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51037-2015 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pdf

NBT 51037-2015 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517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51037-2015 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pdf

ICS73.020 D10 备案号:49635—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B/T51037—2015

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

浙G17-89 砖墙承重多层房屋结构抗震构造节点详图.pdf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持起草单位: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皖北煤电集团)、合肥兴皖煤炭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矿业大学。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迈托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准南矿业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标准化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官群、刘盛东、计承富、牛彦、陈玉平、傅先杰、王勃、张平松、刘清才、李佩全、 许进鹏。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NB/T510372015

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地震透射围岩检测方法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探测步骤、数据采集质量评价 数据处理与解释。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6.1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2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型“d”保护的设备 GB3836.3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由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 GB3836.4 爆炸性环境 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保护的设备 DZ/T0170—1997 浅层地震勘食技术规范 MT/T897—2000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GB3836.1 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2 爆炸性环境 第2部分:由隔爆型“d"保护的设备 GB3836.3 爆炸性环境 第3部分:增安型“e”保护的设备 GB3836.4 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由本质安全型“”保护的设备 DZ/T0170—1997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MT/T897—2000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矿井地震 mine seismic prospecting 在矿井中进行的全空间浅层地震勘探技术。 3.2 射线密度densityoftheray 射线密度为通过网格单元的射线数目。 3.3 射线追踪方法 raytrace 把探测区域网格化,通过网格单元坐标、射线段长度和走时,采用直射线或弯射线等技术,按照地震 波的传播规律进行走时试算比较,找出激发点到各个接收点地震波传播的最小时间路径。

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通过在探测区域内构成的激发接收切面,根据地震波 时数据变化,通过多种信号数学处理方法重建介质速度二维图像,通过测区速度场的分布,判函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推断测区地质构造与异常体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适用条件如下: a)由矿井巷道、钻孔等构成的二维岩体空间; 6) 用于探测巷道围岩波速分布,推断岩体解理、裂隙分布,巷道围岩松动圈等岩体工程地质 特征; c)用于探测巷道圈定区域波速分布,推断煤岩体地质构造及其异常地质体展布规律

应满足如下要求: a) 仪器装备满足GB3836.1~4的要求。 b) 通道数:不低于12道。 c 仪器动态范围:不小于120dB。 采样频率:不小于100kHz。 e) 采样点数:不小于4k,满足全波列可视。 启动同步时间差,不大于0.01ms

采用宽频带、高灵敏度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

自宽频带、高灵敏度的加速度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

4.3.3仪器的使用和保养

基础资料包括: a) 煤层顶、底板地质综合柱状图; b) 巷道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d) 巷道地质素描图; e) 巷道支护设计与支护断面图; f) 钻孔岩性柱状图

钻扎之旧形成二维面,在巷道、钻孔内 激发点和接收点,形成共面地震波透射观测系统。观测系统应具备

b)1条巷道条件下,施工1个钻孔,可构成巷孔组合透视观测系统; c)1条巷道条件下,施工2个及其以上钻孔,可构成巷孔组合透视观测系统和孔孔组合透视 系统。

方案设计如下: 根据探测任务、透射区域几何尺寸和巷道地质条件等资料,设计激发点和接收点位置及密度, 并标在施工设计图上。 6) 网格单元划分:网格单元尺度不大于二分之一的调查目标大小,探查巷道一巷道之间构造异 常体时网格单元不大于10m;探测巷道一钻孔、钻孔一钻孔之间岩体工程地质特征时,网格单 元不大于0.1m。 单元网格中的射线密度不低于2条。 d)测线施工.巷道和钻孔内布置

工艺如下: a)接收点间距为网格单元的大小。 6) 探测地质构造时,可采用巷道壁布置接收方式(采用加长尾椎或金属锚杆,可用磁吸或螺纹 耦合的高精度检波器),推荐采用孔内接收方式(将接收装置布置于巷道孔内,接收孔深度为 1.5m~2m,孔径大于检波器外径,采用专用的靠壁式检波器或直接预埋检波器于孔中)。 ) 探测岩体工程地质特征时,一般采用巷道壁直接布置接收(采用加长尾椎或金属锚杆,可用磁 吸或螺纹耦合的宽频带检波器),推荐采用孔内接收(检波器可采用气压靠壁式装置耦合、双 牵引楔形滑块式耦合等)。 d) 测量接收点位置

方法如下: a)检波器与仪器连接; b)震源启动装置与仪器连接; c)震源位置与仪器位置通信连接

将仪器主机打开,检查激发、接收装置与主机的连通情况,检查接收装置的耦合情况,检查激发启动

将仪器主机打开,检查激发、接收装置与主机的连通情况,检查接收装置的耦合情况,检查激发启动

NB/T510372015

效果:检查通信连接情况

设置如下: a)采样间隔与采样点数:根据信号频谱的上限,在满足采样定理的前提下,保证时间分辨率,选 择采样间隔。根据最大透视距离的慢波到时2倍前提下,确定采样点数。 频带选择:根据检波器的频带范围确定仪器频带范围;在工频干扰严重情况下,打开仪器 50Hz陷波器;正常条件下,采用宽频带接收。 增益:根据激发能量与激发接收间距,调整增益,确保波形幅度大小适中;在背景噪声较大时, 通过加大激发能量方式提高信号信噪比

5.7.2信号采集与存储

人员记录现场激发点、接收点、巷道实揭地质异常

应按如下评价: a)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动连续性相似; b)各记录道的地震波初至清晰利达宏业不发火硬化剂地坪_施工工艺部分,初至满足激发接收间距的一般规律; c)各记录道波形相位一致。

应按如下评价: a)各记录道的波形、振幅及振动连续性相似; b)各记录道的地震波初至清晰,初至满足激发接收间距的一般规律; C)各记录道波形相位一致。

7.1.1数据处理的流程

处理的流程:文件预处理、到时拾取、网格划分、反

对地震数据进行文头编辑、道参数编辑、噪声剔除、频谱分析、时频分析、频率滤波、极化滤波等预 照MT/T897—2000中6.2.2.4的规定

到时拾取如下: a)将所有激发接收波形,通过观测系统,分成共激发点道集和共接收点道集2个文件,对2个文 件分别进行到时拾取;统计2个文件对应相同源检距的到时时差,到时时差须控制在2个采样 间隔内,不符合此要求时,须重新拾取。 D 纵波到时拾取,纵波到时在道集上为地震波的初至时刻,按照距离索引,进行初至拾取,形成 纵波到时文件。 ) 横波到时拾取,横波到时在道集上呈现续至特征,按照其特征相位进行拾取龙门吊安装拆除施工方案_secret,形成横波到时 文件

成像坐标建立与网格划分

波速反演如下: a)设定直射线、弯射线追踪技术; b)设定迭代次数和误差大小; c)输人纵波到时文件形成纵波速度图像; d)输人横波到时文件形成横波速度图像; 按照纵、横波图像,可以反演动弹性模量包括动泊松比等; f)按照动弹性模量和纵、横波波速比,可以检验成像效果与反演质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