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Z 41299-2022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pdfICS 91.120.40 CCS K 49
GB/Z41299—2022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分类 4.1通信局(站)分类 4.2 各类基站所处地理环境的划分 4.3 通信系统防雷器(SPD)分类 5技术要求 5.1 地网 . 5.2 接闪器 5.3 雷电引下线 5.4 等电位连接 5.5 通信局(站)线缆雷电防护要求 5.6通信局(站)内部雷电过电压防护 检测方法· 6.1 防雷装置检测流程 6.2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文件查验: 6.3 地网检测 6.4 接闪器检测 6.5 引下线检测…. 6.6 等电位检测 6.7 进局电缆屏蔽接地检测.. L 6.8 雷电过电压保护装置· 附录A(规范性)地网接地电阻值测试 附录B(规范性) 土壤电阻率的测量 附录C(规范性)浪涌保护器直流参数测试方法及合格判据
微型桩专项施工方案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铁 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吉克、陈强、牛年增、祁征、孟艾立、高健、刘裕城、华京、杭一帆、王俊艳、 石宇海、张海鹏。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章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铁 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吉克、陈强、牛年增、祁征、孟艾立、高健、刘裕城、华京、杭一帆、王俊艳、 石宇海、张海鹏。
GB/Z41299—2022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
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的 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本文件规定了通信局(站)防雷系统的术语、定义和缩略语、分类、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各类通信局(站)在用防雷系统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68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在不具备接地的情况下,能满足产品功能、防雷可靠性、安规/安全、电磁兼容性(EMC)等各项规格 指标要求的信息通信(ICT)设备。
浮地系统floating Syste
由浮地设备组成的、设备及线缆采用浮地零电位参考点等电位方式的信息通信系统
隔离变压器isolationtransformer
入绕组与输出绕组在电气上彼此隔离的变压器,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BU:室内基带处理单元(BuildingBaseBandUnite) ICT: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 RRU射频拉远单元(RadioRemoteUnit) SPD:防雷器(SurgeProtectiveDevice) VAST:小型卫星通信地球站(VerySmallApertureTerminal)
4.1通信局(站)分类
4.2各类基站所处地理环境的划分
4.3通信系统防雷器(SPD)分类
按用途可分为: a)交流电源防雷器:包含单相并联型、单相串联型、三相并联型、三相串联型; b) 直流电源防雷器:包含24V和48V等不同电压等级; 网络及监控防雷器:包含以太网、RS232、RS485、RS422等不同协议及物理接口类型; d) 传输及接入信号防雷器:包含2Mb/s口、专用时基信号接口和保安单元等; 馈线接口防雷器:包括移动通信、小型微波、VAST接收站等; 电源/信号组合型防雷器:视频头及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综合保护器等
GB/Z 41299—2022
类分别见表1、表2、表
表1交流SPD冲击测试电流分类
表2直流SPD冲击测试电流分类
表3信号SPD冲击测试电流分类
表4天馈SPD冲击测试电流分类
通信局(站)应采用联合接地,其接地电阻或地网面积应符合GB50689的要求。小型无线系统 应符合5.1.2的规定
5.1.2小型无线系统的地网要求
