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9M
标准类别:交通标准
资源ID:21261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B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世纪60年代以来现场试验工程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即EPS)隔 温板,保温隔热效益较显著,其特点是保温性能食好、容重小、吸 水率低,具有一定的抗压强度,使用时间上亦能保持较长久(可 用30年)。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由铁科院西北所在青藏线风 火山试验路基中首次进行了铺设和观测,收到明显的隔温效果。 1992年既有牙林线K382十775~十900等处多年冻土路堤严重 热融下沉病害地段试验铺设EPS板保温护道材料取得成功,隔 温效果很好,路基热融下沉显著减少,而且具有施工方便、使用 寿命长的优点。 EPS板采用双层铺设时,要相互搭接交错铺设,避免产生对缝 和通缝,以防止产生冷桥,降低保温性能。施工时间要严格控制, 避免在7月、8月、9月三个月内进行施工。 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由于低路堤及路堑地段无法采用通 风路基结构形式,目前主要采用了铺设保温材料保护冻土的办法。 保温材料有聚氨酯板、聚苯乙烯泡沫板和挤塑聚苯乙烯板,即PU 板、EPS板和XPS板。有关测试结果表明,PU板和EPS板两种 材料保温效果均较好,但两种材料的抗压强度及变形对保温效果 影响很大,当施加荷载约50%强度时,变形量增大,导热系数急剧 增加,且卸载后变形基本不可恢复。XPS板的保温性能、压缩强度 及耐久性更为优良 路基填土高度不能够满足路基最小设计高度时,要采用工业 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可以选用XPS等强度高、韧性好的板材,理设 在原地面以上0.5m处,并避免在高温季节进行铺设施工。

片(碎)石空隙内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产生对流,增强 了地层寒季的散热,减少了暖李的传热,遮蔽了太阳对原路基坡面 的辐射,起到降低地温、主动保护冻土的效果。片(碎)石护坡不仅 作为高原铁路冻土路基的主动保护措施,也作为运营期的病害 整治。

13.1.5~13.1.6路基各种排水设施所采用的材料,包括片石码

GTCC-001-2018 铁路贯通地线-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13. 1. 5 ~13. 1.

体、混凝土、管材、土工合成材料等,均要按照不同使用条件满足相 应的规范要求。为了保证侧沟、天沟、排水沟的质量,对设计速度 200km/h铁路的水沟材料做了严格规定。 特殊土(岩)及不良地质地段路基的排水设计,结合工程特点 进行综合考愿

13.1.7路基地面排水设计流量与地区区域性暴雨强度、险

现期、工程特点、地形条件等密切相关,进行设计流量确定时,在进 行详细了解和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本规范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降雨重现期的选定同铁路的重要性、地区类型等有关,设计重 现期的规定,一方面会影响铁路设施的使用和受水侵害的风险大 小,另一方面会影响排水设施尺寸及工程投资。 重现期是指等于和大于(或等于和小于)某水文特征值平均多 少年可能出现一次,也就是平均的重现期间隔,所以文称为多少年 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谓“重现期”并不是说正好多少年出现 次,重现期并非周期,它带有统计平均的意义,说得更确切一点 是表示某种水文变量天于或等于某一指定值,每出现一次平均所 需的时间间隔数,如H24三300mm的频率为1%,并不是指某地 24h雨量大于等于300mm正好100年出现一次,事实上也许100 年中这样的值出现好多次,也许一次也不会出现。只有在大量的 过程中或对长时期而论是正确的。对于洪水,它们的频率P< 50%(破坏环率),重现期T就是频率P的倒数,即T=1/P。 水是铁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降低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排水

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排水设施合理设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设 计降雨重现期的确定。重现期的确定,会影响到铁路设施的使用 和完好、受水侵害的风险大小和排水设施的断面尺寸,即工程造 价,同铁路的重要性以及浸水或水淹对铁路使用和周围地区的影 响程度有关,也与各项排水设施的排水目的和类型有关。因此,合 理实用的选择设计重现期才能较为准确地计算出设计流量,从而 合理地确定排水设施的尺寸。通过对水利、公路、桥涵和铁路工程 降雨重现期的对比分析,不同等级铁路的重现期值不一样,等级越 高重现期越大。根据《铁路路基排水设防标准及小流域流量计算 研究》成果,设计速度200km/h及以上铁路、重载铁路选用50年,设 计速度200km/h以下铁路选用25年~50年。 当铁路排水系统与地方防排洪等衔接时,设计重现期取二者 之间的大者

13.1.8路基排水水文计算要结合当地的地区经验选取合理的参 数和方法,当缺少地区经验时按照本规范的有关内容进行相关 计算。

13.1.9路基排水设施要有足够的过水能力,为此,需要根

13.1.9路基排水设施要有足够的过水能力,为此,需要根据设计 流量进行验证。此外,尚要根据当地铁路、公路建设经验,结合适 当的水文水力计算结果进行综合确定

13.2.1本规范路基地面排水系统包括路堤排水、路堑排水

面防排水以及可能停滞在路基范围以内的地面水。将路基本体范 围内的地面水顺畅排出,将流向路基本体的地面水进行截流并引 排,以达到保持路基本体范围土体的于燥

13.2.2水对土体的浸湿、饱和及冲刷作用常是促使路基病害发

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十燥、坚适 和稳定状态,首先做好排除地面水工作,即将可能停滞在路基范围 以内的地面水迅速排除出去,并防止路基范围以外的地面水流入 路基范围内,不使其下渗浸湿路基土体或形成漫流冲刷路基边坡 尤其是对受水浸泡后易于松软或膨胀的特殊土、易于软化的岩石

