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226.7-2020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7部分:工业机器人技术条件如果电路包含只用颜色标识的中线,其颜色应为蓝色。为避免与其他颜色混滑,宜使用不饱和 里称为“浅蓝”(见GB/T7947一2010中5.2.2),如果选择的颜色作为中线的唯一标识,可能导致
GB/T 5226.7—2020
的场合,不应使用浅蓝色来标记其他导线 如果采用色标,用作中线的裸导线应在每个15mm~100mm宽度的间隔或单元内,或在易接近的 位置上用浅蓝色条纹作标记,或在导线整个长度上作浅蓝色标志
GB/T 6150.2-2022 钨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锡含量的测定 碘酸钾滴定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13.2.4颜色的标识
当使用颜色代码作导线标识时,不是保护导线(见13.2.2)和中线(见13.2.3)标识时可采用下列 颜色: 黑、棕、红、橙、黄、绿、蓝、紫、灰、白、粉红、青绿(见GB/T13534一2009)。 如果采用颜色作标识,宜在导线全长上使用带颜色的绝缘材料或以固定间隔在导线上和其端部或 易接近的位置用颜色标记。 由于安全原因,在有可能与黄/绿双色组合发生混淆的场合,不应使用绿色或黄色。 可以使用上面列出颜色的组合色标,只要不发生混淆和不使用绿色或黄色,不过黄/绿双色组合标 记除外。 当使用颜色代码标识导线时,宜使用下列颜色代码: 黑色:交流和直流动力电路; 一红色:交流控制电路; 一蓝色:直流控制电路; 橙色:例外电路。 上述的例外允许绝缘材料不使用推荐的颜色( (如多芯电缆)
电柜内的导线应固定并需保持在适当位置。非金属管道只有在用阻燃绝缘材料制造时才充许 更用。 要安装在电柜内的电气设备,宜设计和制作成允许从电柜的正面修改线路(见11.2.1)。如果不可 行,并且控制器件是从电柜的背后接线,则应提供进出门或能旋出的配电盘。 安装在门上或者其他活动部件上的器件,应使用适合部件频繁运动用的软导线连接。这些导线应 紧固在固定部件上和与电气连接无关的活动部件上。 不敷入管道的导线和电缆应牢固固定住 引出电柜外部的控制配线,应采用接线座或连接插头/插座组合连接。对于插头/插座组合见 3.4.5和13.4,6。 动力电缆和测量检测电路的电缆可以直接接到预期连接的器件的端子上
电缆或管道连同专用的管接头、密封垫等引入电柜的方法,应确保不降低防护等级(见11.3)。 同一电路的导线不应分布于不同的多芯电缆、导线管、电缆管道系统或电缆通道系统。构成同 若干多芯电缆并行安装时,上述要求不需要。多芯电缆并行安装时,如可能,每一根电缆应尽可 每一相的一根相线和中性线
连接电柜内电气设备的外部导线,应封团在合适的管道(如导线管或电缆通道系统)中,如13.5 有合适保护套的电缆,无论是否用电缆托架或电缆支承设施,都可以不需要管道安装。带有专用
风险最小时,它们的电缆不必密封在管道中。与管道或多芯电缆一起使用的接头附件应适合于实际 不境。 如果与悬挂按钮站的连接一定要使用柔性连接,则应采用软导线管或软多芯电缆。悬挂站的重量 不应借助软导线管或多芯电缆来承受,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导线管或电缆
13.4.3机械的移动部件的连接
频紧移动的部件应按第 曲的手线连按。软电现和软管的安表险避链究 过度弯曲和拉紧受力,尤其是在接头附近部位 移动电缆的支承应使得在连接点上没有机械应力,也没有急弯。当用回环结构实现时,弯曲回环应 有足够的长度,以便使电缆的弯曲半径符合电缆制造商的规定,若无此规定,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机械的软电缆安装和防护应使得电缆因使用不合理等因素引起外部损坏的可能性减到最小,软电 缆应防止: 被机械自身辗压; 一被其他机械辗压; 一运动过程中与机械的构件接触; 一在电缆吊篮中敷入和敷出,接通或断开电缆盘; 一一对花彩般垂挂或悬挂电缆施加冲击力和风力: 一与电缆收集器过度磨擦; 一暴露于过度的辐射热。 电缆护套应能耐受由于移动而产生的可预料到的正常磨损,并能经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如油、水、冷 却液、粉尘)。 如果移动电缆靠近运动部件,则应采取措施使运动部件和电缆之间至少应保持25mm距离。如果 做不到,则应在二者之间安设遮栏, 电缆输送系统的设计应使得侧向电缆角度不超过5°,正在接近或离开电缆导向装置时应避免挠曲 扭转。 应有措施确保至少总有两圈软电缆缠绕在电缆盘上。 起导向和携带软电缆的装置应设计成电缆在所有弯曲点处的内弯曲半径不小于表5规定的值,除 非考虑了允许的拉力和预期疲劳寿命或与电缆制造商另有协议
表5强迫导向时软电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
