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538-2019 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

DB37/T 3538-2019 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3538-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33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200525
下载资源

DB37/T 3538-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3538-2019 钢质可移动式海洋牧场平台建造技术规范

7.2.2.3布置和安装

7.2.2.3.1柴油机的排气口应置于所有危险区之外。空气入口与危险区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m。 7.2.2.3.2柴油机不得安装在电池间等危险区内。 7.2.2.3.3危险区内机械设备的构造和安装应考虑由于静电或运动部件摩擦产生火花引燃的危险和由 于废气或其他排出物致使裸露部件产生高温而引燃的危险

7.2.2.4起动系统

GB 51276-2018 煤炭企业总图运输设计标准7.2.2.5 燃油系统

7.2.2.5.1柴油机的高压油管应为双层防爆高压油管,并带有泄漏检测报警装置。 7.2.2.5.2在V型柴油机上,如燃油系统布置在两列气缸之间,则应设置适当的防护和漏油排泄管路 7.2.2.5.3漏出的燃油应在无压力状态下安全地排出,应注意确保漏出的燃油不会混入柴油机的润滑 油。 7.2.2.5.4如柴油机安装在弹性基座上,应在柴油机和燃油供应管之间连接处设置认可的挠性接头 尧性接头应符合《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3分册第2章第5节的规定。

7.2.2.5.1柴油机的高压油管应为双层防爆高压油管,并带有泄漏检测报警装置。 7.2.2.5.2在V型柴油机上,如燃油系统布置在两列气缸之间,则应设置适当的防护和漏油排泄管路 7.2.2.5.3漏出的燃油应在无压力状态下安全地排出,应注意确保漏出的燃油不会混入柴油机的润滑 油。 7.2.2.5.4如柴油机安装在弹性基座上,应在柴油机和燃油供应管之间连接处设置认可的挠性接头 性接头应符合《钢质海船入级规范》第3分册第2章第5节的规定。

7.2.2.6 冷却系统

7.2.2.6.1柴油机可采用风扇水箱冷却方式。如采用板式换热器冷却方式,应按照中国船级社《海上 移动平台入级规范》进行设计。 7.2.2.6.2柴油机应根据客户需求加装适当的缸套水预加热装置用于冬季柴油机的起动。

7.2.2.7进排气系统

7.2.2.7.1柴油机排气管上应设置有效的消声器,并设置适当的清洁和泄放装置。 7.2.2.7.2气缸直径不小于200mm的柴油机,每缸应装有测量排气温度的仪表。 7.2.2.7.3每台柴油机应有独立的排气管,以防止排气倒流。如2台或多台柴油机的排气通向共同的 肖声器、废气锅炉或经济器时,每根排气管应装设烟气隔离装置。 7.2.2.7.4柴油机排气管如在载重水线附近引出外时,应设有防止海水从排气管进入柴油机内的装 置。 7.2.2.7.5柴油机的排烟管线应包覆绝缘,包覆绝缘后的管路绝缘表面温度不允许超过60℃

7.2.2.8滑油系统

7.2.2.8.1柴油机的润滑系统油底壳应配有油尺。

7.2.2.8.1柴油机的润滑系统油底壳应配有油尺。 7.2.2.8.2功率超过37kW的柴油机应装有滑油系统故障视觉和听觉信号报警装置。 7.2.2.8.3机带滑油润滑循环泵应为各处提供足够压力的润滑油。

2.2.8.2功率超过37kW的柴油机应装有滑油系统故障视觉和听觉信号报警装置。 2.2.8.3机带滑油润滑循环泵应为各处提供足够压力的润滑油

7.2.2.9监测和控制系统

DB37T35382019

7.2.2.9.1带动发电机的柴油机应装有调速器。当额定功率大于220kW时,还应装有超速保护装置, 以防止柴油机转速超过额定转速的115%。 7.2.2.9.2本地控制箱至少包括如下功能:启动按钮、停机按钮、应急停按钮、报警消音按钮、声光 蜂鸣器、运行指示灯。 7.2.2.9.3柴油机应装有滑油系统故障声光信号报警装置,但对飞溅润滑者除外。 7.2.2.9.4柴油机的冷却系统应设高温报警装 但对开式冷却系统除外

