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5671-2018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 流量计交接计量规程

SY/T 5671-2018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 流量计交接计量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3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21408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SY/T 5671-2018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 流量计交接计量规程

4.1.2.1温度变送器的最大允许误差为±0.2℃。温度变送器校准应依据JF1183。 4.1.2.2现场温度检测仪表最大允许误差为土0.2℃,技术条件应符合GB/T8927的要求。玻璃液体 温度计检定应依据JJG130。

4.1.3.1压力变送器最大允许误差为±0.2%。压力变送器检定应依据JJG882。 4.1.3.2现场压力检测仪表应选用精密压力表,其技术条件应符合GB/T1227的要求。压力表检定应 依据JJG49。

GB/T 37933-2019 信息安全技术 工业控制系统专用防火墙技术要求4.1.4密度测定仪器

4.1.5水含量测定仪器

4.1.5.1油品含水率可通过取样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也可通过在线分析设备结合现场实时取样实 验室分析方法测定。对在线分析设备实时测定结果存在争议时,以现场取样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结 果为准。 4.1.5.2测定原油含水率时,蒸馏法水含量测定器应符合GB/T8929的要求。 4.1.5.3测定成品油含水时,蒸馏法水分测定器应符合GB/T260的要求。 4.1.5.4在线含水分析仪测量范围为0~5%(体积分数)时,在线含水分析仪最大允许误差为±0.1%。 在线含水分析仪检定应依据JG899。

4.1.6.1取样可采用手工取样方式和自动取样方式。自动取样方式采集的样品更具有代表性,宜尽可 能安装管线自动取样装置。 4.1.6.2手工取样装置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4756的规定。 4.1.6.3自动取样器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27867的规定。

4.1.7.1自动计量型计量系统用于数据采集、油量计算、检定控制与管理的系统宜以高可靠性的流量 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为基础。 4.1.7.2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准确度应优于0.05级。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检定应依 据JJG1003。 4.1.7.3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使用前应依据GB/T9109.5或合同要求标准进行油量计算 验证。

4.2.1用于油品贸易交接计量的流量计应采用在线实液检定方式,如果流量计检定和工作时使用的液 体具有基本相同的性质,使用和安装条件接近,也可采用离线检定方式。 4.2.2体积管系统的技术条件应符合GB/T9109.3的规定。 4.2.3体积管重复性应优于0.02%。体积管检定应依据JG209。 4.2.4标准流量计重复性应优于0.05%。标准流量计检定应依据同类流量计的检定规程进行。

5.1.1间接质量计量

间接质量计量方式可分为: a)流量计配密度计计量方式。采用流量计测量油品的体积量,通过人工或自动测量油品的温度和 压力,由人工定时取样或自动取样装置取得代表性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样品测定油品密度值 和水含量,由人工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进行修正补偿计算获得交接油品的数量。 b)流量计配在线液体密度计计量方式。采用流量计测量油品的体积量,油品的温度、压力、密 度等参数全部自动、在线测量,由自动取样装置取得代表性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样品测定 油品水含量,由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进行计算获得交接油品的数量

5.1.2直接质量计量

采用质量流量计直接测量油品的质量, 二或自动测量油品的温度和压力,由人工定时取 动取样装置取得代表性样品,通过实验室分析样品测定油品水含量,由人工或流量计算机(或 只算仪)进行计算获得交接油品的数量

容积式流量计的操作应符合GB/T17288,SY/T6890.1的规定,质量流量计的操作应符合SY/T 5682的规定,涡轮流量计的操作应符合GB/T17289的规定。3种流量计交接计量方式操作顺序 如下: a)间接质量计量方式(流量计配密度计)。计量作业指令→计量操作准备一启运流量计一录取数 据(油品体积流量、温度和压力)一→取样→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密度、水含量一→(停运流量 计)一交接油品的数量→核验确认。 b)间接质量计量方式(流量计配在线液体密度计)。计量作业指令一→计量操作准备一→启运流量 计→录取数据(油品体积流量、温度、压力和密度)→取样→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水含量一→ (停运流量计)一交接油品的数量一核验确认。 c)直接质量计量方式。计量作业指令→计量操作准备一启运流量计一→录取数据(油品质量流量, 温度、压力)一取样一→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水含量一→(停运流量计)→交接油品的数量→核 验确认。

计量操作准备工作主要有: a)交接计量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符合相应标准有效版本的技术要求。 b)交接计量使用的计量器具应符合铭牌上的规定,封完整,并具有有效的检定/校准证书。 c)维修后的计量器具,使用前应重新检定或校准,并合格。 d)确认所有计量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e)发油管线和流量计应处于充满油状态。 f)流量计量系统的排污阀、扫线阀、防空阀、在线液体密度计、在线含水分析仪的进出口阀

