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2383.2-2023 智能制造 网络协同设计 第2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pdf

GB/T 42383.2-2023 智能制造 网络协同设计 第2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926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42383.2-2023 智能制造 网络协同设计 第2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pdf

ICS 35.240 CCS N10

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 第2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

IntelligentmanufacturingNetworkcollaborativedesign Part2:Softwareinterfaceanddatainteraction

XF 634-2015 消防员隔热防护服.pdf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总则 软件接口… 5.1概述 5.2分类 5.3一般要求 数据交互·… 6.1概述 6.2基础交互协议 6.3一般要求 参考文献·

GB/T 42383.2—2023

GB/T42383《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拟由以下5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通用要求。目的在于规定网络协同设计的总则、一般要求和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要 求。适用于异地设计参与方在网络协同设计平台的支持下,开展智能制造领域复杂产品系统 协同设计的实施和管理,也适用于网络协同设计平台的搭建。 第2部分: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目的在于规定智能制造领域网络协同设计平台中软件接口 和数据交互设计中需满足的技术要求,并给出了软件接口类型和数据交互基础协议的说明 适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复杂产品和设备的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设计过程中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架 构的构建及技术的实施。 第3部分:知识库。目的在于规定网络协同设计系统知识库的模型及管理要求、知识库构建 知识库功能和知识库应用要求。适用于网络协同设计系统知识库的构建、管理、应用及维护。 第4部分:面向全生命周期设计要求。目的在于规定面向全生命周期设计通用要求、面向全生 命周期协同设计要求和面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设计要求。适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复杂 产品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网络协同设计与管理。 第5部分:多学科协同仿真。目的在于规定网络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协同仿真系统架构 要求、技术要求、功能要求、仿真系统建设、仿真流程建设和系统应用逻辑等内容。适用于智能 制造领域网络协同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协同仿真,领域范围可包含多场强耦合仿真、多场弱耦 合仿真和多学科联合仿真等领域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制造领域网络协同设计平台中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设计中需满足的技术要求, 并给出了软件接口类型和数据交互基础协议的说明 本文件适用于智能制造领域复杂产品和设备的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设计过程中软件接口和数据交互 架构的构建及技术的实施。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月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 文件。 GB/T42383.1一2023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42383.1一20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耦合性coupling 软件系统中模块间信息或参数相互依赖的程度的一种度量。 注1:模块之间依赖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高;模块之间越独立,则耦合性越低。 注2:模块间耦合的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3.2 中间件middleware 一个将数据与功能封装在一起以完成特定任务的计算机程序。 注1:中间件不能单独运行,要在其宿主程序中与其他程序一起协调地工作。 注2:中间件把应用程序与系统所依附软件的较低层细节和复杂性隔离开来,使应用程序并发者只处理某种类型 的单个应用接口,其他细节则由中间件处理。 [来源:GB/T18726一2011,3.6,有修改]

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可调用来自多个不同软件系统中的远程资源,并对远程资源进行协同。 GB/T42383.1一2023给出了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平台体系结构。在网络协同设计平台中存在多种 异构软件,从分布上包括各设计参与方的设计子系统和协同设计平台中的软件;从种类上包括各种异构 的产品设计软件、管理软件和协同工具。同时,协同设计软件与其他相关领域应用软件,例如过程管理 软件、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生产执行系统等也发生数据交互。本文件给出了在实现异构系统和软件的交

互中软件接口的类型分类、一般要求;同时给出了数据交互的一般要求。

智能制造网络协同设计平台软件接口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协同成员间的智能互联、资源共 服务。

主要包括流程模型类接口和仿真模型类接口,流程模型类接口应包含流程运行类接口、流程定义类 接口、流程监控类接口等,仿真模型应包含仿真定义类接口、仿真运行类接口和仿真监控类接口等。 a)流程模型类接口: 1)流程运行类接口包含:流程实例启动、流程实例跳转、流程实例执行、流程实例结束、流程 执行调度等; 2)流程定义类接口包含:流程实例创建、流程实例获取、流程参量设置、流程实例删除等; 3)流程监控类接口包含:流程实例状态获取、任务队列状态获取等。 b)仿真模型类接口: 1)仿真定义类接口包含:仿真模型实例创建、仿真模型实例删除等; 2)仿真运行类接口包含:仿真执行、仿真模型状态获取、仿真模型创建、仿真模型删除等; 3)仿真监控类接口包含:仿真模型实例状态获取等。

数据类接口应包含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类型接口。 数据获取类接口包含:企业设备/产品/服务获取、设备/设备实例获取、实例网关获取、采集点 获取、人机料法环质量数据获取等。 b) 数据处理类接口包含: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整合等。 c) 2 数据存储类接口包含:数据源获取、数据存储等。 数据分析类接口包含:综合效率分析、状态分析、质量管理数据分析等。

5.2.4应用管理类接口

应用管理类接口应包含应用治理、部署发布、持续选代、中间件接入、监控管理等类型接口,其中: 1) 应用治理类接口包含:应用服务实例注册、实例发布、应用服务健康管理、应用服务负载均

