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1/T 0010-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101/T 0010-2019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DB2101/T 00102019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2101/T 00102019
DB2101/T 00102019
GB/T 41979.5-2022 搅拌摩擦点焊 铝及铝合金 第5部分:质量与检验要求.pdf沈阳市地方标准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DB2101/T0003—2019 条文说明
DB2101/T 00102019
总 基本规定 F 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4. 1 一般规定. 4.2策划内容. 4.3绿色设计文件, 4.4规划建筑专业 4.5结构专业. 4.6给水排水专业. 4.7 暖通空调专业.. 4.8电气专业,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 1 一般规定 5.2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局 5.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5.4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5.5场地绿化与景观设计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6. 1 一般规定 6.2 空间合理利用, 6.3 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 6. 4 围护结构, 6.5室内声环境 6.6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结构设计 7. 1 般规定 7. 2 结构优化设计 结构材料选用, 给水排水设计 8. 1 般规定 8.2 节水系统 8.3 设备与器具 8.4 非传统水利用 暖通空调设计 9. 1 一般规定 9. 2 暖通空调冷热源 9.3 供暖系统, 4 9.4 通风空调系统 2 9.5 自动控制与检测。 10电气设计 10. 1 一般规定 10.2 供配电系统
DB2101/T0010—2019 10.3照明 . 10.4电气设备 10.5计量与智能化,
DB2101/T 00102019
1.0.1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 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严峻,资源消耗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在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 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 环境的影响,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从场地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 业的可持续发展。
1.0.1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 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严峻,资源消耗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在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 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 环境的影响,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从场地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 业的可持续发展。
DB2101/T 0010—2019
3.0.1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用地性质,建筑用地得到城市土地和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按照城市规划管理 相关规定进行建筑设计,是判断场地建设有无破坏当地文物、自然生态、基本农田的基本条件;在场地设计 中,新建建筑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是绿色建筑在场地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3.0.2绿色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在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内所采用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有些技术、设备和材料 虽然初期投入的成本较低,但在建成后运营中维护、管理成本会很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技术其实也是 种浪费;而有些技术、设备和材料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却减少了运营使用中的维护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 故综合分析比较非常重要 3.0.3绿色设计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进行的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与建筑的规模、性 能、品质和经济造价有关,应该针对住宅建筑的特点综合考虑建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实用等因素, 进行绿色策划,确定合理的定位目标,避免因片面追求过高的星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绿色设计策划是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必要的内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是建筑设计不可缺少 的三个阶段,绿色设计应融合贯穿于各阶段设计中。通过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强调建筑绿色设计重要性,并在 每一个设计阶段逐步深化技术内容,保证绿色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同时保持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各专 业协调一致,同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按专业提出本项目绿色技术对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要求,确保绿色技术的 客实。 3.0.4绿色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平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核、 宗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集成工作模式为业主、工程师和项目其他关系人创造共享平台,使 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绿色设计的共享有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是建筑设计的共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的过程,在设计的全过 程中要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 计的结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的交流 平台。 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 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计思路,全面引入绿色理念, 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 集成包括集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业主、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计 手法和设计理念。