等都处于关严状态。 g)记录流量计表头累积计数器的底数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的底数。 h)确认流量计二次仪表部分、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中设置的流量计系数(或仪表系 K)、计量单位等计量参数正确无误

启用流量计或切换备用流量计时,流量计启运的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a)缓慢打开流量计的进口阀,观察系统有无渗漏,稳压10min。 b)打开消气器排气阀排气,见油关闭;拧松流量计排气阀旋塞,见油拧紧旋塞。 c)缓慢打开流量计出口阀,出口阀打开过程时间应满足流量计厂家要求,如无明确要求则应不 少于15s;并使流量计出口保持一定背压【背压值要求见5.2.4c】;观察流量计、表头计数器 运转是否正常,同时监听流量计运转无杂音;如运转无异常,调节流量计流量,使流量计在 上限流量的20%~30%流量下运行30min,然后调节流量在所需范围内运行,多台流量计并 联运行时,应调节流量保持每台流量计的流量均衡。 d)在启动流量计时,应注意观察流量计前后压差,如流量计的前后压差已达0.2MPa时,流量 计仍没有启动运转,则应停止投运,立即关闭流量计进、出口阀门,待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 方可继续投运。 e)带温度补偿的流量计,其运行温度不应超出温度补偿器的温度范围, f)记录流量计启运时间

5.2.4运行期间检查

交接计量期间应定时进行计量状态核查,出现异常应及时汇报并记录出现故障的时间和相关参 检查主要内容: a)检查计量器具、附属设备及连接处,不应有渗漏。 b)检查过滤器前后压差,不应超过出厂标称最大压差的80%或150kPa。 c)在流量计的下游应保持一定的背压,背压值为最大流量时流量计压力损失的2倍加上最高测 量温度下被测油品饱和蒸气压力的1.25倍。 d)容积式流量计和涡轮流量计运转无杂音,计数器有无卡字、记数不连续等现象。 e)检查容积式流量计和涡轮流量计的表头油杯,润滑油不少于1/4。 f)流量计、压力变送器、温度变送器、在线液体密度计等二次仪表部分和流量计算机(或流量 积算仪)显示的油量、温度、压力等应与现场实际相吻合。流量计数据传输系统的保真度和 可靠度满足要求。 g)当工况条件偏离检定条件超出下列范围时,应重新确定流量计系数,质量流量计检定前还应 重新确认零点: 1)流量变化达到±10%; 2)温度变化超过±3℃; 3)压力变化达到350kPa; 4)油品密度变化超过±10%; 5)油品黏度变化达到±20%。

结束或切换备用流量计时,停用流量计的主要操

a)停用前记录流量计进、出口的压力和温度值。 b)流量计的切换应先投用备用流量计,待备用流量计运行正常后,方可停运待停流量计。 c)关闭流量计进口阀门、出口阀门。 d)记录流量计表头、流量计远传二次仪表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指示值及停运终 止时间。 e)检查流量计所在计量回路的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示值,中间每8h录取1次流量计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累计值。也可每2h录取1次流 量计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累计值,宜每8h结算1次,也可依据交接协议约定时间进 行结算。 5.3.2计量时间在2h~8h之间,录取计量开始和计量结束时的流量计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 算仪)指示值,中间可每2h录取1次流量计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累计值。 5.3.3计量时间不超过2h,录取计量开始和计量结束时的流量计和/或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仪) 指示值。 5.3.4计量过程中,油品温度、压力测定方法按5.4执行,油品的取样方法按5.5执行,油品密度测 定和密度换算方法按5.6执行,油品水含量的测定方法按5.7执行。 5.3.5计量结束或到规定的计量时间时,按5.3.1、5.3.2或5.3.3的计量要求,记录流量计累积的油品 体积量或质量。

5.4 温度、压力测量

5.4.1计量时间超过8h,每2h测量温度和压力1次,以各次测量温度和压力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量 期间油品的平均温度和压力。 5.4.2计量时间在2h~8h之间,应在计量开始后(油品流过流量计)10min和计量结束前10min以 及每间隔1h各测量温度、压力1次,以各次测量温度和压力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量期间油品的平均 温度和压力。 5.4.3计量时间不超过2h,应在计量开始后(油品流过流量计)10min和计量结束前10min以及计量 中间各测温、测压1次,取3次测量温度和压力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计量期间油品的平均温度和压力。 计量时间不足10min的,计量期间测量温度、压力1次。 5.4.4采用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时,取交接计量期间平均温度和压力作为油品的计量温度和压力

