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051-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051-2019 空气预热器性能试验规程.pdfNtg (fg.en Iaen fg.lv.qm =I. 100 fan
当前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下的排烟温度,℃,由附录C计算(仅有进口烟气流量 改变),计算流程可参见附录D: 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改变后的修正因子,无量纲量,
11.1.4热容比变化引起的修正
比变化主要修正进口烟气流量变化之外因素,如通过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流量发生改变引起的 变化,修正值按式(75)计算:
式中: 当前热容比条件下的排烟温度,℃,计算见附录C(进口烟气流量不改变,但X发生改 变); 空气预热器X,改变后的修正因子DL/T 1709.5-2017标准下载,无量纲量。
根据修正后的烟气温度,由设计的空 设计的进口空气值等参数,采用热平衡 的方法按式(78)计算出口空气值,再根据空气焰值计算空气预热器出口空气温度:
式中: H ra.v.r 修正后空气预热器出口空气焰值,kJ/kg; H an.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空气烩值,kJ/kg; qm.g.en.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kg/s; H eg.en.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恰值,kJ/kg; H eg.v.a.et 修正后的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恰值,kJ/kg; qmpalv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流量,kg/s; maki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流量,kg/s。
11.3.1两分仓空气预热
两分仓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修正按式(79)计复
Amalkd + 9malkd
qm.fg.en.i [Apsfd (tsa.en./ + 273.15) 7ig.cri = 7ig. 9mamd APsr (amd +273.15)
nig.cr.i 修正到设计工况的空气预热器漏风率,%; APsf.dAPsti 设计和实测的空气预热器进口二次风仓空气压力与烟气通道出口压力的差值,Pa; tsa.en.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二次风冷风温度,℃; Amf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kg/s。
11.3.2四分仓空气预热器
四分仓空气预热器的一次风仓被二次风仓包围 次风漏到两侧的二次风仓后成为二次风的一部分 通过与空气预热器密封以同样的速度从两个方向进入烟气仓,其漏风率的修正同样按式(79)计算
11.3.3三分仓空气预热器
寸于三分仓空气预热器,烟气通道相邻的空气仓为压力显著不同的一次风仓和二次风仓,两者 有很大差异,因此漏风率的修正按式(80)计算:
11.4.1烟气侧阻力的修正
烟气侧阻力的修正按式(81)计算:
APrg.iPfg.cr.i 实测和修正到设计工况的空气预热器烟气侧阻力,Pa; tig.en.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温度,℃; traknl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出口无漏风的烟气温度,℃。
11.4.2空气侧阻力的修正
空气侧一次风和二次风阻力的修正分别按式(82)和式(83)计算:
qm.pa.lv.d Fga.en.d + Ipaliv.d + 546.30 APpa.cr.i = APpai Psa.cti = APs qm.sa.lv.d faen.d + tsalv.d + 546.30 ta.en/ + talv/ + 546.30
Apsa.、APsa.cr.i 实测和修正到设计工况的空气预热器二次风侧阻力,Pa: paliv.d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一次风温度,℃; 设计的空气预热器出口二次风温度,℃。
当具备以下条件时,可进行简化性试验: a)空气预热器检修前、后的试验宜采用适当简化的试验方法 b)测量数据可直接采用固定安装的静压差和温度测点数值。 C)试验工况应为通常运行工况
DL/T2051—2019
试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a)试验期间应保持机组运行稳定,主蒸汽流量、烟气含氧量、空气和烟气进口温度等参数波动行 合表2的要求。 b)试验中应注意禁止吹灰、灰斗放灰、开看火孔和测孔等对烟气流动及成分的扰动
应按以下方法进行测试: a)采用网格法同时测量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烟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照测量结果计算其算术 平均值(或流量加权平均值);或是同时测量空气预热器进口和出口烟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 数,按照测量结果计算其算术平均值(或流量加权平均值)。 b)静压差测量中宜将进、出口空气或烟气压力引入同一个差压变送器,而不宜采用两个差压变送 器的示数之差。
12.4.1干烟气测试数据计算
Pco,fg.iv.
