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9.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8793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GDW 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pdf

c)用直流电法、浅层地震波法探测含水层时, d)钻井中的自然电场法、充电法、综合测井等资料解释应确定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e)根据孔隙水电阻率值变化情况划分威水与淡水分界线。

9.8.1冻士探测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探测冻土分布范围、深度等特征宜选择电测深法和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层岩性变化宜选择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和瞬态面波法等: b 冻土层较厚时宜选择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瞬 变电磁法或大地电磁法等; 确定冻融深度宜选择探地雷达法、瞬态面波法: 地表封冻季节工作时宜选择探地雷达法、瞬变电磁法。 8.2 外业工作除应满足GB50324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现场作业应采取措施保持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在岛状冻土区应布置较密的测网; ) 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测多年冻土上限时,选用的天线中心频率不宜小于100MHz。 8.3资 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根据测井资料或弹性波测试资料,确定融区、冻土区,高含冰区、低含冰区对应的物性参数; ) 根据探地雷达法和浅层地震波法图像上反射波同轴、振幅等特征确定冻融深度: C) 当有钻井资料对比时JGJ 144-2019 外墙外保温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电测深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可划分各含冰区的规模,根据面波频散曲线 和横波速度谱综合解释冻融深度、含冰区的规模。

当有钻井时,可进行井中地震波速测试或电测井; b) 回填土厚度小于15m时,可选择瞬态面波法、探地雷达法或高密度电阻率法等;回填土厚度大 于15m时,可选择天然源面波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或 电测深法。

9.9.2外业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收集原始地貌地形图和勘探资料: 应在填土区边界加密物探测线

9.9.3资料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面波励探应注总合开层, 根据探测结果绘制回填土底板等值线平面图

Q/GDW117352017

C)根据物性参数对回填土的密实度进行分区评价

10地下管线及障碍物探测

10.1.1地下管线探查方法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金属管道、线缆探查,应根据现场条件优先选用电磁感应法的夹钳法、直连法、感应法或探地 雷达法。深埋金属管道探查,可选择综合物探方法; b) 有高阻抗的金属管道探查,宜选用高频电磁感应法或探地雷达法,具备铁磁性的管道且干扰较 小时,可选择电磁法; c)管径相对埋深较大的管道,宜采用直连法或感应法,也可采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电 磁法或浅层地震反射波法; d)埋深相对管径较大的金属管道,宜采用功率大、频率低的直连法或电磁感应法; 热力金属管道或高温输油管道探查,可选择电磁感应法或红外辐射测温法: 电力电缆宜先采用工频法进行搜索,初步定位后再用电磁感应法精确定位、定深,当电力电缆 或通信电缆有出露端时,宜采用夹钳法; g)非金属管道探查,宜采用探地雷达法、直流电阻率法或浅层地震反射波法;对有出入口的非金 属管道宜采用示踪电磁法;钢筋混凝土或带金属骨架的管道可采用磁偶极感应法; 管线复杂或埋深较大时,宜采用剖面观测方法,并进行反演计算,求取位置和埋深参数; i) 在盲区探查金属管线时,宜先采用电磁感应法或工频法进行搜索,搜索可采取平行搜索法或圆 形搜索法,发现异常后宜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追踪,精确定位和定深: j)探测多条平行金属管线时,宜采用金属管线探测仪探测的直连法或夹钳法进行探查,亦可采用 探地雷达法协助探查: k)水底电缆可采用单波束测深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探测、浅地层剖面仪探测或水下 机器人等进行探测。 0.1.2复杂条件下,可采用以下方法: a)埋深较浅的管线密集区域,可综合采用电磁感应法与探地雷达法: b) 理深较大的大口径非开挖管线,可采用示踪电磁法、井中磁梯度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或直流 电阻率法;有出入口的小口径非开挖管线,可采用示踪电磁法。 0.1.3采用管线探测仪探查时,满足下列要求: 管线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极小值法,宜综合应用对比分析,确定管线平面位置; 管线定深时,可采用特征点法或直读法,宜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及时做好地面管线点标志并绘制位置示意图: d)干扰背景较大、管线分布密集或复杂时,应增加测点;

