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0592-2018 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验技术规范

Q/GDW 10592-2018 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验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1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1247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0592-2018 国家电网公司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验技术规范

5.4.2带载分合电路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在充电过程中,对充电桩进行启停操作,检查带载分合电路时充电桩 正常,不会出现损坏、死机、复位的现象,

DB11 489-2016北京基坑支护技术规程.pdf5.4.3输出短路保护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 检查充电桩不应 电:在充电过程中,模拟充电桩车 切断交流供电回路。

5.4.4漏电保护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在充电过程中,模拟漏电超过保护阈值,检查充电桩应立即切断交流供电 回路

5.4.5输入过压保护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设置在额定负载状态下运行。调整输入电源电压超过输人过压保护动作值 时,充电桩输入过压保护应启动,立即切断交流供电回路,并发出告警提示。输入过压保护动作值不应 低于118%额定输入电压。

5.4.6锁止装置功能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启动充电,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试验: 对于采用连接方式B的充电桩,当充电桩额定电流大于16A时,检查供电插座应安装具有位 置反馈功能的电子锁止装置。 充电连接装置完全连接并启动充电桩,检查检测点1或检测点4的电压值,确认供电接口和 或车辆接口的机械锁止有效性,检查电子锁反馈信号应与实际锁止状态对应,确认充电桩电子 锁止有效性:检查电子锁止装 不 检查机械锁止装置应不能被打开。

Q/GDW10592—2018 ) 当电子锁未可靠锁止时,检查充电桩应不允许充电。在整个充电过程中,检查充电桩电子锁应 可靠锁止,不允许带电解锁且不应由人手直接操作解锁;未可靠锁止时,检查充电桩应能立即 切断交流供电回路,并发出告警提示。 d 正常充电结束后交流供电回路切断100ms内,检查电子锁不应被解锁;交流供电回路切断 100ms后,充电桩未进行解除电子锁时,应至少再进行1次解锁,解锁失败时,应发出告警提 示。 e)检查电子锁装置应具备应急解锁功能。

5.4.7过温保护试验

对于额定电流大于16A时且采用连接方式B的充电桩,检查供电插座应设置温度监控装置。将充电 庄连接试验系统,模拟充电桩充电接口温度超过过温保护值的情况,充电桩应主动降低PWM占空比(可 采取梯次调整)或切断交流供电回路,并发出告警提示。

5.4.8连接器温度检测功能试验

对于采用三相63A方式的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模拟热源,检查连接器温度达到告警阅值( 于90C)时,充电桩应发出告警提示,并主动降低PWM占空比(可采取梯次调整等方式);模 保持热源持续至少15min或者提高热源温度,检查连接器温度大于或等于告警阈值90C持续15n 到过温保护阅值120°C时,充电桩应立即切断交流供电回路,并发出告警提示。

5.4.9PWM功率调节功能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在充电过程中,模拟上级监控管理系统下发PWM占空比对应电流比充电 桩额定充电电流小,检查充电桩调整后的输出PWM占空比与模拟下发值对应占空比之间误差的绝对值 ≤0.5%;继续模拟上级监控管理系统下发PWM占空比对应电流比充电桩当前充电电流大(不超过额定 充电电流),检查充电桩调整后的输出PWM占空比与模拟下发值对应占空比之间误差的绝对值≤0.5%。

5.5.1直接接触防护试验

按照GB/T4208的方法进行直接接触防护试验。通过IPXXC试验试具进行试验,将试具推向充 壳的任何开口,试验用力(3土0.3)N,如试具能进入一部分或全部进入,应在每一个可能的位 动,但挡盘不得穿入开口,且不应触及到危险带电部件,

5. 5. 2 带电部件外露断电试验

对于充电桩盖子或门打开可造成带电部位露出的充电桩,在充电前,不使用工具打开充电桩盖 检查充电桩应无法启动充电;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并设置在额定负载状态下运行,不使用 开充电桩盖子或门,检查充电桩应切断交流供电回路,控制导引电路可保持通电。