两弯之间的直线段应至少为电缆直径的20倍。 如果软导线管靠近运动部件,则在所有运行情况下其结构和支承装置均应能防止对软导线管 伤。 软导线管不应用于易受快速和频繁的活动的连接,除非是为此目的专门设计的
13.4.4机械上器件的互连
安装在机械上的几个器件(例 成并联连接时,这些器件间宜通过构成中 点的端子进行连接。这些端子应方便安装、充分保护,并在有关图上示出。
13.4.5插头/插座组合
电柜内部端接部件或器件所使用的固定插头/插座组合(不是软电缆)或部件连接总线系统所使用 的插头/插座组合,不属于本条所述的插头/插座组合。 适用时,插头/插座组合的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断开后仍然有电的元件至少应有IP2X或IPXXB的防护等级,并考虑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 距离。PELV电路除外。 b)插头/插座组合的金属外壳应连接保护联结电路。PELV电路除外。 预期带动力负载但在带负载条件下不能断开的插头/插座组合应有保持措施以防意外或事故 断开,并应有清晰标记,表明在带负载条件下不能断开。 d)如果在同一电气设备上使用几个插头/插座组合,则相关的组合应清楚标识,宜采用机械编码 以防相互插错, 当根据a)安装后,插头/插座组合的型式应在任何时间,包括连接器插入和拔出期间,防止与带电 部分意外接触。防护等级应至少为IP2X或IPXXB。PELV电路除外。 当插头/插座组合包含保护联结电路用触点时,应使它首先接通,最后断开。 在带负载条件下连接或断开的插头/插座组合应有足够的负载分断能力。当插头/插座组合额定电 流为30A或更大时,应与开关器件联锁以便只有当开关器件处在断开位置时才能连接和断开。 插头/插座组合额定电流大于16A时,应有保持措施以防意外或事故断开。 插头/插座组合的意外或事故断开会引起危险情况时,应有保持措施
为了装箱运输需要拆断布线时 端子或提供插头/插座组合。这些接线端子应 适当封装,插头/插座组合应能防护运辅 间实际环境的影响
应考虑提供维护和修理用的备用导线。当提供备用导线时,应把它们连接在备用端子上,或用和防 护接触带电部分同样的方法予以隔离
管道应提供适合用途的防护等级(见GB/T4208一2017)。 可能与导线绝缘接触的锐棱、焊渣、毛刺、粗糙表面或螺纹,应从管道和接头附件上清除。必要时应 提供由阻燃、耐油绝缘材料构成的附加防护以保护导线绝缘。 易存积油或水的接线盒、弓引线箱、电缆管道装置中应充许留有直径6mm的排泄孔。 为了防止电气导线管与油、气和水管混淆,电气导线管宜使用实体隔离安设,或者做出明显标记。 管道和电缆托架应采用刚性支承,其位置应离运动部件有足够的距离,并使损伤或磨损的可能性减 至最小。在要求有人行通道区域内,管道和电缆托架的安装应至少高于工作面2m。 部分被遮盖的电缆托架不应看作管道或电缆通道系统,所用电缆的类型应适于安装在开式电缆托
架上。 管道的尺寸和排列宜便于导线和电缆插入
13.5.2金属硬导线管及管接头
金属硬导线管及管接头应为镀锌钢或适合使用条件的耐腐蚀材料制成。应避免使用不同金属,因 为它们的接触中会产生电位差腐蚀作用。 导线管应牢固固定在其位置上并将其两端支承住。 管接头应与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应使用带螺纹的管接头。除非由于结构上的困难妨碍装配。如 果使用无螺纹管接头,则导线管应牢固固定在设备上。 导线管的折弯不应损坏导线管,也不应减小导线管的有效内径
金属软导线管应由金属软管或编织线网铠装组成,它应适用于预期的实际环境。 管接头应与软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
13.5.4非金属软导线管及管接头
管应由金属软管或编织线网铠装组成,它应适用于 次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
与多芯电缆护套类似的物理性能。 这种软导线管应适用于预期的实际环境, 管接头应与软导线管相适应并适用
13.5.5电缆通道系统
电柜外部的电缆通道系统应采用刚性支承,并应与机械的运动部件或污染源相隔离。 盖板的形状应覆盖满周边及加密封垫。盖板应采用适当方法连接到电缆通道系统上。对于水平安 装的电缆通道系统,其盖板不应装在底部,除非为这样安装的专门设计。 如果电缆通道系统是分段提供的,则各段之间的联结应紧密配合,但不需要加密封衬垫。 除接线或排水需用孔外不应有其他开口。电缆通道系统不应有散开的不用的出砂孔
13.5.6机械的隔间和电缆通道系统
应充许用机械立柱或基座内的隔间或电缆通道系统去围护导线,只要该隔间或电缆通道系统是与 冷却液槽及油箱隔离并完全封闭的。敷入在封闭的隔间或电缆通道系统中的导线应被固紧,其布置应 使得它们不易受到损坏
13.5.7电动机的接线盒
电动机的接线盒应密闭,仅与电动机及安装在电动机上的器件(如制动器、温度传感器、反接制动 关或编码器)进行连接
