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6-039-2016 海南省住宅建筑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

DBJ46-039-2016 海南省住宅建筑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46-039-2016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4316
下载资源

DBJ46-039-2016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46-039-2016 海南省住宅建筑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

素影响,也受自然风来流风向等环境因素影响,实际的通风路径是 十分复杂和多样的,但当建筑单元内户型平面及对外开口(门窗洞 口)形式确定后,对于任何一个可以满足自然通风设计条件的房 间,都必然具有一条合理的通风路径。海南地区属于海洋性李风气 候,受季风、海洋和山地形成的局地风以及城市居住形态等影响 住宅建筑任何朝向的外窗均有迎风的可能,因此,按窗口进风设计 房间通风路径,符合海南地区居住区风环境特点。 房间可满足自然通风的设计条件为: 1当房间由可开启外窗进风时,能够从户内(厅、厨房、卫生间 等)或户外公用空间(走道、楼梯间等)的通风开口或洞口出风,形 成房间通风路径; 2房间通风路径上的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不应在同一朝向; 3当户门设有常闭式防火门时,户门不应作为出风开口。 要求每户至少有一个房间具备有效的通风路径,是对住宅建筑自 然通风设计的最低要求。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时,在满足本条基本要 求时,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建筑布局,提高户内自然通风效果。 5.3.3中庭的热压通风,是从中庭底部从室外进风,从中庭顶部排出

生间提出要求。 当主要房间窗地面积比较小时,外窗玻璃的遮阳系数要求也不 高。因为窗户较小,玻璃的可见光投射比不能太小,否则采光很差 所以提出可见光透射比不小于0.4的要求。 5.4.2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建筑进深不断加大 为了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需求并节约人工照明的能耗,就 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将天然光引入地上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和地 下建筑空间内部。如可以采用反光板、棱镜玻璃窗等措施将室外光 线传输到进深较大的室内空间。无天然采光的大空间室内,可使用 导光管技术,将阳光从屋项引人,以改善室内利用自然光节省白天 人工照明能耗。 在地下室设计下沉式庭院,或使用窗井、采光天窗能充分利用 天然采光并可节省百天人工照明能耗,创造健康的光环境。当地下 车库的覆土厚度达到3来以上时,使用镜面反射式导光管效率较 低,不宜采用。光导纤维导光系统成本较高,可少量使用。

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CB50118对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 级提出了低限标准值和高要求标准值。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厅 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平均值按四舍五入取整,详见表5.5.1)。

表5.5.1主要功能房间噪声级要求

5.5.3采取动静分区的设计原则,在建筑设计、建造和设备系统设 计、安装的过程中全程考虑建筑平面和空间功能的合理安排,并在 设备系统设计时就考虑其引起的噪声与振动控制手段和措施,从 建筑设计上将对噪声敏感的房间远离噪声源、从噪声源开始实施 控制,往往是最有效和经济的方法。 在住宅设计时,居住空间与可能产生噪声的房间相布置,分 隔墙或楼板采取隔声降噪措施十分必要。不宜将有噪声和振动的 设备用房设置在房间的直接上层或下层。如果受条件限制必须租 邻时,则应采取有效的隔声、隔振措施确保有安静要求的房间不受 影响。 建筑的机电设备如电梯、水泵、空调机组等应选用低噪声产 品,并采取综合方法对设备、管道进行噪声和振动控制。尽量避免 起居室(厅)紧邻电梯并道和电梯机房布置。当受条件限制起居室 (厅)紧邻电梯井道、电梯机房布置时,需要采取提高电梯井壁隔声 量的有效的隔声、减振技术措施JC/T 2467-2018 水泥窑用烧结铁铝尖晶石,需要采取提高电梯机房与起居室 (厅)之间隔墙和楼板隔声量的有效的隔声、减振技术措施,需要采 取电梯轨道和井壁之间设置减振垫等有效的隔声、减振技术措施。 管道减振主要是通过管道与相关构件之间的软连接来实现 的,与基础减振不同,管道内的介质振动的再生贯穿整个传递过 程,所以管道减振措施也一直延伸到管道的未端。管道与楼板或墙 本之间采用弹性构件连接,可以减少噪声的传递。 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的管道必须设置消声器,靠近机房的固定

