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 495-2017-T 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装配式房屋技术规程

CECS 495-2017-T 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装配式房屋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ECS 495-2017-T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9.5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062
下载资源

CECS 495-2017-T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 495-2017-T 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装配式房屋技术规程

居住建筑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和组合系楼

注:1本表适用于普通居住建筑一般使用条件; 2第3项楼梯采用踏步平板,应同时按集中荷载1.5kN进行验算; 3本表各项荷载不包括隔墙自重和二次装修荷载; 4对于屋面板、条梁、悬挑雨蓬等施工或检修集中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 1.0kN。悬挑蓬应沿板宽每隔1.0m设置一个集中荷载进行承载力验算 覆验算应沿板宽每隔2.5m~3.0m设置一个集中荷载 5屋面设置栏杆时,栏杆顶部的水平活荷载标准值应取1.0kN/m进行验算: 6以上所注的各条款荷载组合值系数均取0.7。 5.1.4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构件承载力与荷载效应组

5.1.4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构件承载力与荷载效应组 合,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一一结构重要性系数; S一承载力极限状态荷载效应设计值: R一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对于抗震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构件承载力与荷载效应组合TCMSA 0016-2020 村落景区气象安全保障技术规范,采 用下列公式:

Se ≤ Re/YRE

式中:Se一 抗震设计极限状态荷载效应设计值; Re一地震作用时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E一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体现强剪弱弯原则。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结构构件变形与荷载效应组合, 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S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设计值; C一一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要求规定的变形限值。 水平力作用下,屋盖对下部结构连接节点的连接强度以及局

部承压等验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形成的水平力以及风荷载引起 的拉力均应乘以1.2倍放大系数。 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布置满足构造设计法规定时,结构楼 层水平力可按抗侧力剪力墙从属平面面积比例进行分配,且不考 虑扭转效应的影响。对长度大于2m的剪力墙体从楼层分配到的 水平力应乘以1.1的放大系数。同时承担结构外围护的剪力墙体 从楼层分配到的水平力应乘以1.2的放大系数。连接上下剪力墙 的楼盖、封边板和墙骨柱,其地震组合作用效应应乘以1.15增大 系数。 房屋抗震设计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结构 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α1取(Tg/T)"n2αmax;其重力荷 载代表值的可变荷载组合系数取值的取值要求:实际情况计入楼 面活荷载以及按等效均布荷载计入楼面活荷载,其组合系数分别 为1.0和0.5;屋面活荷载不计入,雪荷载按组合系数0.5计入。 水平力作用的传递路线:楼盖、屋盖将水平荷载(风荷载和地 震作用)传递到支撑楼盖、屋盖的剪力墙,再通过剪力墙传递到基 础。由于屋盖的面板厚度薄,自振周期长、风振效应明显,且坡屋 面在屋脊和屋檐部位吸风远超过该高度的平均风压;对于地震剪 力计算往往忽略屋盖附加作用,因此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形成的水 平力以及风荷载引起的拉力放大是必要的。荷载作用转递及结构 受力体系示意见图2。 设计假定各层地震剪力首先均勾分布在楼盖上,然后再按支 撑楼盖的剪力墙从属平面面积比例进行分配,平行和垂直方向的 地震剪力分配给对应方向剪力墙均可按类似方法确定。由于按楼 层的从属面积分配楼层水平力没有考虑楼盖刚度,对较长的墙体 分配的剪力偏小,应适当放大。超越构造设计法限制的结构楼层 水平力必须按抗侧力构件的层间等效抗侧刚度进行分配,并应计 人扭转效应对各抗侧力构件的附加作用。 由于构造假定按柔性楼层水平力分配,对外围护剪力墙带来