Q/GDW117352017

e)采用感应法应使管线回路和收发系统的电磁波传递处于耦合状态; f 每一个工区应随机抽取不少于总点数的5%进行重复探查。 10.1.4采用探地雷达法探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测区内部不应存在极高电导屏蔽层: 做单孔或跨孔探测时钻孔中无金属套管: ) 被探查管线埋深不宜大于10m d 探地雷达法检查观测图像应与原始观测图像的异常形态和位置基本一致。 10.1.5 使用示踪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探查前应标定仪器的姿态参数、计程装置及信号特征: 根据目标管道的管径选择相应的探头及定心装置,使探头移动轨迹与管道中心重合: c) 采用探查载体行程及姿态参数计算管道中心线时,应把出入口点作为已知点,对探查曲线进行 整体校正; d 可通过探查载体在管道内的姿态参数或在地表接收载体发出信号的特征,计算载体的运动轨迹 构建完整的管道中心线: 同一条管道应至少探查两次,且两次探查结果应一致。 10.1.6 对隐蔽管线点应进行开挖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隐蔽管线点应在测区中均匀分布、随机抽取不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且不少于3个点进行 开挖验证; b) 当开挖管线与探查管线点之间的平面位置偏差或埋深偏差超过规范规定限差的点数(即超差点 数)小于或等于开挖总点数的10%时,则该测区的探查工作质量合格; c) 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10%~20%时,应再抽取不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开挖验证。两 次抽取开挖验证点中超差点数不大于总点数的10%时,探查工作质量合格,否则不合格; d)当超差点数大于总点数的20%,且开挖点数大于10个时,该测区探查工作质量不合格: 当超差点数大于总点数的20%,但开挖点数小于10个时,应增加开挖验证点数到10个以上,按 上述原则再进行验证

10.2.1地下障碍物探测方法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陆域障碍物探测可采用瞬态面波法、探地雷达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井中 磁法或井间层析成像法等:浅部探测可选用瞬态面波法、探地雷达法、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或高 密度电阻率法等,深部探测可选用井间层析成像法或井中磁法等; b)水域障碍物探测可采用水域地震法、浅地层剖面法、侧扫声呐法或水域磁测法等。 10.2.2采用井中磁法探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测孔深度宜大于探测对象预估最大埋深5m:

Q/GDW117352017

b)测试钻扎位于松软主体中时,成孔后应下置无磁性的非金属护管,护管管径应满足磁梯度探头 顺利进出,护管接头处应采用无磁性螺丝固定。 10.2.3采用井间层析成像法探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测孔深度宜大于探测对象预估最大理深1倍,并间距应不大于测孔深度的1/2: b 测孔位于土体中时,成孔后宜下置护壁管,护管管径应满足仪器探头顺利进出。 10.2.4 地下障碍物探测资料处理和解释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构)筑物基础探测数据应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基础设计与施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译: b 当采用多种物探方法对建(构)筑物基础、人防、抛石探测时,应对各种物探方法的探测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解释。 10.2.5成果资料宜包括测线及测孔布置图、典型物探探测成果图和地下障碍物平面位置及埋深等

11.1物探成果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项目背景与任务要求:工程概况、任务依据、规程规范、工作目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参加 人员和工作过程等: b) 测区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地质结构、地貌单元、地下水及地球物理特征; 外业工作方法:方法原理与选择,采用仪器及参数设置,测线(测网)布置与工作量,现场调 整情况; d 质量保证措施及评价:干扰识别与排除,重复观测与检查: e) 资料处理及解释:成果解释方法、成果汇总和多方法成果对比,解释成果与井孔勘探成果对比: f 结论与建议。 11.2 报告插图及插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插图可包括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图和方法原理图等: b 插表可包括工作量表、物性参数表和仪器参数表等。 11.3 附图和附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附图和附表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基本规定及第7章中各方法的要求: b 附图可包括平面布置图、物探成果图、地质解释图、典型的定性图件、参数分布图、定量解释 的成果平面图和剖面图等: ) 附表可包括解释成果表、坐标及高程表和对比表等: d) 附图编排应按照DL/T5156.5执行。 11.4物探成果报告的校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11.2报告插图及插表应符合下列要求

11.4物探成果报告的校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交付用户使用物探成果报告应经过校核、审核和批准三级校审; b)提交各级校审的资料应齐全

