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020-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020-20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标准点部位混凝土的人模温度。 2浇筑体周边表面以内测温点、浇筑体表面测温点、环境测 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 3在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40**~100**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 应大于25℃;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40**100**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 4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度差值不应大 于25℃。 5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当有可靠经验时,降 温速率要求可适当放宽。 6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位置的温度与环 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 7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 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差数据、代表点位的温度变化曲线、温度 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 8.7.8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能工云能工
点部位混凝土的人模温度。 2浇筑体周边表面以内测温点、浇筑体表面测温点、环境测 温点的测温,应与混凝土浇筑、养护过程同步进行。 3在覆盖养护或带模养护阶段,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10**~100**位置处的温度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差值不 应大于25℃;结束覆盖养护或拆模后,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 40**~100**位置处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值不应大于25℃。 4混凝土浇筑体内部相邻两测温点的温度差值不应大 于25℃。 5混凝土降温速率不宜大于2.0℃/d;当有可靠经验时,降 温速率要求可适当放宽。 6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以内40**~100**位置的温度与环 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0℃时,可停止测温。 7应按测温频率要求及时提供测温报告,测温报告应包含 各测温点的温度数据、温差数据、代表点位的温度变化曲线、温度 变化趋势分析等内容。
3.7.8大体积混凝土测温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8.8.1钢管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设计等级计算DB11/T 1580-2018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资源调查规范,并通过
8.8.1钢管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设计等级计算,并通过 式验后确定。 8.8.2钢管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并采取减少收缩 的技术措施。 8.8.3钢管混凝土施工前,宜通过现场实样试验确定施工工艺。 8.8.4钢管截面较小时,应在钢管壁适当位置留有足够的排气
孔,排气孔孔径不应小于20**;浇筑混凝土应加强排气孔观察, 并应确认浆体流出和浇筑密实后再封堵排气孔。 8.8.5当采用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的高流态混凝土或粗骨 料粒径不大于20**的自密实混凝土时,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不 宜大于**;倾落高度大于**时,宜采用串筒、溜槽、溜管等辅助 装置进行浇筑。 8.8.6钢管混凝土从管顶向下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浇筑应有足够的下料空间,并应使混凝土充盈整个钢管。 2输送管端内径或斗容器下料口内径应小于钢管内径,且 每边应留有不小于100**的间隙。 3每次浇灌混凝土前应先浇灌一层厚度为100**~ 200**的与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4应控*浇筑速度和单次下料量,并应分层浇筑至设计 标高。 5钢管内的混凝土浇灌工*,宜连续进行,必须间歇时,间 款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终凝时间。需留施工缝时,应将钢管临 时封闭。 6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管口进行临时封闭。 8.8.7混凝土从管底顶升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钢管底部设置进料输送管,进料输送管应设止流阀 门,止流阀门可在顶升浇筑的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拆除。 2应合理选择混凝土顶升浇筑设备;应配备上、下方通信联 络工具,并应采取控*混凝土顶升或停止的措施。 3应控*混凝土顶升速度,并均衡浇筑至设计标高。 8.8.8混凝土的落度可根据混凝土的浇灌工艺确定。当采用 预拌混凝土时,落度不宜小于100**,不宜大于160**。