图2荷载作用转递及结构受力体系

的不利因素,则给与一定放大措施。 本结构沿平面轴线上下的剪力墙在楼层连接节点是断开的, 中间插入楼盖板,对节点侧向作用不连续,对节点抗力不利,通过 开展的墙片抗侧力单调以及低周往复试验,针对无抗倾覆和有抗 项覆锚固两种不同边界工况的承载力及变形分析,该结构体系三 层及以下房屋,抗侧力剪力墙均表现出底部开裂滑移以及后期墙 骨柱底部受弯开裂的特征,因此加强剪力墙在楼层连接节点是非 常有必要的。 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房屋,地震烈度按不同设防时,众值以 及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按表4选取,结构阻尼比可采用0.05。

表4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选用表

地震加速度分别为0.15g的地区, 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结构自重标准值与可变荷载组合值之

:7度时括号内数值用于设计 地震加速度分别为0.15g的地区 重力荷载代表值应按结构自重标准值与可变荷载组合值之

和,其中可变荷载组合系数按表5选取

表5可变荷载组合系数选用表

采用底部剪力法不考顶层附加地震作用影响,与轻型木结构 建筑比较,根据模拟地震振动台的试验结果,结构自振周期均在地 震影响系数曲线的水平段周期范围,因此地震影响系数取最大值 通过公式(8)计算出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

获得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V:,按本章节的调整系数要 求,该剪力墙从属面积百分比分配至各段剪力墙并日参与荷载不 利组合进行截面设计。同时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5.1.5由于增强覆面木基结构受力比较复杂,边界约束和流变性 能等影响因素较多,其本构关系还在不断研发中,所以控制建筑结 构整体变形和附属结构对主体的不利影响以及一些容易忽视的局 部承压破坏,在本规程进行了基本要求。目前本规程构造设计的 应用范围控制在三层,因此其水平位移控制通过试验分析结合工 程实践从构造上加以保证。对挑廊、阳台等悬挑结构应控制其悬 挑长度,其刚度变形应满足适用性要求,若超出本规程的构造规定 需进行验算,当悬挑不小于2m时,8度抗震设防应考虑竖向地震

作用。 抗震变形验算时,其各楼层最大弹性层间位移△u应符合 式要求:

式中△u。计算时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分项系数均应取1.0。纤 维增强覆面木基复合墙体的抗侧刚度可按弹性受力区间试验统计 的割线刚度10kN/mm取值:按本规程第5.1.5条的要求,当 有充分试验研究依据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h为计算楼层层高,取 本层与相邻楼层面板间的高度尺寸。 通过试验发现纤维增强覆面增强木基结构具有木结构的粘弹 性的特征,在墙片单调特别是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中表现出从弹性 向塑性的发展,因此在美国和加拿大,对轻型木结构房屋没有规定 在弹性区域的层间变形限值。我们通过试验推断并参考轻木结构 的研究成果,在位移角1/250时,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变形,因此将 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取1/250是有安全保证的。 5.1.6非结构构件包括自承重围护墙、内隔墙、装饰幕墙、设备及 管线支架、墙体保温及粘或挂装饰面等,其相关验算及调整系数可 按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5.1.6非结构构件包括自承重围护墙、内隔墙、装饰幕墙、设备及

5.1.6非结构构件包括自承重围护墙、内隔墙、装饰幕墙、设备。 管线支架、墙体保温及粘或挂装饰面等,其相关验算及调整系数 按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5.2结构构造设计的原则

5.2.1受力结构组成材料的性能是确保结构承载力和变形达到 安全适用的重要前提,应严格控制其性能指标达标率以及稳定性, 保证工程结构具有规定的可靠度。 5.2.2本规程的结构和构件均按规定的荷载和作用力进行了试 验,并按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理论对比分析计算,当实际工程项目 的房屋类别、规模、布置要求以及抗震设防等完全符合本规程相关 条文的规定,构件和连接节点的构造要求严格按照本规程进行设 计,并按实际工况进行必要的补充验算时,构造设计的安全度是有 保障的。