Q/GDW 117352017

B.1常见岩土介质电性参数表参照表B.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见岩土介质物性参数

表B.1常见岩土介质电性参数表

Q/GDW117352017

B.2常见岩土介质密度、纵波速度及热导率参数

Q/GDW 117352017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物探常用计算公式

C.1直流电法的装置形式及装置系数K的计算公式

C.1.1对称四极装置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物探常用计算公式

C.2.1天线中心频率f

Q/GDW117352017

MN(AM·AN+BM·BN)

Q/GDW 117352017

C.3弹性波法计算公式

C.3.1折射波法检波点间距△x应满足

Ax≤ VT 2sin(i±)

式中: v*一有效波视波速(m/s); T一一有效波视周期(s); Φ一一沿测线方向折射面相对地面的视倾角(°): i一一折射临界角(°); i土Φ一一相对激振点而言,观测点位于地质体下倾方向时,取i+Φ;观测点位于地质体上倾方向 时,取i一中。 2 面波主频f。与落重法的重块质量M和重块底面半径r的关系为:

式中: μ——切变模量(kPa): C一一泊松比,无量纲。

C.3.3检波器自然频率f,:

式中: hmax一—最大探测深度(m); VR一—探测深度范围内预计平均面波相速度的最小值(m/s); β一一波长深度转换系数。

C.3.4频点步长4f

式中: △h一一深度增加值(m); VR——探测深度范围内预计平均面波相速度的最小值(m/s) f一一试验频率(Hz)。 C.3.5场地卓越周期T

式中: f一一卓越频率(Hz)。

C.4.1压缩波或剪切波从振源到达测点经斜 的时间T及斜距校正系数K:

C.4.2压缩波或剪切波速度V

Q/GDW117352017

4f =(2f° /vR)·N

Q/GDW 117352017

式(C.19)~(C.24)中: Ea一一岩土体的动弹性模量(kPa) Vp一一岩土体的压缩波速度(m/s); V,一一岩土体的剪切波速度(m/s); Ga一一岩土体的动剪切模量(kPa); fp、t,一一与岩土体对应的压缩波、剪切波传播时间(s); P一一岩土体的单位体积质量(kg/m); M一一岩土体的动泊松比,无量纲。

C.4.4剪切波速V.和面波速V.的换算公式:

C.4.4剪切波速V.和面波速V.的换算公式:

式中: μ——地质体的动泊松比,无量纲

C.5异常强度计算公式

C.5.1相对异常强度Y

式中: Y—一相对异常强度,用百分数表示:

1 + μa 0.87+1.12μa V

实测视电网 P.——正常场背景值(α·m)。

实测视电阻率的极值(Q·m); D 一正常场背景值(Q·m)。

Q/GDW117352017

Q/GDW 117352017

D.1地震道一致性校验方法

D.1.1地震道一致性校验应在现场系统进行。 D.1.2校验场地宜选择平整、开阔地带,地面应无植被、杂物等风吹草动干扰,附近50m范围内应无车 辆、人畜等人为干扰。 D.1.3检波器应布置在校验场地的一端。布置检波器的地表土应为密实土层,检波器安插接触的土层 内不得含直径大于1cm的卵、碎石,确保每个检波器与地面有良好、相同的耦合效果。检波器应以5cm 的间距布置,所有检波器的布置范围不应超过2m。 D.1.4锤击点应布置在场地的另一端,锤击垫板下不宜有虚土。锤击点和检波器距离不宜小于30m。 0.1.5校验前应检查检波器夹子和大线的连接情况,确保夹子之间没有短接,也不得接触潮湿地面。 应检查整个系统的其他接线情况,确保无误。在检波器布置的小范围内,应确保大线没有覆盖在检波器 上,避免大线的偶然晃动产生干扰。 D.1.6校验时应在人工锤击激发地震波后,记录地震信号。锤击得到的有效地震记录不宜少于3个。 D.1.7当记录中有不正常道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可通过和正常道互换检波器,判断检波器是否存在 故障;如果原道仍不正常,可互换大线或者调换大线接头,判断大线是否损坏;也可通过万用表测量电 阻,判断检波器或大线是否出现故障;如果大线、检波器均正常,应由专业人员检修地震仪。 0.1.8对于所有道均正常的地震记录,应在读取其初至走时和初至后第一波峰的峰值,或读取记录中 最大波峰的走时和峰值后,计算该记录地震走时(振幅)的平均值和各道走时(振幅)相对于平均值的 偏差。 D.1.9当所有记录中各道走时最大偏差小于1.5ms时,可判该地震仪系统相位一致性合格。当所有记录 中各道振幅差最大差小于15%时,可判定该地震仪系统振幅一致性合格

