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32-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32-2017 湿陷性黄土地区变形监测规范8.2.6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重要因素,为做好边坡内地下
水的监测工作,本条给出了边坡工程地下水监测工作的最低要 求。
DB63/ 960-2011 起重机械安全使用管理规范.pdf8.3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8.3.1本条对边坡工程监测点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测量万 法和监测精度做出了规定,其中监测精度应根据边坡类型(高 坡、中边坡、低边坡)按表3.0.6确定。
8.3.2裂缝按发育位置可分为结构裂缝和地表裂缝二类,结木
仪器可直接测量;地表裂缝多发育于松散的土体表面,为准确反 映地表裂缝的发展变化,减小每次测量误差,地表裂缝监测应跨 裂缝埋设固定的测量标志来监测。裂缝长度监测可采用钢尺直 接量测,裂缝深度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或挖探槽用钢尺量测。
裂缝埋设固定的测量标志来监测。裂缝长度监测可采用钢尺直 接量测,裂缝深度监测可采用超声波法或挖探槽用钢尺量测。 8.3.3、8.3.4边坡支护结构的应力监测和作用于边坡支护结构 上的土压力监测,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应力监测和土压力监测 方法和技术要求基本相同,规范中不再重复,可按基坑工程的有 关规定进行。
上的土压力监测,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的应力监测和土压力监 方法和技术要求基本相同,规范中不再重复,可按基坑工程的有 关规定进行。
8.3.5本条对地下水的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是最
8.3.5本条对地下水的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做出了规定,是耳 基本的要求,
8.4.1、8.4.2由于每项边坡工程的边坡高度、坡度、所处的地质 环境、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边界条件、支护结构类型、变形 控制要求、边坡稳定状况及破坏后果等差异较大,边坡工程的监 测频率和监测总时间较难做出统一的规定,一般规范均充许根据 边坡的上述条件不同适当调整监测频率和时间。本节根据湿陷 性黄土地区边坡监测工作的实践经验对黄土质边坡的监测频率 和监测时间做出了适度的规定,有利于规范今后湿陷性黄土地区 边坡监测工作
8.5.1由于变形监测数据具有时效性,因此,每次监测数据应及 时检查、分析整理,通过各类图表的汇总,一方面可及时发现异常 请况,有问题可得到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可及时了解监测对象的
变形发展趋势,将问题防范于未然。否则就失去了监测的意义
报告,监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本条规定了提交 成果的内容,
8.6.1、8.6.2本条规定了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及运行期间应预 警的情况及预警情况发生时处置方法。为及时发现预警情况,监 测单位监测前应明确监测对象的设计变形充许值、变形速率充许 值、主要结构构件的内力设计值等主要设计控制参数,设计文件 中以上控制参数不明确时,监测人员应及时和边坡设计单位沟通 了解,同时应了解现行规范中对监测对象变形充许值的有关规 定,当监测过程中出现本条规定的几种情况时应及时预警及处 置。
9.1.2滑坡监测前应取得相应的地质测绘、勘查、设计资料及1 测委托书、技术要求等,明确监测目的和要求,使监测方案具有 对性。编制监测方案时应到监测现场进行踏勘,根据地形图、建 设规划用地和周边环境条件情况,核对拟选取的监测网基准点 工作基点位置,确保其在长期监测过程中不受影响
9.1.3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伴随着大量宏观可测物理
信息的改变,如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应力应变等。通过实时捕捉 上述物理信息,可建立其与滑坡成灾演化阶段的映射关系,进而 为滑坡预测预报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因此,编制监测方案时应 根据勘查设计确定的黄土滑坡规模、特征、危害程度等,分析其变 化规律,因地制宜、编制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 9.1.4滑坡监测内容随着滑坡监测技术的改进、方法的完善、理 论的创新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包括滑坡变形监测、滑坡变形破坏 的相关因素监测及滑坡诱发因素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不 同地质条件、不同成因的滑坡,其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确定
