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51031-2015 机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测制1:10000 1:50000 数字高程模型 数字正射影像图 数字线划图技术规程.pdfNB/T510312015
配准registration 对干涉主图像和辅图像进行像素对准,以保证作干涉处理的主图像和辅图像上的像素点 同一地物点。
配准registration
3..10 相干系数coherencecoefficient 取值为两幅SAR图像配准区域的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幅SAR数据对应像素的相关程度和干涉 图的质量。 3.1.11 干涉相位 interferometricphase 精确配准后的两幅SAR复图像,通过对应像素的复数据共轭相乘得到的两幅复图像的相位差。 注:干涉相位反映了同一地物至两个SAR天线相位中心的路程差。 3.1.12 干涉图 interferogram 干涉相位的二维分布图,一般表现为条纹状。 3.1.13 平地相位 flatearthphase 假定无地形起伏的情况下仅由于斜距变化而产生的干涉相位。 注:观测高度无变化的水平地表,其干涉相位随水平地面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在干涉相位图中表现为近密远疏的干 涉条纹。 3.1.14 相位解缠phaseunwrapping 将相位由主值(模为2元)恢复为全值的过程。 3.1.15 内定标internalcalibration 利用雷达内部设备的校准信号监测雷达系统性能参数及其变化的技术。 3.1.16 外定标externalcalibration 利用地面定标场内布设角反射器或有源定标器监测雷达系统性能参数及其变化的技术。 3.1.17 角反射器 cornerreflector 一种常用的后向反射器,可将雷达人射信号沿原路反射回去的人工地面设备,一般由2个或3个相 互垂直的金属面构成。 注:InSAR系统利用三面角反射器可获取位置、强度、相位准确已知的点状目标信息,来完成雷达系统定标和制图 产品质量检验。
宁波某商务办公楼施工组织设计(甬江杯 鲁班奖)_secret千涉定标interferometriccalibration
利用内、外定标技术监测雷达干涉相关参数(例如:系统延时、通道相位平衡、基线长度、基线倾 相位、平台高度等),并利用定标数据和辅助数据对干涉相关参数进行精密校正处理。
利用多个场景的地面控制点信息和SAR影像同名点信息,采用平差技术对干涉参数进行优
1:100001:50000DEM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2的规定执行。 1:100001:50000DOM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3的规定执行。 1:10000 1:50000DLG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1的规定执行。
1:100001:50000DEM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2的规定执行。 1:100001:50000DOM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3的规定执行。 1:100001:50000DLG的成果模式按CH/T9009.1的规定执行。
其中:技术准备包括测区踏勘、资料收集分析、技术设计;外业工作包括定标场布设与测量,控 业调绘、补测;内业工作包括干涉数据处理、DEM数据制作、DOM数据制作、DLG数据采集等 流程如图1所示
L载InSAR系统测制DEM、DOM、DLG数字测绘
对于缺之了解的测 乡的区域),如高山区、城镇区、森林区、水域、 应进行实地踏勘,编写踏勘报告。踏勘报告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包括测区的位置和交通情况 地理情况、气象气候情况、植被覆盖情况、城镇分布情况、与机载InSAR系统测量有关的情况
收集测区的有关资料,内容包括: a)大地测量资料,包括GPS基准站、控制点及其外围的国家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区域 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数据等成果。 b 地图资料,包括可供设计、调绘及数据采集参考使用的与成图比例尺相同或更大比例尺的地 形图、正射影像图、高程模型及其相关的元数据等。 c 雷达监控及辅助资料,包括: 1) 测区的飞行略图,包括飞行分区划分、航线设计图; 2) 测区飞行数据,包括POS数据、波束中心视角、距离向波束宽度、测绘带宽、重叠度、内定 标文件等; 3) 测区的回波数据; 4) 测区定标点文件; 5 飞行无效区资料; 6) 飞行质量验收报告; 7) 雷达系统鉴定报告等其他相关资料。 d)其他辅助资料,如行政区划、地名等各种专题信息资料
