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210-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4.4雨水调蓄设施计算
4.4.2关于分流制排水区域,用于控制面源污染的雨水调蓄池有 效容积的计算规定,采用单位面积上削减的径流体积作为分流制 区域的控制指标,根据市政工程范围内初期雨水控制量7mm~ 15mm确定单位面积上需调蓄的雨水量,可采用40m/hm²~ 100m/hm²。
汇流时间和雨水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之和。在实际工程中 的汇水时间和距离是很难计算的,故在能达到工程设计
求的前提下,不采用计算而采用经验数值。地面集水的合理时间 是5min~15minYD/T 3463-2019 漏洞扫描系统通用技术要求,地面集水的合理距离是50m~150m,折减系数 m是根据我国对雨水空隙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的,为提高城镇 排水的安全保证性,本次提出m值取1。 雨水调蓄池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时,有效容积应根据排水标准 和下游雨水管道负荷确定。本方法为脱过流量法,适用于高峰流 量入池调蓄,低流量时脱过。式(4.4.3)可用于以下3种降雨强 度公式的计算。
4.4.5天于雨水调蓄池最小排空时间的规定。 调蓄池的排空方式包括重力放空和水泵压力放空2种。 有条件时,应采用重力放空。对于地下封闭式调蓄池,可采 用重力排空和水泵压力排放空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能耗。应合 理确定排空水泵启动的设计水位,避免在重力排空的后半段排空 流速过小,影响调蓄池的放空时间。雨水调蓄池的排空时间,真 接影响调蓄池的使用效率,是调蓄池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参数。 调蓄池的排空时间和排空方式密切相关,同时取决于下游管 道的排水能力和雨水利用设施的流量。考虑降低能耗、排水安全 等方面的因素,公式(4.4.5)引入排放效率n,n可取0.3~0.9。 算得调蓄池排空时间后,应对调蓄池的使用效率进行复核,如不 能满足要求,应重新考虑放空方式,缩短排空时间。
4.4.6关于雨水调蓄设施容积和控制的规定。
确定雨水调蓄储存池容积时,应考虑下列影响因素和原
1要考虑可收集和储存的雨水量,是否常年蓄水,蓄水的主 要用途和蓄水量要求; 2雨水收集后的使用频率和用水量; 3雨水调蓄储存设施有无渗透功能; 4充分考虑其他水源的蒸发、漏失等损失水量,进行水量* 衡分析; 5选用多种形式进行对比、筛选,按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 确定最佳容积。 城镇雨水系统是由汇水街区、管线、沟渠、河道、泵站、检 查井、雨水口、出水口、堰、孔口、调蓄设施及渗透设施等要素 组成的一个拓扑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变化随机性强、运行控制 为多目标的网络系统。 运行中的雨水调蓄系统,其状态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加 之结构的复杂性,很多参数和状态变量是不确定的,整个系统表 现出强烈的动态性、随机性。到自前为止,数学模型法是展示雨 水调蓄系统运行状态的最有效方法。因此,规范规定在有条件区 域调蓄设施设计宜采用数学模型法,该方法能动态的反应出调蓄 设施的运行工况,有利于后期维护管理
5.1.1规定了雨水的利用方式
5.1.1规定了雨水的利用方式。 雨水入渗除了自然入渗外,还可以在入渗面下设置增渗设施, 如在绿地覆小于15m的区域,可在绿地下增加渗排设施,加快 雨水的入渗排除:在透水铺装下层为非透水面的区域,通过在其 下面设置排水措施,可增加设施的渗排雨水量。在有收集要求的 区域,雨水入渗系统中可增加收集设施,如在下沉式绿地、植草 沟、透水铺装等设施下增加收集管网,则既可达到雨水入渗的目 的,同时还能将入渗的雨水进行收集。 雨水利用要根据当地的缺水情况,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雨 水需求量和水质要求,杂用水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 经济合理性等条件综合确定。 入渗的雨水已经通过士壤过滤,减少了雨水的后续处理措施, 雨水的收集回用系统应包含雨水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管网等。 在收集过程中,首先,应对不同下垫面的初期径流进行弃流,通 过收集管网的输送,将雨水收集至储存设施中,然后经过过滤、 俏毒等处理,最后通过回用管网将雨水进行回用。 降雨发生时雨水通过收集系统进入到雨水储存设施中,达到 周蓄的作用,待降雨减小或停止时,再将雨水储存设施内的雨水 通过排放管网排出