管道应做减振处理,管道的悬吊构件与楼板之间应采用弹性连接。 管道穿过墙体或楼板时应设减振套管或套框,套管或套框内径大 于管道外径至少50mm。 给排水系统可通过下列方式降低噪音: 1合理确定给水管管径,管道内水流速度符合《建筑给水排水 没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2选用内螺旋排水管、芯层发泡管等有隔音效果的塑料排水管: 3优先选用虹吸式冲水方式的坐便器: 4降低水泵房噪音:选择低转速(1450转/分)水泵、屏蔽泵等低 栗音水泵;水泵基础设减振、隔振措施;水泵进出管上装设柔性接 头;水泵出水管上采用缓闭式止回阀;与水泵连接的管道吊架采用 弹性吊架等。 另外,应选用低噪声的变配电设备,发电机房采取可靠的消声 隔声降噪措施。 对产生振动的设备基础应采取隔振措施。基础隔振主要是消 余设备沿建筑构件的固体传声,是通过切断设备与设备基础的刚 生连接来实现的。自前国内的减振装置主要包括弹簧和隔振垫两 类产品。基础隔振装置宜选用定型的专用产品,并按其技术资料计 算各项参数,对非定型产品,应通过相应的实验和测试来确定其各 项参数。

5.6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综合判断

5.6.1本条给出了对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的基本条件和门槛,其 目的是为了避免“局部强,局部弱”的情况出现,这样既可保证该建 筑围护结构各部分均具有良好的热工性能,同时有利于进行建筑 节能管理。 “台油

5.6.2“参照建筑”是进行对比评定时确定的与所涉及建筑相应的节

5.6.2“参照建筑”是进行对比评定时确定的与所涉及建筑

6.1.1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所采 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该标准规定了普通房屋和构筑物结构的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的设计 使用年限为100年。结构的生命周期越长,单位时间内对资源消 耗、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越小,绿色性能越好。而我国建筑的平均 使用年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偏短,因此提倡适当延长结构 的使用年限。目前国家标准规定的结构可靠度是针对50年设计使 用年限的基本要求,设计时可根据业主和建筑结构的实际情况,合 理、适当地提高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同时结构构件的抗力和耐久性 设计应满足相应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 6.1.2地基基础工程在建设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应对地基基础设 计进行多方案比选,采用建筑材料消耗少的设计方案,因地制宜 从结构合理、施工安全、节省材料、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多方面进 行优化设计。同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有较强的地域性,应结合工 程建设场地的地质情况及结构特点,综合考虑节材、施工、环境及 造价等因素,优化设计,节省材料

6.2.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形体,采用受力合理、抗震性 能良好的结构体系,能够以较少的材料、较小的环境影响代价满足 建筑要求。结构体系的选择,应从因地制宜、节约材料、施工方便安 全且环保等方面进行论证。

6.2.2结构构件布置和设计应在满足现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适当考虑预期使用功能的改变或隔墙布置的变化,提高结构对建 筑功能变化的适应性,尽量避免因建筑改变造成对大量结构构件 的拆改和加固

使用空间。普通楼板及层数较低的结构可采用普通混凝土。 采用高强钢材可减轻结构自重,减少材料用量。在普通混凝土 结构中,受力钢筋优先选用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抗拉屈服 强度达到400MPa级及以上的热轧带肋钢筋,具有强度高、综合性 能优的特点,用高强钢筋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335MPa级热轧带肋 钢筋,平均可节约钢材12%以上。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宜使用