2.1安装在新建的公共建筑物、办公天楼上的小型无线系统宜直接利用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 2.2安装在民用建筑物的小型无线系统宜直接利用建筑基础钢筋混凝土内钢筋作为地网,应将避 带与基础钢筋混凝土内钢筋相连。避雷针和设备的接地线应直接连到避雷带上。 .2.3在建筑基础结构质量差的民用建筑物中,当建筑物没有合格的避雷带或建筑物为砖混结构时, 在楼下设置接地体(网),并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或采用专用接地体。新 地网中的接地线应与建筑物基础钢筋混凝土内的钢筋相连,并应引至楼顶接地排。 .2.4小型无线系统使用通信杆塔时,辐射型水平接地体应于杆塔地基钢板可靠焊接连通,辐射型水 接地体长度宜在10m20m。 .2.5采用路灯杆、照明杆等的小型无线系统,当城市环境不允许采用常规接地方式时,可采用灯杆、 明杆与接地棒相互连接的接地方式。 .2.6不具备直接接地,采用路灯杆、照明杆等的小型无线系统,可采用各种金属杆的埋地部分直接 为其接地系统。 2.7在下列安装场景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浮地系统或部分接地系统。 a)当安装环境不允许采用或不具备常规接地方式,且设备满足浮地设备要求时,小型无线系统的 设备和线缆可采用浮地系统,或隔离变压器组成的浮地系统。 b 对于非传统电信环境安装的分布式系统,当室内基带或传输设备处在非暴露环境时,可以采用 室内基带或传输设备等不接地、RRU和天线等接地的部分接地系统;当RRU和天线等处于 非暴露环境时,可以采用RRU和天线等不接地、BBU等接地的部分接地系统。不接地的设备 应满足浮地设备要求。 对于较低风险区域安装的小型无线系统,安装在传统无线站点环境时,宜采用接地系统;安装 在非传统无线站点环境且在非暴露环境时,可采用浮地系统。 d)对于中等风险区域安装的小型无线系统,一般应采用接地系统;当不具备接地条件时,根据环 境情况也可采用浮地系统。 e 对于较高风险和特高风险区域安装的小型无线系统,应采用接地系统。 f)当室内基带或传输设备和配电系统采用浮地系统时,天线和RRU也可采用浮地系统;当天线 和BBU在楼顶避雷带附近时宜采用接地系统。
5.2.1避雷针一般宜采用热镀锌圆钢或钢管焊接制成,其高度应符合GB50057一2010附录D的保折 范围计算要求,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各值: a)针长1m以下:圆钢为12mm;钢管为20mm; b)针长1m2m:圆钢为16mm;钢管为25mm。 5.2.2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工程方法宜按照45°确定。 5.2.3 室外设备、天线、室外走线应置于接闪器或建筑物的保护范围内,并与避雷带连接。 5.2.4 小型无线系统直击雷保护要求如下: a)避雷针适宜于铁塔、杆或增高架的小型无线系统直击雷保护; b) 避雷带、避雷网格适宜于小型无线系统设在公共建筑物和民居楼顶的直击雷保护; 楼顶抱杆应就近与接闪器连接; d) 处于L型和部分M型区域安装的小型无线系统,考虑到受直击雷风险低,可不设置接闪器; e) 设置在抱杆上的避雷针长度不宜大于30cm。
5.2.5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热镀锌
(其中扁钢与扁钢的焊口为扁钢宽度的2倍,且至少三 面施焊;圆钢与圆钢(或扁钢)的焊口为圆钢直径 的6倍,且双面施焊;扁钢和圆钢与钢管、角钢、互相焊接时,除应在接触部位两侧施焊外,还应增加圆钢 搭接件)。焊点应涂敷沥青或者沥青漆防腐,每年应进行一次防锈和防机械损伤运行维护检查,当出现 机械损伤或局部腐蚀时应及时
3.2通信局(站)明设的雷电引下线应满足下列要求: a)圆钢直径应不小于12mm、扁钢的截面积不应小于160mm; b)引下线应均匀对称布放,其间距应不大于18m,数量不应少于两根; 对于高度超过30m的建筑物,30m以上应每向上间隔一层应设置一次均压带,并应与各引下 线及建筑物金属构件电气连接。引下线的焊接和日常维护应符合5.2.5规定。 注:对于已利用其建筑物的柱钢筋作为雷电流引下线的通信局(站),不必再专门设立引下线
5.4.1楼顶的各种金属设施均应分别与楼顶避雷接地线就近电气连通,在楼面敷设的各类电源线、信 号线的金属护层应在两端做接地处理,且每隔5m10m与避雷带就近电气连接一次,接地连接线的 焊接和日常维护应符合5.2.5规定。 5.4.2大楼各层的金属管道均应就近接地。大楼电梯滑道应在上下两端就近接地,且在离地面30m 高度以上,应每向上间隔1层就近接地一次。 5.4.3大楼内金属竖井及金属槽道各节之间应确保其电气连通,应确保金属槽道与机架或其他金属加 固件电气连通。接地连接线不得使用铝材,机房内的接地总汇集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20mm的铜 排或镀锌扇钢