影响开发系统的形式和规模应根据场地内的雨水设计标准、下垫 面情况以及回用水量等确定,以满足雨水设计标准为目标,综合 考虑下垫面以及回用水量、场地环境与卫生等因素。
5.1.5规定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可收集的雨量是确定设施规模大小的因素,杂用水 水量应与雨季降雨量变化相吻合,更高效的利用雨水。雨水回用 于杂用水时,杂用水水质要求决定雨水利用的处理工艺,同时经 济性是使用率的保证,避免投资浪费。
渗排一体化设施既可净化雨水径流,文能对雨水进行输送
5.1.6渗排一体化设施既可净化雨水径流,文能对雨水
并且方便雨水的入渗。渗排一体化设施可设置在绿地下面,在小 区机动车道旁的绿地更加适合设置渗排一体化设施,机动车道上 的雨水通过渗排一体化设施的净化,一部分输送至排水管末端进 行后续利用,另一部分在渗排设施内就入渗至土壤内。小区内机 动车道占地面积较多,而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水质较差,需要经 过处理后才可进行地面入渗。由于小区内绿地面积较多,可考虑 采用地面的生态设施来处理机动车道雨水,雨水径流经过生态设 施净化处理后可进行士壤入渗。对于小区机动车道上的雨水处理 渗排一休化设施具有便捷、经济、生太等特占
5.1.7规定了常用的几种雨水调蓄设施类型,雨水收集池的排空 时间不得大于12h。
5.1.7规定了常用的几种雨水调蓄设施类型,雨水收集池的排空
5.1.8本条引自《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规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设置规模或标准。建设用地内雨水利用工
5.1.8本条引自《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
1建设用地内雨水利用工程的规模应与雨水资源的潜力
调,雨水资源潜力一般按多年*均降雨量计算: 2建设用地内通过雨水入渗和回用能够把可资源化的雨水消 耗掉,因而用地内雨水消耗能力不对雨水利用规模产生制约作用 3城市雨水利用作为节水和环保工程,应尽量维持自然的水 文循环环境; 4规模标准定得过高,会浪费投资;定的过低,又会使雨水 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参照农业雨水收集利用工程,降雨重现期 般选取1~2年。
景观水体具有较大的景观水面,该水体应设有水循环等水质 保护设施。屋面雨水进入水体蓄存用作补水,可不加设水质处理 设施,这是屋面雨水回用中最经济的方式。室外土壤有充足的入 参能力接纳屋面雨水,则屋面雨水选择入渗利用更经济合理。另 外,景观水体本身所收纳的降雨应该蓄存起来利用。
规定了雨水不宜和中水原水活
雨水的水量波动较大。降雨间隔的波动、降雨量的波动和中 水原水的波动相差悬殊。中水原水保证率高,围绕着*均日水量 上下波动,高低峰水量的时间间隔为儿小时。而雨水来水的时间 间隔分布范围是儿小时、儿天、甚至儿个月,雨量波动需要的调 蓄容积比中水要大儿倍基至十多倍,且池内的雨水量时有时无。 雨水和中水原水水质相差较大。中水原水的最重要污染指标 是BODs,而雨水污染物中的BODs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处理 工艺的选择大不相同
.2规定了雨水入渗设施的利
绿地(包括非铺砌地面)和铺砌的透水地面的适用范围广, 宜优先采用:当地面入渗所需要的面积不足时采用浅沟入渗;浅 沟入渗适用于土壤渗透系数不小于5×10m/s的场所。当采用浅沟 入渗所需要的面积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渗透管入渗。河北省 大部分地区连年缺水,地下水位下降较明显,大部分城镇地下水 位较深,有利于雨水渗透。
5.2.5规定了透水铺装的做法
透水面层、透水垫层应有足够的孔隙率,用手暂存雨水,因 为降雨较为集中,历时较短,雨水入渗主要决定于士壤的渗透能 力,同样历时内土壤的渗透量远小于降雨量,多余的雨水会存储 在渗透的孔隙内,由土壤层缓慢渗透。不设渗透垫层或不规范均 亚重影响渗透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小的灰尘将会缓慢渗入 到透水面层、透水垫层内,渗透层内的孔隙将会逐步减少,因此 设计阶段应尽量加大渗透层的空隙率。
5.2.6规定了下沉式绿地的做法
绿地雨水渗透设施应与景观设计结合,边界应低于周围硬化 地面。雨水入流宜采用分散式进水,减少对绿地的冲击,有条件 可在入口处设置消能缓冲措施。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选取很重要 要满足耐耐要求并与景观协调一致。否则经常更换植物既影 响美观文增加投资。