不同专业的设计师通过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捉和理解业主或使用者的 需求,共同完成创作和设计,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 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绿色设计强调以定量 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如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通风、日照和天然采光、围护结 节能、声环境优化等多种技术策略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定量化分析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检测 或模型实验等手段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对各类设计人员特别是建筑师的专业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 对现有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 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 绿色设计强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 能,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球 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
DB2101/T00102019
4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41.1.1绿色设计策划的目的是指明绿色设计的方向,预见并提出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建筑设计内 容,将总体规划思想科学地贯彻到设计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绿色设计策划的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绿色设计策划时宜提倡采用本土、适宜的技术,提倡采用性能化、精细化与集成化的设计方法,对设计 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优化调整与造价分析,保证在全寿命周期内经济技术合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建筑工程 的投资。 绿色建筑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过大的建筑面积设置、不必要的功能布置,造成空间闲置,以及 设施、设备的过分高端配置等都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建筑在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而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在策划阶段得到解决。 41.1.2设计策划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需要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需综合平衡各阶段、 各因素的利益,积极协调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组建“绿色团队”确立项目目标,是实现绿色 建筑最基础的步骤。 “绿色团队”的组成可包括建筑开发商、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咨询顾问、承包商等。传统的设计流 程,是由每个成员完成他们的职责,然后传递给下一家。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从分阶段、划区块的工作 模式,转换到多学科融合的工作模式,“绿色团队”成员要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确保 项目目标的完整实现,
4.2.1绿色设计策划是设计团队知识管理和创新增值的过程。通过策划,可以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调查和研究,为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解决途径。 4.2.2绿色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 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为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撑。 绿色设计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查等。首先对用地 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场地状况、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 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具有市场适 应性
4.2.1绿色设计策划是设计团队知识管理和创新增值的过程。通过策划,可以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调查和研究,为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解决途径。 4.2.2绿色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 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为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撑。 绿色设计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查等。首先对用地 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场地状况、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 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具有市场适 应性。 4.2.3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绿色建筑的第一步。绿 色建筑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和定位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地理、气候和水文等)、社会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与社会认识等)、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 目的总体目标应满足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应经济适宜。 在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的总体目标后,可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基础。 4.2.4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应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 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 优先通过场地生态规划、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优化等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利用场地与气候特 征,实现绿色建筑性能的提升;无法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目标时,可考虑增加高 生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使用, 应基于保证场地安全、保持场地及周边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等原则,判断场地内 是否存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当需要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恢复 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地形、地物和生态系统 4.2.5在确定绿色设计技术方案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和风险等分析 与评估。首先,可将方案与绿色建筑相关认证控制项或相关强制要求一一对比,审查项目有无成为绿色建筑 的可能性,可根据需要编制并填写绿色设计可行性控制表。如果初步判断不满足,可寻求解决方案并分析解