路基以及地质不良地段的路基更要注意做好排水工程。 为了充分发挥路基地面排水设施的功能,一定做好出水口的 选择和处理工作。对于排水设施,要做到使水流顺畅,不出现堵 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冻结等。

户加固措施相适应。路基地面排水设施不得兼作其他用途, 寻排入引用水源,切实做好出水口的选择和处理,充分利用 保护农田水利排灌系统、注重环保等国家政策

13.2.5对各种地面排水设施的平面布置、沟底纵坡进

不良地质地段的路基工程处理,防排水作为工程处理措施之 ,受到很高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路基地面水的排出要与具体 工程措施相适应和协调,确保工程稳定和排水顺畅。如多年冻土 地区路基、黄土地区路基、膨胀土地区路基、软弱土地区路基、滑坡 地区等。 特殊土地区,为加强排水设施的稳定性和防止渗漏,对排水设 施的基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并对沟渠进行防护。 为了使水流尽快排出,避免冲刷、淤积堵塞,各排水设施的沟 底纵坡需满足一定的要求,坡度不小于2%0。 为了防止水流溢出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各排水设施常需 要预留一定的安全高度,沟顶高出流水面至少0.2m。 为了将水流尽快排出路基体外,要选择最短的路径,否则将易 产生淤积、堵塞、渗漏、溢出等情况,不利于路基稳定。一般情况 下,排水沟、天沟的单面排水坡坡段长度不要超过400m。 13.2.6~13.2.7为了避免天沟、排水沟集中水流对地表的冲蚀 从而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因此需对其未端进行消能及沉淀处理。 对于沟渠发育的自然或灌溉地区,坚持一沟(渠)一涵(桥)” 的设计原则,避免强行改沟改渠,破坏原有水系的畅通。同时,考 虑到路基长期下沉的特性,严禁采用埋设管道的方式疏通原有

从而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因此需对其末端进行消能及沉淀处 对于沟渠发育的自然或灌溉地区,坚持“一沟(渠)一酒 的设计原则,避免强行改沟改渠,破坏原有水系的畅通。同 虑到路基长期下沉的特性,严禁采用埋设管道的方式疏 水系

13.2.9本条对填方路基排水设计进行了规定:

(1)路堤排水的主要目的是引排坡面水流和路基面水流,而坡 面水的出口主要是指设置在路堤坡脚外的排水沟,当无排水沟时, 通过散流的形式流入天然地表 (2)为了保证路基的稳定性,排水沟要设置在关然护道外,并 根据地势情况单侧或双侧布设。 (3)路基填方段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汇集路堤坡面水并截流 地势较高侧天然地面水。由于按照一般路基基床的规定,基床结 构层的厚度为2.5m,该厚度内受到列车动应力的影响最大,日 地面积水或形成局部径流,可能使基床受水浸泡或毛细水上升,将 严重影响基床的强度,因此在路堤两侧边坡高度小于2.5m的地 段,若地势较为平坦时,于两侧设置排水沟。若虽然两侧边坡高 度小于2.5m,但路基横向地面坡度明显时,经调查研究确认不 会存在地面积水或形成地面局部径流时,可以仅在上游侧设置 排水沟。 (4)在现有路基工程相关设计规范中,均对路堤坡面的防护做 出了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在绿色通道建设中,主张优先采取绿色 防护工程。为避免水流冲刷边坡坡面,规定采用带截水槽的结构 形式。 (5)不良地质或特殊土地段,由于工程对水的敏感性比较强 要根据路堤稳定性的要求来考虑,或按个别设计确定。如多年冻 土地区地面水的排除,要结合具体工程措施来进行。当需要设置 档水捻时,要充分考虑挡水捻与路堤坡脚之间的降水,使之通过线 路纵向顺畅排入桥涵设施,避免经常性积水产生的水化热,影响多 年冻土地基的稳定。当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后,可以在路堤坡脚设 置土护道,以达到拦截上游侧地表水的作用 (6)对于边坡上的平台截水沟,由于受到工程措施的影响,其 应置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须做好平台截水沟的出口处理

位于挖方地段的路基,其路肩外两侧均要设置侧沟。干旱与极于 旱荒漠带,一次降雨能全部渗人沙层不产生径流时,可以不设侧沟。 当路堑边坡高度较高(通常大于15m),坡面形式采用台阶式 时,为截流上方坡面的水流,于台阶处设置截水沟。 一般情况下侧沟采用梯形或矩形断面形式。此处的“特殊要 求”是指,深长路堑且反坡排水地段的侧沟,在无条件设桥涵时,为 减少开挖量,采用带槽孔盖板的矩形断面。 对于采用渗水性较好材料进行基床表层换填的地段,为了较 少或阻止降水下渗到基床底层,于基床表层底部设置防水土工膜。 为了使基床表层底部的渗水能够顺利进入侧沟,规定侧沟底面高 程要低于基床地底面高程。 天沟不能向侧沟排水,如受地形限制,难以选择出水口时,且 无其他替代措施时,方可利用急流槽(吊沟)或急流管将天沟的水 引向侧沟。在选择急流槽下游侧沟断面时,需考虑天沟流量的汇 入,通过水力计算确定。 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和正常使用,隧道进出口路侧沟水流一般 不引入隧道。当路堑长、纵坡大时,则反坡排水工程量大,而且出水口 也难以选择,在这种情况下,《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一2005中 给出了规定。 天沟的作用是拦截路堑坡顶的地面水,不使其流入堑坡形成 冲刷,进而影响堑坡的稳定性。因此,其位置选择要根据堑坡的稳 定程度而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小于5m,必要时采取防渗漏措施, 当堑坡地层不良、边坡较高、坡顶受到控制时,通过相关的计算来 确定天沟位置。 急流槽一般采用混凝土或浆砌片石砌筑的矩形断面。