D.2触发开关误差校验方法

0.2.1触发开发误差校验可采用零偏移法在室内进行 .2.2校验前应在地震仪上连接好一个检波器、锤击开关和电源。并应固定好检波器,使其不受其他 外力扰动。 D.2.3校验前应设置超前采样时间,并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采样间隔。 D.2.4校验时可用锤击开关轻轻击检波器顶部,触发记录单道振动信号,并读取初至时间。对于同 一个采样间隔,宜连续测试10次, 0.2.5当各次测试记录中最大初至走时不超过5个采样间隔时,可判定触发开关误差满足要求。若各次

D/GDW117352017

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规程

D/GDW117352017

本标准依据《关于下达2017年度公司第一批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17) 72号)的要求编写。 输变电工程的物探工作尚无专门规范标准,使用的相关标准缺乏针对性。通过对以往输变电工程实 经验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成果的总结,对输变电工程中物探工作的方法技术、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的 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并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编制主要目的是为规范输变电工程中物探工作的方法技术、工作内容,填补一项重要的技术 空白。

本标准根据以下原则编制: 体现目前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水平; 6) 反映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的特点:标准充分体现输变电物探技术最终为岩土工程、设计服务这 一支撑性专业属性。充分体现先进技术和工程经验; 考虑输变电工程目前使用的物探方法特点:结合目前输变电工程物探方法应用现状,对常用的 物探方法进行规定; d) 充分考虑输电工程及变电工程物性测试项目的特点:基于输变电工程对电性测试项目的测试内 容、测试深度的差异,以方法科学、结果可靠、兼顾成本为理念,对测试项目的各个工作环节 进行规定; 基本覆盖输变电工程遇到的各类地质问题:标准基本覆盖输变电工程勘察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 (地质分层、岩溶、断裂、洞穴、冻土等等),针对这些地质问题的难度、作业效率、现场工 作条件,选择合理的物探方法,规定的内容尽量简明抛要,不做太多的硬性规定; 注重标准的指导性和操作空间:力求标准能够实现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实施上 的可操作性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起到有效指导输变电工程物探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不断提高技 术水平的作用,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标准与相关技术领域的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保持一致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使用问题。

Q/GDW117352017

后形成标准报批稿。 2017年11月,修改形成标准报批稿。

本标准按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国家电网企管(2014)455号文)的要求编 写。 本标准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本标准主题章分为11章,由基本规定、物探方法与技术、岩土物性测试、地质界面与地质体探测、 地下管线和障碍物及物探成果报告等组成。本标准密切结合输变电工程的特点和建设要求,认真分析总 结近年输变电项目工程物探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坚持技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安全环保等原 则,对输变电工程物探技术与方法、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同时积极地把成熟的 先进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本标准