4.3.2绿色设计专篇应由建筑设 机共同编制。任坝目建议十 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或投标的方案设计应根据需求进行绿色设计策划,所编制的绿色设计策划书,作 为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投标方案或方案设计说明中的绿色设计专篇,并应在投资总额中计入绿色技术的 经济费用。 4.3.3对于确立绿色建筑定位目标的建筑项目,绿色设计应作为初步设计中专项设计内容之一,在初步设计 中由建筑专业牵头,汇总各专业的技术措施,统一编制绿色设计专篇。本阶段的绿色设计专篇,可为业主或 开发商施工招标和主要设备采购提供技术依据。 4.3.4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应结合各自独立的施工图设计说明,按专业编制专项说明,明确各专业设计 应落实的技术措施以及必要的施工和运营的控制要求
4.4.2策划方案中应明确具体措施,保证室内外坏境质量。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在住宅建筑的绿色设计中,有条件时宜主动考虑采用可工业化 筑结构体系。
4.6.1水资源状况与当地的区域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城市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应在区域规划的同时,对当 地的水资源状况、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查、估算与评价,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6.2沈阳市属于水质型缺水地区。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应优先考虑雨水资源的利用,并确定合理的水处理工 艺。
4.7.1常规能源条件包括:电力、燃油、燃气、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如考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应按照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 现程》DB2101/T01的规定,在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研,宜结合工程地质勘探,对 线层地热能资源条件进行初步分析。 4.7.2住宅建筑宜优先选择区域集中供热系统;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的提高,独立新风系统可以作为 顶目方案策划的一个选项。 利用可再生能源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方可采用。如考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应认 真分析已有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勘察报告,当考虑采用土壤源热泵形式时,还需了解可供埋管的场地位置及面 积等实际情况,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效依据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是最常用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冷热电联供具有靠近用户、梯级利用、一
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将 配合空调动力专业进行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时应结合项目特点及设施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建筑外观、环境质量影响作 出正确的评估,需要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采用此类技术。 公共电网通常比用户自备的电源更为经济也更为可靠,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把公共电网作为常用电源,可再生 能源和冷热电联供仅作为补充电力能源。 4.8.2在方案策划阶段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方案,优先利用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尽量 设置变配电所和配电间居于用电负荷中心,合理规划电气线路,减少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质量,优先选择符 合功能要求的效率高、损耗低的节能技术和电气设备,确保绿色设计真正融合在整个设计过程之中,保证绿 色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各专业协调一致,保证绿色技术的落实, 当建筑所处环境适合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应用时,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采用此 类技术。 公共电网通常比用户自备的电源更为经济也更为可靠,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把公共电网作为常用电源,可 再生能源和冷热电联供发电仅作为补充电力能源, 当项目地块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冷热电联供时,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优先采用并 网型系统。 根据建筑功能特点和运营情况,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评估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的可行性,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高效利用资源、灵活管理、应用方便、安全舒适等要求,并可达到节约能 源的目的。
DB2101/T 0010—2019
5.1.1住宅建筑设计中有关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总量等技术经济指标是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确定 的,这些技术经济指标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设计中只能优于规划提出的指标而不允许降低指标, 凡是不满足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设计就不具备绿色建筑的资格 5.1.2场地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自然资源包括地形 地貌、地表水体、表层土壤、雨水、地下水、地下空间等;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 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5.1.3生态补偿是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变化 影响。室外环境的生态补偿重点是改造、恢复场地自然环境,通过采取植物补偿等措施,改善环境质量,减 少自然生态系统对人工干预的依赖,逐步恢复系统自身调节功能并保持系统健康稳定,保证人工一自然复合 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5.2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局