5.5.3动力电源输入失电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在充电过程中,模拟停止交流供电,检查充电桩应能在1s内将充电 压降至42.4VAC(峰值)以下。

5.6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

用量规或游标卡尺测量充电桩规定部位的最小间隙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中的爬电距离是对基 的规定值。

Q/GDW105922018

表2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5.7.1绝缘电阻试验

在充电桩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各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表3规定施 电压,绝缘电阻不小于10MQ

5.7.2介电强度试验

在充电桩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各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表3规定施加1min 工频电压(也可采用直流电压,试验电压为交流电压有效值的1.4倍),试验部位不应出现绝缘击穿或 闪络现象。 对采用绝缘材料外壳的充电桩进行试验,按照GB/T7251.1一2013中10.9.4的方法进行试验

5.7.3冲击耐压试验

在充电桩非电气连接的各带电回路之间、各独立带电回路与地(金属外壳)之间按表3规定施加 次正极性和3次负极性雷电波的短时冲击电压,每次间隙不小于5s,脉冲波形1.2/50us,电源阻抗5002 试验时其他回路和外露的导电部分接地,试验部位不应出现击穿放电

表3绝缘试验的试验等级

检验时,试验电压可高于表中规定值的10%,试验时 括号内数据为直流介电强度试验值

按照GB/T18487.1一2015中11.2的规定进行测试,检查充电桩的接触电流要求应能符合GB 487.1一2015中表1的规定。

Q/GDW105922018

Q/GDW105922018

5. 9允许表面温度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并在环境温度40℃和额定功率下运行,测量充电桩可触及部分最高允 应符合Q/GDW104852018中7.5的规定

对于具备待机功能的充电桩,在额定输入电压下,仅保留其后台通讯、状态指示灯等基本功能 测量充电桩的待机功耗不应大于N×20W,其中,N表示车辆接口数量。

5.11.1充电控制状态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按照GB/T34657.1一2017中6.4.2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 合格评判的规定。对于一机多充式充电桩,应对每个充电接口分别进行试验,各接口的控制导引 该独立运行完全隔离。

5. 11. 2 充电连接控制时序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按照GB/T34657.1一2017中6.4.3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 合格评判的规定。

5.11.3控制导引电压限值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按照GB/T34657.1一2017中6.4.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 合格评判的规定。

5.11.4保护接地连续性试验

5.11.5控制导引信号异常试验

5.11.6断开开关S2再闭合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按照GB/T34657.1一2017中6.4.4.6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检查充电桩应在 100ms内切断交流供电回路,并持续输出PWM信号,且其持续输出PWM信号的时间不应低于设定值(具 备省电模式的充电桩,设定值不宜低于24h)。在PWM持续输出时间内重新闭合开关S2时,检查充电桩 应能导通交流供电回路,

5. 11.7 过流试验

将充电桩连接试验系统,按照GB/T34657.1一2017中6.4.4.5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 应合格评判的规定。

5. 12耐气候环境试验

5.12.1防止固体异物进入试验

Q/GDW 105922018

按照GB/T4208的方法进行防止固体异物进入试验: 1 室外使用或室内暴露于污染的工业环境的充电桩应符合IP5X的规定,将充电桩放入密闭试验 箱内进行试验,密闭试验箱内的粉末循环泵使滑石粉悬浮,滑石粉用金属方孔孔筛滤过,滑石 粉用量按试验箱容积计算2kg/m3,试验持续8h,试验后,观察滑石粉沉积量及沉积地点,应 不足以影响充电桩的正常操作或安全,并且通电后充电桩运行正常。 b 室内使用的充电桩应符合IP3X的规定,将边缘无毛刺的直径2.5mm的钢性钢棒以3.0N的试 验用力推入充电桩外壳开口处,检查试具的直径不能通过任何开口。