7.2.2.10安装与防护

所有到柴油机和发电机的连接都应为弹性连接。柴油机应配置对飞轮及旋转部件位置处的保

7.3.1通风导管应采用钢材或其他不燃材料制造。但对长度不超过2m、横截面积不超过0.02m2的短 导管,如果由低播焰性材料制造,且仅用于通风装置的末端,则不需使用不燃材料。 7.3.2机器处所的通风系统应独立于其他通风系统,其主要进风口及出风口应能在处所的外部加以关 闭,且其通风导管应尽可能不通过其他处所。 7.3.3机械处所应设有机械通风,其通风换气应不小于每小时20次。 7.3.4其他公共区域应有适当的通风。如自然通风条件较好,可采用自然通风,如自然通风条件不允 许,其换气量应不小于每小时3次或每5m2地板面积30m3/h。 7.3.5电池间应设有机械通风,排风口位于房间的顶部。

7.4.1.1开降系统应有裕量配备,以便当任一部件失灵时,不致引起平台的失控下降。 7.4.1.2升降系统应在桩侧或者集控室内操纵设备。 7.4.1.3升降系统的工作场所应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和便于维修各种设备的安全通道。 7.4.1.4升降系统、锁紧装置主要部件的材料应根据作业载荷环境、用途和设计温度进行选择。 7.4.1.5升降系统、锁紧装置的强度分析应考虑到平台在不同工况下的可能最大荷载。 7.4.1.6升降机构的任何部件的单一故障不会引起平台失控下降;根据设计要求所规定的最大起升和 下降载荷进行设计和制造;能承受平台最大环境衡准施加于平台的力;在失去动力(例如电、液压或 气压)时,能安全保持桩腿相对于平台的高度。

1.4.2控制、通信与报警

7.4.2.1对于同时具备集控室操纵和桩侧操纵功能的平台,应设直集控室操纵和桩侧操级纵的转换装道 7.4.2.2操纵升降系统时,在集控室内或者桩侧的操作位置能清楚地观察出各桩腿或船体升降情况及 运行状态。 7.4.2.3应设有能停止平台升降系统工作的应急控制器,此控制器应有明显的标识并附有铭牌。 7.4.2.4桩腿主锁销和辅锁销的脱开动作应相互联锁,并应设置能显示桩腿的主辅锁销在锁紧或脱开 位置时的指示灯。 7.4.2.5液压系统中的液压缸和动力源应装设过压保护装置。 426一升陷生站应设有平台水平度目元装墨

7.4.3插销式液压升降系统

7.4.3.1液压泵站

DB37T35382019

7.4.3.2液压管路

Z4.3.3油缸、锁紧装置

7.4.3.3.1油缸未端应设有缓冲装置或其他阻尼限位措施,在油缸或油缸端部管路上应安装放气阀。 7.4.3.3.2任一桩腿的液压升降系统中均应设有同步装置。 7.4.3.3.3油缸的活塞杆应采取有效的防腐保护。 7.4.3.3.4升降油缸至少一端为铰接,可使用向心关节轴承消除升降过程中的偏差。 7.4.3.3.5每一桩腿上应至少设有两套定位锁紧装置,任一套锁紧装置的计算负荷(按照屈服强度 均应不小于该桩腿所能承受的最大工作负荷。锁销应使用优质碳素钢或合金钢等延性材料锻制。 7.4.3.3.6液压锁紧装置应设有自锁或其他紧固安全装置。 7.4.3.3.7平台体升起后,液压系统应卸荷,所承受的外部载荷应设专用支撑构件传递到桩腿上。

7.4.3.4液压管路及其安装

7.4.3.4.1液压管路最小设计壁厚应符合《海上移动平台入级规范》第4篇第2章第2节的规定。 7.4.3.4.2液压管路及配件的强度应能承受管系内可能产生的最高波动压力。 7.4.3.4.3液压管路一般应平行或垂敷设,尽量减少转弯和交叉。 7.4.3.4.4液压管路应用管架可靠固定,并应具有允许管子伸缩的补偿措施,固定管子用的衬垫应为 铅皮或橡胶。 7.4.3.4.5布置在易受机械损伤处所的油管,应具有可靠的、便于拆卸的防护罩,