高强螺旋肋钢丝以及三股钢绞线

6.3.4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 可再利用材料是指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可以 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包括料石、管道、预制混凝土板、木材、钢材、部分装饰材料等)。 再循环材料是指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体生 成另一种材料,即可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包括钢、铸铁、铜 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塑料、石制品、木材、橡胶等)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可 以减少生产加工新材料带来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良 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6.3.4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是

进行冷热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2.2基于我国民众的饮食习惯,厨房油烟产生量大,若不组织有效 的局部排放措施,将导致油烟在室内的无组织散逸,影响整体的居 住环境水平和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应设置外窗和局部机械排放设 施。针对住宅建筑,常用的家用抽油烟机可认可为局部机械排风方 式之一。 7.2.3新风能耗约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减少新风能耗对 建筑物节能的意义非常重大。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 或带热回收的新风系统,能够回收排风中可利用的冷热量,从而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 预热(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室内外温差越天、温差大的时间 越长,排风能量回收的效益越明显。 由于热回收的效益与各系统使用的时间、系统的规模关系很 天,所以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是否采用以及采用何种排 风能量回收形式对新风进行预冷(热)处理。为避免交换器效率因 被污染而降低和提高新风品质达到卫生要求,新风进入热回收装 置前应装设过滤器

7.3.1本条仅对设置有集中空调的住宅建筑做出要求。在实际工程 中,通风系统的作用半径不宜过大,否则应对风机的效率提出更高 的要求。 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风量大于10000m3/h时,风道系统 单位风量耗功率(Ws)不宜大于表7.3.1的数值。风道系统单位风量 耗功率(Ws)应按式7.3.1计算:

Ws=P/(3600xmcpXme)

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m

2查下图得到绝热材料的最小防结露厚度;

3对最小防结露厚度进行修正,一般情况下发泡橡塑修正系数 可取1.20,聚氨酯泡塑可取1.30。 7.3.4本条强调室内热舒适性的调控性,包括主动式空调末端的可 调性及个性化的调节措施,总的目标是尽量满足用户改善个人热 舒适的差异化需求。对于集中空调的住宅建筑,由于《夏热冬暖地 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强制性要求,比较容易达到

表7.4.3房间空调器能源效率等级指标

7.4.4蒸汽、热水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漠化锂吸收式冷 (温)水机组性能系数应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强 制性条文设计选型

8.1.1在进行任宅建筑设计前,应充分了解项自所在区域的市政给 排水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 究,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 量和污水排放量。其体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国家、海南省和相关地市相关标准与文件(如《海南经济特区 水条例》、《海口市城市供水排水节纳用水管理条例》)规定的节水 要求,项自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 施情况说明; 2项自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城市综合体建筑、任 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场和会展)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的水资源 情况,以确定综合利用方案; 3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水量估算表(含水量计算表)及水单 平衡表,具体满足以下要求: 1用水定额应结合区域的总体用水情况进行考虑,参照现行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相关要求,以及海 南省经济情况、气候条件、用水习惯和区域水专项规划进行确定; 2)用水量估算不仅应考虑建筑室内熙洗、沐浴、冲厕、冷却水 补水、游泳池补水、空调设备补水等室内用水要素,还要综合考虑 小区或区域性的室外浇洒道路、绿化、景观水体补水等室列外用水 要素; 3)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进行源水量和用水量的水量平衡分 析,编制水量平衡表,并考虑季节变化等各种影响源水量和用水量 的因素;

