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1032-2020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pdfL.2整只避雷器或元件的试验
应在静止空气的环境中对热比例单元进行试验,与整只避雷器或元件试验相同的方法进行。 环境温度应保持在整只避雷器或避雷器元件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的士10K范围内,在试验过程中 环境温度偏差应在土3K范围内。施加工频电压加热比例单元获得高于环境温度的温升,并且在整只 避雷器或元件试验温升值的士10K以内。试验所选的电压值应使比例单元的加热时间和整只避雷器 或元件的加热时间相近。 如果比例单元仅为一柱,串有多片电阻片,应测量所有电阻片的温度,计算出其平均温度,与整只避 雷器进行比较。 对于多柱电阻片柱并联结构,如果通过施加工频电流进行加热,如达到最高温度,各柱间最低温度 和最高温度差不能满足小于20K时,应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的一种进行试验: a)可通过单独的套管与交流电压源连接,用外部线性电阻来平衡各柱间的电流分布,不允许用内
GB/T110322020
串线性电阻来平衡每柱温度; 可通过按一定时间间隔的长持续电流冲击来进行加热GB/T 5836.1-2018标准下载,总的加热时间与前述避雷器或元件的 加热时间相同。 通过测量每柱上的几个电阻片的温度得出其平均温度,或者只测量位于比例单元顶部1/2~1/3之 间的某个电阻片的温度。当比例单元达到预定温度时应切断电源,并测出时间不少于2h的冷却时间 曲线。
应绘出整只避雷器(或元件)和比例单元采用相对温升的冷却曲线。相对温升T,由下式给出
..............
式中: T一一冷却过程中测得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A一一试验过程中的平均环境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T。一一最高加热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为了证实比例单元的热等价性,在冷却曲线的所有时刻,比例单元的相对温升应等于或者高于整只 避雷器或元件的相对温升。
在测得的冷却曲线任何时刻点,如果测得的比例单元冷却曲线比整只避雷器或元件的冷却曲线 需要对相对温升Tre增加补偿因数k进行修正。以便在整个冷却阶段,比例单元的冷却曲线不低 只避雷器或元件的冷却曲线。在热稳定试验时,起始温度也应相应增加,增加值:kX(T。一TA) (T。一T。)是在比例单元或整只避雷器(或元件)试验中的最大温差值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老化试验程序一阿仑纽斯定律
阿仑纽斯定律对于电阻片寿命的期望值给出了很好的置信度。它是现行的老化试验程序(见8.4) 的基础。根据标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运行的正常环境温度上限为40℃。对于某些避雷器,如外壳不 带电避雷器或液浸式避雷器,避雷器在其介质中运行的环境温度上限较高(分别为十65℃及十95℃)。 老化的加速率可以通过加速系数AFr=2.5“△T/10"进行合理地估算,式中△T是试验温度与相应产 品的环境温度的上限的温差。 表J.1提供了通过在115℃下1000h的老化试验(见8.4)给出最小预测寿命的例子
表J.1最小预测寿命
对于最高的环境温度,1000h试验不能给出最小预期寿命的足够置信度。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考 虑增加试验温度,试验电压或试验持续时间。 通常,试验温度超过115℃是不可接受,因为这可能改变老化的机理,致使阿仑纽斯定律不适用, 增加试验电压也是不可接受,因为这个因素作为加速因素不确定。 唯一剩下的可能性是增加试验时间,表J.2给出了试验时间与不同环境温度上限等效时间的关系。
表J.2115℃下的试验时间与在环境温度上限的等效时间关系
如果用户不能接受在持
GB/T110322020
本试验是在避雷器持续运行电压下,用电流法测量避雷器中电阻片的电压分布。以确定避雷器中 电阻片和带电体的杂散电容引起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试验电源容量应满足短路电流不小于1A(有效值)。