电动机及有关器件包括一般要求、电动机外壳、电动机尺寸、电动机安装于隔间、电动机的选择依 据、机械制动用保护器件,均应符合GB/T5226.1一2019中第14章的规定。 如果在某些紧急情况下,不能通过示教器操作来控制移动工业机器人,此时需要通过手动操作松开 各轴电动机抱闸来移动工业机器人。在松开抱闸前,应做好安全防护,对要松开抱闸的相应轴应做好保 护,以免松开抱闸后工业机器人手臂跌落砸伤人员
GB/T 5226.7—2020
当需要时,插座和照明(包括附件用插座、机械和电气设备的局部照明),应符合GB/T5226.1 2019中第15章的规定
16标记、警告标志和参照代号
示记、警告标志和参照代号
警告标志、铭牌、标记和识别牌应经久耐用,经得住复杂的实际环境影响
[16.2.1电击危险
警告标志应在外壳门或盖上清晰可见。 警告标志在下列情况可以省略: 装有电源切断开关的外壳; 人机接口或控制站; 自带外壳的单一器件(如位置传感器)。 注:防触电警告标志为黄底、黑边及黑色闪电的三角图形符号
16.2.2热表面危险
图3防电击危险图形符号
风险评价表明需要警告防止电气设备危险表面温度的可能性时,应具有标记GB/T5465.2一20 041图形符号的警告标志(见图4)
[16. 3 功能识别
图4防热表面危险图形符号
16.4电气设备外壳的标记
GB/T 5226.72020
下列信息应有清晰耐久地标记,在电气设备/系统安装后使人们在接收引入电源的外壳上清晰 可见: 供方的名称或商标; 认证标记或可能由当地或特定区域要求的其他标记,必要时; 型式代号或模式,适用时; 序列号,适当时; 主要文件号(见GB/T19529一2004),适用时: 额定电压、相数和频率(如果是交流),每个引人电源的满载电流。 上述信息宜在主引入电源附近提供
应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以识别、运输、安装、使用、维护、报废和处置机械电气设备。 注1:文件有时以纸质形式提供,因为不能确定用户是否可以阅读到电子版或互联网形式的说明书。然而,与纸版 说明书相比,如果可以得到电子版或互联网形式的说明书通常会更有益处,因为如果纸版文件丢失,用户可以 通过下载电子版的方式来恢复文件。必要时,该方式也便于文件更新。 注2:在我国使用的电气设备/系统的技术文件及信息资料要有中文语言版本
应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以识别、运输、安装、使用、维护、报废和处置机械电气设备。 注1:文件有时以纸质形式提供,因为不能确定用户是否可以阅读到电子版或互联网形式的说明书。然而,与 说明书相比,如果可以得到电子版或互联网形式的说明书通常会更有益处,因为如果纸版文件丢失,用户 通过下载电子版的方式来恢复文件。必要时,该方式也便于文件更新 注2:在我国使用的电气设备/系统的技术文件及信息资料要有中文语言版本
有关电气设备的资料(信
电气设备/系统应提供下列资料(信息): a 当提供多个文件时,要为整体机械电气设备/系统提供一个主要文件,同时列出与设备/系统相 关的补充文件。 b) 电气设备的标识(见16.4)。 C 安装和配置资料(信息)包括: 电气设备的配置和安装的描述及其与电源和其他源的连接; 对于各引入电源,电气设备短路电流额定值; 额定电压、相数和频率(若是AC.),配电系统形式(TT,TN,IT)和各引I人电源满载电流: 一对于各引入电源的任何附加电源要求(例如,最大电源阻抗、漏电流); 一移动和维护电气设备要求的空间; 确保不损害冷却布局的安装要求; 适当时,环境限制(例如,照明、振动、EMC环境和大气污染); 适当时,功能限制(例如,峰值起动电流和充许的电压降); 对于涉及电磁兼容性的电气设备的安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d) 在机械邻近区域(例如,2.5m以内),可同时接近的外部可导电部分的连接说明,例如下列保 护联结电路: 金属管; 防护栏
GB/T 5226.72020
功能和操作资料(信息),适用时包括: 电气设备的结构概略图(例如,结构图或概略图); 如需预期使用时,编程或配置的步骤; 意外停止后重新起动的程序; 操作顺序; 若采用电池来记忆机器人伺服电动机多圈位置数据(即驱动的关节位置)的情况下,应在 工业机器人本体适当位置或在使用说明书(使用手册)上说明电池的电量检测和更换注意 事项。 电气设备的维护信息,适当时包括: 功能测试的频次和方法; 一有关安全维护程序的说明,以及需要时暂停安全功能的场合和/或保护措施程序的说明 (见第9章); 有关调整、修理和预防性维护的频次及方法的指南: 用于替换的电气零部件互连的详细说明例如,电路图和/或互连图(表); 一所需专用装置或工具的信息; 备件信息; 有关可能的剩余风险的信息,是否需要任何特殊培训的指导和任何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 的规范: 如适用,仅熟练人员和受过训练人员才能使用的钥匙和工具的说明; 修理或修改后,确认有关安全控制功能,以及必要时定期测试的资料(信息),如适当, 如适当,搬运、运输和储存的信息(例如,尺寸,重量,环境条件,可能的老化限制) h)正确拆卸和处理部件的信息(例如,回收或处置)