孔,排气孔孔径不应小于20**;浇筑混凝土应加强排气孔观察, 并应确认浆体流出和浇筑密实后再封堵排气孔。 8.8.5当采用粗骨料粒径不大于25**的高流态混凝土或粗骨 料粒径不大于20**的自密实混凝土时,混凝土最大倾落高度不 宜大于**;倾落高度大于**时,宜采用串筒、溜槽、溜管等辅助 装置进行浇筑。 8.8.6钢管混凝土从管顶向下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浇筑应有足够的下料空间,并应使混凝土充盈整个钢管。 2输送管端内径或斗容器下料口内径应小于钢管内径,且 每边应留有不小于100**的间隙。 3每次浇灌混凝土前应先浇灌一层厚度为100**~ 200**的与混凝土相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4应控*浇筑速度和单次下料量,并应分层浇筑至设计 标高。 5钢管内的混凝土浇灌工*,宜连续进行,必须间歇时,间 款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终凝时间。需留施工缝时,应将钢管临 时封闭。 6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对管口进行临时封闭。 8.8.7混凝土从管底顶升浇筑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钢管底部设置进料输送管,进料输送管应设止流阀 门,止流阀门可在顶升浇筑的混凝土达到终凝后拆除。 2应合理选择混凝土顶升浇筑设备;应配备上、下方通信联 络工具,并应采取控*混凝土顶升或停止的措施。 3应控*混凝土顶升速度,并均衡浇筑至设计标高。 8.8.8混凝土的落度可根据混凝土的浇灌工艺确定。当采用 预拌混凝土时,落度不宜小于100**,不宜大于160**。
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检查可分为过程控*检查和拆模后
的实体质量检查。过程控*检查应在混凝土施工全过程中,按施 工段划分和工序安排进行;拆模后的实体质量检查应在混凝土表 面未*处理和装饰前进行。 8.*.2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查的频率、时间、方法和参加检查的人员,应根据质量 控*的需要确定。 2施工单位应对完成施工的部位或成果的质量进行自检: 自检应全数检查。 3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检查应*出记录;返工和修补的构 件,应有返工修补前后的记录,并应有图像资料。 4已完成的隐蔽工程,可检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5需要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进行检验时,应委托有资质的 测机构检测,并应出具检测报告 8.*.3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下列内容: 1模板位置、尺寸的准确性及其支架的安全性。 2 模板的变形和密封性及必要的表面湿润。 模板内杂物清理情况 4 钢筋及预埋件的规格、数量、位置及固定。 5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 混凝土送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 等级。 7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测控点位置、数量及固定, 8.*.4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检查下列内容: 混凝土运输时间 混凝土落度和扩展度
3混凝土人模温度。 4 混凝土输送、浇筑、振捣。 5 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变形、漏浆等。 ? 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和预埋件位置。 7 混凝土试件**。 8 混凝土养护。 8.*.5 混凝土结构拆除模板后应检查下列内容: 1 构件的轴线位置、标高、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垂直度。 2 预埋件的数量、位置 3 构件的外观缺陷。 4构件的连接及构造做法。 5结构的轴线位置、标高、全高垂直度 8.*.6混凝土结构拆模后实体质量检查方法与判定,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 规定
1 结构总体施工安排。 2预*构件生产及运输与堆放。 预*构件安装与连接施工。 4 节点处理及防水施工。 5与其他有关分项工程的配合。 6施工质量要求与质量保证措施 7成品保护措施, 8施工过程的安全要求和安全保证措施。 、 施工现场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措施, .1.2装配式结构工程的预*构件、钢材与钢筋、混凝土、保温 材料、防水材料、灌浆材料等其他材料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以及上海市 工程建设规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DGJ 08一2117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预*构件**与质量检验规 程》DG/TJ08一206*的规定 *.1.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应对预*构件设置标 识,应采取措施防止预*构件破损或受到污染,
*.2.1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验 算。施工验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预*构件脱模、翻转过程中混凝土强度、构件承载力、构 牛变形以及吊具、预埋吊件的承载力验算等。 2预*构件运输、码放及吊装过程中按吊装工况承载力 验算。 3预*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临时荷载*用下构件支架系统 和临时固定装置的承载力验算, *.2.2装配式结构工程预*构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 工况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脱模吸附系数或动力 系数后*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脱模吸附系数宜取1.5或根据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按表 *.2.2取用, 2构件吊运、运输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 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3当有可靠经验时,脱模吸附系数和动力系数可根据实际 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增减。