8.1.1钢质海洋牧场平台可不设置应急发电机。平台电源至少应由2台发电机组组成,也可采用具有 同等电容量的2组其它电源装置,2套电源互为备用。 8.1.2平台配置的电源应能在任一电源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平台的日常供电需求,其中一台需满足平 台最大工况条件下的作业需求。 8.1.3平台若以太阳能及蓄电池组作为电源,应设有容量足够的充电装置,以备蓄电池组供电不足时 通过另外一套电源为平台供电及为蓄电池充电。平台可配不间断电源系统作为平台的应急电源,为火 警探测系统及通讯报警系统供电,蓄电池后备时间最少30min。太阳能系统光伏板可参考IEC 61215一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性》要求,蓄电池应按照《钢质海船入级规范》 第4篇第3章第7节的有关要求。 8.1.4平台配置的变压器其容量应能满足平台供电需求。 8.1.5若平台电源的总功率超过400kW,则汇流排应至少分成2个独立的分段,每个分段应由断路器

DB37T35382019

8.2.1电气装置中应设置合适的保护装置,以能在发生包括短路在内的意外过电流故障时对其进行保 护。各保护装置的选择、布置和性能应能提供安全和协调的自动保护,以保证在某一处发生故障的情 况下,通过保护装置的选择性作用保持对非故障电路,特别是包含重要设备的非故障电路的连续供电 ,以尽可能减少对系统的损害和发生火灾的危险。 8.2.2发电机应设有过载和短路保护,如两台发电机并联运行时则应设有欠压和逆功率保护装置。 8.2.3容量大于0.5kW及所有重要电动机,均应设有独立的过载、短路保护以及欠电压保护装置。 8.2.4分电箱或配电盘每一回路均应设有短路和过载保护装置。 8.2.5每一回路的过载保护额定值或整定值应采用耐久标志进行标明。

3.1照明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船员正常生活和工作处所的照度要求。应确保如下位置配置应急照

灯: a) 每一登乘救生艇、筏的集合地点、登乘地点及其航外; 脱险通道; C 机器处所及配电室; d)应急消防泵(如设有时)、喷水器供水泵(如设有时)等处以及这些泵的电动机起动位置。 应急照明灯应可由应急电源供电,也可为蓄电池灯。 8.3.2信号灯电源由安装在设备室内易于接近位置上的分电箱引出的独立分路供电。

8.4.1电缆的选择应根据敷设场所的环境条件、敷设方法、电流定额、工作定额、需用系数和允许电 压降等因数来确定。 8.4.2任何电缆的额定电压应不低于其所在电路的额定电压。 8.4.3所有电缆和电气设备的外接线至少应为低烟、无卤、成束阻燃船用电缆,线芯长期充许工作温 度不低于85℃,额定电压不低于设备长期工作电压。 8.4.4电缆和电线的敷设和支撑应能避免其被磨损或受到其他损坏。 3.4.5电缆贯穿水密隔舱壁或甲板时,可采用单独的水密填料函,或用容纳多根电缆的水密填料箱 但完工后应保持隔舱壁或甲板的水密完整性。

8.5.1.1各种不同用途的内部通信装置 其声响信号应有不同的音调,以利辨别。 8.5.1.2内部通信和报警电路的电源应直接取自动力或照明电路,或者由其他电源供电

8.5.2系统配置要求

8.5.2.1内部通信

平台应至少配置1套通信装备,该通信装备可采用便携式通信装备,并应置于便于人员使用处

8.5.2.2火警探测报警系统

平台应在所有起居处所和服务处所内装设自动探火系统,应在整个平台的适当位置设置足够的手 动报警按钮。系统应能自动监测线路发生的故障。

DB37T35382019

8.6.1对于具有非金属榄的平台,应设置避雷针。避雷针应至少高出榄或需保护的设施150mm。平 台的榄应具有适当的高度,以便避雷针对平台起到避雷作用。 8.6.2对于金属榄的平台,金属榄可作避雷针使用。如果金属榄顶安装有电气设备,则应设置避雷针 ,避雷针应至少高出需保护的设备150mm。 8.6.3避雷针应以截面积不小于75mm2的导体构成。 8.6.4互连导体应为截面积不小于70mm2铜导体,并做可靠接地。互连导体尽可能直线敷设,若必 须弯曲,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互连导体直径的10倍。金属榄和金属构件作为避雷系统的一部分或全部 时可免设互连导体。