通常在绿地入渗面积不足,或雨水入渗性太小时采用注地入 渗措施。洼地的积水时间应尽可能短,因为长时间的积水会增加 土壤表面的阻塞与淤积。进水应沿积水区多点进入,对于具有较 长坡度的积水区应将地面做成梯田形,将积水区分割成多个独立 的区域。积水区的进水应尽量采用明渠,多点均匀分散进水。 5.2.8生物滞留设施用以临时滞留和净化雨水,通过自然蒸发、
5.2.8生物滞留设施用以临时滞留和净化雨水,通过自然蒸发、 土壤渗透、过滤、吸附、植物截留、生物降解能够有效减少径流 量、削减峰值流量和净化雨水,一般用于处理城市屋顶、机动车 道、人行道以及其他不透水铺装表面上形成的径流
.2.11规定了渗透管沟的设
建筑与小区中的绿地入渗面积不足以承担硬化面上的雨水 时,可采用渗水管沟或渗水井入渗。汇集的雨水通过渗透管进入 四周的砾石层,砾石层具有一定的贮水调节作用,然后再进一步 句四周土壤渗透。相对渗透池而言,渗透管沟占地较少,便于在 城区及生活小区设置。它可以与雨水管道、入渗池、入渗井等综 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渗透管外用石填充,具有较大的蓄 水空间。在管沟内雨水被储存并向周围土壤渗透。对于进入渗沟 及渗管的雨水宜在入口处的检查井内进行沉淀处理。
5.3.4规定了汇水面积的确定方法。
当斜坡屋面的竖向投影面积与水*投影面积之比超过10%时, 可以认为斜坡较大,附加面积不可忽略。高出汇水面的侧墙有多 面时,应附加有效受水面面积的50%。雨水总量计算时则只需要
按水*投影面积计,不附加竖向投影面积和侧墙面积,因为总雨 量的大小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屋面雨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不与建筑内污废水排水连接,目 的是避免雨水被污废水污染,避免雨水通过污废水排水口向建筑 内倒灌雨水。 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属于有压排水,在室内管道上设置敲开式 开口会造成雨水外泄,损室内。屋面雨水排水出户管到室外后 可与室外雨水管道连接到一起。
5.3.8规定了收集系统设置弃流设施
初期径流雨水污染物浓度高,通过设置雨水弃流设施可有效 地降低收集雨水的污染物浓度。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收集屋面 雨水的系统和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设施,减少净化工艺负荷。植物 和土壤对初期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吸纳作用,在雨水入 渗系统中设置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设施可减少堵塞,延长渗透设施 的使用寿命
6.9规定了绿色屋面雨水口的
绿色屋面上的雨水应先通过种植土层的滞留与过滤后再排 出,因此为保证雨水先进入种植土层,屋面的雨水口设置标高不 能高于种植土的标高,在屋面设有雨水收集沟等措施时,雨水口 可设置在收集沟内。为保证屋面安全,做绿色屋面的建筑屋面都 应有疏排水设施。
5.3.10规定了雨水口的设置要求
一般推荐使用成品雨水口,并具有截污功能。因为地口 专染较重、杂质多,为减少雨水渗透设施和蓄存排放设施白
或杂质沉积,需要雨水口具有截污功能。其中顶面标高与地面高 差缩小到30mm~50mm,主要考虑人员活动方便,因小区中硬化 地面为人员活动场所。同时小区的地面施工应比市政道路精细, 校小的标高差能够实现。另外,有的小区广场设置的雨水口类似 无水封地漏,密集且精致,其间距仅十儿米。传统雨水口的雨 翰可拦截较大的固体,但对于雨水利用设施效果不理想。雨水口 的截污功能主要指的是挡截雨水径流中绝大部分固体物基至部分 亏染物SS,这类雨水口应是车间成型的制成品,并体可采用合成 树脂等材料,其构造应方便清掏与维护操作,并应有固体物、SS 等污染物去除率的试验参数。
5.3.12规定了屋面雨水优先选择收集回用方式的条件。
当雨水充沛,且时间上分布均*时。收集回用设施的利用率 高,单方回用雨水的投资少,利于收集回用。当工程雨水量大, 但由于建筑物条件限制蓄水池规模不大时,屋面收集来的雨水相 对较多。这时可通过蓄水池溢流使多余雨水进入渗透设施。这种 方式比把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分设为两套系统,并分别服务于入渗 和回用更经济,*时较小些的降雨都优先进入了蓄水池,供雨水 管网使用,这相对扩大了*时雨水的回用量,并增大蓄水池、处 理设备的利用率,因此使回用水的单方综合造价降低。大型屋面 建筑收集雨水量大,雨水需求量比例相对较高,因而回用雨水的 单方造价低。同时,大型屋面公建的室外空地较少,可入渗的士 壤面积少。故推荐采用收集回用方式