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a)了解国家等级(GPS点、三角点、水准点的分布、等级、完好程度、采用的坐标系统,以及区域似 大地水准面模型数据的精度及其分辨率等信息,分析利用的可能性,并明确利用方案。 b)查看收集的地形图、DLG、DOM、DEM等资料的覆盖范围、测制单位、成图年代、成图方法、采 用的标准及其数学基础等,分析并明确有关资料的使用方法及可供使用的程度。 c)查看飞行成果验收报告,分析飞行资料的基本情况,包括飞行的时间、高度、方向、重叠度、分 区范围等,重点查看下列内容: 1)飞行质量。同步时间信息,定位有效POS数据段,有效POS数据段中的航迹、航高、速 度、姿态信息等是否满足要求,是否需要采取补救措施。 2) 飞行成果质量。测绘带间的重叠度是否大于30%,影像地面分辨率、DSM格网尺寸是否 满足表1的要求。 3) 雷达系统鉴定资料质量。对于干涉SAR系统,指标包括基线长度、空间分辨率、成像幅 宽、作用距离、图像质量等鉴定资料是否完整、可靠。 d)分析其他相关资料,查看专题图件、辅助资料的现势性与可靠性,分析信息可用性
表1影像地面分辨率和DSM格网尺寸
项目设计书、专业设计书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按CH/T1004的规定执行。
6.1雷达系统与POS数据精度要求
雷达系统与POS数据精度要求如下: a)雷达系统的技术要求按照GJB6692和GJB2137.8执行; b)POS数据后处理精度应不低于表2的要求
表2POS数据后处理精度
定标场选址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定标场的图像上应能凸显定标器的位置; b) 定标场应为裸露区域或植被稀少区域; c)定标场相对于雷达频率而言应是非粗糙的地形区域; d)定标场区域为相对平坦地区; e) 定标场应远离高压线塔、变电站等强散射区,以及引起相位
6.3角反射器指标要求
角反射器可选用三角形三面角反射器(参见附录A),并应满足以下要求: a)角反射器的边长尺寸应大于或等于雷达波长的4倍; b)角反射器RCS相对背景地物回波的强度的信杂比应大于20dB; c)角反射器表面平整度的均方根误差应小于雷达波长的10%; d)角反射器每两个面板的垂直度误差应小于0.5°
6.4定标场角反射器布设要求
角反射器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角反射器结构见附录A: a)角反射器沿距离向布设不少于5个; b)角反射器的布设应均匀布设,并充满整个距离向观测带,如图2所示; 角反射器口面应指向雷达视线方向,即口面ABC指向雷达视线,角反射器方位角即底面余 BC与设计航线方向的夹角应小于士5°; d)角反射器定位点偏离设计位置的三维坐标偏差均应小于1cm.否则需记录实际偏离值
e)角反射器布设时,底面OBC需用水平仪或倾角仪调水平(误差小于工3; f)角反射器反射面应清洁,无尘土、雨水、冰雪等覆盖物
6.5角反射器布设测要求
图2角反射器布设示意图
图2角反射器布设示意图
角反射器布设测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a)角反射器布设完成后应测量底面的水平,如图2所示,需沿BC和OD两个方向测量,水平测 量仪器的标称精度应不低于1°; b) 角反射器布设完成后应测量角反射器方位角,如图2所示,需沿BC方向测量,方位测量仪器 的标称精健应不低于1°。
6.6定标场角反射器位置测量精度要求
定标场角反射器设计位置的三维坐标的测量采用GPS 见表3规定。
定标场角反射器位置测
7.1定标场布设与测量
定标场布设与测量作业流程见图3
NB/T510312015
图3定标场布设与测量作业流程
定标场布设测量前,应完成定标场的选址、角反射器布设等工作。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 定标场选址应满足6.2的技术要求; b) 角反射器的选择应满足6.3的技术要求; c) 角反射器的布设应满足6.4、6.5的技术要求; d)角反射器定位测量精度应满足6.6的技术要求
定标场布设与位叠偏差测量应按以下作业方法和顺序完成。 a)角反射器布放:角反射器定位点应落在控制点中心位置上,口面指向雷达视线方向。 b 角反射器底面水平测量:采用水平仪或倾角仪测量,当偏差不满足士3要求时,应对布设 的地面进行平整处理。 c)角反射器方位角测量。 d)角反射器布设偏离设计位置的测量,
测区控制测量作业流程见图4
图4测区控制测量作业流程
NB/T51031—2015
7. 2. 2技术要求