4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给水系统设计方案应包括水源情 况概述(包括自备水源和市政给水管网)、供水方式、给水系统分类 及组合情况、分质供水情况、当水压水量不足时所采取的措施以及 防止水质污染的措施等。具体应按以下原则和要求进行编制: 1市政供水能力、管网情况、管网环状、支状、接管、管径、高程 与水压; 2)自备水源水质、处理流程、供水量与供水水质、供水水压; 3)小区供水管网,接入小区的输水管条数、管径、供水体制: 4)防治水质污染措施。 5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说明 应对给水系统中采用的节水器具、高效节水设备和相关的技 术措施进行说明,且所有项目应采用节水器具: 6污水处理方案 按照市政部门提供的市政排水条件,靠近或在市政管网服务 区域的建筑,其生活污水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纳入城市污水集中处 理系统:远离或不能接人市政排水系统的污水,应单独进行处理 (分散处理),且应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系统;处理后排 放到附近受纳水体,其水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 准》GB8978的相关要求,即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必须达到 100%;当技术经济指标合理时,可考感污废水的回收再利用,自行 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7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 结合项自实际情况,在进行详细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 上,合理确定项目是否利用雨水和再生水等水资源:当利用传统 水源时,应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定具体的利用方法、规模和处理 工艺流程等内容。 8.1.2建筑给排水系统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 计规范》GB5001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室外排水 设计规范》GB5001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建筑与

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污 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等国家标准规范的规定。给 排水系统设置的合理、完善和安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1给水系统应稳定、可靠,保证所有用户对水量和水压的要求 充分利用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直接供水,加压系统应采用节能的 供水系统,如加压设备与高位水箱联合供水、叠压供水、变频供水 系统等。给水系统分区合理,控制好用水点处水压,必要时采取减 压限流的节水措施。集中热水系统冷热水压力尽量平衡,并保证系 统循环效果,减少调温时浪费的水量。 2给水水质应达到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使用非传统水 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 良影响。 3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 造成二次污染。 4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根据天津市总体规 划,区域内设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其区域内的污、废水均进入污水 处理厂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对近期还没有纳入城市污水处理 收水范围的建设项目,其污废水应按照所在区域的规定进行建设 处理设施,并应符合排放要求。 5根据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排放渠道、渗透途径或 收集回用途径,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实行雨污分流,减少雨水受污 染的几率以及尽可能地利用雨水资源

8.2.1在市政供水管网供水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市政 供水管网压力。另外,应根据小区(建筑)规划指标、场地竖向设计 和用水安全要求等因素,确定二次供水系统的规模和数量,加压供

水泵房其位置应靠近负荷中心。 8.2.2用水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是为满足使用要求,用水器具给水配 件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出水量。流出水头是保证给水配 件流出额定流量,在阀前所需的水压。给水配件阀前压力大于流出 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称超 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给水配件 超压出流,不但会破坏给水系统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对用水工况产 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因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为无效用水 量,即浪费的水量。因它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 识,属于“隐形”水量浪费,应起足够的重视。给水系统设计时应 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应合理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地采取 减压措施,避免超压出流造成的浪费。 8.2.3我国水资源严重债之,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自前 全国年缺水量约400亿m3,用水形势相当严峻。为贯彻“节水”政策 及避免不切实际地大量采用自来水补充景观水体的不良行为,《民 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4.1.5条提出“景观用水水源不 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的强制规定。 8.2.4地面生态设施是指下凹绿地、植草沟、树池等,即在地势较低 的区域种植植物,通过植物截流、土壤过滤滞留处理小流量径流雨 水,达到控制径流污染的目的。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是建筑场地产 生径流的重要源头,易被污染并形成污染源,故应合理引导其进入 地面生态设施进行调蓄、下渗和利用,并采取相应的截污措施,保 证雨水在滞蓄和排放过程中有良好的衔接关系,保障自然水体和 景观水体的水质、水量安全。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要求。 8.2.5海南省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应在建筑条件充许的情 况下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建筑的部分生活热水需求。海 南地区处于低纬度地区,全年太阳能高度角较高,太阳能热水系统 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建箔层面 同合拥布置大阳能焦热板