13.2.11对于普通单线及双线铁路路基,路基面水通过设

横坡进行弓引排,而客运专线铁路则根据路基面结构及轨道类型,采 取措施加强横向排水,常用的措施是将路基面水纵向集中后横向 引排。

直线地段的无作轨道路基面水通过横向坡度以散流的形式排 出;曲线地段,为避免积水,通过设置集水井及横向排水管集中引 排,集水井及横向排水管的布置、理设深度等需根据降水量大小和 防冻要求等确定。 为确保路基面水及时顺畅的排出,附属设施需预留泄水孔。 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指标要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雄轨道路基 面防水层沥青混合料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74号)的 要求。 既有线改建地段的路基面排水,由于受既有工程的限制,需结 合帮宽或起落道的情况设置不小于4%的排水横坡。 增建二线地段,根据线路条件设置排水横坡,并引排线间水。 对于黄土、膨胀土等水敏感性较强的特殊地区路基,根据工程 措施的需要,设置防水层,避免水分下渗而影响路基或地基的稳 定性。 13.3.1地下水在路基范围内的存在和活动,往往引起各种路基 丙害,主要有: (1)浸湿软化:地下水浸湿路基土体,使其强度降低,在列车 荷载及其他外力作用下,路基将产生各种病害,如基床翻浆冒 泥、挤出下沉、边坡表土滑动、溜,路堤溃爬或沿倾斜基底面滑 动等。地下水在路基旁侧的山坡地层中活动,可降低山坡土体 及其结构面的强度,影响其稳定性,导致崩塌、滑坡等病害的 发生。 (2)冻胀及盐渍化:路基表层冻结时,通过毛细水在冻结峰面 处聚集形成泳晶和很厚的凝冰析离体,引起强烈冻胀,使路基发生 东胀变形,冻层融化时文会产生翻浆冒泥;在地下水含盐量大的地 区,由于毛细水的活动,可能使路基土体盐渍化,引起路基松胀等 病害。 (3)潜蚀:地下水可溶解土中的易溶盐类,地下水径流可以带 走土中的细颗粒,这些均能降低地基土的强度,甚至形成地下洞

穴,引起地表塌陷,进而引起路基下沉、珊塌等病害。 (4)流砂及液化:粉细砂地层被地下水饱和可能随地下水流动 形成流砂,在地震作用下或列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液化,引起路基下 沉、滑动等病害。 因此,通常在以下情况需要考虑采取措施进行地下排水处治: (1)路堑边坡体内含水层出露或路堤基底范围内含水层出露 时,需要设置渗沟,将含水层范围内的地下水进行拦截并引排至路 基范围之外。 (2)在地下水位高而填土高度受到限制、路堑基床顶面距离地 下水位很近时,为降低路基的湿度,提高其承载能力,需设置渗沟 或采取其他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 (3)土质路堑边坡坡体含水量很大且易产生坡体滑动时,可以 设置渗沟以疏干坡体。 (4)在特殊岩土或特殊条件路基地段,为配合路基稳定性处理 措施,可以采取措施拦截或疏十地下水。如滑坡路段、黄土路段、 多年冻土路段等。 13.3.2地下水大多数情况是被岩土所覆盖,隐蔽性很强,调查需 要专门的勘测,工作量较大。随着铁路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探测技 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文状况,要求进行 较详细的调查、勘探和测定,以取得较为可靠的设计资料。地下排 业沉江西尚振工派烟

要专门的勘测,工作量较天。随看铁路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探测技 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水文状况,要求进行 较详细的调查、勘探和测定,以取得较为可靠的设计资料。地下排 水设计要掌握以下资料: 1)地下水的类别,包括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自流水)。 (2)地下水水位、流速、流向、流量、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是否 承压等。 (3)地下水的平面分布、埋藏深度、运动规律、补给来源、出露 情况。 (4)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组成情况,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渗流量 计算所需参数。 (5)上层滞水和潜水的分布和毛细水达到的范围

(6)必要的地质平面图、纵断面图和横断面图。 (7)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

(7)当地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情况。 13.3.4由于地下排水设施维修较为困难,为减少维修工作量,防 正淤积,要从排水设施底部纵坡和反滤层两方面进行考虑。所以 这重规定“不应缓于5%0,在困难情况下,不应缓于2%”。当采用 2%的排水纵坡时,要采取其他防淤积措施,如加强反滤层、加大排 水设施尺寸、缩短检查井间距、增加出水口等。 13.3.9~13.3.10反滤层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含水地层中的细颗 粒被渗流带走,淤塞排水设施。反滤层材料要满足不均匀系数 (Cu)、平均粒径(d)及孔隙度(n)的要求。为了方便施工,反滤层 要设计为不少于两层,一般可用I型或Ⅱ型两种,其中I型材料的 d10 d1o 均粒径(d.)按照式(说明13.3.9)求得:

(说明13.3.9)

在施工时,也可以用d5o代替dp。 在进行渗水沟(渗水井)填充料的选择时,需同时满足以下两 个条件: (1)填充料颗粒不能由缝隙(或孔眼)落人排水涵管。 (2)填充料中的小颗粒不能被渗流冲移而落入排水涵管。 13.3.11路基范围内有泉水出露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 错施进行引排(说明图13.3.11)。 13.3.12当地下水理埋藏较浅时,可以考虑与地面水引排合并考 惠,但要保证足够的过水能力,处理好防渗、防冻等(说明 图13.3.12)

13.3.13边坡渗沟主要用于疏干过湿的土质边坡坊

上出露的上层滞水,其布置方式、结构构造、出口处理等均需根 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说明图13.3.13)。较小范围的局部湿土或

有泉水出露处,一般用条带形布置;较大范围的局部湿土,一般 用分岔形布置;边坡表土普遍潮湿时,一般用拱形与条带形相结 合的布置。

13.3.14引水渗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路堑范围内的地下水和疏

13.3.14引水渗沟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路堑范围内的地下水和疏

干其附近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于侧沟下或侧沟旁设置,一般推 荐设置在侧沟下。截水渗沟兼有截断流向路基体水流的作用,一 般两侧同时设置(说明图13.3.14)

说明图13.3.11疏导泉水的暗沟构造图 侧沟;2侧沟平台;3一线路中线;4一路肩线: 5一堑顶线;6一路基面;7一盖板;8一碎石或砾石

说明图13.3.12砌片石明沟(槽沟)断面图 1一渗水孔;2一反滤层;3一夯填土

13.3.12砌片石明沟(槽沟)断面图

说明图13.3.13边坡渗沟主沟纵断面及出水口示意图(单位:m) 潮湿与干燥稳定上层分界线;2一干砌片石覆盖;3一干砌片石垛;4一浆砌片石铺底;

干砌片石垛;4一浆砌片石铺底 5一反滤层;6一小颗粒渗水回填料;7一大粒径石料填充;8一侧沟或排水沟

5一反滤层;6一小颗粒渗水回填料;7一大粒径石料填充;8一侧沟或排水沟

说明图13.3.14侧沟下引水渗沟示意图(单位:cm) 一侧沟;2一排水层;3一反滤层;4一混凝土盖板;5一排水槽; 6一土工布:7一排水管:8一混凝土基座;9一垫层

引(截)水渗沟要选择适宜的出口,并对出口进行加固处理,一 般采用端墙式出口。

说明图13.3.15一2曲墙式渗水隧洞断面示意图 1一反滤层;2一拱砖3一混凝土底板;4一混凝土过水面:5一渗水孔

13.3.16平式钻孔排水的主要功能是引排地层内的地下水或分 散的局部凹地集中的地下水,或与立式集水渗水井群配合使用以 疏于潮湿的土体。在国外多采用仰斜式钻孔代替渗水隧洞,以减 少工程量和施工难度。 13.3.17立式集水渗水井主要用于集引具有多层含水层的复杂 地层中的地下水和潮湿土体中的自由水,一般成群布置并与平式 排水设施配合使用,以降低地下水位或疏干其附近的土体。其布 置方式、数量、断面形式等根据具体情况或计算确定。为了防止淤 基,要保证顶部足够厚的隔水覆盖层。渗水并出水量的计算需视 具体情况参照有关水力计算方面的专业书籍进行。 渗水并或渗水管个数可以按式(说明13.3.17)估算:

(说明13.3.17)

当基座(或主体设备)的内径比并筒的内径天时,并筒与基座相连 的最下一个管节采用上小下大的正截圆锥形;基座的底面要低于 主体设备的排水孔道底部不小于0.2m~0.3m,并在并筒内壁设 置便于工作人员上下的梯跪。 并口一般用斜截圆锥形管节收口,其顶部一般高出附近地面 约0.3m~0.5m,并设并盖,以防地面水流入或杂物落人并内,兼 防非工作人员随意入并。在寒冷及严寒地区,一般在井内加设 个防寒木盖。 检查并也可以兼起集水作用,此时,将并身通过含水层的部分 管节留出交错排列的渗水孔眼,并在其外围设置与孔眼大小和含 水层性质相适应的反滤层 14.1.4~14.1.6改建既有线与增建第二线并行路基设计中,对 于需跨线取弃土和填筑路堤、地基加固等施工可能侵限、影响既有 线运营安全、严重限制行车速度及控制工期的改建与增建第二线 路基地段,要有方便施工、保证行车安全和不影响或少影响通过能 力的过渡措施的设计,如设置施工便线、施工运输尽量利用立交桥 函进行等,以减少跨越轨道。对繁忙干线修建便线,当受运营组织 要求不能减速或限速行驶时,便线路基面宽度、路基结构、填料、压 实标准、工后沉降值等主要技术标准一般不低于既有线标准。