本标准第5.2条中,工程物探仪器设备应是止规厂家生产、国家定型或注册登记、按单位止规程序 购买带有合格证的产品;至于数据处理软件,无论是仪器固化一体的,还是自编的,都需要经过相关鉴 定程序。 本标准第5.5条中,误差评价是保证各种观测(或重复观测、检查观测)数据质量及资料可靠性的 重要工作。物探方法不同,误差计算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相关条文中涉及的误差类型选择相应 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第5.10条中,物探作业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安全两个部分,必要的技术、安全培 训和严格照章(上岗资格、安全规程、仪器使用说明)办事是两条最基本的保证,故条文进行了强调, 同时针对几项特殊作业的安全要点,专门进行了提示。 本标准第6.1.2条中,仪器设备应以一台一档的方式建立档案,包含该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实施 动态管理,及时补充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内容。仪器设备的标识管理是仪器设备处于受控管理的措施之一 仪器设备的状态分为“合格”、“准用”和“停用”三种,通常以“绿”、“黄”、“红”三种颜色表示。状 态标识中应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检定/校准日期、有效期、检定/校准单位、设备自编号、使用人等。 本标准第6.1.3条中,物探仪器设备应进行正常的检查,建立检查、保养程序,明确检查项目和周 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检查人员应签字确认。若无第三方鉴定机构检 定时,可按设备使用说明,自行进行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本标准第7.2.2条中,敷设线框时,若有剩余导线,不宜过长并应呈“之”字形铺于地面并应远离 测区。 本标准第7.6.2条中,降低接地电阻,可以采用更换土壤、深理接地极、利用接地电阻降阻剂等方 法。 本标准第7.7.6条中,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资料解释过程中需要注意浅层地震反射波的识别、地震 波速度的取得、校正处理和地震剖面的构制。 本标准第7.8.2条中,完整对比观测系统是沿测线方向通过连续进行相遇时距曲线互换点的连结对 比,获得连续剖面的观测系统。不完整对比观测系统是不完全采用相遇时距曲线互换连结对比观测,或 是剖分采用追逐时距曲线相似性标志连结对比的观测形式。 本标准第7.12.6条中,浅地层剖面资料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条: a)识别地层部面图像记录上的干扰信号:

Q/GDW117352017

c)计算法:采用四极法,先以某适当间距α,测得大地导电率,再以另一间距α,测出另一大 1)根据下式求出小及

220000 0,α 220000 f= ,α3

注意此时于及f,是否接接近于值,否则要重新调整间距再测大地导电率。如与值接近TB/T 1528.6-2018 铁路信号电源系统设备 第6部分:不间断电源(UPS)及蓄电池组, 则按下式求出k值及n值:

则按下式求出k值及n值:

③)根据求得的k值及n值,用下式算出频率为f时的大地导电率α,

d)简化法:以温耐尔装置所测的曲线与简化曲线量板的纵横坐标轴重合相交,直接求得大地导电 率值,单位:1×10S/m。 本标准第8.3.2条中,输变电工程波速测试方法主要采用跨孔法、检层法、单孔自激自收法,瞬态面 波法使用相对较少。这几种方法中,跨孔法精度最高、检层法和单孔自激自收法次之、瞬态面波法测试 深度较浅且精度较低。一般情况下,当建设场地有钻孔时,建议采用孔中测试法。无钻孔且覆盖层较薄 时,可采用瞬态面波法。 本标准第8.3.4条中,跨孔法测试时,如果孔间距离太大,接收到的波的初至有可能是折射波的初至, 按此时间计算的波速将比实际地层的波速值高;如果孔间距太小,由于波在钻孔之间传播时间太短、读 取时间的相对误差就会增大,从而降低测试精度。跨孔法测试深度大于15m时,为了减小因钻孔倾斜导 致的误差,要求进行孔斜测试。对振动信号进行多次叠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信噪比。如果发现异常信号, 应该删除。 本标准第8.3.6条中,采用软件自动计算的波速值,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点可能与实际地层有些不符 这时需要人工干预。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本标准第8.4.5条中,现场测试需在地层一定深度进行,因此需预先挖好探坑或探槽,开挖过程中 需使坑(槽)壁土壤保持原始性状,严禁扰动。 本标准第8.4.6条中,目的是得到不同含水量状态下的土壤热参数值。因需要配置不同含水量的土 样,此项测试必须在室内完成。 本标准第9.1.1条中,对各土层之间存在明显电性差异或波阻抗差异条件下,就物探具体方法的选 择作了引导性规定,但不能绝对化采用