5.12.2防止水进入试验

按照GB/T4208的方法进行防止水进入试验: a)室外使用或室内暴露于污染的工业环境的充电桩应符合IPX4的规定,可进行摆管喷水试验或 喷头淋水试验。试验后,检查充电桩壳内无明显积水,或有进水,但不应影响充电桩的正常操 作或破坏安全性,且通电后充电桩运行正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1)摆管喷水试验。将充电桩放在摆管下,使摆管与垂直方向±180°的范围内进行淋水,摆管 最大半径1.6m,充电桩与摆管最大距离0.2m,摆管每孔流量0.07L/min,试验持续10min。 2 喷头淋水试验。使用喷头对充电桩进行淋水试验,水流量12.5L/min,压力在50kPa~150kPa 的范围内,试验期间压力应维持恒定,喷头需要除去平衡重物的挡板,使充电桩外壳各 个可能的方向都受到溅水,试验时间按充电桩外壳表面积计算1min/m²,最少5min。 b 室内使用的充电桩应符合IPX2的规定,将充电桩固定在滴水台上,外壳在四个固定的位置在 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与垂线各倾斜15°,滴水流量3mm/min,每一个倾斜位置持续试验2.5min 试验后,检查充电桩内无明显积水,或有进水,但不应影响充电桩的正常操作或破环安全性, 且通电后充电桩运行正常

5.12.3防盐雾试验

按照GB/T2423.17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前将充电桩内印刷线路板、接插件等部件进行清洁,尽量 避免手接触试样表面。将试样放入盐雾试验箱,试验所使用的盐为高品质的氯化钠,干燥时,碘化钠的 含量不超过0.1%,杂质的总含量不超过0.3%。盐溶液的浓度为(5土1)%(质量比),可通过将质量为 (5土1)份的盐溶解在质量为95份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试验中试验箱内温度为(35土2)℃,Ph值 准持在6.5~7.2内,持续时间48h。试验后对小试样应在自来水下冲洗5min,然后用蒸馏水或者去离子水 中洗,然后晃动或用气流干燥去掉水滴。试样在标准恢复条件下放置,不少于1h,且不超过2h。试验后 进行目视检查试样表面盐沉积量,且符合Q/GDW10485一2018中7.4.2的规定。

5.12.4防锈(防氧化)试验

选取充电桩铁质外壳、暴露的铁制支架、零件以及非铁质的金属外壳等代表性试样或部件浸入四氯 化碳、三氯乙烷或等效脱脂剂中浸泡10min,去除所有的油脂,然后将部件浸入温度为(20土5)℃的 氯化铵含量为10%的水溶液中10min。将试样上的液滴甩掉,但不擦干,然后将试样放进装有温度为(20 土5)℃的饱和水汽的空气的容器中,时间为10min。将试样置于温度为(100土5)℃的加热容器中烘 干10min,再置于室温24h,试样表面应无任何锈迹。边缘上的锈迹和可擦掉的任何黄印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充电桩使用的外壳材料符合防锈(防氧化)相关要求,且没有对其进行过降低外壳性能的更改, 则不需要按照5.12.4再进行外壳的试验。

5.12.5耐冲击强度试验

Q/GDW10592—2018 对充电桩的外壳按照GB7251.3一2017中10.2.6的方法进行测试,试验结果应符合GB7251.3一2017 中10.2.6的规定。

5. 13. 2高温试验

充电桩放入环境试验箱,按照GB/T2423.2一2008的“试验Bb:非散热试验样品温度渐变的高温试验” 式验温度:50℃C,待环境试验箱试验温度稳定后,充电桩设置在额定负载状态下运行,检查充电桩显示 功能、输入功能和通信功能应正常,试验温度持续2h后,在试验环境下检查充电桩显示功能、输入功能 和通信功能应正常。

5.13.3交变湿热试验

充电桩放入环境试验箱,按照GB/T2423.42008的“试验Db:交变温热(12h+12h循环)”,讨 验温度:40℃C,循环次数:2次。在湿热试验结束前2h进行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复试,绝缘电阻应不小 于1M2,介电强度按要求的75%施加测量电压。试验结束后,在环境箱内恢复至正常大气条件,通电后 检查充电桩显示功能、输入功能和通信功能应正常