置电缆槽、接触网立柱、声屏障以及防护栅栏等,使得既有 交宽。改建时要结合既有路基面宽度、路肩上各种设备布置 运营养护方式要求等确定。除特殊困难地段外,一般不小于 各基面宽度,且路肩宽度一般不小于既有路肩宽度

14.2.6既有线路基帮宽:

1当不改动既有路基面高度,仅帮宽既有路基时,为使道床 下积水能迅速排出,故既有路肩形状做成4%横坡,以利排水。 2既有路堤边坡坡度历经多年,其既有坡度值陡缓不一,为 确保路基边坡稳定,故帮填边坡坡度一律采用新建路基坡度标准。

3由于目前路堤压实标准高,帮宽和压实基本采用机械化施 工,原帮填值0.5m太小,压实设备无法碾压,但碾压设备需要最小 宽度难以统一确定,结合帮填时一般需要超宽,暂按照最小帮宽 1.0m确定;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新帮填部分成为顶部宽底部窄,或倒 三角形式样,对边坡稳定不利,所以要求底宽不小于顶部加宽值, 4帮宽和增建第二线路堤时,为使帮填部分与既有路基本体 新老土体衔接紧密,因此要求在帮填时沿既有路堤坡面挖底宽不 小于1m台阶,并分层铺设加筋材料,分层碾压。 5为了不造成新的路基病害,以利排水,故路基面抬高或边 坡帮填以及增建第二线路基时,采用新建铁路标准的填料填筑,但 要注意填料的渗透性不能比既有线填料的渗透性差。 6对不能刷方扩宽路堑地段,如采用改变侧沟形式、削减侧 沟平台等办法来加宽路基时,由于抬、落道后路基面水平总宽度发 生了变化,设计时还需注意线路中心沿轨枕底面水平至路堑边坡 的距离,需满足抽换枕木的要求。 另外,利用设置侧沟盖板来增宽路面,一般只限于岩石路堑地 段,在坡面流水不大、长度较短时采用,因剥落土易堵塞侧沟,不能 用于土质路堑地段。同时,道床坡脚还不得伸入盖板,以免影响侧 沟的养护维修。 14.2.7既有线路基拾道及调坡: 1当拾道量较大时,一般以拾高路基面来增高轨面。抬高后 的路基面需设路拱, 在落道量较小时,如落道后既有道床厚度能满足设计标准,一 般不再下挖路基面,仍保持原路基面形状(有基床病害者除外);当 落道量较大,减薄道床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则要下挖既有路基 面,其下挖深度以满足新建标准道床厚度为限,下挖后的路基面需 设路拱。 2当抬道量较小时,一般保持既有路基面高度不变,采用加

14.2.7既有线路基拾道及调

1当拾道量较大时,一般以拾高路基面来增高轨面。拾高后 的路基面需设路拱。 在落道量较小时,如落道后既有道床厚度能满足设计标准, 般不再下挖路基面,仍保持原路基面形状(有基床病害者除外);当 落道量较大,减薄道床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则要下挖既有路基 面,其下挖深度以满足新建标准道床厚度为限,下挖后的路基面需 设路拱。 2当抬道量较小时,一般保持既有路基面高度不变,采用加 厚道床的办法抬高轨面,路肩宽度按新建标准设计。

3采用道作拾道引起既有道床增厚,超厚地段造成养护、巡 道人员上下作业不便,所以在标准道床厚度以下的超厚部分,采用 渗水土垫肩。 4为了不造成新的路基病害,以利排水,故路基面拾高或边 坡帮填以及增建第二线路基时,采用新建铁路标准的填料填筑,但 要注意填料的渗透性不能比有线填料的渗透性差。 5抬高路基面时,要选用与既有路基同一种填料填筑。当采 用与既有线路基性质不同的填料时,要注意做好不同填料接触面 间的排水措施。尤其在非渗水土路堑地段,如拾高路基填料采用 参水土时,需注意将下渗到接触面间的水横向引入侧沟内,使路基 处于干燥状态,以免在路基内形成水囊,而产生基床病害。

1根据法国提速路基改造和国内既有线调查的经验,当既有 线路基稳定、基床土质良好、无翻浆冒泥等基床病害,且道床厚度大 于0.6m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不作基床加固;当开行25t轴重列 车,路基面的动应力较大,原则上对路基进行加强,但少量开通时, 也可以暂不作加固,要加强路基和线路的检查、监测和维护。道床 享度和基床病害情况等也应该通过探地雷达进行彻底的调查。 2改建既有线路基时要根据降雨、冻深等气象条件,以及改建 后设计速度和车辆荷载的变化,结合道床厚度、轨道平顺状况,分析 对路基静动态强度、平顺性等技术标准提高幅度。在全面掌握既有 路基状况的情况下,对轨道平顺性差、基床填料性质差、压实不足 变形大、路基面不平整、排水不畅及基床病害等段落路基,设计速度 160km/h及以下基床表层承载力小于0.15MPa或设计速度 160km/h以上基床表层承载力小于0.18MPa等基床状况较差段落 路基,限制或影响行车速度提高、降低乘客舒适性的路桥、路涵、堤 堑、路隧等过渡段路基段落,分别采取相应加固处理措施 3根据近些年既有线提速改造建设经验,一般翻浆冒泥等病 害地段采取基床浅层换填优质填料或土质改良,并结合基床土工