DL/T20512019
12.4.2湿烟气测试数据计算
13非凝结式暖风器性能试验
生能指标包括以下内容:空气侧传热效率;热容比;阻力,
非凝结式暖风机的试验边界见图5
13.3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性能试验测试项目包括: a)进、出口空气温度。 b)进、出口空气压力差 c)进、出口热流体温度。
性能试验测试项目包括: a)进、出口空气温度。 b)进、出口空气压力差。
测试的一般要求如下: a)暖风器进、出口空气温度和压力的测量要求见8.1和8.2。 b)暖风器进、出口热流体每一根支管上宜设置一个测温元件,可将测温仪器直接插入流体中测 量,也可从热电偶套管中测量。 c)测量仪器可使用E型热电偶或者三线制电阻温度计,并应校准合格。
13.4.1空气侧传热效率
空气侧传热效率按式(88)计算:
nph.a 暖风器空气侧传热效率,%: t phf.cen 暖风器进口热流体温度,℃; tph.a.y 暖风器空气出口温度,℃; 暖风热器空气进口温度,℃
热容比按式(89)计算
暖风器阻力通过测量暖风器空气侧进、出口的静压差得到,阻力测量宜用差压计直接测量, 单独测量的两点静压相减获得
13.5暖风器性能修正
13.5.1出口空气温度修正
空气温度修正值按式(90)计算:
pha.lv.r = 'ph.a.lv + fph.a.en + tph.hf.en
Atph.a.en.d 一暖风器进口空气温度的设计值,℃; A 一暖风器进口热流体温度的设计值,℃
100 oh ph.hf.en = (tph.hfen.d 100
基于实际工况下暖风器性能试验结果,考虑进口空气温度、出口空气温度、空气流量的变化等 修正后的暖风器阻力按式(93)计算:
式中: APph.cr 修正后暖风器空气侧阻力,Pa; APph 实测暖风器空气侧阻力,Pa; Apha.d 暖风器设计空气流量,kg/s; tph.aen.d 暖风器进口设计空气温度,℃; trarat 暖风器出口设计空气温度,℃
APph.cr 修正后暖风器空气侧阻力,Pa; APph 实测暖风器空气侧阻力,Pa; Apha.d 暖风器设计空气流量,kg/s; tph.a.en.d 暖风器进口设计空气温度,℃; La 暖风器出口设计空气温度,℃。
试验报告包括试验原因、试验的性质(即性能鉴定、验收试验还是常规试验)、试验委托 验负责单位、试验参加单位、试验总体时间等
鉴定试验目的是检验该类型空气预热器的性能指标能否达到设计值并做出综合评价。 验收试验目的是在检验空气预热器运行性能能否达到设备合同规定的保证值。 检修前、后试验目的是指导检修及评价检修效果。 定期监督试验目的是评估设备性能变化趋势及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试验内容包括试验项目、项目保证值(或设计值)及保证条件等。
测试方法包括确定测试项目、使用的仪器设备及检定(校准)单位、燃料和脱硫剂及灰(渣)化 检的指定实验室、量值溯源程序、测点位置、测点数量、必要的测点安装图、取样测试方法、取样测 试频率、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等。
试验数据整理包括记录和测量空气预热器及相关设备运行参数、燃料和脱硫剂及灰(渣)的 验数据、测试结果和计算结果,
根据试验结果和试验内容,将性能实测值与设计值或保证值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测试过程中通 到的问题或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根据试验结果对空气预热器性能指标做出评价。
附件包括所有记录结果,必要时可附有原始记录、实验室化验结果、采用的测量技术及仪器的补 充说明、附件等资料的复印件。
)给出了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改变后性能参
变量、符号及单位见表A.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变量及符号
表 A.1 变量、符号及单位
DL/T20512019
DL/T2051—2019
B.1.1测点布置宜采用等面积、适当加密网格的方法进行高精度测量然后进行平均或加权平均;也可 根据事先假定的分布模型如对数线性法、勒让德多项式法、高斯分布等方法进行布置测量点,然后利 用与布点模型相对应的计算方法进行平均或加权平均。 B.1.2测试点应在每个小单元网格中心位置。
B.2矩形烟风道的布点要求