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应小于1%,应给出所有输人电流和输出电流的校正曲线。试验时应按照实 正曲线确定通过探头的电流
试验的环境温度应为(25士10)℃。 K.5.1探头置于被测电阻片的下端,并应紧贴电阻片。探头的数量应不影响电阻片的电压分布。试验 时可同时放人几个探头。 K.5.2试品装好后,在避雷器持续运行电压下分别测量通过各探头的全电流值。 K.5.3沿避雷器电阻片高度每隔20cm至少测量一片电阻片的全电流。在电压分布最高区域,应每隔 10cm至少测量一片电阻片的全电流。 K.5.4试验完成后,打开试品,分别测量每片电阻片的电容及高度。
K.6避雷器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K.6.1电阻片上电压可按实测全电流值与被测电阻片全电流一电压曲线中得出。当确认通过电阻片 的全电流中,I.≥2I.时,电阻片上的电压可按式(K.1)计算
GB/T11032—2020
U; 一被测电阻片上的电压(有效值),单位为千伏(kV); Ic一通过电阻片的全电流(峰值),单位为毫安(mA); f一频率,单位为赫兹(Hz); C;一一被测电阻片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K.6.2电阻片是任意组装时(包括单柱、多柱及并有电容的避雷器),避雷器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K由 式(K.2)计算:
U; 被测电阻片上的电压(有效值),单位为于伏(kV); Ic一通过电阻片的全电流(峰值),单位为毫安(mA); f一频率,单位为赫兹(Hz); C;一一被测电阻片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K.6.2电阻片是任意组装时(包括单柱、多柱及并有电容的避雷器),避雷器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K由 式(K.2)计算:
式中: Kvi 杂散电容引起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Kv 杂散电容引起的最大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Kc 电阻片电容分散引起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U: 第i片电压,由公式(K.1)决定,i从1到n,单位为千伏(kV); 电阻片的平均电容(折算成平均厚度时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C; 第i片电阻片电容(折算成平均厚度时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U U.的平均值,单位为千伏(kV)
Kvi 杂散电容引起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Kv 杂散电容引起的最大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Kc 电阻片电容分散引起的电压分布不均匀系数; U: 第i片电压,由公式(K.1)决定,i从1到n,单位为千伏(kV); 电阻片的平均电容(折算成平均厚度时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C; 第i片电阻片电容(折算成平均厚度时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U U.的平均值,单位为千伏(kV)
附录L (资料性附录) 避雷器电压分布计算导则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电压分布由电阻片的电容和电阻、电阻片柱和金属法兰对地和带电部件之间 的杂散电容以及边界条件(施加电压,周围布置及施加到邻近的其他物体上的电压)所决定。杂散电容 造成沿电阻片柱的不均匀电压分布,最大的电压应力通常出现在避雷器的上部部件。 对于加速老化试验程序(见8.4),试验电压U。是沿电阻片柱出现的最大电压应力。电压分布通常 可以采用计算程序通过对电场和电路计算来确定。然而,这些计算结果取决于避雷器的等效及主要的 边界条件。本附录的目的是根据边界条件模型的一般信息,提供描述避雷器的儿何形状及其电气特性 的基本导则。 由于避雷器安装的复杂性及多变性,经常需要简化避雷器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使一个给定的避雷 器设计的电压分布便于计算。在L.2中讨论了避雷器几何形状不同程度的简化,在L.3中提出了在三 相安装方式下边界条件的简化表示。对于其他避雷器设计模型,例如GIS避雷器,没有给出导则,因为 其几何形状及边界条件通常很好确定。 在L.4中描述了根据电阻片柱电气再现的复杂程度,运用了两种不同方法的计算程序。 在L.5中提出典型的户外安装方式避雷器电场计算的例子