蓄电池间禁止安装其他机械设备,同时应对设备进行充分的导电连接和接地。蓄电池间的灯具、 风机等应具备相应的防爆等级。

10.2起居处所、服务处所的防护

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周围至少为B级分隔,当起居处所与危险区域直接相邻时,舱壁应至少 1对危险处所的舱壁要求。

10.3机器处所和工作处所内的布置

失火时,应能从机器处所及工作处所的外部对这些处所的通风装置及通向这些处所的门道及其他 开口的设施进行操纵。

10.4机器处所的灭火设备

10.5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工作处所的手提式灭火器 10.5.1在起居处所、服务处所和工作处所应配备足够数量的认可型手提式灭火器,以保证至少有一只 合适型号的灭火器便于即刻施用于上述处所的任何部位,每个梯道间应配有1具于粉灭火器,每个厨 房应配有1具干粉灭火器,每个电池间应配有1具CO2灭火器,起居处所及外围开走廊应配备至少2 具干粉灭火器,同时保证10m步行范围内至少有1具可用的灭火器。 10.5.2手提式灭火器应为检验机构认可的型式,干粉灭火器的容量应不小于6kg,CO2灭火器的容 量应不小于5kg,泡沫灭火器的容量应不小于9 L。

DB37T35382019

10.6.1舱室出入口的布置应便于舱室内人员的疏散或撤离。舱室通道的布置应考虑到机舱或厨房等 易失火处所堵塞通道的可能,脱险通道不允许通过机舱或厨房等易失火处所。 10.6.2在每一可能定期有人管理或居住的一般区域内至少应有互相尽可能远离的2个脱险通道,使人 员能易于到达露天甲板和集合站;但平台检验机构对有关处所的性质和位置以及通常可能居住或工作 的人数做适当考虑后,可例外允许只设有一个脱险通道。

平台应固定展示防火控制图供工作人员参考

平台应至少配置2个抛投式气胀救生筏,救生筏乘员总定额应按照平台设计登乘人数的125。 救生应均布在平台两炫边

11.2救生筱的集合与登乘布置

集合站应设在紧靠救生伐登乘站的地方, 有足够的无障碍场所,以容纳指 定在该站集合的所有人员。集合站和登乘站均应设在容易从起居处所和工作区域到达的地方。救生筱 登乘位置应设有登乘梯,登乘梯可为平台登乘梯,也可为能够到达水面的伸缩金属梯。

在可行范围内,救生筏应位于安全并有遮蔽的地方并加以保护,避免火灾和爆炸造成损坏。 和其存放装置不得妨碍其他救生设备的操作。救生筏应持续处于准备就绪状态,2名船员可 in内完成登乘和降落准备工作。

平台上每人至少应配备1件成人救生衣,并配置适合儿童穿的救生衣,数量不少于总人 。救生衣应符合国际海事组织《救生设备规则》要求,成人救生衣在淡水中提供的浮力应大于 150N并配备一盏救生衣灯。

平台应配备至少8个救生圈;救生圈应分布在平台侧易于取用的位置。 其存放应能随时迅速取下,且不应以任何方式永久系牢。平台每至少有1个救生圈应设有30 m可浮救生索。 不少于总数一半的救生圈应设有自亮灯;这些救生圈中不少于2个还应带自发烟雾信号;设有自 亮灯的救生圈和设有自亮灯及自发烟雾信号的救生圈,应均等分布在平台各边。