5.2.3轻型构造剪力墙

度相适应,且连接节点的承载力应大于墙的承载力,应避免在反复 水平荷载作用下造成抗侧力和刚度的退化现象,对于装配式结构 连接构造尤为重要。

等指标的要求,不应受环境的影响造成其力学性能指标的退化形 成安全隐惠,使得房屋不能满足使用年限的要求

等指标的要求,不应受环境的影响造成其力学性能指标的退

5.3.1一般民用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均在本条规定 的范围内,有关设计使用年限以及安全等级的规定详见本规程5. 1.1条、5.1.2条条文说明。规格木基条板的等级要求与其制作构 件的受力形式有关。应采用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结构可靠度所必 须的材料和构件制作,并且生产过程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对于本 条规定不宜采用其他类型材料制作的结构构件混合建造,是由于 采用型钢、钢筋混凝土等其它结构材料与本规程定义的构件混合, 对抗侧力刚度以及节点连接等方面对结构体系产生的影响本规程 构造设计中未予考虑,因此不属于本规程的应用范围。若实际需 混合应用必须按工程设计法进行抗侧力验算和构件连接等设计、 测试。

限制条件;若超出本条规定范围应按实际情况按工程设计法进行 具体设计和验算。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中心地 区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参见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 数区划图》GB18306

结构体系具备合理均衡的刚度、必要的形变和耗能能力:构件之间

结构体系具备合理均衡的刚度、必要的形变和耗能能力:构件之间 可靠的连接和合理连续的荷载传递途径,达到构造设计的结构抗

面布置规则简单的住宅房屋。因此通过对已建类似轻木结构建筑 的考察,参考其结构布置和构件型式要求,以达到一般未结构的受 力指标作为底线,对结构用覆面结构板以及制作的构件、连接节点 进行对比试验和验证,然后通过设计计算和总结,得到满足构造设 计的受力构件尺寸、位置和规则性具体要求。在本条款限定的构 造条件下,即便不进行结构抗侧力具体验算,采用本规程推荐的构 造设计法也能保证其安全性。而对超出本规程相关条文的限定范 围或采用混合结构体系以及构件布置复杂和规模超标的建筑,应 参考本规程的构造要求并按工程设计法进行极限承载力和变形验 算,确保房屋结构的安全和适用性。 本条款的要求和规定,是基于采用构造设计法的对受力构件的 尺寸、位置和规则性的具体要求,保证其墙体具有一定的侧向刚度和 剪切变形能力,当超过墙肢高宽比限值,墙肢结构表现接近于悬臂梁, 侧向刚度大幅度降低,造成抵御水平作用力能力削弱。构件受力应连 续,不出现太大偏心和扭转不规则效应;若超出相关控制指标,应进行 水平、竖向荷载作用的验算,并加强相应部位的构造措施。 桁架及其杆件的变形验算见下式:

式中:一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组合与桁架模型分析 计算得到桁架以及其杆件的变形; 一桁架以及其杆件的变形限值

虽然结构构件布置满足抗侧力构造设计法的设计要求,对于竖向荷载 作用仍应进行必要的结构设计。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楼盖、屋盖将 竖向荷载(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传递到墙骨柱,再传递到基础。 由轻型结构楼板拼接而成的楼盖的封边板应连续设置,桁架 上最外端、屋脊处標条梁应连续设置,连接处应加强处理,是为了

加强房屋整体性和楼盖、屋盖的水平抗侧力以及有效将水平作用 传递给剪力墙体

5.4受力构件构造设计允许指标

5.4.2本规程按构造设计的受压构件长细比作为限值,其目的为 了在构造上满足刚度要求,避免仅按计算结果进行取值造成刚度 不足。构件的长细比按下列公式验算:

^=l i i=NA

式中:lo一 受压杆件的计算长度(mm); i一一构件截面的回转半径(mm) I一构件的全截面惯性矩(mm*); A一构件的全截面面积(mm)。 式中计算长度1。应按实际长度乘以以下对应的系数:受压构件两 端铰接为1.0;一端固结一端自由为2.0;一端固结一端铰接为0.8。 5.4.3轻型析架跨度的计管方法, 一般以桁架两个支座第1分节

5.4.3轻型桁架跨度的计算方法,一般以桁架两个支座第1分节

点(计算节点)间的距离为计算跨度。第1分节点为下弦杆端部作 一垂线,与上、下弦杆轴线相交的较低点(图3)

图3轻型析架第1分节点确定方法

6.1.1、6.1.2通过试验模拟轻型结构楼板在竖向均布荷载作用 下的受力全过程,以获得楼板的抗弯刚度、抗弯承载力、延性、破坏 待征等。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获得该典型楼板的抗弯 刚度、抗弯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形式的变化规律。楼板测点布 置见图4~图7。

楼面的荷载按标准值组合和设计值组合,进行反复的加载及 卸载,以考察其刚度变化。加载时以4kN为一级分级加载,当荷 载加到标准值组合(19.7kN已扣除分配梁自重)以及设计值组合

达到跨度1/250限值(16mm)时进行1次卸载,最后一直加载到破 环。试验表现全部峰值破坏发生于纯弯段内,以受拉覆面结构板 与侧面封边板的交界出现开裂为典型特征,测试试件破坏特征见 表6

表6楼板破坏特征及位置

图8给出了试验楼板受弯试验中荷载一跨中位移曲线,按本 规程表5.4.1受弯构件在计算跨度下的挠度限值取限值为1/250, 则对跨度为4.04m的楼板组合作用位移限值为16.16mm。从曲 线图中可见当跨中位移值达到16mm时,荷载值约为40kN,远大 于设计值组合所对应的27.4kN,楼板的刚度满足本规程构造设 计的要求。

轻质复合楼盖间拼接暗梁的基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别按第一 种暗梁在小剪跨比下的试验,得到其刚度、承载力、破坏形式等特 征以及控制因素,第二种是暗梁在纯弯状态下的正截面受弯试验, 抗弯刚度、抗弯承载力、破坏形式等特征以及控制因素。 第一种短暗梁加载试验中,在20kN时表面没有明显的变化 (图9)。随着荷载的增大,在加载点附近出现受弯裂缝,内木基撕 裂拉断,承载力迅速下降且跨中挠度明显增加,呈现弯曲脆性破坏 的特征。第二种长暗梁受弯试验中(图10),在5kN至10kN时暗 梁内部已经发出内木基撕裂拉断或木基与胶液间滑移撕裂声音, 到峰值荷载时在靠近加载点附近纯弯段出现弯曲断裂,梁的承载 力迅速下降且跨中挠度明显增加,呈现弯曲脆性破坏的特征。对 两种跨度的试件,破坏特征相似,只是短跨度试件的初始开裂荷载 稍高。

跨度1/250的刚度要求。根据两点加载的跨中挠度公式,长暗梁 试验得到梁的受弯承载力为8.8kN/m,暗梁材料的弹性模量大小 约为1.1×10*MPa。 为确保楼盖、屋盖的刚度要求,轻型结构楼板、屋面板过窄会 导致抗侧力不足。楼盖、屋盖的封边板、格栅按两端简支受弯构件 设计,一般不考虑覆面结构板参与共同作用;其中位于楼盖、屋盖 边界的封边板和標条梁若不连续时,设置的连杆应按拉弯或压弯 构件进行设计;受竖向荷载作用构件的支座处应进行局部承压验 算。对于满足本规程构造设计要求及规定并具备工程应用经验时 可不进行楼盖、屋盖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平面外承载力和变形验算。 在承受风、地震作用力的情况下,水平荷载通过屋盖、楼盖分 配到与其连接的剪力墙上,因此针对三层楼盖、屋盖的构造,按V 二fa·B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平面内抗剪强度进行分析和试验, 由于构成房屋楼盖、屋盖长宽比限制以及组成构件在控制开洞的 构造规定下,一般平面内具有足够大的刚度,保证了剪力传递的空 间工作性能。当楼盖、屋盖的边界构件不连续通长布置时,与水平 荷载垂直的板封边杆件的轴向力按公式(14)计算,经验算满足抗 拉及抗压承载力要求