可按照任何顺序进行试验。本章节涉及的电磁兼容要求是基于充电桩的端口和安装使用环境给出的。充 电桩端口主要分为外壳端口、交流电源输入端口、信号/控制端口、有线网络端口和传导电能传输端口 (以下简称CPT端口),各端口定义详见GB/T18487.2一2017中3.1条。制造商应说明充电桩的安装使用 不境。当制造商未规定充电桩的预期使用的环境时,应实施最严格的发射和抗扰度试验,即采用最低的 发射限值和最高的抗扰度试验等级

5.14.2充电桩的试验配置

所有试验应使用由制造商提供的典型的充电桩和通信电缆(在CPT端口)。若充电桩未提供日 验应在电缆的典型长度下进行

5.14.3充电桩的试验负载条件

充电桩的CPT端口应连接到AE(辅助设备),该AE包括由AN(人工网络)和/或ISN(阻抗稳定网 络)所形成的试验系统,并与可调电阻负载相连。若充电桩具有大量类似端口或连接器的端口,则应选 择足够数量的端口来模拟实际运行状况,并确保覆盖了所有不同类型的终端,如所有端口数量的20%或 至少四个端口

Q/GDW105922018

试验计划中应规定充电桩的配置和运行模式,且试验报告中应准确记录试验时的实际条件。试验应 在充电桩规定的工作范围和额定输入电压下实施,试验中应对待机模式和充电模式两种运行模式进行评 估。

5.14.5抗扰度试验

5. 14. 5. 1 概述

5.14.5.2试验要求

根据充电桩安装使用环境,在非住宅环境中 的充电桩试验要求见表4,在住宅环境中使用 桩试验要求见表5。后续表中所有提及的“信号/控制端口”均指充电桩的电源输入侧的端口。充 源输出和负载侧无浪涌抗扰度要求, 的典型充电电缆超过30m。

表4交流充电桩抗扰度要求(非住宅环境)

Q/GDW105922018

Q/GDW10592—2018表5交流充电桩抗扰度要求(住宅环境)受试设备的性能判试验项目参考标准试验端口试验要求单位备注工作模式据静电放电抗GB/T待机和充电±6(接触)kv外壳扰度模式B17626.2±8(空气)kV3规定的未调制射频电磁场GB/T待机和充电外壳(80 MHz~1GHz、V/mA载波值试验等辐射抗扰度17626.3模式1.4 GHz ~2.7GHz)级为有效值。±2kV交流电源待机和充电5/50Tr/Th, ns输入模式B/100重复频率,kHz电快速瞬变GB/T有线网络±1kv仅适用于连接脉冲群抗扰待机和充电17626.4和信号/控5/50Tr/Th, nsB线缆总长超过度模式制100重复频率,kHz3m的端口。±2kV仅适用于连接CPT待机模式5/50Tr/Th, nsB线缆总长超过100重复频率,kHz30m的端口。1.2/50 (8/20)μs交流电源待机和充电共模土2kVB电压逐级施加。输入模式差模±1kVGB/T1、电压逐级施浪涌抗扰度17626.5有线网络1.2/50 (8/20)μs加;待机和充电和信号/控共模土2kVB2、仅适用于连模式制差模±1kV接线缆总长超过30m的端口。交流电源待机和充电3V (rms)输入模式A/(0.15 ~80MHz)射频场感应有线网络仅适用于连接GB/T待机和充电3的传导骚扰和信号/控V (rms)A线缆总长超过17626.6模式(0.15~80MHz)抗扰度制30m的端口。仅适用于连接待机和充电3CPTV (rms)A线缆总长超过模式(0.15~80MHz)30m的端口。GB/T17626.1140%,持续10周期电压暂降和B(≤16 A)交流电源待机和充电70%,持续25周期B短时中断抗GB/T输入模式80%,持续250周期B扰度17626.340%,持续250周期c(>16 A)15