5.2.4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住宅区停车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地下空间的 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统一规划,但从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 排等生态环保要求出发,地下空间利用应有度、科学合理。地下空间的利用应考虑基地地质条件、结构类型 和使用性质的诸多因素限制,不应盲目的为绿色建筑达标开发建设地下空间,确实不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的建 设项目,可不考虑本条规定。 5.2.5建筑室内的环境质量与日照密切相关,日照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 《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第二十四条:除原有住宅日照达不到2小时外,且新建建 筑对其日照不构成影响的情况外,新建建筑对周边原有住宅日照产生遮挡的,应保证被遮挡住宅日照达到不 氏于大寒日2小时, 建筑布局不仅要求本项目所有建筑都满足有关日照标准,还应兼顾周边,减少对相邻的住宅、幼儿园生 活用房等有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条文中的“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是指:(1) 对于新建项目的建设,应满足周边建筑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2)对于改造项目分两种情况:周边建筑改造 前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其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周边建筑改造前未满足日照标准的,改造 后不可再降低其原有的日照水平。
5.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5.3.1本条所说的公共交通包括地面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总平面规划应调查核实建设用地周边的公共交通设 施配置情况,总平面图纸应反映公交站点位置。基地的主要人行出入口靠近公交站点布置,通过减少到达公 交站点的步行距离满足交通便捷的要求。在绿色建筑评价中以基地出入口与公交站点的距离作为得分点,基 地出入口距离公交车站500m或距离轨道交通站点800m时,是绿色建筑评价的基本分值,当基地出入口500m 范围内有2条或以上的公交线路站点可加分,若设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交站点也可加分。 5.3.2基地内交通设计应有人行通道,人行通道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应保证无障碍通行,且应与城市 道路的无障碍设施形成连续。基本的无障碍设施包括盲道、高差变化处的轮椅坡道等,自行车停车场地、路 边植树以及室外展场均不应占用无障碍设施。 5.3.3停车以地下车库为主,提倡采用机械式、停车楼的停车方式以及限制地面停车数量,主要是为了集约用 地,不仅可保证地面交通畅通,还可减少地面停车对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和电力、燃气等助力车。有些总平面设计虽然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库(场),但停车位 置与建筑出入口相距较远不能方便使用,属于设置位置不合理。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应考虑设置遮阳防雨雪棚 架,满足此条要求可得到评价分数。 在设计图纸上可做到地面停车位不应占用行人活动场地,但在施工落实和物业管理上往往会发生改变
5.4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5.4.3利用地下水时,应符合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并取得政府有关部门的许可,应对地下水系和形态进行评 古,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场地污水渗漏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利用地热能时,应编制专项规划报当地有关部门 批准,应对地下土壤分层、温度分布和渗透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 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太阳能时,应对场地内气候条件、太阳能资源等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利用风 能时,应对场地和周边风力资源以及风能利用对场地声环境、光环境、动植物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和评估。 5.4.6《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中对不同类别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如表5.4.6所示。
1类一居住、文化机关为主的区域; 2类一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工业区; 4类——城市中的道路干线两侧区域。 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一般包括场地周边的环境噪声现状检测,应根据噪声检测的结果对规划布局的 结果进行模拟分析并调整优化总平面布置。采用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如利用对环境噪声不敏感的建筑物 作为对环境噪声敏感建筑物的隔声屏障,也可通过设置绿化隔离带的措施降噪;根据有关资料,1014m宽 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4~5dB,14~20m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5~8dB,20~25m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8~ 10dB,25~30m宽的绿化带可降低噪声10~12dB。 5.4.7建筑物光污染包括建筑反射光(眩光)、夜间的室外夜景照明及广告照明等造成的光污染。光污染产生 的眩光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还会使人降低对灯光信号等重要信息的辨识力,甚至带来道路安全隐患。 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第7章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在 室外照明设计图纸中体现 5.4.9利用绿化遮阳是有效的改善室外微气候和热环境的指施,休憩广场和庭院可设置攀爬绿化的棚架,夏季 有遮阳,冬季有阳光,停车场结合停车位布置树坑种植高大乔木,其树冠可成为车辆天然的遮阳棚。地面、 室面、外墙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的材料,可降低太阳得热或蓄热,降低表面温度,从而达到降低热岛效 应、改善室外热舒适的目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为材料表面反射的太阳辐射热与入射到该表面的太阳辐射热 之比,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和《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提供有部分太阳辐射吸 收系数值。屋面、路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控制面层材料颜色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其核心是要 求采用浅色,比如屋面采用白色面砖、或者浅色面砖(浅黄色、浅白色)则可以满足太阳辐射反射系数要求。 对于屋面,除了通过面层材料的选择,还可以额外的增加热反射涂料来提高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截流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 雨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 道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场地总平面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室外场地受建筑遮挡和树冠投影的遮阴面积,地面、屋面和墙面的太阳