信息的改变,如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应力应变等。通过实时捕捉 上述物理信息,可建立其与滑坡成灾演化阶段的映射关系,进而 为滑坡预测预报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因此,编制监测方案时应 根据勘查设计确定的黄土滑坡规模、特征、危害程度等,分析其变 化规律,因地制宜、编制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
9.1.4滑坡监测内容随着滑坡监测技术的改进、方法的完善、王
论的创新不断发展和丰富,其包括滑坡变形监测、滑坡变形破坏 的相关因素监测及滑坡诱发因素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不 同地质条件、不同成因的滑坡,其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确定 滑坡监测内容时,必须根据该滑坡监测的目的、设计要求等,结合 滑坡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本条款中的监测内容是根据目前国内 外滑坡监测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所采取的一般常规内容,在确 定监测技术方法、内容及相应的适用类型时,选择高精度、自动 化、实时化是发展方向。
显著,黄土滑体中滑动带厚、滑动面多发,地下水分布变化较复 杂,加之黄士土性透水性好,地表径流、降雨、孔隙水压力、地下水 立等对其性质影响较大,应加强水的监测。季节性冻十地区斜 坡,在冻融李节常发生滑坡灾害,冻结滞水和循环冻融作用是滑 波在春季频发的根本原因,加强土体温度与含水量变化的监测是 必要的;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从变形较大的部位分别向其坡 却、后壁方向延伸变化,故除监测变形较大的部位外,还应监控可 能的扩展变化部位。
.2.1滑坡变形监测的平面控制网多数是专用的小型网,其精 高,该网由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组成。基准点和工 乍基点构成首级网,该网变形量很小,要求观测精度高,复测间隔 时间长;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组成次级网,观测变形量相对较 大,复测时间短,需要经常检查观测点的坐标变化来反映滑坡空 间位置的变化。 考虑平面及空间的展布,各个测线按一定规律形成监测网, 益测网的形成可能是一次完成,也可分阶段按不同时期和要求形 成。监测网的形成不但在平面上,更重要的是应体现在空间上的 展布,如主滑面和可能滑动面上、滑坡特征点、地质分层及界限面 等都应布设监测点,这样可以使监测工作在不同阶段做到有的放 天。对于关键部位如可能形成的滑动带,重点监测部位和可疑点 应加强工作。 对于黄土滑坡不论是牵弓式还是推移式,当主滑方尚和滑坡 范围基本掌握,为一个主滑方向时,常采用十字形布置方法较为 经济:当主滑方向和滑坡范围不明确或存在两个以上滑移方向
时,可采用放射网、混合网等。 地下水动态监测对分析判定黄土滑坡稳定性相当重要,在布 置地下水动态观测线时,应满足分析地下水渗流场变化、以及地 下水变化导致坡体应力场和土体强度变化,满足水致黄土滑坡机 理分析、滑坡防治与地下水控制设计等的需要
9.2.2对监测点而言必须是滑坡体的特征点,全部监测点的
间位移整体上能够近似的代表整个滑坡体的空间位移,要求监测 工作时不存在障碍。监测点的布置一般按监测断面或部面布置 点位布置既要全面,文要重点突出,一般选在地质条件差、变形 大、可能产生破坏的代表性部位,如裂缝、降起、地质结构变化、滑 动带、滑舌、滑坡后壁或坡度陡、稳定性差的部位,也可选在做过 模型试验和分析计算的典型部位。监测点点位移动必须能够代 表该处坡体的移动,为此,监测点的基础应比较稳固,避免设在扰 动松散表层上。监测点在竖向不要求平均分布,无其是滑带深部 变形监测,应可能多设。对地表变形剧烈地段和对整个滑坡体稳 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块体,应重点控制,增加监测点和监测手段, 对于滑坡体内变形较弱的块段也宜有监测点控制。对于经过治 理的滑坡监测,监测点布设应满足设计要求
9.3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9.3.1滑坡的监测多种多样,有的基于人为观测,有的基于现代 高科技手段,前者比较便利,是一种定性监测,后者是随着科技的 进步,将各种手段、仪器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中,因而是一种定量 监测。不论采用哪种监测方法,若单独使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而需要结合监测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销 对滑坡的变形特征,可采用多方案,多手段监测,使其相互补充