Q/GDW105922018

5.14.5.3性能判据

充电桩制造商应提供电磁兼容试验过程中或试验后的功能描述和性能判据定义。性能判据如下: a 性能判据A:试验实施的过程中或试验后,充电桩应在制造商所定义的容许范围内,按照预期 继续运行。其运行状态不允许改变(即充电模式下继续保持充电,待机模式下保持闲置状态) 注:状态的改变包括PWM信号的变化。 6 性能判据B:试验完成后,充电桩应在制造商所定义的容许范围内,按照预期继续运行。此外: 在试验实施过程中,应保持充电桩的主要功能(在制造商所定义的容许范围内)。次要功能(包 括显示等)在试验过程中允许性能降级,但应在试验后恢复到初始状态。试验实施后,充电桩 应不改变其运行状态(即充电模式下继续保持充电,待机模式下保持闲置状态)。 注1:状态的改变包括PWM信号的变化。 注2:对于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测试,如果进行了充电过程中规定的人工操作,如刷卡或者充电启动等 可视为符合性能判据B。 性能判据C:试验实施的过程中和试验后,充电桩变化到故障保护状态。如已符合GB/T 18487.1一2015中定义的安全要求,这种状态需要用户干预以重启充电或自动恢复充电

5. 14. 6 发射试验

发射试验均在充电模式下进行,调节阻性负载,使得充电桩在额定输出电压情况下,发射测量 分别为额定功率的20%,50%和80%状态下进行

5.14.6.2低频骚扰的限值和试验条件

表6规定了低频扰现象的评估要求

表6低频骚扰的评估要求

5.14.6.3射频骚扰的限值和试验条件

基于本部分的目的,充电桩按照其应用环境进行分类。这些定义详见GB4824一2013第5章并汇总 如下: a A类设备是非家用和不直接连接到住宅低压供电网设施中使用的设备。A类设备应满足A类限 值。对于A类设备,产品附带的使用说明书应包含以下警告:此设备不能应用于居住环境,在 这类环境中可能无法对无线电通信提供充分的保护。

Q/GDW105922018

b)B类设备是家用设备和直接连接到住宅低压供电网设施中使用的设备。B类设备应满足B类限 值。 表7规定了射频骚扰的评估要求。

表7射频骚扰的评估要求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检验技术规范

Q/GDW 105922018

编制背景 编制主要原则 .20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20 4主要工作过程 .19 :标准结构和内容. o 6条文说明.. 21

要原则. .20 标准文件的关系JC/T 230-2012 石英玻璃管耐内压力检验方法, 作过程. ..19 构和内容.. ..20 明. 21

Q/GDW105922018

本标准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下达2017年度公司第2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 科(2017)952号)的要求编写。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继续加快配套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 京津冀鲁、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及其他地区主要城市的公共充电网络,实现高速公路快充网络中东部城 市全覆盖。 为了促进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支撑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规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使用的交流充电桩的测试要求和测试方法,保证交流充电桩有序可靠安全运行。随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相关的新标准发布,对交流充电桩提出的新的技术指标和功能要求,在新标准落地实施和交流充电桩使 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问题和安全隐患,2014年发布的国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92电动汽车交流 充电桩检验技术规范》中的一些条款内容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因此急需对相关标准条款进行修订与完 善。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a)标准编制的原则是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等,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动汽车 充换电设施建设规划,结合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示范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充分考虑先进性和 实用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及未来技术发展,修订本标准; 6) 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保障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运行的安全和稳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与国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网省公司和充电设施制造企业进行沟通和技术交流,并结合相关国 标和行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标准中需要修订和完善的条款内容,同时尽量使条文具有较好 的可操作性,便于理解、引用和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使用的充电桩的型式试验、出厂检验、到货验收。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 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