4规定了雨水弃流设施的设
雨水弃流装置目前可分为成品和非成品两类,成品装置 装方式分为管道安装式、屋顶安装式和埋地式。管道安装
流装置主要分为累计雨量控制式、流量控制式等;屋顶安装式弃 流装置有雨量计式等:理地式弃流装置有弃流井、渗透弃流装置 等。弃流装置设于室外便于清理维护,当不具备条件必须设置在 室内时,为防正弃流装置发生堵塞向室内灌水,应采用密团装置 当采用雨水弃流池时,其设置位置宜与雨水蓄水池靠*建设,便 于操作与维护。
在管道上安装的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装置在截留雨水过程中, 有可能因雨水中携带杂物而堵塞管道,从而影响雨水系统正常排 水。这些情况涉及到排水系统安全问题,因此在设计中应特别注 意系统维护清理措施,在施工、管理维护中还应建立对系统及时 维护清理的措施、规章制度。 安装在立管或出户管上的小型初期径流雨水弃流装置由于数 量较多,调试、清理维护工作量较大,且国内企业提供的产品已 经可以实现对雨水弃流装置单个或编组进行自动控制,故推荐采 用自动控制方式。
5.4.1屋面雨水污染程度较低,并且集水效率高,是雨水资源利 用的首选。自前国内研究单位针对不同下垫面收集水质的研究表 明,屋面材料对雨水污染物成分和浓度均构成影响,但初期雨水 与后续雨水的雨水水质污染程度差别比较明显,在降雨过程中如 果降雨强度增大,污染物浓度也可能随着增大,污染物浓度不易 控制。
丁天狂。 5.4.2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保证建筑物地下室不因降雨受淹。地下 室内雨水蓄水池发生的溢流水量有难预测的特点,出现溢流时, 持别是设备提升溢流雨水时需人员到位以应对不测情况,这是设 置溢流报警信号的主要目的。室内蓄水池的溢流口低于室外路面 时,可采用两种方式排除溢流雨水,自然溢流和自动提升设备。
5.4.3规定了蓄水池不能重力溢流时的设置方法,保证
当不设溢流提升设备时,可采用雨水自然溢流。但由于溢流 口低于室外路面,则路面发生积水时会使雨水溢流不出去,甚至 室外雨水倒灌进室内蓄水池。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溢流雨水时 应采取雨水进入室内的措施。采取的措施有多种,最安全的措施 是蓄水池与室内地下室空间隔开,使雨水进不到地下室内。另 种是地下雨水蓄水池和弃流池密闭设置,当溢流发生时,不使溢 流雨水进入室内,检查口标高应高于自然地面。由于蓄水构筑物 可能被全部充满,必须设置的开口、孔洞不可通往室内,这些开 孔包括入孔,包括控制器或供电电缆的开孔等,采用连通器原理 观察液位的液位计亦不可设置在建筑物室内。 设置超越管的作用是蓄水池故障时,屋面雨水仍能正常排到 室外。
5.4.5规定雨水池回用容积的确定方法。各设区市应按建设区域 内采用12年一遇最大24h最大降雨量选取。 5.4.7对塑料模块水池承载能力、安全期限和水力性能进行了规 定。 5.4.9 规定雨水进入中水清水池时,中水清水池的容积应相应调 整。
5.5.1规定了雨水调蓄系统的组成。
调蓄池通常设置在干管一侧,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进水较高 其管顶应与池内最高水位持平:出水管较低,其管底应与池内最 低水位持平。 2底部流槽式调蓄池 雨水从池上游干管进入调蓄池,当进水量小于出水量时,雨 水经设在池最底部的渐缩断面流槽全部流入下游干管而排走。池 内流槽深度等于池下游干管的直径。当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时,池 内逐渐被高峰时的多余水量所充满,池内水位逐渐上升,直到进 水量减少至小于池下游干管的通过能力时,池内水位才逐渐下降 至排空为止
5.6.1规定了雨水回用时的原则。
规定雨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厂
在选用雨水处理工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雨水的处理水量, 丽水来水水质,雨水回用部位的水质要求,雨水处理成本和运行 费用。在工艺流程选择中还应充分考虑其他因素,如降雨不确定 雨水水源不稳定,雨水储蓄和设备时常闲置等。雨水利用要尽可 能简化处理工艺,以便满足雨水利用季节性,节省投资和运行费 用。
5.6.3本条推荐雨水处理所采用的技术
雨水的可生化性很差,因此雨水处理推荐采用物理、化学处 理等适应季节变化,间断运行的技术。应选择水质较好的雨水收 集回用,处理工艺力求简单,宜采用过滤、沉淀、消毒等处理方 式相结合。 雨水处理是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中,再集中进行物理、化学 处理,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目前给水与污水处理中的许多工艺 可以应用于雨水处理中。采用化学处理法时,应考虑到雨水来水 量的不确定性,药剂的投加系统不应设在原水池内。