7.2.2.1控制点点位要求
控制点点位布设要求如下: a)控制点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外业测量; b)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距离强发射源不小于200m,距离高压线和微波无线电 传送通道不小于50m; c)点位附近没有植被覆盖,地形相对平坦,不会发生严重的叠掩和阴影; d)用于连接测绘带的点位应位于相邻测绘带的重叠区域。
7. 2. 2. 2 控制点测量要求
测区飞行前,应完成控制点的选址、打桩、布设角反射器等工作。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a)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与高程测量,应采用静态GPS测量,测量精度不低于E级点的要求,见表4; b)外业控制点应提交CGCS2000坐标系和成图坐标系两套成果。
7.2.3.1控制点设计
测区控制点设计要求如下: a)每个测绘带上沿方位向布设若干列,1:10000测图时,两列间距不大于20km;1:50000测图 时,两列间距不大于30km。每列不少于3个控制点,控制点应充满距离向,均匀分布覆盖整 个测区范围,相邻测绘带控制点应尽可能公用,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如图5所示。
图5规则区域控制点布设示意图
若测区为不规则区域,除按上述要求布点外,凸出测绘带的边缘须沿方位向增布1列控制点, 如图6所示。 在测区内应布设3个~6个分布均匀的控制点作为检查点,用来评价成图精度
7.2.3.2控制点点位观测条件
PS测量时,其点位的选择应满足GB/T18314的
7.2.3.3控制点布设
5不规则区域控制点布
测区控制点布设要求如下: a 控制点位置选取:控制点位置选取应满足7.2.2.1的规定。 b) 角反射器的选择与布设:每个控制点位置应布设角反射器,角反射器的选择应满足6.3的规 定,角反射器的布设应执行6.4的规定。 C 控制点点之记制作:完成控制点布设后,应及时采集控制点概略坐标、图片及相关信息,制作 点之记。点之记规格按GB/T18314执行
7.2.3.4控制点测量
控制网应与附近国家GPS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少于3个。 a) 控制点的平面测量:控制点的平面测量应采用GPS静态测量,执行GB/T18314中的有关 规定。 b) 控制点的高程测量:高程控制测量采用GPS/水准高程拟合方法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 法。高程控制测量时应联测不少于3个国家水准点,进行高程测量精度的评定。采用区域似 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时,执行GB/T23709中的相关规定。 C) 测区内有CORS系统时,控制点测量可采用CORS系统施测。为保证测量精度,应在CORS 服务中心进行登记、注册,以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测量应在CORS网的有效覆盖区域。
7.2.3.5控制点测量成果整理
7. 2. 4 质量控制
调绘、补测作业流程见图
7.3. 2 外业调绘
[7.3. 2. 1基本要求
外业调绘、补测作业流
调绘的基本要求如下: 外业调绘可以采用先外后内法、先内后外法、内外一体化法等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调绘, 都应使内、外业判绘与采集有效衔接,保证地形要素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调绘可以在模拟的或数字的影像载体上进行,对于模拟影像,调绘像片的比例尺视地物复杂 程度决定,以保证判读和方便清绘为原则。1:10000测图时,比例尺应为1:10000~ 1:5000;1:50000测图时,比例尺应大于1:50000。对于数字影像,应采用初始的影像分辨 率;输出影像图用于调绘时,影像图的比例尺要求同模拟影像比例尺的要求。 C 对应实地调绘的地形要素,作业人员应跑到、看到、问清、绘准;做到判读准确,描绘清楚,符号 恰当,注记无误;定位要素的清绘要基于影像位置,最大偏差不大于像片上0.2mm。 d)地形要素的综合取舍,应依据要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图面允许的载负量、合理反映要 素的相互关系等因素统筹考虑,具体技术指标见GB/T13977、GB/T20257.2、GB/T12341、 GB/T20257.3,要素的属性内容按GB/T20258.2、GB/T20258.3执行。 e) 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在图上的表示按GB/T13977或GB/T12341的规定执行。 f 调绘应保证满幅,自由图边应调出图外4mm(图上距离)。 无论是采用模拟影像还是采用数字影像,都应将调绘成果用符号、文字、数字予以标绘,要求