管理等; b) 部署发布类接口包含:应用创建、应用上传、服务绑定、服务解绑定、应用启动、应用实例数设 置、应用动态伸缩设置、应用停止、获取域名详情、绑定域名、解绑域名、应用销毁等; C) 1 持续选代类接口包含:版本库创建、代码上传、代码下载、获取代码分支、持续选代设置、创建版 本等; d) 中间件接入类接口包含:服务接人、创建服务实例、服务实例配置、获取环境变量、删除服务实 例、获取服务实例状态等; 监控管理类接口包含:应用流量监控、应用访问量监控、应用内存监控、监控报警设置等、

安全类接口应包含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密钥管理、数据加解密、人员信息、敏感信息管 理、外部授权管理等类型接口;其中: a)身份认证类接口包含:认证信息获取、认证信息上传等; b)权限管理类接口包含:权限获取、权限授予、权限删除等; c)访问控制类接口包含:权限资源获取、访问监控等; d)密钥管理类接口包含:密钥上传、密钥删除等; e)数据加解密类接口包含:数据加密、数据解密等; f) 人员信息类接口包括:人员信息获取、人员信息的维护等; g)敏感信息管理类接口包含:信息脱敏接口,内容审查接口等; h)外部授权管理类接口包含:外部应用访间管理外部应用认证管理等

5.2.6资源管理类接口

资源管理类接应包服务器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等类型接口;其中: a)月 服务器资源类接口:服务器虚拟机的管理相关接口等; b) 网络资源类接口:虚拟网络管理相关接口等; C) 存储资源类接口:共享网盘的申请、共享存储的申请等。

规范性要求包括: a)接口应进行版本控制,对版本有详细描述,版本之间应相互独立。 b)接口应包含0个或多个参数,接口应标注参数名称、是否必选、数据类型、范围及参数示例等内 容。若有特殊的组合限制和说明,宜在接口说明上给予标注,对于非必选接口,宜给出接口非 必选下的默认值。 c)接口设计时应考虑其调用设计,包括但不限于最大调用超时时间,是否需要管控调用次数间 隔,相关设计和约束需要通过定义或者说明的方式在文档中体现,并明示其异常返回说明和处 置措施

实用性要求包括: a) 应避免接口重复,减少请求次数,提高程序稳定性和任务执行率; b)1 宜减少参数传递,按请求情况进行传递;

易用性要求包括: a) 接口及参数应命名准确,名称包含必要内容,易于理解; b)接口应遵循统一的返回结构,包括但不限于调用错误编码和错误描述以及必要异常额外信息: c) 接口应遵循单一职能原则,单一接口有限执行单一明确功能,根据设计的需要接口提供方应根 据实际需通过实现接口的组合对外提供满足一定功能、业务需要的接口,避免调用方重复多次 进行组合式调用

开放性要求包括: 1 接口应根据应用需求进行不同级别开放性设计,并支持多种应用框架; D 接口应满足多种开放语言和环境的应用,避免依赖单一操作系统或者单一开发语言,避免使用 开发语言或者系统自带编码解码等强耦合技术

可扩展性要求包括: 接口应支持系统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平滑移植和扩展: 系统并发增加时可动态扩展

接口时,应标注参数数据类型,以及是否可为空重

数据交互技术应实现网络协同平台软件系统间数据正确交互,根据实际的业务和应用功能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数据交互方式,基本原则如下: 非必要强一致性和强关联性的交互,宜采用通过中间件的方式来实现异步交互,例如借助消息 中间件传递和处理; 强一致性和强关联性的交互,可通过中间件方式引用例如分布式事务等方式来实现同步交互, 亦可通过采用其他框架进行同步调用,例如同步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请求,同步数据库操 作,同步文件存储操作等

基础交互协议宜包括设备发现协议、服务发现协议、设备访问控制协议、服务访问控制协议、设备管 道协议和安全规范等。 a)设备发现协议:定义了网络协同设计中数据交互设备信息的发布和发现机制。当网络协同设 计中的设备需要进入网络时,通过设备发现协议向网络上发布及注册设备资源信息T/CEC 218-2019标准下载,也可发现 网络中已有的其他数据交互技术要求及设备资源相关信息。 b)服务发现协议:定义了网络协同设计中数据交互服务信息的发布和发现机制;设备中的服务可

GB/T 42383.2—2023

借助该协议发布自身服务相关信息,并发现网络中其他设备的服务信息。 》 11 设备访问控制协议:定义了网络协同设计中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和控制机制。设备可以借助该 协议与其他设备组成设备群组进行设备集中管理,也可借助该协议实现对其他数据交互设备 的配置管理。 d) 服务访问控制协议:定义了网络协同设计中对服务的访问控制机制,包括对服务的访问方式 控制机制等协商过程,以及根据协商结果实现用户对服务的访问和服务状态变化的获取。 e)设备管道协议:定义了网络协同化设计中设备间统一的通信框架及设备间的消息转发机制 通过该协议,具有不同网络介质的设备可通过通信协议直连或消息转发的方式实现相互通信, D) 1 安全规范:定义了网络协同设计数据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机制,包括设备间或服务间的身份认 证、授权管理、资源访问管理、数据传输加密以及敏感信息脱敏等。 协议结构如图1所示

交互数据应符合GB/T42383.1一2023中5.3的要求

市政施工组织设计范本应在空间、时间及控制流三个维度实现松散耦合: a) 2 空间松散耦合:数据交互双方无须知道对方具体地址; b) 时间松散耦合:数据交互双方无须处于同时开机或在线状态; ?) 控制流松散耦合:数据交互双方无须阻塞等待

现代设计工程案成 娄口规池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