11.8救生筱操作须知

11.9备用状态、维护保养与检查

所有救生伐应进行目视检查,以确保其立即可用。每月应按照检查清单对救生设备进行检查 报告应载入操作日志。

平台应配备至少一艘救助艇。停靠在平台附近的工作艇可作为平台救助艇使用。

雷达设备的外壳防护型式应与其安装使用的场所相适;雷达天线安装时,应避开烟窗、榄杆 物。

12.2.2自动识别系统

自动识别设备的外壳防护型式应与其安装使用的场所相适;自动识别天线安装时,应避开烟窗、 杆等障碍物,同时,避开雷达天线的干扰。

DB37T35382019

14.1.1起重机最大起重能力不大于8Mt。 14.1.2用于平台和服务船之间传送物料、设备的起重机,包括支承结构,应根据公认的规范、国家/ 国际的标准或规则设计和建造,适于其预定的用途。 14.1.3起重机的位置和防护应使其对人员的危险性降至最低程度,并应充分考虑到运动部件和其他 危险。设计应考虑到建造中使用的材料、将要遇到的工作条件及环境条件。应设有便于清洗、检查和 维护保养的措施。 14.1.4应安装超载保护装置,尽量减少对起重机操作人员的危险。 14.1.5起重机的支撑结构应满足强度要求,并进行相应计算。 14.1.6应安装限位开关。 14.1.7电气部件的保护等级应不低于IP56。 14.1.8钢丝绳应采用防旋转钢芯钢丝绳

14.2起重设备使用说明

起重机应配有使用说明书,并随时可供查阅。该说明书应至少包含设计参数、外形尺寸、安装说 明、试验说明和电气接线图等内容。

平台应至少设有一条固定登乘通道,其设计型式应经检验机构认可。通道可为斜梯式,倾斜角度 不大于50°,宽度不小于800mm,通道两边需配有防护栏杆。

16临时锚泊设备与定位系统

6.2.1对于半潜式和浮式平台,在平台抵达指定作业位置后,采用锚泊定位系统,即在设计的 况条件下,使平台偏移保持在预定的范围内。包 6.2.2当平台以锚作为唯一的定位手段时,该定位锚泊设备应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以使平台在 设计条件下定位,该设备的安排应使任一部件失效时都不会导致整套设备的失效。

7.1.1工作人员在平台上应有起居舱室和娱乐设施。 7.1.2起居舱室和娱乐设施及膳食服务设施应满足保护健康和安全及防止事故的原则,并为人 一个可接受的职业和生活环境。

DB37T35382019

17.1.3应提供适当的供暖、照明和通风、排水系统。 17.1.4平台上人员经常出入的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员保护设施。如在露天甲板通道位置铺设 防滑沙,在半潜式平台生活区外围增加风暴扶手,主甲板栏杆周围增加防护网等。

17.2生活区的一般要求

.2.1平台生活区一般应布置有船员间、餐厅、厨房、休息室、监测室、会议室、卫生间等,集 生活于一体。房间设计应考虑隔热、防潮、噪音等因素。 7.2.2生活区舱室的位置、通道、结构和布置应能抵御风雨和海浪,确保内部人员安全, 生活区的通风

7.3.1居住舱室、休息室、服务处所、控制站应有适当的通风DB/T 56-2013 地震科技文献分类标引规则,如条件允许可通过门窗进行自 ;如自然通风条件不充许,应设有机械通风系统,其机械通风量应不小于30m3每人每小时。 7.3.2厨房应设有适当的通风,如条件允许可通过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其炉灶顶部应设有金属 管;如自然通风条件不允许,应设有机械排风系统,其换气次数应不小于每小时30次。

17.4生活区的内部设施

17.4.1船员间房间面积最小为2.35m2/人,房间净高最低为1980mm,应为每个船员配置单独床位 ,床的最小尺寸为1980mmx800mm,船员卧室应配置桌子、椅子、衣柜、衣帽钩等。 17.4.2厨房的地面应敷设耐用的、易于清洁防潮的材料,并应有排水措施。厨房天花板及壁板应选 用不可燃材料。 17.4.3餐厅应与卧室隔开,并尽可能靠近厨房,餐厅应配备足够的餐桌和座椅。餐桌和座椅应采用 防潮、不易裂纹并易于清洁的材料制作。 17.4.4卫生间应有良好的排水、通风和照明设备。

对于驻守人员超过15人或临时登乘人员超过40人的平台应配备专用医务室,不配备医务室的 配备应急医药箱。

18防止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结构与设备

DB37T35382019

IEC6121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

52005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

GB 50210-2018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DB37T3538201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