调绘的基本要求如下: 外业调绘可以采用先外后内法、先内后外法、内外一体化法等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调绘, 都应使内、外业判绘与采集有效衔接,保证地形要素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调绘可以在模拟的或数字的影像载体上进行,对于模拟影像,调绘像片的比例尺视地物复杂 程度决定,以保证判读和方便清绘为原则。1:10000测图时,比例尺应为1:10000~ 1:5000;1:50000测图时,比例尺应大于1:50000。对于数字影像,应采用初始的影像分辨 率;输出影像图用于调绘时,影像图的比例尺要求同模拟影像比例尺的要求。 ) 对应实地调绘的地形要素,作业人员应跑到、看到、问清、绘准;做到判读准确,描绘清楚,符号 恰当,注记无误;定位要素的清绘要基于影像位置,最大偏差不大于像片上0.2mm。 d)地形要素的综合取舍,应依据要素的重要程度及其分布特征、图面允许的载负量、合理反映要 素的相互关系等因素统筹考虑,具体技术指标见GB/T13977、GB/T20257.2、GB/T12341、 GB/T20257.3,要素的属性内容按GB/T20258.2、GB/T20258.3执行。 e: 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在图上的表示按GB/T13977或GB/T12341的规定执行。 f 调绘应保证满幅,自由图边应调出图外4mm(图上距离)。 无论是采用模拟影像还是采用数字影像,都应将调绘成果用符号、文字、数字予以标绘,要求
NB/T510312015
整饰消晰,符号、注记清楚易读。模拟影像上调绘采用人工彩色清绘,数字影像采用矢量数据 采集软件进行标绘;调绘的表示、彩色的安排按照图式要求执行,具体要求可在专业设计书中 规定,必要时采用图例说明。 h 调绘时以影像为准进行调绘,摄影后增加或改变的地物、地貌应进行修测或补测。 i)调绘要做到幅幅相接。接边后须经检查员注明接边情况和签名
7.3.2.2作业步骤
a)准备工作:外业调绘采用影像图或线划图进行全要素调绘。需要调整时,在专业设计书 确规定。在实地调绘前,应准备好使用的工作底图,如影像图、线划纸质图、数字影像、数 划图等,并在工作底图上描绘调绘范围线并接边,做到调绘无漏洞、无重叠。 b 实地调绘:根据采用的调绘方法,依据GB/T13977或GB/T12341.的规定及相应的图式 进行野外调绘,将结果标绘在工作底图上,或描绘在透明纸上。
a)准备工作:外业调绘采用影像图或线划图进行全要索调绘。需要调整时,在专业设计书中明 确规定。在实地调绘前,应准备好使用的工作底图,如影像图、线划纸质图、数字影像、数字线 划图等,并在工作底图上描绘调绘范围线并接边,做到调绘无漏洞、无重叠。 b 实地调绘:根据果用的调绘方法,依据GB/T13977或GB/T12341的规定及相应的图式要求 进行野外调绘,将结果标绘在工作底图上,或描绘在透明纸上。 C) 清绘整饰: 1)清绘前,对相邻调绘图进行接边处理。 2 清绘整饰包括着墨整饰、图外整饰。着墨整饰应及时按照调绘片上的标注线绘画,线条 清晰、光滑,粗细均匀一致,不错、不漏、不移位。各类注记的字体、字体大小、字体方向和 字体间隔要统一。图外整饰应写出该调绘图的图号,以及调绘图四进接边情况,填写作 业员、检查员的姓名和日期
1)清绘耐,对相邻调绘图进行接边处理。
清绘整饰包括着墨整饰、图外整饰。着墨整饰应及时按照调绘片上的标注线绘画,线条 清晰、光滑,粗细均匀一致,不错、不漏、不移位。各类注记的字体、字体大小、字体方向和 字体间隔要统一。图外整饰应写出该调绘图的图号,以及调绘图四边接边情况,填写作 业员、检查员的姓名和日期。
7.3.3.1实施外业测图的条件
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进行外业测图,并在项目设计或专业设计中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要求: a)InSAR影像土因地形起伏而产生的叠掩、阴影区域不能进行数据测绘时; b)InSAR影像上存在无法识别、判读的重要地物时; c)飞行数据获取出现绝对漏洞时; d 新增大型工程设施、大面积开发区或其他变化较大的区域,且难以补调时; e)道路、水域、密集建筑物区、平坦地区成图, 法达到高程注记占燃度要或时
7.3.3.2实施外业测图的技术要求