GB/T 5226.7—2020附录A(规范性附录)工业机器人电气设备/系统电磁兼容性(EMC)的要求与试验方法A.1电磁兼容性一一发射A.1.1要求电气设备/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发射分为:辐射干扰;传导干扰。电气设备/系统的发射限值见表A.1。表A.1发射限值端口严酷等级(标准)严酷等级(可选)频率范围依据标准在距离10m处测得在距离30m处测得外壳端口30MHz~230MHz40dB(μV/m)准峰值30dB(μV/m)准峰值(辐射干扰)230MHz~1000MHzGB 23313—200947dB(μV/m)准峰值37dB(μV/m)准峰值79dB(μV/m)准峰值0.15MHz~0.5MHz交流电源端口66dB(μV/m)平均值GB 23313—2009(传导干扰)73dB(μV/m)准峰值0.5 MHz~30 MHz60dB(μV/m)平均值A.1.2检验(试验)辐射干扰、传导干扰试验配置及试验测量方法按表A.2及表A.3的规定,试验结果应符合表A.1的规定。表A.2辐射干扰测量项目内容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及系统的辐射干扰性能试验方法见GB/T6113.203—2016见GB/T6113.203—2016",GB/T6113.104—2016,试验配置GB/T 6113.101—2016测量距离"见表A.1安装/支撑的细则由制造厂商规范确定频率范围见表A.1限值见表A.1试验可在不具备户外试验场的物理特点的辐射试验场进行。如果按GB/T6113.104一2016测得的水平和垂直场强衰减测量值处于GB/T6113.104一2016中给出的理论场强衰减士4dB之内,则频率范围在30MHz~1GHz的辐射试验场应是可接受并有效的。这些辐射试验场地应该考到并验证在30MHz~1GHz频率范围内的测试距离。应有证据证明这些场地能得到有效的测试结果测量距离是被试电气设备及系统(或其外壳)与用于试验现场测量的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或者是试品所在建筑物的外墙与用于现场测量的接收天线之间的距离。31
表A.3传导于扰测量
A.2电磁兼容性—抗扰度
L.2.1静电放电抗扰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对外壳端口、操作人员经常触及的所有部位与保护接地端口间进 电试验,接触放电电压为6kV,空气放电为8kV,试验中电气设备/系统具备的所有控制、显 购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B级验收(见A.2.8)
A.2.1.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静电放电抗扰度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241122009。 C)试验仪器及参数: 静电放电发生器 输出电压示值的允许偏差为士5%。 d)试验条件: 接触放电土6kV,空气放电土8kV。 试验室的相对湿度:30%~60%。 e)性能判据:B级(见A.2.8)。 试验程序: 1)电气设备/系统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并 通电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对于台式结构,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开 高度为800mm。 2) 在示教盒面板、按钮、键盘、电柜及连接器等凡是手能触摸的部位,用20次/s的速度进行 放电,以寻找静电放电的敏感点。 3) 在敏感点以单次放电的方式,在选定点与之间施加10次单次放电,连续单次放电之间 的时间间隔不少于1S。 4) 首选接触式放电,非绝缘漆(不属于绝缘材料)应使用接触放电头刺破漆膜放电。若被测
表面为绝缘材料则应采用空气放电 5)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A.2.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分别在交流电源端口与保护接地端口之间加入峰值为2kV、重复频率 为5kHz的脉冲群,时间为1min;在控制、I/O信号、数据及测量端口(或接口)电缆上用耦合夹加入峰 值为1kV、重复频率为5kHz的脉冲群,时间为1min。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控制、显示等功能应均正常 性能判据按B级验收
A.2.2.2检验(试验)