*.2.1装配式结构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验 算。施工验算应包括下列内容: 1预*构件脱模、翻转过程中混凝土强度、构件承载力、构 牛变形以及吊具、预埋吊件的承载力验算等。 2预*构件运输、码放及吊装过程中按吊装工况承载力 验算。 3预*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临时荷载*用下构件支架系统 和临时固定装置的承载力验算 *.2.2装配式结构工程预*构件在脱模、翻转、运输、安装等各 工况的施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脱模吸附系数或动力 系数后*为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脱模吸附系数宜取1.5或根据构件和模具表面状况按表 *.2.2取用, 2构件吊运、运输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 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 3当有可靠经验时,脱模吸附系数和动力系数可根据实际 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增减。
表*.2.2脱模吸附系数
.2.3叠合式受弯构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后浇叠合层混凝土施工阶 段验算时,叠合楼盖的施工活荷载取值不宜小于1.5kN/*
*.3.1预*构件**前应进行深化设计,深化设计应经过结构 设计单位审核确认。深化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预*构件模板图、配筋图、预埋吊件及埋件的细部构造 图等。 带饰面砖或饰面板构件的排砖图或排板图。 3复合保温墙板的连接件布置图及保温板排板图。 *.3.2预*构件模具除应满足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要求外, 尚应满足预*构件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件的安装 定位要求。模具设计应满足预*构件质量、生产工艺、模具组装 与拆卸、周转次数等要求。跨度较大的预*构件的模具应根据设 计要求预设反拱。 *.3.3预*构件模具尺寸、钢筋网或钢筋骨架、预埋件加工及安 装固定的允许偏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1的规定。 *.3.4构件**宜采用钢筋定位件控*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满 足设计或标准要求。 *.3.5面砖或石材饰面的预*构件宜采用反打一次成型工艺* *,带保温材料的预*构件宜采用平模工艺成型,预*构件的门 窗框、预埋管线应在浇筑混凝土前预先放置并固定,采取保护措 施,避免窗体表面及预埋管线的污染及破损, .3.6带保温材料的预*构件宜采用水平浇筑方式成型。采用 夹芯保温的预*构件,宜采用专用连接件连接内外两层混凝土, 其数量和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间、次序、存放场地、运输线路、固定要求、码放支垫及成品保护措 施。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构件的运输和码放应采取 专门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4.2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码放构件的支 垫应坚实。 2预*构件的码放应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 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 3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 开
*.4.2构件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列规定 1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码放构件的支 垫应坚实。 2预*构件的码放应预埋吊件向上,标志向外;垫木或垫块 在构件下的位置宜与脱模、吊装时的起吊位置一致。 3重叠堆放构件时,每层构件间的垫木或垫块应在同 中
直线上, 4堆垛层数应根据构件与垫木或垫块的承载能力及堆垛的 稳定性确定
.4.3预*构件的运输车辆应满足构件尺寸和载重的要求,装 车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运输时应采取绑扎固定措施,防止构件移动或倾倒。 2运输竖向薄壁构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支架。 3对构件边角部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宜采用垫衬加以 保护。 *.4.4墙板的堆放和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墙板可根据施工要求选择叠层平放的方式运输。 2复合保温或形状特殊的墙板宜采用插放架或靠放架直立堆 放及运输,插放架、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支垫稳固。 3对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与 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上部宜采用木垫块隔离。
车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平面墙板可根据施工要求选择叠层平放的方式运输。 2复合保温或形状特殊的墙板宜采用插放架或靠放架直立堆 放及运输,插放架、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应支垫稳固。 3对采用靠放架立放的构件,宜对称靠放且外饰面朝外,与 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上部宜采用木垫块隔离。
.5.1装配式结构的施.吊装机具应满足吊装重量、构件尺寸 及*业半径等施工要求,吊具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定,并应根据工期要求以及工程量、机械设备等现场条件,在确保 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立体交叉、均衡有效的安装施工流水*业。 *.5.2安装前应复核装配式结构连接构造,包括装配位置、节点连 接构造及临时支撑等,并应对预*构件安装位置进行测量定位。 *.5.3预*构件应按施工方案要求的顺序进行吊装。预*构件 吊装就位并校准定位后,应设置临时支撑或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5.4受弯叠合构件的装配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受弯叠合构件的支撑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施工方案设置,支 撑标高除应符合设计规定外,尚应考虑支承系统本身的施工变形。