8.3.1自前我国已对部分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制定了相关标准,如 《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CGB25501、《座便器用水效 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尊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 用水效率等级》GB30717、《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 级》CB28377、《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CB 28378、《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8379 因此,卫生器具的选择可参照各个标准中用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 确定的水量或流量参数。 一般而言,公共卫生间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水嘴或延时自闭 式水嘴,谭式天便器、小便器宜配套采用延时自团冲洗阀、感应式 冲洗阀,坐式大便器宜采用二档式节水型便器,水嘴、淋浴喷头宜 设置限流配件,高效节水型洗衣机、洗碗机等。 8.3.2管网漏失水量包括阀门故障漏水量、室内卫生器具漏水量、水 池、水箱溢流漏水量、设备漏水量和管网漏水量。应采取以下措施 有效避免管网漏损:

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质量应符合现行产品行业标准 的要求;新型管材和管件质量应满足相关企业标准的要求,且应由 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进行试验、论证,出具检测报告,并经有关部 门或机构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给水系统应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 性能好的管材、管件,如在冲洗排水阀、消火栓、通风阀阀前增设软 密封闭阀或蝶阀: 管道敷设应采取严密的防漏措施.杜绝和减少漏水量。 1敷设在垫层、墙体管槽内的给水管管材宜采用塑料、金属与 塑料复合管材或耐腐蚀的金属管材,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相关规定: 2敷设在有可能结冻区域的供水管应采取可靠的防冻措施; 3埋地给水管应根据土壤条件选用耐腐蚀、接口严密耐久的管 材和管件,做好相应的管道基础和回填土夯实工作; 4室外直理热水管,应根据土壤条件、地下水位高低、选用管材 材质、管内外温差采取耐久可靠的防水、防潮、防正止管道伸缩破坏 的措施。室外直理热水管直理敷设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 水排水及采暖工程验收规范》CB50242。 8.3.3绿化灌溉方式设计时应充分结合绿地地形地貌、当地气象条 件、水源条件、绿地面积大小、土壤渗透率、植物类型和水压等因素 合理选择绿地灌溉方式,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 标准》GB50555和《园林绿地灌溉工程技术规范》CECS218的相关 规定。 8.3.4按使用用途、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 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并据此实行计量收费,以实现“用者 付费”,达到鼓励行为节水的目的;同时还可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 量和分析渗漏水量,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8.4.1地下水资源紧缺,不应直接利用市政供水及地下水作为景观 用水。景观水体用水应优先采用雨水、中水,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水 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 T18921的要求。 景观水体的水质保障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合理控制雨水 面源污染。在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设置塘、缓冲带等前处理设 施,或合理采用径流切断措施,引导屋面和道路雨水接入绿地,经 绿地、植草沟等处理后再进入景观水体,有效控制雨水面源污染有 效保证自然水体和景观水体的水质、水量安全, 景观水体的补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时再考虑 其他非传统水源的使用。在雨季和旱季雨水差异较大时,通过水位 或水面面积的变化来调节补水量的富余和不足,也可设计旱溪或 干塘等来适应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雨水收集利用应按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执行。 8.4.2充分利用雨水、市政再生水、建筑中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在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达到节水目的。同时,非传统水源使 用中保证用水安全是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满足以下要求: 1采用中水时,如作为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洒用 水、冲厕用水等,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 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的规定;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其水质应 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GB T18921的规定。 2雨水回用于景观用水、绿化用水、车辆冲洗用水、道路浇洒用 水、冲厕用水等时,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 术规范》GB50400的相关要求。 3对于海水利用.由于海水盐分含量较高,在设计过程中应考

虑管材和设备的防腐问题,以及使用后的排放问题。 4非传统水源一般含有污染物,且污染物质因水源而异,比如 中水水源的典型污染物有BOD5、SS等,雨水径流的典型污染物有 COD、S5等.苦咸水的典型污染物有无机盐等。利用这些非传统水 源时,应采取相应的水质净化工艺去除这些典型污染物 5严禁中水、雨水进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采用非传统水源 中水、雨水时,应有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的措施 6中水处理必须设有消毒设施。 7公共场所及绿化的中水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等。 8.4.3非传统水源使用中设计应首先考感用水安全问题,应严格按 现行国家规范执行。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过程中应有有效的水 质和水量保障措施.并保证卫生安全,防止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 产生不利影响