5.4.4通信局(站)室内接地线要求包括
a)通信局(站)内各类需要接地的设备与水平接地分汇集线之间的接地线,其截面积应根据可能 通过的最大负荷电流确定或者符合表5的要求。接地线不准使用裸导线布放; b 配电室、电力室内主设备之间相连接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大于50mm的多股铜线; 较大型通信局(站)其跨楼层或者同楼层布设距离较远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天于70mm 的多股铜线; d 各层接地分汇集线与设备相连接的接地线,当接地线较短时,可采用截面积大于16mm²的多 股铜线,当距离较长时,应采用截面积大于35mm²的多股铜线,或者增加一个分汇流排,先将 其与设备间用大于16mm²的多股铜线连接,然后再用35mm²以上的多股铜线与各层接地分 汇集线进行连接; e) 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大于4mm的多 股铜线;当接地线较长时应加大其截面积或者先设一个分汇流排,该分汇流排到接地汇集线之 间应采用截面积大于16mm的多股铜线; f)光缆加强芯和金属护层应可靠接地,用不少于10mm的多股铜线单独引到本机房内第一级接 地汇流排或者与地网直接连接。
GB/Z41299—2022
表5保护地线最小截面要求
)通信系统等电位连接的基本结构
标引序号说明: :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 ERP:接地基准点:
标引序号说明: :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 ERP:接地基准点:
5.4.6天线铁塔及天馈线接地要求包括:
D)通信系统等电位连接方法的组合方式
:等电位连接网; 口:设备; :等电位连接网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
电缆防火施工方案:等电位连接网; 口:设备; :等电位连接网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
应保障铁塔各金属构件间可靠电气连通,如发现铁塔电气连通不可靠应从塔顶做专用的接地 引下线至塔基接地点,并保障其金属构件符合5.2.5的规定; 天线馈线的金属外护层应在塔顶、离塔处和机房外侧分别做接地处理,高于60m的铁塔应在 塔身中部增加接地点,机房外侧接地点应由馈线窗外的室外汇流排接地,室外汇流排应直接与 地网连接,严禁直接连接在塔身上,接地线应尽量短直;同时馈线破口处应做好防水处理; 当室内基带或传输设备和配电系统采用浮地解决方案时,天线和RRU也可采用浮地解决方 案;当天线和BBU在楼顶避雷带附近时宜采用接地解决方案; d 当主设备和天线(即馈线或同轴线两端设备)处于同一安装铁塔、抱杆、墙体、箱体内时,线缆长 度不大于5m时,馈线或同轴线不需要双端接地; e)机房接地网与铁塔地网或通信局(站)避雷带应可靠电气连通。
5.5通信局(站)线缆雷电防护要求
5.5.2对于A类、B类站点的进局电缆应至少埋地15m引入或管道引入,如果实施确有困难,则应在 局站入口处采用高一量级的电源SPD;对于C类、D类站点可不做要求。 5.5.3电缆内的空线对和金属构件、金属管或电缆金属外护层在进人局(站)处应做接地处理,其接地 引人点应尽可能避免在通信局(站)外侧柱内或作为雷电引下线的柱子附近设立或引人。 5.5.4接地线应与直流电源线、交流电源线、信号线分开敷设,特别要避免在同一线束内布放,应使其 与机房内的地线汇流排连接线的距离最短。 5.5.5接地线应采用外护套为黄绿相间颜色标识的电缆,并且在两端增加路径标识。具体要求包括: a)截面在10mm²以下的单芯或多芯接地线可与设备直接连接; 接地线截面在10mm以上的多股接地线与设备及地线汇流排(包括10mm以下的单芯或 多芯PE线与地线汇流排)连接时应加装接线端子; c)安装接地线时应对安装点表面进行打磨处理,并加装平垫片和弹簧垫片,确保其电气连通的可 靠性。 5.5.6无特殊保护的通信信号线与其他管线及电力电缆之间宜保持一定隔距,通信信号线与其他管线 的净距应符合表6和表7的要求。
信信号线与其他管线的
表7通信信号线缴与电力电缴的净距
380V电力电缆的容量小于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即两个不同线槽或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 ,且平行长度小于或等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CECS86-2015 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设计规范5.6通信局(站)内部雷电过电压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