2施工荷载不应超过设计规定,单个预*楼板不应承受较 大的集中荷载,未经设计允许不得对预*楼板进行切割、开洞。 3叠合构件后浇混凝土层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检查结合 面粗糙度,检查并校正预*构件的外露钢筋 4叠合构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在施工前按 设计要求检查结合面粗糙度和预*构件的外露钢筋等内容。 *.5.5外墙挂板应按设计要求安装,不得在墙板四周的接缝内 放置或填充硬质垫块等刚性材料。 *.5.6装配式结构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施工应符合下 列要求: 1采用机械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械连接技 术规程》JGJ107的规定。 2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 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的规定。 3采用焊接连接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 程》JGJ18或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执行,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避免因连续施焊引起预 *构件及连接部位混凝土开裂, 4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搭接连接长度、配置箍筋形式、箍 筋直径和间距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 程》JGJ1的规定 9.5.7装配式构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时,钢筋锚固及钢筋连 接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钢筋连接施工应符合本标准第5.5节及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并应按设计要求对外 露铁件采取防腐和防火措施。
.5.8装配式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或砂浆连接构件时,应符合
1构件连接处现浇混凝土或砂浆的强度及收缩性能应满足
设计要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 值不应低于连接处构件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值的较 大值; 2)非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可采用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其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C15或M15; 3)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连接处最小尺寸的 1/4。 2浇筑前,应清除浮浆、松散骨料和污物,并宜酒水湿润。 3连接节点、水平拼缝应连续浇筑;竖向拼缝可逐层浇筑: 每层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密实 的措施。 9.5.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后浇混凝土或灌浆节点应根据施工 方案要求的顺序施工。节点处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及收缩性能 等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节点处混凝土或灌浆应连续灌满并确保密实。 2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养护期间严禁扰动,应在达到设计 规定的强度后才能进行上部结构吊装施工或拆除支撑,
设计要求。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应采用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 值不应低于连接处构件混凝土强度设计等级值的较 大值; 2)非承受内力的连接处可采用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其强度 等级不应低于C15或M15; 3)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连接处最小尺寸的 1/4。 2浇筑前,应清除浮浆、松散骨料和污物,并宜酒水湿润。 3连接节点、水平拼缝应连续浇筑;竖向拼缝可逐层浇筑: 每层浇筑高度不宜大于2m,应采取保证混凝土或砂浆浇筑密实 的措施。 .5.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后浇混凝土或灌浆节点应根据施工 方案要求的顺序施工。节点处混凝土或灌浆料强度及收缩性能 等应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节点处混凝土或灌浆应连续灌满并确保密实。 2后浇混凝土或灌浆料养护期间严禁扰动,应在达到设计 规定的强度后才能进行上部结构吊装施工或拆除支撑,
表9.6.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安装尺寸允许偏差
9.6.3安装连接节点连接、接缝防水施工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质量标准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 构预制构件制作与质量检验规程》DG/TJ08一2069的相关规定。 .6.4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不应有严重缺陷,预制构件不得存 在影响结构性能或装配、使用功能的尺寸偏差,预制构件尺寸允 许偏差应符合表9.6.4的规定
表 9.6.4预制构件尺寸允
10冬期、高温与雨期施工