5.6.4本条推荐屋面雨水的常规处理工艺
确定屋面雨水的处理工艺的原则是力求简单,主要原因是: 室面雨水经初期径流弃流后水质较好。当工艺的出水达不到景观 水体水质要求时,应考虑利用景观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和水体处 理设施对混有雨水的水体进行净化。当所设的景观水体有确切的 水质指标要求时,应设有水体净化设施。 此处理工艺可用于原水较清洁的城市雨水,比如环境质量较 好或雨水频繁的城市。在选择水处理工艺时,应考虑雨水来水量 的不确定性和净化设备工作的间歇性问题。
5.6.6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工业和民用,工业用冷却补水的水质
5.6.6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工 要求不高,水质处理简单,比较经济;民用空调冷却塔补水虽然 水质要求高,但用水季节和雨季非常吻合且用量大,可提高蓄水 池蓄水的周转率。 雨水用于绿化和路面冲洗从水质角度考虑较为理想,但应考 患降雨后绿地或路面的浇洒用水量会减少,使雨水蓄水池里的水 积压在池中,设计重现期内的后续(3日内或7日内)雨水进不 来,导致减少雨水的利用量。
5.6.8本条推荐消毒方法。
本条是根据经验推荐雨水回用水的消毒方式,一般雨水回用 水的加氯量可参考给水处理厂的加氯量。根据国外运行经验,加 氯量在2mg/L~4mg/L左右,出水即可满足城镇杂用水水质要求。
5.6.13规定了保证雨水使用安全的措施
关于雨水回用水管加标识的规定。为避免雨水回用水管被误 接、误用,雨水回用水管应增加标识以区别于其他电力、供热、 燃气、排水等管道。对雨水回用管道、取水口加标识后,在以后 的运行维护中也易于识别。
5.7.2推荐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控制
通常,降雨属于自然现象,降雨的时间、雨量的大小都具有 不确定性,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宜采用自动运行,采 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雨水利用率, 控制回用水水质,保障人民健康。水处理设施的自动监控内容包
括各个工艺段的出水水质、净化工艺的工作状态等。回用水系统 内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蓄水池液位状态、回用水系统的供水状态 雨水系统的可供水状态、设备在非雨季时段内的可用状态等,并 能通过液位信号控制系统设备的运行。
6.1.1给出了雨水调蓄设施的要求
明确了雨水调蓄设施要优先利用自然条件,雨水调蓄设施的 建设要与周边的景观地形相协调,最大化利用重力自流进行收集 调蓄,尽量不设置提升泵站。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透水面积逐渐增大,导致雨水径流量不 断增大。而利用管道本身的空隙容积来调蓄流量是有限的。在雨 水管道设计中,利用一些天然洼地、池塘、景观水体等作为调蓄 池,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中,待洪峰径流量下降后,再 从调蓄池将水慢慢放出,由于调蓄池调蓄了洪峰流量,消减了洪 峰,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下游雨水干管的管径,对降低工程造价 和提高系统排水的可靠性具有重大意义。 雨水调蓄设施的建设要有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结合开发式 绿地、景观水体、河道、池塘建设的调蓄设施必须设置安全防护 措施,具体可设置防护栏杆、标识标牌等措施。 调蓄池的位置应布置在汇水面下游,自的是保证雨水管线通 顺,工程造价低,若布置在其他位置,为保证调蓄设施的调蓄能 力,会出现雨水管线折返,增加工程造价和管线理深。 6.1.3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比较高,若进行利用,其处理成本 很高。初期雨水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和悬浮固体,跟生活污水
6.1.4规定了渗透设施的常用形式。
6.1.4规定了渗透设施的常用形式。 分散式雨水渗透形式是最常使用的入渗形式,运行管理与施 工建造经验成熟,应用广泛且造价较低。 深井式雨水入渗系统造价较高,对入渗水质有较高的要求。 日深井式入渗可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 特别是主要以地下水为饮用水的地区,可有效保护水资源,
2.1规定了低影响开发的形