检核;可选用常规与远距离监测、机械法测试与电测、地表与地下 相结合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宜形成点、线、面、立体相对三维空间 的监测网络和警报系统。同时要根据滑坡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趋势,具体了解和掌握其演变过程,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在选择 滑坡监测的仪器、方法时,应同设计、建设等单位协商,并确定合 理的监测方案
9.4.1滑坡监测频率,一般宜每10d~30d观测一次,具体可根 据滑坡稳定性、变形速率、气候,危害程度大小、治理验收,后期环 境变化等综合确定,每个监测阶段监测频次可以有所变化。
.4.1坡监测频率,一 据滑坡稳定性、变形速率、气候,危害程度大小、治理验收,后期环 境变化等综合确定,每个监测阶段监测频次可以有所变化。 9.4.2对危害程度中、小及工程治理后的滑坡,应进行至少2个 水文年的监测;对危害程度大的滑坡应进行动态长期监测,动态 长期监测可3个月~6个月观测一次,具体监测期限由相关单位 根据监测结果、治理效果进行分析判定后确定。动态长期监测是 指治理滑坡已经过竣工验收,但还未完全稳定,依然存在着变形 迹象或者潜在不稳定的因素,则需要对其进行长期动态监测,监 测内容与防治效果监测内容基本一致,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监 测方法、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9.5.1滑坡监测数据分析可采用或配合使用比较法、作图法、特 征值统计法、测值影响因素分析法等方法。比较法,通过对比分 沂检验检测物理量值的大小及变化规律是否合理、是否处于稳定 状态。常有监测值与技术警戒值相比较、监测物理量的相互对
比、监测成果与理论或试验的结果、曲线相对照;作图法,根据分 折要求,画出相应的过程线图、相关图、分布图以及综合过程线 等。由图可直观地了解和分析观测值的变化大小和其规律、影响 观测值的荷载因素和其对观测值的影响程度、观测值有无异常 等;常用的特征值一般是监测物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趋 势和变幅,变形趋于稳定所需的时间,以及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 的部位和方向:测值影响因素分析法,包括事先收集整理爆破松 动、开挖施工、塌方失稳、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各类不食地质条 件、地表和地下水作用、灌浆、预应力锚索加固等各种因素对测值 影响的规律,综合分析,有助于对监测资料的规律性、相关因素和 产生原因的认识和解释
预报等是否准确。由于滑坡经常受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以 及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监测信息往往是实际信息和各种干扰信 息的叠加。因此,应用监测信息时,应对滑坡体的监测信息进行 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插补、平滑、修匀、误差修正等内容,使处 理后的数据满足分析、预测预报、统计分析等的需要,处理方法是 否得当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9.6.3一般的滑坡预警,是利用一个地区的滑坡易发区划或危 险区划,结合降雨临界值设定不同的预警级别,只要在区域内布 设一定数量的雨量站,监测雨量加上预报雨量,就可进行滑坡预 警预报。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区域性降雨型滑坡监测预警大体 都采取这个思路和做法。该方法在对公众进行预警方面(尤其当 有极端气候条件出现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预警范围太大,
难以应用在具体的单点滑坡防治上。 表9.6.3中的降雨预警指标,是根据有关学者对降雨型黄土 滑坡预警指标及等级的研究,将单点黄土滑坡的降雨预警指标分 3类,分别是:第一类预警指标R。为当日降雨量,其临界值为 10mm、30mm、50mm;第二类预警指标R总为当日及前15d累计降 雨量,临界值为10mm、43mm、100mm;第三类预警指标P为滑坡 发生概率,P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为前1d降雨量;Rz为前2d降雨量;R3为前3d降雨量 第三类预警指标的临界值分别为25%、50%、75%。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若监测地区具有滑坡危险性区划,滑坡 预警级别结果还应结合当地危险性区划进行综合判定。本条款 的预警级别是根据表列各临界值,认为监测滑坡是处于滑坡高风 险区划基础上的判定,若监测滑坡处在当地划定的中风险或低风 险区域内,预警级别可结合当地危险性区划经综合分析进一步确 定,有必要时可在本表预警级别等级的基础上按中、低风险分别 下降一、二级。监测时雨量站的布设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每 个小流域应布设一个以上的雨量站;(2)每个乡镇均应布设雨量 站;(3在黄土滑坡的高风险区应加密布设。该预警模型及判定 通过延安市2013年7.3”暴雨预警实例验证分析,效果较好。 表9.6.3中位移速率预警指标,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 果,按位移速率临界值对滑坡预警级别进行判定。根据监测点的 形变信息可以得到不同时段内表面及深部各点的变形值,由于变 形是动态的,因而变形速率成了反映滑坡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一 股监测点位移速率在仪器3倍观测中误差范围内视为稳定,若 30%以上数量的监测点位移速率值超过表内临界值,即可进行滑