10.1.1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时,应采取冬期 施工措施;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高于5℃时,可解除冬 期施工措施。当混凝土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而气温骤降至0℃以 下时,应按冬期施工的要求采取应急防护措施。工程越冬期间, 应采取保温措施。 10.1.2冬期施工混凝土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采用蒸汽养护时,宜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10.1.3冬期施工时,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普通混凝土, 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强度等级大于等于C50的 昆凝土,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 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40%;有 亢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有 亢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的70%。 2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当环境最低气温不低于一10℃时, 不得小于3.5N/mm。 3当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施工时,采用硅酸盐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 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 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时,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 强度等级值的40%
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的有关规定; 当混凝土中掺人外加剂时,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 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中有关冬期低温施工的规定 10.1.10冬期施工混凝土用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的有关规定。采用非加热养 沪方法时,混凝土中宜掺人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或含有引气组 分的外加剂,混凝土含气量宜控制为3.0%~5.0%。 10.1.11用于冬期施工混凝土的粗、细骨料中,不得含有冰、雪 东块及其他易冻裂物质。 10.1.12冬期施工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施工期间环境气温、原 材料、养护方法、混凝土性能要求等经试验确定,并宜选用较小的 水胶比和落度。 10.1.13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人模温度不 应低于5℃;预拌混凝土或需远距离运输的混凝土,混凝土拌合物 的出机温度可根据距离经热工计算确定,但不宜低于15℃。大体 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 10.1.14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分层厚度不应小于400mm。在被 上一层混凝土覆盖前,已浇筑层的温度应满足热工计算要求,且 不得低于2℃ 10.1.15混凝土浇筑后,对裸露表面应采取防风、保湿、保温措 施,对边、棱角及易受冻部位应加强保温, 10.1.16模板和保温层的拆除除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及设计要 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混凝土强度应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且混凝土表面温度不 应高于5℃。 2对墙、板等薄壁结构构件,宜推迟拆模。 10.1.17混凝土强度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和设计要求时,应继 续进行养护。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大于20℃时,拆 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应立即进行保温覆盖
10.1.18冬期施工混凝土强度试件的留置,除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 外,尚应增加不少于2组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同条件养护试件应 在解冻后进行试验
10.2.1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 取措施。 10.2.2高温施工时,露天堆放的粗、细骨料应采取遮阳防晒等 昔施,可对粗骨料进行喷雾、酒洒水降温。 10.2.3混凝土宜采用白色涂装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 土输送管应进行遮阳覆盖,并应酒水降温。 10.2.4混凝土浇筑宜在早间或晚间进行,且应连续浇筑。在高 温及大风天气情况下,混凝土水分蒸发较快时,应在施工作业面 采取挡风、遮阳、喷雾等措施 10.2.5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作业面宜采取遮阳措施,并应对模 饭、钢筋和施工机具采用洒水等降温措施,但浇筑时模板内不得 积水。 10.2.6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保湿养护。侧模拆除前宜采 用带模湿润养护。
10.2.1 当日平均气温达到30℃及以上时,应按高温施工要求采 取措施。 10.2.2 高温施工时,露天堆放的粗、细骨料应采取遮阳防晒等 昔施,可对粗骨料进行喷雾、酒洒水降温。 10.2.3混凝土宜采用白色涂装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 土输送管应进行遮阳覆盖,并应酒水降温。 10.2.4混凝土浇筑宜在早间或晚间进行,且应连续浇筑。在高 温及大风天气情况下,混凝土水分蒸发较快时,应在施工作业面 采取挡风、遮阳、喷雾等措施 10.2.5混凝土浇筑前,施工作业面宜采取遮阳措施,并应对模 饭、钢筋和施工机具采用洒水等降温措施,但浇筑时模板内不得 积水。 10.2.6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进行保湿养护。侧模拆除前宜采 用带模湿润养护
10.3.1雨期施工期间,水泥和矿物掺合料应采取防水和防潮措 施,应对粗骨料、细骨料的含水率进行监测,并应根据监测结果调 整混凝土配合比。 10.3.2雨期施工期间,应选用具有防雨水冲刷性能的模板脱 模剂。 94
10.3.3雨期施工期间,混凝土搅拌、运输设备和浇筑作业面应 采取防雨措施,并应加强施工机械检查维修及接地接零检测 工作 10.3.4 雨期施工期间,除应采用防护措施外,小雨、中雨天气不 宜进行混凝土露天浇筑,且不应进行大面积作业的混凝土露天浇 筑;大雨、暴雨天气不应进行混凝土露天浇筑。 10.3.5雨后应检查地基面的沉降,并应对模板及支架进行检查。 10.3.6雨期施工期间,应采取防止模板内积水的措施。模板内 和混凝土浇筑分层面出现积水时,应在排水后再浇筑混凝土。 10.3.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雨水冲刷致使水泥浆流失严重的 部位,应采取补救措施后再继续施工 10.3.8在雨天进行钢筋焊接时,应采取挡雨等安全措施 10.3.9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等防雨措施。 10.3.10 台风来临前,应对尚未浇筑混凝土的模板及支架采取 临时加固措施;台风结束后,应检查模板及支架,已验收合格的模 板及支架应重新办理验收手续