烟风道面积小于36m²时,每等截面单元的面积不宜超过1m²,测量单元不宜小于9个;烟风道 面积大于36m²时,宜增加测量单元数以保证每个等截面测量单元面积不超过1.2m²。 测量截面上每个方向的单元数不宜少于三个,每个测量单元的宽高比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如果流 量预测量显示分层现象严重(最大偏差超过平均值的10%),则宜在分层严重的方向上加密测量单元, 而不必受限于宽高比。 形状与管道截面相似的测量单元见图B.1,更接近正方形的测量单元见图B.2,正方形单元格见图B.3。
图B.1形状与管道截面相似的测量单元(=
状与管道截面相似的测
图B.2更接近正方形的测量单元(>且a>b)
DL/T2051—2019
图B.3正方形单元格(a=b)
宜在截面上以4分区(90°)、6分区(60°)或8分区(45°)的方式划分圆环状等截面测量小单 元;测量小面积不宜超过1m²,测量单元不宜小于24个。 圆形管道的测量网格划分见图B.4。
中测点位置的计算公式
图B.4圆形管道的测量网格划分
每条半径上的测点总数; 从内向外标记的测点序号,记为p=1,2,",n,与圆心距离相同的测点序号相同; 管道半径,m:
DL/T20512019 第p点与圆心的距离,m。 网格法测量时,如测量点发生故障的数量超过表B.1,或者相邻故障点超过3点,则所测量的代表 性不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宜重新进行试验。
表B.1固定网格测量允许的故障点数
传热条件改变后空气预热器出口烟气温度修正计算方法
传热条件变化后(主要指烟气流量与空气流量之比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如空气预热器漏风或炉 底漏风等造成的空气流量增加),烟气出口温度计算方法如下:
+(fg.enItg.iv.nlp)qm.fg.en.pCp.fg: a.m qmalv.Ceap
烟气热容量与空气热容量的比,是X,的倒数; talv.mm 实测出口空气综合温度,℃; tg.iv.ai 实测无漏风条件下出口烟气温度,℃; X. 一 热容比,即空气热容量与烟气热容量的比,无 定义中间变量D,按照式(C.3)计算:
ng—实测烟气侧传热效率,%。 定义中间变量U,计算方法如下:
qm.fg.en 一实测进口烟气流量,kg/s; p.fg 一温度在teen~tg.lvn间的烟气平均比定压热容,kJ/(kg·℃)。 试验工况下,广义传热系数K(kW/℃)是传热系数和传热面积的乘积,按照式(C.5)计算:
DL/T20512019
k——传热系数,kW/(m².℃); A传热面积,m²。
9malw——实测出口空气流量,kg/s。 修正后传热系数K,按照式(C.8)计算:
K ×(qm.a.lv + qm.fg.en) qm.fg.c K×(9malv +qm.g.cm qmaly
其中,X、为空气预热器换热元件对流换热计算式中雷诺数和普朗特数的指数,对于管式空气预 热器,x通常可取0.6,y可取0.34;对于回转式空气预热器,x可取0.8,y可取0.4。如设备厂家事先 提供不同板型相对应的x、y值,各方商定后也可取厂家提供值。 R.为设计条件与实测工况的烟气流量比,按式(C.9)计算:
R为设计条件与实测工况的空气流量比,按式(C.10)计算:
为设计条件与实测工况的烟气比热容的比值,按式(C.11)计算:
f.为设计条件与实测工况的空气比热容的比值,按式(C.12)计算:
修正后空气热容量与烟气热容量的比值按照式(C.13)计算:
修正后中间变量U。比按照式(C.14)计算:
R = Imalvp 9maly
与实测工况的烟气比热容的比值DB13/T 5260-2020标准下载,按式(C.11)
. Amfi.cmn *Ca.fiep
式(C.15)计算修正(到设计条件)后,烟气出
DL/T2051—2019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空气预热器进口烟气流量改变后性能参数修正计算的算例 以某台空气预热器为例,当其进口烟气流量发生改变时,可先根据流量变化的情况假定烟气出口 温度tglvnmlp初值,按附录C所示的计算方法通过迭代计算,得到进口烟气流量修正到设计条件时,空 气预热器出口的烟气温度与空气温度,计算过程和结果见表D.1。
表D.1修正后烟气出口温度计算过程及结果
DL/T20512019
GB/T 14480.3-2020 无损检测仪器 涡流检测设备 第3部分:系统性能和检验.pdfDL/T205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