因为杂散电容对于沿电阻片柱的电压分布非常重要,因此要考虑这些杂散电容对不同避雷器模型 简化的影响。利用避雷器的轴对称特点,根据避雷器模型的简化程度,下面给出进行一系列电场计算的 结果。 电阻片柱,包括任何金属垫块,用它的实际尺寸及介电常数来表示。用较大的直径和相对减小的介 电常数来“等效”电阻片柱会导致比较高的最大电压应力。同样,用没有垫块以及相对加大的介电常数 “等效”柱来代替实际电阻片/垫块柱,也会导致较高的最大电压应力。 外套可用圆筒来表示,其内径等于实际外套的内径,壁厚等于实际外套的壁厚。介电常数是实际外 套材料(例如瓷或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因为伞裙对电压分布的影响较小,所以伞裙可以省略。 绝缘外套及电阻片柱之间的材料(例如:气体或其他填充材料)要用它的实际尺寸及介电常数来 建模。 金属法兰可用圆柱来表示,其直径等于实际法兰的最大外径,高度等于实际法兰的高度。 均压环可用具有相同尺寸的圆环表示,圆环的位置与实际的均压环的位置相同。忽略支撑部分,因 为它无法用轴对称模型来表示,可能导致对最大电压应力的过高估计,在轴对称,三维模型中,支撑元件 的表示方法将在L.5中讨论。 如果采用底座,可以用圆柱来表示,其截面足以容纳实际底座的最大截面,高度等于实际底座高度。 降低底座的高度导致避雷器上部有较高的最大电压应力。 高压导线要用垂直的圆导体来表示,其直径不大于实际导线的直径。省去高压导线会早致避雷器
上部较高的最大电压应力。
对于典型的三相户外安装的避雷器,例如在变电站内,其边界条件由与接地构架及邻近相的距离来 确定。通常,这是一个真实的三维电场问题,要考虑施加电压的大小及相位。 通过将原来的三相、三维(3D)布局简化为等效的单相、轴对称布局,可以简化计算程序,它可以用 普通的二维(2D)计算软件来计算。通过模拟避雷器在接地圆筒的中心位置获得等效的轴对称结构,接 地圆筒的半径由制造商推荐的最小相一地距离来确定。接地圆筒的高度为避雷器加上底座总高的 1.5倍。 注:该等效轴对称结构对于典型的三相安装方式是有效的,其中三只避雷器位于一条直线,与接地结构平行。距离 等于如图L.1所示推荐的最小相一地距离和推荐的最小相一相距离
如L.4.1及L.4.2中所述,根据电阻片柱电气特性的表示,计算程序可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全电容 表示法(见L.4.1)相对于阻容结合表示法(见L.4.2),得到比较保守的结果,后者给出较低但更符合实际 情况的应力。任何其他导致相同或更保守的计算程序也可采用
在这种情况下,电阻片柱 展示,忽略电阻特性的影响。只要能够证明 相应于试验电压U的最大电压应力是近 验电压U.低于电阻片的参考电压,就可以认为 它是合理的。确定的最大电压应力的轴向距离不超过避雷器总高的3%
L.4.2电阻片柱的阻容表示法
电阻片柱是用它的电容并联的非线性电阻特性来表示。对比仅考虑电容更为保守的表示法,这种 电阻片柱表示的结果更符合实际的最大电压应力。 首先,进行电容电场计算以确定对地的杂散电容。其次,引入电阻特性并通过电路分析计算电压分 布。由于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通常需要进行迭代计算程序。然而,采用十20℃下的恒定电阻特性作为 合理而保守近似值。 图L.2所示为避雷器简化的多阶等效电路图。通过电路分析程序且考虑了电容及电阻的影响来确 定电压分布。避雷器用与电压有关的电阻、非线性电阻片柱的电容及对地的杂散电容来模拟。等值回 路的每一段可表示为单个电阻片(极限的情况下)或者电阻片柱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长度不超过整 个避雷器长度的3%。 依据L.4.1,通过全电容电场计算得到节点电压,推导对地的杂散电容公式如下:
式中: U 在节点a的电压,单位为千伏(kV); CMO.1 在单元α的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Co 在节点的对地杂散电容,单位为微法(μF)