采用的技术形式应与市政工程的具体特点相适应,并 经济比较后确定。 雨水入渗系统宜设雨水收集等设施 2 调蓄排放系统宜设雨水收集、储存和排放管网等设放 3 收集回用系统应设收集、储存、处理和回用管网等计
鉴于市政场站,如公交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具有建设雨水 空制与利用设施的条件,经初期雨水弃流后即可收集场站内部雨 水,也可收集区域雨水。收集的雨水经适当处理可用于场站内部 绿化、消防补水、设备清洗等。市政场站内雨水应首先进行弃流 处理,场站内机动车比较多,在长期不降雨时地面污染物比较多 初期雨水污染物含量较高,初期雨水弃流后可降低后续处理单元 的处理负荷。 独立的市政工程场站面积大,雨水量大,所产生的径流量大,
为充分利用其雨水资源,首先要考虑雨水的收集与回用。 下凹式立体交义道路排水应设独立的排水系统,其出水口必 须安全可靠。当立体交义地道工程的最低点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 应采取排水或控制地下水的措施。高架道路雨水口的间距宜为 20m~30m。每个雨水口单独用立管引至地面排水系统。雨水口的 入口应设置格网。 绿地水体应首先在满足安全条件下合理设置生态驳岸,在水 流速度较快、冲刷较强的区域,采用植物与主木工程相结合的生 态驳岸,在水流速度较缓、冲刷较弱的区域采用植物自然驳岸。
6.3.1规定了市区路段结合道路排水系统设计的雨水调蓄排放系
统的要求。 新建道路工程具有建设雨水调蓄排放措施的条件,因此规程 规定在新建道路排水工程中应考虑雨水的调蓄排放。在编制市政 管线设计综合阶段应统筹考虑市政管线、道路及其他附属构筑物 的相互关系,做到协调统一。
6.3.6给出了入渗系统设置的要求
实际工程项自中,初期雨水形成的径流或者其他原因导 径流雨水中含有较多杂质和悬浮物。若这类雨水进入渗透 导致入渗系统堵塞,维护管理难度增大,且会存在造成地 染的风险,并对周边建筑物安全和卫生环境造成影响
.7规定了雨水入渗的基本要
同工程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要因地制宜
不可生搬硬套其他雨水利用工程和雨水利用的相关规范。绿地本 身具有保持水主的功效,且绿地的径流系数较小,汇流水量较小, 因此绿地应尽量就地入渗。城镇步行街等多采用铺装透水地面, 经雨水入渗后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当入渗水量比较大时要保证 路基路面的稳定。
6.3.9关于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结构的规定
硬化地面透水铺装具有降低地面径流系数、储水、回补地下 水等功能,特别是道路的透水铺装还具有提高路面抗滑性能、降 氏噪音的功能。全透水铺装结构适宜在基透水性较好时采用, 般雨水可全部透过透水铺装结构层,渗透水通过渗入地下或在 路基内有组织排出。半透水及透水铺装结构不宜在基透水性差 使用,渗透水通过表面层或基层(垫层)有组织排出。 透水面层、透水垫层应有足够的孔隙率,用于暂存雨水。当 降雨较为集中,历时较短时,雨水入渗主要决定于土的渗透能 ,同样历时内土的渗透量远小于降雨量,多余的雨水暂存于 参透层的空隙内,由王壤层缓慢渗透,不设渗透垫层或垫层不规 范均严重影响渗透效果。河北省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较差、降 坐量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细小的灰尘将会缓慢渗入到透水面 、透水垫层内,渗透层内的空隙将会逐步减小,因此设计阶段 应尽量加大渗透层的孔隙率
6.3.10关于透水铺装路面种类的规定
透水地面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效益,特别是在 人行道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尾矿带通道透水砖和建筑固体废弃物 再生砖在渗透性能、强度等方面均能达到国家要求,并且具有环 保、价格低廉的的优势。此类砖可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建设中。
6.3.11关于轻型荷载硬化地面透水铺装面积的规定。
铺装透水地面应采用轻型荷载硬化地面,轻型荷载硬化地面 在制作运输过程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施工方便、环保、节 省材料等优点。轻型荷载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不应小于40%,应 符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6.4.1~6.4.4