式中:N.一 板边杆件的轴向压力或拉力设计值(kN); B。———楼盖、屋盖平面内板边杆件中心轴线之间平行于荷 载方向的间(m); 6 沿平行于荷载方向的开孔长度尺寸(m); M 楼盖、屋盖平面内全长的弯矩设计值(kN·m),按简 支时M,=WL/8; M2 楼盖、屋盖平面内开孔长度的弯矩设计值(kN·m), 按简支时M,=Wa/8; 作用于楼盖、屋盖的侧向水平均布荷载设计值(kN/

m); α—沿垂直于荷载方向的开孔长度尺寸(m); 垂直于荷载方向楼盖、屋盖长度(m)

图11轻型结构楼板横向和纵向分布楼盖的受力简图

超过本规程构造设计要求及规定时,需考虑弯矩在平面内产 生的影响,应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和试验

8.1.1规定轻型剪力墙墙肢高宽比的限值是为了确保其具有 定的刚度。此处剪力墙的高度是指楼层内从剪力墙底部封边板至 顶部封边板之间的垂直距离。 8.1.3针对纤维增强覆面木基复合剪力墙主要由外框体墙骨柱 与覆面结构板粘接,形成平面抗侧力构件并传递水平荷载,风和地 震引起的侧向作用主要是由剪力墙承担,按通常的工程设计要求, 需要提供不同类型剪力墙的抗侧承载力设计值。结合实际研究条 件,为达到编写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满足边界约束情况下,对不 同构造墙片抗侧力进行拟静力试验的编研工作,对其轻型剪力墙 的抗侧性能的相关参数进行定义,为编写技术规程提供统一的标 准,对具有不同构造类型组合的剪力墙的抗侧性能具有可比较性。 将轻型剪力墙抗侧试验结果转换为符合安全度要求的有效的设计 控制墙率。对不同构造类型的剪力墙试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到相 关参数的对比变化结论, 由于轻型剪力墙与楼盖、屋盖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空简结 构体系。轻型剪力墙的构造分为外框骨架(含墙骨柱)、覆面结构 板、覆面结构板边缘与外框架粘接体、墙内部竖、横向格栅。对剪 力墙力学分析中提出以下建议假定: (1)外框骨架的横杆为完全刚性; (2)墙骨柱为线弹性; (3)外框骨架杆件连接为饺接; (4)覆面结构板边缘与外框架粘接面连续传递面板与框架之 间的剪力。

轻型剪力墙不承受竖向荷载时,由侧向力作用产生的倾覆弯 矩Mv分别由轻型剪力墙两端的框架竖杆(墙骨柱)一端受压另 端受拉承担,力值分别为Mv/L(L为墙片的长度)。当墙受水平 外力作用,外框架顶部整体平移由矩形变形为平行四边形,在覆面 结构板边缘与外框架粘接界面形成剪力流,覆面结构板的周边承 受的剪应力V/让(t为覆面结构板厚度),阻止墙的外框架产生变 形,为墙体提供剪切刚度和强度,大尺寸覆面结构板为剪力墙获得 更高的刚度、侧向承载力和延性。墙内格栅提供覆面结构板剪力 的传递以及防止覆面结构板翘曲,其中竖向格栅还承担部分竖向 荷载。墙体的变形是外框架竖杆(墙骨柱)弯曲变形、覆面结构板 的剪切变形、覆面结构板边缘与外框架粘接界面滑移变形以及墙 底部的边界连接四种变形叠加效应产生的破坏形式。 为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要求,通过试验获得各种构造墙片在地 震水平作用下破坏状态表现和对应位移角的数值,满足“小震不 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为确定剪力墙抗侧能力 设计值提供试验依据。 由于受试验条件、量测技术、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只能从有限 的试验结果进行推测性能控制指标,按一定的理论进行解析。因 此有必要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实验墙片的构造、边界以及受 力过程,将实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确定其理论模拟合理 性,并进一步对典型构造墙体和工况的有限元进行模拟推测分析: 全面了解不同长度剪力墙、开洞以及剪跨比变化等其传力、抗侧性 能指标以及影响因素和变形开裂特点,为受力墙体的结构和构造 设计以及控制每一轴线构造设计剪力墙分布最小百分比的编制提 供依据。 对构造剪力墙进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平面内抗剪强度验算 V=Zfvdk,·k2·l,以及对剪力墙端部边缘构件墙骨柱进行受拉 以及受压强度N。

