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45-202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标准

DB13(J)/T 8345-202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8345-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06.2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4433
下载资源

DB13(J)/T 8345-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45-2020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标准

5.3.9采用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节点

5.3.10现浇柱与叠合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中,梁纵向受力钢筋的连 接与锚固应符合本标准第5.3.8、5.3.9条的规定。 5.3.11装配整体式框架采用后张预应力叠合梁时,预应力构造应 穿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69、《预 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标准》JGJ/T140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 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的有关规定。

JJG(交通) 135-2017 裂缝测宽仪过表A.0.3的数值。

A.0.4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按 表A.0.4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 系数RE应取1.0。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YRE应取为 1.0。

构件及节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

A.0.6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A.0.6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层层间最大位移△u与层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A.0.6采用

A.0.6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层层间最大位移△u与层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A.0.6采用

表A.0.6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B.0.4抗震设计时,构件及节点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RE应按 表B.0.4采用;当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组合时,承载力抗震调整 系数RE应取1.0。预埋件锚筋截面计算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RE应取为 1.0。

B.0.7按弹性方法计算的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的楼 层层间最大位移△u与层高h之比的限值宜按表B.0.7采用

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要求)”或“应按…执行”

23 《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规范》JGJ339 24 《钢筋套简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 2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69 26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 27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 28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简》JG/T398 29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 30 《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482 31 《聚硫建筑密封胶》JC/T483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1.0.1为落实国家产业政策,推动河北省建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规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规定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士 逛架结构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 以下地区的乙类及乙类以下的各种民用建筑,其中包括居住建筑 和公共建筑。

3.1 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3.1.3套简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接头,主要适用于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所规定的热轧带肋钢筋。 热轧带肋钢筋的肋可以使钢筋与灌浆料之间产生足够的粘结和摩 擦力,有效传递应力,从而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头,

3.1.3套简灌浆连接和浆锚搭接连接接头,主要适用于

3.2.1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

3.2.1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 其中,钢筋套简灌浆连接接头技术已经多年工程实践的考验,证 实了其良好、可靠的连接性能。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所用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简要求应符合国 家、行业现行标准的要求。 3.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使用的灌浆料直接关系到连接接头 的质量。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 以使其能与套简、被连接钢筋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同 时满足装配式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 3.2.4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是钢筋在预留孔洞中完成搭接连接的 方式。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孔洞的成型技术、灌浆料的质量以 及对被搭接钢筋形成约束的方法等多个因素。本条根据国内试验

3.2.1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是装配式结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 其中,钢筋套简灌浆连接接头技术已经多年工程实践的考验,证 实了其良好、可靠的连接性能。 装配整体式结构中所用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简要求应符合国 家、行业现行标准的要求。

3.2.2钢筋套简灌浆连接接头

的质量。灌浆料应具有高强、早强、无收缩和微膨胀等基本特性, 以使其能与套简、被连接钢筋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同 时满足装配式结构快速施工的要求。

3.2.4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是钢筋在预留孔洞中完成搭接连

方式。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孔洞的成型技术、灌浆料的质 及对被搭接钢筋形成约束的方法等多个因素。本条根据国内 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所用灌浆料的各项主要性能指 出要求。

4.1.1对装配式结构,建设、设计、施工、制作各单位在方案阶 段就需要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对建筑平面和立面根据标准化原则 进行优化,对应用预制构件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论证,共 司进行整体策划,提出最佳方案。与此同时,建筑、结构、设备、 装修等各专业也应密切配合,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节点构 造等提出具体技术要求,并对制作、运输、安装和施工全过程的 可行性以及造价等作出预测。此项工作对建筑功能和结构布置的 合理性,以及对工程造价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4.1.1对装配式结构,建设、设计、施工、制作各单位在方案阶 段就需要进行协同工作,共同对建筑平面和立面根据标准化原则 进行优化,对应用预制构件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论证,共 司进行整体策划,提出最佳方案。与此同时,建筑、结构、设备 装修等各专业也应密切配合,对预制构件的尺寸和形状、节点构 造等提出具体技术要求,并对制作、运输、安装和施工全过程的 可行性以及造价等作出预测。此项工作对建筑功能和结构布置的 合理性,以及对工程造价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4.1.2装配式结构的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实 现基本单元的标准化定型,以提高定型的标准化建筑构配件的重 复使用率,这将非常有利于降低造价, 41.1.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首先应满足国家及行业标准 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偶然作用下,可能导致连续倒塌的装配式结 构,应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 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设计,应保证被连接的受力钢 筋的连续性,节点构造易于传递拉力、压力、剪力、弯矩和扭矩 传力路线简捷、清晰,结构分析模型与工程实际节点构造设计保 持一致。通过连接节点合理的构造措施,将装配式结构连接成 个整体,保证其结构性能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整体性