合人工巡视观察和简易监测等情况的预警经验,及时对保护对象 采取应急措施。
合人工巡视观察和简易监测等情况的预警经验,及时对保护对象 采取应急措施
面积累了较多的工程经验,本条规定的监测项目是在总结西安地 铁多年来跨越地裂缝构筑物监测工作基础上提出的
地裂缝影响区范围如下:
地裂缝影响区范围如下:
上盘0m~20m,其中主变形区0m~6m,微变形区6m~20m: 下盘0m~12m,其中主变形区0m~4m,微变形区4m~12m; 由上可见,西安地区地裂缝主、微变形区的最大宽度为20m 跨越地裂缝构筑物变形监测的范围应包括地裂缝的主、微变形区 并适当外延,本条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特征及重要性,对监测对 象的监测范围进行了规定
10.2.1本条是对地裂缝监测点布设的规定。在监测点布设时, 应先布置监测部面,再在监测部面上布置监测点。每个监测场的 监测断面不少于1条,监测断面间隔20m~50m等规定,都是依据 经验综合考虑的。地裂缝两侧分主变形区、微变形区及稳定区 每个区均应有监测点
10.2.2本条对跨越地裂缝构筑物监测点的布设位置进行了规
10.3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10.3.1坐标方格网板标志法、三角形网、极坐标法、视准线法、 交会法等都是地裂缝监测常用方法,其中坐标方格网格板标志法 是监测水平位移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但监测精度稍差。具体 做法是根据裂缝宽度选用两块有机玻璃板,把聚脂薄膜上的毫米
方格网粘贴在玻璃板上,并在方格网左边线中间画一指示线,将 块板固定在裂缝的左侧,作为下标,另一块板固定在裂缝的右 则,作为上标,并使上下标的指标线重合。当裂缝变化时上下指 标线便错开。观测时以上指标线为准,读取下标方格网上的坐标 值,通过计算可知裂缝的变化。 10.3.2地裂缝主要表现为垂直位错,地面陡坎。垂直位移测量 是地裂缝监测的主要方法。 10.3.3地裂缝深度测量方法常用的有浅层地震法和音频大地 电磁法。浅层地震法是采用浅层高分辨纵波反射法,根据地震剖 面图上反射层位的错断和缺失,可推断出第四纪松散层中的断 层,并确定地裂缝的深度及其延伸情况。音频大地电磁法适合于 地形、地质构造复杂文有覆盖层的基岩山区进行勘测,可确定地 裂缝的深度及其延伸情况
块板固定在裂缝的左侧,作为下标,另一块板固定在裂缝的右 则,作为上标,并使上下标的指标线重合。当裂缝变化时上下 标线便错开。观测时以上指标线为准,读取下标方格网上的坐 直,通过计算可知裂缝的变化。 10.3.2地裂缝主要表现为垂直位错,地面陡坎。垂直位移测量 是地裂缝监测的主要方法。
10.4.1、10.4.2据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地裂缝成因受构造控 制,地下水开采为诱因。地裂缝活动一般较微弱,时间久,短时间 内不会产生较大的变形,本条规定的地裂缝及跨越地裂缝构筑物 的监测频率均是根据地裂缝活动规律按经验提出的。监测中若 发现地裂缝活动较活跃,应增加监测次数
10.5.1地裂缝及跨越地裂缝构筑物监测的原始数据记录应留 作存档,原始数据应及时整理、检查。 10.5.2单个监测点的成果应绘制时间-变形量曲线图。当
个监测场有多条监测剖面有足够的变形监测数据时,宜绘制监 场变形等值线图。
10.6监测预警及处置
10.6.1~10.6.3根据西安市地裂缝勘察资料,地裂缝垂直错断 般可达1.0m~3.0m,最大有5.0m以上,地裂缝垂直位移量是 很长地质历史过程中累积形成的,单纯对地裂缝变形设置预警值 没有意义,监测预警值主要针对跨越地裂缝的构筑物。地裂缝的 错动会使得跨越建筑物产生拉裂、张裂和扭剪等破坏现象。因 此,可以按照表10.1.4和5.1节中相关内容对跨越地裂缝构筑物 进行监测,预警值为设计充许值的70%~80%。地下管线监测预 警值因管线种类、使用材质不同差异较大,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要 求,无特殊要求时可按照6.5.3条的要求执行。 10.6.4本条规定了地裂缝及跨越地裂缝构筑物应预警的几种
10.6.4本条规定了地裂缝及跨越地裂缝构筑物应预警的几利 情况。
10.6.4本条规定了地裂缝及跨越地裂缝构筑物应预警的
11.1.1地下水的有限期动态监测主要是为建设规划
.1地下水的有限期动态监测主要是为建设规划、区域水文 研究或大型工程专项水文地质研究服务的。
11.2.3监测点网密度,是结合区域特点、已有动态资料等规 的,也与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的 要求一致。
11.2.4由于潜水和承压水赋存于不同含水层中,其孔隙度和
水度不同,补排条件差异较大,因此,本规范规定了对多层地下 水应分层监测
测点,既便于长期保存,文节省费用。例如,西安城区关停的部分 供水井,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优先选为监测孔。
11.3监测并的设计与施工