9.2.2不但配变电所要靠近负荷中心,各级配电都要尽量减少供电 线路的距离。“配变电所位于负荷中心”,一直是一个概念,提倡配 变电所位于负荷中心是电气设计专业的要求,但建筑设计需要整 本考虑,配变电所设置位置也是电气设计与建筑设计协商的结果 考虑配变电所位于负荷中心主要是考虑线缆的电压降不满足规范 要求时,需加大线缆截面,浪费材料资源,同时,供电距离长,线损 大,不节能。《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电气》第 3.1.3条第2款规定:“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应根据具体供电条件 干线一般不超过250m,当供电容量超过500kW(计算容量),供电 距离超过250m时,宜考虑增设变电所”。且IEC标准也在考虑“当 建筑面积>20000m²、需求容量>2500kVA时,用多个小容量变电所 供电”。故以变电所到末端用电点的距离不超过250m为宜。 9.2.4住宅建筑的电力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需用系数法 以及负荷密度法。负荷密度法主要使用于规划设计,方案设计阶段 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并应根据负荷的平面分布情况,合理确定 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采用需用系 数法进行详细电力负荷计算。负荷计算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设备 容量、计算容量、计算电流等。在负荷计算时,应尽量保持负荷的 三相平衡分配,并考虑不同李节负荷变化下的节能措施。一般来 说,变压器的负载率不宜大于85%。合理选择无功功率补偿方案 可以提高功率因素,降低变压器与线路因传输无功功率造成的电 能损耗。

建筑公共空间各房间、场所的照明系统设置具体设计应满足 以下要求: 1照明设计应选用高效光源和灯具,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小照明功率密度值: 2公共空间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应高于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并达到对应照 度值要求。 9.3.3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指标包括室内照度、显色指数、统一眩光 直(UGR)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第5章的有关规定。 9.3.4住宅建筑的楼梯间、走道的照明应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当应急 照明在采用节能自熄开关控制时,必须采取应急时自动点亮措施 地下停车场应采用集中控制,分区管理的措施

9.4.1低损耗变压器即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低的变压器。作为节能 绿色建筑,所选择的变压器应满足《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 能效等级》GB20052中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同时,在项目 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亦可采用非晶合金铁心型低损耗变压器。 9.4.2D,Yn11结线组别的配电变压器具有缓解三相负荷不平衡 抑制三次谐波等优点。 9.4.3乘客电梯宜选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无齿轮更引机,采用调 频调压(VVVF)控制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且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宜采用“能量再生”电梯。电梯群控功能的实施,可提高电梯调度的 灵活性,减少乘客等候时间,并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9.4.4水泵、风机等其他电气设备应满足相关国家标准(例如《中小 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CB18613、《通风机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

值》GB19762)的节能评价值

9.5计量与智能化设计

9.5.1分项计量是进行建筑能耗分析并采取措施的先决条件。通过 独立分项计量进行数据分析,并采取适宜的控制策略,最终实现系 统节约运行的目的。 住宅建筑应实行每户一表,分户计量。公共部分的照明、电梯 通风空调、给水排水等系统宜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分项、分区 计量设计,合理安装各系统能耗计量装置或设施,以便于物业的记 录管理和运营分析。 9.5.2住宅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满足《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 要求》CJ/T174的基本配置要求,主要评价内容为居住区安全技术 防范系统、住宅信息通信系统、居住区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居 住区监控中心等。

10.1.1景观环境设计要遵循国家及海南省低碳、绿色的发展要求, 充分结合场地内现有自然条件,对场地内现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 并加以利用,做到保护环境和节的双重自的, 10.1.2为了将景观环境设计与场地规划设计相协调统一,在绿色设 计策划、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各个阶段,景观环境 设计都应同步进行。