合成材料封闭防水、设置排水渗沟等加强路基排水等措施;对于压 实不足和承载力不足、路基下沉外挤严重等地段采用水泥土或石 灰土挤密桩、旋喷桩或注浆等深层补强加固措施。冻害地段也可 以采取拾高路堤、降低地下水位和铺设保温层等措施。 4在既有路堑边坡不高且稳定,扩宽后高度增加不大时,一 般参照既有稳定边坡坡度或按新建路基标准刷方扩建。但对较高 路堑边坡,如发生薄层开挖,特别是岩石地,段因施工不易,影响坡 面稳固时,要采用挡护工程收坡,以减少剥皮刷方。 5对有重大病害(如崩塌、滑坡或其他等),经多年整治已稳 定的既有路堑或有挡护设施的地段,为避免病害重新复发或引发 新的病害而引起更大工程,在设计时要慎重对待,尽量保留,不能 轻易对原有边坡进行改动。 6路堤边坡病害,既有路堤边坡坡度历经多年,其既有坡度 值陡缓不一,防护形式遭到破坏,局部被雨水冲刷或者人为破坏等 危及行车安全并影响通过能力。为确保路基边坡稳定,可以相应 采取边坡注浆、锚固、支挡、加固排水及坡面防护措施。

坡产生裂缝,破坏堑坡的整体性,而影响其边坡稳定,基至造成永 久的病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岩石路堑刷方时,注意避免使用 大爆破,而采用光面、静态、预裂爆破等控制爆破技术。爆破掉落 和施工刷下的石块易砸坏既有线接触网、通信信号等电缆以及钢 轨、轨枕等行车设备、砸伤行人等,需采取封闭施工以及炮被、管棚 架等坡面临时爆破防护措施,以确保既有设备和行车安全,并保证 既有线运营安全。 14.3.1增建第二线路基时,首先对既有路基现状(含路基病害及 既有设施等)进行调查分析。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第二线路基本身 的坚固和稳定,还要考虑既有路基受第二线路基影响可能产生的

14.3.1增建第二线路基时,首先对既有路基现状(含路基

既有设施等)进行调查分析。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第二线路 的坚固和稳定,还要考虑既有路基受第二线路基影响可能 问题。如既有路基原来状况良好,增建二线后,有可能使既 的环境恶化,甚至产生新的病害;或既有路基原来就处于

态,增建第二线后,也有可能促使病害扩天和发展,而导致第二线 司受其害。所以在设计时,要统筹考虑,对危及稳定的病害采取措 施,一并整治。采取修建便线和维持临时通车等施工过渡措施可 以大大减少相互影响。特别是松软土、软土、湿陷性黄土地区,既 有路基容易受增建二线路基荷载影响产生附加沉降变形甚至失 稳,需采取必要的加固防护及变形监测措施

14.3.3第二线与既有线并行非渗水土路基地段,当增建第

的路基面高出既有线路基值的,第一线路基面设计为三用形路供: 司时为尽快排除既有线路基面积水,故自既有线路肩或路肩以下 句外设置4%的排水横坡,排水横坡至三角形路拱之间填A组渗 水填料,如说明图14.3.3一1所示;当增建第二线的路基面低于既 有线路基面时,第二线路基面设计为向外4%的排水横坡,如说明 图14.3.32所示

说明图14.3.3一1第二线路基面排水横坡设置一

4.3.3一2第二线路基面排水横坡

在两线并行不等高地段,两线间的路基边坡,对下线而言是路 堑边坡,采用路堑坡度值就能稳定。而对上线来说,则为路堤边 坡,考虑承受荷载的因素,就需适当放缓边坡坡率才能稳定,因此 设计两线间的边坡坡度值时,需考虑上线列车荷载的影响。对达 坡坡度值的确定,要依据列车荷载大小、工程地质情况、两线相 差高度等酌情而定。如边坡放缓后,致使线间距增大,将引起较 天工程或线路改动困难时,则要与两线间设置支挡建筑物进行 比选。

14.3.6增建第二线并行等高(或两线高差不大、线间距

,设计时注意设置自既有路肩(或道陷槽底部饱和土层下 倾斜的排水横坡,以使既有路基积水经二线路基,从横向迁 出。

在并行不等高或两线线间距较天地段,为防止产生路基病 两线间设置纵向排水沟,以疏排两线间积水。

.4.1改建铁路和增建第二线利用既有挡墙和坡面防护

侧沟、地下水排水盲沟时,需要掌握其安全稳定状况和继约 的年限,并进行评估后分别采取利用、改造、加固、拆除重建 施。

14.4.2在改建既有线(含拾落道、改移中线、病害处理等

第二线时,不可避免地会大量遇到对既有建筑物的处理问题。其 处理尺度把握的恰当与否,对改建工程量的大小及投资影响极大。 因此设计时,在确保行车安全和路基稳固的前提下,既有防护设备 使用状况良好时,为节省投资,首先考虑尽量保留

14.4.3对既有建筑物采用加大截面、接高或加深基础等措施时,

首先在既有建筑物本身坚固的前提下进行。既有建筑物截面与新 增大的截面作为设计截面的共同组成部分,成为一个整体,才能起 到共同承受主压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采用在既 有建筑物中锚入弯钩筋等办法,使新旧混凝与砌体紧密结合,形 成整体。