n 一单元数。 注:在某些情况下,计算结果可能为负值。这是选择模型的结果,其所有的杂散电容都接地。通过使用杂散电 同表示的其他模型,负值可以避免。
注:在某些情况下,计算结果可能为负值。这是选择模型的结果,其所有的杂散电容都接地。通过使用杂散电容不 同表示的其他模型,负值可以避免。 L.4.3确定Ue 用计算的沿电阻片柱总长度(加电压U=U。)的最大电压应力除以沿同样长度的平均电压应力来 确定加速老化程序(见8.4)中U与U。的比值
用计算的沿电阻片柱总长度(加电压U=U。)的最大电压应力除以沿同样长度的平均电压应力 定加速老化程序(见8.4)中U。与U。的比值
实例为利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进行沿轴向电压分布计算的结果:有 限元法(FEM)及边界元法(BEM)。有限元法仅仅适用于2D计算,而边界元法用于2D及3D计算。 计算的实例采用了全电容表示法以及阻容表示法进行计算,在计算中使用的避雷器模型是典型多 元件瓷外套避雷器的简化模型[见图L.3a)1
.5.1避雷器模型和边界
避雷器的模型是按照L.2推荐的方法进行简化的,但均压环是例外,如下所述均压环采用了不同的 方法: 假定典型的避雷器装配有一个均压环及4个支撑均压环的元件,如图L.3a)所示。图L.3b)所示对 应于均压环及其支撑件的不同简化程度而采用的不同表示法。第一个模型是利用一个没有支撑的均压 环,应用在轴对称2D及3D计算中(分别为例A及例D)。第二个模型用于研究在轴对称计算中添加 “虚拟”均压环的可能性,以仿真均压环支撑的影响。并且进行了2D及3D的计算(分别为例B及例 E)。第三个模型是包括有支撑的均压环的三维表示法,仅用于3D计算(例F)。 “等效”电阻片柱的相对介电常数选为800,而瓷外套的相对介电常数设定为5。边界条件是按照 L.3进行选择的,也就是避雷器位于接地的圆简中,其半径按最小距离要求来确定。
L.5.2电阻片的电阻影响
L.4.2介绍了金属氧化物非线性电阻片的电阻影响。图L.4所示为用于计算的非线性电阻特性。 用包含虚拟的”均压环(例C)的2D计算与例B比较,研究电阻的影响。用包含支撑件(例G)的3D计 算与例F比较,研究电阻的影响。 由于电阻特性而引起的非线性效应,有必要在给定的电压水平下进行阻容计算。作为计算的例子 假设U=333kV有效值(471kV峰值).频率50Hz
L.5.3电场计算的结果和结论
表L.1概述了对于不同的例子(A一G),在每一个元件中,电阻片柱上的最大电压应力计算结果。 电压应力表示为电阻片柱每米长度承担U。的百分比。假设U。=100%时,对避雷器施加电压,产生的 平均电压应力为34.7%/m。表L.1中的结果是利用不同的FEM及BEM计算软件进行多次计算的平 均值。期望误差为1%/m至2%/m。三个单元中的最大电压应力用Uct/U。的比值表示,并用其来确 定加速老化试验(见L.4.3)的试验电压。对于例B,沿避雷器柱电压应力的详细计算结果,在图L.5中 给出。 总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D及3D计算可得到相似的结果(例A与例D比较,例B与例E比较)。 然而,利用3D计算方法时,计算时间要长若干个数量级,
GB/T11032—2020单位为毫米串 8 000 40(4×)$50 70 $1 200096000$230卡$200$ 140$ 60$ 2800002a)多元件避雷器的简化模型$ 800(4x)704 50$701 200$1 200§1 200例A,D例B,C,E例F,Gb)均压环的不同表示法图L.3避雷器模型的几何图形157
GB/T11032—20201. 6 1. 41. 21. 050.80. 6 0. 4 0. 20. 00. 000 01 0. 000 030.000 10. 000 30. 0010. 0030. 010. 030. 1阻性电流/A图L.420℃下小电流区域中电阻片的伏安特性示例5040 (W/%)/3020100I23从避雷器底部的轴向距离/m图L.5例B中计算所得沿电阻片柱的电压应力158
GB/T110322020