a)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24111—2009。 试验仪器及参数: 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其输出波形应符合GB/T24111一2009的要求。 d)试验条件: 电源端口/接口(交流/直流电源线、保护联接线、电机电源线):2kV/5kHz; 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1kV/5kHz; 信号端口/接口(RS232/RS485、USB、键盘线、现场总线等):1kV/5kHz。 性能判据:B级(见A.2.8)
a)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24111—2009。 c)试验仪器及参数: 快速瞬变脉冲群发生器,其输出波形应符合GB/T24111一2009的要求。 d)试验条件: 电源端口/接口(交流/直流电源线、保护联接线、电机电源线):2kV/5kHz; 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1kV/5kHz; 信号端口/接口(RS232/RS485、USB、键盘线、现场总线等):1kV/5kHz。 e)性能判据:B级(见A.2.8)
1)电气设备及系统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 并通电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对于台式结构,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 开,高度为800mm。 2)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与保护联接线:保护联接线应与参考接地板相连。使用电源耦 合网络,电源线长度不超过1m。若超过1m且又不能拆下时,则应把电源线弯成直径 400mm的平坦环路,按100mm的高度与参考地平面平行放置。 3)对于单相或三相电源上的各条线包括③线应分别施加干扰,单相电源还应对L、N、?线 司时施加干扰。试验时,在试品的交流供电电源端口施加电压峰值为2(1士10%)kV,单 脉冲宽度为50(1士30%)ns,脉冲上升时间为5(1士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5(1士20%) kHz的脉冲数,脉冲群持续时间为1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ms,每次为正 极/负极性脉冲群干扰时间各持续1min。 4)"测量与控制信号线、信号线:使用电容耦合夹,注意调整耦合夹与试品之间的信号线的长 度应符合GB/T24111一2009的规定。试验时,用耦合夹分别在控制装置的1/O信号、控 制、测量端(接)口电缆上施加电压峰值为1(1土10%)kV,单脉冲宽度为50(1土30%)ns,脉 冲上升时间为5(1土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5(1土20%)kHz的脉冲数,脉冲群持续时 间为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ms,每次为正极/负极性脉冲群干扰时间各 持续1min, 5)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1)电气设备及系统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合上,按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 并通电让其在空载条件下运行。对于台式结构,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 开,高度为800mm。 2)交流电源线、直流电源线与保护联接线:保护联接线应与参考接地板相连。使用电源耦 合网络,电源线长度不超过1m。若超过1m且又不能拆下时,则应把电源线弯成直径 400mm的平坦环路,按100mm的高度与参考地平面平行放置。 3 对于单相或三相电源上的各条线包括③线应分别施加干扰,单相电源还应对L、N、线 司时施加干扰。试验时,在试品的交流供电电源端口施加电压峰值为2(1士10%)kV,单 脉冲宽度为50(1士30%)ns,脉冲上升时间为5(1士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5(1士20%) kHz的脉冲数,脉冲群持续时间为1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ms,每次为正 极/负极性脉冲群干扰时间各持续1min。 4)测量与控制信号线、信号线:使用电容耦合夹,注意调整耦合夹与试品之间的信号线的长 度应符合GB/T24111一2009的规定。