a)外业测图内容的取舍及其精度按GB/T13977或GB/T12341的规定执行。 6) 地形控制的技术要求:进行局部地区的地形测图,应布设必要的地形控制点及测站点。地形 控制点的要求按GB/T13977或GB/T12341执行;测站点应根据测图范围合理分布,其平面 位置与高程精度按控制点要求执行;若采用GPSRTK方法测量,按CH/T2009的规定执行 局部测图的技术要求:阴影、漏洞向外扩大4mm(图上距离),确定补测范围,在其周边选定4 ? C 个有控制作用的明显地物点,测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以供内业接边;补测的地物、地貌要素, 相对于附近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图上0.75mm,困难地区不大于图上1.0mm: 高程注记点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高程注记点应选在地形特征点和明显地物点上,图上注记点个数为平地、丘陵地(10~ 20)个/100cm²,山地、高山地(815)个/100cm²。 2) 高程注记点以米为单位,1:10000成图取位至分米,高程精度按GB/T13977的规定执 行;1:50000成图取位至米,高程精度按GB/T12341的规定执行
Z.3.3.3外业测图方法
外业局部的测图应采用以下方法: a)对于叠掩区、阴影区等小范围的地形测图,可采用GPS、全站仪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等测量方 法。GPS测量按照CH/T2009中的有关条款执行;全站仪一体化数据采集,参照GB/T 14912的规定制定专业设计书,明确具体要求, 对于道路、平坦地区高程注记点的测量,可采用GPS、水准仪、全站仪等测量方法。用水准法 施测高程注记点,按照GB/T13977或GB/T12341中的有关条款执行。
、补测应满足7.3.2.1、7.3.3.2的要求,否则重新
正涉数据处理作业流程见图8
图8干涉数据处理作业流程
8.1.2.1SAR原始回波数据技术要求
SAR原始回波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数据饱和区域比例应小于5%; b)雷达脉冲与POS数据的时间同步精度应达到PRT量级
SAR原始回波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数据饱和区域比例应小于5%; b)雷达脉冲与POS数据的时间同步精度应达到PRT量级
8.1.2.2飞行状态技术要求
飞行状态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航迹偏离设计航线最大垂直偏差应小于300m; b) 偏航角均值不大于6°,俯仰角均值不大于3°,横滚角均值不大于2°; C 在一个合成孔径内,偏航角的波动范围不超过士2°,俯仰角的波动范围不超过士2°,横滚角 波动范围不超过士2°
飞行状态参数应符合以下要求: a) 航迹偏离设计航线最大垂直偏差应小于300m; b) 偏航角均值不大于6°,俯仰角均值不大于3°,横滚角均值不大于2°; 在一个合成孔径内,偏航角的波动范围不超过土2°,俯仰角的波动范围不超过士2°,横滚角 波动范围不超过土2°
8.1.2.3内定标信号技术要求
8.1.2.4SAR图像技术要求
8.1.2.5配准技术要求
配准应满足以下要求: a)影像配准精度优于0.1像素; b)相干系数均值应不低于0.90
参考平地高程误差不大于500m
8.1.2.7滤波技术要求
滤波后相干系数均值应大于0.95
8.1.2.8相位解缠技术要求
数不小于0.95的条件下,未解缠区域面积应不大
8.1.2.9精度要求
平面位置精度和DSM数据的高程精度满足表5
表5SAR影像平面精度和DSM高程精度
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可按表5放宽50%。
81.3.1SAR原始回波数据质量检查
SAR原始回波数据质量检查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 a)设置幅度阅值,统计原始回波数据的饱和比例; b)抽样绘制若于回波脉冲的波形图,人工判读质量。
8.1.3.2飞行状态质量检查
1.3.3内定标信号处理
按下列方法进行: a)获取内定标信号相位和幅度误差; b)通过对相位数据的多项式拟合,估算信号带宽;
按下列方法进行: a 利用同步时间信息获取相应的POS数据段; b) 利用POS数据,拟合参考航迹; c) 利用真实航迹和基线数据,计算2个天线相位中心的真实航迹; d) 利用地物目标与参考航迹、真实航迹的距离差,计算需要补偿的相位; )结合成像算法,完成相位补偿,并进行相应的距离向重采样。
8.1.35 SAR成像
按下列方法进行: a)准备所需的原始回波数据、运动补偿数据、内定标数据; b)设置成像参数; C)按照SAR成像算法进行计算;
d)输出SLC图像、幅度图像、成像参数文件。
输出SLC图像、幅度图像、成像参数文件
8.1.3.6配准和干涉相位生成