下沉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的一种。下沉式绿地是在绿 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一定的高程,以利于周边径 流雨水的汇入。 下沉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 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较普通绿地而言,下沉式绿地具有 利用下沉空间充分蓄集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地表径流污染 等优点。典型的下沉式绿地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雨 水口设在绿地内,雨水口低于路面高程并高于绿地高程。下沉式 绿地先汇集了周边道路等区域产生的雨水径流,绿地蓄满水后再 流入雨水口。 如果绿地高于地面,许多雨水在来不及渗透的情况下,会溢 出到硬化的路面上,形成地面径流后流入下水道白白排走。下沉 式绿地可以临时蓄积雨水,遇到暴雨的时候,即使一时来不及渗 透,也可以积蓄近10cm的雨水,然后慢慢渗入地下。计算区域 为下沉式绿地比例对下沉式绿地的渗蓄能力影响明显。
6.4.10关于雨水弃流设施弃流量的规定
关于雨水弃流设施弃流量的规定
6.4.10关于雨水弃流设施弃流量的规定。 对市政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初期雨水弃流量非常关键。控 制一定量的初期雨水,能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 国内外对初期雨水弃流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6.5.2规定了下凹桥区排水形式。
6.5下凹桥区与地下空间
下凹桥区可分为上跨、下凹两种形式。实际工程中,下凹桥 区易成为城镇积滞水点,严重时可阻断道路交通,造成交通瘫痪。 鉴于下凹桥区是保障城镇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节点,本规程规定 了下凹桥区排水形式宜采用调蓄与强排相结合的方式。
6.5.4规定下凹桥区雨水口的设计原则
实际工程中,由于下凹桥区设计雨水口数量较少,经常出现滞水 现象,且雨水口经常会出现淤堵。本条规定主要考虑雨水口的数 量应与雨水管道设计流量匹配。鉴于下凹桥区排水的重要性,本 条规定雨水口和雨水连接管流量应设计重现期流量的1.5~3倍, 当条件许可时宜取上限。
定。城市重要的地下空间开发区域对区域排水安全有较高要求, 为防止雨水溢流风险,城市重要地下空间内不宜建设雨水调蓄设 施。一般宜在其周边区域建设蓄水设施,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排水 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6.6.1提出了城市水系改造的主要方向。水系改造的自的应包括 提高城市行洪调蓄能力、为改善水质创造条件、为丰富生物多样 性提供生态走廊,形成城市独特的景观和水上交通通廊、提高水 本的观赏价值等。因此,结合水系各类功能的发挥提出相应的改 造要求。
6.6.5有条件的季节型河道水系DB12T 3024-2020 医学检验危急值获取与应用技术规范,河岸要充分考虑雨水
刷,河岸边界线宜设计成凸凹形状,或不固定水边,由植物生长 形成自然地水边线,同时自然摆放抛石:在水边不可能生长植物 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大小不规则的多空隙型护岸,形成低流速区 域;对护岸加固的地方,优先采用木笼等空隙多的构造物,水流 较缓地带采用树枝木笼
7.0.1规定了低影响开发设施运行管理的组织和制度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宜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 进行,或由建设单位委托专门公司进行管理,工程的运行管理和 维护应规范化、专业化。
7.0.2规定了雨水口和透水铺装地面使用中的要求。 建筑、小区与市政工程中存在着向雨水口倾倒生活污废水或 亏物的现象,特别是在地下室或首层附属空间住有租户的小区, 这将严重污染收集的雨水,影响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功能DB37T 4060-2020 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运行规范,运行管 理中必须杜绝这种现象。
统一书号:155160:795 定价:30.00元
统一书号:155160:795 定价: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