试验时,用耦合夹分别在控制装置的1/O信号、控 制、测量端(接)口电缆上施加电压峰值为1(1土10%)kV,单脉冲宽度为50(1土30%)ns,脉 冲上升时间为5(1土30%)ns,脉冲重复频率为5(1土20%)kHz的脉冲数,脉冲群持续时 间为5(1士20%)ms,其间隔为300(1士20%)ms,每次为正极/负极性脉冲群干扰时间各 持续1min, 5)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A.2.3浪涌(冲击)抗扰度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分别在交流输入电源端口的相线之间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 ;在交流输人电源端口的相线与保护接地端口间叠加峰值为2kV的浪涌(冲击)电压。浪涌(冲 )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 常。 在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压,浪涌(冲 )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应 常。 性能判据按B级验收(见A.2.8)。 注1:仅在信号线的总长度超过30m时,才需要进行本项试验, 注2:信号线如采用带屏蔽的电缆,直接耦合到屏蔽层。现场总线或其他由于技术原因不适用浪涌保护器件的信号 接口不按此要求。耦合/去耦网络的影响会造成试品正常功能不能实现时,不进行控制与测量信号接(端)口 的浪涌试验,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分别在交流输人电源端口的相线之间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 玉;在交流输人电源端口的相线与保护接地端口间叠加峰值为2kV的浪涌(冲击)电压。浪涌(冲 击)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 正常。 在控制与测量信号接口(电平、脉冲、模拟等信号线)叠加峰值为1kV的浪涌(冲击)电压,浪涌(冲 击)重复率为1次/min,极性为正极/负极各进行5次,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应 正常。 性能判据按B级验收(见A.2.8)。 注1:仅在信号线的总长度超过30m时,才需要进行本项试验, 注2:信号线如采用带屏蔽的电缆,直接耦合到屏蔽层。现场总线或其他由于技术原因不适用浪涌保护器件的信号 接口不按此要求。耦合/去耦网络的影响会造成试品正常功能不能实现时,不进行控制与测量信号接(端)口 的浪涌试验,
A.2.3.2检验(试验)
6)试验按性能判据B级验收 7)由于浪涌试验有可能损坏试品,一般应放在各项试验的最后进行
A.2.4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在交流输入电源(端口)任意时间电压幅值降为额定值的70%(试验等级 Ui为70%,实际降了额定电压值的30%),持续时间500ms;电压幅值降为额定值的40%(试验等级 T为40%,实际降了额定电压值的60%),持续时间200mS,相继间隔时间为10S,两种试验等级任选 一种。 在交流输入电源(端口)任意时间电压短时中断(电压幅值降为额定值的100%,即试验等级U1为 0,实际降了额定电压值的100%)时间3ms,相继中断间隔时间为10s。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各进行3次,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表A.4中规定验收
A.2.4.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交流电源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22841—2008。 c)试验仪器及参数: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发生器,其输出波形应符合GB/T22841一2008的要求 d)试验条件及性能判据: 试验条件及性能判据见表A.4。
表A.4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试验等级
1)试品经初始检测后,将其放置于绝缘试验工作台上,接规定要求连接好导线,并通电让其 在空载条件下运行。对于台式结构,采用木制式绝缘支架与接地参考平面隔开,高度为 800mm 2) 该试验应作用于所有外部交流电源输人端口。额定电压UI应为试品的额定交流电源 电压。 3) 试验时,电源电压应在规定的2%范围内,发生器的过零控制应有士10%的准确度。 试验等级0%UI相当于电压中断,试验时的初始相角应为任意。对三相电源系统,应分 别逐相电压中断测试和对三相电压同时中断测试。电源线长度应为适合试品最短可能的
GB/T 5226.7—2020