了本规程构造规定的条件下剪力墙承载力的安全度。 超过本规程构造设计要求及规定时,为了保证结构安全,应对 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和试验

8.2.7由于墙体平面内覆面结构板的存在,仅需验算墙肢两端边 缘墙骨柱抗拉和抗压强度。对于结构外侧墙体应按平面外5%截 面高度的初始偏心距,考虑水平风荷载、地震作用组合,按压弯构 件设计。 针对现场拼装墙片形成的墙骨柱在轻型剪力墙中的重要作 用,我们对构造设计墙骨柱进行了足尺测试,并进行了墙骨柱和墙 片变形理论模型分析(图12)。当满足本规程规定构造要求时,其 强度能够满足要求。 墙骨柱受压强度验算除平面内轴力外,还应包括上部结构的 传力以及平面外荷载的共同作用

12墙骨柱和墙片试验及变形理论分析

的0.8倍;平面外桁架上弦计算长度取侧向標条连接点间距离;腹 汗计算长度取节点间距离。 架内力计算时,一端支座为固定铰接,另一端为活动铰接; 计算支点为上弦杆与下弦杆轴线交点。 桁架设计时,仅上弦杆有荷载作用时,桁架自重简化为全部平 均作用在上弦节点上,若桁架上下弦杆均有荷载作用时,则桁架自 重简化为分别各半平均作用在上下弦节点上。 桁架内力计算时,各节点可按铰接、荷载集中在各节点上计算 各杆件轴力并进行强度和稳定验算;杆件的轴力可取杆件两端轴 力的平均值;上弦杆擦条传递的节间荷载应按压弯构件截面验算; 当標条作用在上弦节点处时,应验算架支座达到施工允许极限 偏差时,对桁架不利影响;连接节点应进行承载力、抗拉和抗剪验 算。 桁架压杆计算长度在桁架平面内时,弦杆和腹杆取节点中心 间长度;架平面外时,上弦取標条间的长度,腹杆取节点中心或 竖向支撑节点间的长度。 屋盖桁架支座与墙体应可靠连接,其节点需进行屋盖风荷载 引起的上拔力、外墙体风荷载形成的水平力、屋盖受垂直桁架作用 力形成的桁架轴力以及支承面的承压验算。架支座与剪力墙的 车接节点应进行风的上拨力、架搁置墙的风荷载作用、地震作 用、屋盖剪力作用以及桁架支座局部承压验算。对风荷载和地震作 用引起的侧向力,风荷载引起的上拨力均应乘以1.2的放大系数。

上弦节间有荷载作用时,其弯矩按简支梁计算;节点处支座弯 矩设计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g、q 桁架上弦杆作用的均布恒载、活载(或雪载)设计 值; 1一杆件的计算长度杆件的计算长度。 按施工安装验收要求,桁架支座轴线与支承面的中心线的偏 差不应超过10mm。 超过本规程构造设计要求及规定时,为了保证结构安全:应对 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和试验