11.0.1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 安全检查标准》JGJ59、《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 146的规定执行。 11.0.2脚手架使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 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的规定。 11.0.3机械使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 规程》JGJ33的规定。 11.0.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施工现 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和用电专项方案的规定 11.0.5安全设施应按相应的规定要求搭设,未经验收合格不得 使用。 11.0.6 登高作业时,工具必须放在箱盒或工具袋内,严禁放在 模板或脚手板上, 11.0.7严禁高空作业人员攀登模板或脚手架等,作业人员也不 得在高处的墙顶、独立梁及其模板等上面行走。 11.0.8搭设高度2m以上的支撑架体应设置作业人员登高措 施。作业面应按有关规定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11.0.9模板及其支架应为独立的系统,严禁与物料提升机、施 工升降机、塔吊等起重设备钢结构架体机身及其附着设施相连 接;严禁与施工脚手架、物料周转料平台等架体相连接。 11.0.10作业人员进行装拆模板时,必须配备稳固的登高工具 或脚手架,当高度超过3.5m时,必须搭设脚手架。模板装拆过程 中,除操作人员外,模板及脚手架下面不得站人;高处作业时,操 作人员应挂上安全带。
11.0.11模板装拆时,应随装拆随转运,不得堆放在脚手板上, 严禁抛掷踩撞,中途停歇时,必须把活动部件固定牢靠。 1.0.12拆除承重模板时,应采取避免突然整块落的措施,宜 先设立临时支撑,然后进行拆卸。操作人员施工时,不得随意敲 打碰撞模板或支撑。 11.0.13使用电动除锈时,应先检查钢丝刷固定有无松动,检查 封闭式防护罩装置、吸尘设备和电气设备的绝缘及接零或接地保 沪的可靠性。送料时,操作人员应侧身操作,严禁在除锈机前站 人,长料除锈应两人操作。 11.0.14拉直钢筋应卡牢,地锚应牢固,拉筋沿线2m区域内严 禁人员人内。 11.0.15绑扎立柱、墙体钢筋和安装骨架,不得站在骨架上和墙 体上安装或攀登骨架上下。柱筋高于4m以上应搭设作业平台。 安装人员宜站在建筑物内侧,严禁操作人员背朝外侧攀在柱筋上 操作 11.0.16吊运钢筋骨架和半成品时,吊运物下方严禁站人,作业 人员必须待吊物降落离地1m以内,才能靠近吊运物,待吊运物就 位固定后,方可拆除吊钩。 1.0.17作业人员浇筑框架梁、柱混凝土时,应设置操作平台, 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 11.0.18作业人员使用混凝土振动器时,应穿戴绝缘胶鞋、绝缘 手套。电源开关箱及电源线的装拆及电气故障的排除应由电工 进行。 11.0.19泵送混凝土管道的支架必须牢固,泵管应自成体系、不 得与脚手架等连接,作业人员不得用肩扛、手抱输送管,应使用溜 绳拖电。混凝土输送前必须试送,泵管检修必须卸压。 1.0.20浇水养护时,不得倒退浇水作业,应在楼梯口、预留洞 和建筑物边沿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防止坠落事故。覆盖养护 时,应先将预留孔洞采取措施封盖防护,不得使用覆盖物遮盖未
作防护的预留孔洞口。 11.0.21现场放线切割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应设置专用放线架, 壁免放线时钢丝、钢绞线跳弹伤人。 1.0.22预应力梁板的模板体系及拆模时间应符合施工组织设 十的规定,预应力梁张拉完成前,梁的支撑不得移动。 11.0.23张拉时严禁踩踏预应力筋,千斤顶后面不得站人,当预 应力筋一端张拉时,另一端也不得站人。在测量预应力筋伸长值 或拧紧锚具螺帽时,应停止拉伸,操作人员必须站在千斤顶侧面 操作
作用在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载标准值
附录A作用在模板及支架上的荷率
.0.1 模板及其支 边形楼板及无梁楼板模板的自重标准值 取用
.0.1 模板及其支 边形楼板及无梁楼板模板的自重标准值 取用
楼板模板及支架自重标准
A.0.2新浇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对普通混凝土可采用24kN/m,对 其他混凝土可根据实际重力密度确定。 A.0.3钢筋自重标准值应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对一般梁板结 构,每立方米钢筋混凝土的钢筋自重标准值应采用下列数值: 1框架梁应为1.5kN/m。 2楼板应为1.1kN/m A.0.4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应按照下列规定计算: 1计算模板及直接支撑模板的小楞时,对均布荷载应取 2.5kN/m²,另应以集中荷载2.5kN再行验算,比较二者所得的弯 矩值,按其中较大者采用。 2计算直接支承小楞结构构件时,均布活荷载应取1.5kN/m 3计算支架立柱及其他支撑结构构件时,均布活荷载应取 1.0kN/m。 注:1对大型浇筑设备如上料平台、布料机、混凝土输送泵等应按实际 情况计算。 2混凝土堆集料高度超过100mm以上的,应按实际高度计算
"=0.28y.apVz F=y. II
A.0.7倾倒混凝土时对垂直面模板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可按
有效压头高度;I一模板内混凝土总高度;1一最大侧压 图A.0.6混凝土侧压力分布
卖浇筑混凝土时,还应该考虑由其上部传递下来的荷载 表A.0.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kN/
混凝土时,还应该考虑由其上部传递下来的荷载
表A.0.7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荷载标准值(kN/m)
A.0.8荷载设计值,计算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设计值,应为荷载 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荷载分项系数按表A.0.8取用。
A.0.8 荷载设计值,计算模板及其支架的荷载设计值,应为荷载 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荷载分项系数按表A.0.8取用。