自动取样方法应满足GB/T27867的规定。

.5.1人取样方法应满定GB/1 自动取样方法应满足GB/T27867的规定。

采取流量比例样要求: a)输油数量不超过1000m²,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和结束时(停止输油前10min) 各取样1次。 b)输油数量超过1000m,小于或等于10000m²,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取样1次, 以后每隔1000m²取样1次。 c)输油数量超过10000m²,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取样1次,以后每隔2000m3取 样1次。

采取时间比例样要求: a)输油时间不超过1h,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和结束时(停止输油前10min)各 取样1次。 b)输油时间在1h~2h,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取样1次,中间和结束时(停止 输油前10min)取样1次。 c)输油时间在2h~24h,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取样1次,以后每隔1h取样1次。 d)输油时间超过24h,在输油开始时(油品流到取样口时)取样1次,以后每隔2h取样1次。 .3取得的样品应以相等的体积掺合成一份组合样。 5.4如果管输油品混合不均匀,油品含水、密度不稳定时,建议在定时取样之外的特定时段加密采 一系列点样,按总点样数量比例掺合成代表样。 5.5当样品组合会损害样品的完整性时,应单独分析每个样品,并按照每个样品所代表的油品比例 算出相当于组合样的结果。

5.6.1按5.5的要求取得油品代表样,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视密度。 5.6.2用石油密度计测定油品视密度,测定、修正方法应符合GB/T1884的规定。用振动管式液体 密度计测定油品视密度,测定、修正方法应符合SH/T0604的规定。用称量式数显液体密度计测定油 品视密度,测定、修正方法应符合NB/SH/T0874的规定。 5.6.3采用在线液体密度计时,取交接计量期间平均密度作为油品的视密度。 5.6.4应能通过自检验流程或适当的设备,确认在线液体密度计的工作情况。在线测量的密度值应与 实验室测定密度值相吻合,如存在争议,应以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的油品密度为准。 5.6.5油品视密度换算到20 符合GB/T1885的规定

5.7.1按5.5的要求取得油品代表样,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水含量。 5.7.2用蒸馏法测定原油水含量,测定方法应符合GB/T8929的规定。 5.7.3用蒸馏法测定成品油水分,测定方法应符合GB/T260的规定。 5.7.4在线含水分析仪应与实验室测定原油水含量方法配合使用,实时监测原油水含量的变化,如存 在争议,应以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的原油水含量为准。 5.7.5应能通过自检验流程或适当的设备,确认在线含水分析仪的工作情况

5.7.1按5.5的要求取得油品代表样,实验室分析测定油品水含量。 5.7.2用蒸馏法测定原油水含量,测定方法应符合GB/T8929的规定。 5.7.3用蒸馏法测定成品油水分,测定方法应符合GB/T260的规定。 5.7.4在线含水分析仪应与实验室测定原油水含量方法配合使用,实时监测原油水含量的变化,如存 在争议,应以实验室分析方法测定的原油水含量为准。 5.7.5应能通过自检验流程或适当的设备,确认在线含水分析仪的工作情况

油量计算方法应符合GB/T9109.5的规定。涉外、跨境交接站点可采用计量交接合同约定的 量计算方法。

6.2计量参数有效位数和数值修约

6.2.1计量参数有效位数

6.2.1.1视密度读数、密度换算,保留1位小数,即0.1kg/m²。 6.2.1.2油品含水量测量(蒸馏法),保留两位小数,即0.01%

6.2.1.1视密度读数、密度换算,保留1位小数,即0.1kg/m²。

6.2.1.3温度读数保留1位小数,即0.1℃。计量温度算术平均值修约到0.25℃。 6.2.1.4 压力读数以kPa为单位时取整数,以MPa为单位时取两位小数,计量压力修约到50kPa(表压)。 6.2.1.5 流量计累积体积值读数修约到0.001m²,长输管道连续计量可修约到1m。 6.2.1.6 质量仪表累积质量值读数修约到0.001t,长输管道连续计量可修约到1t。 注:为保证油量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度要求,以上给出了各计量参数有效位数的最低要求,

