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526-2022 热电厂智能热网运行技术规程.pdf

DL/T 2526-2022 热电厂智能热网运行技术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377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526-2022 热电厂智能热网运行技术规程.pdf

ICS27.010 CCS F 10

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

热电厂智能热网运行技术规程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唐东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市热电 设计院有限公司、绥中泰德尔自控设备有限公司、黑龙江思玛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大唐绥化热电有 限公司、大唐黄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龙唐电力投资有限公司、辽宁大唐国际葫芦岛热力有限 责任公司、大唐保定供热有限责任公司、大唐临清发电有限公司、大唐珲春发电厂、大唐长春第三热 电厂、常州英集动力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市供热(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蕊、周志刚、王晓勃、董现海、朱翼虎、时伟、戚鹏、屈广顺、郝雨光、 樊喜山、高连瑞、陈岩、任少臣、薛蕊、丁浩、孙全文、张志巍、林小杰、姜冲、张宝军。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 条一号3、明珠花园A、B型落地式脚手架施工方案(附计算书),100761)。

水压图pressurediagram 表示热源和管道地形高度、热用户或热力站高度以及热水供热系统运行和停止工作时系统内测压 管水头高度的图形。 3.8 水力平衡hydraulicbalance 热力站或热用户运行中的实际流量与规定流量的一致性。 3.9 初调节initialregulation 为保证供热系统运行工况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在投入运行初期对系统的调节。 智能监控系统的构成

4.1.1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需求等因素分级设置。 4.1.2监控中心机房设置应符合GB50174的有关规定。 4.1.3监控中心应通过网络传输对本地监控上传的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检索、显示, 并将监控指令下达至本地监控站。

4.1.4监控中心应具备下

a)监控运行; b)调度管理; c)能耗管理; d)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e)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 f) 集中显示。

a)服务器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独立服务器,不得与其他系统共享; 2)服务器数量应按监控点数、数据处理量和速度等需求确定; 3)服务器宜采用余设计; 4)服务器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75%,存储空间应满足3个供暖季的 5)备份数据存储设备应与监控中心物理隔离。 b)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站数量不应少于2台; 2)工作站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75%; 3)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设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 c)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液晶拼接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d)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电源系统容量不应小于服务器、工控机、通信设备等设备负荷之和; 2)电源系统采用双重回路,经UPS(不间断电源)后送入监控中心; 3)UPS供电时间不应小于2h。 e)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络机柜等组成: 2)应支持DDN(数字数据网)、DSL(数字用户线路)、LAN(局域网)、无线公网、移动专 网等接入方式,并应支持VPN(虚拟专用网络)远程访问技术及加密协议: 3)宜采用余模式。 f)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兼容性及扩展性好,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4.1.6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10%。 4.1.7本地监控站与服务器之间应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服务器与远程客户端之间应采用浏览器 服务器结构,服务器应支持Web服务器。

a) 1 应具备双向传输功能: b)月 应符合实时性要求; c) 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20%; d)宜选用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 e)1 宜提供静态IP地址的接入; f)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类型; g)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宜采用国际标准通用协议: h)网络通信应实现热力站与监控中心的双向数据传输功能。

4.3.1.1供热首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工艺

4.3.1.3供热首站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设备故障报

a)水泵故障报警,包括水泵轴承、轴瓦超温报警,电动机定子超温报警: b)变频器故障报警; c)原水水箱、软化水水箱和凝结水水箱、管壳式换热器内凝结水液位限值报警; d)蒸汽、一级管网水压力和温度限值报警; e)电动阀电故障报警。 4.3.1.4供热首站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a)一级管网供水温度高限值与调节阀联锁自动保护; b)一级管网供水和回水压力高限值联锁自动保护; c)凝结水水箱液位、管壳式换热器内凝结水液位低限值与凝结水水泵的联锁保护; d)凝结水水箱液位低限值与疏水泵的联锁保护; e)断电保护,若断电时蒸汽侧电动调节阀关闭,则所有电动开关阀保持原状态不变 4.3.1.5供热首站宜具备下列控制功能: a)供水流量、温度自动调节; b)定压自动调节; c)供水和回水压差自动调节; d)减压减温装置蒸汽压力和温度自动调节。