4.1.2装配式结构的建筑设计,应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实

现基本单元的标准化定型,以提高定型的标准化建筑构配件 复使用率,这将非常有利于降低造价

的相关要求。对于在偶然作用下,可能导致连续倒塌的装配式结 构,应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要求, 进行防连续倒塌设计。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设计,应保证被连接的受力钢 筋的连续性,节点构造易于传递拉力、压力、剪力、弯矩和扭矩, 传力路线简捷、清晰,结构分析模型与工程实际节点构造设计保 持一致。通过连接节点合理的构造措施,将装配式结构连接成 个整体,保证其结构性能具有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等同的整体性、

延性、承载力和耐久性能,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等同的效果

设防类别及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 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4.1.5预制构件合理的接缝位置以及尺寸和形状的设计是

要的,它对建筑功能、建筑平立面、结构受力状况、预制构件承 载能力、工程造价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时,应同时满足 建筑模数协调、建筑物理性能、结构和预制构件的承载能力、便 于施工和进行质量控制等多项要求。同时应尽量减少预制构件的 种类,保证模板能够多次重复使用,以降低造价。 与传统的建筑方法相比,装配式建筑有更多的连接接口,因 此,对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而言,选择适宜的公差是十分重要 的。规定公差的目的是为了建立预制构件之间的协调标准。一般 来说,基本公差主要包括制作公差、安装公差、形位公差和连接 公差。公差提供了对预制构件推荐的尺寸和形状的边界,构件加 工和施工单位根据这些实际的尺寸和形状制作和安装预制构件, 以此保证各种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能合理地装配在一起,并保证 在安装接缝、加工制作、放线定位中的误差发生在充许的范围内 使接口的功能、质量和美观均达到设计预期的要求。

4.1.6在装配式结构构件及节点的设计中,除对使用阶段进行验 算外,还应重视施工阶段的验算,即短暂设计状况的验算。 4.1.7 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与现浇结构相同,

4.1.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分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士

施工图设计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详图设计。结构施工图设计应 充分考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除满足现浇结构施工图

深度外,还应提供现浇部分和预制部分的模板图,明确现浇构件 与预制构件的连接方式,给出加工详图拆分原则。预制混凝土构 牛加工详图设计由原设计单位完成,也可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 深化设计单位单独完成。加工详图应将各专业、各工种所需预留 孔洞、预埋件等一次完成。

4.2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4.2.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适用高度参照现行行业标准《装配

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中的规定。目前国内装配式取得不 少研究成果,尤其针对低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其框架连接节点及 接缝构造措施与本标准不同,其最大适用高度应根据情况适当调 整。

4.3结构平面及竖向布置

4.3.1~4.3.4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预制构件之间的接缝尽量 故到等同现浇结构:但由于预制构件钢筋需要全部进行连接,构 造复杂、施工难度大,难以保证完全等同现浇框架结构,需要考 怎接缝对结构刚度、承载力的降低。因此,装配整体式结构的平 面及竖向布置要求,应严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尽量避免采用特别不规则的建筑,不 规则的建筑抗震性能差、受力复杂,不利于结构受力。标准对采 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平、立面布置做出规定,并 明确宜采用现浇结构的情况。

4.4.1对装配式结构进行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验算时,荷载和地震作用的取值及其组合均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 准执行。

4.4.2条文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4.4.3预制构件进行脱模时,受到的荷载包括:自重,脱模

瞬间的动力效应,脱模时模板与构件表面的吸附力。其中,动力 效应采用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计算:脱模吸附力是作用 在构件表面的均布力,与构件表面和模具状况有关,根据经验 股不小于1.5kN/m?。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取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 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

4.5.1在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土的接缝

4.5.1在预制构件之间及预制构件与现浇及后浇混凝主的接缝 处,当受力钢筋采用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且接缝处新旧混凝土 之间采用粗造面、键槽等构造措施时,结构的整体性能与现浇结 构类同,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 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4.5.3、4.5.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

构类同,设计中可采用与现浇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并 根据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对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4.5.3、4.5.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 浇结构相同。

4.5.3、4.5.4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现 浇结构相同。

4.5.5叠合楼盖和现浇楼盖对梁刚度均有增大作用,无后

装配式楼盖对梁刚度增大作用较小,设计中可以忽略。

5.1.2当结构层数较多时,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接应采

保证的连接方式;对于低层框架结构,预制柱的纵向钢筋连 可以采用一些相对简单及造价较低的方法。

5.1.3试验研究表明,预制柱的水平接缝处,受剪承载力受

力影响较大。当柱受拉时,水平接缝的抗剪能力较差,易发生接 缝的滑移错动。因此,应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避免柱的水平接 缝处出现拉力。