11.3.2监测井的井管内径不小于108mm,是监测设备的工作需 要。因沉淀管内的泥沙堆积厚度高出过滤器时,会导致堵塞,影 响监测效果,因而对监测孔做了要在底部安装一定长度的沉淀管 的规定。
11.3.4 因过滤器直接影响降水效果,故本条对过滤器进行了规 定。 11.3.7本条是根据西安地区成熟经验总结规定的,在西安地区 大量采用污水泵连续抽降、CO,等洗并方式,能确保洗并质量。 11.3.9井口应采用专用封孔器,一是为了安全,二是防止人为 或其他破坏。
11.4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1.4.1地下水位的监测设备,除本规定外也可选用更有效和 先进的观测仪器和设备。
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范围和地段:在回灌地区进行水温监测,可掌 握回灌水在时间上、空间上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在热异常区进 水温监测,可掌握该地区热环境的变化。
11.4.3抽水一定时间后采取水样,更能反映地下水水质的实际 清况,故本规范规定了抽水15min后取样,这也是广大科技工作 者实践经验的积累。
11.5.1根据已有城市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10d监测 次可以达到研究需求。正常情况指非雨天、非洪水期及观测类 据在常规变化之内。中雨指雨量规定为10m~25mm的降水
11.5.1根据已有城市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10d监
11.5.1根据已有城市动态监测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
11.5.3水质变化较小,每年两次一般可以达到研究目的。
11.6.2水位动态曲线图、水位高程等值线图与埋深等值
.2水位动态曲线图、水位高程等值线图与理深等值线图是 水动态监测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目的所需要的图件。
11.7.1根据近年西安地区勘察资料,西安城区与郊区的交界部 立,同一场地在相隔2年~5年期间,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明显 对工程建设或地基处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连续两年持续上 升或下降时,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12.1.1现场试坑浸水试验主要用于确定场地自重湿陷量和自 重湿陷下限深度的实测值:单桩竖向浸水静载荷试验主要用于测 试浸水条件下桩侧负摩阻力、中性点深度及桩周土饱和状态下单 桩承载力:单桩和多桩复合地基竖向浸水静载荷试验主要用于确 定复合地基在饱和状态下的承载力及有关湿陷变形参数。 12.1.2表12.1.2列出的监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 的确定的主要是老虑温 五和恋形的控制因麦
重湿陷下限深度的实测值;单桩竖浸水静载荷试验主要用于测
12.1.2表12.1.2列出的监测项目GB 5085.7-2019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通则,是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
I2.2.I监测点的布设是捕监测对象有效信息的关键环节,监 测点要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变化趋势, 12.2.2垂直位移监测点(亦称沉降观测点)主要用以观测浸水 后各层黄土的湿陷变形量、地面沉降量及其影响范围,监测点可 分为深标点、浅标点和地面观测标点。 深标点用以观测不同深度土层自重湿陷量,其理设深度应根 据现场探井、钻孔及室内试验确定的分层来决定;浅标点用以测 量地面湿陷变形及其影响范围,除在试坑中心布置1个浅标点 外,其余浅标点应由试坑中心向坑外不少于三个方向呈放射状对 称布置;地面观测标点也可以称为试坑外的浅标点,其理埋设方法 与浅标点一致,为浅标点在试坑径向的延伸
监测点的定捕提监测对家有效信息的天
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在达到稳定标准时,才将地层浸水饱和的 试验方法。自前工程中多采用先湿法,后湿法应用较少,但后湿 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湿陷性对基桩或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 响,在今后工作中应尽量采用,积累经验,
13.1.2变形监测具有时效性,所以本规范规定了每期观测结束 后DB33T 2011-2016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都应及时对变形观测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如发现异常情况 有问题及时处理、上报,否则就失去了监测的意义了。
13.2.2根据工程实际经验,在变形监测过程中,委托方要求提 交阶段性成果,本条规定了提交阶段性成果的内容
交阶段性成果,本条规定了提交阶段性成果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