2.1 供暖锅炉及辅助设备监控应符合GB50041的有关规定。 2.2 2 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监测点设置,应符合GB13271的有关规定; b) 烟气中烟尘、NOx、SO2排放浓度应连续监测; c)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4.1 一 级管网热力管网应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对下列设备信息进行监控: a)管网走向、管径、管壁厚度、埋深、附属阀门、补偿器、弯头等设备信息; b)运行期间管网压力、温度、流量、热量等; c)管网循环水、补给水的硬度、pH值、浊度、氯离子浓度、溶解氧等参数。 4.2 二级管网应安装平衡阀、流量计、热量表等具备自动调整、温度上传和热量统计功能的设

4.4.1一级管网热力管网应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功能对下列设备信息进行监控: a)管网走向、管径、管壁厚度、埋深、附属阀门、补偿器、弯头等设备信息; b)运行期间管网压力、温度、流量、热量等; c)管网循环水、补给水的硬度、pH值、浊度、氯离子浓度、溶解氧等参数。 4.4.2二级管网应安装平衡阀、流量计、热量表等具备自动调整、温度上传和热量统计功能的设备

热力站应来集和监测下列工艺参数: a) 一级管网总供水和回水温度、压力; b) 一级管网总瞬时和累计流量、热量: 二级管网总供水温度、压力; d) 二级管网总回水温度、压力; 二级管网各分支回水温度、压力; 二级管网总管或各分支流量、热量; g) 总补水量、系统补水量; h) 热力站动力电和照明电耗电量; 室外温度; i) 变频器启停状态和频率反馈信号:

k)电动调节阀阀位:

D 三目 自来水箱和软化水箱液位限值。 4.5.2热力站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和设备故障报警:

a) 级管网回水温度限值报警; b)二级管网供水温度、压力限值报警: c)定压点压力限值报警: d)自来水箱、软化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e)变频器故障信号报警; f)电动调节阀故障信号报警。 4.5.3热力站应设置补水泵与软化水箱液位超低联锁保护。 4.5.4热力站应具备下列控制功能: a)供暖系统供热量调节功能: b)一级管网分布式变频系统的供水和回水压差、流量调节功能; c)二级管网循环水泵变频调速和补水自动调节功能; d)公用建筑供暖系统分时控制功能。 4.5.5热力站监控系统应包括变送器或传感器、控制器、执行机构及通信系统, 并应包括下列监控内容: a)监控系统监测内容应包括温度、压力、差压、流量、 热量、液位等; b)监控系统应通过电动调节阀、变频器和电磁阀等执行机构调控热力站设备运行; c)监控系统集成应提供控制系统原理图、系统主要设备配置清单。 4.6热用户监控 4.6.1 热用户监控宜采集下列基础信息: a)采暖形式 ? b) 建筑面积: 正 c)地理位置; d)供水温度、 回水温度、室内温度; e)循环流量; f) 分户热量计量 g)入户阀门状态。 5 4.6.2热用户宜实现分户 供暖, 并设有温度采集系统实现自动调整与上传功能,应设有通断控制器实 现远程开关功能。 智能热网调度

5.1.1供热系统宜实行统一调度管理。调度中心应设供热平面图、累统图、水压图、全年热负荷延续 时间图及流量、水温调节曲线图表,并采用电子屏幕显示供热系统主要运行参数。 5.1.2调度管理应包括下列内容: a)编制运行、故障处理和负荷调整方案,以及停运方案; b)指挥、组织供热系统运行和调整,以及故障原因和故障处理方案分析,制定提高供热系统安全 运行的措施; c)应使供热系统安全、稳定和连续运行: d)应使供热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DL/T 25262022

DL/T 25262022

热源调度宜包括单热源调度、多热源联合调度。热源调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a)单热源调度应根据热网的输热能力及需求侧的用热负荷合理确定运行参数; b) 多热源联合调度应建立以热电厂供热为主、以外置区域锅炉房调峰供热为辅的运行方式; c) 多热源联合调度应根据热网的输热能力及需求侧的用热负荷,对管网进行水力计算,分析热源 的投入顺序和状况,制定多热源间协同生产调度方案。

热网调度宜包括对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热用户的调度。热网调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a)搭建GIS实现数据集成显示和统一管理; b)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确定供热需求条件相应调控策略,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条件下的供热系统 快速调控: c) 搭建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及能耗分析系统实现不同条件下的能耗与成本分析; d)搭建调度指挥决策系统实现调度运行方案预测分析和优化决策。