14.4.4用干砌片石垛加宽或加高路肩时,注意将高度控制在 1m以下。主要因为随片石垛的高度增高,其各部尺寸也相应增 天,对基底承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而填土坡面上的承载力不 定能满足其要求;同时,当片石垛基底宽度增加后,在既有线 上施工开挖的影响范围也增大,使既有路基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对行车造成严重干扰,甚至威胁行车安全。片石垛太高对施工、 养护上下作业也不便。自前在既有线上实际使用的十砌片石垛 高度,一般情况下也均未超过1m。因此,要求十砌片石垛高度 不超过1m。

14.4.5既有支挡和防护工程基础埋置深度不够

然和人为因素的坡环,而影响既有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性,甚 成更大的危害,所以要求基础埋置深度不够时,要对其进行处 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兄进行回填、夯实、砌筑、注浆等措施处理,避免造成积水、路 沉等病害,给运营留下隐惠

生 下沉等病害,给运营留下隐惠。 15.1.2~15.1.3主要参考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一2008第3.2.3条要求,其规定弃土(石、渣)场选址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 (2)涉及河道的,应符合治导规划及防洪行洪的规定,不得在 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设置弃土(石、渣)场。 (3)禁正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 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土(石、渣)场。 (4)不要布设在流量较大的沟道,否则应进行防洪论证。 (5)在山丘区要选择荒沟、凹地、支毛沟,平原区要选择凹地 荒地,风沙区要避开风口和易产生风蚀的地方。

15. 1. 2~15. 1. 3

15.5.6常用施工机械有: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装载机

装卸配合机械运输等。

16.1.2路基面上电缆槽、电缆井、过轨管线、接触网支柱基础、声 屏障基础等工程的施工一般滞后于路基工程,需要在路基工程施 工时预留条件,系统规划,统筹实施,避免进行二次开挖,造成路基 及排水系统的损害。

16.2.2防护栅栏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防护栅栏和钢筋

金属网片防护栅栏两种类型,大型车站及有景观要求的地

(1)线路防护栅栏要与涵洞翼墙端部平顺连接,混凝土栅栏端 部立柱与翼墙端部密贴安装。涵洞翼墙锥体坡脚原则上位于防护 栅栏内。 (2)当涵洞洞顶和翼墙端部的帽石顶面均不低于混凝土栅栏 有效防护高度(不含剩丝滚笼高度,下同)时,混凝土栅栏直接封闭 至涵洞两侧翼墙端部。 (3)当涵洞洞顶帽石高于混凝土栅栏有效防护高度,而冀墙端 部帽石顶面低于混凝土栅栏有效防护高度时,在翼墙侧立面加装 金属矩形管立柱金属网片防护栅栏,使其达到有效防护高度,并确 保金属网片栅栏安装牢固密贴。 (4)当涵洞洞顶和翼墙端部的帽石顶面均低于混凝土栅栏有 效防护高度时,在涵洞洞顶和翼墙侧立面加装金属矩形管立柱金 寓网片防护栅栏,使其达到有效防护高度,并确保金属网片栅栏安 装牢固密贴。 (5)防护地段设置刺丝滚笼时,刺丝滚笼要沿混凝土防护栅 栏、涵洞帽石或加高金属网片栅栏的上部拉通。 (6)涵洞地段防护栅栏施工安装要合理统筹安排防护栅栏、路 基、涵洞的施工安装,要制定专门施工组织方案,优化施工工艺,明 确路基、涵洞与防护栅栏施工的接口关系、协调配合方案和相关工 程施工安装时机。

了本条第3款的内容。

16.2.6公铁并行路段是指铁路路堑上的公路路段或

16.3.2通信电缆并一般分I、Ⅱ

1型电缆井净尺寸:1000mm×1000mm×900mm(长× 宽×高),壁厚200mm。过轨处过轨管根据需要设置,最大根数为 4根。 Ⅱ型电缆井净尺寸:1200mm×1200mm×900mm(长× 宽×高),壁厚200mm。过轨处过轨管根据需要设置,最大根数为 6根。 电力电缆井净尺寸:1800mm×1200mm×900mm(长× 宽×高),壁厚200mm。过轨处过轨管根据需要设置,最大根数为 10根。 16.4.3综合接地系统以沿线两侧敷设的贯通地线为主干,充分

利用沿线桥梁、隧道、路基地段结构物设施内的接地装置作

16.4.4本条依据中铁路总公司《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

测系统工程设计暂行规定》(铁总建设【2013】86号)有关规定 编写。

试件是直径50mm、高径比为2的岩石;也可以采用点荷载试验, 由点荷载强度指数换算成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按式(说明A.0.1) 计算。

F.0.6勾绘汇水面积时要结合分水岭及天然沟槽,自线路中心线 起算。利用已有地形图现场校核,校核重点是在图上标明原图出 返以来新增添的人工沟渠、水库、堤坝的道路、桥梁位置。无地形 图利用时,采用交会法、绕和法或辐射法实地测绘与估测。