按下列方法进行: a)准备待配准的SLC图像对; b) 设置配准参数; c) 选择配准算法,进行配准计算; d) 对配准的SLC图像作共轭相乘,计算干涉相位和模; e) 多视输出干涉相位和模,统计其相干系数。 8.1.3.7 干涉相位去平地 按下列方法进行: a 给定场景的参考高度; b) 根据构像几何,计算参考高度下的不缠绕平地相位; c) 将实际的干涉相位减去缠绕平地相位,得到去平地后的干涉相位。 8.1.3.8 干涉相位谜波 按下列方法进行: a)准备干涉相位和模,以及相干系数等辅助数据; b 设置滤瘦参数; c) 选择滤波算法,进行滤波计算; d) 输出滤波后的干涉相位和模。 8.1.3.9 相位解维 按下列方法进行: a)准备滤波后的干涉相位、相干系数等辅助数据; 设置相位解缠所需参数; c) 选择解缠算法,进行解缠计算; d) 输出解缠后的干涉相位。 8.1.3.10 加回平地相位 按下列方法进行: a) 准备解缠后的干涉相位和不缠绕平地相位; b) 二者相加,输出结果。 8.1.3.11 干涉定标 按下列方法进行: a)设置定标参数和初始值; h)确宝宝坛点在剑版域图像中的行列品
8. 1.3. 8 干涉相位泄消
8. 1.3. 9相位.深组
1.3.10加回平地相位
8. 1.3. 11干涉定标
按下列方法进行: a) 设置定标参数和初始值; b) 确定定标点在斜距域图像中的行列号; c) 根据载机参考航迹和定标点坐标,计算所有定标点斜距,估算最近斜距; d) 在重叠的相邻场景中选取同名点,计算同名点在各自斜距图像坐标系(距离向和方位向)中的 行列号; e) 获取定标点、同名点的干涉相位:
f)计算并输出各场景的定标参数。
8. 1.3. 12高程计算
按下列方法进行: a) 准备干涉相位和定标后的干涉参数; b) 依据构像几何反演高程; c) 输出反演后的斜距DSM; d)在三维环境中,人工编辑DSM,修补粗差。
8.1.3.13平面定位
按下列方法进行: a)依据构像几何,建立平面定位几何关系; b)利用定标点位置信息校正平面定位几何中的相关参数; c)根据载机参考航迹、DSM、平面定位几何关系,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平面位置; d)分别输出每个像素点的位置信息,形成DSM、DOM数据文件。
按下列方法进行: a)依据构像几何,建立平面定位几何关系; b)利用定标点位置信息校正平面定位几何中的相关参数; c)根据载机参考航迹、DSM、平面定位几何关系,计算每个像素点的平面位置: d)分别输出每个像素点的位置信息,形成DSM、DOM数据文件。
8. 1. 4质量控制
应满足8.1.2的要求,否则重新处理。
应满足8.1.2的要求,否则重新处理。
DEM作业流程见图9。
8. 2. 2技术要求
DEM制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a)DEM成果的格网尺寸见表6:
DEM制作的基本要求如下: a)DEM成果的格网尺寸见表6:
表6DEM成果的格网尺寸
b)DEM成果精度按CH/T9009.2的规定执行; c DEM格网点高程误差的2倍为最大误差; d) 困难地区高程中误差可按表6放宽50%; DEM分幅与编号应符合GB/T13989的规定: f 格网定位、数据覆盖范围按CH/T9009.2的要 DEM成果的文件命名应符合CH/T1005的规
按下列方法进行: a)DSM原始数据准备:按照CH/T9009.2规定的起止格网点坐标的矩形范围,准备所用航线的 DSM数据,并对DSM数据进行格式转换等处理NBT 10062-2018 芭蕉芋种质资源描述规范,数据格式宜满足GB/T17798的要求。 b) DSM数据拼接、分幅:按照CH/T9009.2规定的起止格网点坐标进行矩形裁切、分幅。 DSM数据滤波处理:去除DSM数据的非地表高程信息,包括高植被区域、密集建筑物区域、 大型工程设施区域等非地表高程信息,生成DEM数据。 d) DEM数据编辑:包括水域等区域的高程合理性处理,高程推断区范围的划定,空白区高程的 赋值等。 c) 相关文件制作: 1)元数据采集。按CH/T1007规定的内容、结构和格式或按技术设计的要求录人元数 据项。 2) 按规定格式填写图历薄,图历簿内容包括成果概况、资料利用情况、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处理方法、过程质量检查、成果质量评价等。 3 按CH/T1001的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8. 2. 4 质量控制
按GB/T18316和CH/T9009.2的相关要求执
DOM作业流程见图10
8. 3. 2技术要求
DOM应满足以下基本技术要求: a)D(OM地面分辨率应优于表7的规定;
图10DOM作业流程
DBJ51/T 109 -2019 四川省城市综合管廊运营维护技术标准.pdf表7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