6.1.1智能热网运行与调节应根据室外气象条件、热用户类型、热用户室温反馈,以及热源、热负 荷、管网运行工况等条件制定调控优化策略,并对调节情况进行记录。 6.1.2智能热网调控优化策略执行应具备远程自动和手动操作功能。 6.1.3供热系统运行初调节宜在冷态运行条件下,根据实际情况和运行调控策略确定。 6.1.4供热运行管理应配备供热管网平面图和运行水压图,供热管网定压应采用“一点定压多点补水” 的自动控制方式,并根据管网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定压值。 6.1.5当供热管网设置补水点时,补水量应满足系统运行需要,补水压力应符合系统正常运行工况下 水压图的要求:供热管网系统应保持定压点压力稳定,压力值在允许范围内波动。 6.1.6每年采暖期前应根据供热面积增减,核实新采暖期热负荷,编制当年供热系统运行方案,根据 水力工况分析与计算绘制水压图,并根据全网用户用热需求初调节建立全网水力平衡运行状态。 6.1.7多热源联合供热系统应根据热源供热能力、燃料价格及环保排放指标、运行效率等因素,以及 热负荷预测趋势,建立多热源间负荷分配、热网解列、储热装置控制等综合运行调度策略。 6.1.8供热管网投入运行后应编制巡检方案,定期对下列内容进行巡检: a)供热管网应无泄漏: b)补偿器运行状态应正常; c)活动支架应无失稳、失垮,固定支架应无变形; d)阀门应无漏水、漏汽: e)法兰连接部位应热拧紧; f)热力管线上应无其他交叉作业或占压热力管线; g)测量和计量装置齐全、准确,正常工作; h)新投入的供热管网或运行参数变化较大时,应增加巡检次数。

6.2.1供热首站运行与调节应按调度指令执行。

6.2.1供热首站运行与调节应按调度指令执行。

2 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水泵投入数量和运行工况,应根据供热运行方案和供热热力工况参 周整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4]6.3智能热网运行与调节

6.3.1热网运行与调节

6.3.1.1一级管网运行与调节应根据系统实际状态对调控策略进行综合比选,可采用基于温度的反馈控 制、全网平衡控制和基于在线水力计算的模型预测控制等方式。 6.3.1.2基于温度的反馈控制策略宜包括下列内容: a)跟踪调控热力站点的供/回水温度; b)跟踪调控热力站点的供、回水平均温度。 6.3.1.3全网平衡的控制策略宜包括下列内容: a)基于热力平衡的二级管网供、回水平均温度控制; b)基于水力平衡的一级管网供水流量平衡控制: c)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平衡控制: d)直接阀位或频率给定平衡控制; e)一级管网瞬时热量平衡控制。 6.3.1.4基于在线水力计算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宜包括下列内容: a)基于对热力站的负荷预测确定热力站调控参数,实现按需精准供热: b)构建热力站热能动态传递模型,通过动态预测模型确定调控参数,解决滞后性问题: c)自适应热源负荷总量热网调控,通过模型对全局进行协同,基于在线水力计算快速构建热网水 力平衡,实现质量并调。

6.3.2热力站运行与调节

3.2.1热力站运行与调节应根据调节曲线图表、最不利环路热用户资用压差和调度指令确定。 3.2.2热力站运行与调节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室外温度变化调节,并应达到调节曲线要求的运行参数。 b)应定期对站内设备和供热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浆林计划洋浦一期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检查周期不应大于24h。 c)热力站局部调节应采用下列方式: 1)间供系统:水/水换热系统被调参数应为二级系统的供水温度或供、回水平均温度,调节 参数应为一级系统的介质流量:汽/水换热系统被调参数应为二级系统的供水温度或供、 回水平均温度,调节参数应为蒸汽量;可采用减温减压装置,改变蒸汽温度,调节参数为 蒸汽温度和蒸汽量:生活热水供应系统被调参数应为级系统的供水温度和流量,调节参 数应为一级系统的介质流量。 2)混水系统:被调参数应为二级系统的供水温度、供水流量,调节参数应为流量混合比。 3)水/水换热系统不宜采用一级系统向二级系统补水的方式进行调节。 3.2.3二级管网智能运行可采用静态流量平衡阀方案、单元物联网温度平衡阀方案及户用物联网温度 衡阀方案。

6.3.2.4二级管网供热系统宜采用“质一量”并调的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