D/GDW11735201

本标准第9.1.2条中,当物探初步解释结果与已有地质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对仪器装置及工作参数 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物探结果满足任务要求。 本标准第9.3.1条中,基岩直接出露,由于电极和检波器无法埋置,所以只能选择探地雷达法和瞬 变电磁法:由于黄土或黏土具有高导电性,对电磁波吸收作用极强,所以当土洞理深较大时,探地雷达 去方法不适用。 本标准第9.3.3条中,岩溶及土洞的探测内容包括:调查岩溶的性质、分布、埋深、规模及伸展方 向,判断溶洞及和土洞的充填情况,确定其埋藏深度及空间发育尺寸等。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处理过程 中,应密切注意由于电极接地引起的虚假异常,虚假异常一般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采取剔除原始数据 进行修正;有时块石(或孤石)也可引起高阻异常,可结合异常区周围的电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架空 线路在探地雷达剖面图上的反射特征与溶洞的反射特征类似,应根据现场干扰物的各项参数加以分析、 识别。 本标准第9.4.1条中,滑坡体含水量较大、或滑动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排除探地雷达法;浅层 地震折射波法探测以基岩面为滑动面的堆积层滑坡效果较好。而对于以土层或软弱层为滑动面的滑坡, 由于物性差异不是非常明显,对这类滑坡最好利用综合物探进行探测:水上地震勘探是一个比较宽泛的 概念包括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浅层地震折射波法、浅地层剖面法等,勘探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2~3 条测线,剖面深度应能达滑动面以下20m 本标准第9.4.3条中,一般情况下,滑坡体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在资料处理及解释过程中,反演时 应建立合适的地球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资料解释时应充分利用各种物探成果附图、工程地质测绘、钻 探及测井资料;尽可能降低物探成果多解性,增强不同物探方法物性分层的一致性,提高探测成果的可 靠性 本标准第9.5.1条中,瞬变电磁法是深部断裂和破碎带探测的常用方法,此外还可选用深地震反射 波法、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波法、宽频带地震台阵观测等;在各种电阻率剖面法中,联合剖面法最适用 于探测陡倾的良导电目标体或断裂破碎带。由于该装置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判断空间状态时,应采用综 合物探方法。 本标准第9.5.2条中,隐伏断层在纵向上要有一定的延伸,或具有发生浅部断层的深部环境,因此 探测深度需要大于目标深度的1.5倍;确保在断裂破碎带上至少有三个物探测点。 本标准第9.6.1条中,采空区的物探方法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采空区埋深及分布情况、干扰 因素、勘探目的和要求等进行选择。由于物探单一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宜采用综合探测:先选择一种方 去进行大面积扫面,再用第二种方法在异常区加密探测。 本标准第9.7.1条中,探测第四系地层中含水层,通常应结合第四系分层探测方法进行:探测基岩 裂隙带含水层,宜按照基岩面与风化带探测方法技术进行。探测岩溶水,宜按照岩溶与土洞探测方法技 术进行。探测断裂破碎带含水层,宣按照断裂破碎带探测方法技术进行。当含水层规模较小时,地面物 探方法难以见效,可依靠或配合井中探测法来解决。 本标准第9.7.2条中,目前物探方法探测地下水属间接找水方法,探测结果易受现场工作条件影响, 且具有多解性。因此与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和试验工作紧密配合,可以提高物探成果的可靠性及精度 本标准第9.8.1条中,冻土探测内容包括:确定季节性冻土的冻融深度及范围,探测多年冻土上限 及冻土层厚度,划分冻土类型,圈定融区范围,调查地下冰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地质分层等。 物探方法在圈定多年冻土区和融区的范围,确定多年冻土上限和厚度不大的多年冻土厚度以及厚 层地下冰,划分地质层等方面效果较好。在确定含冰层的位置及含冰量的多少时,应采用综合地面物探 法或井中探测法。 多年冻土区物探方法应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进行选择: a)工作对象和内容:在少冰和多冰冻土区域,土体冻结后地质体的电性特征的变化会较其弹性特 征的变化更为明显,因此,勘察重点为冻土分布特征时应优先考虑直流电法和电磁法,勘测重 点为地质体的岩性变化时优先考虑面波勘探方法。在富冰、饱冰和含土冰层冻土区域DB13/T 5085-2019 公路改扩建工程交通仿真指南,地质体 的电性特征与弹性特征在土体冻结后均有很大变化,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波法在冻土勘测中无 明显的优略差异,只是瞬态面波法在冻土分层方面效果有时会更好一些; b)工作效率、勘探精度和勘探深度:电磁法中的电磁高频部分,勘探精度高,效率高,但深度有 限;在20~30m深度范围内,探地雷达法的勘探精度和效率最高,成为此深度范围内冻土勘探 方法的首选:低频部分勘探深度可达上千米,但精度和效率较低。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法勘探

Q/GDW117352017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