5.5.3地面铺装应选择耐磨材质的材料,延长其使用时间。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其透水性,减少场地雨 水径流量和湿滑程度。 透水铺装包括:镂空面积大于等于40%的镂空铺装(如植草砖),以及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JC/T945 要求的透水砖。 透水性地面的基础应能有效地将地面水渗透到地下土壤内,若采用非透水的基础垫层,则不能起到透水 地面的作用。 透水铺装的透水铺装率计算方法为:区域内采用的透水铺装面积与该区域硬化铺装地面(包括各种道路 广场、停车场,不包括消防通道及覆土小于1.5m的地下空间上方的铺装地面)的百分比。
DB2101/T 00102019
声减巢和保温热的目的是最好的绿色律筑设计 手段,这种被动措施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首选。建筑形体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建筑 的朝向、间距、开窗位置和比例等因素,使建筑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和视野。可采用以下措施: 1规划与建筑单体设计时,以建筑周边场地以及既有建筑为边界前提条件,宜通过场地日照、通风、噪声 等模拟分析确定最佳的建筑形体,并结合建筑节能和经济成本权衡分析。 2宜通过改变建筑形体如合理设计底层架空或设置空中花园改善后排建筑的通风。 3建筑单体设计时,宜在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建筑长宽高比例,使建筑迎风面压力合 理分布,避免背风面人群活动区域形成涡旋区,并可适度采用凹凸面设计增加湿周,降低下沉风速 4建筑形体宜与隔声降噪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建筑裙房或底层凸出设计等遮挡沿街交通噪声,同时,面向 交通主干道的建筑面宽不宜过宽 6.1.2选择的总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冬季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形成 自然通风。沈阳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为南向或接近南向,不宜的朝向为东北东至西北西向。建筑朝向不仅与 日照有关,与主导风向也有关系。 6.1.3纯装饰性构件主要包括: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大量使用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 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单纯为追求标志性在屋顶等处设置的大型塔、球、曲面等异型构件,为追求建 筑造型、体量效果设置超过安全高度2倍以上的女儿墙和玻璃幕墙等围合外墙, 建筑外装饰应结合建筑遮阳构件一体化设计,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太阳能利用所需要的集热设施构件 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设计人员不应让业主自理或由专业厂家负责。
间容量而增加供暖、空调能耗。 6.2.2各功能空间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例如充分利用直射或漫射的阳光,发挥其采光、采暖和杀菌的作 用: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低能耗,提高舒适性。窗户除了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功能外,还具有在视觉上 起到沟通内外的作用,良好的视野有助于使用者心情愉悦,可适当加大拥有良好景观视野朝向的开窗面积以 获得景观资源,但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声环境质量下降采取补偿措施。一般情况下,相邻 王室居任空外窗的水平视线距离不宜小于181 6.2.3电梯群控就是多台电梯集中排列,按规定程序集中调度和控制的电梯。电梯等动力用电也形成了一定比 例的能耗,而目前也出现了包括变频调速拖动、能量再生回馈等在内的多种节能技术措施。 电梯设备选型的节能要求,应由建筑专业在施工图设计说明中的电梯一览表或相关说明中予以明确,由 电气专业配合设计。 6.2.4设置便捷、舒适的日常使用楼梯,可以鼓励人们减少电梯的使用,在健身的同时节约电梯能耗
6.3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
6.3.2地下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可节省白大人工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可设计下沉式庭院、采光窗 井、采光天窗来实现地下室的自然采光,但要处理好排水、防水等问题。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时,地下车 库的覆土厚度不宜大于3m。也可将地下室设计为半地下室,直接对外开门窗洞口,从而获得自然采光和自然 通风,提高地下空间的品质,减少照明和通风能耗。 5.3.3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热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空调开启时间的有效措施之一。建筑应通过自然通风 气流组织分析,使空间布局、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实现建筑通过开窗或通风换 气装置有效自然通风的目的。自然通风设计可通过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 自然通风的效果不仅与开口面积有关,还与通风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 通风开口的位置,尽量使之有利于形成穿堂风,
DB2101/T 00102019
6.3.4冬季供暖季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多数用户会关闭外窗,造成室内通风不畅、新风不足,影响室内空气 品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器等在室外环境不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措施。
5.4.1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对建筑采用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是绿色建筑的基本条件。鼓励绿色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率高于国家 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设计时可利用权衡计算或计算机全年能耗模拟分析的方法计算其节能率,以定 量地判断其节能效果。
5.5.1随看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的发展,机械设施的增多 以及人口密度的增长,噪声问题日益严重,甚至 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公害。人们每天生活在噪声环境中,对身心造成诸多危害:损害听力、降低工作效率甚 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室内噪声水平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尽管建筑的隔声在技术上基本都可 度也不是特别大,但现实设计中却往往不被重视, 录色建筑倡导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理 (员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径,传入整个空间的总噪声级与各面的隔声性能、吸声性能、传声性能以及噪声源密切相关。所以室内隔声 设计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各部位进行构造设计,才能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要求。 2008年,我国颁布实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保障人身健康,规定了环境噪声的最高允许数值。 建筑受到环境噪声与室内噪声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与噪声地图等创新技术对项目的环境噪声现 状进行模拟分析,同时对不同的降噪措施进行综合评估与选型,从而寻求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案。 5.5.2城市交通干道是建筑常见的噪声源,设计时应对外窗、外门等提出整体隔声性能要求,对外墙的材料 和构造应进行隔声设计。除选用隔声性能较好的产品和材料外,还可使用声屏障、阳台板、广告牌等设施来 组隔交通噪声。 5.5.3顶棚的降噪措施多采用吸声吊顶,根据质量定律,厚重的吊顶比轻薄的吊顶隔声性能更好,因此宜选 用面密度大的板材。吊顶的板材种类很多,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其隔声性能,还要符合防火的要求。另外,在 满足房间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吊顶与楼板之间的空气层越厚隔声越好;吊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这样 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墙体的隔声及吸声构造类型比较多,技术也相对成熟,在不同性质的房间及不同部位选用时,要结合噪 声源的种类,针对不同噪声频率特性选用适合的构造,同时还要兼顾装饰效果及防火的要求。