表A.0.8模板及其支架荷载分项系数
A.0.9泵送混凝土或不均匀堆载等因素产生的附加水平荷载 Q.)的标准值,可取计算工况下竖向永久荷载标准值的2%,并应 乍用在模板支架上端水平方向, A.0.10风荷载(Q)的标准值,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 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确定,此时基本风压可按10年一遇的风 压取值,但基本风压不应小于0.20kN/m²
录B常用钢筋的规格和力学性能
3.0.1 普通钢 筋的屈服强度标准值、极限强度标准值应按表
B.0.2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厂、、抗压强度设计值,应按 表B.0.2采用。当构件中配有不同种类的钢筋时,每种钢筋应采 用各自的强度设计值。横向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了,应按表中 、的数值采用;当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时,其数值大于 360N/mm时应取360N/mm
表B.0.2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N/mm²)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在最大力作用下的总伸长 于表B.0.3规定的数值
表B.0.3普通钢筋在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限值
B.0.4普通钢筋的弹性模量E应按表B.0.4采用
.4钢筋的弹性模量(X10
注:必要时,可采用实测的弹性模量
录C钢筋机械连接接头性能等级及
C.0.1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设计应满足接头强度(屈服强度及 抗拉强度)及变形性能的要求。 C.0.2钢筋机械连接件的屈服承载力和抗拉承载力的标准值不应 小于被连接钢筋的屈服承载力和抗拉承载力标准值的1.10倍。 C.0.3钢筋接头应根据接头的性能等级和应用场合,对单向拉 伸性能、高应力反复拉压、大变形反复拉压、抗疲劳、耐低温等各 顶性能确定相应的检验项目 .0.4根据抗拉强度以及高应力和大变形条件下反复拉压性能 的差异,接头应分为下列三个等级: I级: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实际抗拉强度或1.10倍 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并具有高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 Ⅱ级:接头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抗拉强度标准值,并 具有高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 Ⅲ级:接头的抗拉强度不小于被连接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的 1.35倍,并具有一定的延性及反复拉压性能 C.0.5I级、IⅡI级、Ⅲ级接头的抗拉强度应符合表C.0.5的 规定
表C.0.5接头的抗拉强度
C.0.6I级、Ⅱ级、血级接头应能经受规定的高应力和大变形反 复拉压循环,且在经历拉压循环后,其抗拉强度仍应符合本标准 表C.0.5的规定。 C.0.7I级、Ⅱ级、Ⅲ级接头的变形性能应符合表C.0.7的 规定。
表C.0.7接头的变形性能
接头经高应力反复拉压20次后的残余变形 接头经大变形反复拉压4次后的残余变形; 接头经大变形反复拉压8次后的残余变形; 接头试件总伸长率。
.0.8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接头应满足设计要求 的抗疲劳性能。当无专门要求时,对连接HRB335级钢筋的接 头,其疲劳性能应能经受应力幅为100N/mm,最大应力为 80N/mm²的200万次循环加载。对连接HRB400级钢筋的接 头,其疲劳性能应能经受应力幅为100N/mm²,最大应力为 190N/mm的200万次循环加载。 C.0.9当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接头部位的温度低于一10℃时,应 进行专门的试验。 C.0.10接头性能等级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较高的部分,应采用工级或Ⅱ级接头。 2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应力较高但对接头延性要求不高的部 立,可采用Ⅲ级接头。 C.0.11钢筋连接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 厚度的规定,且不得小于15mm。连接件之间的横向净距不宜小 于25mm。 C.0.12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的位置宜相互错开。在任 一接头中心至长度为35l的区段范围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 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的部位,当需 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在同一连接区段内Ⅲ级接头的接头 百分率不应大于25%;Ⅱ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I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可不受限制。 2接头宜避开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 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I级接头或Ⅱ级接头,且接头百分率 不应大于50%, 3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或纵向受压钢筋,接头百分率可 不受限制。 4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接头百分率不应大 于50%。 C.0.13当对具有钢筋接头的构件进行试验并取得可靠数据时: 接头的应用范围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附录D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D.0.1当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百分率不大于25%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符合表D.0.1的规定。