线长。 5) 按表A.4中规定的试验等级组合测试,其中等级40%UT与70%Ur都为电压跌落试验, 可以任意选一种试验通过。每种试验等级组合应至少测试三次,并且每两次之间间隔应 至少为105。 6 按性能判据C级,当试品出现关机、系统保护和故障后,允许在人工操作下按预定起动程 序重新启动
线长。 5) 按表A.4中规定的试验等级组合测试,其中等级40%UT与70%Ur都为电压跌落试验 可以任意选一种试验通过。每种试验等级组合应至少测试三次,并且每两次之间间隔人 至少为105。 6) 按性能判据C级,当试品出现关机、系统保护和故障后,允许在人工操作下按预定起动 序重新启动
A.2.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在频率范围80MHz~1000MHz,场强10V/m,信号调幅80% AM(频率1kHz)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A级验收(见A.2.8)
A.2.5.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 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17626.3—2016。 c 试验仪器及参数: 符合GB/T17626.3—2016规定的设备、电波暗室。 d)试验条件: 在电波暗室里进行。 e) 性能判据:A级(见A.2.8)。 f) 试验程序: 试验作用于电柜(或机箱).见GB/T17626.3一2016
A.2.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电气设备及系统运行时,在频率范围0.15MHz~80MHz,射频电压10V、信号调幅80%及幅度调 制AM(频率1kHz)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A级验收(见A.2.8)。 注:当使用的电源线或信号线总长度允许超过3m时才进行测试,
电气设备及系统运行时,在频率范围0.15MHz~80MHz,射频电压10V、信号调幅80% 制AM(频率1kHz)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中试品具备的所有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A级验收(见A.2.8)。 注:当使用的电源线或信号线总长度允许超过3m时才进行测试
A.2.6.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 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系统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性能。 试验方法:见GB/T17626.6—2017。 C) 试验仪器及参数: 符合GB/T17626.6一2017规定的设备与配置。 d)试验条件: 频率范围0.15MHz~80MHz,射频电压10V,信号调幅80%,幅度调制AM(频率1kHz) e) 性能判据:A级(见A.2.8)。 试验程序:
作用于交流电源端口的电源线、控制与测量接口的信号线,见GB/T17626.6一2017
A.2.7工频磁场抗扰度
电气设备/系统运行时CECS 558-2018-T 建筑工业化内装工程技术规程,在频率50Hz,磁场强度30A/m的条件下进行试验,试验中试品具备 控制、显示等功能均应正常。 性能判据按A级验收(见A.2.8)
A.2.7.2检验(试验)
试验方法如下: a)试验目的:确定电气设备及系统对工频磁场抗扰度的性能。 b)试验方法:见GB/T17626.8—2006。 C 试验仪器及参数:工频电磁场发生器、感应线圈、地参考平面,并应符合GB/T17626.8一2006 的第6章、第7章、第8章的要求。 d 试验条件: 频率50Hz,磁场强度30A/m。 e 性能判据:A级(见A.2.8)。 试验程序: 实验室的电磁条件应能保证正确操作被测试品而不致影响试验结果,否则试验应在法拉第笼 中进行。实验室的背景电磁场至少应低20dB(具体试验见GB/T17626.8一2006)。 注:带有对工频电磁场敏感的零部件的电气设备/系统才进行本项试验
A.2.8抗扰度性能判据
电气设备/系统抗扰度的性能判据按GB/T21067一 2007中第5章的性能判据(A、B、C)要求进 厅,即: 性能判据A:在标准限值内性能正常; b)性能判据B: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DB34/T 1973-2013 天然气加气站高压气瓶组在线检验规程,但能自行恢复: c)性能判据C:功能或性能暂时降低或丧失,但需操作者十涉或系统复位才能恢复
1GB/T12643—2013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ISO8373:2012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