6.6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6.6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DB2101/T 0010—2019
7.2.1结构方案应遵循抗震概念设计基本原理,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确定抗震性 能目标,同时应与业主和有关专家协商确定。结构构件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布局(包括建筑空间变化、使用功能 等)的适应性,延长建筑结构的生命周期。 7.2.2-7.2.3结构应尽量采用平面、竖向规则的方案,满足抗震概念设计。建筑形体优先选择规则、简单的 造型,避免因此导致结构超限和提高结构复杂程度,进而增加工程材料用量。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第3.4.1条(强条)的规定,当建筑设计导致严重不规 则的结构时,不应采用;当建筑设计导致特别不规则的,应进行专门研究论证并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在公 共建筑的绿色设计时,结构专业应与建筑专业紧密配合,进行建筑形体和结构体系的综合优化设计。 建筑材料用量中绝大部分是结构材料。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功能、层数、跨度、荷载等情况,优化 结构体系、平面布置、构件类型及截面尺寸的设计,充分利用不同结构材料的强度、刚度及延性等特性,减 少对材料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采用高强混凝土可以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用量,增加使用空间。在普通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 优先选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宜使用高强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选用轻 质高强钢材可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材料用量。 7.2.4根据上部结构情况,在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建筑物沉降的前提下,地基应优先考虑天然地基。基础在建 筑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进行多方案的论证、对比,采用建筑材料消耗少的结构方案,因地制宜,从结构安 全合理、施工方便、节省材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方面进行论证。 7.2.5建筑上部结构、地下结构、地基基础三者协同分析是保证结构安全合理、优化构件布置及截面、降低材 料用量的有效手段。 根据沈阳地区的地质特点及工程经验,桩底及桩侧注浆可有效提高桩基承载力,此项技术可以大幅度减 低材料用量,符合绿色设计节材的精神。抗浮桩可只考虑桩侧后注浆。 根据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T907规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的 基桩,本地区采用新型桩、新工艺的基桩,应通过先期试桩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通过先期试桩确定单桩 承载力设计值,一方面可以确保桩基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桩基承载力的余量,符合绿 色设计节材的精神。针对设计等级为丙级的桩基,如果地质条件简单、桩基施工质量有保证时,可不进行先 期试桩。
DB2101/T 00102019
7.3.1高强混凝土可减少构件截面尺寸,节约混凝土用量,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寿 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使用高强钢筋可节约钢材使用量,减轻建筑自重,节约基础费用,建筑使用寿 命结束后可再循环使用, 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可参考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22和现行 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关规定。 7.3.2根据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相《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22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HRB400级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量的比例不小于30%时即可得分;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 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小于50%时即可得8分,本标准均取其低值 混合结构的钢 中的钢材 相应的规定执行
7.3.1高强混凝土可减少构件截面尺寸 用量,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使用寿 命,增加建筑物的使用面积。使用高强钢筋可节约钢材使用量,减轻建筑自重,节约基础费用,建筑使用寿 命结束后可再循环使用, 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可参考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22和现行 行业标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193的关规定。 7.3.2根据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相《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101/TJ22规定,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HRB400级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量的比例不小于30%时即可得分;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 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小于50%时即可得8分,本标准均取其低值。 混合结构的钢筋和钢材用量分别按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用量和钢结构中的钢材用量相应的规定执行。
DB2101/T 0010—2019
8.1.1给水排水系统应遵循安全适用、高效完善、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设计理念,避免过度追求形式上的技 术创新与奢华配置。 8.1.2给水排水系统的器材、设备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要求的 产品。 8.1.3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规定,给水加 压设备不得设置在居住空间的上层、下层和毗邻的房间内,避免加压设备运行时产生噪声、振动影响居住环 境。当无法避免时,应与建筑、结构专业配合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对噪声控制具体要求见本标准室内环境 章节。