GB/T11032—2020表M.2避雷器线路放电试验参数(GB/T11032一2010表7)峰值的视在线路波阻抗Z充电电压U,避雷器等级线路放电等级持续时间TkV(d.c.)μs5 kA14.9U,2 0003.2U,10 kA10 kA22.4U,2 0003.2U,10 kA31.3U,2 4002.8U.10 kA40.8U,2 8002.6U,20 kA20 kA50.5U,3 2002.4U.注1:U.为试品额定电压,单位为千伏(kV)(有效值)。注2:上表中等级1~5与逐级增高的放电要求相对应。1合适的放电等级的选择是以系统要求为依据,见GB/T11032—2010附录E。注3:试验回路波阻抗与表7规定的线路波阻抗的偏差不大于土10%wi5级64级、43级、32级21级23操作冲击残压与额定电压之比参数:线路放电等级图M.11比能量kJ/kV与避雷器操作冲击残压U。和额定电压有效值U,之比的关系曲线(GB/T11032—2010图E.1)图M.1中曲线通过下式得到:Ures[U.Ures ...U.U.LU.U.JXXT........(M.1)式中:U.额定电压(有效值),单位为千伏(kV);160
GB/T110322020
表M.3本标准与GB/T11032—2010分类的比
GB/T11032—2020
从上述LD参数、b)及c)条款估算。 °6级线路放电等级(LDC)是依据GB/Z24845的规定
GB/T11032—2020
·LD的电流:I=380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0.95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1.0C(即试验值=1.1C)。 示例1和示例2说明当相应的操作冲击保护水平改变时具有不同放电等级(2级和3级)的避雷 导致有相同的额定重复转移电荷和相同的额定热能量。还注意到在示例2中避雷器的保护水平比 1中使用的典型值高,从而减小了放电能量降低到LDC2的典型值。 示例3: U,=216 kV; LDC=3; I,=10 kA; Upl=562kV; Uramx(1 000A)= 478 kV (2.123×U,); U resmin(1000 A) = 0.95 XU resmax(1000 A) = 454 kV; Uresmax(250 A) = 451 kV; U resmi(250 A) = 0.95 X U resmax(250 A) = 428 kV。 计算: · 最小试验能量:W=646kJ→ =2.99kJ/kV; U. ·在操作冲击动作负载试验中两次冲击→5.98kJ/kV; ·根据8.7.3额定热能量值:W.b=6kJ/kV; · LD的电流:I=587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1.47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1.6C(即试验值=1.76C)。 示例3和示例1比较说明当操作冲击保护水平不变,高的线路放电等级会导致要求高的额定重 移电荷和额定热能量。 示例4: U,=420 kV; LDC=5; I,=20 kA; U,l=1 100 kV; Uremx(2000 A)=867kV (2.06×U,); U remin(2 00 A) = 0.95 ×U rcmx1200 A = 823.7 kV; Uresmax(500 A) =810 kV; U.rmin(500 A) = 0.95 ×U resmx(500A) = 769.5 kV。 计算: ●最小试验能量:W=2797kJ→W/U=6.66kJ/kV; ·在操作冲击动作负载试验中两次冲击→13.32kJ/kV; ·根据8.7.3额定热能量值:Wh=13kJ/kV; LD的电流:I=1042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3.54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3.6C(即试验值=3.96C)。 示例5: U,=420kV; LDC=5; I.=20 kA;
?LD的电流:I=380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0.95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s=1.0C(即试验值=1.1C)。 示例1和示例2说明当相应的操作冲击保护水平改变时具有不同放电等级(2级和3级)的避雷器 致有相同的额定重复转移电荷和相同的额定热能量。还注意到在示例2中避雷器的保护水平比表 中使用的典型值高,从而减小了放电能量降低到LDC2的典型值。