F.0.6勾绘汇水面积时要结合分水岭及天然沟槽,自线路中心线 起算。利用已有地形图现场校核,校核重点是在图上标明原图出 版以来新增添的人工沟渠、水库、堤坝的道路、桥梁位置。无地形 图利用时,采用交会法、绕和法或辐射法实地测绘与估测。 F.0.7确定设计径流的方法,可以采用推理法、统计分析法、地区 分析法或现场评判法等,推理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结合《铁 路路基排水设防标准及小流域流量计算研究》成果,本规范采用推 理计算方法。 径流系数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表覆盖状况、土壤透水性 地区湿度、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试验确定。本规范设 计径流量计算公式参照了《公路排水设计规范》TG/TD33一一2012 的有关规定。在具体选用时,对有利于形成地面径流的地区,选用 较大值,反之采用较小值。 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砂性土、戈壁碎石土等地区,由于地表 易受水流冲刷,改变局部地貌的径流条件,同时易产生淤积,为 保证水流及时排出,该类型地区的排水设施要适当加大断面 尺寸。 不同设计降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的平均降雨强度可以根据情 况选用以下三种方法: (1)附近区域有适用的降雨强度公式时,要选用相应的公式 计算。 (2)无适用公式,但有连续10年以上自记雨量记录的雨量站 时,可以整理雨量资料推求降雨强度公式。当地气象站有10年以 上自记雨量资料时,由雨量记录中选取历年最大5min、10min

希尔曼(Sheman)公式(适用于t>120min)

荷纳(Hemer)公式

(说明F. 0. 7—1)

(说明F.0.7—2)

(说明F.0.7—3)

式中t 降雨历时(min); n一暴雨强度衰减指数; A,b,c一系数。 (3)当地缺乏自记雨量资料时,可以利用标准降雨强度等值 线图以及重现期转换系数和降雨历时转换系数的方法,计算确 定设计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内的平均降雨强度。标准降雨强度等 值线图所选的标准为5年重现期10min降雨历时。降雨强度计 算如下:

(说明F. 0. 7—4)

g = CpCtI5.1d

说明表F.0.7—1 重现期转换系数Cp

说明表F.0.72降雨历时转换系

降雨历时一般按设计控制点的汇流历时确定。汇流历时t为 汇水区内最远点(按水流时间)流达排水设施处所需要的时间,它 由坡面汇流(或地面汇流)历时t和沟渠或管内由入口到控制点 的沟管汇流历时t2组成,即t三t十t2。在考虑路基面表面排水

时,可以不计沟管内汇流历时。 坡面汇流历时可以按式(说明F.0.7一5)计算确定:

miLs ti=1.445 (说明F.0.7——5)

mi ti=1.445

式中t 坡面汇流历时(min); Ls 坡面流的长度(m),L,≤370m; s 坡面流的坡度; m1 地表粗度系数,按地表情况查说明表F.0.73确定

说明表 F.0.73地表粗度系数

计算沟管内汇流历时时,先在断面尺寸、坡度变化点或者有支 发管)汇入处分段,分别计算各段的汇流历时后再叠加而 :

0: = 20z0. 6

JTG 3820-2018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编制办法(2019-05-01开始实施)(说明F.0.7—6

(说明F.0.77)

统计参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计算编制。该《图集》汇集了迄 今为止我国暴雨方面最全面、最系统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也是近半 个世纪以来我国关于暴雨统计特征研究的最重要的总结性成果 利用水文气象站网历年实测雨量资料,用年最大选样法构建各种 指定历时的雨量系列,选用皮尔逊Ⅲ型分布函数进行统计计算。 《图集》包括全国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两种尺度,每种尺度包括 10min、60min、6h、24h、3d共5种标准历时的暴雨统计参数成 果。共采用约2.4方个观测站,190方站年(5种历时合计雨量资 料,用于5种历时统计参数计算的系列平均长度为23.5年~33.7 年,较原有图集有显著增加。 F.0.8这单的沟是指各种形式的明沟,包括侧沟、排水沟、天沟 截水沟、引水沟;管是指不同材料的圆管。影响沟管泄水能力的因 素包括过水断面的形状和面积、水力坡度(沟管的纵坡)、沟管壁的 租糙系数。进行水力计算的自的是检验沟管的断面形状和尺寸能 否满足设计流量的要求,并检查流速是否在充许的范围之内。泄 水能力不能小于设计流量。 在一般情况下,规范中规定的各类地面排水设施及其最小断 面尺寸,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不必再做计算。但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路堑上方的汇水面积较天,或有其他来源 的水流汇入水沟,或排水困难地段等),则需进行必要的计算,做出 个别设计。 关于水流的状态及其流速,从自前国内外的研究及发展情况 来看,理论上比较复杂,为使问题简单化,一般情况下均按照匀速 流动状态来考虑。对于沟管断面或水流纵坡变化较大的情况需采 用变速流方法计算。 F.0.9~F.0.10严格来讲,过水断面上水的流速在各个质点是 不同的,具有一定的分布形式(抛物线形式),这与水质、过水断面 介质等有很大关系,计算起来较为复杂。工程界一般泛采用经 验公式进行水力计算,主要是采用1769 年法国工程师谢才

F.0.11沟的流速要求DB34/T 3052-2017 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建设 实施指南,系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一

2006、《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一2012、《给水排水设计手 册》(2004年第二版)、《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一路基》(1992)的 规定。 膨胀土、黄土地区,由于易产生冲刷和淤积,景响排水设施的

膨胀土、黄土地区,由于易产生冲刷和淤积,影响排水设施的 过水能力,除对排水设施进行加固外,还要保持一定的流速。明沟 最大允许流速见说明表F.0.11一1,最大允许流速的水深修正系 数见说明表 F. 0. 11一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