8.2.1建筑平均日用水标准小于现行国 不小于中间值要求,是评价基本要求。若小于节水用水定额中间值、不小于下限值要求,可获得该项指标高 分。若小于节水用水定额下限值要求,可获得该项指标最高分。 8.2.2充分利用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既可减少二次加压水泵的能耗,还可以减少居民生活用水的水质污 染,达到长期节能运行的效果。在征得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宜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8.2.3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水池、水箱溢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 网漏水量。为避免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 2选用性能高的阀门、零泄漏阀门等。 3合理设计供水压力,避免供水压力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 4做好室外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理深,加强管道工程施工监督,把好施工质量关, 5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 6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具体要求为下 级水表的设置应覆盖上一级水表的所有出流量,不得出现无计量支路 8.2.4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对供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物用途、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 备性能和运行维护管理,合理、安全、节能地进行竖向分区,采用简便易用、经济有效的减压限流措施,避 免超压出流造成的水量浪费。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是评价基本要求。若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 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可获得该项指标最高分。 8.2.7集中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保证用水温度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控制全日集中供应热水系统的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以 减少使用时无效冷水的出流量。可采取控制配水支管长度、优化支管循环方式等措施, 2热水供应系统的分区应与给水系统一致,水加热器应位于热水供应系统的适中位置,配水干管长度不宜 过长,以避免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问题。 3热水锅炉、燃油(气)热水机组、水加热设备、贮水器、分(集)水器、热水输(配)水、循环回水干(立)管应 做保温,保温层的厚度原则上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的经济厚度方法计 算。
8.2.8绿化节水灌溉设计原则
1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滴灌、渗灌、低压管灌等节水灌溉方 变化的调节控制器, 2乔木、灌木、花卉,宜采用微灌、滴灌为主的节水浇灌方式。 3人员活动频繁的绿地,宜采用微灌为主的节水浇灌方式。 4无需永久浇灌植物是指适应本市气候,仅依靠自然降雨即可维持良好生长状态的植物,或在干旱时体内 水分丧失,全株呈风干状态而不死亡的植物。无需永久浇灌植物仅在生根时需进行人工灌溉,因而不需设置
度和耐久性要求,又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当透水 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 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 4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或合 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或硬质铺装地面中 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20%,是评价基本要求, 8.4.2设计控制雨量10.5mm、17.0mm,相当于沈阳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70%时对应的日降雨量。 建筑雨水外排控制总量=设计控制雨量×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 8.4.3景观水体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设计的原则: 1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强制性条文第4.1.5条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 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 2自然界的水体(河、湖、塘等)大都是由雨水汇集而成,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汇集雨水,用于景观水体的 补水,是节水和保护、修复水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景观水体的补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时再 考虑其他非传统水的使用。 3应做好景观水体补水量和水体蒸发量逐月的水量平衡,亦即采用除雨水外的其他水对景观水体补水的量 不得大于水体蒸发量的40%。 4当建筑临近河道时,在获得当地水务及河道等管理部门批准的前提下,可采用河道水。取用河道水应计 量,河道水的取水量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许可规定,不应破坏生态平衡。, 5采用自然生态水体净化技术,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是评价基本要求。 8.4.4根据沈阳市以往关于非传统水源利用设施的实际使用情况,实际利用率很低,设施基本处于摆设状态, 但仍鼓励住宅、办公、商店、旅馆类建筑设置利用非传统水源措施,所以只要设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即可得 分。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规定,“建筑可回用水量”指建筑的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水 量,优质杂排水指杂排水中污染程度较低的排水,如沐浴排水、盟洗排水、洗衣排水、空调冷凝水、游泳池 排水等;杂排水指民用建筑中除粪便污水外的各种排水,除优质杂排水外还包括冷却排污水、游泳池排污水、 时房排水等。当一个项目中仅部分建筑申报时,“建筑可回用水量”应按整个项目计算 8.4.5保证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安全,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是非传统水源利用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也 是保证安全而提出的要求。 与本条款相近的强制性条文有现行《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中第8.1.6条,但只针对建筑中水, 本条将使用范围扩展到了所有的非传统水源,包括中水、再生水、雨水。
DB2101/T 00102019
9.1.1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等被动措施减少暖通空调的能耗需求。 建筑物室内采暖空调系统的形式、技术措施应根据建筑功能、空间特点、使用要求,并结合建筑所采取的被 动措施综合考虑确定。 9.1.2为保证供暖空调房间的舒适性,暖通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计算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9.1.3本条内容与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强制性条文第5.2.1、 7.2.1条及《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2885中第5.1.1条等效。负荷计算是供暖与空调设计的基础, 涉及投资与用能量,因此在国家暖通空调规范和节能设计标准中都作为强制性条文要求。负荷计算采用的围 护结构热工参数等基础数据应与其他相关专业一致。 9.1.4强调设备容量的选择应以计算为依据,避免盲目选择过大的空调设备而造成浪费, 空调系统在全年大多时间内,并非在100%设计负荷下工作,在确定空调冷热源设备和空调系统形式时, 要求充分考虑和兼顾部分负荷时的运行效率。