10.2.1绿化植物配置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1所选植物均为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的少维护、耐候 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2参照《海南省乡土植物名录》选择多种乡土植物(见表 10.2.1),并在景观设计说明中注明所选乡土植物的名称:

3采用养、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见图10.2.1),且植物种类不 少于45种:

图10.2.1复层绿化平面和里面示意图

5住宅建筑每100m?绿地上配置的养木应不少于3株CJJ/T 73-2019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10.2.2影响场地热环境的要素很多,改善局部热环境可以从增加绿 地、降低建筑立面、室外硬质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改善局部风环

10.2.5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的一种,与普通绿地相比, 下凹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积雨水,增加雨水下渗时间,有利 于减少城市雨水径流量和降低雨水污染程度。从广义上讲,下凹式 绿地包括浅草沟、雨水花园、下凹树池、花池等绿地空间,下凹式绿 地在设计时,其竖向可低于周围路面5cm10cm,同时需要各专业 紧密配合,如园林专业需对绿地内竖向进行合理设计,地形起伏有 利于汇集雨水,选择适宜的植物;水专业需配合计算雨水流量、进 行排水设施的布设等。

10.3.1水景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场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源条 件、雨水利用方式、雨水调蓄要求等进行设计。确需设计水景的,需

10.4.1场地开发应遵循低影响开发原则,合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 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 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管截留(又称断接)、渗透设施、雨水塘、雨 水湿地、景观水体、多功能调蓄设施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能够以 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 染、保护水环境。 当场地面积超过一定范围时,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雨水 专项规划设计是通过建筑、景观、道路和市政等不同专业的协调配 合,综合考虑各类因素的影响,对径流减排、污染控制、雨水收集回 用进行全面统筹规划设计。通过实施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能避免实 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等)进行 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问题,避免出现“顾此 失彼”的现象。具体设计时,场地占地面积超过10hm?的项目,应提 供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小于10hm?的项自可不做雨水专项规划设 计,但也应根据场地条件合理采用雨水控制利用措施,编制场地雨 水综合利用方案。 利用场地的河流、湖泊、水塘、湿地、低洼地作为雨水调蓄设 施,或利用场地内设计景观(如景观绿地和景观水体)来调蓄雨水 可达到有限土地资源多功能升发的自标。能调蓄雨水的景观绿地 包括下回式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十塘等。 雨水下渗也是消减径流和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硬质铺 装场地”指场地中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不包括建筑占 地(屋面)、绿地、水面等。通常停车场、道路和室外活动场地等,有 定承载力要求,多采用石材、砖、混凝土、砾石等为铺地材料,透 水性能较差,雨水无法入渗,形成大量地面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系 统的压力。“透水铺装”是指采用如植草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

透水地砖等透水铺装系统,既能满足路用级铺地强度和耐久性要 求,文能使雨水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基层相通的渗水路径直接渗入 下部土壤的地面铺装。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 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 实土,或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天津市园林绿化部门要求 时,仍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 10.4.2场地设计应合理评估和预测场地可能存在的水涝风险,尽量 使场地雨水就地消纳或利用,防止径流外排到其他区域形成水涝 和污染。径流总量控制同时包括雨水的减排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减 排和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 较,来确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 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 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 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 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其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 计要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为设计控制 雨量DB12/T 822-2018 路用高粘结力环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海口市应为16.8mm。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要通过统计学方 法获得。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控制率下对应的设计雨量会有差 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30年,特殊情况 除外。 设计时应根据年净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 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模 型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结合项自条件,用设计 控制雨量乘以场地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 施总规模,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 积,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 10.4.3室外地面铺装材料应充分考虑其平整度和防滑性,提高人员

行走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地面铺装应选择浅色材质的材料,提高地 面的反射率,减少热岛强度;地面铺装应选择耐磨材质的材料,延 长其生命周期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