在编制研究阶段,通过对足尺桁架的加载试验,检测架的相 关力学性能,并对表9.2.1中桁架的典型跨度和构造做法进行有 限元分析,确定桁架在满足构造设计的条件下,能够符合承载力的 要求,试验桁架简图见图13。

图13轻型架承载力试验简图

按照荷载准永久组合、标准值组合、恒载控制以及活荷载控制 设计值组合共分8级进行加载、卸载试验,试验结果桁架所有杆件 均未发现可视裂纹、失稳破坏,当所有加卸载完成荷载回到标准值 组合时,扣除支座位移后的跨中净位移为7.53mm,当加载级数为

第8级,即荷载达到由活荷载控制的设计值组合时,跨中净位移最 大值为9.05mm,远小于本规程挠度限制。 经采用SAP2000程序中提供的Frame单元建立屋架的杆系 有限元模型,假设屋架上下弦杆连续,腹杆与上下弦杆刚接。将腹 汗杆件交点按实际图纸情况来建模。通过计算获得三角形桁架屋 架在标准荷载组合与设计荷载组合时跨中位移值,其位移计算值 分别为7.38mm和9.40mm,可见与试验所得的数值非常接近 进一步对表9.2.1轻型桁架杆件截面尺寸及桁架形式要求进行了 验算,其杆件承载力和挠度变形均满足本规程的规定要求。 由于本规程所规定的结构体系应用时间还比较短,需将进 步对构件长期蠕变性能进行跟踪观察和研究

MH/T 0069-2018 民用航空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轻型结构墙板与轻型结构楼板的

10.2.1由于本规程的房屋往往采用平台式施工法,每层楼盖均 为上层构件安装施工的作业平台,因此墙体无法做到竖向连续设 置,每层墙均采用直接粘结与贴角加强粘结固定在支撑楼板上。 当结构承受水平作用产生的倾覆弯矩无法通过房屋竖向荷载平衡 时,造成部分墙片产生拉应力,连接节点承载力下降时,在实际工 程中可在连接处设置竖向样板,对节点进行加强,提高节点处的抗 剪、抗弯性能。

11.1.4由于本规程的建筑结构楼层3层且自重较轻,一般浅层 容易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若在拟建场地周围附近有 勘察资料等可供参考利用时,可采用人工试挖、小螺纹孔等进行浅 层勘察,确定基础必须埋置在达到承载力和变形的老土上,否则应 进行地基土处理使之达到要求。

11.3基础与上部结构连接构造

11.3.3上部结构的墙体必须与基础形成可靠连接,墙体倾覆力 矩受拉作用主要依靠锚固作用承担,墙体内灌浆能确保墙体的锚 固效果和整体刚度,灌浆面抬高与基础面错开,能避免基础到墙体 过度的刚度突变,建议预理墙体和拉接锚固件与基础同步现浇完 成。宜采用统一的强度等级混凝土施工。应对基础、灌浆混凝土 同条件制作试块,送检。

12.1.4构件出厂应具备出厂合格证,厂家应根据设计文件对每

12.1.4构件出厂应具备出厂合格证,厂家应根据设计文件对每 个构件进行编号,设定吊点及方向标识,方便施工现场的堆放、检 查、验收以及安装时吊装顺序的控制。施工前建议选择有代表性 的构件进行试安装,总结、调整、完善施工方案。安装过程要及时 检查完成部分结构质量,施工临时支撑要及时可靠,确保后续施工 的安全可靠性。

13.2.3应对重点、敏感部位加强防护,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的要

13.2.3应对重点、敏感部位加强防护,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的要 害部位应集中解决。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房屋使用不当结 主体长期受高温热辐射的影响DB51 190-1993 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改变用途超载使受力杆件 应力变化过大影响结构稳定性。通过防护和维修确保房屋结构正 常的工作状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