6.2.2.1数值修约的方法应符合GB/T8170的规定。在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小数位数受数据来源的 影响,在没有其他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应依照表1规定的小数位进行修约。但表1中的数据不是计量 仪器的准确度要求,在检验计算方法与本标准的一致性时,显示数字位数不少于10位。 6.2.2.2流量计系数(MF)、温度修正系数(C.)、压力修正系数(C)、含水系数(Csw)、空气浮力 修正系数(F),应遵循GB/T8170的规定修约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6.2.2.3油量结算值遵循GB/T8170的规定,体积值修约到0.001m,质量值修约到0.001t。

体积(m²):88256.7885,修约后88256.788 质量(t):8332.5755,修约后8332.576 流量计系数:1.00165,修约后1.0016 1.00155,修约后1.0016 密度(kg/m²):834.45,修约后834.4 835.46,修约后835.5

表1油量计算中相关量应保留的小数位数

标准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a)毛标准体积V: 1)采用体积测量型流量计时,毛标准体积计算公式

V=V,×(MF×C,×Cl)

V,=V ×(MF×C,×C,l) .................

式中: mg—在计量期间指示的累积质量,单位为千克(kg) P20 一油品标准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²) b)净标准体积Vs计算公式:

油品体积含水修正系数。

标准体积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 V.:

V——在计量期间,流量计t,时刻的指示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 V。一在计量期间,流量计t,时刻的指示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²)。 如果流量计使用K系数,则依照下面公式计算

Vgs=(m,×MF) / P2

, =(m,×MF) / P20 ............

Vi, = V, ×Ca

Vs =[V, ×(MF×C×C)|×C,

V ×(MF×Cg ×Cg)]×C.m

式中: V—油品毛标准体积扣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²)

一油品毛标准体积扣水量,单位为立方米(m

油品以表观质量(空气中重量)计算时,应考虑空气浮力的影响, 将真空中的质量换算到表 按计量方式分为三种:一是采用体积测量型流量计配密度计的计量方式;二是采用体积测量

6.4.1.1计算公式

油量计算公式如下: a)毛油质量:

式中: 一油品毛质量,单位为千克(kg)。 b)毛表观质量(空气中毛油质量)

式中: b)毛表观质量(空气中毛油质量)

油品毛表观质量(空气中毛油质量),单位为千克(kg); F—一油品空气浮力修正系数。 c)净油质量:

式中: mm油品净质量,单位为千克(kg)。 d)净表观质量(空气中净油质量):

式中: m 油品净表观质量(空气中净油质量),单位为千克(kg)

式中: m 油品净表观质量(空气中净油质量),单位为千克(kg)

6.4.1.2 计算步骤

mgm=Vg×P20

mm=(V×P20)×F

mam = V.s × P20

mam=(Vns×P20)×F

nm=(Vns×P20)×F

6.4.2流量计配在线液体密度计计量方式

6.4.2.1计算公式

b)毛表观质量(空气中毛油质量)

净表观质量(空气中净油

注:C在此处是质量含水修正系数。

6.4.2.2计算步骤

mm = m, ×MF

m.m = m.m ×C

mw=mam×F w=mm×Cw×F

mw=mm×Fa mw=mm×Cw×F

油量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m。:由流量计算机(或流量积算机)等仪表指示的油品累积质量m。。 b)确定MF:采用基本误差法,则MF=1.0000;采用流量计系数法,根据流量计计量期间平均 流量对应的流量计系数表,计算或查表得到MF。 C)确定F,:F,由P2通过查表确定。 d)确定C:油品中水的质量分数为SW,则油品质量含水修正系数:

6.4.3质量流量计计量方式

6.4.3.1计算公式

对于采用质量流量计输出质量的油量计算公式同公式(14)至公式(18),只是此时的K系娄 都是对应的质量系数,

6.4.3.2计算步骤

油量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m:

b)确定MF,F,Csw:同6.4.2.2中b),c),d)。 c) 确定mmmw :

对应公式(14)、公式(15)DB35/T 1863-2019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有:

mgm=m.×MF mgw=m×MF×F Mam=mgm×Csw mw = mam ×F 2w=mm×Cw×F

m=m.×MF mgw=m×MF×F mam= mgm×Csw Mw = mam ×F w=mm×Cw×F

注:C在此处是质量含水修正系数。 当流量计采用基本误差法时,公式(21)、公式(22)中MF=1.0000。采用流量计系数法,根据 流量计计量期间平均质量对应的流量计系数表,计算或查表得到MF。 注意,某些质量流量计的变送器具有MF组态修正功能,应事先确认变送器组态MF值(原始值 应为1.0000),防止进行二次MF修正流量计测量值

DB35/T 1864-2019 机电类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自检质量控制基本要求6.4.4油品含水量计算公式

油品含水量m计算公式如下:

m.. =m... ×SW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