土叠合板、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叠合空心楼板等;叠合 楼盖的设计方法按照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 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对整体性及传递水平力的要求较高,宜采用 现浇楼盖。平面复杂或开洞较大的情况参见国家现行标准《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3的有关规定。

5.1.5高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首层建议采用现浇结构,主

为结构底部或首层往往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不太规则,构件配 筋较多,也不利于预制构件的连接。顶层采用现浇楼盖结构是为 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当顶层楼板采用叠合楼板时,为增强顶层楼板的整体性,需

提高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厚度和配筋要求,同时叠合楼板应设置 桁架钢筋。

5.1.8浆锚搭接连接,是一种将需搭接的钢筋拉开一定距离的搭 接方式,也被称之为间接搭接或间接锚固,我国目前对钢筋浆锚 搭接连接接头尚无统一的技术标准。这项技术的关键,包括孔洞 内壁的构造及其成孔技术、灌浆料的质量以及约束钢筋的配置方 法等各个方面。因此要求使用前对接头进行力学性能及适用性的 试验验证,即对按一整套技术,包括混凝土孔洞成形方式、约束 配筋方式、钢筋布置方式、灌浆料、灌浆方法等形成的接头进行 力学性能试验,并对采用此类接头技术的预制构件进行各项力学 及抗震性能的试验验证,经过相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或鉴定后 方可使用。 5.1.9试验表明,预制梁端采用键槽的方式时,其受剪承载力

5.1.9试验表明,预制梁端采用键槽的方式时,其受剪

般大于粗糙面,且易于控制加工质量及检验。键槽深度太小时, 易发生承压破坏:当不会发生承压破坏时,增加键槽深度对增加 受剪承载力没有明显帮助,键槽深度一般在30mm左右。梁端键 漕数量通常较少,一般为1个~3个,可以通过公式较准确地计 算键槽的受剪承载力

5.1.10预制构件纵向钢筋的锚固多采用锚固板的机械锚固7

5.3.1采用叠合梁时,楼板一般采用叠合板,梁、板的后浇层一 起浇筑。当板的总厚度不小于梁的后浇层厚度要求时,可采用矩

形截面预制梁。当板的总厚度小于梁的后浇层厚度要求时,为增 加梁的后浇层厚度,可采用凹口形截面预制梁。某些情况下,为 施工方便,预制梁也可采用其他截面形式,如倒T形截面或者传 统的花篮梁的形式等。

5.3.2采用叠合梁时,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箍筋宜牙

体封闭箍筋。当采用整体封闭箍筋无法安装上部纵筋时,可采用 组合封闭箍筋,即并口箍筋加箍筋帽的形式。根据中国建筑科学 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当箍筋帽两端均做成135°弯 钩时,叠合梁的性能与采用封闭箍筋的叠合梁一致。当箍筋帽估 成一端135°另一端90°弯钩,但135°和90°弯钩交错放置时 在静力弯、剪及复合作用下,叠合梁的刚度、承载力等性能与采 用封闭箍筋的叠合梁一致,在扭矩作用下,承载力略有降低。因 此,规定在受扭的叠合梁中不宜采用此种形式。 对于受往复荷载作用且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叠合梁,当构件 发生破坏时箍筋对混凝土及纵筋的约束作用略弱于整体封闭筑 筋,因此在叠合框架梁梁端加密区中不建议采用组合封闭箍。本 条第3款中,对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中的梁箍筋肢距要求进行补充规定。当叠合梁的纵筋间距及箍筋 距较小导致安装困难时,可以适当增大钢筋直径并增加纵筋间 距和箍筋肢距,本款中给出了最低要求。当梁纵筋直径较大且间 距较大时,应注意控制梁的裂缝宽度, 5.3.3当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采用机械连接时,一般只

5.3.3当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采用机械连接时,

能采用加长丝扣型直螺纹接头,滚轧直螺纹加长丝头在安装中会 存在一定的困难,且无法达到I级接头的性能指标。套管灌浆连 妾接头也可用于水平钢筋的连接

5.3.4对于叠合楼盖结构,次梁与主梁的连接可采用后浇混凝王

节点,即主梁上预留后浇段,混凝土断开而钢筋连续,以便穿过 和锚固次梁钢筋。当主梁截面较高且次梁截面较小时,主梁预制 混凝土也可不完全断开,采用预留凹槽的形式供次梁钢筋穿过。 次梁端部可设计为刚接和铰接。次梁钢筋在主梁内采用锚固板的 方式锚固时,锚固长度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 规程》JGJ256 确定。