Q/GDW 105922018

本标准代替Q/GDW1592一2014,与Q/GDW1592一2014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结构和编辑性重 大调整: 般检查中DB12/T 775-2018 防雷装置检测业务规范,增加了外观检查(见5.2.1)、标*检查(见5.2.2)、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 (见5.2.4); 一功能试验中,修改了计量功能试验(见5.3.3)、通信功能试验(见5.3.4); 安全要求试验中,增加了漏电保护试验(见5.4.4)、输入过压保护试验(见5.4.5)、过温保 护试验(见5.4.7)、连接器温度检测功能试验(见5.4.8)、PWM功率调节功能试验(见5.4.9): 电击防护试验中,增加了动力电源输入失电试验(见5.5.3); 一控制导引试验中,增加了充电控制状态试验(见5.11.1)、充电连接控制时序试验(见5.11.2) 控制导引电压限值试验(见5.11.3)、保护接地连续性试验(见5.11.4)、控制导引信号异常 试验(见5.11.5)、断开开关S2再闭合试验(见5.11.6)、过流试验(见5.11.7); 耐气候环境试验中,增加了防锈(防氧化)试验(见5.12.4); 环境试验中,增加了交变湿热试验(见5.13.13); 一增加了接触电流试验(见5.8)、允许表面温度试验(见5.9)、待机功耗试验(见5.10),修 改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见5.6)、绝缘性能试验(见5.7)、电磁兼容试验(见5.14)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2章,主题章检验规则为检验类别、试验项目、合格判定等三个部分。主题章试 险方法分为试验条件、一般检查、功能试验、安全要求试验、电击防护试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 绝缘性能试验、接触电流试验、充许表面温度试验、待机功耗试验、控制导引试验、耐气候环境试验 环境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等十四大类内容。 本标准代替Q/GDW1592一2014,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午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原标准主要 起草人包括:苏胜新、沈建新、孙鼎浩、武斌、史双龙、*斌、刘尧、杨雷娟、*杰、张元星、刘畅、 张萱、**明、董晨、马彦华、叶健诚、高玉明、张华栋、于文斌、廉国海、陈天锦、张鹏飞。

本标准代替Q/GDW1592一2014,与Q/GDW1592一2014相比,本次修订做了如下结构和编辑性重 调整: 般检查中,增加了外观检查(见5.2.1)、标*检查(见5.2.2)、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 (见5.2.4); 一功能试验中,修改了计量功能试验(见5.3.3)、通信功能试验(见5.3.4); 安全要求试验中,增加了漏电保护试验(见5.4.4)、输入过压保护试验(见5.4.5)、过温保 护试验(见5.4.7)、连接器温度检测功能试验(见5.4.8)、PWM功率调节功能试验(见5.4.9); 电击防护试验中,增加了动力电源输入失电试验(见5.5.3); 控制导引试验中,增加了充电控制状态试验(见5.11.1)、充电连接控制时序试验(见5.11.2) 控制导引电压限值试验(见5.11.3)、保护接地连续性试验(见5.11.4)、控制导引信号异常 试验(见5.11.5)、断开开关S2再闭合试验(见5.11.6)、过流试验(见5.11.7); 耐气候环境试验中,增加了防锈(防氧化)试验(见5.12.4); 环境试验中,增加了交变湿热试验(见5.13.13); 一增加了接触电流试验(见5.8)、充许表面温度试验(见5.9)、待机功耗试验(见5.10),修 改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见5.6)、绝缘性能试验(见5.7)、电磁兼容试验(见5.14)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8)222号文)的要求编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2章,主题章检验规则为检验类别、试验项目、合格判定等三个部分。主题章试 方法分为试验条件、一般检查、功能试验、安全要求试验、电击防护试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试验 缘性能试验、接触电流试验、充许表面温度试验、待机功耗试验、控制导引试验、耐气候环境试验 境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等十四大类内容。 本标准代替Q/GDW1592一2014,原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继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原标准主要 草人包括:苏胜新、沈建新、孙鼎浩、武斌、史双龙、*斌、刘尧、杨雷娟、*杰、张元星、刘畅、 萱、**明、董晨、马彦华、叶健诚、高玉明、张华栋、于文斌、廉国海、陈天锦、张鹏飞。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