表 D.0.1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类型C15C20 ~C25C30~C35≥C40光圆钢筋HPB235级45./30 30/25:iHRB335级55k45:35d30d带肋钢筋HRB400级、一55k40.135.RRB400级注:两根直径不同钢筋的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D. 0.2当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25%,但不大于50%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上述表D.0.1中的数值乘以系数1.2取用;当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50%时,应按上述表D.0.1中的数值乘以系数1.35取用。D.0.3当符合下列条件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应根据本附录第D.0.1~D.0.2条确定后,按下列规定进行修正:1当带肋钢筋的直径大于25mm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2对环氧树脂涂层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25取用。3当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受力钢筋易受扰动时(如滑模施工),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4对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长度110
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7取用。 5当带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 倍且配有箍筋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8 取用 6 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的最小搭接 长度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5采用;对三 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05采用。 7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0.0.4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根据本附录第 0.0.1~D.0.3条的规定确定相应数值后,乘以系数0.7取用 在任何情况下,受压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
E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
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计算和量测方法
E.0.1 一端张拉的单段曲线或直线预应力筋,其张拉伸长值可 按下式计算:
1实测张拉伸长值可采用量测千斤顶油缸行程的方法确 定,也可采用量测外露预应力筋长度的方法确定;当采用量测千 行顶油缸行程的方法时,实测张拉伸长值尚应扣除千斤顶体内的 须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张拉过程中工具锚和固定端工作锚模紧引 起的预应力筋内缩值。 2实际张拉伸长值△I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2
图E0.3初拉力下推算伸长值计算示意
图E0.3初拉力下推算伸长值计算示意
张拉阶段摩擦预应力损失测试方法
F.0.1孔道摩擦损失可采用压力差法测试。现场测试的设备安 装(图F.0.1)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末端的切线、工作铺、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及工 具锚应对中。 2预应力筋两端拉力可用压力传感器或与千斤顶配套的精 密压力表测量 3预应力筋两端均宜安装千斤顶。当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 直超出千斤顶最大行程时,张拉端可串联安装两台或多台千 斤顶。
F.0.1孔道摩擦损失可采用压力差法测试。现场测试的设备安 装(图F.0.1)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末端的切线、工作铺、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及工 具锚应对中。 2预应力筋两端拉力可用压力传感器或与千斤顶配套的精 密压力表测量。 3预应力筋两端均宜安装千斤顶。当预应力筋的张拉伸长 直超出千斤顶最大行程时,张拉端可串联安装两台或多台千 斤顶。
DB14/T 719-2018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施工指南千斤顶 5一压力传感器;6一工具锚(有夹片):7一预应力筋 图F.0.1摩擦损失测试设备安装示意
F.0.2孔道摩擦损失的现场测试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应力筋两端的千斤顶宜同时加载至初张拉力,初张拉 力可取0.1.Vcam 2固定端千斤顶稳压后,应往张拉端千斤顶供油,并应分级 114
式中:N一 张拉端的拉力(N),取为所测得的压力扣除锚口预 拉力损失后的力值; V 固定端的拉力(N),取为所测得的压力加上锚口预 拉力损失后的力值; ( 两端工具锚之间预应力筋的总长度(m),可近似取 预应力筋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 预应力筋曲线各段两端切线的夹角之和(rad),当端 部区段预应力筋曲线有水平偏转时,尚应计人端部 曲线的附加转角
量测张拉力在0.5N..~1.0Vn范围内两端的压力值GB/T 51357-2019 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气调节与供暖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分级不宜 少于3级,每级持荷不宜少于2min。 F.0.3孔道摩擦系数可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 1孔道摩擦系数可取为各级张拉力下相应计算摩擦系数的 平均值; 2各级张拉力下相应计算摩擦系数,可按下式确定: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 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标准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时,写法 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