3.1热力站设置在负荷中心,热力站规模和供热半径不宜过大,可减少循环水泵的输送能耗。
9.3.21合理降低建筑内供暖系统的热媒参数,有利于提高散热器供暖的舒适程度和节能降耗。 2从舒适及节能考虑,地面供暖供水温度宜采用较低数值,国内外经验表明,35~45℃是比较合适的范围。 3根据不同设置位置覆盖层热阻及遮挡因素,确定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9.3.3当冷热水循环泵的EC(H)R值比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2885中的相关 现定的限值低20%时,可作为加分项。 9.3.4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是目前比较成熟可靠的节能方式。关于变频调速水泵的控制方法很多,如供回水压差 控制、供水压力控制、温度控制(甚至供热量控制)等。最常见的是供回水压差控制方案。 9.3.6蒸汽锅炉的补水通常经过软化和除氧,成本较高,其凝结水温度高于供暖、空调系统水和生活热水所 需要的温度,所以从节能、节水的角度来讲,蒸汽凝结水都应回收利用。
9.4.1住宅建筑通风设计包括主动式通风和被动式通风。主动式通风指的是利用机械设备动力组织室内通风的 方法,它一般要与空调、机械通风系统进行配合。被动式(自然通风)指的是采用“自然”的风压、热压作 为驱动对房间降温。住宅进行自然通风是降低能耗和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的有效手段,在过渡季室外气温低于 26℃高于18℃时,由于住宅室内发热量小,可通过自然通风消除热负荷,改善室内热舒适度状况。 9.4.2空调系统排风采用热回收措施具有节能效果,热回收装置的设置原则: 1排风量与新风量的比值应满足房间压力的要求。 2新风量不小于3000m/h的全新风空调系统,宜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其排风显热热回收效率不低于 65%。 3无新风供应的住宅建筑宜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其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55%
CJJ/T 281-2018 桥梁悬臂浇筑施工技术标准9.5自动控制与检测
9.5.1为了节能与舒适,空调与供热系统应配置必要的监测与控制,但实际情况复杂,设计时要求结合具体工 望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控制内容。 9.5.2建筑物暖通空调能耗的计量和统计是反映建筑物实际能耗和判别是否节能的手段,也是检验节能 设计合理性的标准;通过对各类能耗的计量、统计和分析是发现问题、挖掘节能潜力、实施节能改造和 引导行为节能的依据,具体要求如下:入 1冷热源与输配系统等能源消耗量应设置分类、分项、分级计量装置。 2采用集中冷源和热源时,在每栋楼的冷源和热源入口处或需要独立计量的用户单元,应设置冷量和热量 计量装置。 3建筑物内部归属不同使用单位的各部分,宜分别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 9.5.3如果建筑的冷热源系统不能随时根据室外气候与室内负荷的变化进行必要和有效地调节,势必造成能源 良费。本条的出发点是在冷热源系统设计中就应考虑适应不同运行模式所需的自控系统。 9.5.4供暖空调房间设置室温调控是保证舒适性与节能的重要手段。 9.5.5对于车辆出入明显有高峰时段的地下车库,采用每日、每周时间程序控制风机启停方法,节能效果明 显。在有多台风机的情况下,也可根据不同的时间启停不同的运行台数的方式进行控制。 采用CO浓度自动控制风机的启停(或运行台数),有利于在保持车库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节约资源, 但由于CO浓度探测设备比较昂贵,因此适用于高峰时段不确定的地下车库在汽车开、停过程中,通过对其 主要排放污染物CO浓度的监测来控制通风设备的运行。 一个防火分区至少设置一个CO检测点并与通风系 统联动。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一氧化碳8h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为20mg/m²,短时间接触允许30mg/m
DB2101/T 00102019
气设计规范》JGJ16、《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等相关规定和当地供电部门的有关规定。 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是住宅建筑绿色电气设计的基础。
10.2.1正常情况下,公共电网比用户自备的电源更为经济也更为可靠,所以正常情况下住宅建筑应把公共电 网作为常用电源。当住宅建筑所处环境适合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地热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应用时,可通过 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是否采用此类技术。 高空坠物等安全隐患。风力发电还必须注意噪声问题。 10.2.3应根据绿色能源发电系统与公共电网的联网方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预防供配电系统安全事故的发 生。 10.2.5经济电流密度是指为取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而规定的导体经济截面的电流密度。导线截面影响线路 投资和电能损耗,为了节省投资,要求导线截面小些;为了降低电能损耗》要求导线截面大些。综合考虑, 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导线截面,称为经济截面积,与其对应的电流密度称为经济电流密度。经济电流密度就 是使输电导线在运行中,电能损耗、维护费用和建设投资等各方面都是最经济的。根据不同的年最大负荷利 用小时数,选用不同的材质和每平方毫米通过的安全电流值。 经济电流的截面选用方法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附录B。 710.3 照明 10.3.1本条与现行国家标准《建氪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基本相同。 10.3.2本条提出的限值指标为照明功率密度值的目标值,绿色住宅建筑在照明节能上理应有更高的要求。照 明节能应以满足照度和照明质量要求为前提, 10.3.4住宅建筑的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系统(包括路灯、庭院灯等户外照明系统)配置定时或光控、声控 等设施,可以合理控制照明系统的关,在保证使用的前提下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 10.4电气设备
10.4.1我国配电变压器经过更新换代,产品由高损耗型发展到 现在低损耗型。D.Yn1 接线变压器可以 在高压绕组内为奇次谐波电流和零序电流提供环流,避免注入电网。同时空载损耗与负载损耗相对较小,承 担不平衡负荷能力强,可使变压器容量得到充分利用。 10.4.3本条对全装修住宅中电器选用做出了规定,是为了防止建设单位在住宅全装修设计时采购能耗大的家 电产品。当住户自行配置家电产品时,也推荐采用节能产品。 10.4.4应选用数量及各项参数合理的电梯以及合理、智能的电梯系统,减小其对电网的影响。乘客电梯宜选 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无齿轮史引机,并采用调频调压(VVVF)等先进控制技术。对于高速电梯,在条件 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能量再生型”电梯。
10.5计量与智能化
DB11/T 1322.46-2018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46部分:户外广告设施设置和运行维护单位0.5.2住宅建筑的公共机电设施包括住宅公共部位的空调设施、雨水利用设施、生活及消防水泵等。
10.5.4如果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围栏等)与周界照明设备联动,则周界照明可在夜间关闭。一旦周界防范系 统发出报警信号,就自动开启相关照明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