5.3.5采用较大直径钢筋及较大的柱截面,可减少钢

5.3.5采用较大直径钢筋及较大的柱截面,可减少钢筋根数,增 大间距,便于柱钢筋连接及节点区钢筋布置。要求柱截面宽度大 于同方向梁宽的1.5倍,有利于避免节点区梁钢筋和柱纵向钢筋 的位置冲突,便于安装施工。 套筒连接区域柱截面刚度及承载力较大,柱的塑性铰区可能 会上移至套简连接区域以上,因此需将套筒连接区域以上至少 500mm高度范围内的柱箍筋加密。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规定: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间距不宜 大于200mm。但在日本、美国等规范中,并无类似规定。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进行了采用较大间距纵筋的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 以及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柱纵向钢解 面积相同时,纵向钢筋间距480mm和160mm的柱,其承载力和 延性基本一致,均可采用现行规范中的方法进行设计。因此,为 了提高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的安装效率和施工质量,当梁的纵筋 和柱的纵筋在接点区位置有冲突时,柱可采用较大的纵筋间距, 并将钢筋集中在角部布置。当纵筋间距较大导致箍筋肢距不满足 现行规范要求时,可在受力纵筋之间设置辅助纵筋,并设置箍筋

节点。为了保证柱的延性,建议采用连续复合箍筋。 5.3.6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柱底接缝灌浆与套筒灌浆可同 时进行,采用同样的灌浆料一次完成。预制柱底部应有键槽,且 建槽的形式应考虑到灌浆填缝时气体排出的问题,应采取可靠且 经过实践检验的施工方法GTCC-115-2019 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手持终端-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保证柱底接缝灌浆的密实性。后浇部 立节点上表面设置粗造面,增加与灌浆层的粘结力及摩擦系数。

可由施工组织确定,支撑措施不应降低柱承载能力并保证柱端构 造满足现行标准的规定。

式是决定施工可行性以及节点受力性能的关键。梁、柱构件尽量 采用较粗直径、较大间距的钢筋布置方式,节点区的主梁钢筋较 少,有利于节点的装配施工,保证施工质量。设计过程中,应充 分考虑到施工装配的可行性,合理确定梁、柱截面尺寸及钢筋的 数量、间距及位置等。在中间节点中,两侧梁的钢筋在节点区内 锚固时,位置可能冲突,可采用弯折避让的方式,弯折较大不宜 大于1:6。节点区施工时,应注意合理安排节点区箍筋、预制梁 梁上部钢筋的安装顺序,控制节点区箍筋的间距满足要求。该节 点形式与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一致

柱、叠合梁的节点做法类似,节点区混凝土应与梁板后浇混凝士 司时现浇,柱内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与常规的现浇混凝土结构相 同。

5.3.11抗震设计中,为保证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要 求,梁端塑性铰应具有足够的塑性转动能力。国内外研究表明, 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设计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即采用预 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混合配筋的方式,对于保证后张预应力装配 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具有良好的作用。

6.0.1应特别注意预制构件在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承载能力的验 算,对预制构件在脱模、翻转、起吊、运输、堆放、安装等生产 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这主要是由于:1)在制作、施 工安装阶段的荷载、受力状态和计算模式通常与使用阶段不同;2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在此阶段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因此,许多 预制构件的截面及配筋设计,不是使用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 用,而是此阶段的设计计算起控制作用。 6.0.3预制梁、柱构件由于节点区钢筋布置空间的需要,保护层 往往较大。当保护层大于50mm时,宜采取增设钢筋网片等措施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的裂缝及在受力过程中的剥离脱落。 6.0.4预制板式楼梯在吊装、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受力状况比较 复杂,规定其板面宜配置通长钢筋,钢筋量可根据加工、运输、 吊装过程中的承载力及裂缝控制验算结果确定,最小构造配筋率 可参照楼板的相关规定。当楼梯两端均不能滑动时,在侧向力作 用下楼梯会起到斜撑的作用,楼梯中会产生轴向拉力,因此规定 其板面和板底均应配通长钢筋。

7.0.8 对预制外围护墙体的后期使用维护提出要求。 7.0.9 由于外墙裂缝对外墙挂板的安全性、耐久性均有较大影响, 因此对结构安全性与裂缝防治提出进一步要求。

7.0.8 对预制外围护墙体的后期使用维护提出要求。 7.0.9由于外墙裂缝对外墙挂板的安全性、耐久性均有较大影响河南2019版造价文件汇编, 因此对结构安全性与裂缝防治提出进一步要求。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