃/min。 受试设备带电运行进行老化试验,试验后受试设备各项指标应满足8.1.1的要求。

8.2.1电磁兼容检测。根据GB/T17626对雷电探测站进行辐射、传导发射骚扰测试,受试设备应符合 GB9254的限值要求;进行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冲击),射频场感 应的传导骚扰,工频磁场,脉冲磁场,阻尼振荡磁场,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振荡波,交 流电源端口谐波、·间谐波及电网信号的低频抗扰度等试验,受试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抗干扰性 能要求。

高低温温度试验。根据GJB150考核产品在规定环境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试验条件和

3.3.1探测站应满足8.1.1的要求。

前置处理软件应能按要求正常接收探测站的运行状态数据和地闪信号特征数据, 开脆正吊 心站前置处理软件共享探测站的运行状态数据和地闪信号特征数据。 定位计算软件应能按要求正常进行实时数据计算及历史数据重算。 需由信息应用软件应能按要求正常实现雷电监测、雷击查询、统计分析三大功能

8.3.4雷电信息应用软件应能按要求正常实现雷电监测、雷击查询、统计分析

探测站应进行定期校验,检验周期宜为3年,定期校验内容包括:探测站时间同步系 校验、品振漂移校验、探测站工作状态检验。校验要求应满足8.1.1的检测要求。

9标志、包装、运输与储存

9.1.1在探测站包装箱的显著位置应注明产品名称及型号、商标、公司名称及地址、生产日期。 9.1.2在合格证上应注明产品标准号、产品编号及生产日期、质量检查合格印记。 9.1.3标志标识应符合GB/T191的规定。 9.1.4产品的执行标准应予以明示。

9.2.1包装前应检查下列内容:

a)产品的合格证书和装箱清单中的各项内容应齐全。 b)产品外观无损伤。 c)产品表面无灰尘。 9.2.2包装箱应为木箱,包装应有防尘、防雨、防水、防潮、防振等措施,箱内应提供装箱单、产品 安装使用说明书等技术文件,包装应保证在运输中不被损坏。

10.1各探测站和中心站托管单位应指定专责人员负责运维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确保探 测站和中心站的正常运行。 10.2应确保雷电定位监测系统长期运行,非特殊情况下不得停运。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雷电定位监测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10.4 应每年进行探测站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评估不合格的探测站应及时更换新的组件。 应确保中心站日期及时间准确,软硬件不得随意改动。 10.6 应保证探测站与中心站之问、不同中心站之间数据传输通道的稳定性。 10.7 应对雷电原始数据定期备份,备份周期宜每周一次。 10.8 应对系统运维人员定期培训,培训周期宜每年一次。

10.1各探测站和中心站托管单位应指定专责人员负责运维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确保 则站和中心站的正常运行。 10.2应确保雷电定位监测系统长期运行,非特殊情况下不得停运。 10.3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对雷电定位监测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工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0.4 应每年进行探测站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评估不合格的探测站应及时更换新的组件。 0.5 应确保中心站日期及时间准确,软硬件不得随意改动。 10.6 应保证探测站与中心站之间、不同中心站之间数据传输通道的稳定性。 0.7 应对雷电原始数据定期备份,备份周期宜每周一次。 0.8 应对系统运维人员定期培训,培训周期宜每年一次。

附求所示的典型算例是进行探测站站位选择的:·种方法。 电定位监测系统时差定位误差是探测站定位误差和距离差误差综合影响的结果。对选择的投 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采用雷电时差定位取得如下参数,位置如图A.1所示

根据时差定位方法,雷击点(Po点)对探测站A、B和B、C的距离差分别形成两条双曲线,过 P。点分别做两条双曲线的切线,即位置线,根据双曲线理论位置线分别平分Po点到探测站A、B、C 形成的ZAPaB和ZBPoC,O为ZAPoB和ZBPoC的分角线的夹角即位置线的交会角,即

Y=ZAPB P=ZBPC

A.1 A.2) (A.3]

雷电时差定位误差mp不仪取决于距离差误差ms,还取决于探测站定位误差mx,当m,和mss有 定取值时,图形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图形因素带米的定位误差m。的绝对值取值范围0~8,而图形因 素的表现形式是位置线的交会角6。 雷电时差定位误差可由/值和II值确定,即

4sin sin g sin g L Vsiny sinp 2 2 2me +mss 2sin 1≤1km 设置不等式组 II≤1km

DL /T 1283 2013

[I ≤0.3km 若要求定位误差m,≤0.3km,即设置不等式组 //≤0.3km

求定位误差m。≤0.3km,即设置不等式组3

表A.1探测站坐标值

表A.2P、P,点的坐标及D、值

表A.3、表A.4列出了对雷击点Pi、P2的I值和II值。探测站定位误差mx根据当前雷电探 占采用的时间同步系统卫星定位方法不同而不同,相对定位方法赋予m,=土0.5m或m,=土1l 宝位方法赋予m=±10m或m,=±30m;当前水平距离差误差ms=±425m,以后将达到自 =±100m。

表A.3P点的值和Ⅱ值

表A.4P,点的I值和IⅡI值

DL /T 12832013

表A.5探测站坐标值

表A.6Pi、P2点坐标及P、值

告探测站为A、B、C,分别计算 PI、P,点的 / 值和 II 值,计算缩果见表 A.7和表A.8

表A.7P点的I值和IⅡI值

表A.8P,点的1值和Ⅱ值

由表A.7、A.8可以看出,新选择的探测站B',和C"1能够同时满足P1、P2点的定位误差mp 要求。 若探测站为A、B'2、C'2,分别计算P:、P2点的I值和II值,计算结果见表A.9和表A.10。

表A.9P点的I值和ⅡI值

表A.10P点的I值和Ⅱ值

由表A.9、A.10可以看出,新选择的探测站B'2和C'2也能够同时满足Pi、P2点的定位误差mp≤ 1km的要求。 若雷击点P1、P2是某条线路上的两个点,在PI、P2连线上任意寻找第三个点,作为雷击点P3 进·步考察两对探测站B'和C'候选站点是否能够满足对P3点的定位误差要求。 表A.11列出了雷击点Ps的坐标,及其与探测站A和两对探测站B'和C'候选站点之间的% P、值。

表A.11P点坐标及p、值

探测站为A、B、C",计算P3点的I值和II值DB32/T 4396-2022 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标准.pdf,计算结果见表A.12。出表A.12可以看出, 则站B';和C"1能够满足对P3点的定位误差m,≤1km的要求。

表A.12P点的/值和IⅡI值

若探测站为A、B’2、C"2,计算P3点的I值和II值,计算结果见表A.13。由表A.13可以看出, 候选探测站Bz和C2不能满足对P3点的定位误差m≤1km的要求。

13P点的I值和IⅡI值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在两对探测站B'和C"候选站中,只有B'和CI这对候选站点能够同时满足对 Pl、P2和P3三个雷击点的定位误差m,≤1km的要求,而B2和C2这对候选站点能够满足对Pi、P2雷 击点的定位误差要求,但不能满足对P雷击点的定位误差要求,因此应该剔除这对候选站点,选择 B'和C',这对候选站点。 各个探测站及雷击点县体位置如图A.2所示

图A.2典型算例位置示意图

DL /T 1283 2013

CJJ1-200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附录B (资料性附录) 雷电定位监测系统雷电定位数据格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