Ul=1000kV; Uresmx(200 A)=788 kV (1.88 XU,) ; U rmia2 00 A) = 0.95 ×U rmx( 00 A = 748.6 k V ; Uresmax(500A)=m750kV; U resmi(500 A) = 0.95×Uresmx(500A)=712.5 kV。 计算: ·最小试验能量:W=3208kJ→W/U,=7.64kJ/kV 在操作冲击动作负载试验中两次冲击→15.28kJ/kV; 根据8.7.3额定热能量值:W=16kJ/kV; LD的电流:I=1314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4.38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4.4C(即试验值=4.84C)。 如示例4和示例5所示,相同的线路放电等级会导致不同的额定热能量和额定重复转移电荷,这取 英于操作冲击保护水平。还注意到在示例4中相对于正常的5级线路放电等级避雷器其操作保护水平 相对高。
Upl=1 000kV; Uresmx(200 A)=788 kV (1.88 XU,) ; U rmia2 00 A) = 0.95 ×U rmx( 00 A = 748.6 k V ; Uresmax(500A)=m750kV; U resmi(500 A) = 0.95×Uresmx(500A)=712.5 kV。 计算: 最小试验能量:W=3208kJ=→W/U,=7.64kJ/kV; 在操作冲击动作负载试验中两次冲击→15.28kJ/kV; 根据8.7.3额定热能量值:W=16kJ/kV; LD的电流:I=1314A; ·在与给定要求LD的最小能量具有相同电流和持续时间下计算的电荷值:Q=4.38C; ·根据8.5.4额定重复转移电荷:Qn=4.4C(即试验值=4.84C)。 如示例4和示例5所示,相同的线路放电等级会导致不同的额定热能量和额定重复转移电荷,这取 快于操作冲击保护水平。还注意到在示例4中相对于正常的5级线路放电等级避雷器其操作保护水平 相对高。
热稳定试验起始温度 该试验程序仅适用于系统电压U,>800kV的避雷器。 试验在整只的避雷器上进行。应尽可能按实际运行情况安装避雷器,同时考虑实际的三相避雷器 安装。因为试验通常在单相避雷器上进行,因此通过计算比较试验安装和实际安装,建立一个模拟实际 安装,以便在试验条件下获得与现场条件下大致相同的避雷器电压分布。 试验时环境温度的变化不超过士5K。在靠近均压环(以上和以下)的元件内,在每只避雷器元件 和每柱电阻片柱上应至少测量两个电阻片的温度,在其他元件上应至少测量一个电阻片的温度。如果 有两个测温点,应位于距顶部约1/3和2/3避雷器元件长度处布置测温点;如果只有一个测温点,应位 于距顶部约1/3避雷器元件长度处布置测温点;如果有超过两个测温点,应沿着避雷器元件均匀布置测 点。 为了确定热稳定试验的起始温度,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a) 测量整只避雷器的参考电压值,并计算其与制造商宣称的最小参考电压值的比值尺,测量的整 只避雷器的参考电压值应不小于制造商宣称的最小参考电压值。 b) 对避雷器施加电压(等于避雷器宣称的尺×U。),直到避雷器内部的温度达到稳定状态。 C 确定在稳定状态时避雷器的平均温度Tarl,通过元件的额定电压与整只避雷器额定电压的比 值加权测量点的温度来确定平均温度(见附录P)。对于多柱并联避雷器,应确保不同并联柱 有近似相同的功率损耗。因此试验前测量的每柱参考电压偏差应不大于士1%,并且不同并联 柱之间的温升偏差应不大于士20%。 在与整只避雷器试验时相同的环境温度下,对热比例单元(按附录I验证)施加电压U。,产生与整 只避雷器相同的平均温度(偏差为0K~5K)。由于非线性电压分布影响,U可能明显高于由元件参 考电压与整只避雷器参考电压比值所确定的电压U。。然后,将热比例单元置于环境温度为40℃的静 止空气中,并施加电压U直到电阻片的温度达到稳定状态。达到稳定状态后确定热比例单元电阻片 的平均温度Tars。对于多柱并联避雷器,需要确保不同电阻片柱有近似相同的功率损耗,因此试验前测 量的每柱电阻片柱的参考电压偏差应不大于士1%,并且不同的并联电阻片柱之间温度偏差应不大于土 20%如果平均温度工 十b0 ,如将该温度作为预热温度,否则预热温度为60℃。
GB/T 110322020
附录0 (资料性附录) 动作负载试验试品参数计算示例
额定电压:U.rester=204kV; 最小直流参考电压:Urefmin.rrester=296kV; · 持续运行电压:Ue.arester=159kV; 雷电冲击保护水平Upl:在标称放电电流I,=10kA下的最大残压:Upl.arrester=532kV; · 在标称放电电流I。=10kA下的最小残压:Ureaminrrester=510kV; ·额定比能量:Wh=10kJ/kV。 电阻片的技术参数 在10kA,8/20下的残压范围:9.0kV~10.0kV; 避雷器比例单元试验参数; · 试品包含2只串联的电阻片(Nample=2); 试品额定电压Ureorfmple的计算[根据7.2.1a)]。 为了满足最小体积的要求,对于避雷器的最小残压选择电阻片的最大残压值为10kV, 先择最小值:
? 额定电压:Ur.arrester=204kV; 最小直流参考电压:Urefmin.rrester=296kV; · 持续运行电压:Uc.arrester=159kV; 雷电冲击保护水平Upl:在标称放电电流I,=10kA下的最大残压Uplarester=532kV; 在标称放电电流I。=10kA下的最小残压:Uresmin,arrester=510kV; ·额定比能量:Wh=10kJ/kV。 电阻片的技术参数 在10kA,8/20下的残压范围:9.0kV~10.0kV; 避雷器比例单元试验参数; · 试品包含2只串联的电阻片(Nmple=2); 试品额定电压Urcorfmple的计算[根据7.2.1a)]。 为了满足最小体积的要求,对于避雷器的最小残压选择电阻片的最大残压值为10kV,避雷署 先择最小值:
510kV 10 kV =51 N arrester, 51 N sample =25.5; 2 204 kV U ,smple =8kV; n 25.5
系统数据如下: 最高系统电压; 频率; 在系统故障条件下最大对地电压(接地故障系数或中性点接地系统); 接地故障的最大持续时间; 暂时过电压最大值及其最大持续时间(接地故障,甩负荷,铁磁谐振); 被保护设备的绝缘水平; 避雷器安装点的系统短路电流
附录Q (资料性附录) 询价和投标提供的典型信息
正常条件,见5.4.1。 异常条件: a)环境条件见5.4.2及附录C: 自然污移水平,见GB/T311.2—2013。 b)系统: 发电机过速的可能性(电压与时间特性); 标称电源频率低于48Hz或高于62Hz; 甩负荷同时有接地故障。在正常的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内,故障时使系统的一部分形成 中性点绝缘系统; 不完全的接地故障电流的不正确补偿。 关于运行条件的其他特殊要求应尽可能详细说明并数量化
避雷器负载如下: a)与系统连接: 一相对地; 一中性点对地: 一相间。 ) 被保护设备类型: 变压器(直接接于线路或通过电缆); 一旋转电机(直接接于线路或经变压器): 电抗器:
高频电抗器; 变电站的其他设备; 气体绝缘变电站(GIS); 电容器组; 电缆(型号和长度)等。 被保护设备与避雷器之间的高压导线的最大长度(保护距离)。
避雷器特性如下: 持续运行电压; 额定电压; 陡波冲击电流残压; 标准标称放电电流和残压; 操作冲击电流和残压: 对于10kA及20kA避雷器,额定重复转移电荷值和额定热能量值; 短路等级; 避雷器外套爬电距离和伞形。根据实际区域避雷器和/或其他类型设备的运行经验选择
0.1.5其他设备和安装
其他设备和安装如下: 金属封闭避雷器; 安装类型:座式、支架式、悬挂式(在什么位置)等,以及是否需要在绝缘底座安装放电计数器或 监测器。对于支架式安装的避雷器,支架是否接地; 如果不是垂直安装,说明安装方向; 如有需要,接地端连接脱离器/故障指示器; 连接引线的截面JB/T 8432.1-2018标准下载,
Q.1.6任何特殊的异常条件
关于运行条件的其他特殊要求尽可能详细说明并量化。
Q0.2投标提供的信息
Q.1.4及Q.1.5的全部。 另外增加: 在环境温度下的参考电流和参考电压; 工频电压与时间特性(见8.8); 在0.5倍、1倍和2倍标称放电电流下的雷电冲击残压。如果不能在上述电流下进行整只避雷 器的验收试验,要另外规定在0.01倍~0.25倍标称放电电流值的某一电流下的残压值,见6.3 及8.3; 压力释放功能; 干弧距离; 安装规范;
Q.1.4及Q.1.5的全部。 另外增加: 在环境温度下的参考电流和参考电压; 工频电压与时间特性(见8.8); 在0.5倍、1倍和2倍标称放电电流下的雷电冲击残压。如果不能在上述电流下进行整只避雷 器的验收试验,要另外规定在0.01倍0.25倍标称放电电流值的某一电流下的残压值,见6.3 及8.3; 压力释放功能; 干弧距离; 安装规范:
JT/T 1180.9-2018标准下载GB/T 110322020
安装方式,安装尺寸,绝缘底座,支架; 避雷器端子类型及允许的导体尺寸; 避雷器与放电计数器或监测器间及放电计数器或监测器与地间引线的最大允许长度; 尺寸及重量; 抗弯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